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的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机械精度设计;教学改革;PBBL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13-02
机械精度设计作为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机械精度设计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和学生缺乏机械精度设计课程所需要的专业生产知识和经验,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将基于项目的混合学习法引入到课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以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1-3]。
一、基于项目的混合学习方法简介
基于项目的混合学习(Project-based Blended Learning,PBBL)方法是将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方法和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BL)方法有机融合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把学生的学习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面授学习和在线学习,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PBBL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念,强调真实的问题情境,强调自主探究,强调小组合作,注重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注重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二、实施PBBL方法的教学模式
机械精度设计课程在理论上比较抽象,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较好地理解每个知识点,但在实际运用时,比如在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时,装配图和零件图公差的标注还是存在较大问题。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零件精度设计,提出在机械精度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通过项目学习法,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零件精度设计,培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项目的选择不能过于抽象,根据机械精度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考虑到与后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一级或二级齿轮减速器设计)的相关性,以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精度设计作为项目,通过对减速器中的典型零部件(输入轴、输出轴、齿轮、箱体和装配图)合理的进行尺寸精度,形状和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的选择、标注,掌握机械零件精度设计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最终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真正体会机械精度设计的重要性。
在实施PBBL方法之前,首先,将每班按5人为一项目组进行分组,以团队形式完成设计任务,分组时,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基础,采用教师适当调节的机制,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形成优势互补,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给各项目组布置不同的一级齿轮减速器精度设计项目,简要介绍其内容,并让学生明确该项目的作用及重要性。其次,将项目贯穿于机械精度设计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大到将该课程整体放在基于项目的大背景下提出,小到每节课均是基于项目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完成项目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实施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组内探讨、作品展示等活动,但由于学时的限制,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时间上无法得到保障。为了监管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的贯彻效果,该课程采用混合学习模式,即通过传统课堂模式与网络学习模式的有机融合,即对各种教学理论、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深刻的结合,这种融合的核心就是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优势相结合,实现“双主体”的有机统一和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产生1+1>2的学习效果。
PBBL学习模式在机械精度设计课程上的实施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模式的设计。我校于2014年引进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THEOL(清华教育在线)网络辅助教学的技术支撑平台系统,命名为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该平台主要包含课程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课程建设和课程预览五大功能模块,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四个功能:(1)提供辅助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2)布置课程作业;(3)师生答疑;(4)组织问卷调查。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课程内容很容易以网络方式传授,使相当大比例的内容是在线传授和在线讨论,很大程度上缩减了面授的次数,为PBBL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针对机械精度设计课程,学习模式的设计包括前期分析和课程设计,即通过分析该课程的现状、学生特点、面授教学环境和在线教学环境,围绕项目,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和教学支持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最后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面授学习和在线学习相融合对专题性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最终形成以AutoCAD图样为媒介的成果。
2.学习模式的实施。首先,明确每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主要问题,结合一级齿轮变速器,构建具体问题,即项目,使学生带着项目课前预习,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增强对预习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或同伴交流,初步给出项目的实施办法。其次,课堂上利用精美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使教学信息更加直观、高效地得以呈现。同时课堂上要留出讨论时间,重点解决学生课前预习以及课堂听讲过程中都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一环节采取学生提问、老师与学生共同回答的方式,以增进师生协作与互动。最后,各项目组按照制定计划―协作分工―准备资料―制作课件的步骤完成整个项目,再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教师进行成果评价及成果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组员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或者借助网络工具,如QQ等进行沟通,随时提出疑惑和意见,获取帮助。此环节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以协作的方式收集、加工信息,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完成项目,教师充当了“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三、考核方式
考核的目的重在考察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课程加强了过程考核。考核体系包含以下内容:
1.考试成绩。为促进机械精度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围绕考试大纲编写A、B两套试卷,随机抽取一份作为考试试卷,以流水作业方式统一阅卷,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试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2.成果展示成绩。项目组完成作品制作后,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作品,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开展教学评价,并给出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3.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课堂表现和网络平台在线问答情况两方面组成,分别占总评成绩的10%。
四、结束语
本课程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以项目形式分配给小组,实施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考核体系弱化记忆性知识点的考核,强化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考察。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该课程的网络化教学体系,完善课程网络教学环境,实现了基于项目的混合学习模式,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任秀.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07,(2):5-37.
【关键词】问题情境;任务驱动;网络课程设计;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课程的开发是实施网络教育的核心。而现有网络课程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研究发现之所以存在诸多的问题,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评价、可用性和共享性差、教学设计精陋、课程开发模式仅是简单地将传统课堂搬上网络和缺少需求分析等。我们知道,网络课程是有网络特色的特殊课程,因此“应按照网络课程开发的规律进行严格的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按照课程开发的规律,阐述了一种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网络课程设计的通用模式,它具有通用性强,系统设计结构简单,强交互性、及时反馈性和评价多元化等特征,能够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优化学习效率,可以很好地解决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二、“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情境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应当是发生在一种复杂而有意义的现实或事实的情境中,学习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的深化,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培养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课程中的问题情境设计,是在网络条件下围绕学习目标为学习者创设各种尽可能接近于现实的网络化问题情境,学习者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提供的在线学习支持工具进行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等方式完成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种学习环境下,解决问题即是学习的过程,学习者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并灵活运用于现实世界,从而获得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提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学习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线索,从而防止偏离学习方向。
三、“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模式”的设计
设计问题情境是整个网络课程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本模式以问题为中心设计需求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支持、学习评价和教学活动六个环节,结合理论研究成果,着重从应用层面上表述该模式的构建,以实现在没有教师面对面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者可以很有兴趣的溶入课件设置的情景中,并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实现学习目标的目的(如图1所示)。所谓“任务驱动”即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以完成任务为线索,把教学问题巧妙地隐含于各项任务中,通过对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工具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的学习。此时任务成为了问题提出的表现,完成任务(即解决问题),则成为了学习者学习的核心。学生通过分析学习任务、研究问题解决方案、最后经过学习达到最终目标的步骤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这种任务来驱动学习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应用模式分析。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者认知特征,学习者情感特征和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如知识基础、兴趣特点等。按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教学目标分析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的分析。应用模式分析即该课程主要用于基于网络的课程辅助式学习、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协作式学习。需求分析可以为问题情境的设定提供依据。
2.教学内容设计
该部分包括教学内容、学习资源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网络情境的设计三个部分。首先,设计者根据已确定的目标,通过任务分析,确定学习者需要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其中应重点注意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而不是简单的堆积,以体现课程的整体性、逻辑性和知识的逐步深入,这样才能符合学习者学习规律。教学内容确定后,就可针对各项教学目标和知识点,配合教学活动设计合适而简明易懂的问题,以形成符合学习者的背景经验的学习的问题情境。在问题设计时应注意难度应在“最近发展区”内,同时体现难度的递增、相互之间的逻辑性和角度的多样化,以引导学习者从整体逐步探索问题的本质,从而便于全面认识和系统掌握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主要包括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同步或异步讨论、专题学习网站和课程答疑库等。教学媒体的选择在整个网络课程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它能有效地降低认知难度,突出信息要素,吸引学习者注意,使学习者记忆深刻,并有效地组织学习活动和呈现交互,在设计选择时应考虑ACTION模式原则,即体现技术的可行性与方便性、技术应用的考虑、教与学的友好度、交互性与用户友好性、组织实施、新颖性和传输速度几个方面,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媒体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3.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为了支持和促进有效的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序和方法”。本模式主要用到的教学策略有抛锚策略、教练策略、随机进入策略和小组协作学习。抛锚策略是使学习者在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和教师的嵌入式教学以及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者亲身体验到从识别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其中“锚”指的是包含某种问题、任务的真实情境。教练策略是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由教师或系统给予适当指导、建设、暗示和反馈,如学习步骤提示和操作帮助等。随机进入策略是指学习者可以选择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获取对同一问题或事物的多方面认识和理解。小组协作学习即组织多个学习者通过讨论、互助等方式来互促学习,在网络学习中通过提供各种同步与异步交互工具来支持协作学习。
4.学习支持的设计
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是“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为目标,通过配置课程中的学习资源使网络课程满足学习的自主性、情景性和社会性的设计原则,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能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从学习者角度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要尽可能多与学生交互、给予诊断、及时提供帮助、激励,以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帮助学习者的网上学习。学习支持的设计主要包括界面设计、交互与反馈设计、在线帮助和电子学档四个方面。界面设计应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以便于修改、查找和后续的功能扩展,如导航区、学习区和帮助提示区等。同时体现友好性、强交互性和内容的合理呈现,如设计多种导航方式,防止“迷航”现象。交互与反馈的设计应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入手,以简洁为主,实现更人性化的操作。如操作回馈、自动显示学习位置和学习建议提示等。在线帮助设计则在学习过程中,以提示等形式类似于教师或学习伙伴对学习过程以引导,辅导学生的学习操作或针对学习情况给出引导性解答以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电子学档即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自动记录学习过程的工具,教师可以基于电子学档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做出评价,并给出下一步学习建议,比如学习者在某活动中的表现和学习时间、对前测和后测结果对比分析等。记录数据来源包括操作记录、学习留言、自评和互评信息、测试成绩等。
5.学习评价设计
进行学习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者学习情况,以便于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如学习效果太差应返回上课时重新学习、对某知识点掌握不够而继续复个环节的复习等。学习评价设计有三个基本原则,即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并突出过程评价。以体现评价的主体性和多元化,从而保证评价的整体性、客观性和真实性。常用的评价方式有:测试、基于电子学档的评价、基于活动参与度的评价和基于评价量表的评价等。评价的焦点应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使学习者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更应借助于各种反馈方式促进他们的反思,以促进学习者认知策略和知识结构的发展,也有助于通过网络及时监控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
6.教学活动设计
我们知道,网络课程是由网络课件和教学活动两者组成的,因此它是整个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只能称之为网络课件。教学活动即学习者在学习网络课程时,按学习步骤与网络教学系统中的网络课件进行“人机交互”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前的动机激励与学习策略指导活动、学习中的讨论和答疑活动和学习后的评价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不存在教师这个角色,只存在学习者和网络课件这两个角色。因此,传统教学活动中教生间的交互变成了学生和网络平台之间的交互,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反馈等活动都融合在设计的网络课程的网络学习情境和活动中。
四、总结
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网络课程设计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来设计网络课程的各组成部分,并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以任务的形式促使学生更认真地学习,这样即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提高了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设计好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是打破制约网络教学瓶颈、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要解决网络课程设计时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除了增强设计者对相关教学理论和开发技术的掌握程度外,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和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设计模式也是不可或缺的。该模式的应用效果还有待于在网络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相信对于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工作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1):64-68.
[3]尹睿,谢幼如.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9):40-44.
[4]彭立,乔爱玲,王楠.基于建构主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2(9):37-39.
[5]林枋,成丽娟.情境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20-22.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情境;创设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中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程序设计专业课程,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入门语言。当前社会,计算机行业人才济济,就业竞争激烈。中专学生要在软件开发工作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因此,要使我们培养的中专生能适应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将来的软件开发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环境来设置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一、《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情境创设的关键因素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的开发能力,程序设计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基于程序设计工作过程的情境的设定是该课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经过多方调研和实际教学经验后,发现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中专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情感交流,实践活动环境和人际交往等因素。
1.创设的情境需服从于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服务并服从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情境设置只是一个教学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教师所选择的学习情境的素材应指向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
例如:在“影视制作俱乐部会员信息系统”的程序开发项目中,操作界面情境的设置是服务于C语言的“图形处理”教学内容;会员信息添加、显示、排序、查找、删除、修改等情境的设置是服务于“数值计算”、“数组应用”、“函数调用”等学习内容。情境本身又融人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成为三维目标相融合的桥梁。
2.创设的情境需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相适应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有联系时,或与学生今后职业息息相关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令其学有所得。
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作用与地位,可以依托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FLASH动画演示生动、有趣的C语言程序,给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展示效果。在“图形处理及综合能力应用”情境中,创设“绘制几何图形、卡通时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通过这些富有启发性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创设的情境需与学生情感欲望相适应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教学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它有利于沟通教学信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理相容和情感交流;有得于克服和消除学生心理和生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助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创设“绘制几何图形”的学习情境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的提出如何绘制倒三角形,棱形等思考问题,并给予学生适宜的时间进行思考。等待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学生回答的效果,充足的思考时间有助于学生提供完整答案,减少焦虑和紧张;冗长的等待时间会使课堂节奏松散,学生倦怠,丧失回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一切微小的情境设定都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4.创设的情境需注重实践环境操作
对于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来说,程序设计的开发能力和实践技作技能是衡量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采取工学结合、上机实训等方式,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有机融合,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5.创设的情境需注重人际间的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作中的项目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所以作为中专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工作,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小组间成员合作学习,组员间关系是平等互助的,教师、组长和组员能根据各自优势、喜好与性格进行角色分配与子任务制定,共同克服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共同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协作。
例如:在“影视制作俱乐部会员信息系统”的程序开发项目中,把操作界面、会员信息添加、会员信息显示、会员信息排序、会员信息查找、会员信息删除、会员信息修改等不同功能模块分派给各个小组完成。每组中设定个组长,负责协调,设定一个副组长负责技术问题,另设3名小组成员,在进行项目的信息搜索、方案制订、组织实施和综合实训时,各组通过讨论,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小组内互相帮助,小组间互相竞争,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训练,同时也使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
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情境创设的注意点
1.情境设置真实化
教学情境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即使是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的人为编造。“真实”应为创设教学情境的第一要旨。教师要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使真实可靠的问题情境成为学生感知的思维对象,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末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2.情境作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得到激发和升华,从而达到提高能力之目的。
3.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教师设置的情境应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平衡发展。教学情境不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体现“最近发展区”理论,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总之,情境的创设是关乎课程实施的成败,是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等综合因素来设定。
参考文献
[1]刘晓峰.有效创设堂教学情境的几点策略[J].吉林教育(综合),2009(10):21-22.
[2]全.试论教学情境的生成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5(19):28-30.
一、 精品课程网站的计目标和思路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目标是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学生可以了解课程的目标、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检查学习效果,与师生互动交流学习问题。教师可以进行辅导和答疑,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
内容。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改进传统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二、 精品课程网站中的测验设计理论
精品课程网站中的测验有他不同与普通笔试的地方。他针对的对象更加的宽泛、对象的差异更加的明显,所出现的测试内容需要更家有代表性,而不是针对不同对象群体的个性,所以在网络测试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使用标准化考试的设计步骤。
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是工业化时代教育评价方式的特征。我国引进此种考试的时间是1982年,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接着就用上了判卷机器。机器判卷被认为比人来判卷更“铁面无私”,更“科学”。网络课程标准化考试的设计,就是依靠计算机的公正无私的特性,对广大的使用对象进行公正的,无视对象层次的测试。
三、 精品课程网站中的测验设计
根据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思路和原则,并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要求,探讨出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主要包括有:风格设计、结构设计和标准化内容设计。
1 风格设计
网站风格是指网站的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整体感觉,网站的风格包括色彩、布局、导航、标志设计和内容等。精品课程网站是教育类网站,应根据专业方向、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风格。
现在许多的课程在网络设计的过程极力的体现出自身的风格,如:一些传统的学科,往往强调传统底蕴、历史功绩等等,但是却忽略了网络课程面向的对象,是一些年轻人,所以为了提高受教群体的关注度,建议使用和他们那个年龄成次相统一的风格,如:卡通、漫画和动画等形式。
2. 结构设计
精品课程是网络课程的一种突出代表,那它就要遵循网络课程的特点。网络课程是依托在计算机和网络下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他有一种特性就是客观的个反映本学科的内容,他的测试系统也同样是一种客观的反映不同对象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所以他的测试系统该以客观题目为主,主观题目为辅。
3. 标准化内容设计
首先,确定考试目的。
考试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考试目的,以及为实现这个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如果没有明确的考试目的,考试设计就无据可依,就无法进行。要确定考试目的必须弄清四个问题:
第一,搞清楚社会客观需要,确定考试目的依据和考试类型。
第二,确定考试对象。明确考试目的和考试类型后,进一步要考虑考生来源,也就是要明确参加考试的对象。
第三,确定教育内容。考试内容必须体现考试目的和要求,又要符合考试对象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应该考虑的是考知识、能力,还是考技能;进而明确考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这是确定考试目的的核心环节,也是试题编制的基础。
第四,明确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与考试的方法和内容紧密相关,方式不同,方法和内容也就随之而变化,当然测试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了,因此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考试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如何编制试题,以及编制什么样的试题。
其次,编制考试大。
考试大纲就是根据已经确定的考试目的对考试的性质、类型、方式、测试对象、内容、范围、题型、考试时限、答题要求、试题数量、试卷结构、计分方法等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并公诸于众,作为考试设计人员编制试卷的依据,供组织教学和进行应考训练的参考。也就是说标准化考试是开放型的,考试大纲和试题样本,对参加考试设计、实施的人员及所有考生是公开的,并作为主试和应试者共同遵守的准则。一旦考试大纲公开化,就必须照章办事,不得随意修改。
再次,编题设计。
编题设计,就是根据大纲要求,将所考学科内容及其教学目标编出双向细目表,作为指导试题编制的具体计划。
在编题设计中,对各种测试内容在整体试卷中的份量,应采用的试题类型,各类试题所占比重、分数比例、时间分配等等,都必须作出详细而且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依据不同考试目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对象而相异。在编制试题时,除了需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外,还要在明确考试目的要求的基础上,纵观考试各层次,使重点突出,比例分布恰当,难易适度,试卷结构合理。
再次,编审试题。
编审试题主要由命题委员会和审题委员会(或编审委员)承担,同时也聘请部分社会上经验丰富、熟知命题原则并具有命题能力的教师和学科专家参加。由于标准化考试的试题编制是经常性和开放性的,所以考试机构也向社会征集试题,经审查符合标准的试题,可备选用。编制试题是制定测试的量尺,而审定试题则是检查制作的量尺是否标准。因此可以说编审试题与考试成败紧密相关。严格遵循编制原则和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试测。
试测是对初步选定的试题在内容、难易程度等方面是否符合欲测对象,检验各类试题的比例,所需时间等是否合适。为正式测试挑选真正符合标准的试题,以保证正式测试的信度、效度,并为建立常模提供依据。预测是提高考试的可靠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是标准化考试设计中关键步骤,也是有别于传统考试的重要区别点。预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预测方式方法要科学; (2) 预测对像要具有代表性; (3) 预测条件要基本一致; (4) 预测内容要高度保密; (5) 预测考场动态要有真实详细记录。在预测这一步骤中,以试题分析为中心环节,主要对预测的试题作全面系统分析,以便确定正式考试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这是检查考试、试题质量的基本方法。没有对考试做出精细的设计、检测和统计分析,要制做出符合各项指标的试卷是难以实现的。对符合各项指标要求的试题则填入指定格式的试题卡、编号、存入题库待用。
四、 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网络化产物,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精品课程网站中测试的设计要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还要遵循课程网站设计的规范,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晓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网络教育发展的启示.电化教育研究,2007(8):62-64
[2] 杨蓉.浅淡网站设计与制作.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4
【关键词】高职;教学情境设计
一、教学情境概述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出于特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某种学习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和范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广义上的教学情境,是指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的客观环境。狭义上的教学情境,可以看做是学习领域中的小型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都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引起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反应。
二、设计教学情境的要素
教学情境的作用主体是学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范围、接受能力和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的教学过程不应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必须具有与学生的生活、情感、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内容相关的信息。
2.情境中除了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应注意锻炼学生的能力,此外,最好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3.情境中详实的内容和创意性的设计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为学生在情境中设计角色,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和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参与进教学过程。
5.情境的教学过程应与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三、教学情境设计的过程
教学情境是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应该来源于学习领域,而指导设计学习领域的是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行动领域。因此,要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教学情境,就必须从行动领域着手。
1.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
行动领域是指来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集合。确认行动领域的内容依靠对职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职业岗位(群)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划分类别,归纳总结,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从行动领域转变为学习领域,就是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析上岗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对应的知识领域,结合教育规律,制定教学计划,形成学习领域。
2.细化学习领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学习领域,是在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三部分构成。对学习领域的细化,是建立在典型工作任务提炼的基础上的。根据每一项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技巧,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
3.分析学习目标的落实点,设计和优化教学情境
由工作任务确定出的学习目标,一般是复合型目标而非单一型目标,即要求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都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分析出学习目标的落实点,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侧重,也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知识和掌握能力。有了这些落实点,就可以设计和优化教学情境了。
4.筛选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情境中的内容、过程、工具和教学手段
每一门课程中提供的知识点以及课程相关的课外资源都十分丰富,需要教师在情境设计过程中根据上述过程中选择的教学目标落实点对资源进行筛选,以形成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这些被选中的资源,在与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相联系后就形成了教学情境中的内容。课程资源的筛选应根据知识点的难易和递进关系,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抽象到具体,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过程。
5.制定考核措施
合理的考核措施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教学情境的缺陷、改善现有教学方法以及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教学情境的多元化设计,考核也应该是多元化的结合方式,一方面全面考核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全面考核教学情境中的多元素是否合理、有效。
四、教学情境设计实践
《民航货物运输》课程是机场运行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课程,下面就以此课程为例,分析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
机场运行管理专业是我校开设的较新的一个专业,主要面向机场和民航相关企业等单位,从事机场运行指挥控制、机场飞行区管理与维护、机场非航空业务开发与管理、航空旅客服务、航空货物运输服务等岗位工作。其中,航空货物运输服务是与《民航货物运输》课程关系最密切的工作岗位。
航空货物运输服务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如图1所示。
针对不同的行动领域及其对应的学习领域,设计教学情境中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具体如表1所示。
五、结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调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情境的设计应该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与相关企业合作,使得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符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情境中学到工作环境中所需的知识和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作的环境也会随之改变,教学情境的设计不能一成不变,要跟随岗位工作要求的变化,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杨钦芬,苗霞.教学情境的理解与有效创设[M].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