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生具备的知识结构应符合这种模式要求。为此,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学课程,成立相应的教学组织。我校自1986年起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后又相继在麻醉学、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等专业开课,学时由20~50不等,2000年起临床医学本科开设医学心理学30学时。20年来,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20年医学心理学教学实践的回顾,探讨解决对策,展望其发展未来。
1 医学心理学教学实践回顾
11 社会需求与医学心理学教学地位的确立 对健康和疾病,人类经历了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五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临床工作中一些非生物、物理、化学性因素所致的疾病,用生物医学模式不能完全解释,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治疗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对健康和疾病的五个基本观点:完整整体、认知与自我评价、心身统一、社会对个体影响,主动适应调节,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决定了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笔者曾在2006年、2007年临床医学专业两届本、专科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部分学生分别深入我校临床医学院有关临床科室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外科组住院病人问卷调查中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占69%,心理困扰占81%,有关联观念的占51%,有后怕心理的占22%,性格改变的占15%,无主见的占18%,孤独感者占11%。内科组中有情绪郁闷的占31%,有忧患心理的占41%,对所患疾病产生情感淡漠的占22%,过分敏感的占15%,有疑病心理的占32%,患病后缺乏温情的占16%,奇异的信念和想法的占9%,有自卑感的占21%,依赖性强的占12%,有失望倾向的占13%,患病后生活习惯改变的占23%;住院病人中生物因素致病占71%,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占21%,其它占8%。神经科组中有情绪极易冲动的占15%,有人格障碍的占4%,自控力减弱的占15%,有疑病质的占8%,有焦虑症占13%,早衰的占3%,有掩饰倾向的占4%。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体会到临床各科不仅纯生物性疾病病人中大部分病人多数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单纯地用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和方法治疗往往都比较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分别不同情况辅以某些心理治疗可能更加奏效。从而改变了学生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感受到在医学教育中设立医学心理课程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12 学习医学心理学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一部分是临床心理学和心身疾病防治理论与方法。
学生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沟通技巧,表现在提高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明显,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了对心理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了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掌握了心理测验和常用的心理治疗的原则方法;明显改进思维方法和思路,改进了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提高了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明显增强改善自身心理调节能力。
教学中以情暖人,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心理教育通过各种人格特质(如需要、动机、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对思想道德品质起作用,对构成德育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产生影响,同时心理教育在完整的生命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德育,去认同社会的秩序、规范和价值。因此,德育必须在心理教育的平台上才能更好地拓展与深化。没有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紧张和由此而来的心理失衡是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困扰,负性情绪(如逆反、孤独、寂寞、空虚、困惑、焦虑、自卑等心理)在疾病生成过程中的病因性作用已经十分明显。一方面,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极其缺乏,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预防心理问题、系统培育心理素质依然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当尽可能地提高心理素质,钻研心理学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尤其是精神卫生知识,正确对待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帮助学生改善个性,走出心理阴影,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健康。爱因斯坦有言:“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健康人格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适当的人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发展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青年期是人格品质形成或“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积极品质,就会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否则就会出现心理危机,人格分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德育观念,抛弃传统德育观中的“狭隘性”和“功利性”,着眼于人的发展,着力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观。
2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医学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目前各类教材除较大篇幅突出基本知识外,适当加重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与心理卫生以及临床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等应用性较强的章节,但是由于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实践性较强部分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目标仍以旧的教学模式为主,只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实践操作。按照目前的教学,医学生很难获得适当的心理-社会-生物的整体观,很难树立整体医学的目标,不能从内心里把医学心理学作为一种态度,以指导如何应对病人及其周围环境。
22 课程安排时段不合理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的推进,我校1997~1998年度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医学心理学,两个年级的课程内容、授课老师、考试题目及时间均相同,二年级考试成绩优于一年级(见表1)。表1 一年级与二年级医学心理学成绩的比较
由表1可知,二年级医学生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一年级学生。这是因为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涉及许多医学知识,二年级学生已学习相当大部分医学课程,并且开始了临床见习,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及与病人接触的亲身体会,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并懂得心理学知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故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一年级不太合适。
23 教学课时数不足 据shepherd调查,内科门诊病人的38%根本无躯体疾患,仅有心理精神状态。gummings指出美国60%的病人是情绪引起的躯体症状,但并无躯体疾病。我国传统的心理特点是:习惯以躯体不适表述精神症状和心理问题。这也是临床许多病人久查“无病”,增加医师工作量和病人痛苦的原因。随着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快节奏及人际交往频繁化,将会使精神卫生问题更突出,与之有关的老年问题,青少年问题,酗酒、药瘾、事故、犯罪、吸毒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这都需要临床医师有足够知识,需要通过医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来解决。我国近期颁布的医师法要求执业医师必须具备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也充分说明对医学心理学的进一步重视,但目前我们的医学心理学课约为20~36学时,无法满足新的知识结构对于教学的要求,甚至无法满足职业医师考试大纲范围的教学要求。
3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意义 使学生明确每个课题的学习目的与意义,在讲授医学心理学课程之前,应向学生讲明课题的目的、要求及重要意义。这种意义既包括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也包括本课题知识的社会意义。例如:在讲“记忆”时,首先讲明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人们只能每次都重新去认识那些已经接触过的事物,人的认识活动只能停留在感知阶段,其它一切心理活动无法进行;同时要强调记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离开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就不复存在了,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学习也会无法进行,人的个性品质与聪明才智也得不到发展,甚至难于独立地生活在社会之中。只有把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否则,一个不明白学习的具体目的和意义的学生,就很难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只能是教师“一言堂”,无法提高教学效果。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施教的目的和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诸方面获得进步。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也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离开了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所以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谈出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讲到“心理应激”时,先让学生查阅有关“心理应激”的各种相关资料,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如:关于“心理应激”都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持什么意见?应激事件与人的心身健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就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心理应激”的概念及相关的知识。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旦提出了问题,学生才会动脑思考如何去解决,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新思想及新观念,体现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精神。这样的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这样形式的课学得明白,记得扎实。
33 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新异的刺激会使人产生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地使所教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和特色。如果内容是枯燥无味的,就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其中的新异因素,或举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什么是表象”时,事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在自己的记忆中的某种客观事物的形象,然后在讲解时就利用学生所画的事物的例子,讲明表象就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进而说明表象的特征——形象性和概括性,同时让学生就所画的事物比较一下表象与感知觉有何区别和联系。采用这种方法,学生觉得新颖,而且学习起来特别认真,注意听讲,效果很好。既不脱离教材,又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
34 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讲“感觉的适应”时,如果直接介绍适应是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不妨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天刚穿上棉衣棉裤时觉得很沉而累,而时间久了怎么觉得轻了一些?为什么刚进入冷水中游泳时会觉得特别凉而过一会儿觉得暖和了一些?另一方面是对教师的情感要求,教师应当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人格形象和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从深层次上增强吸引力,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4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实践证明医学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临床,受到病人的欢迎,有着广阔的前景,得到病人和临床医生的认同,主要是有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解决了许多心理疾患的实际问题。21世纪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乐观。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研究方法的出现,将使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治疗手段更加精确和准确。eeg的出现使得心理学家对人的脑电活动进行准确的记录与分析。例如,通过夜晚帽可在人正常睡眠中灵活方便的收集数据,meg、mri、pet等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脑外科技术、微电子技术,基因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将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esm等各种定性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实际生活中与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相关的变量,从而为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和严格的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心理学;护理
目前的医学模式提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重症颅脑外伤后患者突然遭受重大意外伤害,躯体心理均承受着巨大创伤,部分患者尚会出现情绪休克。因此,恰当的心理护理,可缓解其各种不良情绪,有助于疾病恢复。
本研究应用评定量表评估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理状况,探讨心理护理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04月至2011年03月间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16例,其中男性72例,平均年龄为31.2±8.6岁;女性44例,平均年龄为33.7±10.9岁。入组标准:①.明确诊断为颅脑外伤的住院患者;②.年龄≥16岁;③.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④.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⑤.既往无精神疾病。试验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8例。两组在年龄特点、GCS评分、性别、心理特点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紧急处置和积极治疗,当生命体征平稳、意识状态有所恢复后(GCS评分≥13分),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Zung自评焦虑量表(SAS)[1]、症状自评量表-SCL90敌对分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2]评估所有患者的抑郁、焦虑、敌对及人际关系敏感情况。对照组患者继续神经外科常规护理,而试验组患者增加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所有患者在出院时再次采用上述评定量表行心理评估,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
1.3统计分析 应用SPSS11.5统计学分析软件完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后遗症情况及住院天数(表1)。
注:两组比较,P >0.05,无显著差异。
2.2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前及出院时SDS得分、SAS得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敌对分量表的得分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的得分(单位:分)(表2)。
注:*为与试验组心理护理前比较:P>0.05;#为与试验组出院时比较:P<0.05;为与试验组心理护理前比较:P<0.05;为与对照组心理护理前比较:P<0.05。
3 讨论
目前整体护理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作为现代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护理与生活护理、技术护理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其作用与地位日益显现。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需要,充当患者的咨询对象,建立治疗性关系,协调各种因素[3],方可开展良好的心理护理,并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或缓解心理压力,让患者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本研究采用的心理护理措施如下[4]:(1).抑郁。①.支持性心理治疗:积极给予言语和行为上的支持,着重对患者从家庭情感上进行激励,改变患者的情绪状态,使患者恢复对生活的信心。②.认知治疗:与患者深入交谈,权威性劝导和贴近现实生活的解释可以改变患者的消极认知,让患者更好的面对现实,处理好实际问题。③.疏导心理治疗: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并强化其心理上的闪光点,鼓励患者热爱生活,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增加活动量,提高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同时帮助患者分析人格方面的缺陷对疾病的不利影响并克服这些因素,防止其成为身体康复的制约。(2).焦虑。①解释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解释目前的症状及可能的病情变化,并告知其较佳的预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预防焦虑症的发生。②松弛法:主要采用东方静默法,让患者有意识地闭眼默念“松”,按次序调整身体各个部位,使整个机体逐步放松,心情轻松愉快,达到舒适、怡然自得的境地。此外,柔和舒缓的音乐也可让患者身心放松。③系统脱敏法:在患者处于全身放松状态下,让能导致微弱焦虑的刺激在其面前重复出现,当不能引起患者焦虑时增加刺激的强度。以此类推,直至患者的焦虑情绪完全消失为止。(3).敌对。在护理工作中做到宽容、真诚相待,语言亲切、态度和蔼,不断给予安慰鼓励,用爱心给他们温暖,消除敌对情绪。(4)人际关系敏感: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社会位置的缺失、感情的失落、前途的迷茫等极易产生人际关系的敏感,应及时进行疏导。鼓励患者向亲朋好友、医护人员倾述内心的苦衷和烦恼,帮助患者重新定位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面对新生活。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并发症及后遗症多,愈后差且恢复时间长,普遍存在突出的心理问题。在本研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肢体偏瘫等后遗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患者躯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主要与临床诊疗有关。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有减少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过心理护理的患者依从性较高,更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可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康复过程。此外,在心理护理前,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SDS得分、SAS得分、敌对分量表的得分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可比性,而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相关心理评估得分均较心理护理前有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病情的好转,机体机能的一定程度恢复,患者的心理状态均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本研究同时发现,两组患者出院时的各项相关心理评估得分差别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过实施专职性心理护理,患者不良心理因素得到更好的调整,抑郁程度进一步较弱,生活态度更加乐观积极,充满活力,心境愉快,苦闷的情感与心境明显消退。患者不易焦虑,不再坐立不安、神经过敏,显示出心平气和的状态,同时患者更易表现出友好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敌对感明显弱化,脾气趋向温和。待人友好,在人际关系上越能应付自如,交流自信、胸有成竹,并抱有积极的期待。综上可见,心理护理在促进综合心理素质的提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9-110.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5.
[3].王晓丹,成守珍,龚凤球等.应用心理动力护理理论有效实施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69-70.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 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5-156.
作者简介:
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
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
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
关键词: 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 培养方案 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将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的形势,重构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是摆在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本校于2013年开设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改革,回顾对重构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的体会与思考。
一、明确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
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
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医学三阶段论,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地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这种课程体系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医学检验教育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巨大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医疗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并且在未来的医学检验教育中还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学制短、任务重,要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完整的知识传授,又培养学生岗位基本能力,需要在强调学科系统性的同时,避免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必修课程学时过多,让学生能够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适应临床第一线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校的四年制课程设置如下:
1.注重人文教育,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论、邓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卫生法学等。
2.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学习打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医用物理学等。
3.大类基础医学课,为专业学习打下医学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内科学,外科学总论等。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深入,开设基因诊断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
4.根据检验专业特点,开设专业教学课程,包括:血液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检验仪器分析,临床检验学,寄生虫及检验,检验专业英语,输血与输血技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覆盖医学检验各个方向的专业课程。
三、加强临床实习,增强实践技能
根据医院检验技师岗位的要求,现在医院检验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检验技师系列,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归于医学技术类就是适应这一实际需求。加强临床实习,有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适应新的医学检验发展形势的人才。具体分阶段进行:
1.在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以各医院检验科及试剂、检验仪器生产企业为依托,时间2周左右。在第三学年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引入CBL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常见的检验指标,使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对临床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了解医学检验内涵及发展。
2.强化临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安排在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进行。针对专业实习要求、医学检验综合技能培训等项目进行。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有助于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3.临床实习强化检验的综合技能。在第4学年进入临床实习,时间52周。其中10周设置为临床内科实习,使学生对临床对检验的需求有初步的感性认识;32周检验专业的轮转实习,在此期间加大力度训练检验的操作技能,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检验结果及掌握其临床应用的能力。10周设置为毕业论文撰写,在临床实习开始,针对每位学生安排一对一的实习指导老师,在进入专业实习时即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课题设计,提交开题报告,由实习单位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评估。让学生经历从选题方向、查阅文献、确定方案、着手实验、反复验证,再到论文的写作与修改一系列过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严格专业出科和毕业综合考核。各专业出科考试安排在某个专业轮转结束时,如该生轮转完生化检验,则在出科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录入实习综合考评表。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毕业综合考核,毕业考核主要为论文答辩,成立答辩委员会,专家根据论文实际工作,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设性建议,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论文设计,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培养基本的科研思维并巩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
四、结语
检验医学是现代精密的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医学领域中发展较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外延已经扩展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和产品营销等[3]。
对于新形势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培养,尤其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必须进行高效的课程体系整合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的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借鉴较早开办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学院校的先进经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4],为全面推进医学检验四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候振江,李红岩,李吉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J].检验医学教育,2008,15(2):4-7.
[2]陈敏,胡建达,林孟戈,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7(2):66-67.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新旧观念的碰撞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致社会竞争压力增加,剧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出现众多的心理矛盾或心理困惑,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也逐渐上升。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已不单单满足于身体无病和心理无障碍这些小小的需求,还需要保持心情舒畅,愉快地生活和工作;不仅渴望解决心理上的病痛,更需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普遍增进对精神(心理)卫生知识了解的情况下,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人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也包括躯体治疗(药物、手术、理疗等)和心理治疗两大部分,故心理治疗是同躯体治疗相对应的一类治疗的总称。
心理治疗也称精神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医治或改善病人的心理、情绪、认知及与行为相关的问题,解决病人所面临的心理困难,减缓病人的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症状,改善病人的非理智认知和非适应行为,包括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人际关系,并促进人格的成熟发展,以适当有效的方式应对所遇到的各种事物,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心理治疗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与精神刺激是相对立的。精神刺激是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与行为给人造成精神上的打击,而心理治疗则作用相反,也是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与行为来向病人施加心理上的影响,解决其心理上的矛盾或问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很多躯体疾病也常常伴随着明显的心理因素,甚至是主要的致病源,使得心理治疗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科,其他各临床医学科也常常应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帮助解决患者的疾病问题。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一是解决症状:由于心理问题或躯体上的不适症状,妨碍了社会功能,造成心理痛苦,需要从心理治疗帮助解决病人心理上的冲突和痛苦感受;二是提供支持:在急或慢性应激的情况下,病人耐受不了或应付不了危机环境,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增加对环境的耐受能力,使之保持正常的社会功能;三是改善认知:由于习惯的认知方式和固定化了的错误信念导致心理上的困惑或痛苦,需要通过心理治疗达到重建良好的认知方式和改变过去错误认知的目的,从而消除不良感受和反应。
从严格意义上讲,心理治疗是一种严肃的专业的方法,心理治疗工作者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为指导,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在良好的医患关系基础上,通过言语的或非言语的交流方式,或还需借助某些仪器与一定的训练程序,达到改善病人心理症状的目的。然而,从广义的角度看,在亲属、朋友或同事之间也可以通过解释、说服、劝导、支持、同情、相互之间的理解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等,以这种心理影响来达到排解困难、降低痛苦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亲戚、朋友之间也可以进行“心理治疗”,这可以称之为非正式的或一般性的、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当然,也可以学习一些专门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巧,应用于自身的心理保健会大有裨益。
值得提出的是,患者接收心理治疗,实际上是在心理治疗工作者的帮助下,既是努力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学习树立良好心理的过程。通过心理治疗,促进病人的心理行为朝着积极有利的方向转化,主动调节自身的适应能力,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达到积极的心态(包括乐观情绪、无畏精神、友善态度等)。同时,心理治疗还能发挥心理对生理功能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心理神经、心理内分泌和心理免疫等心身中介机制来完成的,换句话说是心理治疗激发了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增进心身健康,这也是心理治疗获得疗效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治疗种类繁多,基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形成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又因治疗方式的不同区分为个别心理治疗、家庭心里治疗及集体心理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