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工程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工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60-03

一、概述

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相关的支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一定会对高端物流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据相关文献[1],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长。总的来说,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流管理人才,一类是物流工程人才。目前前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培养模式较为完善,而后者以某些专业为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较为匮乏,培养模式也不成体系。主要是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是一个复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物流工程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系统进行了研究。因此,物流工程不同于物流管理,应是一个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交叉性复杂学科。

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物流工程高端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以此专业为背景,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质进行探讨,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4)中,将物流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管理学内的工商管理(代码1102)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归属于工学内的交通运输(代码0812)中的物流工程专业。本文研究的则是后一种情况。物流工程专业大都是依据各高校的某些较强的工科专业延伸而设立的,各自的物流工程专业都体现了背景专业的特色。如以机械专业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工具、设施设备等;以计算机、控制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信息、货物跟踪等;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综合运输体系、货物运输组织等。因此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大都设立在不同的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与特长专业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背景专业优势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T”型人才特征。物流工程具有复杂交叉学科的特性,集聚了多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管理、信息等学科及相应的背景工程学科,是这些学科的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特征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交融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工程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性T字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不同的是,在掌握基本的物流基础知识和现代物流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工程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每个学生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或者系统规划能力,以满足物流行业针对性的人才需求。

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背景的物流工程人才,在掌握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仅必须具备工程学科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特色能力,如解决物流系统中与货运相关的交通问题的能力。

2.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目前的物流行业高等人才大都从事的是和企业物流相关的工作,企业物流注重的是对企业生产、运输流程的规划和调整,最终达到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物流系统的发展,为了满足行业对于社会物流相关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转变思维,在掌握企业物流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社会物流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扩展视野,以全社会为研究范畴,研究社会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规律;研究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流通的渠道是否通畅;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来保证物流的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等。

社会物流系统研究主体将是全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如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问题、物流节点布局问题、物流搬运设施设备等问题、物流行业标准问题、物流政策法规问题等。物流工程专业大都研究社会物流系统问题。

3.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针对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提到物流,第一反应就是货物运输,将物流与运输混为一谈。对于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专业,两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点。

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支撑人和物移动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相关的交通运输组织优化、交通信息及智能技术等的学科。人的移动是客运,物的移动是货运,而货运又是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系统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支撑下的物流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优势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物流工程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交叉知识非常普遍。加强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知识的渗透,可以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物流仿真、货物跟踪、路径优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以传统水运管理科学的知识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港口物流专业方面的能力;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知识的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物流配送网络和节点规划方面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培养模式的精髓,如何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专业性人才。所谓创新就是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提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成果来加以检验,而成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即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创新型的,而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是通过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创新性的师资来达成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如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配备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普适性人才,更应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具体交通运输工程特色的物流工程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物流工程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物流工程及相关(如交通运输)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咨询、研究、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物流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支撑,培养的人才在掌握物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熟练掌握社会物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货物运输组织、管理及控制,企业物流的运作、管理控制过程及物流方案设计优化。

经过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培养,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掌握物流工程及交叉的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物流及交通运输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规划与货运交通等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总之,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特色专业的物流工程人才应该掌握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针对物流工程系统中的专业问题,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3)针对物流系统中有关的交通问题,要有系统观点、工程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4)熟悉国家及政府管理部门关于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的法规、政策及规定,掌握现代物流体系及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及前沿。(5)要有自我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取的能力。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好的课程体系能够达成培养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许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富有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中已分析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展开。针对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应以模块形式加以构建。各模块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内容上的区别;在模块内部使用公共的基础理论知识,避免原有课程设置中的许多基础知识在多门课程中重复,既能节约课时,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几大模块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针对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充分调查现有课程体系成效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业人士意见,对课程体系展开调整优化。初步设想建设以下几大模块:(1)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数学、外语、计算机、人文课程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知识能力。(2)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及专业可能用到的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如概论、专业基础课程、运筹学、建模方法、数据分析、仿真等。(3)物流工程与货运交通专业模块。主要是围绕物流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有关社会物流系统而展开的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节点规划设计、货运交通等。(4)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物流方面展开的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等。(5)教学实践创新模块。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大赛、创新课题、课程设计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加以完成。(6)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及设计主要来检验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潜力。

3.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围绕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其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论教学的创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经典理论的同时,引入该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及探索性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2)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也可聘请校外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融合贯通,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认识能力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现场调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体验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4)研讨试教学。研讨试教学将围绕某个探索性问题或者实际性工程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论坛试教学。组织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及教师学生论坛,也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充分利用专家、企业家的理论前沿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另外,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实验室、产学研基地、项目合作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建立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尝试建立本科“导师制”,将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分由若干导师指导,围绕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理论及实际研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4.师资力量的配套。师资力量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应该大力引进,引进学术带头人及青年优秀人才;同时,对现有师资要进行培训、进修,为其提供出国进修和研讨的机会,还可以派青年教师去物流企业挂职学习,更好地了解物流的运作模式,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带回学校,让物流工程专业更贴合社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特别是物流工程这种立足于应用实践的学科,更应该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或物流企业家来学校讲学,进行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认识。

5.教材资料的更新。教材资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材也需要有专业特色,目前,国内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尚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当务之急,具有相同特色(如交通运输特色)的各高校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组织物流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编写物流工程学科的系列教材。对于国外优秀的物流工程类教材,应加以引进和翻译,尤其是国外物流工程及货运交通相关案例书籍的引进和翻译;对于国内实际物流工程案例加以整理,编写成课程案例集。经典理论、学科前沿及工程案例等教材资料体系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作为实用性、工程性很强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商业模式的改变,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校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要紧紧把握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围绕学科优势,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2):258-288.

[2]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教学,2007.

物流工程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物流工程;项目教学;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朱莉(1983-),女,江西上饶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史超(1990-),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江苏南京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5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流产业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0年底,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已达4.9万亿元,活跃着的国有、民营和外资物流公司已达万家。[1]受物流行业不断变热和物流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影响,我国物流教育从2002年开始持续升温,至今已有378所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历史较短、物流教育中尚存在诸多弊端,导致物流工程与技术人才缺乏、物流相关专业本科人才供不应求等现象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会存在(见图1)。[2]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大力度为新型工业化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工程人才是解决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缺口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点和宗旨,对本科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

一、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调

首先,教学手段单调。单以课堂讲授为主,一定程度上忽略对通讯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结果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程度。其次,教学方法单调。学校过于重视“填鸭式”理论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引导,“读书式、满堂灌”导致学生昏昏欲睡,教师也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2.教材存在缺陷

现行使用的物流工程专业教材模式较单一,不同教材之间内容存在雷同、创新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教材的具体内容与我国物流产业特点结合不到位、与物流人才培养的层次结合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反映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3.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是按照传统的“3.5+0.5”模式开展: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育安排在前7个学期,只有最后一学期用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3]另外,物流工程教学过程中具体课程设置结构不当,重基础课程、轻专业课程;重课堂教学、轻自主学习;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等。其结果是课程门类多、课时多、学生负担重、自学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2]

4.校企合作不到位

一方面,纳入物流工程教学的校企合作体系单位少之又少,且校企合作形式仅仅停留在参观学习阶段;另一方面,本科高校对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不够重视、大多物流相关企业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的高效管理、业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都与员工的素质紧密相关,导致低效合作,校企双方很难有所实际收获,双方缺乏继续加强合作的动力。

二、物流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针对上述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以提升学生实践就业能力为核心,借鉴“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和宗旨,紧密结合实际提出改革建议,以切实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指导思想。

1.标准化

我国目前物流工程专业教学刚刚起步,各方面缺乏规范、统一权威,故急需对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进行规范化和模式化处理,建立一套相对稳定的、标准的物流教学体系。

(1)教学计划标准化是物流教学标准化的基础。教学计划标准化设计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学校既要重视物流专业课的学习,也要重视物流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即物流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要以专业运用为导向、普及专业常识,要为专业实践课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专业方向性课程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且应加大其在整个物流工程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2)教材标准化是物流教学标准化的重要条件。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教材的编取,可由教育部牵头,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各高校联合承办,由物流企业参与评审。首先在全国各地选出经典优秀的物流工程教材,然后由上述承办方和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可行性评估,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评估较好的教材。教育部的评估内容应侧重把握物流教学的总体方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评估内容应侧重把握物流教学与物流产业的结合,各高校的评估内容应侧重把握物流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相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具体理论的实用性等,企业相关人员的评估应侧重把握物流教材理论与具体应用实践过程的紧密对接。

(3)教学基础设施标准化是实现物流教学标准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各本科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提出的较高层次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对物流操作单据的管理还是对物流数据的传输,都要以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支撑。首先,可建立物流工程和物流信息管理的模拟实验室,能够使学生熟悉各项物流业务单据的填写、传递、核对和差错处理操作,掌握各种物流相关信息的汇总、分析和处理技能,掌握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处理程序,以加强对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关键物流环节的认识。其次,可购置物流教学模拟软件,提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采用演示教学法,运用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阐释物流操作的过程,这种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2.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采取讨论或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主要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成功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作为专业实践课的重头戏,同时作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模式。目前我国本科高校物流专业的案例教学大多采用引用一些企业经典物流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的方法,[4]但经典案例毕竟只代表历史,很大程度上不能与时俱进,且经典物流案例所存在的环境有时也与学生实际所处环境大相径庭。针对这个问题,亟需对物流案例教学进行一定创新,这个创新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可以将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当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为真实案例呈现给学生,此时高校与企业就分别扮演着智囊团和决策者的角色。

(2)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优势。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优势在于此模式能够促使校企双方实现双赢: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处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更加熟悉物流操作流程,从而提升个人业务操作等实践能力。另外,由于案例的真实性,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会更加谨慎、更加认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可以利用一些先进的学术理论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得到更多的决策参考建议。此模式尤其适用于中小型企业:首先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经营业务和操作流程较为简单,遇到的问题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可能性较大;其次有志于从事物流行业的学生在将来就业实践中所遇的问题及环境,同刚起步中小型企业的相似度较大;最后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储备、企业素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对较高素质物流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3.项目教学法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物流工程专业的综合性较强,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并且物流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具有较强实践性,尤其卓越计划更倡导本科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熟悉物流运行模式、提升业务操作能力。

(1)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模式。项目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事件,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示范下让学生分组并围绕各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对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适应性地改革和优化。为了使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走上岗位后能尽快胜任相关工作,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模式,选用一些物流行业中热点课题作为研讨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完成相关项目的综合技能学习,即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步骤。可采取以下步骤来实现项目教学法与校企合作的结合(如图2所示):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兴趣或专业小组-企业提出问题并且给出必要的背景资料介绍-师生围绕问题进一步了解各方面相关情况,获得更为真实可靠更为全面的信息-运用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分析,找出理论上的最优解决方法-企业对解决方法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采纳。

1)划分项目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方面的特长,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不同小组可被安排在不同的物流环节(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

2)提出问题。企业提出自身在物流操作不同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且以问题为中心给出企业在运营和技术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介绍,方便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3)分析问题、制定方案。首先明确问题所处的环节,也就是明确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将问题细化,以理清导致问题出现的若干原因;最后,根据原因寻找理论知识的支撑,并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

4)筛选方案。筛选方案是整个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模式的特色环节,通常包括三个程序:讨论、实践、筛选。首先学生通过讨论淘汰掉一部分在理论上不可行的方案;将可行性较强的解决方案放到企业实践环境中进行模拟运行;最后对方案在模拟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并且选出效果最好的方案作为最优解决方案。

5)评估方案。经过筛选之后,企业已经得到了几个在模拟运行过程中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保证方案在更为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同样具有可行性,企业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估。

6)可行便执行。解决方案是否可执行的决定权在企业方,如果优化方案经论证切实可行即可被真正执行。

三、结语

综上,在物流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国家卓越计划为契机,鼓励各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物流工程人才,强调物流企业深度参与、强化培养学生的物流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与优化措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充分就业做好准备。当然,物流工程专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故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仍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探寻和完善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

致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专业学生(史超、章苗苗、周摞、徐雅雯和黄伟)承担了部分调研工作,且对教学改革和创新积极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何黎明.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EB/OL].wuliu.acs.省略/sites/xmwz/gyjjc.jsp?contentId=252873647405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荆浩,姜宝山.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物流科技,

物流工程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工程;实验系统建设

作者简介:赵刚(1965-),男,辽宁沈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育提高项目、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68-02

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结构总体框架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建设是连接教育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重要纽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细胞。实践环节注重于所掌握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应用实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1-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承担物流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物联网概论”属于学位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促进实现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目标,急需建立“物联网概论”课程教学相关实验系统,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独立从事物流工程信息系统设计与优化的能力。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完善物流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更侧重对实践能力培养。物联网技术为物流工程带来巨大变革,数据感知与采集是物流工程智能决策的数据基础,数据管理与集成是异构数据转化为商务智能的信息条件。[4-5]本文主要介绍面向物流工程专业的“物联网概论”课程中实验教学系统的思考与探讨。

一、物流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与“物联网概论”课程

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控制、经营和管理的工程技术领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物流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培养目标是从我国物流产业的实际出发,结合本校优势,培养具有物流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意识,能独立从事物流工程信息系统设计,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物流工程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专业建设中,“物联网概论”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物流工程专业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知识,掌握物联网体系架构,深入了解物联网核心技术,使学生具有在物流系统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基本能力。其主要讲授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知识,包括物联网的分类、物联网体系架构、物联网技术与物联网工程设计等内容,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体系并普遍理解基础内容,重点掌握应用技术:物联网的三层体系结构、传感与数据采集、通信与网络技术、数据处理与挖掘、物联网工程设计。

二、“物联网概论”课程实验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教育部对工程硕士的要求,在考察和培养工程硕士理论知识能力的前提下更侧重对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物联网技术为物流工程带来巨大变革,数据感知与采集是物流工程智能决策的数据基础,数据管理与集成是异构数据转化为商务智能的信息条件。数据管理与集成及数据感知与采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受到了学术与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已成为物流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关键性问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承担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物联网概论”属于学位必修、专业基础课,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促进实现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目标,急需完善相关教学课程体系并且建立该课程教学相关实验系统。“物联网概论”课程建立以演示为主、调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小型物联网系统十分必要,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独立从事物流工程信息系统设计与优化的能力。

物联网信息采集、加工是物联网乃至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知识内容,建设实验系统所提供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平台不仅可以让研究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物联网的信息流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将进一步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6-7]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感知层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与通信,实现对物体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是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是“物物相连”的信息通信网络。庞大复杂的前端传感数据汇集后需要分类分析甚至综合协同处理,作为物联网三个重要的特征之一,信息系统强大的计算能力对前端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分析、判断并给出结论,本实验系统是建立基于RFID的商品供应链智能管理系统的初步阶段,其整体系统如图1所示。

初步建成具有以下功能的小型物联网实验系统:以物流工程中库存管理为基础,利用RFID技术建立感知层,运用自适应网络建立数据传输层,设计实现数据处理层业务实验系统,重点发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优势,从而进一步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对无线传感器节点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安装无线传感器节点操作系统,配置无线组网,建立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数据;建立RFID工作场景,在完成对射频标签读写基础上利用数据库进行具体应用案例开发。

(1)模拟给每一库位贴电子库位标签,在进行库房管理作业时读取该标签信息,从而判定当前作业的位置是否正确。

(2)模拟为入库物品贴上具有货物标识的电子标签,在实施库房作业时读取标签编号用以核定作业物品是否正确。

(3)读取出库物品标签,提高作业效率,降低错误率。

(4)为了节省运行成本,货物出库后可取下标签,送到入库处根据需要设计重复使用货物标签。

(5)架设具有模拟覆盖整个仓库作业区域的无线网络,实现作业数据的实时传输。

(6)模拟作业车并安装无线数据终端,作业者配置手持式无线数据终端,利用指令实现作业位置与作业货物的准确性确认等功能。

(7)模拟自动导引车平台并配置RFID识读器、无线通信设备,实现周期性对库房货物的自动盘点并其结果传输给信息系统。

围绕北京市物流产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实现“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初步建成小型物联网实验系统,以物流工程中库存管理为基础,利用RFID技术建立感知层,运用自适应网络建立数据传输层,设计实现数据处理层业务系统,重点发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优势,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用以支撑研究生课程“物联网概论”的教学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数据感知与采集”的科研与创新实践平台。借助所建设的小型实践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进一步接触接近实际的数据感知与采集、数据管理与集成技术,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在介绍物流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总结了“物联网概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分析物流工程与物联网关系等方面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物联网概论”实验系统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和建设内容。“物联网概论”实验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而且还将进一步增强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学生通过接触到近于实际的数据感知与采集技术,提高其自身的技术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本实验系统的建立可以提供“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必将大力加快我校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面对社会人才需求,培养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行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3-96.

[2]温静,胡显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182-184.

[3]高芳.我国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效果的调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27-31.

[4]柯强.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物联网技术,2012,(1):80-81.

[5]赵传信,王杨,陈付龙.物联网专业实践课程建设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2):2922-2924.

物流工程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字】典型工作任务 物流 课程体系

物流人才被称为我国21世纪最紧缺的12大类人才之一。据测算,“十二五”期间,物流人才的总需求达到20万人左右。广西北部湾物流产业2010年物流人才需求总量约为62300人,到2015年将达到95800人。物流业急需大量掌握一定技能,有一定沟通能力,会做事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大胆地进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系统的开发设计一套符合区域需要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地。

一、物流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各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课程形式上纷纷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总体改观甚微。由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等方面的限制,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缓慢,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体系单纯围绕专业设计,重视专业理论(物流管理的业务知识)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判断、领导工作的能力)和专业技能(物流管理各领域的相关技能,如仓储盘点、入库管理、条码制作等)的培养。致使学生知识面窄,适应性差。

2、课程设计生硬,教学内容与企业物流管理的实践脱节。传统的课程体系生硬地将实际相互关联的整体内容人为地分割切块,造成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零碎散乱。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远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物流管理的实践。

3、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程度不同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4、从目前国内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学生动手实践或进行物流策划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环境的专业适应性差。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和价值

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能较好的解决上面所存在的问题。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来的学科课程体系,以东盟及北部湾区域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及其主要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根据工作任务的实施流程来设计教学单元。使开设的课程与企业的实际运营一致,将零散的学科知识按工作任务集合在一起,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典型工作任务是搭建在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立交桥。“做中教才是真教,做中学才是真学”,对于一个专业或一个职业,将来可能要面临哪些工作,把这些工作提炼出来,再分解成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将知识点和技能点涵盖进来、有机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在做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掌握了散落在工作任务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所以说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三、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构想

1、构建服务北部湾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物流类专业课程体系

(1)与多家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依托“广西现代物流协会”及“广西国际货运协会”,对我省从事仓储、流通配送及国际货运的企业进行调研,调研企业的数量视需要而定。对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等情况进行调研,对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物流信息等职业领域。

(2)划分职业岗位,把物流职业领域划分为基层操作、职能管理、规划决策三个层次的职业岗位。并细分出适合中职学生的工作岗位。

(3)邀请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分解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需求。

(4)行动领域的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来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从而归纳出行动领域。

(5)重构行动领域并且将其转换为课程,在这个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及职业成长的规律来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2、开发6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运输、仓储、配送、营销服务、货代报关、成本管理、信息处理等主要物流业务的工作过程,将《仓储实务》、《配送实务》、《物流营销实务》、《叉车操作与维护》、《国际货运业务》《物流信息系统》)6门课程确定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重点加以建设。建设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物流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

3、建设4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校本特色教材

为适应新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实施的需要,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仓储实务》、《配送实务》、《物流营销实务》、《叉车操作与维护》4本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校本立体化教材。在内容上突出工作岗位技能训练,在形式上每本教材配套有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案例集等资料。

4、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教学中鼓励以企业工作流程和任务为主线,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等利于“老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推行工作任务实践早介入,真正体现动手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模式。

5、构建“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确立“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考核和评价理念,推行综合性考核。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岗位技能和学习过程的考核。校内考核和企业考核相结合,知识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全面衡量教学质量。

实训考核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利用“考试指挥棒”引导和督促学生专业技能的积累。

6、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扩建物流仿真实训室3间。通过购置相关教学软件,使扩建后的物流仿真实训室能培养学生掌握运输、仓储、配送、货代、采购、供应链管理的操作,熟悉相关业务流程和岗位工作内容。此外,进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和实训指导书的建设。

7、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现有基础上完成4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并与之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互利互惠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课堂就是店堂,店堂就是课堂”的工学结合目标。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项目和顶岗实习项目,保证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比例达到100%。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

四、结束语

总之,本文认为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彭华颖.工学结合下的高职物流校外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

[2]杨静.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职业时空

物流工程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营过程;模拟公司;团队合作;职业能力;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98-03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就业质量已成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标。归根结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就业质量的根本保障。在物流专业教学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物流行业职业特点,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1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为指导,按照企业运营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指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生产复杂产品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对物流行业来说,就是物流企业运营过程系统。

1.1 精选典型工作任务,构建物流职业课程体系

在物流职业活动中,人们都是按照某项活动的先后顺序来安排工作、完成任务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从“经营过程”精选出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起适合物流职业特点的学习领域。我国企业具有三大类物流运营方式:流通型、生产型和物流服务型企业物流运营。开发课程时,应结合它们各自的特点,从中分别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小型超市、电脑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运作,以这三条线为主线来构建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包括的知识涵盖了传统的课程的所有内容,而增加的技能是我国物流企业通用的和急需的,这种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课程的逻辑关系,而是以企业运营过程为逻辑关系,增加了物流技能的培养。工作任务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专家的工作过程。见表1。

1.2 安排典型的子任务和小任务具有诸多学科综合性

一般来说,典型工作任务比较复杂,可以分解为典型子任务,继续分解为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小任务,然后才能对小任务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运营过程为导向,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比如把小型超市促销这门课按照经营过程分解成:“制定实施‘五一’促销方案、制定实施‘十一’黄金周促销方案、制定实施元旦促销方案和制定实施春节促销方案”四个典型工作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再进一步分解成许多小任务,如把“制定实施春节促销方案”分解成“说服供应商参与促销、优惠券的使用技巧、竞赛与抽奖的技巧、制定春节产品促销组合、用POP广告美化柜台、对春节促销活动进行总结评估”等小任务,这些小任务同样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也能形成显性的工作成果。

要完成每一个子任务和小任务单靠一两门学科知识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供应商管理》、《超市经营》、《会计学》、《客户关系管理》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共同完成,因此以经营过程为导向制定的学习任务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特点,这也符合物流管理从业者具有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要求。

1.3 把典型子任务转化成教学内容

将典型子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依托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性工作任务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而设计的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的用于教学的工作任务。例如“电脑生产企业采购”课程,对应于“电脑硬盘招标采购”典型工作任务,按“经营过程”对其进行教学分析后,设计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见表2。

这样按照招标采购过程设置了6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具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工作过程。

对于物流专业15门专业课来说,以经营过程为导向,依托学习情境,设计出学习单元,提出教学具体内容和具体教学要求,分配学习时间,制定评价方法,建立起完整的课程标准。

2 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中,教学内容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适合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因此,情境学习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模拟公司和角色扮演两种情境学习方法,使学习情境尽可能地与以后的应用情境相接近,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1 以公司部门会议形式展开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组成的,因此,把学生置于模拟公司的环境中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比较适合使用模拟公司开展教学活动。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依托模拟公司载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建了不同的模拟公司会议,比如在《电脑生产企业投筹资》课程教学中,依托模拟股份制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展开教学;在《电脑生产企业采购业务处理》课程教学中,依托采购部门会议和评标委员会评标会议展开教学;《电脑生产企业生产业务处理》课程教学中,依托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召开生产早会和销售会议等形式展开教学,把学生置于不同的模拟公司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

模拟公司运行时,教师首先给出公司会议议题,各公司总经理组织本公司员工到讨论区召开会议,公司员工紧紧围绕议题进行热烈讨论,最后形成方案和成果。每个方案和成果的形成,都是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的。在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设置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工作与学习任务,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不断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强化团队合作精神。

2.2 营造仿真工作情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工作场景,营造出各种仿真工作情境,在仿真工作情境中,安排学生扮演工作角色。教学中,教师营造了“股东大会、董事会、评标委员会会议、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会议”等工作情境,在这些工作情境中,安排学生扮演董事长、总经理、职工董事、专家学者、采购员、销售员等各种工作中的角色,通过公司的经营过程,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主要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同时又可以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工作岗位中各种角色的“行为”和“地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3 采用发展性教学评价

作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应该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这种发展性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总经理评价员工的依据之一是积极为公司解决问题出谋划策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作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采取两种方式:书面考试和技能综合应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技能的巩固,在终结性评价中应既有量化评价,又有质性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模拟公司的正常运作,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公开、公正、透明评价每一位学生,给出的成绩科学合理。学生在不断完成教学任务中学习新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锻炼社会能力。

总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它以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着重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