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学科分类

管理学的学科分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学科分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的学科分类

管理学的学科分类范文第1篇

2009年,教育部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意向。其中,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对课程设置的需求,是社会需求的一部分(尹宁伟,2011)。目前,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开设很多管理类课程。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需求意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培养质量(刘强等,2009)。为了解学生的评价与需求,本文选择广告学课程作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经济学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二、调查样本及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包含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4个方面的16个问题。问卷调查于2014年5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学专业的11级2个班中展开,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率达到100%。

从学生对课程目标的清晰度来看,仅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清楚课程目标,而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一般(62%)。这反映出作为公共管理学的目标设置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从实习环节与课程的相关程度来看,仅仅有14%的学生认为联系紧密,42%的学生认为有部分联系。这说明实习环节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相应进行调整。从实习环节的长短来看,64%的学生认为时间基本合适,24%的学生认为过短。因此,总体来说,实习环节的时间长短是合适的。从开课的学期安排来说,48%的学生认为比较合适,2%的学生认为有些偏晚。同时,关于学时长度,74%的学生认为较合适。目前,广告学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开课,部分同学面临考验复习和找工作的问题,因此,可以适当将该课程安排在大三的上学期或者大二下学期进行,可能授课效果会更好。

从选用教材的实用性来看,84%的学生认为选用的教材是较新颖的。认为教学内容合理与较合理的分别占18%和30%。这说明同学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满意。从教材的趣味性来看,大部分同学给出了较好的选择,占72%,仅有6%的同学认为较差。与上述比例不同的是,大部分同学认为目前的教学内容与工作需要的联系并不紧密,认为符合与基本符合工作需要的比重仅仅为6%和12%。这反映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改进教学内容,以使得教学内容和工作需要的联系更加紧密。

关于教学方式,问卷采取排序法。为了全面捕捉学生对教学方式不同的偏好程度,第一位次的选项计6分,第二位次的选项计5分,依次类推,最后一位次的选项计1分。最后,计算每个选项的总得分并排序。计算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偏好排序依次是:实践实习、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专题讲座,理论授课,课后习题。这种结果说明,学生对于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是最喜欢的,因此其预期的效果应该最好。而对于纯粹的理论教学,则不是最佳的授课方式。目前,广告学的期末考核分为期末试卷和平时成绩两个部分,一般来说分别占比70%和30%。此次调研,有36%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实践考核环节,还有28%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

管理学的学科分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基本问题;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

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正在经历如火如荼的发展,艺术管理学也俨然具备“显学”之势,从专业到学科的背后需实现学科规范的目标,其中基本问题始终贯穿学科发展进程。对于以往艺术管理学研究,学科基本问题已有初步探讨,但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具备同等价值却缺乏学术重视。鉴于此,本文拟就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作出界定,从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方面,为中国艺术管理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探索。

一、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界定

伦理学称为“道义论伦理学”的经典形态,原因在于康德第一次明确地把伦理学基本问题界定为研究“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1]基本问题之于学科价值毋庸置疑,而何为“艺术管理学”“学科基本问题”与“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关系尚付阙如,因此需要通过合理视角确立问题范畴,才能界定学科建设基本问题。1.何为艺术管理学1987年,文化部牵头召开首届全国性“艺术管理学研讨会”;[2]之后各地纷纷开始举办“艺术管理”相关主题会议。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一批院校开展了与艺术管理名称类似或相同的专业人才培养及研究尝试,以专训班、政府代培、高等院校专业方向等形式出现,如1955年,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制片管理专训班;1988年,上海戏剧学院为完成上海市文化局代培任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1992年,山东艺术学院通过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方向文化艺术管理,分别招收专科生、本科生。直到新世纪之后,田川流的《艺术管理学概论》等才开始试图从“学”出发,构建独立的艺术管理学。长期以来,“艺术管理”与“艺术管理学”在研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混淆,两者侧重点有所差别。“艺术管理”是主要针对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研究,“艺术管理学”则是以“艺术管理”为核心而展开规律及其特性研究的学科,前者只是后者的主要研究对象,后者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然而在学科建设中,“艺术管理学”常被误视为仅是关于“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研究,导致两者研究范畴一致,但“艺术管理学”显然需更注重“学”的额外含义。“学”是学科理论化、规范化的标识,既具有学术意义,也拥有学科意义。“艺术管理学”需发展学术、形成学科,这更符合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而“艺术管理”研究则更适合以实践需求为主的专业建设。2.艺术管理学的差异化价值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专业在教育上是指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3]学科与专业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强烈的需求动力是发展艺术管理学的首要价值。我国的艺术管理学科的兴起与文化体制改革关联密切;[4]时至今日,艺术管理在我国高等教育序列之中仍保有发展动力,对文化艺术的作用不容忽视。2020年,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大会中提道,艺术管理专业在近年新兴文科建设新专业设置排名中列居第四。然而,艺术管理是否值得发展为学科,在于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否解决艺术管理专业的需要,因为设置专业未必一定要成立学科。学科通过课程影响专业,课程是两者之间的桥梁。2014年,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AAAE)曾过艺术管理研究生项目课程标准①,具体课程的相关知识和设置逻辑完全能够通过管理学生发和解释。这种将艺术管理当作管理“艺术”的视角,学科创建的独立性价值并不高。中国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价值实际是将艺术管理看作艺术活动中的独特行为进行研究,目的是形成中国语境下的特色艺术管理,解决艺术乡建等涉及艺术、管理等多元素融合的现实问题,直接借用管理学的框架解释中国艺术问题难以实现专业、课程和学科之间的紧密衔接。3.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与学科基本问题的关系“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研究分为以下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科建设基本问题”是基于“学科基本问题”的存在,但两者侧重点存在差异。如李精明认为前者是限定在学科建设角度研究基本问题,后者则是从知识分类体系上研究基本问题,范围更大。[5]从研究侧重点来看,“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主要以“学科”为中心,“学科基本问题”则以“学术”为中心;从学科建设与学科的逻辑关系分析,前者属于后者的一个下位概念,那么“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即是“学科基本问题”范畴中的一个二级问题,后者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是前者存在的基础并且能够直接运用的“结论”。在这一观点中,“学科建设”强调的是“发展”之义。如《辞海》所叙“建设藩屏,以强守圉”,建设具有设置、创立与发展之意。[6]“学科建设基本问题”注重的则是学科从无到有的路径。第二种观点认为“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只是“学科基本问题”的一种指代意义,实际并不存在。闫建璋、李静认为现代学科的建设是由学科制度推动学科体系,“学科基本问题”中的学科建设路线就是学科的建设问题。[7]这种观点背后默认了“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只存在共识性问题,即“学科建设问题”,而无法形成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不是热门问题也不是主要问题,“基本”是“问题”的形容词,决定了问题根本、起始的属性,“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根本应是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若以此理解,这一问题又转回到了“学科基本问题”,两者也就不具备划分研究的意义。综上,第一种对于“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认知需从“学科基本问题”的结论中进行“拿来主义”的使用,但两者实际研究范畴不存在交集;第二种认知是将其视为“学科基本问题”中的一部分,无法独立成为基本问题。本文立场倾向第一种观点。“学科基本问题”是需要解决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知识体系所需要的构成要素,即对象、目的、范畴等,重点在于基本研究形态的形成,而“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则应解决从基本研究形态发展到基本学科形态的路径。因此,本文探讨的“学科建设基本问题”需要“学科基本问题”的支撑,但不涉及后者的研究。4.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范畴过往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多以“几个、若干、理论”等词汇进行限定,这从侧面反映了难以确定这一问题的范畴,上述论述发现解决关键在于基本学科形态的形成,实际以基础学科建制呈现。学科是由“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两方面功能构成。[8]在二元理论语境的分割下,学科基础建制就是学科“组织体系”基本形态的成型。学科组织体系目前多以公约意义形式存在。学科组织体系建设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学科共同体观念、规则的建制建设;学科相关组织的建制建设。[9]换言之,分别在学科本体层面和学科支撑层面形成共识性制度。其中学科定位表明了学科组织体系存在的价值和位置;研究队伍和平台提供了学科组织体系存在的基础资源。另外,学科研究对象、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问题与知识体系关联紧密,应属于“学科基本问题”的范畴。因此,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包括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

二、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我国学科分类标准存在多个官方来源,与“艺术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文件包括以下三个。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虽没有艺术管理的数据代码,但在管理学下存有一级学科“GLX文化艺术管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负责艺术类项目申报,其将“艺术管理”问题放置在了艺术基础理论主题下研究。另外,在其他官方分类标准文件中并未直接出现“艺术管理”的踪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中“760艺术学”一级学科下设置“760.99艺术学其他学科”群体学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更新)中“艺术学门类”下设置了一级学科“1301艺术学理论”,“艺术学门类”这一层级,相当于《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艺术学一级学科。艺术管理学在以上两种学制中的合理位置都应处于学科体系中的第三层级。通过上述我国学科分类标准层面的文件能够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一是伴随着艺术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艺术管理专业脱离原管理学下的位置归属,并与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划清界限。现存标准中的一级学科“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曾关系密切。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开设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伴随着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变动为管理学门类下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方向专业。[10]同时,部分院校还设置了“艺术管理”专业的早期萌芽“艺术事业管理”专业,与“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占据相同位置,归属同一学科。目前,针对事业管理的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已然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只留存了当时处于目录外专业的“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过演化后的“艺术管理”专业。伴随着以“文化艺术管理”命名的学科成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艺术管理”专业并没有沿用原有归属“路线”,而是寻觅艺术学下的独立学科“庇护”。第二,艺术管理学尚不具备成为艺术学下次级学科的条件和要求。现存的艺术学一级学科音乐、戏剧、戏曲等至少具有独立、系统的“历史”和“理论”下级学科作为支撑,而“艺术管理学”史论研究目前缺乏足量成果,相关研究如今尚未并未成型。

三、艺术管理学的研究队伍和平台

管理学的学科分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16-02

1 研究的意义

管理学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了与时俱进的长足发展,工业革命催生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信息革命则促进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现代化,并使金融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使之与经济学、管理学相并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研究三者之间的融合,对于探索我国管理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有重要意义。

2 经济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和融合

2.1 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融合的脉络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思想源远流长,经济、管理思想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剩余产品后,如何分配剩余产品以及如何对氏族部落控制,这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思想,金融学思想最早产生于金属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来交换商品,取代了以前的物物交换后,对货币的本质认识、职能作用以及货币价值的认识都体现了金融学理论的最初思想,以下是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思想理论融合的主要脉络:

第一阶段称为孕育阶段,时间是原始社会末期至18世纪工业革命。经济学方面,即政治经济学形成阶段,政治经济学诞生之前主要是跟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相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和《伦理学》多次提到高利贷和货币的问题,并对货币流通,价值形式和信用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涉及原始的金融学理论。管理学理论进入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第二阶段称为形成和发展阶段,时间是18世纪工业革命至二战。经济学方面,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后来出现边际三杰和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统一。此时,管理学思想理论进入萌芽阶段和形成阶段,管理理论方面已经进入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侧重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企业效率问题的研究,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代表人物是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同时,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劳动分工论,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思想。金融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货币和资本市场,研究的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代表理论是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费雪交易方程式和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方程式等。

第三阶段称为交叉融合阶段,时间是二战后至今。经济学方面主要是宏观经济学,代表人物是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金融学方面,由于出现滞涨,货币主义兴起,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以及金融全球化、国际游资和资本市场稳定性分析、金融风险理论和金融安全的分析等。管理学方面,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当代管理理论主要以战略管理为主,在动荡和急剧变化环境下研究企业组织效率与环境关系,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不断变化的环境,代表理论是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理论、拉普哈拉得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和钱皮的流程再造理论等。更加突出的特色是三者的融合特别紧密,比如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应用到货币金融、多因素引入分析丰富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储蓄和投资理论走向成熟、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理论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2.2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思想融合的路径选择模式

2.3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理论思想融合的特征

(1)在研究对象方面相融合的特征。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而管理学则研究人的工作和组织运作的效率问题,金融学研究的是资金的运作效率和效益最大化问题,所以,从这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包括了管理学和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离出来的,管理学和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两个子集,而且从时间上经济学理论体系也更早出现。

(2)从融合的模式来看,经济学和金融学至始至终都是相互融合的,但其融合的路径不同,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胚胎中孕育产生的,也就是经济学中一个领域的分离,经济学在工业革命的实践中,形成了微观经济学,侧重对商品、价格等生产要素的分析,而金融学侧重对货币需求和供应等要素的分析,形成宏观金融学的理论,但是二战后,经济学侧重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公平方面的分析,形成宏观经济学理论,而金融学侧重企业内部的资金融通、金融市场等研究,形成微观金融学理论,也正是经济学和金融学融合的路径不同,更加丰富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及研究的范围;管理学理论的形成比较独立,直到19世纪初期开始,与经济学、金融学的融合更加密切,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至现代管理理论的转变,在研究的领域中,侧重外部市场的变化和反应,侧重效率分析,也与宏观经济学、微观金融学研究的目的是相同的,也为其相互融合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在信息工具应用广泛的情况下,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融合更加紧密。

(3)从融合的内容来看,融合的领域交叉性强,研究的范围从企业单位到整个国家以及国际领域,同时研究的方法也不同,经济学和金融学侧重均衡分析,而管理学侧重实验分析。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各学科理论融合紧密,形成了理论体系;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融合了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特别是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数学理论的引入,使其更加科学化。

3 中国高等教育商学院管理专业改革的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和综合素质的降低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这局面归根结底还是高校的培养模式问题。笔者根据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结合现代企业对经理人的要求,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忽视市场发展和需要,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笔者根据国家学科分类将企业管理学科群现有分支学科以及待建分支学科相对地划分为六组:企业管理学的基础学科,企业形态管理学科、企业基类管理学科、企业运行环节管理学科、企业细部管理学科、边缘分支学科。

以上管理学专业课程的分类,有利于理顺管理学课程体系的整个脉络,更好地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安排,同时结合以下四种本科教育改革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两段式模式:“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两段式模式,一、二年级属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学习本科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属专业训练阶段,接受较明确的专业训练。第二种模式是三段式模式:“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临床教育”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在传统的单一专业教育之上叠加普通教育,最后再适当加强临床实践方面的教育。第三种模式是主辅修模式:学生以一个专业作为主修专业,以另一个专业为辅修专业,毕业时取得主修专业的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的结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第四种模式是本硕连读模式:选拔学业优秀的学生直接攻读硕士学位,采用6-7年学制,使专业教育的重心上移,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4 商学院管理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议

基于管理学专业课程的分类和本科教育改革的模式,笔者提出几点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建议:

第一点是关于课程改革的建议。在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力求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管理的各项能力素质,本文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视角研究管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所以在设置课程时增加经济学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学习,特别是宏观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和经济学、金融学交叉的学科,比如管理经济学、公司金融学、管理金融学等学科的学习。同时,还要加强高等数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学习,特别是突变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等理论的出现,为现代管理实践中的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学习,比如管理伦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这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

第二点是关于教育模式的建议。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可以结合上述几种模式的综合选择,特别强调的是本科的第一、第二学年要完成管理学的基础学科和公共学科的学习,也可以加强跨学科的选课,文科和理科选课的综合,有利于扩充学科的视野和知识体系,第三学年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和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学习,同时要加强现代管理理论思想的学习,第四学年主要是管理学理论的实践阶段和管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架构阶段,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学知识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宝荣.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法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改革与战略,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13745-9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58-60.

[3]王续琨.交叉学科结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社,2003:209-210.

[4]陈清泰.加强企业管理研究与学科建设[J].经济与管理究,2002,(2):5-7.

[5]郭志文,熊会兵.基于职业生涯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R],2004.

[6]顾宝炎,彭志刚.管理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2).

[7]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和述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

管理学的学科分类范文第4篇

按查新项目的检索要求分为只检索国内文献的国内查新和全面检索国内外文献的国内外查新,具体项目数见图1。图1显示,2004-2007年国内查新多于国外查新,但2008年国内查新比例为43.9%(186/424),低于国外的查新比例56.1%(238/424),主要是当年仅要求检索国内文献的中医药项目查新减少所致。

1查新学科分布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学科标准分类》(医药卫生)对查新项目进行学科分类,详见表2。表2显示,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项目查新较其它专业多,中医学与中药学次之,再依次是交叉学科、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基础医学、药学,其余学科比例均较小。

表3为部分学科进一步细分后的统计结果。选择研究项目较多或每年数量有所增长的专业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类研究较多的专业依次是肿瘤学、妇产科学、普通外科学、心血管病学等,而近几年研究也侧重于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内分泌学、口腔医学等,预防医学类的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以及中医学和中药学研究较多,生物医学工程学每年都有项目查新,卫生管理学2008年增为7项。

2项目负责人职称

查新项目负责人的职称统计见表4。表4显示,20.0%的科研项目由正高人员负责,41.4%的由副高人员负责,38.1%的由中级人员负责,副高人员和中级人员所占比例相近。

分析

1科技投入与人才战略

甘肃省2004-2008年医药卫生项目的科技查新统计结果显示,查新数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年平均查新数量比1999-2001的260项/年增加了65.4%,查新数量的增加可能与国家科技创新的政策密切相关。甘肃省在国家科技创新体制的指导下,加大了科研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增设科研基金项目,增加科技奖项,同时加强科研管理。通过项目申报查新有效防止了低水平、重复研究,确保了科研质量。甘肃省全面实施了领军人才工程,强化了高层次人才的带动效应,副高和中级人员已经成为科研的中坚力量。省级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附属医院的查新项目增多,承担了国际前沿科技项目。

比较偏远的基层医疗单位由于受当地经济、政策、科研投入、管理等因素影响,仍存在专业人员科研水平低,项目文本质量差,低水平重复研究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医药卫生行业的传帮带仍起重要的作用。

2科研水平与知识产权意识

查新目的结果显示,成果鉴定多于科研立项和报奖查新,报奖项目比例由1999-2001年的9.2%上升为14.0%;查引和专利申请的查新比例虽然小,但突破了1999-2001年的零记录,表明研究人员开始注重科研水平和知识产权。国内将论文被SCI、EI、ISTP等权威数据库收录和引用的情况作为衡量科研成果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论文查收查引也已成为甘肃省科技奖励申报的必备材料。

知识产权保护对医疗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加大专利产权的保护,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医疗机构是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单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医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开发是除医疗和教学外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而专利保护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体现。做好医务人员发明创造的专利保护工作,一要加强医疗机构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二要强化发明人对产权的保护意识,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

3科研方向及专业特色

查新项目学科分类可反映我省医疗卫生科研方向及专业特色。从整体上看,临床医学专业仍在科研中占主导地位,中药学、肿瘤学、妇产科学、骨外科学、心血管病学的研究比较活跃,尤其是肿瘤治疗方面。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内分泌学、流行病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和传染病学等项目较多,表明研究人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较重视。我国中医药学的研究项目数量较大,也是国内项目查新多于国外查新数量的主要原因,占总数的22.9%,且呈逐年增多趋势。

中医药研究已成为我省医药卫生科研的一大特色。目前甘肃省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0〕32号),扶持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开展了“西学中”和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活动,大力提升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高度重视“陇药”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科技体制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行业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促进甘肃省中医药科技发展与创新。

管理学的学科分类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学变的越来越重要。然而,会计学的学科属性却仍旧介于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模糊不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本文将针对此问题,首先分别阐述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及经济学属性的现实证据,然后提出会计学兼具经济学与管理学双重学科属性的论点,并对其进行论证,旨在为会计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属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无疑已经成为了一门对经济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学科。然而,尽管会计学的地位越来越高,会计学依然存在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一门对经济具有深远影响的学科,其学科属性这一关乎会计学研究健康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国内,关于会计学学科属性的界定主要有两种比较权威:其中一个是1993年7月1日实施至今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3745—92),它将会计学设在一级学科(790)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790.37)。即归属于经济学;另一个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们则将会计学归属于设在管理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即将会计学归属于管理学中。面对这种情况,国内外诸多学者各执一词,难以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陈德刚先生曾说:“会计学科属性是会计学理论研究的基础问题,决定着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践发展能否健康持续”。倘若学科属性不能得以明确,那么会计理论研究就会方向不定,处于艰难摸索的境地;反之,如果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能够被早日确定,那么会计学理论的研究定位及系统规划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可以更好的与其他相关学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会计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基此,本文拟对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1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重要观点和支持证据

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属性的论述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被提出。很多会计学和部分出色的经济学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为这一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其1953年出版的经典名著《会计理论结构》中就曾明确指出,“从本质上看,会计不容置疑地带有经济学属性。”(利特尔顿,1989)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科斯、佩顿、利特尔顿等人,先后借鉴、引入了一些经济学的概念,从而提出较完整的会计理论框架。这种观点虽没有直接揭示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但已经非常充分的认识到了两者的高度关联。这就为经济学属性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从历史上来看,不得不说,这些经济学概念的引入确实指导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且深入持续地改变了会计实务。这其中十分典型的例证就是1968年,鲍尔和布朗首先开始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会计学理论。在此之后,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会计学进行实证研究逐渐成为西方会计研究的主流;1970年,德姆斯基和费尔特姆应用信息经济学撰写的会计研究论文,“模型在信息评价中的使用”,开创了分析性会计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借鉴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会计领域又涌现出了很多关于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产权理论、管制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我国的会计研究的发展也正日益依赖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从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则更为明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芝加哥大学会计系的一大批教师与学生都开始进行会计学的科学化。经过大约三十几年的发展,实证了当代会计研究前沿中的两个主要范畴分别是以推理为中心的分析性会计学及验证为中心的实证会计学。而这两者都非常明确地建立在现代经济学基础之上,这就充分体现出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综上所述,无论是名家断言、会计历史,还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这些方面的信息都有力地支持了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论。

2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重要观点和支持证据

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属性,其中最明显的有力证据就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归属。在西方很多国家,会计学专业普遍被设立在商学院内,这一设定无一等于认同了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我国自1997年至1998年的,“学位、专业目录”颁行之后,所有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拿到的学位都是管理学学位。管理学自从二十世纪初产生之后,它的若干重大突破和重要学派都对会计学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创立了决策学派,并提出了“管理就是决策”、不同的决策需要不同的成本数据、企业内部管理对成本核算的需要不同于对外报告等观点,于是变动成本法就应运而生了,并且变成了决策会计中分析、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管理学中的数量学派主张用数学模型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它对会计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建立存货控制模型、销售预测的线性回归模型等方面。基于以上各点,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有较为充分的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3会计学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属性

上述两个部分分别阐述了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属性的重要观点和证据,两者看起来都非常合理。那么,会计学的学科属性到底是上述两个部分中的哪一个呢?笔者认为,以上两种属性的这些支持性观点和证据绝不是偶巧合。想要求得明确界定,首先就要弄清上述两者的使命和界限,然后再看经济学、管理学的中是否有会计学的位置。首先,关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界限:一般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管理学则是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可见,经济学和管理学都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同的是,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我们还需要审视经济学、管理学的体系中果真有会计学的位置。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和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管理会计正是关注组织资源运用的管理过程。而对于经济学来说,如果没有对外会计,资本市场上的交易就不可能正常发生更不可能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了。由此可见,这正是对外会计在经济学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学科属性,其中,对外会计具有经济学性,对内会计具有管理学属性。

4结语

只有认识到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会计学才可以被准确定位且长远规划。以对外会计为例,我们应该以经济学的眼光来重新看待其使命和目标,以系统的经济学理论来指会计理论的研究,并且在充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构对外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学学科属性的明确尽然有其重大的作用,但单单掌握这些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深入、系统地对其进行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系统地把握住会计学在经济学中的节点,达成会计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刚.会计学的学科属性:管理学还是经济学[J].管理世界,2009(06).

[2]陈德刚.论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