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的行动

心理学的行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行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的行动

心理学的行动范文第1篇

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最重视职业教育的德国兴起了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法(Handlungsorientierter Unterricht)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不仅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成为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1]内容上包括了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还涉及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环境和设施、质量评估和过程控制、评价和反馈等一系列教学过程中,甚至还包括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正好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兼容并包的特点。

1 秘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秘书心理学》是高职文秘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国家三级、四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之一。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针对企事业单位、中小公司的秘书、文员和办公室人员等岗位,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一些相关内容,掌握秘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在秘书岗位中能够树立恰当的角色和价值观;教会学生进行符合岗位要求的生涯规划;教会学生培养和形成自身的秘书个性心理;使学生学会在具体工作情景中调控个体情绪及在工作中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利用秘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协调关系;制订合适的工作计划,承受工作的压力以及其他因素对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更好地做好秘书的工作。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心理学和秘书心理学的含义,掌握秘书的工作激励,深刻掌握秘书的心理素质,掌握秘书的心理健康、秘书的工作心理,牢固掌握秘书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

2 传统秘书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 1 教学过程重理论轻演练

在传统秘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与秘书心理研究发展状况的讲授,忽视了培养学生在秘书健康心理发展方面的技能训练,而且实际教学内容不能更多地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也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2 教学模式重灌输轻交流

传统的秘书心理学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生硬的灌输枯燥的理论,学生被要求学习、记忆各种心理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即使当初对课程抱有极大好奇心的学生也苦于单向的传教模式,无法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影响了教学效果。

2. 3 考核方式重分数轻评价

传统的秘书心理学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感觉、概念、推断等认知能力的培养,这样将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唯一任务的课堂教育,考核方式便理所当然的可以用分值高低来判断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然而这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与价值观念,错过了指导学生对人生意义与价值观念进行思考的大好时机。

3 行动导向教学法视阈下教学改进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视阈下进行秘书心理学的教学,要令学生看清秘书这一职业活动中的行为现象,摸清秘书人员的心理活动规律,培养学生如何调整好心态,克服心理问题对职业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有所变化,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自我负责的学习;从学科、课时的组织形式转变为项目、过程上下连贯的教学模块;从传统教学评价中单一以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模式转变为强调多元化的、综合性的、发展性的评价指标的综合考核。

下面以秘书角色定位及如何与领导有效沟通为例,来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法视阈下改进该课程的具体策略。

案例材料:2010年4月7日晚,EMC(全球网络信息存储领导厂商之一,总部设在美国)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回办公室取东西,到门口才发现自己没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女秘书瑞贝卡已经下班,陆试图联系而未果。难抑怒火,陆在凌晨1点钟通过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给瑞贝卡发了一封措辞严厉且语气生硬的英文“谴责信”,同时抄送公司其他4位高管。

瑞贝卡非但没有向总裁致歉,反而用中文回复了一封更加咄咄逼人的邮件,表示错误完全在陆纯初,并且对陆对待下属的方式提出质疑。更过火的还不是邮件内容本身,瑞贝卡把收信的对象设为中国公司的所有人。

事态的后续发展远远超过了当事人的预料,包括“强人女秘书”瑞贝卡。邮件被转发出后不久,陆纯初就更换了秘书。

3. 1 第一阶段――导入

3. 1. 1 创设职业情境,设置重体验的课程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案例材料只能纸上谈兵地进行分析。而在行动导向教学法视阈下改进后,可以案例为基础前提,以对案例的处理过程将教学课程分为三大部分,即主课堂基础知识与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的心理团队活动、见习课堂的心理测试与调查。以秘书角色定位及如何与领导有效沟通为例,根据案例材料构建同规模的职业情境。按照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三大部分的课程设置,课时比例按3∶4∶3分布,再现事件,以便学生获得真切的职场感受。这样的设置可突出学生的体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1. 2 扩充知识储备,夯实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给学生下达具体任务之前,应该扩充其相应的知识与能力。以前文材料为例,需学生了解秘书工作的性质、特点,掌握秘书角色特征和秘书在常规工作中的心理特征;了解秘书的自然生理条件和文化知识条件;了解秘书常见的错误角色知觉和正确的角色理解,掌握秘书角色意识培养的内容等。

3. 2 第二阶段――实施

3. 2. 1 引入合理任务,推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带领学生分析案例中造成瑞贝卡被更换职位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原因背后更深层次的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定位秘书的角色;第二,秘书如何有效地与领导沟通。

3. 2. 2 分小组讨论,整合群体思维

接到任务的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分析瑞贝卡行为利弊,假设如果自己是瑞贝卡将如何处理,由小组同学自己来找出处理方法的异同点,体会其中的规律和方法,借此解决一些延伸性的问题。

文秘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他们在工作中的交际网交错纵横,与领导、同事和相关部门的相处都是一门艺术。以小组的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但一定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都有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教师既能发现小组成员共性的问题,又能对个别反应突出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实现指导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3. 3 第三阶段――评价与考核

心理学的行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化学 探究式 互动教学

一、引 言

本文从“互动教学”理论的发展入手,剖析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轻视“互动”的弊端,在对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理解的情况下,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新型互动教学观的含义及实践形式,对体现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实现化学学科的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及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传统化学教学弱化互动的弊端

(一)强调教师中心和教师传授,忽视学生主动建构。传统型的教学强调教师讲解和灌输,将教师做为课堂的中心,使课堂成为名符其实的“一言堂”。学生只有听的权利,没有讲的权利;学生只有被问的权利,没有提问的权利;学生只有服从和遵守教师的权利,没有主动参与制定活动的权利。结果导致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效率普遍下降。

(二)注重知识技能和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主体体验。教师把教学看成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过程,却忽略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认知规律。教师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采用灌输的方式“填”给学生。主要体现在:①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将化学学习定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上,唯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忽视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②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的现象,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系统”、“严谨”,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生活需要分离。

从以上二点可清楚地看出传统化学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它淡化了教学中最关键的因素―“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要在化学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实现探究式教学就必须对传统教学观进行深刻的反思。

三、依据新课标,建立高中化学的新型互动教学观

要建立突破传统教学观束缚的新型互动教学观,就必须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

互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动态、立体、交互的信息环境中探究治学的方式,启迪多元的思维,从而培养起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对一个问题具有立体化、多元化的认识的意识习惯。探究式新型互动教学观在化学学科教学上的实践有助于体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将“愉快学习”,“全面教育”的口号落到实处,通过新型互动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更能陶治情操,健全人格。

四、高中化学新型互动教学的实践形式

(一)体现实验探究学习的互动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探究教学形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类似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在实验中去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初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体现自主学习的互动教学。自主性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基于自主性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性互动教学不但体现了师生间互动,更体现了生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可以实现互教互学,补长取短,共同提高,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而且能增强集体凝聚力,使学生感到集体的友爱,满足了自己归属的需要。

(三)体现有效学习的互动教学。要提高互动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准确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认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学习的互动教学形式首先要求教师在课题引入、提出问题、实验演示(或分组)、引导学生探究、预设与生成、归纳小结等环节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其次要运用先进的学习策略,组织好教学模式,优化课堂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讲适度,不能过分拔高,人为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如理论性强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模块内容可以从理论直观入手,紧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结构一反应一性质的知识,借助实验和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障碍,掌握相关知识;最后,注意要精选例题与习题。选择典型、有层次,可以举一反三的练习题,通过分层训练,及时精讲,使学生能用较少的时间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结束语

通过本次论文的设计了解到,采用探究式互动教学,学生会学得更主动、更有智慧、更有兴趣、更有信心,以达到理解质疑、活化、创新的较高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以达到教育理念先进化;知识深广化;关注目标学生化;问题设计优化;课堂指导有方;教学组织有序,最终使教师的设计能力、分析和组织教材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处理信息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从激情憧憬到产生困惑,而后冷静反思。我相信我会和多数教师一样,在困惑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最终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的行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能素质 心理障碍

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发现两种情况:一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爱上体育课,而且自觉锻炼的情绪高涨;二是平时不爱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而且遇到困难往往胆怯、害怕,导致体能素质越来越差,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抵触心理,从体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叫做运动性心理障碍。

一 运动性心理障碍

所谓运动性心理障碍是指个体从事某种体育运动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沮丧、失意的心理状态。实践告诉我们,有心理障碍的人其消极成分远大于积极成分,当运动心理出现障碍时,会影响体能训练的积极性,降低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减弱自我控制能力,产生消极行为,并且有损人的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现象与体育运动之间是一个双向影响的关系,不同项目体育活动对人的不同心理过程有特定的结果,从事不同项目的体育活动反过来也促进了个体相应心理机能的发展。

二 体能素质较弱学生运动性心理障碍的表现

1.胆怯心理特征

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胆怯心理是与某一具体运动环境或某个体育活动项目相对应的,如学习跨栏跑因被栏架绊倒产生对栏架的害怕;学习双杠动作时,由于出现过某种过失或从杠上摔下来,产生对学习该项目的恐惧和厌恶感;足球或篮球比赛中,由于出现过扭脚,害怕受伤,而不去积极拼抢;在跳马训练中,由于害怕被绊倒,跑到器械前迅速停下而不敢跳过去;还有在我国男足曾一度出现的恐韩症等,这些都是典型的胆怯心理特征。

2.动作外在表现

体能素质较弱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一般很容易被观察到,由于胆怯心理的作用,从动作上看会出现不协调、生硬、动作幅度小、出现多余动作;从面部表情上看会出现面部狰狞、出虚汗、两眼直呆;从生理反应上看,在跑的项目上最为明显,出现一上跑道就想去厕所小便等现象,还有一些综合练习表现得也比较明显,例如在单杠练习中,由于自身的力量不足,翻上不能独立完成,需要在同学的帮助下才能上去;上去后支撑手臂又会出现发抖的现象等。

三 产生运动心理障碍的原因

在体育运动中,产生运动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其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机制

在一个完整运动过程中,要求运动员身体活动与大脑思维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完成体育运动。每个人学会一种技能从生理机制上看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大脑皮层的泛化阶段、分化阶段、自动化阶段,相对应的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是粗略掌握阶段、巩固提高阶段、动作自动化阶段。由于体能较弱的学生跟不上大多数人的进度,所以运动负荷过大是产生运动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部分体能较弱的学生在跟不上教学进度时,又急于求成,出现某个项目的运动损伤,不仅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的体能锻炼,严重者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会结束运动寿命,损伤后使运动员对该项目产生相应的紧张和恐惧情绪,这种损伤造成的心理阻碍尤为严重。

2.心理因素

在体育运动中除了生理机制外,体能素质较弱学生的某些不良情绪、情感及个性心理缺陷等因素也都会导致某种暂时或长久的运动心理阻碍,这是一种较生理差异更为复杂的问题,例如考虑个人得失过多而产生惧怕与厌烦体育运动,由于身体素质差,害怕自己的运动技术或成绩遭人讥笑,影响自己的形象,没有很好地调整个人情绪,导致因怕被讥笑或惧怕而产生厌烦;受同学某种错误技术的出现或他认为是危险动作时,在学习较难的技术动作时畏缩不前。例如看到自己的同学练习100米遇到障碍;由于技术掌握不好,出现上不去平台或腿磕在低板或从平衡木摔下等现象;再看到有的同学跳远时由于踏板不准而未能落入沙坑内时,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对自己没有信心,产生气馁,畏缩不前。

3.客观条件的因素

体育活动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的,受气候、场地、器材等训练环境的影响很大。我们在进行体能锻炼时,气候宜人,空气新鲜,场地器材布局合理,安全有保证,这种良好的运动环境,可以激发人们的运动情绪,提高锻炼效率;反之,会抑制锻炼情绪,甚至还可能引起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或诱发运动损伤,造成运动心理障碍。除此因素外,一些特定的客观条件也是产生运动心理障碍的原因。

四 消除体能素质较弱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方法

1.逐步提高体能素质

要消除体能素质较弱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要增强这些人的基础体能,只有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有完成某些动作的基本条件,而想要提高他们的基础体能就要从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性等方面入手。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逐渐增加他们的五种基础体能素质,才能使他们具有完成动作的前提,同时也可以避免或减少他们在运动中受伤,消除运动心理障碍。

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在增强体能素质较弱学生基础体能的过程中,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十分重要。首先,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这种变化规律主要特征是由静止开始逐渐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而后逐渐下降,因此我们在安排运动负荷时一定要循序渐进,由小到大,这样有利于机体对负荷的逐步承受,以减轻生理上的不适应,从而防止或消除因运动负荷超量和生理上的不适应造成的运动心理障碍。

3.加大体育游戏练习

在体育运动开始前有目的的穿插一些运动量小、难度低、费时少、效果好的体育游戏,能提高学员的注意力,调动学员的兴趣。通过体育游戏,能培养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和作风。通过体育游戏逐步培养体能素质较弱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想办法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4.团队精神的激励

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和睦、友好、互相鼓励的学习环境。因为引起心理障碍的因素除一部分来自自身素质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同学之间的不良评价,因此,这些人更需要团队精神的支持。

5.心理减压疏导

消除体能素质较弱学生的心理障碍还要从这些人的心理方面入手,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通过心理技能的训练对他们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施加影响,通过训练使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心理技能训练一般包括三种方法:

(1)自我暗示法。教育运动员遇到挫折、出现焦虑时,要以自己以前成功的事例不断鞭策自己,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待挫折,树立必胜的信心。

(2)表象训练法。这种方法是在放松训练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头脑里的动作表象进行心理控制的一种方法。该法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它是在暗示语的指示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表象训练法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有助于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动作的记忆,能够使人们充满必胜信心,达到最佳的训练状态,从而使人们顺利地完成所要做的动作,克服心理障碍。

(3)注意力集中训练法。它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目标,不为其他内外刺激的干扰而产生分心的能力。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可通过后天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通过这种方法的训练可以使训练者在完成动作时全神贯注,排除其他杂念,从而克服心理障碍。

五、结语

在如今倡导素质教育的社会中,体育运动既是一种个体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我们必须善待体能素质较弱的学生,积极寻找方法,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以求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运动心理障碍,使他们投身于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文明的进步,体能素质较弱学生运动性心理障碍的消除,我们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才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致全民健身计划得到朝气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平师专学报,2000.(4)

[2]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1.3(1)

[3]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3.8(4):101

[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2(4):38

[5]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12:104

[6]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2:144

[7]王长盛、崔庆喜.关于军事体育课培养学员团队精神的思考

[8]王天福.体育教学中落后生的类型及对策研究

心理学的行动范文第4篇

电力行业是个时刻充满危险的工作,但只要掌握电力运行规律、时刻保持安全生产的警惕性,防微杜渐,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就能避免危险的事情发生。

安全对于一个电力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安全,也关系到他人的安全。就这次“6.17”人身事故来说,一个违章行为,导致了两名工作人员的人身伤害,这样的结局是悲伤的。我们每个人的安全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牵动着父母的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认真学习公司下发的每个安全文件,在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落实“两票三制”、“十不干”等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作中行动上实践安全生产;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采取多种形式避免事故发生。平时紧绷安全弦,时刻防患于未然。功夫下在平时,做好设备巡视运维工作;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这样在遇到操作或突发事件时,才能处理得得心应手。操作或工作时,做好危险点分析,认真落实到底,以规章制度为原则,严格执行不打折扣。

做好外来施工的管控工作。外来施工单位会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工作状态不一等不确定因素,现场管控就变得尤为重要。严格对照“四措一案”的内容,监督现场施工的各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做好监督职责。

《安规》不仅仅是存在于书上的文字,字字句句都是血的教训。学习《安规》是电力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不仅是为了做好工作,更是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保障安全,生命才能有意义。

心理学的行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动;参与;创新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提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胜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从小学开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逐步从好胜走向好奇。对大自然的好奇,从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发现大自然的规律,为人类做贡献,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如果学生能够自己产生问题,那么思维的启动源就有了。因而,设计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使内心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状态,就成为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

二、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犯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错误思维的过程,盲目追求正确率,不矫正错误思维。教师常问学生“对的请举手”,而很少说“错误的请举手”“你是怎样想的”“错在哪里”等。这种过分看重思维结果,偏重灌输,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以及错误思维过程的暴露,必然导致思维训练走过场。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解题还是摸不着门道。曾经听这样一个教例:射线的举例时,学生举出人的头发。对此,教师没有简单的一句“错了,请坐下”。而是反问学生:“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回答是:“如果头发笔直竖起,且能长生不老的话,可以认为是射线。”多高明的纠错方式呀,既纠正了学生回答错误的部分,而且注意肯定了合理的成分,从而保护了学生敢于大胆发言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三、处理教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现在的义务教材新授课较多的采用“复习——新授——做一做——练一练”这一模式。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复习题。本来例题是很有思考价值的,能让学生动动脑筋做做思维体操,但是前面加了一个降低坡度的准备题,使学生学习例题时不需动脑,自然而然很轻松地学会了例题,培养了思维的惰性。

2. 做一做。这些题中的大部分与例题同类型,学生不需动脑,只需套用模式,有的课为了体现联系的层次性,把练习课的很多练习也拉到新授课中来,这实际上也不尽合理。在教师认为教材的编排不适宜学生的学习时,就可以大胆处理,增删教材,适当调整。在新授课中主要让学生学透,挖掘蕴涵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把一部分练习题放到课中学习,甚至可以没有练习,在练习课中就要把该练的练好,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重点是转化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因此,笔者这样设计:

(1)能不能用数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回忆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2)能不能用几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拼成圆?(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3)能不能把圆拼割补成我们已学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