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法律法规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民办高校;加强;依法治校;治理;创新
一、民办高校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校工作的理念,加强依法治校制度建设
(一)积极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颁布的民办教育的法规不多,并且是只有一个框架,就像是一棵树有主干没有分支一样。没有细则上的说名,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配套的实施办法来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的立法,在政策上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第二部分提出加强章程建设,健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支付体会,并且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章程是要随着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制定,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校和教职工服务。
二、对现有相关民办高校加强依法治校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对民办高校出资人的管理,认真贯彻民办高校加强依法治校法律法规
民办高校的管理是很容易完全按照出资人的意志执行的。校级领导的任命较少是公开竞选、教职工代表选取,而是通过少数人也就是决策层的人直接任命。
(二)健全公开的校务制度,民办高校加强依法治校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
校务公开的不健全,校务有的半公开,甚至有的学校甚至不公开。这样的学校没有做到加强依法治校,也没有按照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相关规定,学校也没有做到给予师生参与管理学校的意见,甚至强加一些事情让师生来履行。
(三)民办高校要加强依法治理学校,严格按照治校法律法规来认真贯彻执行
加强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师生们的法律意识,依法滤芯以为承担责任,广大的师生是有权利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的,监督学校的办学行为,学校管理应该加强依法治校,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
三、民办高校努力健全依法治校工作机制
(一)完善政府对于民办高校努力健全依法治校工作机制的职能,给予民办高校部分自
民办高校的发展是受市场的调控与制约的,并且公办高校还有一些办学的自,学校想要努力健全依法治校的工作机制。这是离不开政府的监督的。
(二)健全加强依法治校的工作机制,加强高层的管理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健全依法治校的工作机制,首先要解决的第一步及时校长作为执行层的问题,高层的管理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这个发展方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念、管理水平的高度都有水准,积极吸取公办学校、国外民办学校的经验,民办高校的校长职责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三)行使《民办教育促进法》
行使《民办教育促进法》所有列举职权执行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决定实施发展规划,拟定年度工作计划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下必须体现校领导扮演多个角色,依法治校的工作机制,首先要从校长做起。
四、加强民办高校内权利服务功能
(一)加强依法治校工作机制的主体人群是教师,鼓励教师进修,对教师进行培训
对于教师,虽然对教师的培训应当针对全院进行,或者针对老、中、青三种群体教师培训进行细分,但是学院对教师的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对新引进教师的入职教育培训上,培训时间较为短暂,学校由于资金不足或者教师资源有限等因素不愿意、不鼓励、不批准教师进行学历进修,更害怕教师进修后造成人才流失。
(二)清晰民办高校内权利服务功能的战略目标
没有清晰的战略目标,这就为学校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和困惑。因为没有清晰的目标,在民办高校建设和管理中是被动应付和接受的状态,而不是超前规划,逐步实施和推进,好多时候是问题迫在眉睫才开始考虑解决的办法,梳理明确目标,这样不至于在慌乱中没有加强依法治校。
(三)民办高校内权利服务功能具体的实施计划
民办高校的内部权力被划分为行政与学术两个方面,并由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主体分别享有和行使。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通常由董事会和校长掌握。了解民办高校尤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对我们从整体上具体的实施民办高校内部权力服务功能大有裨益,同时对改善民办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显明.高校依法治校制度建设问题研究[C].中国大学教学 2010:106.
[2]李晶晶,刘新春.高校依法治校的再思考[N].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2).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新时代
立法、法治,是法律管理层面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而在高等教育学生管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及监督,也脱不开这两点。《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各级行政机关、政府部门具有立法和进行法律法规建设的责任及义务,而具体到各个执行机构,如高等教育机构,其责任主要就是法治或依法管理。高等教育执行机构或其管理者利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促进其和谐发展。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学生管理的法制化一直以来都是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自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全面提出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以来,21世纪初期,教育部就对依法治校给出了明确定义,即严格遵循教育法律的导向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将学生的人格和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努力营造以法治精神为背景的良好育人条件,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提高高校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学生、学校间矛盾和冲突的能力[1]。这一意见将依法治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两年后,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横空出世,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高校学生正确享受、履行权利和义务从此有了官方的权威的法律依据;早在2012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变革面对新的机遇,教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别指出,师生为主、法制为器,是创造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育人环境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是社会的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剧变,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风气越来越趋向多元化、自由化,公民开始对权利和法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经历了中小学时期的长期高压,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处在“放飞自我”的极端状态,但是另一方面,这批相对素质较高的学生对待新鲜事物和思想的接受能力和速度又是其他群体无法企及的。随着依法治教进程的推进,我们时常能够在各类媒体上看到高校学生与高校之间的权责争议案件,这表明高校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渐增强,逐步开始用权利本位思想武装自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墨守成规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必然不能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寻找高校及学生之间新的定位,寻找新的、适应社会和教育教学发展的新的学生管理手段,也变成了各大高校、各级教育管理者们争相研究、热烈探讨的时代课题。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意义
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手段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夫子的时代,“人治”的色彩也是从封建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在这种近乎专权的管理体制下,教育者往往习惯于自己的主体地位,往往强调对于学生的绝对领导和绝对权威,往往不能容忍反对及质疑的声音。大学生的权责意识、法制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强化,这种传统的、老旧的、不平等的教育、管理方式慢慢不被学生所接受,反对、抗争的声音不绝于耳。因此,高校学管工作的法制化改革刻不容缓。(一)有助于保障高等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始终在追赶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旨在打造层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了集科学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于一体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体制。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工程后,“十二五”期间,又进一步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利于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2]。长期以来,政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保障力量,法规的保障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及利用,高等教育事业也不例外。诚然,没有政策,高等教育就没有肥沃的土壤、难以发展,但法规的作用是政策无法取代的,没有法律法规保障的发展,后劲不足、发展不畅。只有以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为主,政策保障为辅,双管齐下,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有助于提高高校依法治校的管理水平。社会各界对于“依法而治”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在落实上也有各自独特的方式方法,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依法治校是重要举措。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人的管理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学生管理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依法治校就是要求依法管理学生。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广泛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划分不明确、工作效率不积极等问题,管理效能不足、收益不高。学生管理法制化,可以有效杜绝上述不良现象的产生,促进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的良性发展,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社会法制化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土壤,而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思想对于行为具有先导作用,法制意识即是遵守法律的理论先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当代大学生既是主力军,也是一支生力军,所以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远不能拘泥于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有责任和义务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两者有机结合才是他日大学生们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实现高校学管法制化,当代大学生可以深入社会法制化发展的内部,使他们对法制的感受更加理性化,有助于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四)有助于平衡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大学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年纪更长、获取资讯更便捷,反而会出现将心智不成熟误作个性独特、将过于自我为中心误作思想前卫等情况。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常常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看待[3]。也就是说,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目的、以学生为导向。需要注重于保护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将关怀和关心学生作为学生工作的主旋律。成立学生自治组织,鼓励学生对于一些简单常规的事务进行自治自理,同时亦不可过度,对于涉及原则性的,或确属学生不具备自治能力的事务,应明确并由学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管理,并建立健全的沟通、反馈机制[4]。即高校学生管理应权责明确、张弛有度、有节有界,既不可一味放权,做“甩手掌柜”,亦不可限制过当,以免打压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具体实践
要实现高校学管工作的法制化,方法得当、举措得力是教育管理者工作的重点。可依靠教育部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作为理论依据,结合学管工作实际,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5]。(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是一切法制化进程的基本前提,高校学管工作的法制化离不开成熟的教育法规基础,这些法律法规既是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的标尺,也是教育管理工作前进的基石。每所高等学校都设置有其学生管理条例、考试管理条例、后勤管理条例、违纪处罚条例等,这些常规制度规范了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和学生的行为,它们从属于各级高等教育法规,既体现了法律法规约束功能的共性,又有其涉及对象、实施领域的个性。只有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相互配合、相互完善、相得益彰,法制才是完善的、成体系的,法规的实施才有明确而具体的标准。诚然,在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无论是《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还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教育相关部门出台的行政管理规定,都为高校学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施依据,但依然不能够完美地覆盖到有关教育教学的各方各面,如高校对学生管理的权责界限、学生与高校的纠纷处理方式都属于没有涉及的灰色地带,更有甚者,某些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本身便违背了有关法律法规,这显然会阻碍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和正确性,影响各类法律法规、行政管理规定的有效实施,对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不利甚至有害的。因此在实施和执行过程中必须还要考虑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章制度,以便更有效地执行。(二)完善高校法制化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要实现高校管理的法制化,就必须提供一系列的具象化的法制化管理、反馈和调节机制。如,许多大学的学生管理规章和规定中都特别地增加了学生处理的申诉机制,当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可以有具体、明确的方法、途径向学校表达自己的异议和诉求,这就是高校法制化管理的具体体现,学生、学校的权责都有明确的依据去执行,通过合理途径对于涉权问题进行申诉和处理后,学生如果对处理结果存在异议,可通过正常渠道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诉,亦可要求社会第三方介入,如求助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甚至人民法院等,这些做法对于合理地处理学校及学生之间的权责纠纷和矛盾冲突,体现法制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维护了学生合法的权益,另一方面也间接为高校免除了后顾之忧。再者,高校学生对于学校来说不可避免地属于弱势群体,对于这一客观因素,高校亦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法律帮助及法律服务,进一步增强其法律手段、提高其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能力。(三)强化教育各界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法制的建设不仅仅是司法部门的义务,与社会各界都息息相关。许多人认为相较于法律,政策与生活联系更紧密,我们应该按政策办事,因而漠视法律;有的认为法律只是制裁犯罪分子的手段,与他人无关;还有的认为高校是专心学习的地方,法制建设与高校关系不大等等。高等教育学生管理法制化,必须改变以上的错误观点,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法制教育。教育各界都对法制有了足够的认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才能有肥沃的土壤[6]。学生相对于学校来说属于弱势群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弱者心态会阻碍学生合理诉求自己的权利,事实上学生对于法制的认知也不足以支撑其站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相反,学校拥有学生个体所远不能及的资源、权限和社会影响力等,如果高校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极有可能利用这些资源、权限和社会影响力,操纵事态的发展、逃避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种现象对于学生与学校间的权责纠纷的处理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育所涉各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都需要强化法制意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法制观、正确地使用法治手段、积极地对待法律赋予其的权利和义务,而学生则要摒弃弱者心理,用法律武装自己,既要敢于维权,又要善于维权、合理维权、依法维权。(四)重视高校法制教育与网络结合。近年来,受网络技术井喷式发展的影响,以微博、抖音等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它们深刻影响着当代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校学生心智不成熟、阅历不丰富、判断不客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非常容易丧失理性,片面、偏激地了解问题、发表言论,甚至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此外,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各行各业“内卷”严重,一些无良媒体为了赚眼球、博出位,丧失了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操守,输出的观点夹带私货、故意引导舆论,而大学生往往容易被利用。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甚至社会的“定时炸弹”。不可否认,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挑战,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顺应时势,将网络空间,尤其是网络自媒体领域的法制教育重视起来。此外,高校也应积极探索将网络自媒体的资源和特色运用到学生管理的实践中,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积极作用和意义[7]。打造多元化、现代化、网络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尝试建设校方官方自媒体平台并设立专门的责任机构,发挥喉舌作用,宣传、展示学校的政策方针、校园文化、科研成果、新闻动态等。同时,可以通过自媒体充实学生的意见反馈、维权投诉、沟通建议渠道,打造更完备的学校学生联系枢纽[8]。
参考文献
[1]王雪,武丽丽.高校建立学生党员理论学习长效机制的着力点[J].甘肃农业,2006(9):179-180.
[2]余智慧,陈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挑战与政策供给[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6):41-47.
[3]王永新.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学理论,2009(12):9-11.
[4]王秀彦,袁文,苏林琴.当前大学生自治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2010(Z1):80-81,117.
[5]赵鹏.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对策研究[J].教育界,2016(7):21.
[6]朱艳民,马浩辉,任怀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若干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10):137.
[7]李超毅.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13):173-174.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AGIL模型;高校控烟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161-01
1 理论构建:我国高校控烟的AGIL模型
高校学生吸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家在相关方面的努力、配套的法律法规、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以及学校、家庭等对大学生的引导与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有效解决大学生吸烟问题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吸烟问题提供合理的建议。
首先来看社会相关力量对高校控烟的影响。本文所讲的社会力量主要是指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团体、企业、媒体等。我们知道,高校学生处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系统中,这使得高校学生与社会环境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社会相关力量有必要对高校学生控烟积极地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只有社会各方的相关力量共同行动起来,才能为高校学生创设一种优良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关注政府行为在高校控烟中所起的作用。政府在高校控烟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净化方面。2003年中国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06年1月9日《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继北京制定并颁发了“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之后,上海、杭州、银川、广州等省市也相继颁布法律法规,将控烟纳入法制化进程。尤其是今年国家在5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于“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对于高校控烟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高校作为公共场所,吸烟不仅害己,而且害人。再次,学校、家庭等保护机构在高校控烟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等的重要场所,学校主要承担了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责任。学校在积极、定期开展的关于“无烟”校园建设的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最后,本文简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在高校控烟中的功能。法律法规在控烟方面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行政行为及其法律自身的强制力来实现的,同时法律法规的制定也为控烟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 问题探究:高校学生吸烟的危害分析
大学生吸烟会在很多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首先,吸烟不仅污染环境,危害自己的健康,而且对被动吸烟者也有很大的危害,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次,高校学生吸烟对于学生本身来说有着严重的危害。吸烟能增大患病症的几率,像肺癌、食道癌等疾病。同时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睡眠状况,也会导致视力下降。再次,由于大学生是纯粹消费的群体,根本没有收入来源,自己的生活花销基本上来自于父母的供应,吸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加之每年国家为了防止肺结核、肺癌等一系列吸烟引起的疾病所支出的财政费用,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最后,大学生吸烟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相对较充足,很多大学生感觉很空虚,精神上没有了依托,常把吸烟作为自己打发时间或被用来当做实现精神满足的手段,这样一来容易导致大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偏差。由此可见,大学生吸烟害人害己,既不利于吸烟者本人生理、心理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会成本,可谓吸烟是“无情杀手”,它的危害不亚于吸毒。
3 策略制定:各相关力量对高校控烟的共同努力
3.1 国家在相关方面的努力:加强对烟草市场的规制
大学生吸烟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是由此所产生的危害却是一个社会问题。
首先,高校控烟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国家要积极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在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下,使得我国在控烟方面的法律法规得到切实落实,并且加大其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对于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群严厉惩处。
其次,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转型,鼓励种植烟草的烟农从事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国家可以采用各种财政手段,包括财政补贴、宣传教育等对烟农进行合理引导。这样,烟草的种植面积就会大大减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烟草慢慢就会退出市场。
最后,国家要加强控烟方面的宣传教育。国家制定的法律、政策只有让民众有充分的知情权,人们才会慢慢地去学习、遵守,倘若人们都不知道国家在控烟方面的措施,这样,法律、政策的执行难度就会增大。因此,国家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3.2 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吸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大学生的控烟机制的建立中,社会各界的相关团体、组织等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要重视现代大众媒体在大学生控烟知识方面的宣传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各界的相关团体、组织要在大学生控烟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社会环保组织、控烟组织等要做好大学生控烟方面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亲身体会到吸烟的危害,引起他们内心的触动,自觉地戒烟。
其次,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借助于新闻媒体进行控烟的广告宣传,积极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努力营造大学生成长的健康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言行。
3.3 高校的努力:努力做好对大学生吸烟的教育和心理引导
大学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等的直接活动场所,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学校在大学生控烟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
首先,学校要定期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公开讲座,向同学们展示实物图片,运用现实案例,对主动、被动吸烟的危害、女性吸烟的危害要分别加以宣传,以使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引起大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让大学生从内心真正明白:吸烟就等于慢性自杀,它的危害不亚于。学校还应联系心理学老师,注重加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教会学生用适当的方法排泄自己的情绪,让他们领悟到人生的真正魅力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内在修养,吸烟既不时髦也不潇洒,是一种危害健康的陋习;二是要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培养理财观念。前已述及,大学生吸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成本,包括国家在医疗方面的成本和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大学生的吸烟行为会导致其日常开销的增加。学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可以恰当地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其次,学校要净化校园环境,建立无烟校园。学校应该努力采取必要措施,教育大学生戒烟,努力把大学校园建成无烟校区,同时要重视对吸烟老师的戒烟教育,减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吸烟行为应给予适当限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82
《旅游政策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学效果差,所以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迫在眉睫。
1《旅游政策法规》的课程特点
1.1法律法规多,记忆要清晰
《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作为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各所高校及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时,基本都是以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内容。虽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旅游政策法规》书籍的版本很多,但主体内容几乎类似。以刘雪梅、吕海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法律法规》一书为例,内容包括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旅游投诉处理办法》等十四大项,每一项均包含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法律法规条款,内容非常之杂、细、多。这就要求在识记知识点的过程中要保持记忆清晰,并且经常温故而知新。
1.2教学内容杂,重点不突出
因为《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所包含知识点“杂、细、多”,往往会让初学者感到束手无策,大部分学生把《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归纳为纯记忆性的科目,错误地认为整本书都是需要识记的内容,每一条法律法规都是重难点,而不系统去理解该课程,无法形成理性认识,更不会融入自己的学习观点和体会。此时,若教师也不能适时、明确地进行指导,就会让学生非常困扰。作为《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对相关知识都要做到理解透彻、烂熟于心,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为学生指明重难点的方向。
1.3时事政治细,日常需留意
虽然《旅游政策法规》课本中不包含时事政治的内容,但是在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中,国内外时事政治一般以填空题的形式出题,且在卷面中要占15至20分的分值,因此是《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内容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教师和学生均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地留意收集官方媒体所公布的国内外时事、要事、大事等,例如《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环球》等期刊杂志。
1.4教学效果差,学生没兴趣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内容大多数是各项法律法规,相比较旅游管理类的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内容枯燥,缺乏灵活生动的课堂氛围。而且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师只管“说”,学生只管“听”,这种“满堂灌”的方式,稍好者会辅助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远远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玩手机的、看小说的、昏昏欲睡的学生比比皆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滞后化”
虽然我们已经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年了,但是现在的大学教育仍然未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方式、手段、考核等均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的印迹。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是一个对旅游业的服务人员有着多方面的要求,且集多种功能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的开设,本意在于通过学习使得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自身的行为,保障游客的利益,保护游客的安全,这才是“学以致用”的真正效果。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仍停留在以考试成绩定未来的阶段,忽视了最为关键的内涵建设,这种评价制度极大地削弱了教学实效。教师课堂传授的内容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世界,更谈不上最终落实于其言行举止这些关键性的问题。
2.2教学内容“片面化”
《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既是旅游专业学生日常必修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国家导游考试必考主干课程之一,因此被赋予了教学上的“双重意义”。目前教师往往只是教条地灌输各项法律法规,让学生死记硬背,脱离了实际运用,有些学生在听课时甚至带有抵触情绪。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所有旅游类基础知识点的整体把握是一项基本的职业综合素养。完整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两层,一层是有形的法律法规,即各个知识点的识记,另一层则是更为重要的无形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与实践活动紧密关联,并要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教育活动。我们没有很好地运用道德实践去激发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自觉追求,所以导致了这门课程教育内容的片面化。
2.3教学过程“简单化”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由教师对旅游法律法规及相关常识等方面内容进行指导的活动。这门课程本应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式教育,却被简单化为一种“灌溉”式教育过程,存在诸多弊端。《旅游政策法规》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基础理论既涉及每位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又与国家及地方各项法律法规等知识密切相关,内容繁?s、理论深奥,对于知识底蕴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一方面没有相应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再加上该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到实践中的确并非易事。旅游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工学结合,即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深入学习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在进行实际操作的锻炼。而且学生进入大学后,本应是主动学习知识的模式,可是现在的教育主客体颠倒,学生完全成为了“被动式”学习的载体,“被”高考送到大学;“被”老师灌输知识;“被”毕业走向社会,整个过程没有从社会实际和学生需要出发。
2.4教学手段“机械化”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的教育手段过于机械陈旧,缺乏新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与学生的日常实际相结合,更加没有针对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习惯于“流水线”式的教育学生,却不顾及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绝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机械式的说教,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应将综合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完美人格过程中一个长期追求的目标,改革固有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育内容,将学生培养成为在旅游行业中“知法、守法、爱法”的合格从业人员,绝不是应试体系培育出的“流水线”产物。
3《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破除传统理念,改革教育内容
我们在教育事业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个性和属性,更是关爱和尊重学生生命本性的体现。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和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家长式作风,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以疏导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⒂攵龋?切实解决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优质的教育必然是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亦是尊重生命多样性的体现。不仅要进行国家及地方各项法律法规的理论学习,更应该开设一些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公民课程,如品德课、道德哲学课、伦理课等作为有力的课外补充教学载体,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媒介平台时刻宣传我们所提倡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国家、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提高综合素质。
3.2完善教育体系,灵活教学方法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均很强的课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需具备丰富的知识信息和实践经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加强校企沟通,让学生提前到旅行社实践,对其未来可能选择的行业和职位有所了解。而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自己的价值认知和取向,引路入境,才会事半功倍。《旅游政策与法规》因牵涉到很多法律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制作图表、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明晰概念,助于记忆;组织课堂情景模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严谨枯燥的法学知识;定期布置主题讨论,培养学生通过查阅网络和图书资料完成任务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继而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教学目的。
3.3结合理论实践,丰富考核方式
《旅游政策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一方面强调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旅游法律法规分析、解决旅游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导游员职业资格;另一方面,《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的应用性、综合性很强,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点,提高实务技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就需要完善既有的学习评价标准,改革考核的方式方法。例如笔者对学生《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如表1所示。结合该科目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考核方式,采用笔试、口试、情景模拟、主题讨论、论文报告及实践考核等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制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总结,请笑纳!
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总结1根据市教育局工作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深入有效地开展了法制教育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作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积极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首先,学习了上级有关文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体教师紧紧围绕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增强学校德育工作时效性的对策,如何把社会、家庭、学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等十个议题进行了集中学习和研讨。
在学习和研讨中,大家认为:要进一步完善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就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人;以生动活泼的群体活动教育人;以切是可行的行为规范引导人。
二、深入调查研究,明确要求,紧紧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这个主题,立足长远,着眼未来,拓宽层面,认真分析、研讨当前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面临的各种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醒目的位置制作了永久性的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型宣传板块。各小学也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手抄报、宣传栏等阵地进行宣传教育。
2、积极开展了学、用新《守则》、《规范》活动。
抓住新生入学和新学年开始的有利时机,集中开展了背诵新《守则》、《规范》活动。进行了新《守则》、《规范》知识竞赛和问卷调查。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写了学习心得体会,并张贴于室内学习园地。
3、广泛开展了诚信教育,建立了学生诚信档案。
学生写了诚信保证书。开展了以“创建成新校园、争当诚信学生”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和演讲比赛活动,评出了诚信标兵。
4、坚持升降国旗制度。
各小学坚持做到了每周一和重大节日举行升旗仪式,精心设计了国旗下讲话内容,突出了国旗下讲话的教育性和实效性。开展了“国旗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活动。
5、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举办了革命歌曲演唱比赛,观看了爱国主义图片展。
6、结合爱国教育,进行了热爱家乡“弘扬望台精神”主题班会活动,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家乡、长大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7、开展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充分利用少先队员入队仪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做到了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能落实。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8、加强了国情教育,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等新闻媒体资料,通过读书会、读报会等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并举办了时事政治知识竞赛。
9、加强了学生法制教育。
教育学生知法、学法、用法、守法。
10、开展了网络安全教育。
印发了市整治网吧安全领导小组致全体家长的一封信。教育学生文明上网,坚决屏蔽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
11、广泛开展了“古诗文背诵”活动。
每个学生背诵古诗文都达到了20首以上。进行了古诗文背诵竞赛活动。
12、建立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教师能做到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至少家访一次,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学生在校表现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对后进生或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及时进行家访,建立了后进生转化档案,及时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各种问题。
总之,通过开展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教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确辨别真、善、美,使学生增长了知识,纯洁了思想,陶冶了情操。同时,也使全体教干教师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更加牢固树立了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观念。
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总结2让孩子生活在法制教育的蓝天下学校是育人的基地,校园是缩小了的社会,以法治校、以法治教、依法育人、育人尊法是当前教育和教育管理的规范之一,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对象知法、懂法、守法,如何让孩子们生活在法制教育的蓝天下,让他们健康成长,迅速成材,也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我们正处在法律日趋完善,人们的法制观念日渐增强的时势下,在学校中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展法制教育已是势在必行、切不可忽视的了。本学期以来,我校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法制教育,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1、建立班子:(1)搞好学校的法制教育跟搞好所有的教育一样,首先要有一个得法、得力的安全小组。
这在我校心中已形成了共识,故经郑重考虑,由校长亲自主帅,德育教导具体操作及大、中队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等4多人组成了法制教育领导班子。(2)每周一次,定期召开例会,研究法制教育工作,使法制教育按计划、有步骤、有节有序地健康开展,并及时总结反馈上一周的工作,调控下一目的工作。(3)为了端正思想,更好地、更有效地组织、指导好学校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的安全小组成员也经常组织先行学习、重复学习,以保证班子人员弄懂、吃透法律精神,能更好地把握法的尺度,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工作的能力和实效。
2、形成一个氛围,在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我们根据以往进行各种工作中得来的经验,感觉到要搞好法制教育,也首先要营造一个氛围。
通过宣传,作一些必要的舆论工作。因此学校对法制教育作了广泛的宣传,这里不仅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也包括对教师的宣传,其中对教师的宣传尤为重要,只有让教师学好了、弄懂了,才能通过教师更好地向学生宣传,对学生进行教育。对教师进行宣传召开教师例会,宣传普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了《青少年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法》、《交通法规》、《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使教师较深刻地掌握了与小学生相关的、或者关系较密切的法律,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效果的法制教育,更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学会一些劳动技能外,也必须掌握一些小学生应掌握的法律常识,让他们自小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这样提高了教师对学校法制教育的认识,促使教师产生进行法制教育为已任的共鸣,进而更有效地搞好法制教育。
3、对学生进行宣传(1)对学生的宣传,我们一改以教师般成人宣传式的方法,先是通过红领巾广播、晨会、升旗仪式进行,并且运用了“三结合”的方式:师生结合、讲演结合、事例结合。
因为光是宣传途径改变、形式不变的话,作为教育对象的小学生,还是较难理解、接受理性很强的条文,很难真正理解看来较枯燥的道理和规定的,因此我们宣传的方法有时是师生问答式,有时是用小品的方式来明理,有时是举例子、讲故事来明理。这样形式灵活、多样的宣传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2)利用少先队黑板报进行宣传,并根据宣传、学习的进程,收集学生中学习的体会及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刊载在黑板报上,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校的法制教育推向前进。(3)学校特别重视学科教学中结合,渗透法制教育。因为在小学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蕴藏着法制教育的哲理和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机地,顺其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进行法制教育,特别是思品课更是进行法制教育的最佳教材和最佳时机。
4、校园环境宣传在进行法制教育中,我们也相当重视环境的渲染。
我们在各班的黑板报上,以法制教育为主题,摘录一些法制方面的内容,登载一些学习法制和小结、经验,提出一些相关的供思考、辨析的事例,以促进法制教育结合法制教育,巩固法制教育的内容。
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总结3本学期,我校依然把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德育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治理规划之中,广泛动员教师、学生家长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就我校本学期的法制教育工作作如下小结:
一、强化领导、认识到位,制定宣传教育齐抓共管的机制,为做好学校法制教育提供重要保障。
我校法制教育主要由德育处组织实施,动员组织学校教师、家长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并将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列入教师的考核目标,形成了统一规划部署、检查考核制度,明确各位教师的责任;从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注重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法制教育进行布置,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形成了较浓厚的氛围。
聘请东阿县司法局张慧同志举办专题法制讲座,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建立健全了学校法制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校长监督、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德育处组织班级具体实施、师生共同参与、全社会各方面配合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这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符合客观实际,是开展学校法制教育,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保障。
二、以充分利用好学校主阵地的资源,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以学校为主阵地,突出对学生从正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广泛普及。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法制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九年义务教育法》、《国旗法》、《国徽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讲解这些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法制体系,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能够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
同时,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等阵地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大量的法律、法规都是通过这些阵地向学生进行宣传的,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法制电视节目,阅读法律书籍,使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他们守法的自觉性。我校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传授法律知识与提高法律意识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普法教育与依法执教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我校的法制教育特色。
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基本普及。
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总结4今年,本校能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为成年人犯罪法》,对学生进行道德及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及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认真做好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贯彻会议精神,树立法制教育意识。
在教师中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文件精神学习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树立起牢固的法制教育意识,并使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自觉地渗透法制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将安排教师重点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
二、完善法制教育阵地建设
做好“三个”阵地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阵地建设,做到“六有”,即有领导小组,有工作计划,有辅导教师,有活动场地,有规章制度,有检查评比,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二是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为把法制教育深入人心,学校将组织少先队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黑板报、大型橱窗等宣传阵地,号召全校师生统一思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及争做守法公民的进程,力求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教育阵地的建设。学校组织能力强、知识实的教师担任法制辅导教师,并有组织地对其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学校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法制教育为主体,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熏陶,来激励号召少年儿童,激起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强烈意识。我校将紧紧围绕“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寻访烈士足迹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反对__系列活动;重点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四、继续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本、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反映和了解他们的情况,并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知识,使家长们意识到很有必要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守法,配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并会同工商、文化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整顿,努力创造一个健康、文明、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学校真正形成“内稳外联”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创办家长法制夜校,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成立家长委员会,重大问题召集家长委员进行商量,反馈信息。每年举办家长学校,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教育。还举办家长法制教育学习培训班,学校聘请学校法制副校长——朱鸿斌给家长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辅导报告或有关专家对其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讲座,从而提高了家长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很多家长自觉放弃了棍棒、打骂等不良教育方式,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和正确手段教育孩子,懂得了其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法制夜校的创办,也使家长与学校有了及时的沟通,家长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抓好其子女的法制教育,做到了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减少并遏制了学生不良行为的滋长蔓延,使问题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总结5近年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区教科局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始终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想,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工作,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实施学校民主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在党风廉政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等重大问题上,积极开展依法决策,依法行事,依法教育、民主管理和监督工作,形成了依法治校的育人氛围。现就近几年来学校开展法制工作及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依法制校保障机制。
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原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老百姓心目中学校形象的大事。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是全面落实“__”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是深入贯彻“__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召开了专题研究会,健全组织机构,保证“五五”普法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成立了“五五”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陈洪军校长为组长,刘丽华、刘圣良为副组长,其他中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定期研究民主管理和学校重大工作的决策。校领导班子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充分发挥了班子集体的力量。坚持依法开展办学活动,自觉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自觉接受家长、社会的监督。
二、加强宣传教育,打好依法治校的基础。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地,肩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深入细致地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其性质决定了全校教职员工必须具备较高的基本素质和较强的法律素质,才能胜任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学生只有具备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知识,才能少走弯路,才能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才能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因此,学校始终把法制教育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完成。学校能充分利用宣传栏、楼道墙报、教室宣传栏、广播、升旗和主题班队会、还利用每年的节假日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如寒暑假、五一、国庆长假等,对广大师生进行宣传和教育,宣传法制的重要性,形成广大师生员工支持并积极参与法制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
1、在法制教育工作中,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实际,以多种灵活的方法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各项政策法规的学习。
如:积极组织全校教师的普法学习、培训活动。聘请区交警大队的刘文利(中队长)、保国派出所黄志伟(警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他们定期来校做法制报告;通过他们丰富的法律知识,结合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真实案例,深刻分析其形成原因,告诫学生应该吸取的深刻教训,为全体师生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2、为了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学校加强了对普法学习材料的订购和复印工作,保证了学习有材料与内容。
全校教职工组织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九年义务教育法》《宪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处罚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促进了教职工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
3、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依法治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为了保证普法学习的质量,在普法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三落实”。即:计划落实、时间落实、教材落实;“三结合”,即:集中宣讲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普法考试与评优相结合,学法与用法相结合;“三有”,即:有考勤、有笔记、有考核,从而保证了普法学习认真、扎实、有效地进行,并取得实效。学校对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分专题进行了测试。考试合格率为100%。
4、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
在学生中,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具有重大的长远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为了体现学生以德育教育为主,以法制教育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形式,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栏,定期更换墙报,开放校园广播站等。学校针对学生普法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普法活动的热情。学校把对学生的普法教育与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如:制度约束、纪律、卫生流动红旗评比,文明班评比、星级班级评比,还有各种活动竞赛、学科渗透、黑板报、学习园地、学生法治小报等等、行为规范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相结合;把以德育人和依法育人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优势,使普法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堂是法制和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安全知识,介绍《宪法》、《刑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禁毒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已步入法制化轨道,我们要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学生受到了具体的法制教育,遵纪守法的意识大大提高。学生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法律、法规知识得到广泛普及。由于学校对法制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全体师生的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积极性也在明显增强,法律素质在不断提高。几年来全校师生无违法事件发生,违法率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