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懂礼仪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
(1)保证安全可靠运行电力系统复杂而庞大,如果在电力系统中任何一点发生的故障,都会在瞬间影响和波及全系统,往往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事故扩大,造成大面积停电,因此电力系统要求进行快速的自动控制,包括:输变电设备的正常操作、故障的快速切除和恢复,均通过自动装置才能保证安全、可靠。(2)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电力系统被控制的参数很多,包括频率、电压、有功和无功功率、功率平衡等,监视和控制成千上万个运行参数必须依靠自动化。(3)保证经济运行由电力系统的特点和运行要求可见对电力系统的控制与管理一个大型电力系统,使之安全、优质和经济的运行是十分困难而艰巨的。仅靠值班人员进行人工监视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自动装置和设备才能实现。最少的一次能源产生更多的电力。电力系统的经济优化调度运行,降低网损等,没有自动化系统的参与是很难实现。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阶段
(1)手工阶段电力工业的初期萌芽阶段,电厂小,就近供电。在发电机、开关设备旁就近监视设备和手工调节操作。特点:单独运行,就近供电、手工操作。(2)简单自动装置阶段用电设备增多、发电设备规模扩大,对电能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提出了要求,开始出现单一功能的自动装置。包括:继电保护、断路器自动操作、发电机自动调压和调速等。特点:电能质量要求、单一的电力自动装置。(3)传统调度中心阶段出现互连电网,保证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必然选择。电网设立调度中心,统一调度电厂和处理电网的异常和事故。电话是通信联络的主要方式。特点:电网互连、统一调度、电话通信。(4)现代调度的初级阶段出现远动装置,实现“四遥”,满足实时调度的要求。特点:远动四遥、实时调度。(5)单一功能的自动化装置很难满足电能质量、可靠和安全的需要,所以出现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自动化系统。其特点是把多套独立的自动化装置用通信信道或网络互连,实现信息共享,相互协调自动完成指定的功能。特点:装置互连,信息共享。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内容
按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可将电力系统自动化分为调度自动化、发电厂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调度自动化又可分为输电调度、配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自动化又分为火电、水电、核电等。
1.电力调度自动化电力调度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1)控制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使其在正常状态下能满足安全、优质和经济供电的要求;(2)在缺电状态下做好负荷管理;(3)在事故状态下能迅速消除故障,恢复供电。调度自动化是综合利用电子计算机、远动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调度管理自动化,有效地帮助电力系统调度员完成调度任务。
2.发电厂自动化无论是火电、水电、核电或其他发电方式,都是通过某种动力机械驱动发电机发电,其自动化系统具有很多共同点,既要分别控制动力装置、发电机及其他辅助设备,又要对各个控制系统进行协调和统一关管理。(1)火电厂利用化石燃料释放出来的热能发电,以蒸汽动力发电为主,也有少量采用内燃机发电。蒸汽动力发电厂的主要动力设备有锅炉、汽轮机、汽轮发电机及辅助设备。火电厂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技术,具有自动检测、自动保护、顺序控制、连续控制、管理和信息处理等功能。各种自动化系统主要包含有数据采集及计算机监视系统、锅炉控制系统、汽轮机控制系统、发电机控制系统、机炉协调主控制系统、辅助设备及各种支持系统等。(2)水电厂需要控制水轮机、调速器以及水轮发电机励磁装置等,水电自动化系统可自动地对水电厂进行监视、控制、调节和管理,以提高水电厂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劳动生产率和供电质量。水电厂自动化可分为单机自动化(包括水轮发电机组自动控制、水轮机调速和水轮发电机励磁调节的自动控制)、公用设备自动化、全厂综合自动化(包括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水电厂自动电压控制、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和梯级水电站综合自动化。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是在水轮发电机组自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全厂自动化的一种方式,它根据水库上游来水量或电力系统的要求,考虑全厂及机组的运行限制条件,以经济运行为原则,确定电站机组运行的台数、运行机组的组合和机组间负荷分配。(3)核电已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能源,对自动化系统的要求更为严格和苛刻,特别是可靠性。随着先进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数字监控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发电机综合自动控制系统,其功能包括发电机组开停顺序控制、励磁控制、调速控制、稳定裕度监视控制等。
3.变电站自动化变电站的作用是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流向等,主要通过变压器将各级电压的电网联系起来。随着微机监控监测技术开始引入变电站,变电站正在向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我国已实现了变电站的远程监控、远动和继电保护微机化,同时大力推广无人值班变电站。无人值班变电站将会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程度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其功能包括变电站的远动、继电保护、远方开关操作、自动测量、故障和事故的自动记录以及运行参数自动打印等功能。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
1.智能控制理论的应用。电力系统装机容量不断增加,供电区域不断扩大,其结构和运行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故对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和运行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需要新的控制方法来适应这些要求。目前电力系统发展中的自动控制技术趋向于控制策略的日益优化,呈现出适应性强、协调控制完善、智能优势明显、区域分布日益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设计层面电力自动化系统更注重对多机模型的问题处理,且广泛借助现代控制理论及工具实现综合高效的控制。新的控制方法有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技术和遗传算法等,最大的优点在于实现多变量控制而不必列出繁琐的数学模型,因此将这些新的控制方法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则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2.数字化电力系统(DPS)的形成。数字电力系统在实践控制手段的运用中合理引入了大量的计算机、电子器件及远程通信应用技术,可以形象地展现电力系统的真实结构、各组成部件的物理性能;各个元件、各个网络、各节点的实时状态变量;各自动装置的动作特性;经济结构、市场信息、人员信息;运营策略等。
3.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与趋势。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正由发、输电自动化向发、输、配电自动化全面发展。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的趋势是: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自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发展;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各种先进控制理论;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处理问题;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追求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由提高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效率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如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其中的典型技术有:
(1)高压直流输电直流输电是利用电力电子技术,将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输送至受电端,再用逆变器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送到受端交流电网,主要应用于远距离大功率输电和非同步交流系统的联网,具有线路投资少、不存在系统稳定问题、调节快速、运行可靠等优点。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相比的主要优点:直流线路造价低、功率和能量损耗小;对通信干扰小、没有电容电流和电抗压降;直流输电线两端的交流系统不需要同步运行;不存在交流输电固有的稳定问题,输送距离和功率也不受电力系统同步运行稳定性的限制;容易实现对功率和电流的调节控制、并且迅速;如果交、直流并列运行,有助于提高交流系统的稳定性和改善整个系统的运行特性。
(2)柔流输电系统柔流输电系统(FACTS)是针对高压输电系统,综合运用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在原有的输电系统的几个重要的部位加上了有效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几个重要指标(如电压、相位差、电抗)加以控制,这种高压输电系统采用了危机处理、力电子、自动控制等新技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并由此技术获得了大量的具有节点效益的新兴的综合技术。柔流输电技术(FACTS)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输电、配电自动化水平;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
(3)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动态安全监控系统GPS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推广应用为电力系统提供了较方便的全网统一时钟信号,其定时精度小于1微秒。基于GPS的广域测量系统是以电力系统动态过程监测、分析和控制为目标的实时监控系统,具有异地高精度同步相量测量、高速通信和快速反应等技术特点,非常适合大跨度电网,可以测量广域范围内电压幅值和相角、潮流等的精确值,主要用于电力系统模型校核、功角稳定和电压稳定评估、低频振荡的研究等。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EMS,它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GPS技术与相量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PMU(相量测量单元)设备,正逐步取代RTU设备实现电压、电流相量测量(相角和幅值)。电力系统调度监测从稳态/准稳态监测向动态监测发展是必然趋势。GPS技术和相量测量技术的结合标志着电力系统动态安全监测和实时控制时代的来临。
五、结语
我们必须在实践发展中不仅提升系统的安全运行性、经济合理性、高效科学性,引入诸如管理信息系统等高效自动化服务控制体系,才能令电力系统自动化朝健康、有序、科技化、创新化、全面化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发展快前景
[2]李华.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技术及发展趋势研究[J].河南科技.2011(11下):19
【关键词】 动态遥测心电记录监护仪;心房纤颤;心室纤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55-02
1 病历资料
74岁男性患者,因“反复心悸、胸闷、气短10余年,再发加重2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查体:脉搏72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20/90mmHg,心界左下扩大,心音有力,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律绝对不齐,双肺未闻及干湿性音。入院查心电图示慢室率房颤(图1)。入院主要诊断:①冠心病,心绞痛型,心功能3级,慢室率心房纤颤。②2型糖尿病。③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于2012年2月23中午12时10分发现患者斜靠于病床,面色紫绀,呼之不应,病床周围及患者衣物上可见食物残渣;呼吸、脉搏、血压测不出,神志呈昏迷状,瞳孔扩大约5mm,口唇紫绀,颈部大动脉波动消失,未闻及明显心音。考虑诊断:窒息。紧急畅通气道(叩背、吸痰,吸痰过程中吸出大量食物残渣),徒手心肺复苏,争取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囊辅助呼吸,同时予以动态心电遥测监护,高流量吸氧,升压,补液,抗炎兼有抗休克(地塞米松),纠酸,纠正心律失常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动态心电遥测监护示:患者恢复房颤律,但心室率增快(约112次/分)(见图2),持续约10余分钟后监护示突然转变为室性心动过速(见图3);除继续给予上述基础治疗外,予胺碘酮静推150mg(稀释后10分钟内完毕),后150mg静脉滴注维持约5分钟后心电遥测仍呈室速(见图4),波形逐渐不规则,有蜕变为室颤趋势(见图5),遂给予200J直流电复律1次,除颤成功,除颤仪心电图显示为慢室率房颤心律,心室率55-70次/分,血压波动在100-110/70-80mmHg;继续应用胺碘酮稳定心肌电活动,此后心电活动一直为慢室率房颤(图6、7),偶有房早或室早。因患者呼吸即使给予呼吸兴奋剂后仍无法恢复自主呼吸,遂转入我院ICU进一步予以呼吸机治疗约5天后仍无自主呼吸,家属放弃治疗。
2 讨 论
心电图是临床常用监测心电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仪器,但是它通常监测和记录较短时间(数秒钟到十余秒)的心电活动;为了弥补心电图这个缺点,后来出现了24小时或48、72小时心电监护仪,这对偶发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现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是动态心电监护仪有一个较大缺陷就是对心电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有时会耽误病情的治疗。遥测动态心电监护仪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它能够实时监测患者心电活动。对指导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及保障。
Traditional cav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in the vast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China to combine the local models and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use of modern means to create low-cost operations to meet global development and livable new eco-housing, to address the majority of the housing problem of low-income areas of China. Integr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gion's single residential planning guidelines and the overall solution. As extending to othe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uses and buildings by extracting to the advantages of regional promotion of new eco-modern building,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in order to promote this world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China has greatly helped to promote.
关键词:地域性新型窑洞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城镇建设量大面广,优越的机遇与尖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国际上一些建筑事务所纷纷来中国“抢滩”,北京及其他少数特大城市抛开环境、文化背景、经济运行、社会体制等方面与国外的差异点,中国成为 “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出现了一些在展览会上才会出现的畸形建筑。这些建筑结构动辄多花费十亿、十几亿、几十亿,高成本的建筑导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与此同时,贫富悬殊,房价暴涨,住房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矛盾。应当尊重区域特性,积极探索未来的道路,努力达成人居还原论的统一,以期中国的建筑文化从 “趋同”现象走向追求特色,探寻有地区特色的城镇化模式。有必要从研究中国传统村庄的聚落的发展,来展开对于建筑地域性的思考。边界是秩序的开始,要形成一种秩序,就要有一种边界,而秩序又和单元有关系。中国传统的村落就是由限定边界范围、由比较类似单元即家庭住宅构成的。[1]
同时,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的矛盾,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城乡规划不是被动地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落实”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而应该把关注点落实到现代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上,落实到人居环境的改善上。[人居环境: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统一人类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朴素的整体观。[2]]但是,商业社会的极度发展、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对个体或部门利益的最大化追求,近两百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目前全球有半数人口居住在城镇和城市,预计30年后带来了整体环境的破坏,以及整体利益观念的衰微。这个比例将达到 2/3。在保证广大基层人民基本生活的要求下,不能人为割裂城乡联系。
此外,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盲目使用现代技术所创造的建筑环境,不惜以巨大的能源消耗为代价获取奢靡的生活方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与能源危机的加剧。西欧和美国在经历了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已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技术的开发。而我国在近几年也经历了江洪、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如何合理的利用自然条件, 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我国当今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 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我们应该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 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 依靠节能技术,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 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 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 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 ,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 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 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 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 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 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 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 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 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 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3]
而绿色建筑本质上是一种气候、地质的适应性建筑,因此其本身的实施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大家都知道上海火车南站套用的是德国模式,它采取玻璃天幕设计,但由于德国是寒冷地区,而上海是冬冷夏热,这种盲目套用的后果造成上海南站夏天空调耗电比一般的建筑高3倍以上。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出真正适合区域自身条件的绿色建筑。以中国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的对象。如何用最经济的手段来建造住屋,同时获得最大的舒适,一条普遍的原则就是充分选择和利用自然环境资源,适应自然,与自然合作。中国传统建造技术的特点就在于,通过运用“被动式”环境适应措施,在没有现代采暖空调技术、几乎不需要运行能耗的条件下,创造出了相对适宜的室内外环境。
适应自然的传统建筑技术是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演变成形的,虽然没有现代技术的华丽外表,但包含了许多现代技术原理。众所周知的窑洞建筑所具有的“冬暖夏凉”特性,实际上是采用蓄热性能好的厚重性围护结构,由于它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较大的室外温度有波动的衰减作用。虽然各地传统技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但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针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提出解决方案。
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朝向、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用材、构造处理等方面,处处体现出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最简洁灵巧且经济的方式创造建筑环境的生态建筑思想和经验。用现代建筑物理环境技术的观点来审视,这是人们在掌握自然条件特点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烟囱效应原理、相变蒸发吸热原理、土壤蓄热原理、太阳能利用原理等,通过建筑空间与平面、院落与建筑体形的合理布局,室内外空气流场的合理组织等措施来实现的物理环境。按照绿色建筑概念的外延,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可以称得上是“可持续性”建筑。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得到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的内容如下:
(1)居住环境选择的“趋利避害”、场地的“因势利导”与室外良好微气候的营造
(2)通过建筑形式的选择和组合适应气候的各个要素,如温度、太阳辐射、风、降水、湿度等。
(3)建筑材料和构造具有良好的环境性能。
(4)建造过程中节约资源,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5)建筑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对自然能源的充分利用营造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物理环境。
传统民居建筑中这些技术方法与今天的可持续建筑体系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能很好地达到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们应该发掘其永恒的内涵,并使其在现代建筑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需求的提高,特别是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凸显,虽然传统民居建筑已不能完全满足今天的需要,但是整理挖掘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绿色建筑经验并将其科学化、技术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处理人与环境、资源关系方面的成功之处,特别是保存在其中朴素的生态建筑思想和技术经验。
积极地地域建筑观不是人与自然的消极、静止的合一,而是在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中寻求和谐统一,应该是人的主体能动性与自然规律明确性的交汇与融合,应该是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高度统一。因此,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意义结合到现代建筑技术之中,在营造“资源有效利用、健康、高生产率”的新型“天人合一”思想,建立真正的地域性建筑技术体系所不可或缺的。
(1) 从封闭走向开放
如何打破封闭使室内走向开放,成为衡量室内环境是否绿色的天平。摆脱人工气候的控制,在高技术的层面回归于自然,创造融会于自然环境的建筑内部空间,将自然生态循环的过程整合于建筑之中。
(2) 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循环的系统,作为生态建筑的室内环境首先在要使其系统循环良性化。实现室内环境系统的技术改造:空间的形式、朝向、采光、通风等方面的优化;太阳能开发与智能系统利用;自然循环的可再生天然材料。
(3)与之相配的空间形态
仅仅做到技术层面的室内环境生态化,还不是完整的室内绿色设计。还需要满足人类精神追求的高文化品位的环境氛围。
在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中国应该把握住机会,传承古代建造技术中的合理内核,大规模的发展生态技术和适宜技术是值得关注的。
中国传统地方建筑在布局、形体处理、材料运用和构造方法等方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技术。它们的共同点是注重利用阳光和风等可再生自然资源,但在建筑形态上形成了各种地域特色。中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干燥、风沙较大,所以建筑群布局较为密实封闭,迎风的北面开窗少而小,有利于保暖防风沙。夏季干热地区建筑如藏区民居和西北黄土窑洞,利用石块和生土的蓄热原理自动调节室内温度,使室内冬暖夏凉。高海拔地区如滇西北,摩梭族人建造井干式民居时发展了一种利用复合空间的技术:有火塘的堂屋被嵌套在中央,南面的前室、北面的仓储室、东西两侧的卧房和厨房,都起到了空气间层的作用,白天阻止了强光和热辐射,夜晚则对冷空气进行预热,增强了堂屋内的热稳定性。南方湿热地区一般房屋前后门对开,可形成穿堂风,并利用小天井加强自然通风,屋檐出挑深远以遮阳挡雨。建筑群落注重利用阴影空间,即在良好组织通风的前提下,建筑相对集中,形成阴影下的街、巷、庭院等,以宜于户外活动。
其中窑洞是我国特有的分布广泛的民居形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幅员辽阔,有陇东窑洞区,陕西窑洞区(渭北窑洞、陕北窑洞和延安窑洞),晋中南窑洞区,豫西窑洞区,冀北窑洞区和宁夏窑洞区。
窑洞式住宅,是人们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建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居住形态,有很强的地域性。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回应地方气候的典型民居之一。黄土就地取材且热稳定性好。有研究表明,当空气温度年波幅为20℃左右时,地下1.5 m深处的年温度波幅仅有8℃左右。对于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在地面以下0.5 m就几乎没影响。土壤的这种特性使得掩土建筑具有良好的室内热环境,适应当地的严寒酷暑气候环境。[4]
窑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工作者曾在陕西横山县魏家楼乡发现了几处龙山时期的古窑洞。按建造的方法分,窑洞只有两种形式,即挖土式和箍造式。挖土式窑洞就是黄土窑洞,它又主要分为靠山窑、沿沟窑和下地窑。靠山窑是依山崖挖掘而成。沿沟窑是在冲沟的两边土壁上挖掘而成。下地窑是在平坦的地面上向下挖一个四方土坑,然后在每边的土壁上挖掘窑洞。另外,所谓的接口窑就是在黄土窑洞外接了一圈砖石拱洞。箍造式窑洞按材料可分为石窑和砖窑。建造这种窑洞的主要过程是:选择窑址―――挖窑腿―――起窑腿―――支穴―――砌筑砖石―――合龙口(俗称的龙口指中窑窑顶一砖或石大的缺口,这一块砖或石的放置是整个窑洞建造的最后一步) 。
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优势有:
1) 黄土窑洞是生土建筑。生土建筑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技术简单,保温与隔热性能优越,这种生态优势是其他任何材料无法取代的。而作为“生土建筑”,其本身具有其他建筑无法企及的优势,这种建筑在其使用周期结束时,土墙会坍塌而变成泥土,自然完成它的生态循环,没有产生任何的建筑垃圾。而当前环境下建筑垃圾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到40%,并造成很多污染。而此类“生土建筑”从根本上解决了建筑垃圾的问题。
2) 黄土窑洞可以缓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和能源等问题。黄土窑洞冬暖夏凉,居民可以不使用耗费能源的制冷或取暖电器,可以节约能源并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 黄土窑洞可以解决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问题。西部黄土高原区的耕地面积相当有限,这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城市建筑、交通占用耕地的现象特别严重,而黄土窑洞可以很好的利用黄土高原自身的特点,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开发出居住空间。
4) 黄土窑洞的优势还体现在它对居住者的保健作用上。久居窑洞者患搔痒、疹子等皮肤病,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和风湿性心脏病较少。例如:苏联时期医疗界曾据此试验“ 山洞疗法”。上述诸患者居于山洞,治疗半个月,其支气管炎治愈率达84 % ,哮喘病治愈率竟达96 %[5] 。
近年来,广大农村出现了建房热潮,假若4000万窑居者,也都放弃窑洞,脱离山坡,占用平川地带的耕地建房,将在西北各省份,造成难以弥补的灾难。从目前来看,黄土高原地区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积聚财富建造现代建筑的风气直接影响了生产和教育投入,影响了居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控制人口、珍惜土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改造和利用窑洞,创造出新型窑洞,将是一个有效可靠地途径。
早在五十年代兰州市规划局长的任震英建筑师,就提议“珍惜兰州有限山川,节约城市每寸土地”并提交出利用市区南北两山的荒坡建造爬坡台阶式掩土建筑的方案,同时提出综合开发的设想:扩大土地资源,向荒沟荒坡争取用地,以减少旧城密度;防止山脚边体滑塌, 防震、防风、防尘暴, 经济和有利于生态平衡及地方文脉的保护等等。[6]实践证明各类掩土建筑比传统的同类用途的地上房屋,在采暖和制冷方面节省1/2―1/3的费用;节省外装修和维修屋面防水等费用。对用于科研所、图书馆、医院、学校、油库等公共建筑,还具有安全、安静和美化环境等优点。
黄土窑洞的研究再推广可以让农村居民腾出财力加大教育和生产的投入,以保证他们未来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黄土窑洞作为绿色环保的生土建筑,可以节约土地,节约能源,在解决黄土高原地区环境、能源、土地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对保持黄土高原地区整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我国传统窑洞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窑洞是势在必行的。
就这个思路,我们提出“新型窑洞”概念。基本思想是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地区性生态建筑建构。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我们将印度建筑大师柯里亚提出的“管式住宅”和“开敞空间”的概念引入我们的改造之中。以期能既克服了传统窑洞的阴暗,潮湿和抗震性较差的缺点,又能保持发扬其“冬暖夏凉”、节能节地和保持生态环境的优点。
关于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应该是在许多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我们就山西当地的窑洞现状及当地原住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走访,得到了一些有用的数据和资料,现以图表形式反映如下:
我们采用动态思想,整体观念,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居住者参与的方法,通过对建筑生活系统,生产系统及环境生态的重新规划设计,进行以节约土地为原则的基本生活单位及窑居宅院建设,窑居建筑与阳光间的结合体系形成新的窑居空间形态新型绿色窑洞住宅建设的设想,通过不同生活组团的布局,形成丰富的群体窑居外部空间形态,整治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及其他公共设施,使原有窑洞居住区成为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良性循环的具有现代生活质量的绿色窑洞居住区。
窑洞片区的规划及改造:
(1)布局及宏观控制
室外布局:
西部炎热的室外环境也影响了居住舒适性,于是将开敞空间进行再划分,加建遮阳措施,形成灰空间过渡室内外,减少热辐射对室内的作用。设计应以居住者为中心,立体用地。
将原来各自独立的天井窑院通过规划路网连接成片,各院之间可以方便来往,有利于增加邻里之间的关系。
窑洞村落的规划:
建造生态窑洞必须做好窑洞村落的规划。在总体布局上,应该进行统一规划,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尽量利用现有的地貌特点进行建造,还要全面规划道路系统、绿化系统等。从当地地形条件和民居的布局现状出发,通过改造或加建,将靠崖式窑洞整合成块状组团;下沉式窑院自成一体,又通过道路与其它相连,形成窑洞群。这种高密度的居住群方式是符合我国现在人多地少的现状的,只需将文脉和道路系统梳理清晰,不必过分追求“所谓的”不符合该地区现状的低密度住宅。
(2)选址和结构加固:
选择建窑地点的土质要适宜,这一点经过劳动人民几千年经验的积累,现存的窑洞基本不会建在潜在滑坡体上,但是黄土高原土质松散,直立性很强,但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容易被水侵蚀,容易塌陷。所以要利用现代技术措施,加强窑洞的构造强度,保证窑洞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3)建筑本体改造:
主动式手段:
改善农村生活能源消耗结构。北方光照强,太阳能丰富,应结合生态农业,利用庭院,窑顶空旷地种植经济作物;利用太阳能逐步调整住宅区耗能结构,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综合用能,积极利用地能,通过适当的构造措施形成自然空调系统,改善窑居住宅内部的通风状况。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立面上配合使用现代材料的太阳间、屋顶布置太阳能集热板和种植绿化,似楼似窑,呈现一派具有现代风格的窑居住宅。
被动式手段:
采光:可以建造一个露天天井,利用朝向天井的门窗采光通风。也可以把露天天井密闭起来,在其上开天窗,天窗采用双层玻璃以减少能量的损失。还可以采用几何光景系统,利用跟踪装置控制引光镜对准太阳,将阳光反射后,再由透镜扩散阳光至深层空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下中心实验室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结合现阶段室内空间划分的需求,以及靠崖窑的形态特征,我们选择加建局部二层形成阶梯状的剖面,类似现代建筑中的高侧窗或是天窗的概念。窑居住宅后部通过上半层,下半层形成两层空间,开窗解决窑居后部的采光问题。也可以采用较大的窗户改善自然采光及冬季太阳能直接得热供暖。
通风:可以利用天井为房屋导风之外还可以采取设置通风道的方法来解决。把烟囱原理运用于剖面设计,加强建筑的自然通风,解决窑洞难以继续下去的最大弊病。在传统窑洞顶部加建较高的烟囱状风道。空气从底部进风口进入,在底层经过加热后通向每层,顶部拔风设备使得空气上升形成负压区,循环整个空气系统。下沉式窑洞可以在窑洞周围加挖通风井,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如图所示)
防潮处理:干燥的土坯,在高湿环境,每天可吸收6 g 的水分,连吸潮达30 d。这个时间恰是7 月份~8 月份的潮湿期天数。大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期较长,土坯内部的水分就散发出来,在干燥气侯条件下,每块土坯每天散发出4 g 的水分。[7] 样土坯吸湿放湿周而复始,是一种自调式吸湿体,从而保持洞内空气适宜的湿度。窑洞防潮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利用化学吸附剂的办法往往是方便的。一般说来,由于吸湿剂都存在再生的困难,所以阻碍了它的普遍采用,而现采用硅胶吸附水分的方案,并设计了太阳能聚光加热再生装置。此装置可以获得150 ℃以上的温度,可以达到硅胶再生的目的。硅胶吸附剂装在一个筒状管内,管的两端有滚动轮,杠杆式的轨道使它能自动滚动加热器中再生,这样,吸附剂可以早晚在窑洞内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早晚洞内湿度最大) ,晴天可以自动运行到加热器再生。吸附剂反复利用,达到窑洞防潮的目的。
现状调查表明现存窑洞多为地坑窑和靠崖窑。以下我们主要针对新型地坑窑和新型靠崖窑改造的具体做法进行阐述:
(1)新型地坑窑:
室外环境周边改造:
(1)为了调节地块局部微气候,在地址范围的西面、北面种植杨树防风林,稳固沙土,减轻风尘对天井院的不良影响。
(2)将原来天井窑院用路网连接以加强联系。
(3)将住宅院子改建成上下两个标高,上院为生活院,下院为养殖、种植院。下院设有几孔简易窑,供养猪、储藏及停车之用。猪圈地下设有沼气池,合理利用资源。
(4)加建百叶板等遮阳措施,形成灰空间过渡室内外,减少室外热辐射。
建筑本体改造:
(1) 将面向院子的窑洞窗口改为玻璃联窗,加大自然采光力度,改善室内采光不足的缺点。
(2)窑洞开挖成通透型,前后均设有窗或门洞口,可增加通风,防止室内受潮结露,实际经验表明,采用350mm 厚的土坯砖,是不影响窑洞的正常使用的,但要注意墙体防潮。
(3)窑脸采用砖砌作为垂直防水层,防止窑洞口被雨水冲刷塌落。在室内用水解性涂层、沥青或塑料作为墙和天棚的防水层,或用掺有铁分子的水泥浆涂刷。
(4)屋顶加设女儿墙,在屋顶合适位置放置太阳能集热器,其余的屋顶空地绿化种植。为了防止屋顶绿化渗水破坏窑顶,设置了水平防水层(用一毡二油或一层塑料薄膜),其上垫600mm 土作为种植层。种植层与防水层之间设100mm 厚豆石滤水层,滤去多余水分并对防水层起一定保护作用,以免绿化种植时对防水层损害。防水层坡度为2%。
(2)新型靠崖窑:
窑居房间平面布局上,缩小南北向轴线尺寸,增加东西向轴线尺寸,增大南向窗面积,以利尽可能多的获得太阳能得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窑洞的后部采光,对窑居室内热环境,提高门窗入口处的保温性能,增加门窗的密闭性能,窗户改用双层窗或单层窗加夜间保温,利用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如阳光间,使原来的室外门窗不再直接对室外开放,而是面对阳光间这种过渡空间。夏季,南窗设遮阳板,或综合绿化,种植藤蔓植物。室内通风采光或通风竖井,自然通风简单方便,北面开窗,必然以损失窑洞的热环境为代价,但同时能够改善室内后部的光照环境,因此应用北面开窗形式时,注意了尽可能缩小窗户面积,采用双层窗或设置保温装置。
黄土窑洞未来发展的建议
如上所述,黄土窑洞具有未来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但是时至今日,黄土窑洞的重新利用和其生态优势的充分发挥必须要建立在黄土窑洞及窑居环境多方面改良的基础上。基于此种考量,作者对黄土窑洞未来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窑洞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窑洞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窑洞多打在黄土地区的陡坡沟堑处,道路崎岖,出行不便。城市多建在具有很大伸展空间的川地上,而城市功能的辐射半径是有限的,这使得偏远窑洞区居住的人们生活和交通都非常不便利,所以应该加大窑洞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学校、医院等) 。(2)舆论的正确引导,相关部门的重视。在窑洞区的居住者看来,窑洞是戴在他们头上一顶破旧的帽子,可以遮风挡雨但也是贫穷的象征。所以舆论应该正确引导,让人们改变错误的观念。同时,有很多窑洞区的政府部门把搬离窑洞人口的多少当作是衡量工作业绩大小的一项标准,认为这意味着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窑洞区的建设部门应该改变观念,充分重视窑洞的作用,通过全面的调查对比,在整个地区的规划中合理利用黄土窑洞。
(3)建筑规划师们的积极参与。譬如说,可以依据地形统一规划黄土窑洞小区。进行小区规划的作用是:首先,它可以通过建筑师与规划师的参与使窑洞这种古老的民居融入时代的新元素,让现代的人更容易接受。其次,可以依据当地具体地形,规划出可以展现黄土高原独特魅力的窑洞群落。再者,统一规划可以规范窑洞施工,充分的利用黄土资源,减少废弃窑或者坏窑的数量。
(4)也可扩展到其他类型的建筑。如在乡镇和农村推广掩土学校、小型医疗站;在城市中的台阶式花园公寓、住宅小区,有特点的旅游宾馆等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推广:
这种保留既有本土建筑并将其改造以适合现代人群的居住生活要求的思路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地域性特色的民居中,以较低的成本解决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住问题。通过提取地地域性建筑中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现代新型生态建筑中,对于在当今世界建筑领域弘扬中国建筑文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原有建筑保留不完整或无法改造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新型材料和技术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在目前的民居(含各种结构形式)中营造出适合当地的热环境的新建筑,保留原有地域性建筑的优势,即在外形上不似本土传统建筑,但功能上逼近。
将新型窑洞的思路推广应用于其他地域性特色的民居,并通过提取地地域性建筑中的优势推广于现代新型生态建筑中,将会在世界建筑领域弘扬中国本土建筑文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引注文献:
[1] 《好建筑需要地域性和原创性―四位建筑师对话》张雷
[2] 《从人居环境看中国城市建设》 吴良镛 《科教导报》2008年第18期
[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4] 《回应气候的地方建筑技术》陈晓扬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5] 《窑洞风俗文化》郭冰庐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4
[6] 《中国新型掩土建筑的应用与发展》 侯继尧 李亦峰 李铮 《地下空间》1994年第13期
[7] 《山西省窑洞式生态建筑的设计与研究》史向红 第31 卷第16 期2005年8月
参考文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 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 肯尼思・弗兰普顿.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1988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陈晓扬. 回应气候的地方建筑技术. 新建筑. 2006(06)
[4] 谢浩. 从黄土高原窑洞到现代掩土建筑. 混凝土世界. 2009(09)
[5] 周卓燕; 刘培岩; 周卓琳. 新型下沉式窑洞――洛阳市冢头村特色窑洞规划构想. 建筑学报. 2007(05)
[6] 王立昕. 旧瓶装新酒:浅谈掩土建筑的复兴. 建筑创作. 2004(05)
[7] 李珠; 杨卓强; 孙铭壕. 新型绿色建筑――城市窑洞研究. 山西建筑. 2007(36)
[8] 徐千里. 全球化与地域性. 《建筑师》. 2004(03)
[9] 杨崴. 传统民居与当代建筑结合点的探求――中国新型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 新建筑. 2000(02)
[10] 戚华.. 好建筑需要地域性和原创性―四位建筑师对话. 钱江晚报. [2005-5-19]
1.家长侧重物质追求,无暇对孩子进行精神方面的教育。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人们的主要目标都放在了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能使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这期间也就造成了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家里有能力的家长还会聘请保姆、在校大学生在家看管孩子,监督孩子做作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亲身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的道德教育。
2.学校与家里的联系不够紧密。家园合作式,顾名思义就是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的方式,共同为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进行监督和培养。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家庭与学校方面联系较不密切,学校没有精力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反馈,而家长也没有意识要经常与学校进行联系沟通,这就导致学校的教育和家里的教育链接不起来,孩子的问题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得到解决。
3.家长的礼仪素质不高起不到领导带头的作用。部分家长的礼仪素质不高,对孩子也就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前面所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家长的言行,因此,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具有直接影响,部分家长礼仪素质不高,也会导致孩子的文明礼仪素质不高,家长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4.家长不正当的教育方法。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文明礼仪标准是不一样的,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不免无法运用科学的手段及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二、对于提高家园合作式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
1.提高家长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不够深,学校在开家长会时,应着重强调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实行家园合作模式的重要前提,如果家长没有形成良好的意识,学校的教育工作也会没有意义。
2.增加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学校单方面的努力使无法将学生教育好的,家长要经常向学校的老师了解孩子最近发展情况,并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配合进行改善。
3.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质。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个人生活礼仪、公德礼仪、敬老礼仪等方面,随时随地做好孩子的表率。
4.在学校的引导下对孩子进行教育。学校可创办园刊,以学生为主角,在教室的指导下编写刊物,内容丰富多彩,不管什么题材,都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精神文明素质服务的,家长也要经常阅读园刊,透过园刊,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状况,及其中反映的问题。
5.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评比活动。通过学校组织的文明礼仪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和家长参与的兴趣以及提高自己文明礼仪的热情。
三、结语
[关键词]高职学生 礼仪素质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48-02
知礼懂礼守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开始,礼仪就被列入了必修的“六艺”之中。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发意识到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展开,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普遍文化课分数不高,对纪律和礼仪的学习也有些欠缺,一些学生根本不懂礼仪,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高职院校必须把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
一、提高高职学生礼仪素质的重要性
加强礼仪素质学习的重要性表现在促进人际交往、为日后面向职场作准备、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要求加强礼仪学习三个方面:1.礼仪教育有助于促进和谐人际:高职学生步入大学是远离父母迈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随着课余生活的丰富和空暇时间的增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和同学交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社交礼仪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2.礼仪教育为日后走向职场作准备。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的现实,怎样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是越来越多学生考虑的现实问题。据报载,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步入职场后更是如此。3.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要求把礼仪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高职院校学生的构成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他们进入大学进行学习,是对未知领域的一个全新的尝试,所处的年龄段是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对学生思想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
二、提升高职学生礼仪素质的途径
(一)教师首先要知礼,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的向师性特征决定教师要注重自身礼仪对学生的影响。
1.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示范性的特点。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颜氏家训》中也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这都表明教师要以身作则,学生才会对其产生信任,对他下达的命令也能更好地听从,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也能更加地得心应手。新时代的教师不光要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要讲礼仪。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源泉,而且是传承文明的导师、教书育人的园丁、以身作则的楷模。“为人师表”不仅表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在无数的细节里。
2.学生学习的过程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对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依附感心理,高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的时期,教师的一举一动,每个教学、生活中的细节在学生的眼中都会无限的放大,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在课堂上以及处理学生工作中要给学生做出表率,促进学生对礼仪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
(二)开设礼仪选修课,把礼仪列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礼仪课程由于设置的内容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学校开设礼仪选修课,把礼仪列入德育范畴。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是尤为重视的,从小学开始就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等列入必修、选修课程中来,但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往往侧重于人的思想方面,所学到的政治和政策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有差距,思想道德课往往被看成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实践起来也有困难;而礼仪课程所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可操作性、评价具体等特点,和思想政治课程有显著的区别,如礼仪所设置的课程内容包括拜访礼仪、接待礼仪、个人的仪容仪表礼仪,还有人际交往礼仪等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完以后可以马上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来,对提升自我形象素质都有实际效果,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教育形式。学生通过礼仪的学习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通过对礼仪的学习,做一个知礼懂礼守礼的人,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假恶丑,追求真善美,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就可以寓德育教育于礼仪教育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加强礼仪课程的建设。首先,高职院校要引进专业的礼仪课教师。其次,可到知名的大企业聘请有丰富礼仪实践经验的校外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当然,也可有计划地安排任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直接选派教师参加各种相关礼仪培训、进修和专门的研讨会,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另外礼仪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学院应根据各专业对礼仪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礼仪教材,建立礼仪实训室,购买相关的礼仪教学实训用具。
(三)从身边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学礼仪
“九台之上,始于垒土”,礼仪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从小处着眼。高职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处着眼,如同学之间不互相叫(起)外号、按秩序排队打饭、不浪费粮食等等,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基本的礼节要求。一次帮助同学,一次给老人让座,一次主动的问好,也许并不代表什么,但礼仪习惯的养成应该是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的一个递进的过程。一点一滴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地经受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当做好每一件身边的小事,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知礼懂礼的具有高素养的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个人都按照礼仪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整个社会的小礼仪就会汇聚成泱泱大国的大礼仪,这样整个社会风貌就会得到大的改观,有首歌这样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么只要在校生从小事做起,整个学校的风貌会大有改观。如果每个社会人都从小事做起学礼仪守礼仪,整个中国也会离和谐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近。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要点面结合,由小及大。职业学校礼仪实践教育应在注重教育覆盖面的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使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做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结合,从而整体推进学校的礼仪文化和礼仪意识。“从而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通过学校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逐步帮助和引导学生改掉陋习,弘扬良好的行为举止,实现学礼、知礼、懂礼、守礼、用礼的目的。
(四)多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通过角色扮演、礼仪实践和把礼仪列入综合素质考核中等形式来进行激发。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高度的自觉性,也许通过外部的推动力会强记下了一些礼仪方面的内容,但这都是外在形式,没用内化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来。如果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说教让学生学习礼仪,学生不但接受得慢,还容易滋生出厌烦的情绪。为了能更好地学习礼仪,可以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在礼仪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民族、不同角色、不同身份的人来进行初次见面的礼仪学习,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把正确的礼仪和错误的礼仪进行对比演示让学生进行区分;另外,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都比较强,可以和一些酒店、宾馆联系让学生在那里进行礼仪实习,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礼仪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礼仪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最重要的是,在各项学习活动、竞技活动的评比中,由于礼仪是学生思想文明素质的一种外显形式,因此把学生的礼仪学习作为综合素质打分的考证,纳入评分细则中来,把每个评分的标准进行详细的划分,增强学生对礼仪学习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礼仪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到由于礼仪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对礼仪的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光在校园中通过以不同形式开展礼仪学习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更重要是走出校园后学生还能以礼仪的规范要求自己,以此为基础,不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明风尚的展开,提升整体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俞涛.大学生行为指导与训练[M].上海大学出版社.
[2]李兴国,田亚丽.教师礼仪[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