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情感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情感 功能 兴趣 热情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个分支,它与态度整体中的意向、内向感受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是态度在生理层面上的一种复杂但同时又稳定的体验和评价。它所反映的并不是客观实际,而是主体赋予它的在主观意向层面上的一种情感。
情感教学心理学,是指授课教师以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和满足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使教学活动逐步走向积极化的过程。情感是人类生活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掌控者,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催生素,不容小觑。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关系,应当在对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认知的基础上,根据情感动态的一般发展规律,引发师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令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身体力行,晓之以情,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榜样
“教师”是一份十分特殊的工作,每天面对着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更被大家称为祖国大花园的园丁。只有当一位教师对工作、对学生充满热爱时,他才能拥有搞好教育的巨大动力和永不枯竭的情感源泉。那么在我的数学课堂上,特别注重自己说话的语气,讲课的语调,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孩子们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出现错误,也没关系,老师会帮助你寻找答案。同时在课堂上时刻以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严谨姿态对待教授给孩子们的每一章节。只有以这样言传身教的方式才能使学生们受到良好的环境熏陶,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乃至成才道路上都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通过情感的特殊功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情感作为每个人最真挚、最重要的一种态度,有着其他方式所没有的特殊功效。首先,情感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当一个学生喜欢老师的时候,对老师有了很好的感情基础,那么学生势必会喜欢上老师讲授的内容,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有一名特别不爱说话不自信的小女孩,我抓住她的一次发言机会,给予了很好的表扬,说她声音好听,犹如主持人,回答问题准确,思路清晰,孩子高兴极了,小脸上流露出可爱的笑容。自此以后,经常看见她举手发言,孩子由于我的鼓励和肯定,而喜欢上我这个老师,故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其次,情感有着独特的动力功能,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讲民族数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理和自豪情感。例如,我给学生讲华罗庚的小时候,他数学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在他19岁那年,一边出色的文章得到了数学家熊庆来的肯定。从此,在熊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上,并把存粹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终身。还有现在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那么这些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最后,情感具有特殊的调动功能,积极的情感对于一个人的积极影响不容小觑,只有当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求学心里时,才能更好地接收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再次是情感的强化功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作教学方案,带给学生喜悦,鼓励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
三、充分利用情感教学功能,全方位展现数学的魅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充满了美的学科:数字变化的魔幻美,思维独特的奇异美,各种图形的艺术美,破解难题的过程美,等等。教师通过自身的情感传递,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爱上数学,探索数学,既提升了教学效率又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我在每一单元结束后的复习课上,让孩子们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知识点,经典习题等,图文并茂,乐在其中。
四、结合生活创新设计案例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但若只是局限于课本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加之小学生生性活泼,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的有趣现象创设新颖案例来引入课题,给同学们展现就在身边却又值得思考的场景,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思维,更是填补了应试教育的不足。例如,我在讲解北师版四年级下《烙饼》一课时,通过儿歌《好妈妈》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帮助妈妈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饼做好。孩子们通过手中的学具,带着愉悦的心情,完成学习任务。
五、不断尝试新鲜教学方法,带给学生新鲜感,避免厌倦情绪
教师之于讲台就如同演员之于舞台,要通过不断地表演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只有将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精心的策划,每一次起承转合都经过反复推敲才能够在舞台上屹立不倒。所以,作为教师,更像是一位编剧,要学习着不断创设新的场景,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半功倍。
六、鼓励式教学,提升学生自信心
小学学生还处在心智形成的初级阶段,老师是引导其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不断地鼓励和委婉的点播,会让学生在改正错误的同时培养起自信心,从而加深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就更进一步推动了课堂的和谐和融洽。当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成长的时候,才是一位教师最光荣的时刻。
关键词:教学实践;情感态度;新课标
一、情感态度目标的内容实质
新课标对于情感态度的定义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最终目的,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情感态度目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感态度既是教学活动的手段和途径,又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2.新课标中情感态度的内容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倾向等多方面的内容,超越了人们通常对于情感所理解的范畴。
3.情感态度目标不像其他教学目标那样可以分割成明确的教学单元,他们之间互相渗透,同时与其他课程目标也存在交叉的情况。因而,实现情感态度目标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
4.情感态度目标的内容决定了其结果很难直接显现出来,因而很难通过对情感态度进行明确的考核来检验其教学效果。
二、目前,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情感态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情感态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或途径。诚然,恰当地使用情感态度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和生动,还可以促进师生感情的交流;但是,如果教师认为情感态度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存在,那么新课标设立情感态度目标的意义何在?
2.情感态度目标不同于语言知识等其他几个课程目标,教师不可能像讲解知识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给学生。
3.情感态度目标的内容不像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那样明确,不同的人对于情感态度目标的理解不尽相同,理解上的差异导致了实施过程的不同。
三、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态度目标
情感态度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目标可以通过教学中的长期渗透和课堂教学得以贯彻和实施。
1.在教学中长期渗透情感态度目标
兴趣、动机、自信和意志等作为情感态度目标的一部分,属于隐性目标。这类目标虽然不可能像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那样通过特定的教学环节来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这些方面不能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其好学和乐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亲其师而后信其道。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和尊重每位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积极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通过创设情景教学实现情感态度目标
SEFC教材以单元主题的形式进行编排。教学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其内容涉及友谊、语言、旅行、电影、科学、环保、文明礼仪、运动、音乐、艺术和建筑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依托,把情感态度目标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1)利用人物传记类文章,引导学生学习成功人士的优良品质
SEFC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学生喜欢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教学这些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作品、事迹和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开展呈现活动,再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讨论这些人物所具有的令人钦佩的品质,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以及学习他们是如何面对成功的。
(2)直接利用教材内容,丰富个人情感体验
利用教材中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这些文章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例如,教学Rescue一文时,笔者设置了以下一些问题:What has happened? What’s the woman’s reaction? How about the man?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弄清楚以下问题:Who are the two persons? What has happened? What’s their reaction?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一起阅读文章的剩余部分,最终梳理出文章女主人公Flora的情感历程:surprised (doesn’t know what has happened)—with a look of fright(finds it difficult for them to escape from the disaster)—started crying(begins to lose hope)— both were silent(hopeless, despairing)—chimney (full of hope again).
通过以上的讨论、梳理和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体会到Flora从惊讶、恐慌、绝望到充满希望的情感变化。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本篇课文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3)利用教材中音乐或电影等专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以音乐或电影等为主题的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Music Week”专题活动周。如,教学Music(SEFC Module 2 Unit 5)时,让每位学生自主选择他们所喜爱的音乐,利用每天上课前Duty reports的机会,向全班介绍自己所准备的歌曲和歌手的背景资料,并进行音乐赏析和歌曲学唱活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都非常高。此外,教师还可以相应地组织Poetry Week, Film Week和 Reading Week 等专题活动。
Abstract Through contrasting the latest developing status of current social psychology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is paper rethinks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current social psychology studies and proposes the new orienta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rrent social psychology:(1) Return to realistic questions and build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framework; (2) Reform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use big data to analyze; (3) Integrate the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analyze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Key words current social psychology; new orientations; big data; cultural perspective
1 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
1.1 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正迅速扩展。2010年至今,发表在国外学术理论期刊上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有9000多篇。研究主题按频次排列包括刻板印象、社会互动、归因、态度、社会群体、情感、动机、个性、群体认同、偏见、归属、自尊、社会地位、道德等。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文化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自我认识、态度改变、从众行为、团体过程、人际吸引、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偏见等方面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使用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归因中的文化差异、自利归因的文化差异等。
此外,近5年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性更强、内容更细,主要涉及5个模块,健康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研究、法律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健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负性生活事件、知觉压力、刻板印象威胁、社会支持等,其涉及的病症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组织管理模块主要涉及激励与员工心理、领导胜任力、组织文化。性别与领导力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玻璃悬崖”(glass cliffs)理论。关于环境研究,阿伦森(2014)在其《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将这一模块称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涉及内容包括噪音、污染、拥挤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等。法律模块主要涉及目击者证词、陪审团的集体决策过程。例如邦德(Bond)和德保罗(DePaulo)在2008年做的关于判别谎言的个体差异研究,以及格拉尔茨(Geraerts)等人2007年做的关于恢复性记忆的研究。此外,市场营销在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Ivanic等人(2014)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广播员的口音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对听众评估电台广告的可信度、听众对广播员的态度和听众购买广告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的影响作用,Malhotra等人(2007)则通过在英国四个呼叫中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内在或外在奖励与员工情感性、规范性和持久性承诺之间的联系,Osman等人(2015)同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态度、情感评价和习惯养成对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和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兴起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例如哈蒙?琼斯(Harmon-Jones)关于失调和减少失调时脑活动差异的实验。
纵览近5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可以发现,实验研究成为了国外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愈发受到重视与推崇。但大量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存在诸多的缺陷。早在20世纪末,Aroldo Rodrigues和Robert V.Levine(1999)就发表了“反思实验社会心理学发展的100年”的文章,并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1.2 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以中国知网为例,2010年至今,国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260多篇,2014年出现明显激增,从2013年的48篇到2014年的89篇,以乐国安、张世富和俞国良、叶浩生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国内并没有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刊物,就近5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看,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支持、情绪情感、性别角色、主观幸福感、从众行为、学习或职业倦怠、网络成瘾和压力等,7成以上研究的对象均为大学生。国内社会心理研究多使用相关法和实验法,其中,相关法使用更为频繁。
尽管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但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成熟与迅速扩展,国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虽有部分理论和测量工具方面的创新,但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不足,研究对象局限,研究方法落后,研究内容多照搬国外研究,研究结果信效度存在质疑(例如研究结果无法重复)。此外,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其它的问题,例如评价标准模糊、欠缺有效研究工具,以及教学科研体系不完善等。可以说,整体而言,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
2 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
2.1 研究对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人员在对象的选择上都倾向于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其中,大学生最受青睐。为了取样的便利性,研究人员通常会通过相熟的老师或同学将某一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被试,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心理学本科大学生中最为普遍。这种做法不仅会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还会面临伦理问题,如被试参与实验可能是迫于压力而非自愿、保密性和匿名性受到威胁、被试面对某些特殊问题时隐瞒实情或服从研究者目的等(高华, 2009)。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会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应用价值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利于中国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发展。
2.2 研究方法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度强调实证主义,实验研究泛滥。主流的社会心理学为了量化社会行为的研究,把社会行为孤立在实验室中,观察环境变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社会心理现象实则难以数量化和操作化,例如幽默、攻击和顺从等。这些社会行为的定义随文化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根本无法精确的测量(叶浩生,2004)。其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人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协商和建构的产物,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塑造和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结论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相对的。其三,用单一因素来解释社会心理学现象是很困难的,而且一些因素往往成为其他因素或行为的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刘长江,2007)。面临着方法上的窘境,国外社会心理学界自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反思,并尝试探索新的研究之路。而国内远远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大多是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与批判。
2.3 研究内容
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缺乏稳固的本土化理论根基和理论框架。许波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相拒而相和,儒家又久居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学派之位,拥有着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家心理学也就成为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主要的思想和理论根基(许波,2005)。而彭艳琴则认为,有着上千年发展历史的佛教专门研究的就是如何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彭彦琴,2011)。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道家文化对于缓解人们心理压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周慧和陈萍,2005)。在关于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试图找出各家思想中一切与心理学相关之处,而这种做法实则非常盲目,且很可能陷入重复做工的境地。从古至今,中国思想学术流派何其多,每个派别又有各自繁杂的理论观点。但这些观点并非完全独立,以儒、佛、道三教为例,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三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于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而相互融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思想层面上开始了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佛、道为辅翼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格局(张玉璞,2011)。因此,在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前,若先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则会事半功倍,研究的系统性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4 研究工具及评价体系
发展至今,仍有不在少数的心理学家们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量表直接移植到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之中,或是只对西方量表进行本土化的修订或制作。而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区别于西方心理学,其人文性质更为浓厚,其中许多观点都带有极强的价值规范性和理想主义色彩。这种急于用问卷和量表来证明研究假设的做法表明,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从原理、策略、工具到评价标准都仍未摆脱西方的定量思维的桎梏。因此,推进西方量表的本土化、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测量工具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2.5 学科建设
在当前的教学科研体系中,我国社会心理学与西方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从教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整个中国心理学体系仍是以西方心理学为主导(汪新建和柴民权,2014)。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我国本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缺乏了解和兴趣,从而间接阻碍了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因此,要推动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必须改变教学科研体系的现状,推进教材的编制、改变原有的课程和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并培养和引进中国社会心理学人才。
3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3.1 回归现实问题,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比较高,这主要源自于其应用价值为美国社会做出的实际贡献。美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意识非常强烈,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也非常高,因此受到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拥护。而国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则一直未摆脱西方思想的限制,也未形成基于我国本土特色的、稳固的理论基础,而多是将国外已有的研究和结果生搬硬套到国内。因此,从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出发,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必然而紧迫的。而就近5年的文献发表情况看,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更多地从现实问题入手,为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而努力。
3.2 研究方法的变革及大数据的使用
以往的社会心理学通常基于问卷、数据统计、抽样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分析心理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真实、准确、及时的大数据样本将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带来崭新机遇。借助大数据,社会心理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实体实验室的依赖,最大限度、最为高效地扩充潜在的研究对象,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实验室小样本或问卷调查采集的随机样本,从而面向尽可能全面的数据、趋近于总体的样本,这就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大数据还能够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多样化、异质化的样本,并使研究者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尽可能避免社会期许效应,最大程度规避研究对象在测试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复杂、无关干扰。
在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投身大数据的洪流,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例如,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建立了“行为与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蔡华俭教授创建了“云端心理实验室”、朱廷劭教授基于大数据开发了“国人心理地图”,这些有价值的尝试都将带动中国社会心理学朝向大数据时代迈进。
3.3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及文化视角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 素质教育 实验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22
公共心理学以研究心理学一般性规律和特点为主,是高校重要的必修课之一。高校开设公共心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普及心理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与专业的心理学学科专业相比,公共心理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理论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因此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公共心理学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点领域,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正在发挥出愈发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学的概念、特点、目的、任务等基础性常识以及情绪、情感、体验、记忆、感觉、思维、人格、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学理论知识。这些心理学理论知识不但是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学的重要知识基础,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对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大有裨益。
1 公共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与其他心理学学科相比,公共心理学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显著的特点:
1.1 公共心理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正如前文所述,除了一些基础性的心理学学科知识以外,公共心理学的其他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也就意味着公共心理学教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情绪情感是公共心理学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情绪情感的发生、转化等等都是学生经常经历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系统地了解愉悦、悲伤、焦虑等情绪究竟从何而来,并如何进行消解和转化。一些学生饱受情绪不稳定之苦,试图采取很多方式控制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但是由于没有科学化的方式和方法,还是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给日常学习生活带来很多麻烦。还有一些学生由于不善于疏导情绪,造成了负面情绪的大量积压,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甚至会出现厌学、厌世等严重心理问题。通过学习公共心理学相关知识,他们就会真正了解到看似复杂的情绪情感背后蕴含的科学规律,也就能够更好地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情绪,及时疏导负面情绪,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心理学知识便有了用武之地。
1.2 公共心理学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和体系化特点
与其他门类的心理学相比,公共心理学的理论脉络更加清晰。公共心理学主要围绕一般性个体经常会遭遇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教学内容呈逐步递进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非常适合学生系统地学习,也能够为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心理学有关领域和理论分支提供理论基础。
与很多专门的心理学分支理论学科不同,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具体和生动,更加具有体系化特点。但是,公共心理学所体现出的理论性和体系化是建筑在直观性基础之上的,非常易于理解和运用。与之相比,虽然其他门类的心理学学科专业理论也非常成体系,但是比较艰深难懂,不适合初学者系统学习和研究。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根本无法正确全面理解有关内容。正因为公共心理学专业具有这个特点,才成为了国内高校和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开设的必修课程。
1.3 公共心理学具有高度的时代性
公共心理学具有高度的时代性,这是其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科的另一个主要特点。这种时代性主要包含如下几方面意义:一是指公共心理学的学科内容贴近时展和生活需要,无论是公共心理学中的情绪、情感还是认知、能力等研究内容,都是现代社会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二是指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调整和完善。公共心理学由于学科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自身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许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衍生出的新问题都会在其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像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对于社会焦虑问题的研究以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学诱因研究等等,都是公共心理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三是指公共心理学能够有效地应用在社会实践之中。由于公共心理学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系统总结和归纳,因此这些理论成果非常容易成为个体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指南,能够有效地应用在社会生活之中。
2 实验辅助教学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 当前国内高校公共心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在开设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理论教学和心理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公共心理学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其中的许多理论也比较艰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巩固。还有一些高校教师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心理实验这个重要的教学手段,严重影响了公共心理学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发挥。
2.2 心理实验辅助教学与心理教学的关系
心理实验辅助教学是心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精心设置若干个心理学实验,达到串联教学内容,启发学习兴趣和补充理论教学等作用。这种心理实验一般都是小型的,不受实验环境的局限。心理教学实验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心理学实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它既有一般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同时也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心理学实验体现的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通过实验不仅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实验的结果还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特点,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心理特点,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实验辅助教学重要的教学实践效果
笔者从事公共心理学教学及相关研究时间较长,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研究心得。笔者认为,实验辅助教学对于公共心理学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实践效果。
2.3.1 实验辅助教学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最好老师。心理学专业的学习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在初期阶段,学生会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而乐于学习,但是到了一定时间以后,好奇心的驱动力就会显著下降,学生会产生一个非常明显的厌学心理。通过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验作为辅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注意力也将会重新集中在教学内容之上。特别是在心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验辅助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弥补理论知识教学比重过大、教学内容过于枯燥等问题。
2.3.2 实验辅助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般来说,公共心理学作为高校的公共课,学生数量比较多,是通常意义上的“大课”[1]。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往往会将各种教学内容混为一谈,严重影响到“因材施教”和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在公共心理学教学活动中设置实验辅助教学环节,教师能够系统掌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总课时有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3 实验辅助教学有助于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心理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以此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当前,许多高校的公共心理学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要求学生更多地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掌握理论知识,考核的过程中也更加侧重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检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创新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有效提高[2]。只有在公共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设置实验辅助环节,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获得有效地培养。在实验辅助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随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而达到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3 如何有效提高实验辅助教学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针对现阶段国内高校开展公共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特点,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辅助教学的作用,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和措施:
3.1 推进公共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时长分配比例
当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将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并开始尝试探索建立一套新的公共心理学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推进公共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应当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一是要将公共心理学教学作为通识教育科目。许多高校在公共课教学的过程中都采取通识教育的模式,即设置若干通识教育科目,作为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由于公共心理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理当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学内容之中。二是要合理改革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模式。首先,高校可以考虑适当缩小公共心理学的班型,减少学生人数,增加班次,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其次,要完善和调整现有教学形式,逐步降低理论教学时长所占比例,提高实验辅助教学所占的比例。三是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要在坚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贴近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心理学知识及实验内容,确保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真正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性、操作性和理论性。
3.2 切实提高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考核方式的科学性
针对现阶段高校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考核方式科学性严重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公共心理学学科考核方式,采取更加科学化的考核模式全面检验学生对于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掌握能力和水平。具体来说,首先应当转变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模式,倡导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并重,将心理实验、心理问题疏导和解决等纳入考核体系之中。特别是通过心理实验能力考核,将有助于全面检验学生对于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次,要设置灵活的考察方式,改变现有的期末统一闭卷考试为主的形式,采取闭卷考试、论文、随堂测验、心理实验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切实提高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考核方式的科学化水平。
3.3 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
国外许多高校都有开展心理学实验辅助教学的相关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提高我国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工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国外一些高校在公共心理学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验仪器与学生人数的科学配比[3],确保每一名参加实验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的时间,教师也能够根据实验课开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还有一些国外高校实施小班制授课,严格控制每个班级学生的人数,不仅有助于解决教师精力分配不足的问题,还有助于通过教师的专业性辅导解决学生群体的各类心理问题,这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于国内高校来说,这些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国内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造公共心理学实验辅助教学的新模式。公共心理学实验辅助教学作为一项全新的尝试,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系统归纳和总结其本质规律,为提高心理学普及程度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公共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潜能积极情绪积极品质
一、引言
我们怎样才能幸福、快乐?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不快乐?怎样才能使我们保持最佳的状态来迎接每一天,迎接每一个挑战?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相信在我的一段介绍后,你一定能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积极心理学就是指对人类行为中积极地、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令人情感满足的因素所进行的研究。斯里格曼等人编辑并攥写导言的一组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在2000年美国心理学会所属的《心理学家》杂志上的发表,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的心理学思潮,运用了心理学中较为经典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通过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来使人类更加了解自我和他人,并以此来使人类更加幸福和健康。
二、积极心理学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首先,在积极心理学不断发展的这些年里,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学术会议定期举行,出席者非常踊跃。例如,在美国,2004年华盛顿所举办的第三次积极心理学国际高峰年会,就有390多名来自23个国家的心理学家的参加。在中国,2006年5月香港举办了亚洲积极心理学学术讨论会。在欧洲,意大利举办了欧洲积极心理学第二次会议。
其次,积极心理学也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在美国和欧洲有十多所大学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上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包括教育工作者、医疗工作者、人事经理、咨询心理学家等参加的由斯里格曼和本・迪安开设的“真正的快乐训练”的48小时电话课程。2005年9月,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授予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学位,这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第一个硕士学位。
另外,新闻媒体也相当关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在2005年1月17日,著名 的美国《时代》周刊就用大量篇幅来介绍积极心理学的科研进展和它对人们时常生活所起到的实践作用。
很显然,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关注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让人们相信积极它的未来是美好的。
(二)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现实背景。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开端。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心理学肩负着两个任务。第一,治疗人们的精神方面的疾病。第二,使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更加快乐、幸福,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更加具有创造力。
自1879年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到现在,人类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面对残酷的战争人类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人类需要一种方法来治愈这种伤痛,因此在那时心理学就责无旁贷的肩负起这个重任了,因此心理学家们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从病理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以传统的外科医生医治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疾病。这种心理学也就是现在的主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把这种以矫治社会或人存在的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称为“病理式”心理学,也称消极心理学)。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需要消极心理学来为我们治愈心灵上的创伤。但如今世界和平社会稳定快速发展,致力于使人类幸福快乐的生活、使人类更加具有创造力的第二个任务便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也就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三)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Terman在20 世纪30代关于婚姻幸福感和天才的研究和荣格有关生活意义的研究可以说是最早涉及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二战时期这种研究被迫中断,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后期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提出,其观念对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积极的心理品质的重视。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及其支持者都非常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之间的深远的关系。另一方面,虽然在积极心理学刚诞生之时斯里格曼否认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的关系。但在2002年以后, 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地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学者也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态度,也开始承认它们两者之间具有相互的联系。
在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看来,在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和自身能力的开发方面积极心理学和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是一样的。受到维果斯基、皮亚杰等学者的影响,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建构”是指主体从自身出发主动积极地使客观事物与自己头脑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联系的过程。而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中, 相比于治疗精神疾病的学者,心理学家更应该被看作是积极建构人类潜能的促进者。并且,积极心理学还从建构主义心理学那里吸取了很多新理念。
三、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快乐的内涵。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具有快乐的能力;快乐不仅是结果,而且是原因;快乐的人在各个领域都将得到相当的好处。因此,积极心理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真正的快乐。
斯理格曼指出,快乐包括积极情绪、专注和意义。或者说,快乐的生活包括愉悦的生活、专注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它们是组成快乐的三个要素,也是通向快乐的三条道路;对这三种生活的研究,构成积极心理学的主旨。
这三条路分别是:
1.增加关于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绪。并且,斯里格曼还指出过去、现在、将来的积极情绪是不用的三种。
2.专注的生活。接近于亚里士多德所称的幸福或好的生活。其关键的特征正是使人们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并感到安适、自在。
3.把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才能与知识、美德、家庭、团体、政治、正义或更高的精神力量等联系起来,并运用其为之服务。
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循这三条道路追求快乐,那么,他将得到的便是“快乐、完美的生活”。
(二)积极的体验和品质与消极的体验和品质之间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积极的体验和品质并非必然地,随着某种消极体验和品质的消失而产生。曾经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一旦消极的体验和品质消失了,则取而代之的则是积极地体验和品质。但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当我们消除消极的体验和品质时,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不必然随之产生。实际上,在消极情绪消失后,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处于中性的情绪状态。这是因为,仅仅消除―个人的消极情绪并不能自动地创造人格力量、美德和成功等积极情绪。
(三)快乐能够持久的增强。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让人们长久的获得快乐。大量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快乐是能够持久地增加的。积极心理学通过对快乐的构成要素的研究也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生活在自身一定的的快乐范围的内。
(四)人性的优劣。
积极心理学家如斯理格曼、谢尔登和劳拉・金对人性持较为乐观的看法。当然,与斯理格曼一样,谢尔登和劳拉・金也认为人性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并非仅有积极的方面。他们认为,如果心理学家能够既看到人的最好的方面又看到最坏的方面,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获得对人的性质和命运的重要的新的理解。
四、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一)积极的人格特质。
1999年Hillson和Marie对人格特质做出了划分,提出了积极的人格特质和消极的人格特质。并且,他们认为积极地人格特质有两个维度,即正性的利己特征(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当自己需要时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随着对人格特质的划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积极的人格特质产生了兴趣。最新的研究显示,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时,积极的人格能使我们采取更加有效地策略来处理,从而减轻这些情景对我们的影响。
(二)积极的社会环境。
五、对积极特质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1.测量和评估方面。
相比于早期的心理测量与评估所围绕着的种种我们存在的心理疾病而展开的量表,积极心理学则考虑从相反的方向即人们的积极的品质、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潜力为核心而展开。例如作为积极心理学实证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心理健康的源泉”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用来测量个体、集体甚至一个国家全体民众心理健康程度(不作为程度)的量表,它总共有107个条目组成。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这个量表相比较与其他量表的优点在于:与传统的量表告诉我们我们所具有哪些消极品质不同,心理健康的源泉量表,它能告诉我们已在幸福的道路上走了有多远,我们已经具有了多少积极品质。
2.在心理或行为干预方面。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或行为干预方面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积极心理治疗上,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用自己所具有的积极力量、积极潜能和优秀品质来解读自己身上所具有的问题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使自己重新成为健康快乐的人。也正因为这点所以积极心理学更能体现出它的人性的意义来。
3.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面。
迭纳作为主观幸福感研究代表人物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认知和情感的评价。通过他的研究他了解到,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观性,即评价所参照的标准是自己;二是稳定性,评价的稳定性很高,很少会受情景情绪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三是不可分割性,即主观幸福感不是关于某一方面的评价而是把各个方面的情况都综合起来考虑的评价,它由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的情感反映评估和认知判断。随着研究的深入,迭纳修正了他的一些观点,似的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更加完善。他认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就是人们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的解释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
(二)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相当一部分的观点诸如原始预防、主观幸福感等的研究成果就没有很好地被融入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显得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单薄,又显得内容不够丰富。
2.缺少良好的理论框架。
由于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时间不长因此出现了研究还不成熟,缺少完整的理论框架,理论不成体系等缺点。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大量的实践研究,说服力与其他主流心理学相比差了点。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
从研究对象的取样方法上来看取样还不够全面,主要是美国社会的成年人,只用横向研究,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的材料,以致科文(Cowen)等人称积极心理学是“纽约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地图”。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
斯里格曼等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一味地宣扬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而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指责,忽视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5.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困难。
因为东西方在社会、历史、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例如,中国提倡的是集体主义,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感都应该和整个集体、社会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西方,因为人们长久以来的个人主义观念的根深蒂固,所以在他们眼中的快乐、幸福势必和中国的不同。因此这些方面的不同将会是积极心里学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三)积极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潜能、智慧、控制和乐观等,这可以给其他诸如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以启发,可以通过培养和调动人性中的潜能而使教育、培训等效果更加有效。
六、总结
由于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它出现的不足与缺点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随着心理学家们的不断关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这些不足将会得到改正。作为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补充,它将传统心理学长期忽视的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使得心理学由原来具有片面性而变得全面、完整。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心理学的许多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思潮,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精神疾病的片面的认识。我相信积极心理学的未来是美好的,希望通过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来使人类更加了解自我和他人,并以此来使人类更加幸福和健康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Ruark J . Redefining the Good Life : A New Focus in the Social Sciences.APA online See : Http :/ / apa. orgied/ good life. htm/
[2]Fredrick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 The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18-226.
[3]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 Psycho,2000,55,(1):5-14.
[4]Sklar A,Gilmore D.Are You positive[J].Interactions,2004,6(3):28-33.
[5]Snyder CR, Lopez SJ1 Handbook ofPositive Psychology1 London: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2,1:745-750.
[6]Resnick S, Warmoth A , Selin IA1T2he humanistic p sychology and positivep sychology connection: Imp licationsfor psychotherapy1 J Humanist Psy2chol, 2001, 41, (1):73-1011.
[7]Huppert FA , Baylis N 1Well2being: towards an integration of p sychology, neurobiology and social science1 Phi2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04, 359 (1449) :1447 -14511.
[8]Diener E,Suh EM , Lucas RE, etal1 Subjective well2being: Three dec2ades of p rogress1 PsycholBull, 1999, 125 (2) :276-3021.
[9]宛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及其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学院),1002-6983(2008),05-0006-05.
[10]李金珍,王文忠,施建龙,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同8).
[11]严标宾,郑雪,邱林.自我决定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3):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