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读心术与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以“公办”+“民助”的联合办学方式产生的新型办学模式,具有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双重属性。作为独立学院有机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因此也显示出“公益性”和“营利性”双重属性。根据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的观点,“公益性和营利性是教育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种属性[1]”,公益是目的,营利是手段,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是不能营利,营利才能生存与发展,具备了营利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益性,两者相得益彰。这也是独立学院图书馆与公办院校图书馆的区别之处。独立学院及其图书馆在协调、平衡教育的公益性和资本的营利性关系的基础上如何培育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已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文献还不多。因独立学院图书馆融合了企业资本营利性和高等教育公益性,而且目前企业核心竞争力、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所以可借鉴二者的研究成果对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进行一些探讨。按照笔者理解,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指独立学院图书馆通过战略决策,以组织能力的培育与提升为核心,充分整合图书馆文献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组织管理等要素来提升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服务能力,使图书馆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能力,是维持图书馆存在、保障图书馆发展、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所拥有的资源。而在于我们具备的利用广泛信息资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知识和能力”[2]。
2知识管理在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培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2.1作用
独立学院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包括狭义的对馆藏知识资源进行管理(如知识的获取、存储、传播、应用与创新等),还包括对与知识相关的各种要素(知识资产、知识工具、知识组织、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过程、全方位、系统性的动态管理。独立学院图书馆属于知识高度密集型组织,知识管理对于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作用表现在:①有效整合资源,使知识的收集、组织、传播、应用、创新等更加便捷、高效;②促进知识价值的转化与增值,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化;③优化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④降低图书馆运营成本;⑤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⑥提升图书馆整体运营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2意义
知识管理是独立学院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最佳策略,是培育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通过知识管理可帮助独立学院图书馆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知识管理的创新;可创建开放、交流、共享、创新的图书馆知识交流平台,挖掘图书馆人力资源,提升图书馆服务用户的能力;可提高图书馆的适应能力,增强图书馆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对于培养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提升独立学院整体绩效能力、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基于知识管理的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培育
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不是随着图书馆的组建就自然形成的,它需要引入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结合独立学院图书馆管理特点逐渐培育而成。根据知识管理的理论,其管理要素主要包括知识资源、知识管理工具、知识员工、组织学习、组织文化及组织战略目标等。结合芮明杰教授在“组织促动因素对知识能量、知识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提出的“组织促动因素的知识策略、组织学习、创新资源与信息科技对知识能量、知识整合与核心竞争力有密切相关”[3]的观点,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馆藏资源、知识管理系统、图书馆员、图书馆学习、图书馆文化等。故建议以观念创新为突破口,以馆藏资源为基础保障,以信息技术作支撑,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以构建学习型图书馆为重点来提升独立学院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力、知识服务力、团队学习力和创新力,增强图书馆的适应能力,培育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3.1创新观念
独立学院“公办”+“民助”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其图书馆的特殊属性,其管理既缺乏同类型的、成功的经验以资借鉴,又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一体化的时代变革及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影响下的用户需求深刻变化等挑战,独立学院图书馆能否创新管理理念、实施变革,对其能否从传统型、被动式、低层次的管理模式蜕变发展成现代化、主动式、高层次、智能化、网络化与人性化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变革管理思维是孕育其核心竞争力的种子。
3.2优化馆藏资源
相对公办高校而言,独立学院图书馆馆藏资源还处于逐步丰富的过程中。丰富的、复合型的馆藏资源是当代图书馆健康运行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将信息资源配置质量问题置于首位,以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度和优化度”[4]。建立用户需求反馈和资源配置优化机制,加强对用户需求的调查与研究,畅通反馈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决策流程,提高馆藏资源结构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对接。根据动态性和适宜性的原则,合理配置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提升资源的互补性、系统化、共享性;深化馆藏结构,建设特色馆藏和特色资源形成特色文献保障体系等,为实施知识管理、培育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个重要物质保障。
3.3健全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是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技术保障。目前独立学院图书馆资源管理中还存在多个管理系统各自为阵,管理者、馆员和用户之间缺乏动态的知识交流机制等情况。这种分而治之的做法违背了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原则,很难做到“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最需要的人”[5],并帮助人们分享这些知识。为此,需要搭建一个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知识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整合互联网、移动通信、数据库等相关技术,满足用户方便、快捷、智能化的获取、分享、交流与创新应用等需求,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转化,实现图书馆、馆员、用户之间的动态的知识交流、应用。
3.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独立学院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其更具社会适应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独立学院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信息化时代,如果说“知识已经成为关键性的经济资源和支配因素,也许是惟一的比较优势的来源”[6],那么掌握知识的人才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其管理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独立学院图书馆要提高知识管理水平,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创新知识管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得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灵活的用人机制、管理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益,重视馆员的职业规划与培训,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尊重人才价值,实行人性化管理,为馆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培育、激励等机制,积极营造知识共享和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最大限度地开发、激励馆员的潜能和创造性。
3.5构建学习型图书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请您阅读。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1近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缺乏主动性,总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别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主动,就会被动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看不到前途,物质和精神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懒惰的本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就会处处“要我做”,如果在一个单位人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开展一项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呢?《心理学》这本书给我们开出了一剂温良的治病药方。
心理学在人的激励方面分析的很详细,就是如何激发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不然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功:简单的说,就是目标加上进取心,有人安于现状,只想维持现状,采取“守”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变陈消极的态度,失去积极的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要设置向前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一种兴趣的时候,人就会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一旦工作变成了一种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做”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时时拥有快乐的感觉,凡事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感激,只要健康和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一切。
在现实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给自己定目标,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如何体现,怎样让自己的心情快乐和轻松,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挑战和麻烦,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转化为“我要做”。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2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_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3《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学生活说久也不久,说短也不短,足够你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希望在毕业之时,别还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点也未付出行动。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4情绪转移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情绪平衡的作用,然后我会列出本书的目录,它简明概括了每章节的内容。
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学或不学,选择权在你,不着不急。”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你不用谢我,谢谢你自己吧,因为是你自己想改变;如果你有经验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说出来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荐(是PUSH,不是PULL,就是仅仅宣传,但不要强迫别人来学);如果,你感觉没什么用,那就当个“打酱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随心转”,每种情绪会对心情造成不同的影响,还会对对应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情绪平衡,就是通过一种情绪平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疗法+中医经络穴道敲击或按压+自我肯定陈述等)来释放各种不好的情绪,诸如仇恨、憎恶、痛苦、罪恶感与羞耻感等具有毁灭性的情绪;还有恐惧、愤怒、创伤、担忧、哀伤、压力、过度兴奋等程度较轻的情绪,从而预防由这些情绪造成的不适,或治疗由这些情绪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灵的健康,追求内心的爱、喜悦、和平。这种情绪平衡技巧可以靠自己来进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它。使用它,你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受了伤以及该如何治疗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潜意识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创伤(不用担心秘密会泄露)。本书无意取代专业治疗,只是教你一种方法,学习化解痛苦。
宝贵
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平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
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5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40-02
一、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特点
(一)自卑性强
独立学院学生一般具有很强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很鲜明地体现在其学业中。他们都曾经过高考大潮的洗礼,经历了高考激烈且残酷的竞争,能够感受到高考对于其内心的摧残,因此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特别是经历过高考、填报志愿等事情,更加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他们在学业上具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往往认为自己不如普通高校本科生,凡事墨守成规、不敢争先。
(二)独立性强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相对于普通高校本科生而言的。在进入独立学院之后,他们能够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与周围同学打成一片;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他们可以很快融入,并且能够与人和谐共处。事实上,这一点要好过许多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中,许多学生存在不够独立的问题,他们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因此初到陌生的环境难以适应,也难以与周围同学和平相处,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而影响同学感情。
(三)好胜心强
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有较强的自卑心理,但并不影响他们骨子里所存在的好胜心。好胜心是如今所有年轻人的共同特点,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真正心理成熟的人,往往能够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在做人的过程中,他们为人谦卑、善良,在做事情时也不甘心落于人后,能够将安排给自己的任务完成好,从而获得大家的认可。
(四)攀比心强
独立学院因为学费较贵,因此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好。在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中,往往容易激发他们的攀比欲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攀比心。如攀比彼此的物质条件,甚至攀比彼此的男女朋友和感情等。事实上,这样的攀比是非常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及其学业发展的。
(五)距离感强
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具有一定的攀比心和自卑心理,因此很容易在自己的心灵周围筑起一道高高的围墙,对周围人都采用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即不会与大家分崩离析甚至吵架斗殴,但也不会与大家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这种距离性也不利于学生本身的成长。人是群居动物,每一个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然而,如果常常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就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从而变得内向自闭。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变得成熟。如今许多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时还未成年,即使已经成年也只是刚成年。这样的年纪就离开家庭,许多学生难以适应,也难以继续自我把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代替家长,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同时也指导学生变得成熟。这样的成长与成熟,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其今后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可以让其适应社会的节奏。
(二)避免危险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尽快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甚至避免危险的发生。进入大学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思想波动比较大。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与学生做朋友,让他们有任何问题都多与教师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他们在思想上的任何不良波动,特别是悲观厌世的情绪,并及时进行疏导,从而将学生可能出现的危险扼杀在摇篮中。
(三)提高凝聚力
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许多班级出现一片散沙的状况,主要原因是这个年纪学生的心理特点,如自卑心理强,不够成熟,同时又总是与周围同学保持距离等等。这样的心理特点会使大家不够有凝聚力。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方法,帮助大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逐渐开始接纳周围的人,并且和周围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从而建立较强的凝聚力和信任感。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压力。
(四)规范校风校纪
规范的校风校纪是衡量每一个学校表现好坏的重要环节。一所有着良好校风校纪的学校,家长就会乐于将学生交给学校。相反,如果一所学校管理混乱,校风校纪也混乱不堪,那么学生、家长、教师都会对学校产生不信任的情绪。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成熟的心理状态,从而避免许多不良情绪的产生,这样就不会对校风校纪产生敌对情绪,也不会蓄意破坏。这样,校风校纪就会自然产生好转。一旦校园风气发生良性变化,每个学生都是受益者。
(五)让学生快乐
每一名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分子,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是社会最重要的安稳指标。因此,学生快乐成长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只有让学生快乐成长,才能让学生今后成长为对社会真正有益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快乐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知学生在哪些方面会产生不快乐的因素,也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理存在哪些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疏导和解决,让学生真正快乐的成长和成熟。
三、信息技术的特点
(一)直观性
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直观性。通过信息技术,许多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同时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同龄人的分布中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脱自己的环境,看到大环境中的自己,才能真正清楚、客观地认识和看待自己。因此,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特点和问题。
(二)客观性
信息技术不同于人的主观判断,更加具有客观性。许多心理医师主观的判断和评价,很容易受到自己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以及由于自身诊断水平的差异,许多医生难以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这样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然而信息技术却很好地摆脱了这样的不足,使得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对学生问题的判断和分类中,通过电子答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判断,信息技术可以避免医生主观情绪的加入,客观地对学生展开判断。
(三)娱乐性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出现流于形式的问题,由教师带领大家上一节心理健康课,讲一讲相关的理论基础,或是照本宣科讲一些常见案例等。这样的课程教师不愿意上,学生也不愿意听,同时更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进入信息技术授课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就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摆脱以往的枯燥、乏味、照本宣科,转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丰富,并且能够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电子化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进入电子化时代和无纸化时代,这样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保护学生隐私,从而使学生更加安全、放心地将自己交给心理教师,并且对老师毫无保留。这样的电子化特点,最初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阶段。许多学生不愿与教师进行很直接的沟通,那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沟通。通过远程沟通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专业,从而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五)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所谓大数据,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中的海量信息,帮助建立全景画的图像,让学生和教师更加准确无误地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避免相似的情况发生。学生的心理状况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可以通过调查和研究找到其发生的根源,而这种发生的根源在以往的纸质化时代,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未必产生良好效果,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这样的方法变得简便易行而且轻而易举了。
四、信息技术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应用于单独对话
信息技术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首先可以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独对话。单独对话的特点是,可以为学生营造相对密闭的空间,从而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安全感以及依赖感,从而对老师敞开心扉,无所不谈。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单独对话的良好开端,许多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也非常害怕面对周围人的眼光,这时如果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远程的心理咨询,就可以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安全感,在这方面开始逐渐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二)应用于集体授课
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单独对话,更主要的部分是对学生的集体授课。学生的集体授课意义在于,在很大程度上普及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让学生认识到,绝大多数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应惧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得教育过程更加有趣,不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例如,许多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喜欢看到多媒体视频,通过视频中的案例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
(三)应用于大型活动
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适合开展大型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帮互助关系。在这样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学生开展活动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授课诚意。这些大型活动可以包括母亲节或者父亲节,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意,也可以包括拓展训练,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加深对彼此的信任和情感。这些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加入,只有加入信息技术,这些活动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数学教师;新课程理念;认同度;实施度
本文为2014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是GS[2014]GHB1655.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和实施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总体上来看,这轮课程改革在提升素质教育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更有利于使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但对于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来说,至关重要的除了改革本身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能够在认同度与实施度方面形成有效的融合,否则,将对高中新课程改革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特别是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认同度与认知度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有的放矢地制订一些完善措施.
一、对比分析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分析这一问题,重点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而且在数学新课程理念方面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评价理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能够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是对课程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分析.通过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尽管从总体上来看,92 % 的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数学的新课程内容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这说明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认可度较高,而且也说明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在具体的实施方面,却有高达72 % 的高中数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一些课程内容的想法是“没有必要”,而且也有一些高中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尽管认同度较高,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因而实施程度不到位.
二是对教学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分析.通过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可以发现,99 % 的高中数学教师对新数学教学理念的认同度较高,而且普遍认为新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效能性,对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高中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说明高中数学新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从对高中新数学课程理念的实施情况来看,100 % 的高中数学教师都进行了实施,而且有高达60 % 以上的高中数学教师已经成为新数学教学理念的落实者、促进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从这一点来看,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和实施度都很高.
三是对评价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分析:通过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来看,高考已经成为新课程评价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重要瓶颈因素,尽管新课程评价理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及战略性,但高中数学教师普遍受到高考的限制,因而仍然高度重视学生分数的提升,有高达90 % 的高中数学教师认为,尽管自身对新数学教学评价理念持肯定态度,但为了学生能够顺利高考,也无法更有效地实施.比如,某教师认为,自己对数学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十分赞同的,但由于高考的限制,自己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尽管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实际操作仍然比较困难,因而与新课程之前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认为也代表了绝大多数高数学教师的想法.
二、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关于课程理念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实施度低于认同度;关于教学理念方面,则都具有很高的认同度和实施度;关于评价理念方面,则认同理念高于实施理念,特别是存在着无法实施的问题,这主要是受到高考的限制.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创新,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教师要持续进行创新.从对比分析的情况来看,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持续性,因而应当对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持续创新,只有不间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自身教学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同步,进而提升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力.
二是提升教师的决策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着力提升自身的教学决策能力.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认同度与实施度相矛盾的问题,要在认同度的基础上提升实施度,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教学决策能力,而不是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与自身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教学创新.
三是完善教学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学评价机制来说,由于受到高考的限制,导致新课程理念无法实施.因而必须在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方面狠下功夫,这一点需要引起高中学校的重视,要将高考目标与课程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找出二者的结合点,这样能够使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好地实施新理念,既有利于解决高考限制,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新课程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的对比分析来看,仍然不容乐观.这就需要高中学校以及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特别是要在持续进行创新、提升决策能力、完善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以此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金美月,郭艳敏,代枫,傅瑜.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师信念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04):95-97.
一、概念诠释
数学阅读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任务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具体体现为:(1)对已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在阅读的新情景中的重现;(2)对新情景中的数学语句进行分解和组合;(3)对新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的理解和记忆;(4)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学的知识加以整合。
数学语言是由语言文字、符号、图表等一系列组成,所以,对数学题进行阅读时常要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日常评卷和批改作业中,我们经常听到同行老师说:“唉,这么简单的题竟然又做错了,真是太马虎了!”我就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学生在考试和做作业的过程中出现这么多不应该出现的低级错误呢?于是,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细致观察每个学生,发现有些小学生在解题时,习惯依据平日解题的经验,没把题读完、读懂,就草草把题做完;还有在读题时,根据自己的感觉加字、漏字,没有注意到关键词,把题目的意思理解错了,题当然也就不可能做对了。但在评阅时老师把题目准确地读出来,有时甚至刚读到一半时,就会听到有学生说:“哦,坏了,我把xx给弄错了,或者xx我没看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深思。
1.小学数学阅读现状
在日常小学数学学习中,大部分老师会把教科书中的考点给找出来,再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给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对小学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觉得自己无需研究数学教科书,因为这是数学老师的事,小学数学学习绝大多数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认为自己只要听懂课就够了。所以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听,整本书讲完后,小学生能掌握得却很少,而老师也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累。教师讲了一大堆,而学生却理解掌握得很少,教学学习效率质量低。
如何解决以上所述问题是当务之急,笔者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经验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逐渐理解数学用语,提高他们的数学理解能力。
2.培养兴趣,改进方法
互联网+背景下需要反应快、思维敏捷的高素质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不是天生的,需经过长期的训练实践才能形成,因此,小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坚持不懈地训练。
例如,低年级数学教学例题“小红有13枚小红旗,小强有9枚小红旗,小红比小强多几枚小红旗?”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依据题意用学具摆一摆。(用圆卡片表示小红的13枚小红旗,正方形卡片表示小强的9枚小红旗。)然后,老师指引小学生用圆和正方形表示小红旗,把它们画下来,进而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的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