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案例驱动法论文

案例驱动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案例驱动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案例驱动法论文

案例驱动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电子技术 应用

任务驱动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育方法,关于老师而言,教育方法更为灵敏,组织引导更重精当。关于学生而言,课堂学习更为敞开民主,考虑、探究更需沟通、发现和创新更为主动,使课堂教育进程充溢生命特性的闪光和才智的创意,将教育进程转变为学生以完成任务为主的空间互动式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改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梦游,一直处于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涨的活跃学习状况。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关理论

1.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育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现代教育方法,将教育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教育或学习任务,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作为教和学的基地。从老师视点来说,“任务驱动法”是引导学生自立学习的有用教育方法。老师是任务的设计者、学生完成任务的引导者,表现老师的主导地位。从学生视点来说,“任务驱动法”是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变成任务的执行者,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互动协作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习进程的主体地位。

1.2任务设计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环绕学习方针规划教育任务,重视学生己有的常识技术与新常识和技术的联接。可将学习方针分解成多个小常识点,把常识点转化成可操作的具体任务,经过完成任务掌握常识点和方针。2、操作性原则。操作性指的是任务的动作化,教师规划一项学习任务时有必要充沛考虑到这项学习任务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学习晶体二极管时,给学生规划的任务是“制造直流稳压电源”,经过具体的电子产品制造进程了解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中问题

1、知识点零散,不能有效习得。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中详细规划知识点,将知识点梳理得更加清晰,并与案例产生关联。在老师讲的同时,引导学生动笔记录,这样的混合学习模式,能够促进高效课堂的开展。

2、忘记或不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迷航。这类问题在导学案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首先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要在导学案上明确目标,目标放置于导学案较为明显的位置,让学习者拿到导学案的时候就能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真正能够做到让任务和目标清晰地贯穿课堂始终。除了本节课的目标,更要在任务和环节处写明完成任务所要学会的知识点和技能,这样就起到了细化目标的作用。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3.1提前发放,做好预习工作

经过专家点评和学生试用后的导学案在教学前一天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对于电子技术课是感兴趣的,每次在课前都希望了解本节课学什么内容,而平时的教学中他们很难得知要学的内容。电子技术课各个学校选用的教材不同,而以教材为依据,具体进行讲授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提前发放导学案能够让学生有时间预习。导学案还能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的目标,明确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学习方向。 学生拿到导学案后,要求完成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应该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起到一个复习的作用,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使其与新知间建立联系,为新课的开展打下基础。

3.2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说要创设真实情境。情境创设和问题的抛出是学生学会用所学软件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前提,通过这一步骤,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形成处理一个问题的思路,而这种思路也是电子技术所要培养学生的关键所在。导学案上应该对问题有清晰的描述,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方向地解决问题,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每一步的问题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综上所述,导学案中的问题和情境设计应该用较多的语言来描述清楚,并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和记录的空间。

四、结论

导学案上呈现的案例要有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块,在课堂上能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小组讨论采用组内合作和组间交流的方式,组内合作可以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本组成员讨论、互相提问、互相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当各小组成员都没有讨论出来较好的解决方案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让某个小组汇报,并将其问题加以归纳和点拨,再让全体同学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供有效的脚手架。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谈论时,要关注到各个小组的成员分配,让其优势互补,并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个人所做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李福灼李淑媛.近年来我国导学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 2

案例驱动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案例教学;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数据库原理”是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同时,随着数据库系统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广泛使用,使该门课程具备很强的应用性。如何在数据库原理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让学生牢固掌握数据库原理的诸多知识点,并通过实践训练将这些知识点转变为可应用的技能,是培养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我们进行本门课程教改实践的重要出发点。

在以往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在教学环节,理论和知识点讲解多,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少,学生觉得数据库理论抽象和难懂;

(2) 数据库原理课程与相关计算机语言课程的关联少,学生即使掌握了SQL语句的语法规则和应用,却不知如何与VB、Java等计算机语言相结合,构建一个数据库应用程序;

(3) 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不够,学生不知通过什么样的分析过程建立合理的数据库表、字段信息项和数据表关联关系,学生设计的后台数据库和数据表的结构漏洞百出、不合逻辑;

(4) 实践过程中缺乏项目工程组织。即使加大案例教学,但没有一个完整的实际项目案例实践,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感到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缺乏整体认识,也无法直接感受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数据库原理课程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及其特点

2.1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对案例中的事实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教授创立,普遍被应用于医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用来教授业务实践中的重要思想、内在原理和技能。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案例教学手段进行示范教学,实现边讲边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情境的差距。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一是从以教为中心变为以学为中心,既强调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实现了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二是由只传授知识改变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并重,在案例讨论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2.2项目驱动教学法及其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特别是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该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传统的“教学”为“求学”、“索学”。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也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据库原理教学实践改革

“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技术,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关系模型、SQL、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设计和数据保护等。

3.1数据库原理案例教学介绍

在数据库原理教改实践的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以可视化开发工具PowerBuilder(以下简称PB)及其集成的数据库SQL AnyWhere组织和设计针对各知识点的案例,在课堂讲解中设定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启发、讨论方式进行教学互动,以知识点配案例和演示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各知识点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易于应用。表1给出了针对“数据库原理”课程的知识点所设计的相应案例。

3.2数据库原理项目实践介绍

在数据库原理教学中,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尤如学习中有一条主线,以一个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一个项目主线,把零散的技能知识与训练串在一起,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教的过程是分块的,做的过程却是整体的,紧紧围绕项目工程开展教、学、做,学完之后学生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相结合,有利于实时指导教学和学习。项目驱动教学法拉近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基于传统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开发方法,把项目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各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任务,按照工作计划和分工逐步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最后达成项目目标。在课程实践中,把学生组织成5~7人的项目小组,并定义项目的目标、功能范围、项目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以及评价机制,把各知识点和需要培养锻炼的能力项分解到各阶段任务中,由各项目组自行制定项目计划,由教师指导和监督计划的执行并进行阶段成果评价(见表2)。

4结束语

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法进行数据库原理教学,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热情。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以使数据库原理的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柯胜男,黄明和,雷刚.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4):25-27.

[2] 王红姝. 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76-77.

案例驱动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项目驱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68―02

一 引言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都开设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课程,并将其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信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交流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为此,各高校纷纷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体制改革:把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压缩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作为重点,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基于以上目标,需要我们努力探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1 教学方法欠缺

在MIS的教学中,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是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知识,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与学生的互动性差。

2 课程定位有偏差

学生对于MIS这门课程的理解也有偏差,错误的认为该课程属于软件工程学科,学习这门课就是要学习如何编程,而且由于对计算机知识也掌握不足,因此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会产生困难感。

3 考核方式欠佳

MIS课程考核方式多以书面试卷为主,这使得很多学生只在考试前突击背概念,因此对课程知识内容缺少深刻的理解。

4 实践内容薄弱

M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纯粹的理论讲授,学生会觉得抽象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 项目驱动教学法

从学生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按项目被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的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从教师的角度说,“项目驱动”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理论的简单灌输者,而是发挥着导师的作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应用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把知识转化为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接受项目后,教师除随时给学生补充必要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以合作完成课程项目为宗旨。通过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锻炼与提高。

四 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实施

1 项目设计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选择难度适中的MIS项目,将该项目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子项目分配给学生,并围绕项目准备好相关的理论知识、领域知识和技术知识等。项目一般来源于教师的纵、横向课题以及学校承接的对外服务等;也可由学生自由寻找和拟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但需经过论证和教师同意。

2 项目实施与控制

确定项目后,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项目小组,确定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带领各组成员制定项目进度表。教师讲解完MIS的项目管理概念后,要求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论证并写出可行性方案,并制定项目任务书。

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需求参与设计,并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以培养其合作与协调能力。在课程的进行当中,系统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主题讨论,总结经验,交流认识。教师再从企业的角度介绍情况,评议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并可邀请软件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不定时组织学生参观软件公司的相关活动。

3 项目评价

学期末以项目组为单位提交相应的系统文档和系统模型,最后的课程考核采用以项目答辩为主、试卷测试为辅的方法,以各小组提供的系统文档和系统模型以及小组成员在项目中的表现为标准进行评判,而试卷测试主要针对基本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较小。因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不是能通过考试就可以验证教学效果的,而项目驱动法教学的显著特点,也在于实行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能力提高的项目答辩的课程考核方式。

五 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项目驱动法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的具体意义和学生自身的不足逐渐被发现和明确,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而且,完全真实的MIS项目也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所以,较传统教学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强而持久,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更能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

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项目来源要实时、实际。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以往的项目往往代表落后的设计思想,只有实时的项目才能保障所学技术的先进性;同样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尽可能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项目要贴近实际,体现实际的工作过程,源于企业实践,又要高于企业实践。

(2) 抓住驱动环节,由以教师主变为以学生为主。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一是适当引导,学生大都是第一次接触项目,因此肯定会有很多挫折感,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去克服困难,完成项目任务,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二是要鼓励思考,项目进展的步骤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由此需要教师去激发和鼓励学生。三是倡导创新,在项目结束时,要善于使用精炼的归纳性语言,指出项目的开放性和扩展性,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其善于对项目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开发。

(3) 通畅的沟通和答疑渠道。为解决学生平时答疑辅导等问题,指导教师除了把教学资料下发给学生,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我校的Blackboard学习平台,师生之间可以基于该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另外,教师应公开自己的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等,使学生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能和指导教师取得联系,获得帮助。

六 结束语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宏观教学设计上实现了以项目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成教学布局的教学新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项目驱动、学生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时,有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具体的、有形的项目作为知识的应用载体,避免停留在抽象枯燥的理论层面。经实践检验,项目驱动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较快地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MIS的教学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黎孟雄.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6).

[2] 朱江,陆娜,韦海英.企业资源计划[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195-228.

案例驱动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应用写作能力;变革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危机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jyxm33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H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00-2

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写作危机”,小到学生的请假条、申请书,大到毕业简历和论文创作,文理不通、错字别字、词不达意、标点符号错误、文体格式紊乱、内容条理不清、表述含糊、不得体、逻辑混乱等现象比比皆是。更不用说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当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职场应用文书,学生将无从应对。作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正在逐渐弱化和消退,成为新时代的“写作文盲”。然而,作为能力培养重要阵地的应用写作教学却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僵化、大而全,甚至搞“一刀切”,理论教学有余,实践实训教学匮乏,教学模式单一;二是忽视不同专业对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需求,轻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无视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发展需求,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双输”局面,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俨然成为了一根有名无实的“鸡肋”培养。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以能力培养为价值取向,以任务驱动技能,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实行“教-学-做”一体,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评”。这些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革新与突破,符合应用写作能力培养要更多关注实践的理念趋势,有效地解决当前应用写作教学的实际困境,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切实提高大学生整体应用写作能力水平。

一、任务驱动有效突破课时壁垒,实现课内外学习联动

应用文书种类繁多,理论知识点丰富,传统培养模式面对日益缩减的课时,教学实际陷入被动。教学付出与教学效果日益反向,应用写作培养质量面临严峻考验。大多数教师总结的症结之一是教学课时匮乏,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传统培养模式对于课堂理论教学的过度依赖,本身就是教学理念上的陈旧保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植入,能够有效破解这种困境。它的优势是不再受课程计划学时的限制,更多的将目光关注于学生课堂外大量的空闲时间。大学生课业安排俨然没有中学紧凑,课外时间十分充裕,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只是用来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及任务设定和评价考核,大量具体的学习任务分解到课外时间中去,形成课外时间“课内化”,实现课堂内外学习联动。例如,我们在讲解“调查报告”写作模块时,教师只需要在讲解调查报告相关知识点之后,相关任务内容和细则要求,具体任务执行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资料查询和实地调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和总结,最后撰写调查报告。

实现课堂内外学习联动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查询资料和实际操作,进行有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拓展了对目标知识点的认知空间。另一方面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外,排遣了大学生无聊的空闲时间,实现了课内课外教学的连贯,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任务驱动的过程管控与新媒体平台教学无缝对接

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过程管控。鉴于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弱等因素,其中大部分人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都处于“等靠拖”状态。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积极转变,完全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是不现实的。

过程管控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管”队伍。学生既是任务的执行者,也是任务的监管者。二是任务进度管控,制定详细的任务进度计划表,实行时间节点检查。例如我们在进行“调查报告”应用写作任务模块时,我们将设定实地调查完成、资料整理及汇总、资料分析和总结以及调查报告撰写完成等时间点,由教师主导,学生轮值,做好每一阶段的检查和记录工作,填写任务日志,及时通报未完成人员或者小组并督促限期完结。

网络普遍化的今天,为实现实时动态管理提供了便利。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和沟通交流,应着力打造以博客为主的资料平台,以飞信为主的通讯平台,以QQ群为主的交流平台。依托三大平台,首先可以解决学生任务执行过程中的疑惑。针对一些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展开多方讨论,各抒己见。其次,实现过程化考核的课内外贯通,检查学生任务进度和成果质量,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利用新媒体先进技术,开展对话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专题式教学,打破课堂内教学传统模式,实现跨越传统时间和空间的教学新模式。

三、任务驱动过程中的合作与竞争有效融合

任务驱动在注重激发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团队合作与竞争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安排几次较大的实训任务,学生个人是没有办法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一个团队来进行分工协作,通过任务分解,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教学之初,我们会对教学班级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每个小组既是一个团队,又是小组竞争过程中的个体。这些团队可以依据任务进行集体讨论和决策,制定任务完成计划,分配成员任务,汇总任务数据,品评任务结果。通过协同工作,一方面最大化发挥个人专向潜力,一方面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精神认同感。

学习的动力除了来自于学生自身,更来自于不同小组团体之间竞争。充分利用学生自我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心理,教师积极引导和开展小组任务进度评比和任务结果评价,鼓励小组之间互评,找问题,挑毛病。我们在完成“合同”写作教学项目后,要求所有小组公开展示各自的合同文本,小组之间互相交换评分,允许小组成员对挑出的毛病进行辩解,实行挑的毛病越多得分越多,辩解成功的越多得分越多。在整个过程,教师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任务竞争环节,有效地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习得和理解。

四、过程化考核模式与“三位一体”评价制度的构建

任务驱动教学理论下的课程考核不同于传统教学中“一考定终身”,关注的焦点在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和表现的综合评定。主要的考核范围是出勤、课堂纪律、任务完成量以及质量、阶段性测试、任务专题讨论、团队合作、实践实训等多个方面。制定公正透明的评分细则,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加分奖励,实时内部公布每次任务考核结果和评定理由。过程化考核有利于激发学生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管学生学习任务比以往更重了,但是学习效果却得到较大的提升。

传统教学中,大学生写作能力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单方面的评估,这种评价主体的唯一性,一方面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困境,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评价自身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未必能够真正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教师不在是唯一评价主体,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对立,学生拥有自我学习评判机会和能力,从而构建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动评价和教师评价等三位一体的评价新模式,而整个任务实施过程则就形成“做――评――做”循环模式。

一是学生自评。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做中学、学中做,逐渐养成自我挑战和评判意识。二是学生互评。任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评价,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知识学习的深入与拓展。三是教师评价。虽然教师不是课堂里的唯一主体,却承担任务设计、任务组织、任务指导和任务评价等多重角色。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区分评价,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定位,需要有针对性的评价,遵循普遍原则和特殊原则相结合。二是学生水平不均等,注重分层评价,对于优秀学生和落后学生,进步百分之十,对于两者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进行分层级评估,有利于调动好中差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班级整体写作水平。

五、任务驱动推进学习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统一

传统培养关注的焦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情境,通过理论灌输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的习得,完全忽视应用能力培养对于实践性的迫切渴求,屏蔽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割裂与学生未来职场需要的联系,人为的在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和职业情境三者之间设置了障碍,恰恰忽略了应用写作为“用”而生、为“用”而学的根本基础。

摆脱单一学习情境的枯燥和效率低下任务驱动为这一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对不同专业未来职场对于应用文体的不同需求,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制定高仿真的情境任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氛围,在任务实施中充分体验职业工作过程,将被动理论知识接受转换为主动用知识去解决遇到的现实写作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对于具体写作任务的真实体验,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任务实施的过程,学生在强烈学习欲望的驱使下,应用写作知识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能够有效促进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机制改革,它革除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弊端,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构建了“做中学、学中做、做中评”良好的教学循环过程,有助于切实提高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缪泉.任务驱动教学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2014,(4).

[2]庞明秀.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写作课程任务驱动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32).

[3]邢翠玲.试论应用写作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实施[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4]叶蓉.求真求近求趣_应用写作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法时任务的设计原则[J].应用写作,2013,(11).

案例驱动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汽车文化 教学改革 实践

一、教学理念的革新

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人才,我们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遵循职业教育本质,设计教学课程及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在做中学”,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使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汽车文化课程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分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整形技术专业及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公共平台课程。本课程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该课程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准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同时,承担着培养学生对汽车服务类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的作用。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主要面向汽车维修企业和品牌4S店,培养具有汽车专业知识及维修技能,能够熟练使用诊断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保养作业、拆装维修、故障诊断及排除,能够从事汽车机电维修和服务顾问等岗位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汽车文化课程在本专业中不仅起着传递汽车文化、提高学生的汽车鉴赏能力的作用,更负有培养学生文化判断能力和欣赏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爱车情结,鼓励大家为中国汽车工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本课程通过汽车发展过程中车史文化、造型文化、品牌文化、赛车文化等各方面的介绍,再配以简单汽车构造知识的讲解,突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特色,使学生熟悉相关的汽车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汽车、爱好汽车。

按照教学要求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把本课程设置成了4个教学模块,并对教学模块进行了学时安排,且设计出了具体的课程内容,如下图所示。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韩国汽车品牌前,给学生布置两个任务:“北京的出租车大多是什么品牌的汽车?”“为什么韩国汽车用40年时间,就走向了世界?”然后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韩国汽车从“笑话”到“神话”》及查阅资料来解决以上问题,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每次上课,教师提出1~2道思考题。思考题都是选择生活中和汽车文化相关的现象,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课上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提问式讨论,由学生自主回答,作为本门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在总成绩中得到加分。例如,在讲授法国汽车品牌雷诺汽车时,提出“变速器、传动轴是谁发明的?”学生们经过讨论,引出了发明者路易·雷诺,加深了印象。同时,使学生对汽车变速器和传动轴作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今后汽车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展示学习法

小组展示学习法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角色扮演或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运用小组展示学习,大部分学习任务都由学生来完成,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多参与课堂,给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老师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展示,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等得到发展,对于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例如,在讲解汽车发展史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扮演某品牌车型的市场营销团队,讲解某一国家某款车型,并加入个性化的理解,每个小组至少有3人参加展示,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师生和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友谊,也为职业道德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考核方式的创新

考核方式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关,它影响着培养出来人才的质量。长期以来,职业学校课程考核,大都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的方法进行,这样的考试方法僵化死板,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前临时突击,放松平时学习,不可能真实全面地考核出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汽车文化课程打破了以往主要以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限时书面考试的传统方式,重在培养学生能力。而采用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对本课程的考试设置了课堂出勤表现(20%),课堂品牌车型展示(20%),结合所学专业的论文(60%)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所学专业的论文涉及整本书的内容。这样将考试由被动变为主动,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积极地思考,更容易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了出现学生死记硬背、平时放松学习、考前临时突击的现象,更加杜绝了作弊情况的发生,可以全面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及实践内容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汽车文化的教学中,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革新教学理念,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专业性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自主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曲金玉,任国军.汽车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