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立足“一区一城”
为房山加速发展提供新优势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以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北京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高端产业新支撑,由此房山提出要建设高端制造业新区;北京提出要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由此房山提出要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这“一区一城”新定位的提出,是符合北京的要求和定位的,更是“十二五”时期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具体分析,打造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就是要引进高端重大项目,构筑实体经济高地,打造首都发展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就是要建设更加宜业、宜居,更加有活力、有魅力的现代化新城,更好地承担起承接首都中心城区人口、缓解市区交通压力、聚集首都高端要素的功能。
作为房山城市的前沿发展区、品牌园区,在“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中,高教园区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年来,高教园区按照配套设施建设与满足高校需求相结合、高科技企业引进与高校学科优势相结合、园区产业发展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始终把加快推进拆迁、拆改移项目作为建设前提,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基础,把加快推进高校基本建设作为龙头,把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作为抓手,把“建设大学城,为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拓展空间;打造智汇城,为区域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增添活力”作为任务使命,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园区。
截止目前,园区内土地一级开发任务全部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轨道交通房山线稳定运行,市政配套九通一平设施齐备。已签约入驻院校达到6所,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四所入驻高校已启用新校区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师生入驻规模已达三万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已进入建设、筹备阶段。公租房、教育实习基地、教师商品房等重点配套项目即将完工,配套中小学、市政交通一体化项目启动。智汇城科技创业园和中关村房山园获得批复,科技成果转化及智汇城科技创业园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相继展开。
致力新时期
为京津冀协调发展提供新动力
新年伊始,对首都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破解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房山区委、区政府将此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求结合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启动相关研究,找准战略定位,确定战略重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高教园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结合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把高教园区建设成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区,把“智汇城”打造成人才高地、科技成果高地、科技服务高地、科技企业孵化地和集聚地,成为科技房山的发展引擎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契合区委、区政府提出的“321”发展格局,高教园区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以高教园区为智汇城核心区,依托高校科教资源,打造以教育实习基地为代表的科技孵化器和以车站一体化为代表的企业加速器,以北京校企合作促进会和智汇城孵化器机构为平台,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突出高端引领作用,形成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集群。在“长良组团”布局,建设科技企业集聚和科技研发服务平台,打造与科技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配套平台区,作为支撑核心区研发业态的承载空间,协调配套各类研发平台和科教资源,推动产业主体在属地落地。以窦店、燕房组团和“两带一环”为智汇城服务区,以产业发展为诉求,协同创新联合体,及时转化技术研发成果,引导核心区产业孵化过程中涌现的优质企业向功能区迁移,打造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链,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以房山全境乃至京津冀为智汇城辐射区,利用核心区资源,根据其发展规划,提供科技、人才、信息服务,打造技术密集型产业特色小镇,形成“一镇一品”,助推全区协调发展。同时,借助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契机,“一路向南”辐射“京津冀”经济发展圈的发展。
瞄准定位
明确“智汇城”发展方向
按照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对房山区发展的要求,结合房山“一区一城”新房山战略和“三城、两带、一环”的总体布局,“智汇城”作为科技城区建设的开路先锋,以“以慧建园、以园汇智、以智育业、以业兴城”为根本点,以建设“北有中关村,南有智汇城”为着力点,以打造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区为着眼点,结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协同京津冀发展目标,打造成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功能区和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枢纽地。
以慧建园。按照住建部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智慧城信息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安防基础设施和环境家畜设施建设,强化智慧校园、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社区等智慧城市专项示范应用,提升园区在运行监测、政务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体现智汇城软硬件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和前瞻性,打造“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区”,为智汇城汇集高端智力人才、培育新兴产业奠定基础。
以园汇智。以智汇城品牌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成立智汇城高新技术研究院,构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机构和平台体系;通过对接“十百千计划”、“海归人才创业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引进高水平创业人才队伍;通过建设智汇城高端创新人才专家库,搭建高端人才智力平台,促进智力共享、信息交流和人才流动,为智汇城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以智育业。充分发挥智汇城资源禀赋和人才优势,面向房山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围绕生物医药与健康管理、文化创意与高端服务业、智能机械和光机电一体化、节能环保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建立科技孵化器、加速器,打造智汇城科技创业园示范基地等措施,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促进校企协同创新,与中关村形成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引领房山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以业兴城。深化拓展智汇城品牌内涵,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现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条件,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引导企业集中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带动智汇城及周边区域发展,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纽带,合理布局产业与各项配套功能;形成“核心区、配套区、拓展区、辐射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出智慧城市和国际新城的示范作用,最终实现“北有中关村,南有智汇城”的宏伟愿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城市。
关键词:智慧社区;ND物业;物业管理
引言
全国各大物业管理公司纷纷借助互联网+载体,与传统物业相结合,打造智慧社区,即使是万科、绿城、龙湖等知名物业公司也不例外。ND物业管理公司为追求更大发展,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建设智慧社区,迎来新发展。
1ND物业智慧社区平台构建概况状
(1)实体支撑。ND物业公司于2015年成立子公司浙江悦都网络科技公司,主要任务就是将ND物业所属项目全部上线,整合线下有效资源,开展线上运营,打造智慧社区平台,为业主提供线上服务,提高业主对物业公司的满意度。(2)产品App种类及作用。主要包括有悦嘉家、悦服务、悦园区三大产品,通过开发电脑端和移动端来打造智慧社区平台。悦嘉家主要是针对客户,分为业主或租户,为其提供社区生活功能服务和消费。悦服务主要是为公司内部人员端使用,通过接受业主端提出申请进行操作,组织内部人员进行线上联系,解决问题。悦园区是通过接入第三方,结合园区管家,主要针对写字楼项目,打造园区智慧服务一体化。(3)功能模块的分类。主要分为服务模块和商业模块。服务模块针对社区居民所需,设计出邻居圈、公告、家政、访客通行、一键开门、物业缴费、工单维修等各种社区生活服务模块。商业模块主要为悦购房屋租售。悦购是通过挑选合适第三方供应商入驻平台和公司自营,为业主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增加物业多种收入。房屋租售是为社区居民提供转租和出租咨询平台,方便联系,与大悦资管家结合,提高物业人员多种收入。
2ND物业智慧社区平台应用现状
(1)缺乏智慧社区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智慧社区平台正是在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基础上来进行运作的。而悦都网络科技公司作为ND物业管理公司的子公司,才成立不久,主要以年青团队为主,技术不够娴熟,团队凝聚力有待加强,不能很好利用公司提供的软硬件资源。而ND物业所管辖的各个项目负责人和智慧专岗人员大多是知识技术水平偏低,对互联网知识了解很少,社区APP操作不熟悉,不利于向社区居民宣传,大大的影响了智慧社区平台的建设进度。(2)对供应商的规则标准衡量不清晰。智慧社区平台通过以社区APP作为桥梁,对接联系合适商家入驻平台。其中势必要涉及到对平台供应商的选拔,因为选拔标准不一致,评估不合理、监管不严格,所以导致了一些质量不合格、物流配送不及时问题,引起业主和租户对物业的不满。而业主对智慧社区平台服务的不满意,直接影响了业主对后期线上的物业个性化服务的印象,不利于平台流量的留存和后期的持续运营。(3)智慧社区APP用户体验感差。虽然智慧社区平台APP为业主提供了报修、一键开门、邮宝、线上缴费等社区便捷功能,只需要住户登录所属社区账号并按照设定步骤提报给物业进行处理。但是这些提报任务当中有一些是是涉及到房修问题,由于问题并不是集物业的力量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寻求开发商和政府街道联合处理。这样就造成业主和租户最关注的房修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极大的影响了业主对物业在智慧APP的信任感。由此业主也就不信任社区平台APP的其他服务,严重的降低了APP的活跃度,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业主不愿意下载以及主动去使用各个功能,不愿接受物业公司提供的线上服务,不利于智慧社区平台的建设。
3建议及对策
(1)采取外聘和内训相结合的措施。充分利用大学生接受新兴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制定出一套人才成长通道的培养模式,吸收更多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作为储备管理层,并定期进行智慧社区平台相关知识培训,强化互联网与传统物业相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物业管理模式。从公司内部选拔员工进行相关智慧社区平台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并纳入绩效考核,与工资挂钩。采取以上的模式能更好、更快增加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既加强了人员的专业性,又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智慧社区平台APP的运营活跃度的持续上升。(2)完善平台供应商的管理制度。在前期招商过程中,要首先对有意向入驻平台的商家进行考察、评估,同时要上报ND物业有关部门,提交商家评估报告。通过审核商家要接受平台的奖惩制度,对待业主或者租户强烈投诉的商品质量差或者售后服务不负责要实行扣分处罚机制,扣分过多者商家直接与其解约,保证入驻平台的供应商及时、高效的服务客户,让业主和租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既提升对物业的满意,有促进物业企业的多种收入。(3)提高智慧社区平台功能满意度。参考大量智慧社区平台应用案例,专门开设线上平台住户反馈渠道,充分利用邻居圈,并定期筛选选取ND物业所属项目,针对性收集用户体验意见,并进行相关的功能优化处理。积极对接开发商和政府街道部门,提前进行有效沟通,针对业主和租户重点反馈的房修等一系问题,且不在物业解决能力范围之内,要积极对接协助,及时给业主回复,提升业主对平台反馈功能的满意度。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更好的解决业主与物业企业的矛盾,提升业主对物业的满意度,就必须要不断打造智慧社区平台,多方面的聆听业主的心声,做好业主所关心的社区服务内容,让物业企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最终才能走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秦峰.基于智慧社区的物业管理模式创新[J].信息系统工程,2014(6):32-33.
[2]林野.智慧社区物业建设给物业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职业技术,2015(4):46-47.
中关村壹号的定位为总部企业聚集区,以新材料、下一代互联网、导航与位置服务及科技金融为重点引入对象。项目建成后,将引入企业300余家,就业人数3万人,企业总收入500亿元,实现税收超过40亿元,对于地区创造产值和税收、解决就业都将起到巨大作用。目前,入驻企业有赛尔网络、北银消费、天地融科技等国内知名科技创新企业。
中关村壹号项目地处海淀北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区核心区的中心地带,南临北清路,西至永旭北路,北临丰秀东路,东至永嘉北路,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不仅建筑本身达到绿建三星级标准(绿色建筑最高级别),同时在内部装修和外部装饰过程中,也将采用节能环保、智慧低碳型技术和产品。据悉,项目后期建设将优先选择中关村企业的技术和产品。
“待中关村壹号正式建成时,她不仅是海淀北部的地标建筑,更是中关村高精尖技术与产品的展示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低碳、最智能的建筑。”项目总工袁世剑透露,该项目将能用到的产品和技术包括冷热电三联供、光导筒、雨洪利用、微喷滴灌系统、地下车库一体化、BIM设计与应用、智能监控、智慧楼宇管理、能源管理系统、餐厨垃圾处理、LED光源产品等。
“我们要打造这个时代集科技、低碳、智慧于一体的建筑,引领科技园区建筑的发展方向。”这是实创股份董事长陈晓智对中关村壹号项目提出的要求。
中关村壹号项目连接翠湖科技园和永丰产业基地两大组团。项目建成后,园区企业的入驻将极大激发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积极带动北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力促进整个区域向国际一流园区迈进。
作为国家住建部和山东省确定的智慧城市“双试点”城市,威海市近年来积极把握政策机遇,相继实施了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等5项国家试点,调动市民、企业、政府三个主体,大胆先行先试,在提升城市治理、服务社会便民惠民、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智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形成了可复制的“威海模式”:多元化投资方式、发挥企业支撑作用、统筹一体化建设。
就在9月8日举行的国家智慧城市案例调研座谈会上,国家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人表示,威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模式,各地要借鉴威海做法,提高城市发展的智慧化水平。
城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在2014年,威海市就着力推进智慧威海市域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城建档案、智慧水务、智慧供电、智慧燃气等领域的建设。根据《中困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显示,威海在线政府能力列地级市第l6位。同时威海也率先成为国家首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建设试点示范地区。目前,威海的城市治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是整合部门资源,实现电子政务。威海共投资1550万元建成电子政务云,铺设98条光纤链路,整合迁移了,市直部门机房和服务器设施150多台套。日前已实现200多个部门使用统一技术平台、统一运算存储、统一内外网络、统一互联网出口、统一安全防护、统一运行维护。
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威海己建成监控探头84万台,联网1.07万台,探头平均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4.5台。去年通过该系统破获刑事案件654起,协助处理群体和突发事件31起、交通事故3106起,服务政府2807次,服务民生5684次。
三是运用智慧手段管理交通。威海建成智能管控平台和8个应用系统,整合和实时监控路况事件天气等情况,自动识别重点车辆并报警,每5分钟重点路口路段信息,中心城区工作日早、晚高峰路网平均车速同比分别提高17.57%、13.99%,早、晚高峰路网平均延误同比分别下降16.76%、16.Ol%,路网平均拥堵时间下降17.78%。系统每年可为Hj户节省出行时间7016.5万小时,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平均量化效益为28.83亿元。
四是建立智慧城建档案。威海建成含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城建档案归档系统、勘察现场数据采集和建设项日流程数据采集系统。覆盖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等6大类、共计13994公里管线数据,已有联网用户24家,累计点击查询6万多次。目前已挂接73个工程的967卷档案,共计96G数据。
五是实现智慧水务、供电、供热管理。建成供水管线数字化平台和供排水调度指挥系统,与热电、通信、燃气等管线实现信息共享,提供现场数据实时采集、自动报警、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建成智能供电平台,131万客户实现用电信息自动采集和电费自动核算;开展光伏储能微网、光导照明、节能路灯、智能用电控制、充电桩、居民家庭能效服务六位一体智能供电服务。建成智慧供热管理平台,全市完成改造安装楼道智能电动调节阀12880个,安装户内温控阀33万个,服务用户30万户,供热机组效率提高35%,节能27.6%,年实现利税7148万元,实现供热计量数字化、节能控制智能化、用热自主化和政府监督网格化。
服务社会便民惠民同步
信息如何惠民对专家和业内人士并不陌生,但对普通市民和基层而言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威海通过最新的移动互联技术和最为传统的语音通信技术为百姓生活带来了实惠和便捷。
一是建立威海市民网。该平台以市民对政务和公共信息消费为核心,依托云计算、移动互联,采用云服务方式聚合政务、公共和便民服务资源,通过PC、手机、平板、数字电视等多渠道融合服务体系,采用市民个人主页主动推送个性化的信息产品和消费内容。平台采用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以“我”为中心,包含三大板块。“我的声音”含微观、咨询、调查;“我的空间”含我的信息、我的足迹、我的资料库;“我的服务”包括账单、教育、就业、社保、住房、行车、医疗、出行、旅游、居家养老等众多服务主题。截至2014年底,市民网己上线1263项服务,其中办事类538项,资讯类725项。到今年年底,该平台可提供服务1519项,政务类650项、公共类133项、便民类736项。市民实现了从一个窗口办事到一个终端办事的升华,访问量已突破150万次。
二是建立威海12349居家服务呼叫中心。该中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办,企业支撑,市场化运作模式,整合公共、公益及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家政、养老、医疗、维修、人才招聘、法律、生活百事等10大类100多项公共、公益和有偿服务资源,通过语音服务模式,向居民提供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社会化服务。同时,该中心对市民不收取服务费,且市民还可免费得到一部终端,只要户籍和居住地均在平台覆盖区域,且申请者是60岁以上老人,每月还将由政府给予10元话费补贴。去年,该中心呼叫总量达45.55万次,入网居民24.57万人,加盟服务企业3079家,上门服务4.45万次,救助240人,居民满意率达99%。
三是建立公共服务云平台。作为智慧威海建设的核心,目前平台己覆盖威海公共服务所有领域及所有客户群体,该平台投资2344万元配备各类软硬件130多台套,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旅游,以及供水、供电、城建档案等20多个公共服务系统己入驻。
四是搭建智慧公交平台。目前完成智能调度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覆盖95%营运线路和86%营运车辆,实现智能调度运行、GPS定位和自动语音报站,并通过手机、PC、数字电视为市民提供车次、位置、到站、导换乘查询和最优路线、到站提醒等智能化服务。同时在市区新增电子站牌138套,实现公交枢纽电子站牌和视频监控全覆盖。如今,全市公共交通吸引力明显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1%。
五是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按照区街道一社区网格4级管理,把72个城市社区划分为412个网格自助式健康小屋,为5万多名市民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根据楼宇图,对网格内人口、家庭、疾病、签约服务人群、重点服务人群等一目了然。并依托有线电视,成功搭建三大信息平台,实现了政企民全面互动,已在20个小区示范推广应用。
智慧业态正快速崛起
一直以来,威海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市信息产业及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威海还被列为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目前,威海更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在领导、政策、资金等各方面都给予充分支持。
一是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在4A以上景区普及电子导游、多媒体查询应用,在热点地区设置自助终端60台,整合行业管理及300多家旅游企业信息资源,在8个重点景区实现了语音导游、景点导览和电子票务应用,通过二维码、微信等提供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
二是建设山东省智慧产业园区试点。园区内有省光纤传感重点实验室、省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中心33个、院士工作站4个,去年重点物联网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1 3亿元。去年全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007亿元,软件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17%。
三是开展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基于部分政府开放数据和市民网信息资源,整合政务、公共和互联网数据,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之间大数据互助共享协作体制,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大数据创新体系,营造大数据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创业氛围。
从反映信息消费的指标来看,2014年威海信息消费规模、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四项指标的人均值,分别高出全国人均的1.07倍、2.34倍、1.68倍和1.24倍;同时据阿里公布的中国城市电商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威海位列第50位,较经济总量百强城市的68位,提升了18位,说明信息消费已成为威海经济的有力拉动者。今年6月,中韩白贸协定正式签署,威海与仁川被选定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截至2015年9月,中韩海运跨境电商出口业务,海关共验放跨境电商清单95477票、出口总值突破4000万元。
“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意义,除了服务社会便民惠民,也在于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而通过上述数据来看,威海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发挥着作用。”北京大学博士后汪碧刚表示。
智慧城市“威海模式”值得推广
从山东省智慧城市的试点市实践来看,资金、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建设推进过程中的主要“拦路虎”。而威海在智慧城市建设时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首先,重视顶层设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威海市在2007年就制定市级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八年来,威海信息化项目都必须根据全市信息化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后才能立项。未通过论证则不能立项,通过论证,如不承诺信息共享或向社会提供服务,也不会得到批准,这就如同城市规划一样从顶层为智慧威海建设把住关。
同时,威海投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政府投资既有市级也有县区级,社会投资既有国企也有民企,既有本地企业也有外地企业。政府通过PPP购买信息服务,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服务区别对待,政府将财政从配合调整为主管,这就从机构和管理上解决了财政资金落地问题。三年米,政府和国企1元投入,带动了民企、私企和运营商9元投入。在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同时,也提高了项目建设运维的实效性。
而在破解专业人才不足的难题上,威海则坚持“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一理念,充分发挥企业的支撑作用。作为一家正由传统IT制造业向“互联网+”转型的企业,北洋电气集团于2012年参与智慧威海建设,业务覆盖云计算中心及相关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减轻了政府运营的负担,大大提高了建设实效。
二是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智慧城市合作,注重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北洋电气集团与神州数码合作推出市民网,威高联合北洋集团与大连华信合作进军智慧医疗领域;在国际上,威海与新加坡IDA集团就智慧港口进行合作,哈工大(威海)与意大利帕维亚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以智慧威海应用为切入点展开深入合作。
三是在市域范围内统筹布局,逐步推开,形成统筹一体化发展格局。作为国家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市,在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大发展格局之下,威海从2014年起全力推进智慧威海市域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现代信息网络,全力推进“宽带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整合利用威海云计算中心资源在全市推广服务。在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市域一体化建设时,推进市民网服务扩展到全市域,智慧交通服务扩展到高区、经区、临港区、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以及全市国省道区域,智慧旅游服务覆盖全市星级景区,为游客提供智慧旅游体验。
为深入贯彻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落实《数字青岛发展规划(2019—2022年)》规划部署,持续建设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富有活力的数字经济、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智能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加快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建设
(一)构建智慧管用的城市云脑“智能化”体系
1.一体化综合指挥。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城市云脑大数据中心等一体化城市运行中心,满足应急协同联动、城市运行状态监测和数字即墨管理服务等工作需要。(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应急局、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
2.全域感知体系。建设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物联感知接入、视频监控资源共享三大基础支撑平台,推动全区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一张图、动态感知数据分级分类接入、全域视频资源共享共用。(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3.数据业务中台。打造城市云脑场景应用集群,推动公安、城管、应急、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经济运行等重点领域应用上线,至少3个场景一屏接入城市云脑。基本建成城市云脑区(市)中枢,构建城市云脑一体化应用体系。(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公安分局、应急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分局、科技局、统计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二)打造便捷满意的公共服务“数字化”体系
4.一码通城。实施“码上即墨”行动,推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药卫生、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和智慧校园等公共服务领域统一身份认证、多码融合和社保卡多领域应用。(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公安分局、行政审批局、交通运输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健康局、医保局、文化和旅游局、教育体育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5.一网通办。实施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化完善“爱山东·青e办”即墨分厅掌上办事平台功能,建成便民利企服务专区不少于1个,接入亮点应用不少于10项。全面推行“一事全办”主题式服务,丰富应用场景,拓展可办主题至200个,实现更多事务“一次办好”。(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行政审批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可用率超过85%。(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
(三)构建数智融合的政府决策“协同化”体系
6.政府决策数字化。深化数据汇聚共享,重点围绕营商环境和重点领域应用场景需求,强化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充分利用社会数据资源强化政府决策支撑,加强政企合作,鼓励多方参与,形成数据来源广泛、多方数据比对、数据时效性强的政府决策数据支撑体系。(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四)形成精准高效的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7.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整合各级各部门指挥调度、综合运行和辅助决策类系统及相关数据资源,建设“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全区一体、高度集成”的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应急局、公安分局、卫生健康局、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建设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智慧公安、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等,更好地支撑以网络化运行、海量化参与、社会化协同为特征的社会治理需求,提高数据汇聚、事中监管、趋势研判、协同联动等能力。(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综合执法局、气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8.一部手机游即墨。依托“一部手机游青岛”平台,整合全区范围内“食、住、行、游、购、娱”等资源,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文旅公共服务。(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
9.智慧社区和智慧街区。加快智慧社区和智慧街区建设,推动城市治理和服务向基层延伸。智慧社区建设总数达到25个,其中示范点达到12个;智慧街区建设总数达到11个,其中示范点达到2个。推动建立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光影街区、数码地标、车路协同、车充响应等应用场景示范。(责任单位:各镇街,各功能区,区民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二、推动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建设
(五)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
10.智慧教育。整合部、省、市、区、校5级教育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以及各类教育服务,为全区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智慧校园新装备、新技术试点,提升智慧校园建设应用水平,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99%。推动青岛市智慧体育平台应用,统筹全区各类体育资源,推行全民健身网上查询、网上预约、网上指导。(责任单位:区教育体育局)
11.人工智能教育。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创作、开源创新”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平台,打造集“课程教学、应用实践、互动体验”综合性人工智能实验室,推进全区人工智能教育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区教育体育局)
(六)提升医疗数字化水平
12.智慧医疗。积极配合青岛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改造,提高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效率,提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推进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建成1家以上互联网医院。参照《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国卫办医函〔2019〕236号),2022年智慧服务达到3级以上的医院数量不少于1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进一步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动态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75%。(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13.智慧医保。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建设智慧医保信息化平台。推动医保电子凭证在定点医药机构应用,逐步实现预约、挂号、就诊、支付以及查阅报告等场景亮码、刷脸服务。(责任单位:区医保局、卫生健康局)
(七)提升交通数字化水平
14.智慧停车。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便捷支付、全景导航等技术实现全域停车资源的“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服务”,建立全区停车管理、运营、服务一体化体系,打造智慧停车模式。(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综合执法局,各镇街,各功能区)
15.智慧交通。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提升对交通态势的精确感知控制能力,建设智能化、可统一调度的交通信号灯系统,实现对道路信号实时调整。开展5G交通网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即墨区巡游出租车车载智能终端安装项目。公共汽电车来车实时预报率达到100%;交通路口实时信号配时系统比例超过80%、电子警察监控点覆盖率达到100%,不断提高公交电子站牌覆盖率。(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
(八)提升人社和养老服务数字化水平
16.养老服务“静默办理”。深化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应用,实现全区老年人户籍、健康、就诊、养老金、医保等信息共享共用。推动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平台与个人信用平台互联互通,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推广应用智慧养老设施设备,推进医疗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安防设备、可穿戴设备、养老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老中的广泛应用,为全区居家失智老人发放智能手环。构建养老服务机构行政审批、民政备案、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养老服务质量综合监管的联动机制。优化老年人服务事项“静默办理”,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实现在线预约、签约,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津贴补贴领取等涉及老年人高频使用的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由系统自动办理。按上级部署,试点推行门诊慢特病部分病种“零材料办理”。(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卫生健康局、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行政审批局、公安分局)
三、培育富有活力的数字经济生态
(九)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17.海洋大数据产业。发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海洋科技重大平台集聚优势,持续引进涉海研发机构和产业项目。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产业园,畅通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加速蓝谷科研成果在当地产业转化。依托鳌山湾未来城做好蓝谷科研成果及产业转化承接,助推海洋经济融合发展。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国际领先的超算和海洋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集数据采集、存储、更新、处理、分析、共享、应用等为一体的海洋大数据综合发展体系,支撑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推动海洋特色创客发展。推进华录山东总部基地与国家海洋大数据产业孵化基地建设,融合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发海洋信息资讯服务产品,打造以光磁一体存储设备为核心的新一代大数据设施。(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局,各镇街,各功能区)
(十)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18.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数据交易主体行为,支持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市场主体探索数据交易新模式。支持更多银行和有关机构进驻数据中台开展信用贷等业务,以数据资源赋能全区实体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19.数字经济园区。支持加快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华为科技产业城、金蝶软件园、华录山东总部基地、金口智能制造及大数据发展示范基地等建设。(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鳌山卫街道办事处、金口镇政府,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十一)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20.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线上线下“双融合”,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的数字农业生态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提高农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进精准农业与智慧农机示范系统,建设卫星导航差分定位基站、农用远程气象监测站,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加快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动淘宝村、镇创建,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软实力。(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商务局)
21.工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有序推进区内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改造,重点培育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两大特色产业,打造酷特智能“数字驱动的C2M大规模定制模式”、即发集团“织染缝一体柔性化制造模式”、森麒麟轮胎“基于精益制造的智慧工厂模式”等。完善工业互联网行业标识解析体系,工信部备案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量不少于1家。加快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监测预警、攻防演练等平台,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2.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物流,推进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等重点物流园区数字化升级改造,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发展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智慧物流典型示范应用。(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国际陆港管委、蓝谷高新区管委)推进商业实体向线上销售转型,鼓励发展平台经济,支持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发展金融科技,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创新应用,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改善金融市场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责任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推进自然人、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推动信用信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使用,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增强社会诚信和自治能力。(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发展智慧文旅服务,组织有条件的景区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建设。(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
四、构建智能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
(十二)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3.多功能一体杆。以场景建设为牵引,结合道路建设、老旧路灯改造,整合路灯杆、信号杆、公交站台等市政设施,加快物联网设施部署,加速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
24.“双千兆”城市。加快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接入能力逐步达到1000Mbps。全面部署IPv6,统筹推进全区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升级。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运营商以共建共享共用新模式开展5G基站建设,城区重点公共区域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高质量建设5G网络,全面推进5G网络试点和规模组网,推动5G与重点垂直行业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加强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
(十三)完善数据资源服务体系。统筹全区基础数据资源建设,整合各类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资源,健全基础数据资源动态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城市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产业、互联网等领域数据汇聚。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为风险防控、应急调度、公共决策、协同治理提供大数据支撑,依法依规推进公共数据开放。(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政府有关部门)
(十四)构筑防护有力的网络安全体系。推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建设,实现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平稳运行。采用流量监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及时发现、处置网络安全问题,化解潜在风险,保障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平稳运行。推动网络安全规范化管理。拟定即墨区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夯实主体责任。科学研究制定安全策略,组建网络安全专家技术团队,加强智力支撑,提高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安全防护水平。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强化数据安全保障。统筹推进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保障网络安全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审查和监督,提升安全监测和预警能力。(责任单位:区委网信办,区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十五)优化数字即墨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数字即墨建设资金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加快完善专项资金申请发放、绩效管理、调度激励等制度。(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加强对数字即墨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落实,对责任单位年度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督导。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领域在技术、标准、成果转化等方面充分对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市场监管局)深化重点领域政务公开,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多样。(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配合青岛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数据流通交易、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标准体系、管理制度等。(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委网信办)加大数字即墨建设宣传力度,及时推介数字政府建设发展的新成果、新成绩、新成就,积极营造重视数字即墨建设的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抄送:区委各部委,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监委,区人武部,区法院,区检察院,省、青岛驻即单位,各派,人民团体。
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