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卫生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潜在环境是指环境中的声音、温度、气味和照明等非视觉部分所构成的环境。声音、温度、气味等作为稳定的环境特质,人们可能不会明显意识到,但它们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却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学校教学环境中,这些因素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尽管不那么显而易见,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一、温度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温度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极端的温度(高温或低温)会影响人的健康、攻击行为和人际吸引等人的社会行为。学校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一些中小学校为了节约教育资源,班级人数相对较多,降温设备又比较落后,夏天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很大影响。研究表明,高温的持续会导致筋疲力尽、头疼、易怒、昏昏欲睡、精神错乱、心脏病等(S.Schuman,1972)。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课,心浮气躁,又忙于散热降温,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上。冬天的时候,有的班级为了保持教室的暖和,将门窗关上,导致室内外空气不能流通,教室里的空气质量非常差,很容易导致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改善降温和取暖设备,保证夏天有风扇,冬天有暖气,教室里要适当通风,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还可以降低疾病的传染率,使师生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和身体状况。
高温还与人的侵犯有关。一般来说,高温使人的侵犯增加。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是易冲动的年龄,在高温的影响下,言语和行为较平时要粗鲁一些,情绪容易急躁,可能因为控制不住情绪,导致打架、斗殴等事件的发生。因此高温天气时,一方面校方要做好降温工作,保证学生饮用水供应充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的心态,合理应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在炎热的天气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光线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光线是潜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人们对自然光线的偏好超过人工光线。明亮的光线会使人处于较高的激发状态,使人们对环境刺激作出更多反应;而黑暗会放松社会抑制,人们在黑暗的掩饰下较容易发生攻击和冲动行为。
不同性别对光环境的舒适感觉也有差异,C L BMccloughan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暖色灯光下女性的负面情绪减弱,而在冷白色灯光下,负面情绪增强,而男性在这两种环境下情绪表现平稳;在高照度灯光下女性的负面情绪减弱,而男性的负面情绪增强。
一些中小学走廊的转弯处照明设施不完备,有些灯泡坏了,也没有及时维修,很容易成为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光线太强或者太暗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学生长时间处于偏亮的照明条件下,保持较高激发状态,容易疲劳;偏暗的照明条件则会抑制学生的情绪,影响他们学习的效率。
同时,不同的季节,人对光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冬天的时候,日光摄取量减少会引起人体内荷尔蒙分泌变化,引起生理反应,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因此,冬季教室内照明除了适当调节灯光的冷暖外,还应适当提高室内光环境的照度,这样有利于调节学生的生物节律;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冬季多晒太阳,增加光照的时间;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户外运动,通过体育锻炼减轻焦虑、抑郁的状态,改善因冬季光线照射不足引起的心理和生理不适。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装人性化的照明设施,根据不同季节和时间段的明暗度进行调整。班级中应该常年准备蜡烛等备用照明设备,以便在停电时能及时恢复照明。学校的重要场所,如走廊、楼梯都应该安装应急灯。停电的时候,授课教师应首先稳定学生情绪,避免学生情绪过分激动,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声音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这里的声音主要指噪音。环境心理学家认为,那些令人烦躁、使人不愉快以及不需要的声音均可称为噪音。噪音是我们生活的一大公害,它不仅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活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会造成人不愉快、烦恼、易激动、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学习能力下降等。
噪音对人心理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情绪反应上,会令人产生兴奋不安、焦虑、厌烦等各种不愉快的情绪和情感,给人造成烦恼。研究发现,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比在安静环境中工作的人更易寻事挑衅,他们常常会无端猜疑,动不动就发怒。所以,校址的选择应远离工业区和影院、歌厅等地方。同时,学校的工程建设最好选择在学生放假期间,避免噪音对学生产生影响。
噪音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也很大,在噪音刺激下,人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噪音会影响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噪音会抑制负载必要信息的声音信号,从而形成干扰,限制信息通过听觉分析器的传递,甚至使声音信号无法传入大脑;另一方面,噪声会使人分心,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成为信息加工的障碍。学生在噪音环境下学习,很可能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在一些大城市,学校周围整天施工,严重影响了学生和老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校教学。学校应和施工方协调,将影响降到最低。
总之,潜在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略,但它的作用不容低估。学校是教学的场所,很容易受潜在环境的影响,为了保证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对潜在环境加以重视,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教学环境。
一、对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分析
结合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土建类学生培养模式的定位,我们认为“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是指土建类大学生具备的各种能力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那部分能力,它是在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上凝练出的、独有的,并且能够使个体在就业创业甚至职业发展过程中拥有比较竞争优势,进而促成个体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取得主动的综合能力。
一般认为,土建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包含三个层次(见图1)。最低层次是作为个体的基本能力,中间层次是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最高层次是适应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基本能力包括个性品质、沟通表达、鉴别是非、身体素质等,它是土建类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和必备前提;专业能力是指从事土建类相关职业应具备的识图能力、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其专业素养,该部分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土建类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和市场导向;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又常被认为是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是土建类大学生竞争优势的源泉,其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养成。只有具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才可能拥有良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
将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的信号,在塑造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展实际就业工作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测性。一般来说,个体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是难以衡量和测评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参加诸如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题毕业设计等具有创新特征活动的统计,从而认定土建类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第二,独特性。就业核心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具有个性特色的优势,不能轻易地被模仿。对于具备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中,其所呈现出的这种差异性,往往会成为应聘和升迁的关键因素。第三,持续性。大学生创新意识可通过培养在短期内形成,但它也只能作为衡量就业核心能力的一个信号,而非全部。因为后者的培育要靠长期的积淀和提升,其一旦形成便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价值。
二、具备创新意识土建类学生的就业实证
本文以某高校土建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了该院系2009—2012年的“毕业生参与创新意识培养活动”(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题毕业设计”参与者为例)与“当期全体就业”相关数据,并以其中的“高质量就业率”为研究切入点,进行了以下举例与分析,以此证实“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信号”的现实存在,并以期对高校土建类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产生实际的指导意义。
1.数据对比与分析
2.数据举例
(1)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四年就业相关数据
(2)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四年科研立项情况
从图2的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009—2012年期间,某高校土建类“全体学生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率”两项指标并不能找出一定的规律;并且因某些外部因素的存在(如国内房地产经济低迷、建筑工程市场萎缩、基础设施投资放缓、高铁建设安全隐患等),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处在两项指标的最低点。但针对“具备创新意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指标而言,则是逐年递增的;从实证数据来看,该类学生成功克服以上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种种负外部因素,其主要原因可以被看作是“自身拥有的创新意识经培训和锻炼从而固化、形成为一种被市场和企业认可的综合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其就业的核心能力信号,在素质培养和就业实践环节,可充分提升土建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把创新意识养成作为就业核心能力提升信号的举措
1.构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四化”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构,普通高校土建类大学生的培养,应充分具有前瞻性、国际性和创新性,面向基层、注重实践,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打破高等教育以往的常规定式,准确预测土建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土建经济的增长规模,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总之,只有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作为提升就业核心能力的信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开拓型、创造型和应用型的“良才”。主要途径:一是创新意识培养普及化,使观念上的认同转化为行动上的体认;二是创新意识培养常态化,要使相关活动纳入、融进教育教学环节并持之以恒;三是创新意识培养全程化,从意识养成、实践锻炼到创业精神几个方面实施全过程培养;四是创新意识培养特色化,在“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下要突现土建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
2.以制度建设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
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注意到“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也都处在“零敲碎打”和“盲目徘徊”的阶段。我们认为,普通高校应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是否提升的信号,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加强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锻炼,并依托建筑行业和企业,提倡土建类大学生开展实题研究和毕业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创新”。主要途径:一是建立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导师制,并纳入教学工作量和职称评聘考核范围,通过利益机制激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二是拓宽人才培养思路,结合土建专业重视技术应用的特点,鼓励并吸纳一部分企业高级人才指导毕业生开展实题设计;三是在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形成方面,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利益关系,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化的土建类人才培养道路。
3.深化教学改革逐步规范大学生创新活动
土建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针对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应用性能力,在教学安排上要突出两个特点,即科研起点要“准”,课题设计要“实”。我们认为,普通高校亟须尝试以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创新活动,促进创新意识养成。主要途径:一是科研立项和毕业设计要找准定位,要契合生产一线的需求情况,避免从事“空中楼阁”式的项目和题目;二是探索创新意识与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公正地反映大学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强诚信和道德教育,保证作品的原创性和技术的实用性,养成良好的科研态度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 杨磊,邬承斌.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作为就业能力信号的博弈分析[J].经济师,2012(1):113-114,116.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科研队伍建设
一、概要的建设内涵
协同这一词语,惯常用在管控供应链的架构下。这一词语的本源含义,是为链条固有的节点企业,突破惯用的各类壁垒。建构好的这些壁垒,涵盖了互通流程内的预设边界,包括信息互通的隔断、财物互通的隔断。突破了惯常的壁垒,现有的企业节点,就能为预设的同样目标,创设出调和运作的总框架。经由互通及开发原初的资源,促动资源惯常的增值,以便创设出整体态势下的供应链。如上的做法,能有序限缩原初的供应成本,促动利润的升高。供应链衔接着的节点企业,就会接纳双赢这样的新局面。
产学研架构下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我校这一范畴内,已经建构了十多家。产学研架构下的协同基地,经由优化及整合,接纳了医学院校、周边区段内的企业、特有的研究机构。吸纳了如上的中心要素,指引现有的研究路径,步入实质态势下的工作轨迹。创设出来的协同框架,可以分出三个层级:科研机构特有的合作架构、企业单位特有的协同架构、地方范畴内的事业单位协同。
院校现存的这些基地,接纳了产学研特有的内涵建设。在这样的根基之上,开展实质范畴内的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创设出来的学位论文,应衔接起实践层级内的真实状态,带有特有的应用意义。吸纳并评选如上的论文,可以促动示范效应的延展。产学研架构下的协同合作,整合起了优质态势下的教育资源。把高等院校,看成特有的协同主体;依循科目延展的要求、研究生惯常的培育要求,去吸纳校外架构下的多样资源。这样一来,就创设出了长效框架内的管理机制,促动长效体制的渐渐形成。
二、现有的培养背景
伴随经济的延展,创新型这样的新人才,也增添了原初的需求范围。在科技延展的总倾向下,要助推高等教育原初的质量提升,创设出人才培育的可用模式。在这样的态势下,应着力去提升原有的教育水准,更替惯用的培育路径。全面架构下的教育改革,应明晰人才培育的特有要求,增添原初的科研能力,助推文化层级内的创新。企业要接纳深度合作,创设出协同创新这一范畴内的战略联合。只有这样,才能促动互通及共享。要联合现有的科研机构,预设项目攻关的必备路径。积极去助推协同及创新,经由体制的更替、预设的政策指引,激励院校去协同院所,促动科技这一范畴的资源分享。如上的对策,带有指引的价值。
协同架构下的创新实践,在国内外特有的实验中,获取到了凸显成果。例如:硅谷在科研架构下的凸显成就,是协同区段内的企业、科研范畴内的机构、区段内的行业协会,创设了扁平框架内的创新网络。如上的创新路径,凸显出了自治的特性。上世纪时段内,日本预设了工矿业这一范畴内的组合法规,助推了行业架构下的创新及协同。这样的规则明晰:若某一特有组合,被看成技术架构下的研究组合,则带有非盈利的总倾向,被赋予偏多的税收优惠。电子通信这样的调研机构,整合起了区段内的电子企业、半导体这样的研制单位、区段内的大学,一起创设出了关涉这一领域的协同框架。带有关联特性的多样领域,也在如上的协同路径下,创设了领先的特有技术。带有攻关特性的侧重成果,都是经由协同及创新,产出的新颖成果。
在以协同创新为基础的背景下,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科研队伍的建设情况进行研究,需要结合基地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针对协同创新供应链结构进行研究,对于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研究框架,需要以协同基础为研究框架,通过优化和整合,加之以研究路线为指引,结合科研队伍建设情况的具体工作路径的真实情况,来合理建设培养基地科研队伍建设的协同框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科研队伍建设的情况内涵的建设,开展实质性的科研队伍培养。同时要结合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实践层面的真实状态,可以促进推广示范效应。在促动创新提升这一范畴内,国外固有的研究成果,凸显了递增的态势。创新出来的新颖团队、预设的新平台,都促动了理论层级的深入。我国固有的知名大学,为培育某一架构下的拔尖人才,进行了偏多的探究,累积得来珍贵经验。例如:首都某院校,接纳了特有的资助项目,对院校范畴内的研究生,预设了如下的培育路径:课程学习这样的时段,被设定在固有的院校以内;研究生创设论文的时段,被设定在接续的工作时段中。分出来的两个时段,预设了两种导师。这样一来,研究生就深入现有的企业以内,明晰了行业特有的工作流程,明晰了实践操作这一范畴内的多样途径。研究生经由协同创新路径,更替了惯用的选题方式。
三、建设中的协同思路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建设应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建立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合作系统,扩大科研队伍的培训范围,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共同培训提供政策保障,促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加强先进的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的建设,科研队伍特有的建设路径,涵盖了协同思路。具体而言,就是促动整合及优化,让产学研衔接着的多方主体,都能接纳协同架构下的受益。协同创新这一范畴内的合作路径,是创新体系特有的新颖模式。这样的模式,延展了惯用的创新原理。协同成效的真实态势,关涉着认知递增的真实速率,以及选取出来的运转模式。高校固有的优势科目,应当协同省市这一范畴内的科研机构,促动互通及协作。创设科研架构下的新平台,把院校原有的博士生,当成调研必备的主体。一方面,让院校现存的那些研究生,能获取带有重大价值的、科研科目架构下的锻炼时机;另一方面,认真助推科研成果的递增,促动这样的成果延展,以便创设出双赢态势下的科研框架。
随着中国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地方高校毕业生教育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式,故而需要加强对科研队伍培养目标定位的训练,同时还需要以研究生培养质量改革发展合作教育基地为桥梁和纽带,并且需要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科研队伍的综合能力,体现出与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一致。我国对人才培养工作已经越来越重视,加强合作教育的实施,建设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经济持续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符合当前稳步增长的新形势,所以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基础的联合训练对于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便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在这项研究中,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当地的需要,将为地方服务为基本出发点,并提出针对科研队伍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高水平的不同类型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培养目标上,应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加强对科研队伍的主体性培养,体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研究与当地企业积极合作,扩大地方高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科研队伍协同研究框架的建设,整合教育资源的质量状况,将高校作为培养载体,促进研究生共同培养,吸收各种资源,在这种方式中,创建科研队伍培养的长效管理机制,进而逐步形成长期的系统。教学质量是研究生科研队伍培养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需要加强对科研基地改革创新,探索新的模型和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在现实的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围绕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目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多样化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进一步推动联合训练基地的建设。基于合作办学的共同培养模式,依据知识产业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结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特点,对研究生基地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加强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研发科研团队的基础水平,促进协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和企业要进一步合作,努力探索科学研究基地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创新长期联合培养的新模式,通过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创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的基础,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进而提高科研队伍的整体实践能力和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推动学校和企业人员培训科学研究的发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建设是我国现阶段有效、可靠的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方法之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建设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学习,以及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和提高培训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要更替旧有的合作机制。这是因为,惯常的产学研互通,还缺失实质架构下的真正意义。原初的知识价值,在不断增添。为了促动原有的知识增值,就要在预设的合同以内,明晰知识产权应有的归属疑难、现有利益的协同配置疑难。经由认知的凝聚、产学研架构下的互通协同,来凝聚现有的研究主体。高效态势下的、可用的协同机制,以及互通范畴内的管理机制,就应当被创设出来。调动起主体潜藏着的协同热情,促动创新的延展。这样做,能预设应用架构下的高层级培育路径,助推人才的产生。
四、结语
院校与现有的企业协同,创设可用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培育出高素养架构下的研究人才。这样做,能助推科研水准的升高,培育出可用的创新人才。协同创新这一范畴内的新颖模式,带有稳固特性及长效特性,助推了原初的团队建设。更替旧有的教学框架,凸显出实践能力的促动和提升。这就增添了应有的创新思维,稳固了队伍建构的总框架。
参考文献:
[1]王家全,唐毅,吴辉琴.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科研队伍建设与探索[J].大众科技,2013(05).
1 资料与方法
我科随机抽查了我所2008~2009年163份涉及行政处罚需审查的案件的行政处罚文书的案卷,根据《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卫生监督所卫生行政处罚审批表》的要求,对涉及处罚的行政处罚文书进行审查,其中涉及食品卫生案件114份,放射卫生案件6份,医疗机构卫生案件24份、消毒产品卫生案件11份、饮用水卫生案件1份,职业卫生案件7份,案件审查无意见的文书有91份,占55.8%,其余44.2%的案件在审查过程中均发现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2.1 证据方面
2.1.1 现场检查笔录中存在有缺漏项,固定格式中未填全,有部分文书未填写监督员的执法证件号码,现场检查笔录的描述不准确,现场陪同检查人员身份未交待,询问笔录中未按要求询问违法所得,现场检查笔录与询问笔录有涂改且涂改处无对方的签名。
2.1.2 现场拍摄的图片资料未经过对方签名确认。
2.1.3 未收集被处罚主体资格认定的证明材料。
2.1.4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出具的日期不正确或开具的保存时间到期,未作出进一步处理意见。
2.1.5 对按照检测报告进行的处罚,案件中未附委托检验单据。
2.1.6 对于消毒产品标签不符合规范的要求的案件,案卷中未附违规的说明书等材料。
2.1.7 对投诉举报案件,无对投诉举报人的进行调查的相关资料。
2.2 授权委托方面
2.2.1 案卷中无授权委托书,有的证据确认材料上签字的为非委托人。
2.2.2 使用的授权委托书格式不规范。
2.2.3 受委托人用的是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2.3 案件调查终结方面。
2.3.1 部分案件调查的事实与调查终结报告不符。
3.3.2 调查终结报告中的处理建议中,违法的事实与处罚的条款不符,适用条款错误。
2.3.3 有的调查终结未就对违法事实确认、定性就提出处理建议。
2.3.4 违法所得计算不正确
2.4 处罚条款方面
2.4.1 处理建议中随意的增加或减少处罚的种类
2.4.2 上位法与下位法共同使用时,排序错误
2.4.3 违反的条款未具体到项,有的是条款项不分
2.4.4 限期整改的意见,未提出具体整改的时限
2.5 其他方面
2.5.1 同一文书上有检查人员与被检查人员签署的两个不同的日期
2.5.2 对查处到的部分未作行政处罚的违法事实无处理意见,且未出具监督意见书。
2.5.3 处罚的金额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
2.5.4 案件的受理、立案时间离送审查时间间隔时间太长
2.5.5 文书书写时笔误,例:把“买”写成“卖”
2.5.6 食物中毒案件中由卫生监督员调查的食物中毒调查表中向前推溯的时间应为72 h,可个别调查表推溯的时间不一致
2.5.7 涉及停止生产经营的处理建议,未使用行政控制书,而是简单的出具监督意见书
2.5.8 随意修改卫生部出台的文书的格式
2.5.9 案由书写不规范
3 对策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情况看,案件的质量不容乐观,有的案件中的错误是粗心大意造成的,犯得是低级错误,差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一些对外的文书,一旦错误,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严重的会形成诉讼败诉案件,严重影响卫生监督的形象,为维护好卫生监督的良好形象,建议:
3.1 加强对稽查人员的业务培训,应当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思路清晰,了解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薄弱环节,掌握执法的动态,为改进监督执法出主意与想办法,做好领导的参谋与助手。
3.2 稽查部门对行政处罚案件要进行全程监督,稽查人员对行政处罚案件分别开展事前监督、过程监督和事后监督,对执法过程中的偏差与执法文书中存在的瑕疵找出补正方法,稽查部门要加强与现场业务科室的交流,指导,及时对现场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答复、咨询。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国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以及全国部分高校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的院长或系主任(每所高校只调查一名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问卷是按照教育部(高教司194号)函件的要求,由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设计形成问卷,经5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的测评。最终的问卷包括13个闭合性问题和4个开放性问题,内容涉及“十一五”规划教材基本内容、“十二五”教材建设基本原则、教材质量监管情况、对国家规划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四个维度。(表1)
2结果
2.1预防医学专业,“十一五”期间教材建设基本情况
不同专业书籍的数目不同,同一专业相似内容的书籍出版社也不同。卫生政策管理方面的书籍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表2)
2.1.1教材数量与比例
多数高校的专家(58.3%)认为目前预防医学规划教材的数量基本适当,有27.1%的专家认为目前规划教材偏多;而在规划教材与非规划教材的比例方面,有29.2%的专家认为规划教材所占比重过大。
2.1.2教材编写质量与出版质量
有79.2%的专家对“十一五”期间规划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质量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表3)。对于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有91.7%的专家认为不同出版社的教材质量存在差别,参差不齐。对规划教材的选用情况,表示满意的有20.8%,基本满意的有56.3%,表示一般的有22.9%。
2.1.3教材评审推荐制度
有89.6%的专家认为可以采用教材评审推荐制度,从陆续出版的教材中分批推荐教材供各高校选用,推荐周期建议为2-3年(中位数)比较适宜。教材评审方式建议由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成立专家评审库,采取在一定范围内的函审和会审结合的方式,参与评审的单位和学校要有足够的数量和代表性,同时要适当考虑使用教材的基层教师及学生的意见。
2.1.4预防医学专业教材的空白
有超过半数的专家(58.3%)认为在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空白,而35.4%的专家认为不存在教材的缺少。虽然部分专家认为教材在某些领域存在空白,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卫生检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但是大多数专家(77.1%)认为目前的教材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2.2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十二五”期间教材建设应贯彻的基本原则
2.2.1“十二五”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预防医学专业各高校的专家(97.9%)普遍认为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中第一重要的是保证质量(图1),质量是教材的根本,无论对于规划教材还是非规划教材,首先看重的都是教材质量。其次,多数专家(89.6%)认为教材的编写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世界先进高校的教材接轨。目前,部分教材存在知识更新不够,课程体系框架与时代需求存在差异的情况。同时,编制教材要重点突出,体现特色也是专家们的普遍意见。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专家(75%)认为高校教材的建设要遵循合理配套的原则,针对不同性质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教材应具备个性化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3关于教材质量与教材建设
2.3.1教材质量
专家(83.3%)普遍认为(图2),教材质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与实际相结合,教材内容应该紧贴科学发展形式,及时准确的补充新理念、新进展。教与学的过程最终是为了实践应用做准备,所以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单纯传授知识而脱离实际。目前部分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情况需要引起注意。教材建设应进一步加强案例分析的内容,针对实际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建议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与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一起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其次是合理选题(72.9%)和加强监管(70.8%),大家认为教材的编写要有侧重性,不要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体现该学科领域的精华,更多的内容可以在参考书目中出现,而不是在规划教材中涵盖全部。对于教材的质量监管问题,大家提出了多种意见和建议,包括成立教材质量管理专家组、建立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广泛征求教材应用单位教师和学生意见、及时组织对教材质量进行评价、同行专家匿名评议等。无论何种建议最终都是希望学生和教师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教材。
2.3.2教材建设
大家认为促进教材建设最重要的手段是引入竞争机制(87.5%),这其中既有教材编写人员的竞争,也有出版社之间的竞争。要打破垄断和僵化的局面,在竞争的前提下,主推精品教材(75%),把在竞争中体现出实力和水平的优秀教材向所有高校提供,同时注意统筹安排和避免重复(图3)。
2.4关于教材规划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首先,某些方面的教材明显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例如:反映各学科进展的教材、实验教学配套教材、实习指导教材相对匮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关教材明显不足;现有双语教材有限等等。其次,要采取措施提高教材质量。如:教材建设要考虑人才培养的差异,结合实际情况,补充吸收地方高校的编委参加编写工作;从教材研究、教材开发、教材使用、教材检查、教材反馈等多个环节入手,加快教材建设,提高教材水平;建议成立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以及专业学术组织监管两个系统对教材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目前的教材更多地强调了理论和知识的权威性,而忽视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3讨论
教材建设是涉及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教司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调研,各预防医学专业高校都十分重视。通过对预防医学专业“十一五”期间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的调查表明,各高校认为教材的数量基本适当,但是在规划教材与非规划教材的比例方面意见并不统一,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教材的选择原则不同所致。有近80%的高校对教材的质量满意或基本满意,同时有近50%的专家认为教材仍然存在一些知识的空白,这说明在不同的领域,教材的数量以及内容分配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一步完善。任何教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教材的选用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出于对以上因素考虑,对于新一轮的教材建设,有近90%的高校认为应该采用教材评审推荐制度,而且对于该制度要进行完善,以便学校可以使用到合理的教材。但是,教材评审推荐制度并不意味着材。一方面,统一规划教材可能由于编写人员复杂,存在连贯性差、各章节衔接不顺畅、难以避免重复等问题。另一方面,统一规划教材不能适应不同高校的教学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多视角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该以明确知识点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为前提,提倡教材建设的百花齐放,从中选取优秀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