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卫生信息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卫生信息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第1篇

在此次参会的诸多城市当中,像常德市这样有着明确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规划的不在少数。石家庄、南京、宁波、广州等多个城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都在紧张地推进当中。区域卫生信息化正在从原来的星星之火快速蔓延,燎原之势逐渐形成。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格局正呈现井喷态势,其基本特点表现为:由点及面、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张。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卫生信息化人士齐聚一堂,用户和厂商的热情都很高涨,区域卫生的热度可见一斑。

如火如荼 不差钱

“以往,医院信息化就像是潜伏在水下的大鱼,你看得到鱼的踪迹,却很难捕获到大鱼;如今,区域卫生信息化则像是一条条浮在水面上的鲸鱼,一捞一个准!”这是某国际知名IT公司销售经理的感受。

作为服务居民健康、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支撑政府决策的卫生信息平台,与以往医院信息化投资主体不同的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卫生行政部门。2009年1月,国家明确了三年总计投入8500亿元的医改方案,伴随着这些真金白银的逐步落实到位,区域卫生信息化必将快速蔓延,一条条“鲸鱼”也将逐步浮出水面。

政策导向,是导致区域卫生信息化如火如荼的首要因素。2010年1月初在京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卫生部发出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方向的最强音。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谈到关于加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思路和重点工作时,再次明确:“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

其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根基。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还处于一种各自开发、各自建设的状态,由此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要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必须依靠区域卫生平台。

第三,区域卫生信息化有助于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现在医疗资源分配非常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农村及社区的医疗资源比较稀缺,通过区域卫生的规划和联动,可以改善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况。

目前,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投资规模动辄数千万元到亿元不等,各级财政支持的力度日益加大。在卫生信息化终于显得“不差钱”的时候,如何花好钱,却成为考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难题。有些地方手里攥着钱,却不知道如何花、如何见效益,担心把手里的钱打了水漂。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对整个组织体系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行为模式的创新,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区域范围的应用。”据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介绍,“奥巴马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一项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这个被称为“IT救市”的方案中有一个焦点:推行健康档案电子化。美国近期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成功率近30%,而完全失败者占四分之一;耗资120亿英磅的英国国家医疗信息化项目运行效果不佳。”

不可否认,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普遍面临规划制订难、人才与经验不足、顶层设计与见效预期之间的突出矛盾。而且,越是在国家准备大举投入的形势下,越需要探讨解决一系列现实中各地在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这也是本次新卫生论坛的初衷。

落地难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不必多说,对此各级政府都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如何将这种“认识”落地、如何做好需求和规划、如何实施好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却是个大难题。本次新卫生论坛吸引了很多地市的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他们都是来“取经”的,希望能为即将或正在开展的区域卫生项目指点迷津。

“建档”被很多人认为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落地的首要内容,当前,很多地方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实际上,建档不是目的,关键在于档案是终身的、动态的、可以管理的、可以维护的,否则就白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死档”,第一次建完以后,后面基本上没有更新和使用。如何将“死档”变活?在厦门,通过面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平台,可以将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的诊疗结果自动转化成为社区的健康档案,由此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的、可持续更新。

“做好全盘规划。”这是很多专家都谈到的观点。这样可以避免重复、避免折腾,目前很多不必要的折腾都是没有全盘规划惹的祸,不少地区的项目都只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一部分。“要建设有生命力的系统。”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电子病历委员会名誉主任任连仲强调:“这类系统是不断扩展、不断完善的,系统架构和运行模式必须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而且,系统建设的重点要放在服务项目开发和运用上。”“主管者、建设者要重点盯住让医护人员和百姓受益的服务项目的研发,应用项目的开发需要技术与业务的深度结合,应用项目的应用需要艰苦的组织工作、协调工作、规范和制度的制定工作。”任连仲说。

福州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陈金雄认为,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一定要做好资源规划,就是在研究确定区域卫生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解决:信息从哪里来?怎么来?(构建包括所有卫生单位的信息系统。)信息储存在哪里?怎么储存?(按医院属地存在两级平台,符合信息标准。)信息为谁服务?怎么利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公众、政府和第三方问题。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平台+服务”。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卫生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冯东雷博士认为,“通过平台的先行启动建设可以规范和指导基层业务系统的建设和改造,解决各条线业务的烟囱状态;各区县内部区域卫生信息化与市级层面要并行推进,在条件成熟时,按照标准与市级平台和应用实现对接。”

锐捷网络医疗行业技术咨询杨靖总结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三种模式:一是一步到位,一次性将数据中心建好,将健康档案、一卡通、双向转诊、社区、妇幼、远程医疗等业务全部实现;二是点到为止,健康档案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选择一项业务(如一卡通或社区与医院的信息共享),其目的是将健康档案用起来;三是孤注一掷,很多区域先不考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就只是针对某项业务实现全市的信息化,接入机构可能是该市内的所有与此业务相关的机构,譬如北京市2009年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只有一项单独业务,但把北京300多家社区机构全部连入平台。

怎样可持续发展?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是一个过程,是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绝不是一项工程,验收了事。”任连仲如是说。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化必须在运营机制上解决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陈金雄认为,当系统建成后,运营模式应该转变,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特别是企业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确保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有个误区,因为老百姓对医疗行业有意见,所以什么增值服务都不敢开展,其实老百姓是反对乱收费,只要是合理的、确能提升服务水平的增值服务老百姓应该还是欢迎的,至少是可以接受的。”

陈金雄提出了从“卖资源”到“卖服务”的转变:“预约挂号收费老百姓为什么反感,因为专家资源非常有限,通过预约平台把专家资源卖出去,老百姓当然有意见,那是在卖资源;而通过信息平台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如短信提醒、查询等适当收取短信费用,相信应该还是可行的,这就是卖服务。”

厦门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正在从“解决看病问题”走向“服务一生健康”。“这要求我们一定要解决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而言:首先,系统必须可扩展、可升级、可以和新的业务子系统无缝或很好对接;其次,必须考虑系统与各种医疗保险系统、民政信息系统、公安户籍信息系统、计划生育服务信息系统等相关信息系统的兼容;再次,必须能够经历信息技术快速进步的考验,所储存的居民健康数据要保证数十年都可以使用。”孙卫表示。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成熟度应该分级。”这是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的观点,他认为,无论从复杂性、还是专业性这两方面考虑都应该对其进行分级考量。用友医疗副总裁徐春华也提出了分层的观点:第一层是医疗卫生业务集中化应用,重在消除信息孤岛,业务平台化应用、数据集中化存储;第二层是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化应用,建立区域级数据中心,消除烟囱,数据要动起来;第三层是全区域业务智能化应用,全区域、全单位、全民参与。

另一方面,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培养使用者的应用需求也是促进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卫生信息化是一个新生事物,刚刚起步,大家都在探索应用需求,需要政府在应用需求上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培养。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在这方面深有感触,长宁区正在试点“家庭医生责任制”,将原来的“全科医生”改为“家庭责任医生”,并实行家庭医生责任制,每个家庭责任医生要与将近1000户家庭签约,负责这1000户家庭成员的健康、保健、医疗等所有与健康相关的事情。家庭医生们明确表示:“要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既离不开我们自身的辛勤努力,更离不开信息系统,否则根本没办法全面了解1000户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

长宁区还大胆尝试搞“科研擂台赛”,鼓励大家来探索和挖掘各种各样的应用需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助理郑涛举了“慢性病业务管理系统”的例子,这就是科研擂台赛的成果,它实现了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疾控的流程联动。

人才从哪里来?

“缺人,缺合格的人!”在此次新卫生论坛上,很多与会嘉宾都表达了这个观点。“现在特别需要一个黄埔军校,要一支正规部队把这个行业统一了,只有把卫生信息化作为一个学科,这个行业才有发展,否则这个行业永远进入不到主流。”王晖慷慨陈词。

卫生信息化是最复杂的行业信息化领域,卫生信息化人才是推进新医改方案的重要保障,但我国目前却不太重视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对于人才培训和学科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人才问题日益紧迫。

各地卫生信息中心的人员编制都比较紧缺,据介绍,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有13个编制、8个人;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有45个编制,但其中搞信息化的人只有三分之一。“北京市的情况在全国来看可能是最好的,我们有市级的信息中心,下面的各区县也有信息中心。”据王晖介绍,他们早就意识到了人才不足这一问题的严峻性,近年来,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在培养和储备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首先就是培养。“我们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办学,成立了卫生与医学信息管理学系,面向全国招生,今年已经招收了7个硕士研究生。”王晖介绍说,“此外还有短期培训,我们把医疗机构最需要的课程做成学分,并出台一些相关文件,要求从业人员按时参加我们的培训。我们还在信息中心下面专门成立了北京地区医疗技术人员协会,给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

其次是出台医院计算机部门的人力配置标准规范。按照IT系统的规模、IT工作量等指标,指导各医疗单位配齐IT人员。

第三就是做人员准入,给每一个岗位定好要求。正如王晖所说:“信息中心不是安排人的地方,也不是塞关系的地方,它是一个干活的部门,必须具备相关能力的人才能进来。”

当前,随着区域卫生信息化步入深水区,各地对于人才不足的问题都有着切身的体会,也都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编制不够怎么办?河北省石家庄市的解决之道是,把优秀的人才招聘过来,放在医院里,然后组织这些人才一起干事情。上海市长宁区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组织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在职培训考察学习、网管员例会制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石家庄市卫生局党委书记赵春来在会议现场就发出了求贤纳士的呼声:“希望与会嘉宾给我们推荐优秀的卫生信息化人才。”

标准如何落地?

今年,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贯标――对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厦门也由此成为国内首个全面按照卫生部最新标准建立并运用标准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与统计分析的城市。

“我们按照卫生部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最新标准,推进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及相关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改造,建立相应的标准数据库。”孙卫介绍,由于当时缺乏相关的国家数据标准,所以我们采用逐步实施的方式进行系统建设,参照相关的国际(HL7、IHE)和国家标准(卫生部标准数据集)等制定了厦门市市民健康档案标准。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包容不同异构体的系统,一个可以对多种渠道来源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系统。而要达到这些功能要求,必须对交换的数据信息统一标准。2009年,卫生部出台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标准和规范,那么,如何保证这些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地执行,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话题。

曾担任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党组书记的饶克勤在会上表示,“目前这些标准和规范都是试行的,试行的目的就是通过试点对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实际上,在试行的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地方提出了不少修改和完善的意见,我们准备在今年下半年对这些试行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修订,以逐步形成卫生部的标准,有一些标准还会成为国标。”

标准有了,如何去用?饶克勤认为,推动标准落地有两个主要手段。一是国家立项、给钱,据介绍,今年将有七八百亿元的资金用于区域信息化项目。如果某个地区要按照国家的立项标准进行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时候,你必须按照国家的标准和规范来实施,会有专家来审查你的规划,否则就拿不到项目资金。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标准和规范自然就会落地。二是推广试点地区的经验,我们不是推广试点地区的IT技术,而是推广试点地区如何贯彻落实国家的标准和规范。

数据要有效共享

何为有效共享?它至少应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数据被完好无损、安全可靠地保存起来,这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数据可以被各个需求方有效地分析和使用,进而充分发挥出数据的价值和效用。

第一层面:可靠存储

“当前用户更加关注数据共享的效率,具体而言包括:数据的生成与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原始性、数据的保存时间以及更大的共享范围。”惠普企业业务集团技术顾问刘刚表示。

刘刚简单介绍了加拿大的数据共享情况,有19个数据中心覆盖加拿大全境,以LONDON这个加拿大最大的医院组织为例,它分布在三个地点,机构成员超过8000个,存储了700万病人的健康信息,日常访问量是60万。为了满足大范围、大容量的数据共享需求,惠普提出了四种关键性技术:一是虚拟化路径,文件数据保存在分散的物理设备中,文件数据访问路径由系统统一管理,系统内部路径透明;二是功能整合,基于磁盘阵列的存储访问,简化复杂的归档与备份系统,关注单一存储池并发性能;三是多重数据保护,包括ECC、WORM、电子签名、自动拷贝;四是网格化架构,使用低成本的操作平台,通过海量节点线性提升性能和存储容量。

存储虚拟化技术被广泛关注。主要有三种方式来实现存储虚拟化:基于主机的虚拟化、基于网络的虚拟化、基于存储的虚拟化。Infortrend中国区产品经理李剑认为,传统存储的弊端可以用16各字来概括:“分散硬件+信息孤岛+复杂环境+无限投入”,有了存储虚拟化之后,则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存储可靠、保护完善、成本合理”。

第二层面:数据挖掘

信息资源只有被充分地开发利用才能发挥出价值,数据辅助决策远比局部应用的作用大得多。对此,厦门和上海长宁纷纷进行了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的探索和尝试。

孙卫介绍说:“厦门市在统一的标准数据库基础上实现了实时数据库与挖掘数据库的分离,建立各类主题数据库,如以病种、病历质量、费用等为主题,实现数据挖掘、分析,进而实现增值服务和初级智能的统计、分析等。”

上海长宁区的做法是:多系统信息挖掘,完成管理控制和业务操作信息的整合。据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介绍,多系统信息挖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医院业务统计,实时的业务统计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2)经济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支状况、收支合理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为收支两条线的贯彻执行情况提供分析依据;(3)区域健康档案,2007年建成的区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全区80万居民健康档案和16家医疗机构内的病史诊疗信息的整合和统一调阅;(4)医联信息,2008年和上海市申康医联工程进行对接,实现了申康23家三级医院居民诊疗信息的调阅;(5)区域信息,实时提醒的智能化的门诊质量缺陷提醒功能,譬如:健康档案调阅提醒、近期同类检查检验提醒、诊疗规范提醒等,通过区域卫生平台为医疗服务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如减少医疗费用、减少医疗差错、促进诊疗规范、规范门诊处方等;(6)居民健康资讯,居民通过Internet登录该平台查看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在区域内16家医院的病史记录,并通过抽取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居民智能地推送各种健康服务(健康提醒、导医服务)。

中华医学会党组书记 饶克勤

福建省卫生厅副厅长 张守臣

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 孙卫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

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殷伟东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

福州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陈金雄

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 郑静

CMIA电子病历委员会名誉主任任连仲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企业业务集团技术顾问 刘刚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卫生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 冯东雷博士

Infortrend中国区产品经理 李剑

锐捷网络医疗行业技术咨询杨靖

用友医疗副总裁 徐春华

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副总裁梁继有

《新卫生》专刊主编 朱小兵

栏目主持:谭啸 tan_xiao@ccw.省略

网址:省略

微博:t.省略/newhealth

每周卫事

信息化促军队卫生经济管理精细化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军队医院经济管理信息化取得了重要进展。9月26日―29日,由总后卫生部主办、联勤部卫生部协办、南京总医院承办的全军医院成本核算软件培训暨卫生经济管理学术讨论会在南京总医院成功举行。与会代表学习了军队医院核算软件,并交流了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军队医院经济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朱)

江苏307种药物降价30%左右

日前从江苏省物价局获悉,307种几千个规格的国家基本药物近期将再次降价,降幅或在30%左右。江苏省物价局相关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前期已经就基本药物调价方案进行了广泛地征求了意见。“就我们看到的征求意见方案而言,在零差率销售的基层医院机构,降幅约在30%左右,有个别药品的降价幅度甚至达到60%左右。”为了进一步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掌握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实际购销价格情况,省物价局日前还在全省开展了基本药物价格专项调查,包括国家和省增补的共599个品种,调查一直追溯到2007年时当地的招标价格、购进价格及销售价格等。(来源:《扬子晚报》)

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与IBM启动战略合作

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各类卫生资源,逐步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高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障机构和医药管理机构为实施主体;具备专业能力的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网络提供商、设备供应商为建设主体。

(二)因地制宜、分期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总体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三)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建立由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协调管理机构,实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

(四)统一标准、保障安全。采用国家和卫生部公布的最新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标准化技术政策,规范顶层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系统数据整合与管理标准体系,采用安全交换和控制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管理、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

(五)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拓展服务功能,使用户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各取所需,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总体目标

按照区域卫生管理理念,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2-3年努力,建成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的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居委)4级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卫生管理电子化、安全保障一体化战略目标,开创全程终身式健康服务和现代化医疗卫生协作管理新模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体系1.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标准,为区域内每个居民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并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的,建立集基本医疗、基本保健和卫生管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2.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制定数字化医院信息体系基本框架、信息交换平台结构、信息交换基本数据集和接口标准、医学术语集、医院信息编码标准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建立门诊、住院、药品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检验、影像、心电等临床信息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探索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协同诊断等协作机制。完成医院行政、人事、财务、后勤以及绩效管理等事务数据集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医疗和推行“就医一卡通”奠定基础。3.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和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与现有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慢病监测及死因报告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出生证明系统)在市、县(市、区)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整合。4.加快卫生应急指挥与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成音视频一体化信息平台,将疾病报告、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各类卫生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连接并展现;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重点建设120车载视频和救治现场移动视频语音传输,提高实时指挥能力。

(二)建立面向市民的卫生服务门户网站和短信服务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卫生核心应用体系与对外服务贯穿,相关公告,采集公众意见及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公众交流能力,使门户网站和短信平台真正成为政府、专业部门与群众沟通的信息桥梁;医药卫生服务信息(各类许可办理、预约服务、诊疗信息网上查询、接种短信提醒等),提供各类自助(门诊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推行“就医一卡通”,实现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使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方便群众。

(三)构建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采集、整合、利用,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公立医院运行状况、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药品供应情况及不良反应实施监控,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度指挥和社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定需要,实现群众就医预约制、“就医一卡通”、病历终身制,最终实现医改目标。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引路阶段(2010年8月-2011年8月)。以市人民医院和1个区的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机构为试点,先行完成1家公立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市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同时,构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整合平台,实施“就医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试点医院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健康小屋”和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卫生服务门户网和卫生服务短信平台试点(包括网上门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结合全市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软件系统,开展短信接种提示等。为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全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管机构等)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管理初步信息化。在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实施卫生业务管理和区域内医院运营监管,实现与医保平台对接和业务联动、“就医一卡通”。

(三)稳步提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扩展区域卫生信息化范围,横向覆盖所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单位,纵向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本市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数据互联互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成立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管理、运行和维护。

(二)发改、财政、卫生、人社、药监、物价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调配合,在基建计划中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并确保足额到位;将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采集更新、运行维护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和升级维护。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备、网络设施以及软件系统采取招标方式面向社会进行招标采购。

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传染病报告数据来源于传染病报告网络,自动报告故障数据来源于日常故障监测报表,传染病漏报资料来源于漏报调查。

1.2 方法

介绍该系统运行的必备条件和原理。对新旧两种报告方式的人工操作时间进行测试,统计各自耗时情况。在运行过程中,对报告质量进行日常监测,分析监测报表,统计数据上传

时间、信息准确率、故障发生情况、成功率和失败率。调查参与运行的27家医院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传染病漏报情况,统计漏报率。据上述资料评价该系统优缺点。

1.3 数据上传失败的标准

从预防保健科(以下简称“防保科”)传染病报告人员在HIS工作界面上确认报告到上传至传染病报告网络的时间,甲类传染病>15分钟,其他各类传染病>2小时,即为上传失败。

2 结果

2.1 系统运行基本条件

该系统的运行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第一,信息从下到上传输的各个节点,依次为:HIS、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传染病报告网络。第二,连相邻两个节点,负责信息从下到上单向流通的中转软件。第三,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信号。前两个条件需要靠相应的软件开发公司提供,第三个条件由医疗卫生单位自身提供。作为试点的鄞州区,完全具备这些条件。

2.2 系统运行原理

该系统的总体原理就是借助县级、市级及省级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中介,实现传染病稻荽右皆旱木钟蛲自动上传到传染病报告网络,替代原先由人工将数据录入网络的报告方式。下面从数据流程、系统识别及信息订正三方面对其原理进行介绍。

2.2.1 数据流程 医院各科室(门诊、住院、体检等)临床医生采集需要报告的传染病患者信息,录入HIS,在医院局域网内实现数据共享。防保科医生通过电脑登陆HIS,在审核界面上对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逻辑要求的信息或填写错误的信息进行更正,经核实正确后正式报告。数据即从医院局域网自动传输至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再依次经过市级和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最后传输至传染病报告网络。市级平台除了接收来自县级平台的数据外,还接收来自市级医院的数据,同样省级平台还接受来自省级医院的数据(图1)。

2.2.2 系统识别 对医院HIS软件进行了改造,使其具备能够识别传染病诊断名称的功能。将规定需要报告的传染病诊断名称(包括全称和简称)列入HIS诊断名称数据库,当临床医生诊疗时在HIS中输入疾病诊断名称后,系统会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自动识别传染病并提示医生进行报告。如果要新增传染病病种,则将其名称加入HIS诊断名称数据库。

将传染病报告网络中规定必须要采集的病例信息在HIS中设为必填项,当临床医生在HIS中录入病例信息时,如果有缺失的必填项,则不能保存该报卡,强制要求医生补全信息,保证了信息采集的全面性。设置的必填项有患者姓名、年龄≤14岁儿童的家长姓名、性别、联系电话、现住址、职业、工作单位、发病时间、诊断时间、疾病名称、病例分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等)、填卡医生等。如果是特殊疾病,如艾滋病等,还要将一些与其相关的项目设为必填项,在此不详述。

2.2.3 信息订正 当医院防保科传染病报告人员登陆HIS工作界面时,能看到临床医生新填写的传染病报卡。经判断,若需要报告则对病例的信息进行核实,对不符合逻辑要求的信息或填写错误的信息进行更正,判断正确后正式报告;若不需要报告,则放弃。对于已经通过审核正式报告的报卡,如果因某些信息仍然存在逻辑错误而导致上传失败的,则由软件公司通知报告医院进行订正后继续上传。对于已经成功上传至传染病报告网络的报卡,如果要修改信息,则直接登录传染病报告网络进行修改。如果某个传染病报卡上传失败(甲类距离报告时间超过15分钟,其他传染病距离报告时间超过2小时),将导致病例迟报的,则直接登录传染病报告网络手工补报,以避免法定传染病迟报。

2.3 工作资源节省情况

按照原先的报告方式,防保科传染病报告人员通过HIS将需要报告的病例信息打印成纸张,再手工录入报告网络,整个过程平均耗时5分钟/例。通过该系统报告,预防保健科医生只需在HIS的工作界面上对临床医生采集的信息进行一次审核,然后确认报告,就完成了整个报告过程,平均耗时1分钟/例。即该系统比旧方式平均省时4分钟/例。还能实现无纸化作业,节能环保。

2.4 报告质量

从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鄞州区参与运行的27家医院共通过该系统报告传染病报卡4360张,成功上传4142条,成功率为95.00%。成功上传的报卡平均上传时间为10分钟,报告网络中的病例与HIS中的病例信息一致数为4142例,一致率为100%。期间参与运行的医院共诊断各类传染病4360例,实际报告4360例(上传失败的报卡由手工补报),漏报0例,漏报率为0.00%。

2.5 故障情况

2.5.1 故障分布 从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共通过该系统报告传染病报卡4360张,共发生故障47次,导致218张报卡传输失败,失败率5.00%。从时间上看,每月发生故障的次数依次为10、9、4、6、5、5、3、3、2次。从发生节点看,医院局域网6次,区级平台11次;市级平台11次;省级平台10次;传染病报告网络9次。

2.5.2 故障原因分析 故障原因主要分硬件故障、软件故障两方面。从硬件故障看,全部由各个节点平台的服务器发生故障而造成,共发生10次。由于医院局域网,县、市、省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传染病报告网络这五个节点均设有各自的服务器,24小时运转,容易发生故障,主要故障为服务器存储硬盘损毁、或存储空间不够等,10个月内,医院服务器故障2次,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服务器故障3次,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服务器故障4次,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服务器故障1次,传染病报告网络服务器未发生故障。从软件故障看,主要是县级和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软件不兼容,共发生24次;其次是HIS与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软件不兼容,共发生9次;再次是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传染病报告网络软件不兼容,共发生4次。软件问题主要发生在运行前五个月,共34次,经过调试修改后明显减少,后5个月仅出现3次。

3讨论

传染病网络报告和HIS的广泛应用给传染病报告方式带来革命性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监测的效率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随着公共卫生工作的更深入开展[4],疾病报告的任务也相应增加,很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疾病报告的效率。原先的报告方式需要将繁杂的信息从HIS人工“搬运”到传染病报告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告的效率和质量[5]。该系统终结了原来的手工报告方式,实现了报告信息从源头到终端的自动传输,进一步提高疾病报告的信息化程度,为疾病报告的方式提供了创新思路,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创举。

与原有的报告方式比,其主要有以下优点:①,该系统节省了时间和人力资源,提高了疾病报告效率。原有的方式存在重复劳动,即同一条病例信息需要临床医生和防保科人员各输入一次,而该系统只需临床医生输入一次即可,防保科人员只需审核纠错。鄞州区近三年年均魅静”卡量约1万例,该系统每年能比原来节省约4万分钟人工劳动时间。如果再加上慢性病、死因、职业中毒等报卡,将省时更多劳动量。这对防保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它们承担着多项公共卫生服务[6],即使专职的疾病报告人员,也要参与其他工作,例如免疫接种,传染病疫情防控等。该系统能节省人力资源以开展其他工作。②,该系统提高了疾病报告质量。首先原先的报告方式,当报告人员将源自HIS里的病例信息手工录入传染病报告网络时,转录过程中难免会出错,例如,有时会出现将病例的诊断时间填错,而造成传染病迟报等问题;而该系统中,信息从源头到终端的传递过程完全由计算机信息技术承担,一般不会出现信息变异的,提高了疾病报告信息的准确性。第二,该系统最大程度降低了疾病的漏报率。由于在开发该系统时,对HIS软件做了改进,加强了疾病报告的提示功能,杜绝了人工遗漏。

当然该系统也存在一些缺点,具体如下。①,报告信息(尤其是县级数据)从源头到终端传输环节较多,任何一个环节软、硬件故障,都会导致数据传输失败,从鄞州区10个月的运行情况看,总的失败率5.00%,当数据传输失败时,需要人工补报。故亟需进一步提高稳定性。②,数据传输过程耗时较长,目前的平均传输时间为10分钟。而传统的网络直报,只要报告后信息会立即从源头上传到在网络终端上,几乎没有时间差。故亟需进一步提高从信息传输速率。③,满足运行的基本条件较高,要建设县、市、省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还要对医院的HIS做相应的改造。投入运行后,要对相应软、硬件进行长期维护。整个系统的运行需要若干家软件公司提供服务。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综上所述,鉴于该系统能够大大提高疾病报告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在后期的运行中,如能进一步提高性能,保障做到100%的报告成功率和信息传输速率,且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则具有很大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程爱萍. 网络直报前后传染病疫情报告状况的评价比较[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06, 3(1): 28-30.

[2] 颜红, 李保杰. 基于HIS的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 医院数字化, 2013, 34(10): 44-46.

[3] 祝闻华.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探议[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4, 5(25): 111-112.

[4] 龚向光. 从公共卫生内涵看我国公共卫生走向[J].卫生经济研究, 2003,9: 6-9.

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第4篇

2010年初,新津县荣获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创新奖,站在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最高领奖台上。

建设背景

按照《新津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案》,新津县要在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卫生应急指挥、社区卫生服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要求的县域卫生信息体系,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工作,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县。

创新之处

该项目建设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区域”概念上,通过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整合,实现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辅助检查结果的共享,从而为市民节约了诊疗费用,缓解了市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

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宗旨,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健康“一卡通”的实施,是以城乡居民“医保卡”为载体,将居民在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的就诊、体检等信息和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关联。实现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流程的重组与优化,跨越不同的机构和系统、在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协作。

以“人”为中心实施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宗旨是将以“收费”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居民通过刷卡记录每次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不断增添、更新和完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内容。

给老百姓带来方便和实惠:健康“一卡通”管理系统共用城乡居民“医保卡”,拥有医保卡的本县城乡参保居民,直接使用医保卡就能快速实现建档、免疫、就诊、保健、查询等服务的“一卡通”,还可实时刷卡结算费用,信息“一次录入、多方共享”。

区域卫生信息化范文第5篇

新医改方案的提出,给妇幼保健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培训会围绕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制定策略等内容展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主任张彤,在致辞中分析了当前妇幼保健领域及妇幼信息工作的现状,并对未来妇幼保健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期望和建议。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标准与规划处胡建平处长,在题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的报告中,介绍了卫生部基于医改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总体建设规划,以及卫生信息标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规划和架构,使学员了解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与具体思路。他指出:“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要建设高效统一、顶层设计 、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卫生信息系统。重点工作简单地说就是“三五二一工程”,“三”即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综合医药卫生信息平台;“五”为建立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保、财务监管和基本药物监管五大业务应用系统;“二”是建立以电子病历及临床路径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和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家卫生信息专网。四川省卫生厅信息中心主任甘华平,以《四川省基于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构想 》为题的报告,介绍了四川省近期在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标准与规范处副处长汤学军关于《国家卫生信息标准与妇幼卫生信息化总体设计》的报告,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信息管理部主任潘晓平的《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试点示范工程》的报告,分别介绍了妇幼卫生信息化总体设计,妇幼保健信息化标准制定,妇幼系统建设规范,以及前期示范工程的经验总结,这将为全国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参与本区域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起到有力支持与保障作用。培训会还介绍了妇幼中心即将开展的新一轮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并对下一步的试点申请和建设内容等问题进行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