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学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微课程”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互联网教学的模式,这种新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根据“微课程”所具有的特点来探索新模式下实现教学任务的途径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的特点
“微课”相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它的特征主要是有目的性的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难点进行分析与讲解,或者是解析教学环节中的某一个部分,这种课程的设计的新颖之处或者说是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由的进行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存在着差异,传统模式的教学不能够满足个体的发展,通过“微课程”的学习,他们能够自由自主的对自己所欠缺以及学习不足的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二、“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支撑力不足
小学语文的“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局限性较大,语文教学对纸质教科书的依赖以及语文教师的技术能力都对这种教学模式构成了较大的阻碍。就像我们之前所探讨过的“微课程”的特点与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技术性,既然此,一个好的网络平台就是必须的,怎样判定这个网络是好是坏,关键就在于便捷与否以及功能是否齐全。网络平台与微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土壤与种子之间的关系,互联网的支撑是微课程教学方式存活的土壤,如果土壤营养不足,那么种子就无法发芽生长。从对很多教学地点中的教学设施的调查中得知,目前支撑微课程的平台普遍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一方面是这种平台的数量很少,另一方面仅有的平台开发的功能又相对单一,据考察,这些功能仅仅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教学者对自身视频的加工,这种加工包括:上传、修改以及,对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交流这方面的设置寥寥无几。
(二)教师缺乏相关技术知识
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就小学语文这一学科而言,“微课程设计”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一直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中的教师来说是陌生的。由于这种教学设计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完成,因此对语文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有着一定程度的考验。语文教学通常依赖纸质书籍,我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源于此,不管是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中学语文教师,在从事教师之前,很大一部分是文学方面的专业生,对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的态度以及熟练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三、“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的出路
(一)实现“微课程设计”互联
网平台的多元化“微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方式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网络平台,但是目前的网络支撑平台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在之前讲到的两点:平台数量少以及平台功能单一,作为“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土壤”,不仅要遍布全网,更为重要的是要完善每一个所存在的功能。在加强与完善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力量都必须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政府必须加大对网站的投资力度,既要安排熟悉网络平台构建的技术人员,也要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咨询与反馈,争取在功能构建这一问题上达到统一,由于网站的设计是为了“微课程设计”的正常进行及推广,因此这种平台的构建必须简洁与高效并存;而学校及教学工作者作为这种平台的使用者,必须参与到平台的构建和反馈过程中来,学校应该在平台构建的全过程中实施监督并提出意见,在平台展开运营之前必须由教学任务的完成者来进行体验,从而实现“微课程设计”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以及功能的简洁与高效;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者,任务不仅仅在于帮助网站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积极使用这些平台,使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微课程设计”新教学模式得到落实并广泛传播。
(二)小学语文教师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与提升
由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由教师本人来进行,那么“微课程”的设计也必须凝结着教师自身的知识与阅历,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最具有个性的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日益普及的科技时代,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以更好的更简洁的方式来传授更加深刻的内涵。我们在要求政府甚至是学校对平台进行构建与完善的时候,更加应该注重的是对教师本人使用这种平台能力的培养,让教师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之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探索出实施“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最佳途径。“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不断的普及,这种模式对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既充满了新意,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挑战有来自外界的支撑力,也有来自于教师本身的技术能力,尽管有着很大的阻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新模式为教学工作增添了活力,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起了良好的作用,为知识的传授也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蒋蓉.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课程.教材.教法,2007(08)
【2】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4(08)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随着基础教育的变革,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育观念与目标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一直以来数学教育追求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依赖数学教育实现的,所以数学教育也不能只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唯一目的。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要运用综合能力对其进行分析,而不能仅仅依靠逻辑思维。二是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的问题”代替。这种变动更加强调对能力的培养,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以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很少将所学到的与实际相结合,而变动后的方案更加强调“探索”过程。通过设定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终身学习这样的学习理念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让学生早点了解“学会生存”课题。数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实际的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学生的求知欲在少年时是非常强烈的,因此,让其在年少时就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其在未来的学习中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发展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还要最大程度的展示数学的发展。小学数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所以运用现代科技和统计知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地区特色,在数学课程内容上的安排也存在差异,但是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熟练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内容主要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第一,数学课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第二,数学课程设计的理念与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也在变化。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数学课程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全部小学数学教育的通识课程,还有一种是针对理科学生的课程。在此,我们对第二种进行分析。
1、必修基础课程
数学基础课的主线是几何、代数、分析。在高等代数的学习中,由于新概念的引入,形成了抽象代数。抽象代数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方面,通信领域。抽象代数的思想在基础教育的很多学科中都有体现。基础知识的讲解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对数学家的介绍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用现代的数学方法讲述传统知识。
2、必修应用类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以及概率论与统计等。而其中,概率和统计是新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会用随机的思想来分析数据。数学建模是一种使用数学工具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形成具体数学结构,然后再进行求解的一种方法。数学建模是一种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方式,其主要是对数学方式进行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数学。
3、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兴趣。这两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具有丰富完整的知识结构,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当地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明白数学不仅仅是“工具”,也是文化的一种,是对人类社会进步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
4、选修类课程
【关 键 词】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128-02
我国学生中轻率对待生命事件频频发生,说明学生的生命观出现了很大问题,现阶段则需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那么,生命教育该如何理解呢?生命教育包含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不断提升的五个层次,健康教育是基础,信仰教育是最高需要。
一、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
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作指导,并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在当今社会,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就要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和现代性,不断挖掘和开发人的潜能。那么,基于教育的层面理解,教育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生命教育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教育。
思想政治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循环升华的形成与发展。[2]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中学生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主要源于学校教育,同时,还受到社会、家庭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生命教育在国内的较少数学校被作为教育内容设置,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生命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畴。
那么,在设计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同时,需要坚持三个重要的理念。首先,生命教育应该符合一定的情境。生命教育需要为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帮助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试,评价应该考察学生的生活表现。同时,生命教育应充分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判断中提升人文素质。其次,生命教育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整体性和完整性。生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终生的教育,具有持续性;从心理学的维度考量,生命教育需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而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同时还需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全面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通过内化――外化――再内化的过程循环进行。最后,生命教育是一项综合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坚守信念,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在学生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使得生命教育能够实现其现实意义。
二、合理建构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建构要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要符合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发展需要,选择和确定科学合理的、有用的、专业的学校生命教育内容。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并且不间断地经初中、高中进行,直至大学,最终脱离学校教育后,能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继续开展自我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是做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三者内容间也具有整体性、持续性、一贯性特征。
1. 一至三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一至三年级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制定,内容既略高于大多数学生的能力,也不能低于学生的能力。可以确定为有趣的生命、自我保护、特别的生命三个主题。[3]小学一年级设计为有趣的生命,包含发现生命、坚韧的生命、有次序的家庭;有趣的发现、如果没有生命、我要保护生命六个章节的内容,这样为学生们从身边动植物的生命逐步牵引到人类生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二年级的内容设计为自我保护,包括神奇的护身术、我学护身小技能、身体的界限;谁是坏人、我不会上当、保护自己,爱护别人。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锻炼本领,学会判断情况,并且保护自己。小学三年级的内容设计为特别的生命,具体包括特别的生命、特别的自然界、特别的你我他;特别的美、特别的爱、特别的行动,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平等的,不仅要爱护和保护自己,还要保护他人、保护自然,理解特殊的生命现象。这三个主题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这三个学年的课程设计在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对生命的概念、保护和赞美有充分认识,最终都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样的内容虽然较少,但是每一部分都具体到教育内容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不仅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珍贵,对生命的有正确的态度,还要在生活中有正确的行为和习惯。
2. 四至六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命教育拓展阶段课程设计。这一阶段的内容设计是要让学生学会判断生命中的现象和行为,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坚定的信念,并积淀生命意志,设计自己的人生。具体设计如表1。
通过拓展阶段的生命教育内容的设计,就让学生明确生命的价值标准、生命的逆境、人生的理想,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真正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并且把自己的价值实现与社会的价值要求能结合在一起。
3. 七至九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七至九年级,初中升华阶段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初中年级的生命教育内容设计应该是小学生命教育的升华,目标也应该高于小学生命教育,主要包括欣赏生命、赞美生命、信仰与人生三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结构教育、疾病预防教育、性教育,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用科学的眼光、正常的心态看待自身的成长和变化;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教育,享受成功和生活的教育,正视挫折、生于忧患,增强本领,解决困难,正确对待成败,学会享受生活,学会生存;信仰科学,社会参与的教育,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敬业乐业,学习本领,有远大理想并有坚定信念的指导,为美丽人生而奋斗。
三、生命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生命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其原则,还应注意教育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学生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特殊的教育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其他学生也应该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1. 专业教师的培养。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初中和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健康标准有一定了解,初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并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实现教育的目标。高中生命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深奥;现在的科学技术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也充斥着高中生,对于生命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那么,培养专业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挖掘和培养学校内部的人才,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4]而对于已经从事本专业教育的人,也要进行继续教育,不断地提升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在教学基础上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另一方面,还要研究问题学生的发展状况。在学校内部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把学生面临的问题尽快解决,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 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家庭的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人生观念。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足以影响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判断和选择。因此,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当前事情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能够对现阶段的具体实际有充分的认识和科学理解,并将其与理论相结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面传授,帮助学生讨论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得这门课程能够发挥其作用,实现其实效性。
3. 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载体的拓展。教育内容的实现必须要用一定的教育方式表达出来。生命教育课程所包含的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的教育应该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真正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那么这就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载体。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革新教学方法,多启发、多沟通,建立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言论和参与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要不断开发网络教育平台、素质拓展平台、校园文化平台,进而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业余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整体的教育活动,贯穿于人的终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全社会都应该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并且努力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定功,路日亮.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4]林思林.发展生命教育事业的再思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一、小学语文教育
首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交际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听与说的取向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并且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语感的培养和言语的积累,对于所要背诵的篇数和古诗词的篇目以及课外阅读的数量都有了一定量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外活动被实践活动所代替,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言语能力的培养。小学时期的学生更注重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字词诗句的积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以后的语文以及其它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随着2001年新课标的颁布,小学语文教育更加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使得语文素养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学生当中。通过语文课程中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正确的理解和学习应用祖国的语文,培养创新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等,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逐渐培养和建立健全良好的个性和人格,来促进学生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是开放的富有活力的。对于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中和书本上,还应扩展到课外,让语文的学习更加立体和开放,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大多数教师出于一些原因而不敢放开学生,加大了对于学生的课堂控制,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发问,突出学生的学习主权,教师的观念也应进行相应的转变,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与安排
首先,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打破课堂与学科以及学校的限制,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当中体会和学习语文,增强语文素养。教师也因此不再只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还有引导学生实践语文,体会语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互相协作,提高口语和交际能力。课程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地发展,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不仅要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还要考虑到学生自身和未来的发展状况。
其次,教材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师范性以及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对于教学理论、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进行全新的阐释,体现教育的新观点;教师应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并且在其深度以及广度上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简明扼要,有深入浅,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的记忆和理解,将经验融入到教材当中,提高教材的实用性。
最后,小学语文课程在内容于安排当中,应加强实践类的教学,以教师为榜样进行示范,学生进行模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进行及时的点评和探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的观摩,让学生融入语文学习的真实氛围当中,提高积极性。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时,应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多方式多方面的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教材内容应与语文教学当中所需要的知识相连接,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设计
首先,高师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安排分为两类,一是通识教育,一是针对中文类学生的课程。针对中文类学生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有基础课程和应用类课程。基础课程有中国文学、基础写作、汉语、儿童文学等,此类课程能够提高师范生的口语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文字的解析和理解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打下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感知能够让师范生更好的理解人类所生存的世界,体驗情感世界,开阔眼界,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师范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学生在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就需要进行实践,将所学所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的文体工作或者是教学研究打下基础。
其次,在应用类课程中有教师口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书写以及班级管理等。小学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心理非常了解,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和学习环境,因此教师不仅需要良好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具备引导者的能力。此外教师口语以及书写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作用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最后,高师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还包括小学语文教育类课程、教育实践课程、选修类课程。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知识和技能两手的准备,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提高教学效率。在实践课中,让学生体验真正的教学过程,加深对教师岗位的认识,为未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背景
祥云山果实教育基地是由唐山一中建设新校区时产生的千余吨建筑垃圾经改造后堆填而成,山上种植有适宜北方生长的大量果树百余种,春天山花烂漫,秋天果香怡人,春华秋实,令人流连忘返。祥云山上的植物资源所包含的显、隐性课程因素正是教育生活化的有效课程资源,它将学生、生活、课程有效融于一体,是一个实现STS教育和高中科学课程知识迁移的良好载体,本课程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设的。
二、课程安排
果实采集(9月至11月)在祥云山和校园范围内采集校园果实。知识储备(11.1至11.5)通过视频资料学习果实解剖方法,了解果实基本结构、观察花的结构。课堂学习(11.7)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学习鉴定果实;资料搜集整理(11.7至11.10)查找整理果实食用、药用价值、毒性等资料;标签的制作与展出(11.11至11.13)制作标签,校园内展览。
三、课程评价标准
评价以小组为单位,标准包括4个维度:(1)果实采集情况(丰富度;完整度;采集方法规范程度);(2)课堂表现(果实解剖方法;对果实各结构指认是否清楚;果实分类是否准确;能否正确指出果肉属于果实什么结构);(3)资料搜集(资料是否准确、资料是否全面);(4)标签制作(照片是否清晰、美观、标签内容是否准确)。
四、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带领学生采集校园果实,布置资料查阅任务:了解果实基本结构,了解花的结构。利用彩色硬板纸制作心皮模型、采摘月季果实、准备百合花并纵剖。
2.课堂活动
教师活动:请说出在校园见到的果树,展示自己采集的果实。学生活动:说出校园里的果树类型。教师活动:祥云山种植了百余种果树,其中很多种水果都是咱们平时生活中吃过的,大家吃水果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观察过食用的部分来自于植物的什么结构?是不是知道果实也有真假之分?今天咱们就以这些水果为例去认识果实的结构与类型,然后尝试为校园里的果树制作果实鉴定标签。
模块一:知识储备:花的结构与果实的发育。教师活动:以桃为例,请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知识、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指出桃的果实纵剖图中果皮、种皮、种子,同时指出“果肉”包括哪些结构。学生活动:看图片了解果实结构。
教师活动:“春华秋实”是植物世界的自然规律。果实来自花,花有花萼、花瓣、雌蕊、雄蕊、花托、花梗等部分组成。雌蕊是发育成果实的关键结构,由花柱和子房上下两部分组成。雌蕊的顶端接受花粉的部位称为柱头,底端膨大部分就是子房,连接子房与柱头的通道是花柱。子房者,种子之房屋也,由子房壁包裹着里面的胚珠构成。胚珠是种子成熟前的名称。在果实逐渐发育成熟以后,花柱(长脖部分)和其他花的部分,包括花瓣、雄蕊会逐渐凋落,花托则会相对萎缩,花萼可能凋落或者宿存残留下来。花梗不会脱落,它变成了果梗,用来运输果实发育所需要的养分。而子房部分就逐渐膨大最终发育为果实。子房内部的胚珠发育为种子,子房壁的内中外层分别发育为果实的内中外果皮。那么现在咱们先来看一朵真正的花的纵剖图,请指出这朵花的结构。
学生活动:利用实物投影仪和百合花到讲台上指出百合花纵剖面中各部分结构。教师活动:现在请拿出实验台上的西红柿,找到西红柿的果柄,萼片,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部分。再将它纵向剖开,找到果皮与种子。学生活动:解剖西红柿,观察并找到相应结构。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对照图片上的西红柿花找到西红柿果实与花相对应的结构。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指出各部分结构。教师活动:现在请大家将西红柿横切,可以看见有几个“房间”,这是子房室,里面储存着种子,如何形成的呢?(用模型演绎心皮形成子房过程,结合PPT中花的子房横切照片,讲解何谓心皮、胎座)。
学生活动:横切西红柿,观察子房室。看模型演示,理解心皮形成子房这一过程。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数一数手里的西红柿有几个心皮?小组讨论后在西红柿横切面上明确指出一个完整心皮横切面。指明胎座位置。学生活动:回答心皮数。一名学生到演示台用自己的西红柿做展示。教师活动:雌蕊下端的子房膨大发育为果实。子房壁成为果实。果实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子房室,由心皮内卷、融合后发育而来。学生活动:理解雌蕊形成过程,认识心皮与胎座,能数出果实的心皮数,找到心皮的背缝线腹缝线。教师活动:我们所食用的西红柿“果肉”主要来自花的哪些结构?
学生活动:思考后作答。教师活动:总结:像西红柿这种果实完全由子房发育而来的,叫做真果。常见的真果有桃、杏、李、葡萄等等。请同学们把苹果做一个横切,请找出苹果的种子和果皮。数出苹果有几个心皮,指出一个完整的心皮,找到心皮的背缝线,指出胎座。
学生活动:观察苹果纵切,找到心皮区。观察横切面,数清楚心皮数,找到心皮背缝线、胎座,指出果皮部分的位置。发现苹果果实中有非子房发育而来的部分。
教师活动:通过这些观察咱们注意到在苹果果皮之外还有很厚的一部分结构,不属于果皮,不是由子房发育而来,那么这些结构从何而来?
学生活动:对于苹果而言子房之外部分可以包括什么。
教师活动:咱们一起看我手里的月季的果实。(展示月季的果实与花,说明花托与果实的关系)。观察苹果,看果柄与萼片在哪里,跟刚才的西红柿相对比,发现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观察月季果实,理解花托如何参与果实形成。发现特点:宿存萼片若在果柄远端则为假果,若宿存萼片在果柄端则为真果。
教师活动:残留萼片不在果柄端则为假果,残留萼片在果柄端则为真果。学生活动:进一步理解苹果为代表的假果结构。教师活动:现在同学们就开始动手观察鉴定自己手里的其他果实,完成鉴定标签吧!学生活动:按照规范解剖其他几种水果,鉴定结构来源与果实种类,制作相应果实鉴定标签。
模块二:课堂探究:与学生一起将在校园采摘的果实做果实结构的鉴定与分类,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