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科学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课堂气氛 行为心理学 运用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社会中,信息以无可比拟的速度不断地增加和更新,人们可以获得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对一名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正在不断缺失,教师发现课堂相比以往,越来越难以驾驭。而有的老师则认为,课堂气氛的活跃,会造成教学任务不能保量完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课堂很难真正做到质量的提高。下面我谈谈理查德・怀斯曼行为心理学的观点在课堂气氛调节中的运用。
一、课堂氛围的现实意义
自从新课改施行以来,提倡对学生真正负责的呼声越来越高,使学生从以往的“效仿―单一”的模式走向“探求―创新”,而这正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行为心理学知识,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因势利导,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充满激情,思维更加活跃。怪诞心理学作为行为心理学下的一个特殊的分支,对当下更加时尚、更加现代化的学生十分适用。
二、课堂氛围的改善方法
行为哲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人在各自意识的指导之下主动自觉的行为。这些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反映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积极的态度。而意识与潜意识又有不同,潜意识的不可推理性,是和意识的最大区别。在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潜意识行为占了绝大多数。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引导可以使课堂教育更加多姿多彩,反之,则可能产生负面的效果。在课堂的教学中,课堂氛围是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全球最知名的学术出版物之一《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刊出了两项研究成果,证明了要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感觉和行为方式并不需要大费周折。在试验中,纽约大学的约翰・巴格和他的同事们给了一些描写老年人的词语让一组参与者组合,给了一些描写青壮年的词语让另外一组人组合,完毕后,发现组合老年人词语的一组,在走同一段路的时间要长于第二组,也就是说,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单词就“增加”了他们的岁数,结果他们就变得连走路都像老年人一样缓慢了。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在板书中穿插正面的词语,对学生无意识情绪的调动是有积极意义的。
1.知其所想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目前学生最感兴趣的。因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成熟性;面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即迷茫性;对世界的好奇性等,所以其对运气、幽默和超自然现象等不寻常领域有浓厚的兴趣。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使学生更加容易地进入到教材内容的情境中。理查德・怀斯曼认为,暗示可以使人相信从未在其身上发生的事情,“专业骗子”能够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只自信地说出一句话就让人们相信他们看到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且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恰当的暗示,可以使教学更加有效。如在讲解课文《山市》的时候,我们将课件的背景做成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布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教师通过意味深长的诵读,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一种状态,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有作用的。教师想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就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对师生能力的提高都是一种锻炼。
2.观其所为
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学生奇怪的、不理智的行为而困恼,不清楚学生的真实所想,看不明白学生的真实或欺骗行为。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出于青春期的表现欲望,可能做出激发性的、不成熟的行为或者回答。理查德・怀斯曼在试验中证明,一个轻轻的微笑或轻微的触摸就能决定我们在酒吧和餐厅会给服务生多少小费,而商店里播放的音乐会偷偷地溜进我们的脑海,并影响我们花钱的数量。所以,一个包容协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扫除心理阻碍。教师应当运用诙谐幽默的言语、活泼的表情来适应学生的本体区别,包容学生语言造成的谬误。也就是说老师的个人魅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通过对学生主体的认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影响和引导,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深度掌握知识。
3.激其所能
行为心理学对激发学生潜力的指导是有很大的意义的。20世纪40年代末期,麦克里兰(McCleland)等人系统地展开了成就动机的研究,于1961年出版了《成就动机》,其中,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是指,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的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例如,某位教师如果经常性地在班级中讲,男生适合理科,女生适合文科,到最后,情况真的可能如此,并且偏科的严重性会很大;反之,教师如果说目前我们学的都是基础的知识,男女生都应该学好,结果发现,该班级学生文理都很均衡,各科目发展都良好。学生在课堂中应当体现自己的主体性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积极引导就起了很大的因素,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同样,教师应当给学生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适度地突出学生的作用,顺水推舟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综上所述,课堂氛围是优化教学的一个过程,是完成教学目标、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课堂氛围的营造,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人文的关怀,在好的氛围之下,达到激发学生智力、情感、创新能力等的综合性发展,使其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做可使学生愿学、乐学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竞争等外来目标”。完全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要想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运用数学教学的艺术魅力去吸引学生。
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数学学科学习中,问题尤为突出。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许多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不愿学,有厌学情绪。如何激l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古今中外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继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多方尝试,归纳起来以下几个方面效果甚佳。
一、转变教师对数学教学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实例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一环节引入显得更为关键,如何在一开始就立即激起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好多教师上课是往往由上节课的内容导入复习已学过的指出将要学的内容,这种形式虽不失为承上启下的有效方式,但每一课都一成不变的使用这种模式,则难以吸引学生对新课程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新课程也缺乏兴趣。如:可举一些生活中实例来引入,既可激起学生兴趣,同时学生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有实例,但离我们现实生活较远或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也可举我们教材中的例子,如:思考题,为什么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至少要有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有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教师提示:1、18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30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2、18和30的公倍数里,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请试算一下,有何发现?)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情趣高涨,踊跃回答问题;然后结合所学内容,由浅入深的进行解答。同学们在这一例子的基础上会很容易解答。这样,课上的生动活泼,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设疑导入,唤起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由于孩子们的年纪偏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常常出现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分散、走神、上课不好好听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的现象。老师在课上一遍遍的讲解,学生自己感觉会了,但是在自己独立做题的后发现还是不会做,从而出现失败的体验,数学成绩总是得不到提高,很多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小学生好奇心强,这正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在设计导入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善于用问题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这一内容时,我在黑板上板书一系列数字:2、3、5、9、 12、17、36、38、57、59、101、105等,让学生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看谁所用时间最短,而且准确率最高。学生纷纷表示判断后面的大数需要较多的时间。我当堂就表示我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摇晃着脑袋表示不相信,我一一判断并让学生进行验证,学生通过验证发现我的判断快速而准确。 学生又出示更多、更大的数字来让我判断,经过验证完全正确。这样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教师能够如此快而准地判断,究竟有什么好的方法?这样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新知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源自于生活,这个道理大家早已明白,因此,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间的距离,使小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知识是陌生的,从而引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上开始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从而萌发其数学意识,进而使其真正喜欢数学。例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可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或说出自己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或改写制订新的作息时间表,或表示出爸爸、妈妈上下班的时间。学生在练习中兴趣盎然,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也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形象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数字故事进行知识点总结,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学改革;资源 动机;数学兴趣
Deep understanding of new ideas, interest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students
Wu Lin-lin
【Abstract】In the primary stage, the ultimate goal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or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to gain mathematical way of thinking. Teachers from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mindset, to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rational use of new materials, give full play of all available resources, guide students toward learning motivation by the extrinsic motiva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allow different students to get a different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resources motivation; mathematical interest
当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可以产生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以智力培养来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大力强化的探究反射、培养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在中学阶段,是在强烈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大量吸纳知识;……”〔1〕可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要为中学时期的学习打基础的。教材的改动,加上每个学生所在的家庭环境差距很大,造成个人的差异较大,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兴趣成为困难的事情。那么,教师要克服外在和内在的困难,积极地去研究新的理论,深化教学改革。经过两年接触新教材,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感触。
1.教师要完全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已有知识的积累情况,灵活运用教材
孙子说过“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要想上好课就要清楚讲课对象的特点,往深处讲,就是说这样才能根据讲课对象的特点准备怎样讲,讲什么内容合适。教师的对象――是不断的变化的,同样是六年级学生,每一届学生的接受能力却是不同的。
去年,我讲了一节《负数的初步认识》,因为是新内容,所以备课的时候,做了充分的准备,还专门听了一节《负数的初步认识》的公开课,最后反复熟悉教案,生怕课堂出现的意外打乱了自己讲课的思路。
但是在第一次讲课时,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对0是正数还是负数分不清楚;一节课后,仍有一些学生读正数或负数有困难;大部分学生举不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负数;有的学生认为电池的两极是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我当时还认为这个例子举的不错。我就纳闷了,怎么别人这样讲就没有出现这些问题呢?于是,又讲了一次,上次出现的问题减少了。我分析,是第一次听课的学生知识面少,基础不太好,所以问题会比较多,如果学生基础好见识广,这些问题就会减少。
然而,在同事的讨论中,大家认为,是不是应该把课根据出现问题改一改。比如,为什么新课过后,学生读正数和负数还有问题?是因为新内容的引入是以读天气预报开始的,学生在接受正数和负数的读法的同时,又要学习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这两个都是难点,虽然书上安排摄氏度与负数的读法引入,但是对我们的学生不适用,所以这个地方要改。再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电池的两极是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说明学生认为所有表示相反的意义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时教师应及时指出,电池的两极是相反的意义,但它不是相反意义的量,所以不可能出现正数和负数,等等。
根据出现的问题把课改完后,再上课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可是再在其他班上这一课时,又有了新的问题――学生不会写摄氏度这个符号。于是,我的教学设计上又多了一个环节,教摄氏度的写法,并让学生专门练习写这个符号。果然,这个问题又迎刃而解了。
当初在准备这一课时,觉得知识太简单了,记得我上初一学习负数时,没有什么困难,一下子就学会了,所以我现在认为学生也会很快的接受。如今回想起来,现在的学生是6岁上学,年龄比过去偏小,他们又是在六年级的时候就要认识负数,和过去相比当然是有一定困难,可见备课时,我还没有很细致地为学生着想。所以,在教学中每当学生没学会时,真的是应该先反省一下自己备课时是不是真正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了。
“教师应充分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系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着重引导学生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出与新概念相关的概念,并通过仔细的对比、合理的扩展,在此基础上形成新认识、建构新概念。〔2〕”道理每位教师都是知道的,关键是否能从心底上去接受它,在实践中去应用它。
2.教师要理解教材的精髓,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1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教师要系统了解课程资源的类型,加深自身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识。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不仅有非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如纸张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等,更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如教师与学生等;从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来看,不仅有显性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活动等,更有隐性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从课程资源空间分布来看,不仅有学校范围之内的校内课程资源,更有超出学校范围的校外课程资源……”〔3〕
在六年级数学的一节复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
刘老师今年暑暑假准备去北京旅游,费用标准预计如下。
火车票住宿费伙食费其他开支
416元/张a元/天b元/天600元
(1)刘老师计划在北京浏览4天,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他这次北京之行所需费用。(伙食费按6天计算)
(2)自己确定食宿及伙食标准,算出刘老师这次旅游一共需要多少元。
其中的第2小题让学生估计张老师在北京一天的伙食标准时,我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一个班学生认为一天花40元,早上吃10元,中午花20元,晚上10元,理由是在洛阳早上饭大约花2~3元左右,北京要比洛阳的消费高,而且张老师是去旅游的,在旅游景点的饭可能还要贵一些,以此分析下去,中午比早上多花一倍的钱。最后,这个班学生一致认为,饮食按一天50元计算,出门多算一些钱,这样保险,也容易计算。可到了另一个班意见就很难统一了,有的学生的想法与第一个班的学生想的一样,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一天饮食要100元,在北京吃饭炒菜一定很贵,在洛阳饭馆吃饭一般一个菜还要二十多元,北京怎么也要40多元。经过讨论,这个班学生认为,节省一些一天50元应该是够了。
实际上,第一个班的学生真正去过北京的学生没几个人,他们估计的数据是以自己在洛阳的经验推出来的,第二班的学生大多数都去过北京,有的家庭花销大,有的家庭花销小,所以答案不一致。不过,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很大的兴趣。
2.2 教师既然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自己更要注重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有一次上课,根据书上的要求,让学生举生活中的数学的例子。一个学生在说生活中的数学时提到GDP增长可以用正数表示,GDP减少可以用负数表示,我当时就愣了一下,结果没想到当时要让学生解释一下GDP的意思是指国民生产总值。课后,我想起可能还有些学生不知道GDP的意思。如今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小学生又极其喜欢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要比成人强,并且,虽然经验不丰富但这会使他们不容易受固有思维方式的影响,所以教师若不注重留心周围的生活,可能就难以进行顺利的教学。
2.3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应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尽量使一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物尽其用”和“一物多用”。
当讲完统计收集数据的方法时,我们数学老师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了一项调查。当把调查问卷收集起来时,突然想为什么不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统计的过程呢?于是学生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统计20份问卷,最后,学生从统计的结果了解了自己班同学对学习数学兴趣的情况,都感觉很有意义。
再比如,学了长方体和正方的体的特征,书后有让学生制作小正方体的练习,当学生把它们做出来后,指导学生之间四个人一起或八个人一起把做好的小正方体放在一起,为以后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准备了学具。
“总之,生活处处皆有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小学数学教师要走出个人经验化、习惯化的封闭视野,善于发现并挖掘多质性数学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4〕
3.教师应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在动机引向内在动机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最终成为,以自己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高兴。但在对喜欢数学的小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及少数学生是因为自己功克了难题会兴奋才喜欢数学的。大多数学生是停留在,数学学得好了能受到大人的表扬才喜欢数学的。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把握住表扬的度是很重要的。表扬不能太多,这样学生容易把学数学的目的看成的得到表扬,一旦走上社会,受到的表扬少了,学数学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表扬太少,或没有表扬,会认为自己怎么学也学不好,也打击了积极性。
“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如果外在动机损害了内在动机,即外在动机的作用大于内在动机的作用,个体的行为活动主要靠外部奖励的推动,此后,个体对外部奖励的水平不满的话,他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结果毁掉的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5〕
总之,小学教育的基本宗旨,应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无论教育怎样改革也要把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2] 《小学教学设计》第233期 《数学概念的有效建构》顾晓东
[3]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Learning of History in High-School Under New Curriculum: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Abilities
――Focus on Students' Ability Training
SHI Wenlei
(Jiangshan Middle School,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315192)
AbstractResearch studies are highly valued in the new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This is not only in keeping with the sati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s at home and abroad in nowadays, but also in accord with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research learning of history classes, through deepen study of the history themes; the students can rais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ir communicating and collaborating.
Key wordshigh school history; research learning; ability cultivation.
所谓“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于各类学习活动中,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历史的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研究历史问题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作为对过去生活的重现,与人的生活世界,当今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所以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通过历史的示范效应和教育意义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唤醒人对于世界的意义和人的本身生存意义的领悟。因此历史及其所附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叙,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指导。学习历史除了系统的全面的学习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历史思维。要使学生系统的灵活的掌握历史知识,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的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型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倡导研究性学习。
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许多益处:
1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历史课程的学习中仅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历史现象作为思维材料去进行思考。而一这思考的过程就需要创造性思维。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历史专题为前提,而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前布置相应探究题目,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媒介查阅相关资料,来对所研究的专题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进而通过推论引证等手段得出自己个人的相应的历史结论。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提供给学生的是现成的已确定的历史结论,但是事实上许多历史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历史结论并不具有唯一性和绝对的确定性。许多历史结论在当今史学界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论。许多史学界已基本确定的或基本达成共识的历史结论,中学历史教材受限于各种因素而未能及时跟进。有的历史结论有了新的考古发现和史学遗存,尚在研究之中,之前的结论可能会被改写甚至等等情况。因此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然后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允许学生不同观点的发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自己的想法观点不断更正或补充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苛求其从无到有的重大史学发现,而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结果对其本人或同龄群体有着独特的,新颖的价值。这就是学生的创新,应该鼓励这种创新精神。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无可替代的益处。
2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在学生研究历史专题的过程中,必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并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而对这一系列活动的实践则能恰好锻炼了学生除了课堂听说读写,背诵等能力之外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研究调查历史课题中学生需要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翻看相关调研报告,上网查询,实地走访,听专家讲座,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通过进入图书馆、博物馆、因特网等场合和媒介完成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和材料后,面对大量的信息和材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或形式进行筛选和甄别,依据存真去伪、去粗取精的原则对材料进行再收集,并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对于这些材料和信息进行升华,从中得到精华,用以推论或引证自己的观点。这样通过这些锻炼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有利于学生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各种技能和能力最终是要为其走向社会所服务的,而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由历史学科本身的属性所决定,历史研究性学习所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往往比较复杂和庞大,并且目前中学教学中,中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张,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很难顺利的完成。因此研究性学习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
在小组中,一般采取“合―分―合”的模式。就是由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和制定研究课题,研究途径和研究手段,再根据小组内各个小组成员的个人兴趣爱好和技能专长,分别进行自己所分配到的部分的研究,最后再把各个小组成员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汇总,进行润色和梳理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成果。在这一小组研究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互相交流,共享资源,共同研讨。在研究性学习中,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甚至矛盾冲突,而解决这些冲突的过程就是进行人际交流的最好实践场所。因此小组的研究成果不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协作精神。只有处理好了团队内部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当然当前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使研究性学习真正造福于学生,造福于未来。
参考文献
一、重视情景创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尽量采用“问题情境”,即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二、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做一做,使其从中探索发现规律,鼓励学生交流合作、经验共享,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努力倡导的目标,并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教师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师教学活动的经验,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创新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五、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利用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深刻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六、关注评价过程,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教师应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科学的学习评价要涉及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评价的内容要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和数学活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获得的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进步,并加以赞赏,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尊心和自信心。
七、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运用公式、法则等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计算器(机)完成较为复杂的计算。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鼓励学生利用计算器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
八、改革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进行改革,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在智力、身体、情感与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取得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学习,教师还应当帮助他们发展独立生活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单纯地数学知识教学,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的方式教师应随不同年级的学生而定,为他们安排的学习活动程度一定要合适。
九、结合具体内容标准展开教学
按照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确定数学课程的目标上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数学教学活动应当结合这四个方面展开。
(1)新教材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共同参与,教师是首席代表,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关注学习,有兴趣、有激情地参与探究活动。
(2)新教材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括或没有的内容有时需要展开或补充。
(3)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多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包括模型、挂图、投影片、课件、录(音)像带、软件等,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进他们更加乐意地接近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多的成功。
(4)新教材要求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所谓“放”,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一节成功的数学课,表现为教师引导得法、放得适度,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达到真正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5)新教材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造情境、创新情境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角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首先就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一题多解,不是不同解法的简单罗列,而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结果。创造情境、创新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的开放性。实施新教材,能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