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焦虑的心理学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农村学生 考试焦虑 心理分析 对策研究
高考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仅有坚实的知识基础还不够,还须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考场上能否轻松自如地发挥正常水平,本身就是高考能力的一个隐性要求,为学校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起到了重大作用。农村考生心理压力大,承受能力不同。有的能够较好地把握自己,心理处于松弛与紧张之间,大脑皮层兴奋恰到好处,这是最适宜高考的心理状态;有的情绪激动,忐忑不安,心理上患得患失,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影响了正常发挥。此外,有些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考试根本没有进入角色。所以,能否调整心理,进入最佳状态成为每个考生得失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农村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表现
1.厌倦心理。农村教学条件差,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导致目标不明确,平时学习不认真,一般测试考不好,再加上自尊心特别强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疲倦情绪,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整日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讨厌学习,讨厌考试。高考将至,由于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压力,对高考勉强应付,就像不情愿地为别人完成任务一样,抱着敌对情绪进入考场,对试卷稀里糊涂地乱答,时间一到,匆匆交卷,出了考场“万事大吉”。
2.紧张心理。农村学生生长环境特殊,心理紧张,过度紧张会对考试不利。其来源主要有:一方面对高考的有关纪律、规章制度、考场布置等,都使考场有庄严肃穆的气氛,初上考场,易受其感染,心里紧张,拘谨异常。另一方面考生受到父母、家人、亲友和教师的重托,心理负担沉重,各种疑惑杂念自然产生,导致精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进入考场后依然不能恢复。这对考试需要排除杂念,一心一意,尽力投入,达到忘我之状态是灾难性的。
3.躁动心理。即考试过程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不能较好地处理而使自己躁烦不安的心理状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出人意料”的试题而出现反差心理,怅然若失。不少考生在最后总复习阶段根据一些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和某些所谓的“信息”、“动态”之类的题目,结合主观想象,而有目的地准备一些题目猜题、押题。二是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前面的小题目用时太多,到最后做分值较高的大题时则发现时间不够用,此时不能够泰然处之、冷静思考,而是情绪激动、心理急躁,对试题乱答一气。三是对突发事件不能正确对待的反常心理。如1996年一位考生,由于监考教师和场外主考怀疑其本人与准考证、照片不符而多次抬头对照和询问,致使头脑一片空白,不能迅速恢复,答题思路混乱,以致影响整场考试。
4.惰性心理。在平时学习中养成的不认真思考的侥幸轻率心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似曾相识”的试题而产生的轻率心理。轻率心理使学生不能够认真审题、缜密思维,结果要点不全、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浅尝辄止,甚至答非所问,不切题意;二是“多多益善”的惰性求全心理,特别是对文科学生尤其如此。不少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和缺乏分析综合能力,不能认真审题,把握其要求和内涵,而是把与该题有关的知识全盘照搬,认为多写必能言中。结果废话连篇,难于切中题意。此外,有些学生本来答得不错,但为使答案完美无缺,不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滥加发挥,大量增补内容,结果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二、克服农村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对策
1.心理的明确性。考前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对高考的认识。高考既是对部分考生知识和能力全面运用的一种测试,又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能考取大学对考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没有考取并不等于理想的破灭。因此,考试时不能背包袱、有顾虑,不要朝最坏、最糟的方面想。应该十分明确不用紧张,考不上明年再考,即使考不上,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深造。上大学并非唯一出路,它仅仅提供了一个成才的外部条件而已。考前要端正目的,明确目标,正确认识高考,如此才能在考试中稳定情绪,避免失误。
2.心理的稳定性。学生面对庄严肃穆的高考做到不慌不忙,临危不惊的情绪稳定状态。考前重视休息,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有较宽松的休整和自我调节的时间以养精蓄锐,在考试时有充沛的精力和心理、生理承受能力。对自己作正确估价,不要存在过高奢望,期盼“奇迹”出现。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高考,善于在紧张的环境中放松情绪,使交感神经从过度兴奋状态中,迅速恢复到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较快地与考试所需的纯洁心境相适应,保持良好的应试状态。做做眼保健操,环视四周,放眼远处绿色景物,或闭目养神,回忆曾使自己感到最开心、最幸福的事,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放松情绪,避免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认识盲点。
3.心理的自信性。自信心能给人们以勇气和动力,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考生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出应有水平,考出好成绩,临场才会冷静沉着、挥洒自如,甚至有超水平的发挥,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法”对于稳定情绪,鼓舞士气有重要用途。
4.心理的预见性。考生答题前对试卷中的各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对策。通览全卷,了解题量、各题的布局和难易度,合理分配时间,把握节奏,对各题用时必须有准备,防止太快而慌张,太慢又完不成的结局。把握解题方法和步骤,迅速构思,而且能果断地取舍难易题的回答先后顺序,以免在个别题上耗时太多,出现“做不完”、“来不及”的结局。此外,对考试所需用的各类证件,如准考证、座号通知单等,预先就整齐地放在易使监考老师拿到的地方,避免检查时跟你要或乱翻试卷找证件,以致影响答题。
总之,造成考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能力差,考生心中无把握,自信心不足,导致各种不正常心理出现。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最根本的是要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再配以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自己的平时训练,就有可能形成考试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至于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和培养,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会有不同做法。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必然会促进考试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加完善,从而避免考试中不正常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颈椎病;焦虑障碍;躯体化症状;焦虑自评量表(SAS)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其临床上可表现躯体症状、情感症状、行为症状和认知症状4个方面[1]。其中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的患者往往由于躯体化不适在综合医院的其他临床科室门诊就诊,常被误认为某些器体疾病[2],而躯体症状的多种多样与严重程度有时会掩盖焦虑障碍的其他症状,从而导致反复检查和误诊、误治。我院门诊自2009年5月——2011年5月接诊50例被误诊为颈椎病的焦虑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病例为2009年6月——2011年1月来我科门诊就诊的患者,排除了高血压病、糖尿病、溃疡病、胆囊疾病、甲状腺疾病和其他精神疾病继发的焦虑症状的可能,也排除某些药物的戒断反应所致的焦虑。所有的患者均获知情同意。50例中,年龄33-58岁,其中男性16例,平均年龄(39.6±6.8)岁;女性34例,平均年龄(41.2±8.6)岁。职业:公务员19例,农民17例,工人10例,个体4例。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29例,初中以下10例,初高中11例.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2.6±0.9)年。50例均间断出现头昏、头痛、手指麻木、颈部活动受限及肩部周围不适等症状多次就诊综合医院骨科或康复科,每周上述症状不少于5d,每天发作不少于4h。
1.2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在综合医院均结合X线双斜位摄片及颈椎CT、MRI检查,颈椎退行性改变39例,占78%;颈3-4或颈5-7颈椎间盘轻微突出,无硬膜囊受压28例,占56%,颈椎曲度僵直36例,占72%。在我科门诊行四肢肌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1.3确诊前治疗情况50例均不同时间给予对症止痛,配合牵引、理疗及针灸,甚至“小针刀”及局部封闭治疗,均不能明显改善症状,且反复发作。
1.4治疗方案所有患者给予开放性治疗,前5天每日清晨服用帕罗西汀(赛乐特,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一次,第6天后增加为20mg一次,两周后可以根据改善状况将其加量为40mg/d。治疗期间停用所有止痛药。睡眠差者给予阿普唑仑0.4mgqn口服。
1.5统计学方法在治疗前及治疗满12周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
1.6结果SAS评分结果(平均分)为9-18分,平均(10±3.6)分,支持患者有较明显的焦虑。符合CCMD-2-R中焦虑症诊断标准。按减分率≧50%有效,
2讨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生产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现代“文明病”和各种心理、生理障碍及心身疾病犹如异军突起,改变着“疾病谱”和死亡顺序,这就使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相形见绌,从而推动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导致人们对由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其致病作用日趋关注。据WHO“综合医疗机构中的心理障碍”全球合作研究报道,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中99.1%是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到综合性医院就诊的[3]。焦虑症约有一半病人首先就诊于综合医院有关科室[4]。焦虑障碍的躯体症状涉及全身各个器官,尤以神经、循环、呼吸及消化系统的表现突出[5-6],因此,他们反复往返于这些临床科室之间,其症状与相应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不符,患者不但感到身心痛苦,而且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7]。本组病例中的患者就诊时均有神经系统症状:头昏、头痛、颈部不适伴疼痛,肩部疼痛,甚至颈部和上肢活动受限,反复行X片、MRI检查,曾多次诊断为颈椎病的神经根型、椎动脉型,甚至交感神经型等,并反复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手术,仍不能有效缓解症状,后经抗焦虑治疗获得满意效果。这提示我们对于以主诉症状为主,辅助检查也不支持的“颈椎病”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精神检查。本例患者在我科就诊时,在病史追问中发现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失眠、阵发性心悸、气短、胃区不适伴进食差,易激惹,部分患者还合并月经紊乱、下降等难以启齿的症状。患者就诊时对这些情绪症状的否认或掩盖,是造成焦虑障碍高误诊率和识别率低的原因之一。
总之,综合医院的医务人员应具备与专业相应的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知识,学会使用一些简单、有效的筛查工具,以提高焦虑障碍的临床检出率,从而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提高诊治率。
参考文献
[1]Kessler RC,Berglund P,Demler O ,el al.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J].Arch Gen Psychiatry,2005,62(6):593-602.
[2]王进.躯体化障碍56例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29(93):264.
[3]吴文源.季建林.综合医院精神卫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99-100.
[4]孙菊水.内科疾病中焦虑的流行病学及药物治疗.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3):174.
[5]Douglas R,Dolnak DO.Treating Patients for Comorbid Depression,Anxiety Disorders,and Somatic Illnesses [J].J Am Osteopath Assoc,2006,106(Suppl2):S9-S14.
关键词:富士康;新生代农民工;压力;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63-02
在心理学界,有关“自杀”这一名词的界定存在诸多争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Ksplan等认为“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1]。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杀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按照程度的不同分为自杀意念、自杀威胁、自杀姿态、自杀企图、自杀完成;按发展过程分为冲动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按原因可以分为患身心疾病者的自杀和未患病者的冲动型或理智型自杀[2]。
此前国内有关青少年“自杀”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在校大学生这个群体。而与他们年龄相近的新生代农民工却较少受到关注。为此,笔者打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次富士康自杀事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企业开展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一、自杀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1.归属感需要的缺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家庭、组织,以获得关爱与安全感,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新生代的农民工由于其在身份与职业的错位导致其缺乏归属感。
首先,对于家乡的情感上,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农民工,他们生长于农村,对于家乡有着一定的关系网络和特殊的感情寄托,他们把自己的身份清晰地定位于“农民”、“农村人”。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工作,但他们精神上仍把家乡当成自己的归属。而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或在城市长大,或即便在乡村长大也因常年的学校生活使他们中多数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加之他们在思想上普遍存在着“轻农、厌农、弃农”意识,因而他们对“农民”这一概念以及农村的生活方式并未形成稳定的认同感。
其次,在来到城市之后,他们脱离了原来的生活圈,忙碌的工作使他们无法与原来的同学、朋友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这无形中削弱了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寄托,他们无根的漂泊感也就因此而产生。另一方面,进入城市后的他们强烈希望融入城市,实现由“农村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转换。但现实是城里人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各个方面都较他们优越,且因生活方式的不同他们很难真正融进城里人的生活圈。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无疑让他们严重地缺失归属感。他们无处排遣内心的孤独与恐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抑郁、焦虑的人格特征。
2.自主性需要的缺失
自主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自觉主动、自我管理、自我主宰的特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人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实践活动的特性,是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使自己达到最佳发展状态的特性[3]。自主性需要就是自我决定的需要,即个体期望能够独立、自主支配生活并从事各种活动。
在富士康,军人出身的郭台铭采用半军事化管理模式,这种纪律严明、管理严格、讲究服从、风格强硬的管理模式,虽能让一个拥有几十万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井然有序地运行,并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但它的最大弊病在于一切都具体流程化了,你只要去执行就行了。员工成了机器的一部分。这也使得大部分员工几乎丧失了自主性。人们无法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并丧失了自我实现的内在动机。
3.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即自杀模仿现象,研究表明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和传染性。在团体中,如果成员之间存在某一负性情绪,但组织缺乏疏导手段而个体又没有宣泄渠道,如果某一成员选择一种方式发泄,其他便倾向于模仿[4]。通过对英国和美国在1947年至1988年间自杀的人数统计显示,在媒体上报道有关自杀的新闻后,自杀人数会增加。从富士康发生的一系列自杀事件中可以看到,自杀者在年龄与经历上大体一致,自杀方式相同,且时间间隔较近,因此可以用“维特效应”进行解释。
人们在面对逆境之时,极度的恐慌与无助会使人失去理性思考与正确规划行动的能力,人们更多地会选择通过本能、习惯和对前人的学习与模仿来处理问题。此时身边有相同处境的同事、朋友选择了自杀,他们便会不假思索地接受这种简单的处理问题的方式。2009年7月的“孙丹勇跳楼事件”可以看做是之后一系列跳楼事件的导火索,一些媒体对事件夸张、失实的报道,以及对跳楼原因的简单归因,对富士康这个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不负责任的报道进一步增加自杀的传染性并强化了人们学习模仿心理。
4.缺乏社会支持
作为社会人,他需要从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中获得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相关研究表明,人在遇到困难时获得周围的社会支持越多,他忍耐、摆脱困境的能力也就越强,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从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支持,否则就会感觉到孤独、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者会造成心理上的崩溃。正如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其《自杀论》中所说:“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便越容易自杀”,“集体的力量,是最能遏制自杀的障碍之一”[5]。
富士康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中85%以上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一方面,他们中的多数曾经是留守儿童,童年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亲子间缺少交流关系淡漠。家庭的缺位直接造成了成年后他们在应对逆境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刚刚离开学校或者家乡,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他们本需要通过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来促进自己向职业社会化这一过程的转变。可在富士康,划分宿舍需要按照老乡熟人不能分到一起的原则,造成了自身原有的关系网络被打乱,彼此之间如同互不相干的碎片。加上半军事化的管理,大家忙于繁重的工作而缺乏时间交流,导致长期居住在一起的室友之间非常陌生。员工们几乎得不到周围人的关心和支持,淡漠而被忽视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被绝望的孤独感所包围,最终那些有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在无助中选择了自杀。
5.认知偏颇
研究表明,自杀青少年缺乏各种问题的解决能力及应对困境的能力,难以选择有效的解决策略[6]。自杀者在遭遇逆境时,会产生诸如“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等不合理的信念,他们多从阴暗面看问题,从而对自身持否定的态度,使自己处于悲观、自卑的境地。他们易被消极的情绪所包围,对他人、对社会甚至是对自己都将产生敌意,觉得社会与其为敌,孤独和寂寞让他们看不到前方,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此次富士康事件的自杀者年龄多集中在23-25岁,他们大多刚从学校或者家乡走出来,刚进入社会,社会阅历较浅,遇到问题应变能力较差。他们满怀希望却发现通往成功的道路充满荆棘,巨大的落差使他们否定自己、压抑自我积极性并产生了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他们遇到应激性事件之后,由于认知偏颇,便易于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加之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其进行疏导,进而产生过激行为,最终造成悲剧的发生。
6.人格缺陷
高自杀意念者多表现出人格缺陷。研究显示,高自杀意念者在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猜疑、偏执、脱离现实、兴奋状态等因子上得分较高,因而相较于正常人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愤怒与绝望的情绪。资料显示,富士康事件中的自杀者多内向、孤独、自卑,感情脆弱,难以与人沟通交流,他们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中,最终导致他们在焦虑与彷徨中选择了自杀这种极端行为。
7.应激性事件
Mauri等对53例自杀死亡的青少年进行社会心理分析,发现自杀前1个月最常见的生活事件是人际关系紧张和家庭矛盾,70%的人还至少有1个促发因素;将近一半的促发因素发生在自杀前24小时内,2/3发生在前1周;人际隔离和冲突是最常见的促发因素。促发因素出现到自杀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比较短,青少年在遭受排斥、羞辱或纪律等危机之后,经过一个短暂的应激—自杀间隔后,先出现强烈的自杀意念,随后发生自杀行为[7]。据调查,富士康员工孙丹勇因为丢失一部i-Phone样机,因为遭受到公司环安课课长拘禁殴打,感觉受到羞辱并因不堪压力而选择自杀。而另外的一些员工也是因为遭遇人际关系紧张、失恋或者纪律问题等生活负性事件而最终选择结束生命。
二、建议
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相对密集,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他们生活、就业等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企业应从富士康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从以下几点做好广大员工的心理健康与危机管理工作。
1.企业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结合员工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开展压力管理、情绪调节、自我成长等专题的讲座或团体辅导,从而使员工学会调适自我,增强应对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抵抗力和承受力。
2.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
在企业招聘时,要作新进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人格类型的分析,针对重点人群提供心理咨询。
3.要警惕出现员工关系紧张或者淡漠的现象
良好的员工关系是重要的社会支持,企业应组织多类型的活动,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的同时,扩大他们的人际圈。
参考文献:
[1]王倩倩,李焰.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和预防策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
[2]易晓阳,刘学科.全面加强心理卫生工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J].预防医学杂志,2007,(3).
[3]李芳,刘小兰,蒋玉莲.高职大学生自主性分析及培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董育硕.富士康跳楼事件的社会心理学解读[J].中国证券期货,2011,(5).
[5]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社会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8.
关键词: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状态焦虑;特质焦虑
中图分类号:G804.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7-0064-04
Study on Athletic Anxiety and Relevant Element of College Studen ts Soccer Man Players
LAN Baosen,HOU Huish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 ijing 10008,China)
Abstract: Inquiring athletic anxiety and relevant element of chinese college stu dents men's soccer players by questionnaires,Using analysis of variance,multip lecomparison,Ttest and factor analysis to deal with statistics data,aiming tofind out character of Athletic Anxiety level and relevant element of Chinese Col lege man Students Soccer Player,offering reference for regulation of Athletic A nxiety and scientific training and identification.Conclusion shows:different p osition,fixed number of year of training,different team and different identity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training factor,self factor,psychology factor andothers' influence factor form multiple factor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an soccer players; state anxiety; traitanxiety
随着足球运动的飞速发展,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越来越高,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 和球队的集团竞技能力日趋接近,体能的差距也不分伯仲,因此,在激烈、势均力敌的比赛 之中,球员心理能力的高低就成为了决定如何战胜对手,发挥自己应有水平的关键因素。大 量的足球比赛实践表明:足球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与足球比赛结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如 何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和训练中对足球运动员的焦虑情绪进行科学化调控,改善足球运动员的 焦虑状况,对提高球队比赛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所以,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 运动员的调查,试图揭示其运动焦虑水平特点,以及对其焦虑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体系,以 期更好地适应现代足球的发展需要,为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焦虑的调控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服务,同时为对其进行科学化的心理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9年2月3日到22日对参加2009年中国大 学生足球锦标赛的10支男子足球队的212名运动员进行了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采用“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STAI)”对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状态焦虑和特质焦 虑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自行编制“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影响因素问卷”调查了被 试的运动焦虑水平影响因素。两份问卷分别发放212份,回收198份,无效问卷共有27份,有 效问卷171份,有效率为86.36%。T-AI的重测信度较高,相关系数为0.74~0.83,S-AI的 重测 信度较低,相关系数为0.51~0.63,“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影响因素问卷”的相关 系 数为0.62~0.75。效度检验表明,两份调查问卷的一致性、会聚性、区分性和结构性比较 满意。
1.2.2 数理统计法在SPSS11.0软件包上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T检验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原始调查数 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客观数据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的基本特点分析
2.1.1 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的总体特点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特质焦虑均值为40.97±4.98,状态焦虑均值为4 8.89±4.62。谢耿芳对运动员焦虑水平范围进行了划分:30分以下为低焦虑组,30~50分 之间为中等焦虑水平,50分以上为高焦虑组。因此,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状况属 于中等焦虑水平。
投稿日期:2009-11-16
作者简介:兰保森,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和学校体育学。2.1.2 不同位置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差异性分析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的焦虑状态具有明显的位置特征,在状态焦虑方面,守门员 、后卫、前卫和前锋的均值分别为49.82±4.01、49.77±4.73、48.10±4.93和50.9 8±4.04 ,这表明,除前锋外其他位置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的状态焦虑都属于中等水平。方差分析 表明,状态焦虑组间无显著性差异(F=1.837,P=0.139)。表1的多重比较显示,在 状态焦 虑方面各组无差异。但从均值可以看出,在足球比赛中处于攻守两端要害区域的本方后场和 前场的守门员、后卫和前锋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前卫的焦虑水平。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在足球 比赛中,球队防守的任务主要由守门员和后卫承担,他们在比赛中压力比较大,这就导致其 状态焦虑水平高于前卫;同时,在比赛中进攻特别是进球的重担主要由前锋担当,其在比赛 中的表现对比赛结果起着直接影响,因此前锋的压力也比较大,这可能是其状态焦虑水平均 值最高的根本原因。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在状态焦虑方面呈现的这种特征,可能主要 是因为位置角色的不同以致于承受的压力不同而造成的。
表1 不同位置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多重比较(P值 )
组别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守门员―后卫0.2450.461守门员―前卫0.2670.020*守门员―前锋0.0820.601后卫―前卫0.7980.069后卫―前锋0.4770.201前卫―前锋0.2980.008**守门员、后卫、前卫和前锋的特质焦虑均值分别为40.34±10.94、40.87±4.69、4 5.12 ±5.23和38.62±5.67,均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3.314,P= 0.023) 。多重比较表明,守门员和前卫、前卫和前锋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现代足球比赛“防守至 上”的理念已经深入各级各类足球运动员的意识之中,在比赛过程中,后卫时刻保持着高度 的警惕,以便及时的对进攻队员进行盯防、对同伴进行保护,从而达到阻止对方进攻、保证 本方球门安全的目的;而守门员是整个球队的最后一道防线,不仅要有效地控制罚球区,甚 至还要充当自由人的角色,对本队后卫线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在比赛中还要负责组织与指挥 防守,是比赛过程中本队防守的核心,因此其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其运动表现。 前锋是球队进攻的箭头人物和主要得分手,要想在时空狭小的对方的激烈对抗中赢得胜 利并完成最终的进攻任务,要求前锋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比赛 状态。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均呈现出明显的位置特征 ,这可能主要与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位置角色不同而承受的压力大小差异有关。
2.1.3 不同训练年限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差异性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表2),随着训练年限的不断增加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 逐渐降低,而且5年以下训练年限球员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处于高焦虑水平,其余两组球 员的焦虑状况处于中等水平。方差分析表明,在状态焦虑方面,不同训练年限大学生男子足 球运动员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952,P=0.034),而在特质焦虑方面,组间具有 非常显 著性差异(F=6.667,P=0.000),表3的多重比较显示,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个 维度上 ,5年以下训练年限的球员和8年以上训练年限的球员之间、5~7 a训练年限球员和8 a以上 训 练年限球员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训练年限长的大学生球员年龄都比 较大,所以他们的心智较为成熟,认知能力也比较强,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比较正确。 而且由于更接近于退役或竞技能力退化阶段,因此他们更为珍惜自己的运动生涯,比赛态度 更加端正,对足球比赛的意义和竞技体育的内涵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社会成员评价的 认识也比较正确,此外,训练年限长的大学生球员一般竞技水平比较高,比赛经验较为丰富 ,他们对比赛双方实力分析更为客观真实,对主客观因素的考虑更为全面,所以他们为自己 以及本队设定的比赛目标和成功期望更为符合自身和球队实际,这使他们对比赛的准备更为 充分,心理状态的调整也更加到位,焦虑状况也处于一个适度的水平,可以保证他们较好的 发挥自己的水平。
表2 不同训练年限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均值
组别状态焦虑均值 ±标准差特质焦虑均值±标准差5年以下54.01±3.0150.90±5.195~7年49.69±3.6642.39±4.618年以上49.40±4.6141.97±4.16 表3 不同训练年限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多重比较表(P 值)
组别状态 焦虑特质焦虑5年以下~5~7年0. 7970.6215年以下~8~10年0.007**0.003**5~7年~8~10年0.006**0.002** 2.1.4 不同比赛经历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差异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4),参加过国际性和省市性比赛的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状态 属于中等水平,参加洲际性和全国性比赛球员的状态焦虑处于高水平,特质焦虑处于中等水 平。方差分析表明,在状态焦虑方面,不同比赛经历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组间具有显著性 差异(F=2.755,P=0.044),在特质焦虑方面,组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F=10. 590 ,P=0.000)。表5表明,参加过洲际性和全国性比赛的大学生球员同参加过省市性比赛 的大学生球 员之间在焦虑状态方面具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差异,而且焦虑状态均值结果显示,参加过 洲际和全国性比赛的球员的均值都高于仅参加过省市性比赛的球员的均值,这个结果与以前 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仅参加过省市级比赛的球员竞技能力相对比较差, 比赛经验也不丰富,特别是由于参加的比赛级别比较低,他们承受的压力比较小,比赛结果 对其影响也比较小,所以他们对比赛结果的期望值比较低,造成了他们的焦虑水平要相对低 的状况。
表4 不同比赛经历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均值
组别状态焦虑均值 ±标准差特质焦虑均值±标准差国际性47.09±2.6040.71±2.58洲际性50.70±6.1141.89±6.15全国性51.33±3.6143.56±3.45省市性44.73±4.6736.05±5.51还需注意的一个特点是,尽管参加过国际性比赛的球员与参加洲际性和全国性比赛球员 之间的焦虑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前者的均值相对低于后二者,这可能是由于参加过大 型赛事使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调节紧张情绪的经验也更为丰富,因此焦虑水平 处于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
表5 不同比赛经历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多重比较(P 值)
组别状态焦虑 特质焦虑国际性~洲际性0.1560.502国际性~全国性0.0730.179国际性~省市性0.5530.096洲际性~全国性0.7470.564洲际性~省市性0.048*0.021*全国性~省市性0.038*0.004**2.1.5 不同比赛身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差异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主力队员的状态焦虑水平(51.39±5.02)要高于替补队员(48.00± 3 .34),而特质焦虑水平是主力队员(40.04±4.96)低于替补队员(42.99±5.01)。 T检 验分析表明,状态焦虑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1.501,P=0.224);特质焦虑组间也无 显著性差异(F值为2.321,P值为0.080)。从状态焦虑方面来看,主力和替补队员之间呈现出的这种特征可能与相对替补队员来说 ,主力队员的团队意识更强,比赛的欲望也更为强烈,而且对自己的表现也比较重视有关。 而二者在特质焦虑方面所呈现出的特征是否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优秀运动员本身就应该具有较 低的特质焦虑水平呢?对于这个问题,还需要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1.6 不同运动等级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差异性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表6),随着运动等级的升高,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的焦虑水平呈现 降低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运动等级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状态焦虑组间无显著性差 异(F=1.840,P=0.164);而特质焦虑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2.880,P=0.020) ,表 7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只有一级运动员和其他等级的运动员在特质焦虑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运动等级是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所获得的成绩的评价和肯定。因此,运动等级越高说 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也越高,比赛的经验特别是参加大型比赛的经验也更为丰富,因此他们 承受比赛压力的能力也更强,而且调控状况焦虑的手段也更多、也更为有效,这样可使他们 的状态焦虑处于一个较佳的水平,利于他们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而不同运动等级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在特质焦虑方面呈现的特征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运动 员的状态焦虑在一定程度受到其特质焦虑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这可能也是高水平运动员和低水平运动员心理素质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
表6 不同运动等级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均值
组别状态焦虑均值 ±标准差特质焦虑均值±标准差一级46.50±4.0437.00±5.48二级48.00±5.0041.80±2.86其他50.94±4.7643.00±4.38 2.2 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影响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因素的重要性指数按照研究的需要,根据Aldosary等人提出的重要性指数计算公式,首先分析了影响我国 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因素的重要性指数:
表7 不同运动等级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多重比较(P 值)
组别状态焦虑 特质焦虑一级~二级0.6390.107一级~其他0.0830.012*二级~其他0.2010.567重要性指数=∑5i=1aixi4其中ai表示在最重要问题到最不重要问题的5个评价等级中,第i个等级的加权系数, 当i等于1,2,3,4,5时,ai分别等于4,3,2,1,0;xi表示在由最重要问题到最不重 要 问题的5个评价等级中,对某个问题回答其重要性为第i个等级的人数占该问题有效回答总人 数的百分比。依据公式计算出影响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各指标的重要性指数 。表8是重要性指数大于60%的指标,从中可以看出,影响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 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参加比赛和训练时的任务和难度。这个因素主要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期望 和评价以及运动员本人对成功的期望,而运动员本人对成功的期望是内因,是主要影响方面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运动员过分注重社会成员的评价,对比赛胜负过分关注,同时为 自己设置了很高的成功期望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焦虑状态。此外,诸如训练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家庭主要成员、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训练和比 赛的目的、本人的技能水平和本队的整体水平都是影响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状态 比较重要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对焦虑 状态进行科学化调控,这样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表8 影响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因素的重要性指数
重要性指数大于 60%的具体问题指数/%C5参加比赛和训练时的任务、难度77.2%C4训练的客观环境和条件75.5%C1家庭主要成员71.7%C10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68.9%C19参加训练和比赛的目的64.8%C12本人的技能水平61.9%C7本队的整体水平60.7% 2.2.2 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根据Aldosary等人提出的公式计算的重要性指数,只考察了单个问题的重要性指数,并 没有同时考虑其它问题的影响,这就导致难以从整体把握各个问题背后所潜在的共同因素, 以及它们的关系和相对重要性。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的影 响因素,本研究对22项影响因素指标进行了因素分析。表示因素分析适当性的KMO指标值为0 .719,其球形巴特莱特检验值x2为1959.989(自由度为153)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明样 本 进行因素分析的效果较好。从表9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4个,累积贡献率达到了76 .686%。表10表明,在第一因子上,主要包括教练员执教能力、训练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参加比 赛和训练时的任务和难度、本队的整体水平、个人的场上位置、训练年限、运动经历与竞技 水平等高载荷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反映训练方面的因素,可称为“训练系统因子”。在第 二因子上,主要有本人的文化素质、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本人的技能水平、战术意识、 身体素质和自我评价能力等指标,主要是反映运动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指标,可称为“个人 素质因子”。第三因子方面的高载荷指标有自信心、创造性、训练和比赛动机、意志品质、 兴趣以及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主要是反映个人心理的指标,称为“个人心理因子”。在 第四因子上,高载荷指标有家庭主要成员、队内的气氛和队友关系、崇拜的球星等,主要是 反映社会成员影响的因素,可称为“社会成员影响因子”。
表9 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情况
共同因素特征值未转轴特征值大于1者变异系数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特征值转轴后特征值大于1者变异系数百分比累积百分比F17.52337.37237.3726.77833. 52733. 527F23.53418.61755.9894.00320.67154.198F32.80514.01270.0012.64913.63867.836F41.0746.68576.6861.9979.85076.686表10 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序号Li1 Li2Li3Li4C1家庭主要成员0.5020.4710.1250.603C2教练员执教能力0.3980.2870.2830.129C3与队友的关系及球队的气氛0.4990.1400.2310.611C4训练的客观环境和条件0.5660.5020.2020.009C5参加比赛和训练时的任务、难度0.7850.2940.0980.119C6崇拜的球星0.3620.3010.1420.386C7本队的整体水平0.6330.2140.5160.198C8个人的文化水平0.3230.4790.3990.284C9运动经历与竞技水平0.5170.2540.2810.453C10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0.4000.5970.0990.158C11个人的场上位置0.7750.3120.6020.253C12本人的技能水平0.2370.7140.2820.245C13本人的战术意识0.3280.9310.3120.639C14本人的身体素质0.4110.8320.2370.213C17自我评价能力0.4450.5940.2090.198C16个人的训练年限0.5030.1150.4730.308C17自信心0.1650.1070.7320.377C18创造性0.3190.3450.6730.208C19参加足球训练和比赛的目的0.2260.2310.6340.427C20理想、信念和世界观0.4060.5200.5770.413C21对足球的兴趣0.0920.2740.3110.103C22本人的意志品质0.2990.0420.4560.071从4个因素的解释变异量来看,训练系统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33.527%。由此可见, 制 约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的首要因素就是训练的主客观条件和环境。从整个运 动训练来看,训练环境、条件、目标、过程、方法和手段以及训练氛围组成了一个小型的、 功能特殊的系统环境,运动员常年累月的处于这个小环境中,其焦虑水平必然会受到这个系 统环境方方面面的影响。正如我国心理学家郭任远从行为主义立场出发认为:“行为的差异 、或个性的差异,是环境的差异逐渐集合的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了训练系统环境对运动员 焦虑水平起着重要影响。从个人素质因子来看,解释了总变异量的20.671%。这说明运动员 具备的个人综合素质是影响其焦虑水平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五个构成 要素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系统。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 动员阅读比赛的能力;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对运动员比赛过程中心理状态的调节起着重要影 响;而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是其技能、体能和战术能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这些因素对 运动员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水平有着决定性影响,而不同的认知和评价将最终影响到运动员的 焦虑状态。个人心理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13.638%。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由反映个性心理 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各个因素组成的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系统,因此,运动 员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动机等心理因素必然会对运动员的焦虑状态产生影响。社会成员影 响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9.850%,作为一项社会程度极高的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角,大学生 足 球运动员的表现受到各种社会成员的关注,特别是诸如家庭成员、队友等关系比较密切的社 会成员对其的评价和影响必定会影响到他的焦虑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均处于中等焦虑水平。
2)不同类属群体的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其焦虑水平具有差异性。
3)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影响因素体系是一个由主观和客观因素组成的 多维结构体系。
3.2 建议1)要根据不同类属群体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焦虑水平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科 学化调控。
2)在我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运动员的焦虑调控过程中,需要对其焦虑水平影响因素进行 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韩音.我国足球运动员心理品质的研究现状[J].体育与科学,1999,1: 48.
[2]王跃.对大学生运动员焦虑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6.
[3]谢耿芳.对高校学生足球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6):155-156.
[4]邱乐威.试论影响足球运动员竞赛焦虑的个体性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3,2.
[5]叶平.关于运动焦虑调节的新变量.―控制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 4,3.
[6]王东.我国青年女排教练员、运动员赛前焦虑的现状与相关性研究[D].2007年武 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7]陈勇.闫万军.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现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 9(4):90-91.
[8]冷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北区运动员赛前焦虑的对比研究[D].2007年东北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昝校.对运动焦虑的认知与评价[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5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