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环境卫生学监测;重点部门;医院感染

医院是患者高度集中的场所, 病原微生物会在医院环境内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抵抗力低下的易感人群而造成医院感染[1]。通过定期的环境卫生监测, 能够及时发现消毒灭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将该院2014年1~6月对各重点部门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选择该院2014年1~6月全院重点部门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为研究对象。

1. 2 方法 由该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和微生物室工作人员一起, 对包括手术室、各重症监护室、中心内镜室、血液透析室等重点部门的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透析液、透析用水等进行采样监测。采样方法和监测结果判定按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和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科对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 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反馈至临床科室, 要求其在限期内整改, 同时将整改结果上报至医院感染管理科。

2 结果

2. 1 2014年1~6月共采集标本175 份, 合格167份, 总合格率为95.4%, 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9%。其中空气采集30份, 29份合格, 合格率96.7%;医务人员手采集40份, 38份合格, 合格率95.0%;物体表面采集40份, 36份合格, 合格率90.0%;消毒内镜采集28份, 27份合格, 合格率96.4%;使用中消毒液、透析液、透析用水和无菌用品分别采集20份、6份、6份、5份, 合格率均为100.0%。

2. 2 监测结果不合格的标本分布 空气(1份):急诊内科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手(2份):感染性疾病科医生1名、新生儿科护士1名;物体表面(4份):重症医学科呼吸机显示屏表面、呼吸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床头柜和病历夹表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暖箱表面;内镜(1份):中心内镜室消毒后胃镜。

3 讨论

3. 1 该院2014年1~6月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为95.4%, 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9%, 略高于国内一些同级别医院的水平[2, 3], 但仍有不可小觑的薄弱环节。

3. 2 本次监测不合格的标本分布及原因分析

3. 2. 1 空气不合格的标本发生在急诊内科重症监护室, 原因与其室内环境的污染程度有关, 该部门为非洁净环境, 加上医生进入前不注意更换隔离衣、更鞋等防护措施, 导致环境不洁净, 影响了空气消毒的效果[4]。指导该部门定期进行卫生清洁、通风, 正确应用紫外线灯管进行消毒, 并督促医生注意隔离措施, 是改善该室环境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

3. 2. 2 医务人员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不强, 未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和洗手的五个时机, 工作量大导致洗手时间不足、依从性低、正确率低。今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加强对工作人员手卫生的培训并增加手卫生抽查次数, 通过监督考核来强化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使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时机, 避免因手部不洁造成医院内感染的传播。

3. 2. 3 本次监测物体表面不合格的标本较多, 主要分布在病区一些常被忽视的区域, 不注意对这些区域进行清洁、消毒, 容易使微生物寄居。医护人员手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环境表面, 在随后的诊疗过程中, 就可能将病原菌传染给患者, 从而造成医院内感染。今后应加强对病区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尤其是那些易被忽视的区域, 从细微环节抓起, 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3. 2. 4 消毒后胃镜不合格主要是由各诊室的内镜由使用科室的人员清洗消毒操作及流程欠规范, 消毒后内镜储存不当等因素造成的。应将内镜集中化管理, 由经过培训的内镜室专职人员进行清洗消毒, 并存放在专门的镜柜内, 使用前合理运送, 从而有效提高内镜的使用效率、降低内镜不清洁的风险。

经过一系列的整改后, 对以上不合格的标本重新采样, 结果均合格。加强医院重点部门环境卫生学消毒效果的监测是发现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 搞好医院环境和物品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关键, 今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增加环境卫生学采样的频率和数量, 确保医院各项消毒灭菌的效果, 最终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慧, 白丽霞.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1):78-79.

[2] 王秀英, 王福才, 张秋芬. 2007-2010年某市部分医院环境卫生学调查.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 28(5):406-408.

[3] 蒋月平.妇幼保健院环境监测结果.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1, 28(6):766-767.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输血科;布局流程;消毒;环境卫生学

输血科工作环境空气中微生物含量直接影响血液制品储存的质量,输血科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与医院临床输血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定期对输血科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并对医院输血科空气消毒效果进行监测是预防血液制品被细菌等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输血反应,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医院输血科的布局和流程以及在院内位置的选择与输血科的环境卫生学也有一定的关联,为此作者对两家医院输血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中每月的环境空气消毒效果监测进行了对比分析,评价了两家医院输血科因布局流程存在差异对输血科空气环境消毒效果的影响情况。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两家医院输血科使用面积均约为150 m2,用房内均按不同功能设有贮血室、配血室、发血室等,根据《消毒技术规范》要求[1]在贮血室、配血室、发血室都分别安装了一台KJF-600型空气清洁消毒器(深圳赛得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血库冰箱均为日本SANYO血库冰箱,使用时温度设定均为(4±2)℃,血小板保存箱使用时温度设定均为(22±2)℃。

1.2方法 贮血室、配血室、发血室空气净化消毒机均设定每日定时自动消毒2次,早晨(7∶00~8∶00)和晚上(19∶00~20∶00),各消毒1 h/次,进行1次/月消毒效果监测;贮血冰箱、血小板振荡保存箱用有效氯2000~3000 mg/L的消毒剂擦拭内壁及隔层,1次/w,同样每月进行一次消毒效果监测,监测时间选择在每月的第1w周6下午进行,采用平板沉降法采集空气标本,用9 cm直径的普通琼脂培养基平板在室内对角线上按居室取3个点,即中心一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 m处,采样点高度距地面1.5 m放置平板,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10 min后盖好立即送检。储血冰箱和血小板振荡保存箱各用一9 cm直径的普通琼脂培养基平板用相同方法法采集标本,将送检的平板置37℃温箱培养48 h,进行菌落计数及致病菌培养鉴定。

1.3结果判定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3)=5000×平均菌落数/平板面积(cm2)×10 min。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规定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贮血室、发血室、贮血冰箱和血小板振荡保存箱属于Ⅱ类医疗环境,储血室,发血室及贮血冰箱等做1次/月空气,细菌总数≤200 CFU/m3且无霉菌、致病菌生长为合格。配血室细菌总数≤500 CFU/m3且无霉菌、致病菌生长为合格[2]。

2结果

两家医院输血科空气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见表1和图1。

图1甲乙两家医院输血科各类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对比

3讨论

表1列出了甲乙两家医院输血科从2011年、2012年每月空气监测的结果:乙医院输血科贮血室、发血室、配血室、贮血冰箱及血小板保存箱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100.00%、98.61%、97.22%、100.00%、95.83%,甲医院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5.83%、93.06%、90.27%、95.83%、91.67%,从图1看出:采用相同的消毒和检测方式,两家医院输血科消毒效果存在差异,乙医院输血科空气消毒效果比甲医院消毒效果好。分析两家医院输血科消毒效果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乙医院用房为新落成,为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按照三甲标准对输血科进行独立设置,室内布局按照从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流程来设置,布局流程合理,室内空气流通效果好;甲医院因医院输血科用房因各种客观因素导致各区域布局欠合理,且位置选择不当,通风效果不畅,影响了输血科总体消毒效果。两家医院储血设施采用了同样的消毒方法,乙医院输血科的贮血冰箱和血小板振荡保存箱消毒合格率也比甲医院输血科的更好,可能与储血设备的门打开时与室内的空气直接进行对流有关,因乙医院输血科整体室内环境空气清洁度比甲医院输血科的好,导致储血设施的内部环境存在一定差别。

通过对以上两家医院输血科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输血科的房屋建设布局对室内环境存在关联,且室内环境对血液保存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医疗机构在设置输血科时,要依据卫生部法律法规要求对用房要有合理布局[3],使输血科建筑设计有利于室内空气的清洁和消毒;此外医院输血科还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证,工作人员要穿戴专用的衣帽鞋口罩等,禁止非相关工作人员入内;定期开窗通风,改善和净化空气质量,减少室内细菌总数;同时要加强输血科医务人员消毒观念,各项消毒措施要落实到位,自觉加强消毒管理及定期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使输血科消毒工作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和标准化,对预防和控制血液污染、减少输血反应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消毒技术规范[M].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157-159.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第3篇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由院感专职人员负责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单凭院感专职人员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建立以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感染控制小组为主的三级管理网显得尤为重要。院长亲自担任院感委员会主任,职能部门、临床科室主任、重点科室护士长组成院感委员会成员;临床感染控制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住院总、护理骨干组成。领导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保障,三级院感管理网的建立有利于院感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2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与保证。院感专职人员应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但应注意,制度不在于数量、文字的多少,必须根据国家或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才是最好的。制定好的制度不应长久不变,还应结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标、工作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规范临床院感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表面。

3重视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每一个工作人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应当掌握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预防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1专职人员的培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院感专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定期接受市级、区级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督导临床。

3.2护士长的培训护士长是临床感染控制小组重要成员之一,是各科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者及执行者。护士长院感管理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本科医务人员各项规范的执行情况及院感控制效果。因此,院感科每季度针对院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及各科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无菌操作、环境监测等存在的问题对各科护士长进行专场培训指导、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以提高各科护士长对院感管理的认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3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感染管理科每年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1~2次,除值班人员、进修人员、生产生病人员外,其余人员均参加。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

3.4院感控制小组的培训各科感染控制小组每季度针对相关法规、规范、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高危因素对本科医务人员进行一次培训指导。院感科统一制定培训登记本,各科建立培训登记记录,医务人员全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学时。

3.5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每年新上岗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院感科集中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由所在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3.6工勤人员的培训工勤人员工作范围广、流动性大、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接触污染物、医疗废物机会较多,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无法完成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因此,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考核由院感专职人员完成,针对卫生知识、消毒隔离常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每年培训1~2次。

4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提供医院感染本底率,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4.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我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经历了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全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的过程。院感专职人员每周一次主动深入临床,针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开展目标性监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针刺伤、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等。监测结果每季度以院感通讯的形式反馈院感委员会各成员。

4.2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涉及多个项目,院感科首先组织各科护士长或全院护士进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环境监测卫生标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高度、采样面积、采样方法等关键环节,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各科每月按计划对各类环境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采样,监测结果由院感科统一制表并随同监测单下发各科保存。院感科每季度对重点科室的环境卫生进行随机抽样监测,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样监测。

4.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建立器械液监测、更换登记记录本,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液按要求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监测结果张贴于记录本上以备检查;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记录,灭菌内镜每月1次、消毒内镜每季度1次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所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器按要求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监测,灭菌物品每月随机采样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建立紫外线日常消毒记录,院感专职人员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管进行强度监测1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灯管科室立即更换,并重新进行强度监测。所有监测结果以月总形式反馈相关科室或部门。

5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院感染管理的目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院感科建立了适合本院的《万盛区人民医院感染管理考核细则》,交院感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院感专职人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疗废物的管理进行督查;对手术室、供应室、ICU、内镜室、口腔科、产房、新生儿病的建筑布局、工作流程、必备设施、手卫生、职业防护进行重点检查。督查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指导,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并限期整改。督查结果、督查意见每月以月报方式反馈护士长,必要时以院感通讯的形式通报全院,以引起大家的重视。按照《考核细则》要求,院感科每月对各科督查存在的问题、监测不合格项目打分,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每季度评选三个院感管理优秀科室,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全院通报。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第4篇

为推进“健康”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现就年全县爱国卫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健康”为主线,以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为抓手,以巩固市级卫生县城和创建市级、县级卫生单位(卫生乡镇)为突破口,以农村改水改厕和水质监测为载体,以“四害”防治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健康行为、营造健康环境、提高健康素质为目标,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广泛开展全民国卫生运动,为建设“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加强爱国卫生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爱国卫生工作制度。按照全市卫生创建标准,大力开展卫生单位、卫生乡镇和生态卫生村创建工作。在巩固市级卫生县城和市、县卫生乡镇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指导沙子、三河、桥头、悦崃、鱼池等5个乡镇创建市级卫生镇,指导6个村(居)创建市(县)级生态卫生村,指导县人民医院创建市级优秀卫生单位,指导县法院、中学高中部、县供销社创建市级卫生单位。新创县级卫生乡镇11个、县级卫生单位5个、县级红旗卫生单位3个。扎实推进“四害”防治工作,100%的乡镇机关、90%的场镇“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全县农村“四害”密度明显下降。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新增农村旱厕改造10000户,提高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切实抓好农村严重缺水地区的改水工作,力争实现新增10000农村人口使用自来水的目标,最大限度体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扎实推进城乡卫生创建工作

1、巩固市级卫生县城成果。围绕新的国家《卫生县城标准》,抓好查漏补缺和巩固提高工作。同时,加大对已获得市级卫生镇命名的的创建成果巩固力度,为市上复查验收奠定坚实基础。

2、积极开展卫生镇创建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2012年底全部乡镇达到县级卫生乡镇的要求,今年规划等5个乡镇创建市级卫生镇,等乡镇创县级卫生镇。对创建成功的乡镇给予适当的奖励。

3、继续开展各项基础卫生创建活动。今年村创建市级生态卫生村;居委、创建县级生态卫生村(居委)。县人民医院创建市优秀卫生单位,县法院、县供销社创建市卫生单位。力争完成3个县级红旗卫生单位、5个县级卫生单位的创建任务;鼓励乡镇积极开展乡镇级卫生村(居委)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卫生乡镇、村(居委)创建交流学习,抓好创建标准培训,学习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调动城乡广大基层单位的积极性,促进基层爱国卫生工作的开展。

4、继续贯彻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卫生创建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通知》(渝办发〔〕200号)和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卫生创建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通知》(府办发〔〕351号)精神,结合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通知》(府办发〔〕130号)要求,制定行动考核办法,适时对各乡镇和各部门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通报,带动和促进农村居民户垃圾清收定点堆放、家禽家畜圈养、农舍内外整洁,增强除害防病意识,培养广大群众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5、大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充分利用第23个爱国卫生活动月,开展以清除城乡环境卫生死角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健康知识宣传活动,继续开展群众投诉及新闻媒体曝光环境卫生问题办理工作,强化日常管理和规范、健全爱国卫生网络和制度建设。继续开展公共场所控烟活动,积极创建无烟单位(机关),推进全民控烟活动的开展。

6、认真贯彻《市爱国卫生条例》,加强爱国卫生法制宣传,推进健康促进工作。通过深入开展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近群众、形式多样的卫生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卫生意识、法制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群众加强个人防护。

(二)大力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和水质监测工作

1、努力争取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农村改厕项目,力争完成全年1万户农村改厕任务。加强对项目工作的规范和管理,组织协调项目乡镇召开项目培训会,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观念。继续探索推广具有地方特色和低成本、高效率的农村改厕模式,全面掌握全县农村改厕项目乡镇、村分布信息,坚持项目推进月报制和进度质量通报制。加强技术指导与工作督导,保障建设质量与建设进度。

2、坚持抓好农村村组改水工作。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村组群众饮水难问题,切实解决弱势群体饮水困难,力争新增1万农村人口使用自来水。

3、努力扩大农村水质监测覆盖面。在保持上年31个监测点124份水样监测基础上,增加到40个监测点160份水样出厂水、末梢水、丰水期、枯水期的监测任务。

(三)深入开展“四害”防治工作

1、广泛开展“四害”预防控制宣传教育活动。结合第23个爱国卫生月和“四害预防控制周”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四害”防控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四害”防控氛围,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宣传媒体和板报、专栏、资料等,加大“四害”防控宣传报道力度,广泛宣传“四害”的危害及防控方法,及时报道“四害”防控先进典型。

2、大力开展“四害”统一防控活动。坚持“四统一”原则,组织城乡春秋季统一灭鼠和夏季统一灭蚊、蝇、灭蟑螂等季节性防灭工作,确保“四密”密度明显下降,并在控制范围之内。

3、开展“全市百万农户统一灭蟑螂”活动。完成市上下达我县6万户的任务,切实降低农村蟑螂密度和侵害率,加快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城乡统筹步伐,从根本上减少疾病传播,保障百姓健康。

4、继续加强“四害”密度监测。由县疾控中心负责,所在乡镇政府配合,组织等镇卫生院开展对本辖区“四害”密度监测工作,真实准确掌握全县四害密度动态,为针对性病媒生物防制提供可靠依据。

5、抓好创建卫生乡镇病媒生物防制的达标验收工作,努力为“创卫”和“健康”建设创造条件。

6、各乡镇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市预防和控制四害管理规定》,确保组织、经费、管理等工作的全面落实。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口腔科; 医院感染; 护理质控

2005年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开展之前,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薄弱存在普遍性[1],其大量工作由护理人员执行,而消毒隔离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因而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及管理工作护理质控起着重要作用。

1 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及《河南省医院管理评价标准》为依据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口腔科门诊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认识不足,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流于形式,消毒隔离与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规章制度不健全,无独立的洗消间,器械洗消流程及包装欠规范,特别是口腔专用手机数量不能满足一人一用一灭菌,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手卫生消毒重视程度不够,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同一患者复诊时复用),台帐记录不完善,消毒隔离制度落实不到位,医疗废物处理欠规范等。

2 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召开科内护理质量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2.1 充分开发决策层的作用 优化房屋布局结构,增加必备硬件设施,调整人员结构,人员外出培训,医师的配合程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均取决于院决策层的支持,因此护理部会同科主任、院感控科,抓住关键点与领导沟通,最大限度的争取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确保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继之,彻底改造口腔诊疗室、口腔科洗消间,使其区域划分、人物流向符合院感管理要求,增添超声清洗器、热水器等相应的硬件,增加手机等器械数量,配置感应水龙头、抗菌皂液、快速手消毒剂等。

2.2 规范消毒隔离工作

2.2.1 健全制度强化培训 制定《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口腔科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组织人员认真学习规范及各项制度、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岗位质量标准等,拟定考核标准并落实,同时观看国内外医院感染案例所造成的危害,提高医护人员的认识,增加执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及《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自觉性。

2.2.2 加强口腔科器械消毒及管理 督促协助掌握清洗消毒灭菌方法及原则,采取参观学习外院先进经验,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制定较规范洗消流程:可复用器械使用后,用流动水彻底清洗-2%戊二醛浸泡1 h(原用2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由于其对器械腐蚀性大,易锈蚀,之后改用2%戊二醛浸泡1 h,手机除外)-多酶超声清洗-蒸馏水清洗-干燥包装-高压蒸汽灭菌-监测灭菌效果并记录等程序进行;检查器械采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不耐热器械采取2%戊二醛浸泡10 h-用前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监测、更换、记录。口腔科器械消毒灭菌基本原则: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进入口腔组织的各类器械(包括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手术刀、牙铤、填充器、洁牙器等),必须灭菌合格;凡接触患者完整黏膜可能暴露在体液或唾液中的器械(印模、口钳、吸唾管等)及可能被污染的手,必须达到消毒合格;口腔检查器械(如镊子、压舌板、口腔探针、口镜、弯盘等),采用一次性无菌口腔治疗包,有效期内使用。

2.2.3 加强工作人员预防标准措施落实,确保双向防护:治疗时操作者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患者血液、体液飞溅时,带护目镜,一次性乳胶手套一人一用一弃,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规范。

2.2.4 环境卫生管理 落实保洁制度,物表、地面消毒液湿式清洁消毒;熟记环境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消毒要求;无菌储藏间按Ⅱ类环境卫生标准管理,器械灭菌间、诊疗室等按Ⅲ类环境卫生标准管理,保持各室内空气质量和降低物表菌落数量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2.2.5 医疗废物管理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2.6 强化质量控制,实施院科二级质控体系,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每月接受全院质量大检查一次,院感控科每周、护士长每天检查、督导。前期,包保口腔科质控小组的成员,组织贯彻岗位质量标准,督促示范协助整改,建立较规范的工作模式;之后,采取日查、周查、随机抽查及月查等方式进行跟踪检查、评价、反馈、整改,同时将医院感染管理的新动态新要求及时纳入工作改进之中,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3 讨论

自2005年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以来,经过多循环的整改与规范,从院领导至门诊口腔科医护人员,提高对医院感染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人力、设备得到补充,布局得到相应优化,完善了各项制度,规范了消毒隔离管理工作,增强了防护意识和自律性。护理质量控制检查确保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到位,各项监测指标均合格,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