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管理层法律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证券公司;法律;合规管理;问题建议
一、证券公司法律合规的含义
随着我国证券行业近20年的发展,证券公司对内部法律合规开始逐步重视起来,作为金融机构面临的核心风险之一的合规风险,证券公司内部纷纷建立了法律合规部门专门负责合规风险,合规管理也因此已经成为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中的核心部门,中国证监会在《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施行规定》的第二条对合规管理的定义为:“证券公司制定和执行合规管理制度,建立合规管理机制,培育合规文化,防范合规风险的行为。”因此,建立健全的合规管理体系,是确保证券公司合法、合规经营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我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好方法,并对我国证券公司合规监管的制度转变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证券公司法律合规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8年8月1日自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合规管理试行规定》以来,我国证券公司的法律合规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但是证券公司内部的法律合规管理仍然出现不少问题,法律合规的职能经常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主要面临的以下困境:
1.法律合规管理的独立性不足
我国证券公司内部的法律合规部门由于其特殊性必需独立于证券公司其他部门,可见合规管理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合规的前提条件,但当前我国证券公司普遍都存在合规管理独立性不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上,公司的内部制约机制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虽然在《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施行规定》中明确了证券公司的合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规定,但是由于合规管理部门甚至合规总监其自身就受到高级管理人员的间接约束,特别在薪酬福利和绩效考评上都会受到公司管理层的影响,因此法律合规的独立性很难得到保障。
2.法律合规管理部门职责主次不分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组织架构体系一般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组成。组织体系下的各部门都要负责对本部门的业务进行合规监管,而法律合规部门要对各部门的合规情况进行复核,但法律合规部门更重要的职责是识别证券公司管理层的合规风险,保证证券公司规避可能因此出现合规风险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介于目前证券公司的高管层是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爆发的重要诱因,因此证券公司法律合规部门必须将重点放在合规经营管理层的各项行为上。但实践中法律合规部门却极少合规经营管理层的业务,更多的是审核业务部门的业务是否合规,而业务部门也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将审核法律合规的任务完全交给法律合规部门来审核,就出现法律合规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的常规性合规业务上,忽略了最重要的对管理层的合规工作。
3.法律合规部门沦为应付外部监管的专职机构
由于证券公司法律合规部门不是证券公司的经济业务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很多中小型证券公司对法律合规部门的建设相比较经济业务部门比较滞后,存在人员配备少、管理层也不太重视等情况。甚至个别证券公司的合规管理对内流于形式,把设立法律合规部门的目的定性为应付对外部监管机构的监察上,把所有的工作职责放在与外部监管机构的“公关”上,只要做到外部监管能应对自如,证券公司的法律合规就算完成了。
4.法律合规专业性人才不足,缺乏合规人才的培养机制
由于证券公司法律合规近几年才刚有所起步,对合规人才的需求不是很大,往往证券公司里的法律合规部门的员工不超过五人,法律合规部门的员工也大多由稽核和风险管理部门里的具备法律背景的员工抽调过来,但这与法律合规的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随着近些年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新的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对法律合规人才的专业行要求也更为严格,最好是具有复合型人才除了自身要具备法律背景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金融、财务、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而且要了解其他业务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可见法律合规的人才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但目前证券公司内部对合规人才的培养却非常不重视,缺乏像经纪业务部门那样的培训机制,导致法律合规人才的专业性明显不足,法律合规人才高素质队伍亟待加强。
三、证券公司法律合规管理的建议
1.完善法律合规管理的内部机制,确保合规管理的内部独立性
合规管理的独立性不足的情况存在已久,这就要理顺法律合规部门和经营管理层及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因此笔者建议法律合规部门特
别是合规总监的任免、薪酬、绩效考勤必须独立于经营管理层,合规总监的直属上司应该为董事会,对董事会直接负责。合规总监的下属部门的考核也应有合规总监独立考核,由监事会或者董事会监督。另外,法律合规部门要加强主动合规,主动合规其他业务部门的履行职责的情况,保证证券公司的合规运营。
2.明确各部门的合规管理职责,推进证券公司全员合规
《证券公司合规管理试行规定》的第三条规定:“证券公司的合规管理应当覆盖公司所有业务、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全体工作人员,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从规定中可以看出,法律合规的管理不是单靠合规部门就行的,也不是法律合规部门的一家责任,在现实中证券公司的各业务部门将部门内的各类合同或者投资项目、产品业务方案等要求法律合规部门“会签”,法律合规部门承担了业务部门合规职责,这样违背了全员合规的理念。因此笔者建议,证券公司内部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合规审查的主体和职责,合规审查的责任明确到各部门,而法律合规部门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审查公司的各项制度上和经营管理层的决策上,这样既保证了合规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也推动了证券公司的全员合规的良好氛围。
3.加强证券公司的合规文化建设
证券公司的合规文化建设有利于将员工的合规理念与日常业务工作相联系,在工作中自觉合规约束自己,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的合规风险。因此笔者建议,建设公司的合规文化,首先要做到法律合规部门自身要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的规定。其次法律合规部门要对公司内部员工进行定期的合规培训,并且和员工的绩效工资挂钩,让员工在培训中培养合规意识。第三,要让经营管理层来支持倡导合规文化的建设,建议经营管理层的总经理或者副总经理担任合规文化建设的负责人,合规总监担任副手,有利于合规文化建设在政策执行上的保障。
4.重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法律合规人才
目前证券公司法律合规部门的现状是合规人员需求量小,但专业性要求高的特点,经常出现招不到合适员工的现象,这对证券公司的内部合规管理的发展是不利的,人才得不到很好的补充严重影响合规管理的质量。因此笔者建议,法律合规人才的培养是长期性的工作,可以从每年公司招聘的应届大学生中选有潜质的,这些大学生应当具有复合型的专业背景,然后通过一到两年的各个岗位的轮岗,再安排的法律合规的岗位上,这样做既有利于法律合规人才对各业务部门的流程熟悉便于开展合规工作,而且对合规部门在公司里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四、结语
【关键词】退市制度 亏损上市公司 真实盈余管理
一、特别处理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1994年我国实施的《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将被国务院证券监管部门暂停其股票上市:
(1)公司的总股本额、股权分布等发生的变化是公司不再具备上市条件;
(2)公司没有按照规定公开财务报表,或对财务报告作虚假记载;
(3)公司出现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4)公司最近连续三年亏损。
《公司法》第158条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有前条第(2)、第(3)项所列情况之一的,一经查实后果严重的;或者有前条第(1)、第(4)项所列情况之一的,且在限定期限内未能消除的,不具备继续上市条件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管部门终止其股票上市。”
上市公司如果出现亏损,就有可能面临特别处理,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命运。毫无疑问,这些处理方法肯定会对亏损上市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此,本文将分别阐述这些不同的影响。
二、不同特别处理对上市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一)特别处理对亏损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首先,亏损上市公司在被特殊处理后,其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被限制在-5%至5%这个区间,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股票价格的波动,但是因为ST公司还面临着被暂停上市的风险。因此对投资者而言,其投资风险加大了。
其次,ST公司必须经过审计的中期财务报告。这意味着,亏损上市管理层想通过违背会计法律法规以达到盈余操控的目的的难度增大了;并且,股票行情会有特别提示,使得投资,媒体以及监管部门对亏损上市公司的关注加大,管理层面临的限制更多。最后,ST公司因为财务状况不佳,导致其无法到期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会对公司的资金状况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ST公司再融资的难度也会增加。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特别处理会对公司的管理层造成特别大的压力,无论是来自投资者还是债权人。而沪深交易所判定是否要给予一家公司特别的重要依据就是公司的会计盈余数字。这也就为亏损上市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动机。
(二)暂停上市,终止上市对亏损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公司之所以要争取上市,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利用资本市场分配资源的功能,获取资金,以此来扩张企业规模,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而如果因为亏损,公司股票就被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公司就将缺少一个融资的渠道并且还会丧失很多上市公司才具备的优势,例如,享受政府更多的优惠政策等。并且,由于我国实行发行股票的核准制度。就导致了公司股票的上市资格是非常宝贵的。公司丧失了上市资格,对当地政府,控股股东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控股股东以及公司管理层必将用尽浑身解数来扭亏为盈。这时,盈余管理就是其扭亏为盈的重要手段。
三、改进我国特别处理制度的建议
(一)改善我国退市制度。
我国资本市场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是以会计盈余数据为基础的退市制度并未改变。连续亏损,对上市公司就意味着面临摘牌。在短期内无法通过改善经营而扭亏的情况下。亏损上市公司就会选择盈余管理。国内退市制度过多的关注会计盈余数据,而很少关注公开发行股票的这一行为的实质。首先,可以尝试在退市制度中增加会计数据以外的参数,例如,资不抵债,主营业务停产等。然后,可以加入与股票交易相关的指标,例如,股票价格,股票成交量,股东人数等。
(二)改进公司业绩体系。
过分重视盈余管理指标,会是公司管理层采取短视行动,会损害股东的权益。为了遏制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应该在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中充分考虑非会计指标。在报酬契约中,可以适当的增加长期激励计划。这将引导公司管理层从更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经营公司。
(三)改进注册会计师审计。
注册会计作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外部监管者,必须要独立,客观,公正的履行其职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甄别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为公司管理层新宠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提高证券投资者的识别能力。
投资者是资本交易市场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出于发展阶段,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导致了很多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的出现,例如:ST股票由于重组预期往往被投资者过度的追捧。如果投资者能够更加理性的进行投资决策,这将势必成为强大的社会监管力量,对上市公司形成有效的制衡。对投资者进行教育培训,使其掌握识别盈余管理的技能,会对我国资本的健康发展作出有效的贡献。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在资金,技术,信息,人力资源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机构者来完成对普通投资者的指引,也是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冬莉.对证券一级市场审批制的反思[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2.
[2]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摘要】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的关注,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入手,在全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加快监管制度的改革、加大外部审计力度诸方面防范和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对策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在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动荡和全球金融危机恶劣的环境下,社会公众迫切希望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上市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在规划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时,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依照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进行管理,致使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行为。其目的是影响以企业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市主板公司2007年年报业绩分析》报告显示:主营业务对公司利润的影响程度正在减弱,上市公司业绩提升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以及非经常性损益的贡献密切相关。与海外成熟市场的上市公司相比,股票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明显偏高。随着新会计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绩差公司将可以通过债务重组“麻雀变凤凰”。从已经披露的上市公司2008年半年报来看,随着成本上升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正高速下降,全部A股可比公司剔除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后利润总额增速下滑。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制约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通过操纵债务重组收益、证券投资的确认时间、公允价值的计量来进行盈余管理。由于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因此,在新的环境形势下规范和引导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上市公司的盈余数字不仅影响其股票价格而且还是许多契约和市场监管的重要参数,各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是盈利还是亏损十分敏感。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泛滥,主要源于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以及所有者与管理者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尤其是作为财务报表中最重要数字的会计盈余来操纵利润。首先,在公司内部,会计盈余是管理层订立薪酬计划和管理决策的基础,经理人员为了政治前途、获取声望、公款消费的机会以及自己免受解聘,利用平滑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使公司的盈利能力趋于预定目标。其次,在资本市场,上市筹资资格直接涉及公司的根本利益,会计盈余在股票计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司为了取得上市资格、提高配股价格以及保住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以及其相关辅助信息进行管理表现得最为突出。最后,在政府监管中,一些监管手段的实施凭借公司的会计盈余,再加上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公司为了逃避行业监管也可能产生盈余管理的行为。比如,利用税法体系的不完善达到避税的目的,将收益均衡化以应对公司财务指标偏离债务条款的趋势等。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多视角分析
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于管理回报动机、避税动机、债务契约动机等各种利益的驱动而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对其产生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可以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探析。
(一)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分析
上市公司作为一系列契约的组合体,通过各种各样的契约而进行交易活动。会计盈余作为契约中最为重要的会计信息之一,会计盈余既是公司许多契约订立的基础又是契约执行情况的评估依据。同时,公司不同契约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以及契约本身的刚性和漏洞,再加之委托关系形成的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层具有信息优势,往往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来避免违约和降低交易成本,于是盈余管理成为了管理者将内部信息传递给其他利益关系者的一种工具。
(二)从会计准则设置的角度分析
尽管会计准则是从实务角度对财务报告的编制进行约束,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是事前的、直接的和普遍的。但由于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会计准则的制定通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方法之间进行选择。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也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从而使法定的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提供了较大的选择范围,再加上会计准则的修订与会计实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因此会计信息提供者在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就可能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准则的漏洞或者尚未规范的空白地带来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评价或其他目标的会计政策,由此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
(三)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分析
在我国证券监管市场的IPO、配股和退市三大制度而形成的刚性约束下,保上市、保配股、保盈利是许多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动机。另外,关于公司法、证券法中涉及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度,保护投资者而赋予投资者法律诉讼的权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选择范围等相关法律体系及其执行机制的不健全,也直接降低了公司盈余管理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从而导致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不能得到较好地规范和控制。
(四)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而小股东的投机气氛太浓且普遍存在搭便车心态。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差,甚至有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和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在监督公司经理层财务会计报告生成及其最终披露中不能发挥关键作用。公司缺乏来自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的竞争,管理层薪酬外部竞争优势弱化,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软弱,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也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职能。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五)从外部审计的角度分析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的外在约束力量,但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无法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其独立审计也就失去了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及其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五、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强化外部监督,用理性的态度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一)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优化股权结构,培养机构投资者,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
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的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是上市公司治理不力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国有股减持的同时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形成有监督能力的股东,参与公司的决策并对企业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以控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2.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促进董事会的有效运行
为了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对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制衡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具有财务专长的外部独立董事,同时设立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审计委员会,授权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师选聘工作以保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3.改变经理人薪酬模式,提高公司业绩,建立有效的经理人激励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应改变经理人薪酬模式,建立以会计信息为依据的短期激励和以企业市场价值为基础的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模式,采取年薪制和股票期权之类的激励手段来避免经理人的短期化盈余管理行为。
4.建立经理人市场,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充分激励和约束经理人行为
我国应建立健全全国联网、统一的经理人才市场,加快经理人的职业化,把公司职业经理人交由市场选拔和淘汰,发挥经理人声誉机制的作用。经理人市场可给经理人形成足够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经理人过度盈余管理的发生。
(二)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是事前的、直接的和普遍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可以从源头上防范盈余管理。2006年的新准则在扩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以及从“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等弥补了原准则的一些缺陷和漏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但在真正执行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可通过研究使用不同的信息披露形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出公布全面收益表以及改进现有的基本财务报表结构的设想,缩小管理当局通过选择其实现的时间安排和金额分布进行盈余操纵的空间。其次,被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损益仍然不通过收益表而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公司管理层可能通过利用金融工具的分类以及证券投资的确认时间进行利润操纵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则,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再加上管理者的主观因素影响,扩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面对当前公允价值增加了利润的波动性有可能误导报表使用者的质疑不断,可以通过完善公允价值的规定,改善公允价值准则的框架,减少一些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以体现在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最后,在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中,应增加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民主透明程度,发挥会计准则的前瞻性,严格限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模糊和失真的处理方法,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对上市公司新的经济业务要及时通过修订有关准则解决,避免企业执行会计政策的主观随意性,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加强政策监管,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监管部门应改革现存的依赖单一会计数据的监管政策,防止企业在新会计准则下利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人为操纵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股票价格,避免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实现其配股或扭亏目的利用各种手段来迎合管制的要求。因此,应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上市公司长短期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如在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经济增加值等作为核心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盈余管理的有效预警指标,如资产减值、大小非解禁利润影响率等指标。同时监管部门注意制定政策的超前意识并及时根据当前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调整监管措施,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加大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暴露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以较好地限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体来讲,应缩小我国证监会审批权力,扩大其监督权力,强化政府对企业会计的监督,充实政府审计、财政监督检查机构,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弱化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直接管理的职能。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系策划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建立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收录日期:2013年5月31日
“中天科技装备电缆有限公司”系“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营产品包括船用及海工电缆、机车车辆用线缆、新能源电缆(风能、光伏、核电)、电动汽车充电桩用电缆、矿用电缆、控制电缆以及橡套电线电缆等,覆盖装备制造业的几乎所有产品。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面对发达国家设置的有关安全生产的贸易壁垒,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仅能减少员工的风险,而且可以打破发达国家的壁垒,同样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现实问题
(一)环保意识。设备环保管理不完善,对设备的环境污染未列入考察项目,日常管理中对设备的环境影响无意识。对生产废弃物无明显分类,危险废弃物处理不符合法规要求。
(二)资源能源管理。能源资源管理意识薄弱,对于可利用废弃物无合理的处理方式。
二、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员工安全。公司为生产电线电缆的企业,集导体、挤塑、编织、成缆等多项工段于一体,就生产危险角度来讲,与大型化工企业相比较,属于危险性较小的企业类型,所以导致管理层与员工对生产环境的危险源没有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在生产过程中,现场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伤亡事故,但由于员工疏忽、管理不到位,员工受伤的事故不断,如手指被刀片割伤、被线缆盘具挤伤。
(二)员工职业健康。企业的生产环境因没有严格的管理,员工对噪音、粉尘没有健康防护意识。在工作过程中人为判断无害,对人体不会有任何影响,即放弃对自身的保护。企业生产环境符合要求,但在无任何防护和技术改进的前提下,日积月累的暴露会造成一定的健康损害。
(三)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执行。由于未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没有指导性系统地获取各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导致在管理过程中人为判定是否合格,使整个运行过程中无法律法规依据而存在风险。也由于指导性文件的缺失,企业易受不正规机构的误导,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体系推行
(一)培训策划。建立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公司全员参与,而且内容涉及面广。公司由品质部主导作为策划部门,组织各职能部门人员学习体系要求,按层次进行逐层宣传、动员和培训。
培训分为逐层培训:内审员培训,公司邀请专业体系咨询培训机构来公司对各职能部门经理和主管进行内审员培训,对ISO14001及OHASA18001标准条款,以及相应适用于公司法律法规条款进行全面讲解,并进行考试合格后获取内审员证书;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各部门经理与主管组织本部门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体系内容的要求和理解向基层管理人员传达,而且共同学习公司建立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依据公司实际情况来策划适用于基层管理的方案;一线人员培训,公司每日进行班前点评会议,基层管理人员利用交接班的点评会议时间对一线员工进行体系内容讲解,传达建立管理体系对员工自身利益的内容,切实让员工感受到体系建立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安全保障,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职业健康意识,同时使员工有节约能源的意识。
培训达到预期效果后,要求全员参与进行体系的策划,尤其是一线员工,从员工自身工作环境和自身健康需求角度分析,要每位员工进行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层层上报后汇总至品质部。
(二)评价策划。汇总公司所有的环境因素与危险源,组织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客观按照公司的现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形成危险源评价表和环境因素汇总表。
从公司所涉及到的活动、生产和服务过程,对适用于公司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识别和评价,识别和评价是针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汇总结果,确保每项控制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让公司管理层面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员工工作层面达到保障安全和健康的要求,并将相应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转化为公司制度。
(三)运行控制。将公司制度汇总发行后,各个部门进行宣贯执行,在培训中提升员工的节约意识、安全意识和职业健康防护意识,员工严格执行设备的管理规定等制度,体系员、安全员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在日常运行中员工的执行情况,保证正常生产的节能运行和员工的安全工作。
四、结语
企业推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制度文件,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节能意识,节约能源,减少人工伤害工时损失,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卓红,吴宁.建立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四川冶金,2008.30.1.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文化应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文化、审计机构组织治理文化、审计制度管理文化以及审计知识管理文化等四个方面。(1)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文化指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自身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等,其中诚信、客观、保密和胜任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治理文化指包括治理层和管理层在内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信息相关方对于内部审计的共同认识和合作等。(3)内部审计制度管理文化指集团公司内部形成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管理的审计文化氛围。(4)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文化指审计知识与经验的共享、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文化环境。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内部审计文化体系,该体系直接影响整个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的效果。没有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自身对职业道德的坚守,没有组织治理结构的合理与完善、管理层的重视和审计相关各方的配合与支持,内部审计很难保持独立性,审计工作则不能保证质量;如果在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中形成按章办事、规范操作的自觉习惯,内部审计则可以避免随意性和人情帐;如果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起很广泛而通畅的知识管理系统,则能形成共享审计知识和经验的良好氛围,内部审计成果就会得以更好运用,内部审计人员成长则更快。
二、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现状
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及文献资料表明,我国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已造就了一批秉承诚信、客观、保密和胜任能力等核心价值观的内部审计人员,但集团公司管理层及内部审计人员对职业道德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都还尚显不足,核心价值观念尚未深入稳固。(2)内部审计工作得到更大程度重视,但管理层的内部审计理念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审计共识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公司70%以上的企业管理者、职能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认识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作用,感受到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和咨询服务带来的好处,并已在集团内建立了联动审计的大监督机制,形成了尊重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和谐审计文化大环境。但同时也发现,依然还有部分企业集团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尤其是不少被审计单位还不乏不情愿审计、抵制审计、隐瞒审计的意识和现象。甚至还有些企业集团领导借机构改革、精简编制的机会,将原来己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合并到其他部门,或直接取消。(3)内部审计制度管理文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不少企业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各种内部审计管理规章制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如国家电网、中石油、光大集团、中国联通、中国农业银行等集团公司,都根据相应法律法规,制定了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办法,并予以严格执行,形成了制度管理的良好文化氛围和习惯。但仍然也有一定比例的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科学规范化程度还不高,尽管可能制定了多达几百项的管理制度,但没能形成统一的分级分类管理的制度体系,规范性不够,操作性不强,执行力度差。(4)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文化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建设,但内部审计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和审计成果转化利用的文化环境有待进一步塑造。根据课题调研统计,仍有22.90%的企业集团公司尚未建立审计知识库,47.33%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单位偶尔举办审计工作经验交流会,甚至有5.34%的受访者则承认其所在单位从没开展过经验交流或学习活动,严重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及工作质量。
三、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方案
(一)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文化的建设方案 (1)合理规划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文化建设,深化内部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做好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做好职业道德相关规范的制定,同时还要做好职业道德文化的宣传,以先进的职业道德理论和事迹为榜样引领内部审计文化建设。集团公司领导、首席审计执行官、审计部门负责人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协同推进,长期演化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尤其是内部审计首席执行官和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当成为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通过其率先垂范以及培训交流等形式,在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中间塑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客观公正、勇于坚持的职业操守,以良好的职业形象示人。(2)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考核管理机制。企业集团公司应采取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办法,对于职业道德坚持好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应给予表彰,对于不好的应给予警示。这些措施可以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的考核和审计人员的职业晋升予以体现。
(二)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治理文化的建设方案 (1)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治理架构,塑造集团公司审计管理统一理念、统一行为方式的文化环境。集团公司应结合现代审计管理新趋势和新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治理架构,强调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强化总部审计管控,推行审计扁平化管理,整合集团公司审计资源,建立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有序联动的审计组织管理模式,以便于形成统一的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塑造统一的内部审计理念和行为方式。(2)提升最高管理层内部审计理念,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集团公司最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是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功效的至关重要的保障。集团公司应通过外部监管、组织治理的力量和审计质量的宣传效应,使最高管理层树立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改善组织运营的观念,激发其对审计的内在需求。这样,集团公司管理层就会在内部审计的组织领导、组织机构、人员配制、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保障,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给予充分支持和信任,对审计成果高度重视,落实审计整改效果,创造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3)创新审计工作机制,提高审计成效,深化审计协调和支持,创建和谐的“大审计”文化格局。内部审计不仅具有监督和评价的职能,还具有咨询服务的作用。首先,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通过管理和绩效审计等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提出审计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咨询功能,促进其完善业务流程,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升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其次,集团公司应积极探索创新审计工作机制,充分整合利用审计资源,探索内部审计与纪委、监察、财务以及监事会的协调联动机制,做到资源和信息共享,形成企业内部“大审计”格局,最大限度发挥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制度管理文化建设方案 (1)构建科学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应当明确分级分类管理的目标,建立一套科学统一的层级分明、性质明晰、范围清楚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2)严格执行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在科学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审计业务,控制审计质量,保证审计效果。一方面对于被审计单位违法违纪事项严肃查处,落实跟踪审计;另一方面集团公司也应对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成效进行评估,对于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出现的违纪和失职行为也应予以惩戒。
(四)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文化建设方案 (1)建设广泛而通畅的审计知识学习文化体系。集团公司总部审计部门应负责搭建集团公司内统一规范的内部审计知识管理平台,建设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库、审计案例库,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在线查询、审计经验在线交流等,可以随时查看审计结果公告、审计要情要报等审计知识和审计信息。集团公司还应组织进行内部审计领先实践或审计专题研讨交流学习以及由其他部门和人员参加的审计知识宣讲会等,在集团公司内开创共享审计经验、主动学习审计知识的文化氛围。(2)提高内部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效果。内部审计成果最终表现为审计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建议书、审计决定、审计调查报告以及各种比较特殊的审计文书,是内部和外界接受审计信息的直接途径。集团公司管理层应充分重视审计成果的转化与运用,认真听取审计工作的汇报,重视审计反映的情况,经常审阅审计报告,对报告反映的有关问题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企业认真落实整改。内部审计部门也应通过跟踪审计,落实审计整改效果。
[本文系国家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10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爱国:《中国审计文化的反思与重构》,《会计研究》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