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卫生状况

环境卫生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卫生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卫生状况

环境卫生状况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 478.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51-02

【关键词】 公共卫生;环境卫生;采光;学生保健服务

近年来,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幼儿园教学环境卫生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室是幼儿在园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不良的环境因素将对幼儿的健康和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解淄博市张店区幼儿园教学环境卫生状况,笔者于2007年6月对该区35所幼儿园进行了抽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张店区城区集体办幼儿园14所、个体办6所,镇辖区内集体办幼儿园12所、个体办幼儿园3所,共计35所101个教学活动室,其中大、中、小班分别为32,35和34个。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和调查,项目包括教室面积、人均面积、采光、课桌椅符合率以及大班幼儿书写和握笔姿势等。应用器材为TES-1332A型数位式照度计、皮尺、钢卷尺等。

1.3 评价依据 包括GB/T 3976-2002《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中的学前儿童桌椅标准、GBJ 99-8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 7793-1987《中小学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室面积及人均面积 见表1。检测教室101间,其中面积最大的92 m2,最小的15 m2,平均面积为45.43 m2。参照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在50 m2以上的有60间,占59.4%;不足50 m2的41间,占40.6%。活动室面积≥50 m2的城市幼儿园为71.9%,乡村为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P<0.01);城市集体为85.0%,乡村集体为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6,P<0.01);城市个体占48.2%,乡村个体占33.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城乡集体和城乡个体分别由66.7%和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P<0.05)。

检测100间教室,人均面积最大6.3 m2,最小0.5 m2,人均面积≥1.12 m2的有90间,占90.0%;不足1.12 m2的有10间,占10.0%。人均面积≥1.12 m2城乡分为94.6%和84.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99,P>0.05);城、乡集体办学符合率分别为100.0%和88.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82,P>0.05);城乡个体分别为76.5%和66.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城乡集体和城乡个体分别为94.7%和76.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33,P<0.05)。

2.2 教室采光 见表2。城市、乡村教室采光符合率分别为78.9%和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P>0.05);集体、个体分别为92.0%和57.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3.85,P<0.01)。

教室玻地比城市、乡村符合率分别为52.6%和5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05);集体、个体分别为50.7%和6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P>0.05)。

采光系数城市、乡村符合率分别为49.1%和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集体、个体分别为61.3%和15.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6.30,P<0.01)。

桌面平均照度城市、乡村符合率分别为77.2%和7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集体、个体分别为86.7%和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6,P<0.01)。

照度均匀度合格率城市、乡村分别为35.1%和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5);集体、个体分别为25.3%,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P>0.05)。窗台高度符合率为50.5%。

教室自然采光多为单侧采光,是造成采光系数、平均照度、照度均匀度达标率较低的原因,特别是个体幼儿园租用房屋,事先未按标准建设,房屋面积和朝向受限,一侧墙无采光窗或采光窗很小,更加影响了采光效果。

2.3 课桌椅符合情况 课桌椅高度大班、中班、小班分别以52 cm,46 cm,40 cm和29 cm,25cm,21 cm为标准。考虑到测量误差和长期磨损,以±0.5 cm为符合。课桌大班符合率为12.5%,中班、小班均不符合;课椅大班符合率为12.5%,中班为8.6%,小班均不符合。

多数幼儿园对课桌椅选用同一高度,而不知道课桌椅标准,是造成合格率低的重要原因。

2.4 幼儿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此次只对大班学生进行了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调查,因调查时大班多数已毕业,所以只对9个托儿所的153名幼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写字姿势基本正确的有67人,占43.8%;握笔姿势正确的有90人,占58.8%。

3 讨论

3.1 教室面积 参照小学教室面积,50 m2以上的仅为59.4%,人均面积≥1.12 m2的占89.1%。特别是城乡个体办学者,多为租用房屋,教室面积小,影响孩子的活动和思维扩展。活动室面积不宜低于40 m2,人均面积不应低于幼儿师范教室标准,以人均1.37 m2为宜。

3.2 教室自然采光 调查结果显示,教室自然采光、采光系数、桌面平均照度、照度均匀度、玻地比等达标率均较低。原因主要是活动室建筑设计不合理,设有内走廊的活动室主要靠单侧采光,个体租赁房屋多为单侧采光,有的无后窗或后窗高而小;另外,窗外树木遮挡、墙面不能按时粉刷也严重影响采光效果。对于调查反应出的教室自然采光不足,要给予改造,暂不能改进的应增加人工照明设施作为补充。

3.3 课桌椅卫生 儿童在园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桌椅上度过的,课桌椅是培养孩子良好坐姿的重要外界环境,与脊柱弯曲异常及近视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也是影响学习作业能力及身体功能状况的一个因素。课桌椅不但要满足写字、看书和听课的需要,更要适合就坐儿童的身材,以培养良好的坐姿,避免产生疲劳,不妨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保护视力。 调查中发现,54.3%以上的幼儿园大、中、小班使用同等高度的桌椅,多数幼儿园(所)对国家标准不知道或不清楚。这可能是造成课桌椅不达标的重要原因。

环境卫生状况范文第2篇

有专家预言,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2011年,我校曾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高一新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SCL-90)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受到社会、家庭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影响巨大。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提出了“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行为模式的影响”这一研究课题。

一、研究内容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急剧转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关系持续弱化。与此同时,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加剧,离异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特殊家庭明显增多。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行为影响巨大,本课题主要研究家庭因素对我校现有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行为模式的影响。

二、课题界定及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本校高一、高二的学生。

课题所指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行为模式指的是一个人对待外界刺激的较为固定的行为习惯和情绪

表现。

本研究中,家庭环境为自变量,心理健康状况和行为模式为因变量。研究方法为:问卷法、量表测试法、访谈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

三、研究目标

探索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家庭类型对学生行为模式的影响,为做好学生的发展性咨询工作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向家长提出家庭教育相关的建议,更好地指导家庭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四、课题研究历程

本课题自立项开始到结束共经历了五个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2012年6月~9月)

在此阶段,我们认真查阅和学习了相关的资料,如《家庭环境对农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分析》《当下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社会转型期高中生应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等,并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2.信息收集阶段(2012年10月~11月)

在此阶段,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初步了解了高一、高二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主要进行了两次大的问卷调查。

《高中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我们自编的问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成长经历、对父母的评价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了解,我们收集了学生的家庭环境信息。

《大学生UPI问卷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量表,是我国高校最为广泛应用的心理普查量表之一,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也同样适用于高一新生,而且在嘉兴市平湖地区的几所高中已经被使用过。于是我们将其借鉴过来用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思想状态,有效区分严重心理问题学生、一般心理问题学生和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此外,该量表还有利于对学生的具体症状表现进行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之后的交流和访谈。

3.初步探讨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4月)

根据初步收集到的学生家庭信息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分类信息,我们确定了研究被试共69名学生,并对被试进行了自编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0道选择题,其中9道多选,21道单选。主要调查的内容有:是否经常和周围人发生矛盾?有伤害他人或打人的冲动吗?是否认为自己经常不被关心?生活中是否能发现许多愉快的事情?是否感到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是否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回忆起童年时的心情是什么?家里的氛围让你感到温馨、放松还是压抑、不自在?遇到困难或烦恼时你会怎样做?是否经常哭泣?是否有自杀的念头?是否对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是否觉得老师和同学歧视自己?对自己的外貌满意吗?当有异性表示对你的好感或想与你亲近时你会怎样?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在正常家庭与非正常家庭(包括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家庭氛围的温馨和压抑两个维度进行了区分和比较研究,初步总结和探讨了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其行为模式的关系。

4.分析归纳阶段(2013年5月~7月)

在此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境环境信息;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充分利用班主任和班级同伴的印象收集更多信息;验证、充实和修正研究假设。研究发现,学生的行为模式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如下。

来自温馨家庭的学生更能适应环境。来自压抑家庭的学生往往不善于发现生活中愉快的事情,比较消极,其中多数学生(67%)感到自己不被关心,有将近一半的学生(45%)时常感到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对自己不满意,容易有自杀的念头。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更多地感受到不被关心(78%),其中有多半(55%)认为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认为多数人都不可信任的学生有(66%),明显高于正常的家庭的学生数(39%),近一半学生对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44%),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更容易有自杀的念头。

5.总结阶段(2013年7月~9月)

整理分析有关数据和资料,全面进行总结,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

五、结论

研究发现,来自温馨、放松家庭的学生更能适应环境,容易发现生活中一些愉快的事情,心态较积极,对自己更有信心,更具有挑战性;而来自压抑、不自在家庭的学生往往不善于发现生活中愉快的事情,比较消极,往往感到自己不被关心,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对自己不满意,对人对己缺乏信任感,容易有自杀的念头。

总之,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一个温馨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适应社会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一些家庭气氛紧张、让人压抑和不自在的家庭往往会带来很多的发展性问题,阻碍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往往不能给人带来和谐温暖的感觉,对孩子的身心伤害非常大。

本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在温馨的家庭中,学生往往能有归属感,认为自己是重要的,能够建立起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对自己有更多的自我认同,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挫折和挑战;而生活在家庭氛围不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则很少感受到被关心和爱护,往往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因而大大地降低了他的自我价值感,容易沮丧、消沉,对自己对别人都缺少信心,遇事容易退缩。

六、反思及启示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们发现了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新途径——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当我们得知学生的家庭环境异常,如父母闹矛盾、家庭成员病故、经济困难等时,我们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做好关心和辅导的工作。家庭的变故直接威胁着个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虽然家庭是满足个体归属感需求的主要场所,但并不是惟一的场所,班集体也是获得归属感的重要场所。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在班级组建学生团体,组织开展团体活动。通过组内成员的互动,让特殊家庭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验到归属感,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总是会漏掉一些急需心理帮助的学生。通过对学生家庭环境的了解,我们可以将非正常家庭的学生组成同质团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调整和改变不良的认知观念,帮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更开朗乐观地面对生活。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单亲家庭学生,可以结合个别咨询和班主任关爱的方式帮助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环境卫生状况范文第3篇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__乡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前在农村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来抓,精心组织,加强领导,落实关键措施,着力打造人居新环境,建设优美新乡村,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主要成绩

经整治全乡19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共投入经费42万余元,投工6500余个,开挖土方2200余方,使用涂料321袋,清理垃圾102吨,整治公路18公里,渠道5公里,街巷户道71公里,栽植侧柏3000余株,新投放果屑箱5个,建立垃圾池36个,清理乱搭乱建3处。

二、主要做法

(一)抓组织领导,明确职责。

为扎实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乡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的副乡长为副组长,驻乡机关负责人、村支书为成员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乡环境卫生专项治理的规划、部署、协调、检查督促和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道路交通整治组、环境卫生整治组、村容村貌整治组、宣传工作组、督促检查组,明确了各组的职责、任务、整治的重点及区域。各村也建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并落实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了该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抓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一是乡党委多次召开党委扩大会,专题研究此项工作,并在动员会上反复强调部署,各村通过召开党员会、村组干部会、群众会等形式,认真宣传乡村环境卫生治理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通过标语、条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将活动宣传到千家万户,发动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并参与到全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行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从而调动了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抓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点带片,整体推进的思路。根据环境卫生治理的内容及要求,狠抓重点村、主要交通线、驻乡机关站所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工作的整体推进。

一是以基层条件好,环境卫生状况优的蒋家庄村为典型,引领带动其他各村开展工作。

二是集中对石西线、里上线沿线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状况进行集中整治,大力提高__形象。

三是充分发挥乡政府、驻乡机关在环境整治工作中的作用,狠抓关键部位的整治,重点抓好机关、主干道路、沿街建筑、居民集中区、背街小巷等区域环境卫生清理工作。

(四)抓督查评比,攻克难关

一是实行“3131”工作制。乡环境卫生整治组要求各村每三天汇报一次整治情况,乡政府每三天召开一次整治工作交流会。二是实行实名打分评比制。乡政府两次组织乡村干部逐村观摩检查,参加人员依据整治标准实名打分,汇总排队,促进工作落实。三是加强督查。乡政府督察组两次组织开展督查活动,并将督查结果张榜公布,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建章立制,推进长效管理

为巩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成果,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坚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长效管理措施。

一是订立制度。主要制定了《__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法》,各村制订了保洁公约,并在村庄醒目处刷写永久性标语约15处,在河道地带设置了管护牌,明确管护责任人、管护范围和要求,签订了联户保洁责任书42份。

二是成立了环卫中心。乡环卫中心有分管卫生的副乡长任主任,两名公务员为成员,各村环卫中心由一名村委副主任任主任。乡环卫

中心负责全乡环境卫生的整治、监督和指导,村环卫中心负责对本村街巷、道路、垃圾池实行全天候保洁,村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三是完善机制。一是投入机制。实行“受益者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投入办法,通过“群众自筹、上级补助、户主投入”的方式,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二是强化考核机制。落实了“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和追究制,将乡干部、村干部工资每月挂10%作为奖惩。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村社干部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

二是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有侍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三是因资金紧张,难以形成特色和亮点。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强化乡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加大整治力度,使全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各项工作整体推进。

2、进一步落实城乡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办法、措施,加大督促考核力度,积极探索和完善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环境卫生状况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评价昆明市2009-2011年农村改厕及相关卫生知识宣传对农村卫生防病效果及村民卫生意识的影响。 方法 对连续三年实施农村改厕项目农村地区进行改厕项目实施效果评估,并选取1个未改厕或改厕普及率较低的村作为对照村进行调查。问卷调查村民相关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及评价改厕效果。结果 改厕村周围环境卫生状况良好,人群对改厕项目的知晓率从82.5%上升到98.6%,改厕户对建造和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满意度为 96.70%。 结论 农村改厕减少当地村民感染性腹泻和寄生虫感染的发生,通过健康教育可提高当地村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农民卫生知识、卫生行为明显提高 ,改善了居住环境卫生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关键词】 农村卫生; 改厕; 效果评价

农村改厕工作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的必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及时总结昆明市2009-2011年农村改厕项目实施情况,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农村改厕工作,2011年9月至11月,昆明市疾控中心对昆明市2009-2011年连续三年实施农村改厕项目的县(市)区进行改厕项目实施效果评估。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一般情况: 包括农村总户数、户人口数、户主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等。村容、村貌及家庭环境卫生状况 、户厕建造标准及卫生、粪便处理、农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和卫生行为形成情况 。

1.2 调查方法与对象 在每个项目县中选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2个村、每个村随机选取5户改厕农户,并选取1个未改厕或改厕普及率较低的村作为对照村进行调查。同时对改厕项目县区的600名村民(实验组360人、对照组240人)进行问卷调查。

1.3 评价标准 按照 GB19379 - 2003 《农村户厕卫生标准》进行评价。

1.4 质量控制 由市县疾控中心联合组成调查组,按照设计好的调查表 ,对调查员进行培训后进行现场填写 ,填好的调查表由复核员复查。

1.5 评价内容 对调查的行政村环境卫生状况、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民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以及农户参与改厕程度进行比较 。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9-2011年期间,昆明市共争取到4.84万座无害化卫生户厕的项目建设任务。以县为单位,昆明市2009年农村改厕项目覆盖率为35.29%,2010年为58.82%,2011年为68.42%。

2.2 全市改厕工作现状 截止2011年底,我市农村总户数为81.57万户,累计卫生厕所户数为58.39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1.58%,较2008年底提高了9.5个百分点;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40.55%,较2008年底提高了9.73个百分点。

2.3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改厕村村容村貌较未改厕村好,改厕村有更多的厕所在室内、有防蝇措施、地面卫生状况好、有贮水设施、有盛水器具、有纸篓、基本无臭、出粪口密闭加盖、蝇蛆密度较低。

2.4 农民对改厕基本常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已开展改厕项目的实验组知道改厕的人占98.60%(对照组占82.50%);认为有必要进行改厕的人占96.70%(对照组占86.70%),认为无所谓的占1.70%(对照组占10.40%);知道长期使用露天粪坑对身体有危害的人占81.90%(对照组占70.40%),不知道有危害的人占18.10%(对照组占29.60%);掌握正确取用粪水的占55.30%(对照组占40.80%)。

2.5 农民对改厕项目满意度明显提高。实验组支持改厕态度占96.70%(对照组占90.40%);对目前改厕状况满意的占81.10%(对照组占65.80%);表示愿意花钱进行改厕的占93.30%(对照组占86.30%)。对照组在干预工作中没有宣传和没有具体经费上的投入,人群满意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选择采取何种形式的支持,将是推广此项工作的关键因素。

2.6 农民讲卫生意识及行为行成率明显提高。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发现:人群对改厕项目的知晓率从82.5%上升到98.6%,“认为改厕有必要性”的从86.7%上升到96.7%,均上升了十多个百分点。在改厕的支持率和满意程度方面,人群均表示支持,实验组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分辨达到:93.3%、81.1%。同时,愿意出钱改厕的人群占到了93.3%。

2.7 粪便无害化监测达到《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要求。全市建成的4.84万座无害化卫生户厕三格化粪池式占改厕总量的95%。经市疾控中心抽样监测,合格115座(87.12%),基本合格7座(5.30%),不合格10座(7.58%)。总体合格率为92.42%。

3 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评估,昆明市农村改厕工作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和成功,但仍然存在以下五个问题:一是农村无害化户厕覆盖率不高。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71.58%,但无害化户厕仅达到40.55%。二是健康促进力度不足。改厕项目健康宣传资料覆盖率低,依然存在着宣传教育工作疏忽的方面。三是农民对正确使用无害化厕所的认识不足。在调查中,对“取用粪水”的指标,实验组为55.30%,对照组40.80%,相对来说普遍偏低。说明农村居民对于改厕项目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会影响到改厕工作的推广和普及。四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部分居民仍然未能意识到改厕项目带来的好处。改厕项目是不仅仅是改善卫生状况,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工作,它是要取得环境效益、卫生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居民对改厕项目缺乏直接动力就是未能看到有经济效益的产生。五是通过现场评估,部分卫生厕所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节问题[1]:如过粪管安装没有达到技术要求、三格化粪池有效容积达不到规范要求、或三池的比例不规范、洗澡水等生活用水直接排入第二格或三格化粪池中、部分厕所的厕屋面积、高度不够,便器安装位置不合理、无害化处理的粪液没有进行有效利用,在地下部分建设时就留有溢粪口,随意排放,污染环境的现象;及受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村小组无害化卫生户厕没有入户进院等。

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紧紧抓住国家“公共卫生全覆盖”的总要求,把农村改厕从阶段实施转变为常态化建设,二是紧紧“早预防早健康,早改厕早受益”这个中心,大力推进健康促进,三是政府投资与多渠道筹资相结合,加强部门协作,切实解决好改厕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四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改厕工作。五是严格标准,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农村改厕项目在资金的利用率。此外,还需加强与农业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互通信息,确保全市农村改厕工作健康发展。

环境卫生状况范文第5篇

4月份,经镇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对集镇环境卫生进行了专项综合整治,4月13日,专门召开了动员会议,动员会议后,全镇相关职能部门迅速落实行动,并召开了五次专题协调会议,经过村镇办、农村办、城管、交警、派出所、工商、环卫、交管、农贸市场管理办公室等各相关部门一个多月的联合综合整治,集镇环境存在的十三个方面,四十三个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振胡路侧石完成改造、车辆基本有序停放、环境卫生保洁到位、外地大型车辆全部按规定停放指定地点、农贸市场相关设施改造到位、乱设摊、摊外摊整治到位,集镇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集镇的环境管理工作,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老百姓的愿望相比,还存在着不少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保持长效管理的任务还很艰巨。

从刚才检查的情况来看,还至少存在着五个需要进一步整改的地方:一是商贸街的路侧石还没有改造到位;二是集镇主干道路两侧车辆有序停放还需进一步加强引导;

下阶段,要进一步从一下五个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实施管理力度,存在重突击轻经常,重治标轻治本的思想。二是存在畏难思想。要保持好的环境卫生状况,就要坚持不懈,没有一劳永逸的措施,这就是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年年搞的原因。我们的干部普遍存在着怕的思想,怕麻烦、怕动手。三是存在松劲思想。认为环境卫生状况管好了没有多大实效,群众也得不到多大实惠,所以能拖则拖,认为松一松、歇一歇无关大局。思想上总认为群众素质意识差。搞环境卫生管理,动态性大,再要加上高标准就无法无力了。四是存在怕花钱的思想。大家都清楚,要使环境变优变美,必须要用人工,要添设施,要花钱。有的单位认为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不值得在卫生上花费大量的资金,即使花了钱也起不到多大效果,没有积极性,不舍得投入。五是群众的卫生意识不强。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卫生教育和引导,不少群众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懂得珍惜环境资源,随地吐痰,乱丢纸屑烟头,乱倒垃圾等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是导致环境卫生状况差的主要原因。要彻底改变我镇的环境面貌,必须要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但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特别是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更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扎扎实实搞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而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开展“集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三、实施方案

集中整治时间为一个月,从3月13日至4月13日,具体分三整治。

第一阶段为调查摸底阶段至3月10日为,各职能部门结合自身特点,排查本单位在集镇环境整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摸清和掌握第一手资料,拟出整治方案。此项工作已从从3月初起全面展开,目前已基本结束,各部门也已拿出了各自的整治方案。

第二阶段为集中整治阶段,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按照整治要求,全面开展整治工作。此项工作从今天动员会议起正式展开,时间到4月7日,共25天。

第三阶段为验收提高阶段,由镇农村办公室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整治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完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时间到4月13日,共6天。

四、工作措施

1、明确工作纪律:各职能部门要把集镇环境综合整治摆上重要位置,并由部门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要集中物力、人力、财力,坚决杜绝推委扯皮,做到统一部署,相互配合,集中整治,有效提高集镇环境卫生工作新水平。

2、明确分工,明确职责:各职能部门内部要落实责任包干区和包干路段,责任区域包干范围内要立责任公示牌,形成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对集镇沿街门前“三包”的落实,要与私营业主和户主签订集镇环境卫生责任书。

3、工作例会:根据集镇环境卫生整治的工作部署,镇成立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小组(名单附后),并实行每周三、五下午4:00工作例会制度,所有参与部门共同参加,并对照集镇整治的工作方案,认真排查难点、重点,谋划对策措施,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通过工作例会制度,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圆满完成集镇环境卫生整治的工作目标。

4、工作督查:镇建立以督察办等职能部门为主的督查领导小组,督查小组的职责主要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集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督查,并按照整治工作的要求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就是计奖依据。

5、奖惩制度:镇设定集镇环境卫生整治奖励基金。通过考核对责任到位、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工作不力、推委扯皮、效果较差的年终要与发放工资相挂钩。

6、确保有效投入:镇积极筹措资金,并由财政排出专项资金,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设施添置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集镇建设,形成多元投资机制,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