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媒体概论

网络媒体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媒体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媒体概论

网络媒体概论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网络多媒体教学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手段。结合这个趋势,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改革也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尝试。从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改革的教学优势和几点设想三个方面,进行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改革畅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其中网络教学改革受到极大关注。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效率的极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而且能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对国外,我国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实际应用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英语教师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积极探讨基于网络多媒体与网络的英语专业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阅读课教学大多采用精读课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学生只是把阅读课当成是精读二课,上完之后只是对于个别词汇有印象,教师对文章的讲解只是停留在对语法和词汇用法的讲解,或是对于句子和篇章的理解介绍。对于阅读能力的技巧,如略读、跳读、如何把握关键词和主题句,教师都不做介绍,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如何进行阅读训练的测试以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也很少提及,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阅读课失去了兴趣,阅读技巧没有掌握,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提高,阅读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至关重要,所以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改变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 

2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优势 

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可以创造最直接、最主动、最真实、最优越的英语互动学习环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及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阅读内容丰富。网络信息是目前最大的资源库,而多媒体也能提供十分丰富的学习资源。相对以前的纸质阅读内容来讲,网络多媒体阅读可以说为英语专业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和资料。学生可以从各大学习网站搜索到各种各样的英语资讯和新闻来进行在线阅读,学习到英语学习的各类方法和技能的提高,对于课本知识的补充阅读,可以从网络上搜寻到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大量的英语阅读还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网络还提供了在线试题和分析,即时的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多媒体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ppt和文本资料进行补充阅读,通过布置任务来督促学生进行资料的阅读,清晰直观的多媒体资源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方便阅读。 

(2)阅读环境开放。网络多媒体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只要有电脑就可以进行阅读学习。网络多媒体阅读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广域性几个特点,为学生创造了轻松良好的阅读环境,网络多媒体阅读教学集文字、图像、动漫于一身,图文并茂的情景提供了与课文有关的,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学生可以运用眼、耳、脑并用,多方面接受网络多媒体环境传递的信息,有研究发现,通过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接受的信息量比纸质环境下接受的内容更不容易被遗忘,这与不同环境对感观刺激的作用不一样相一致。生动形象的网络多媒体环境能大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以多种感观技术来掌握知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一种阅读行为。 

(3)阅读内容即时。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简单内容的纸质阅读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相对来说,纸质教材的阅读材料更新较慢,而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层出不穷,时时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资讯材料。网络多媒体阅读可以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背景介绍,学生不用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图书馆查询相关知识的介绍,网络可以迅速方便的提供学生需要的内容,网络多媒体阅读省时省力,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内容。 

    (4)学生角色改变。传统阅读课堂当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心理压力大,怕出错出丑或是受到教师批评,所以不愿意更多的参与课堂活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课堂学生的交流对象变为电脑,参与网上分组讨论或是完成作业都没有了压力,可以尽情进行自己阅读能力的发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意识都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需求式学习,教师由领导者变成督促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培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之前传统课堂的阅读只是个人阅读,没有动力和兴趣,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阅读,学生参与到小组作业和讨论中,与其他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和心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帮助,发现对方的问题,培养了互助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 

3 网络多媒体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设想 

(1)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网络多媒体环境阅读材料可谓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如何选取合适英语专业学生来阅读的材料?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比较高,应选取英语母语作者完成的作品、或是适合较高水平读者阅读的英文原文来阅读,材料应与时代接轨,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需要相吻合。如各大英文学习网站上都有现成的阅读材料供各个阶段英语水平学习者阅读,还有英语新闻。新闻语言往往是一门语言发展的先锋,新闻中不乏新的语言形式。但新闻本身能使学生同时注意到新的语言意义和形式,并使学生对新的语言形式产生猛然醒悟的作用,而这一点正是许多阅读材所欠缺的。即时性很强的英语新闻不仅记录着世界各个地方发生的大事小情,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讯息,还能从中学习到英语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2)阅读内容的情景化。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使用ppt和网络环境展示各类题材、风格、体裁的文章,集文本、声像、动漫、图画等为一体,反映东西方历史风俗、人物环境、介绍社会科学知识。利用网络多媒体优势,开展精心设计的各类情景化动态交互活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主要在学生与电脑、与教师、与学生、与英语母族使用者之间进行。通过网上搜索,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文学、历史、地理或其他学科的某一话题展开网上讨论和交流,以真实、自然、立体的语言输入,使学生在有意义的真实或虚拟现实的学习情境下,增强阅读量的输入、提升阅读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 

(3)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作用为辅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挥和主动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小组进行在线相互交流,利用网络协作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利用电子邮件与教师进行沟通,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进行问题的处理。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感观的完美结合来实现,对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进行大脑思维再次加工,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记住和了解到阅读内容。需要提出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不是让学生放任地自主学习,而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英语阅读策略训练和帮助,使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熟悉文章体裁激发其运用结构图式。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相应的略读、寻读、查读和跳读策略,运用到具体实际的阅读当中,最终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成绩。 

4 结语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是新型教学模式的尝试。笔者这里仅仅对其优势和教学内容的编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设想。作为新型高效的技术手段,网络多媒体的发展对于全面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网络多媒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都在改革当中提升和改变了自己——教师从繁重的模式化备课工作当中解放出来,通过这种模式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眼界得到开阔,学习时间得到节省,自主学习得到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其对象的智能性与自主性,跨平台可移植性值得借鉴。因此,网络多媒体教学技术必将促进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冬梅,刘耀辉.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网络媒体概论范文第2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开设有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新闻院系已近20所。这其中的少数学校,还成立了网络传播学院、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与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另一方面,在那些没有开设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院系中,也几乎都在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中开设了网络传播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

还有一些高校,如南京大学,已经不仅在新闻院系开设网络传播概论这样的课程,而且把它作为全校的公选课,供各个专业的学生选修。其实,笔者认为还可以更进一步。比如网页设计与制作,完全可以与科学社会主义和大学外语一样,作为基础课在大学里面普及,成为各个专业的必修课。

这样的认识,是基于个体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化生存”,对专业人士都有必要,是其专业交流与专业拓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面向人类数字化的未来,受过高等教育者不能在网上进行富于个性的自我展现(并非博客),与不能熟用外语当视为同样令人遗憾的重要缺失。

可以说,我国高校网络传播专业或方向的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观照互联网应用在全球日新月异的态势,观照网络传播事业在大陆的飞速发展,甚至可以说,在我国高校对网络传播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无论在量与质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教材编写与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着较大的提升与变革的空间。

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还过于笼统,缺乏专业侧重与约分。目前国内大部分开设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院系.其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新闻学或传播学的一些核心课程,二是网络新闻传播方面一些主干课程,如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新闻学、网络广告学、网页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多媒体制作、电子商务等等。再往下,就没有专业侧重了,使专业设置过于单薄,与这一学科丰富的涵盖面不相适应,亦不利于奠定一个良好的学科基础。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由于对网络传播的理解过于狭窄。网络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性.涉及面大大超过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美国的有些大学的网络传播(Internet Communication)专业或新媒体(New Media)专业,在开设类似于上述的一些网络新闻传播主干课程外,还给出了5-6个专业侧重面,如:网络媒体。互联网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短信与无线传播、建康情报学,等等。选择不同的专业侧重面的学生,除了必修主干课程外,还有更为“专业”的课程需要学习,如选择“网络媒体”的学生,就要学习网站建设、网站营运与管理等课程。

这样的专业设置,也是由网络新闻传播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决定的。以前,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到报社工作,广播电视专业毕业的则大多到电台、电视台工作。但如果受此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的人才,就只能或主要应到新闻网站工作,就未免狭隘了。现在,有些学校不敢设立网络传播专业或有此专业的亦不敢扩大招生规模,就是怕毕业生找工作难,因为中国的网络媒体数量有限。殊不知,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并非只能到网络媒体工作,在传统媒体亦能大显身手。近年来,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渗透与影响有目共睹。试问,现在还有哪一家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不在大量地使用互联网和调用网络资源呢?还有哪一家传统媒体的工作方式或工作流程还能离得开电脑与网络呢?作为复合型人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主,理应比新闻院系的其它专业的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

不仅如此,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到电信传播、远程教育、网络游戏等行业或产业工作。甚至可以说,在一切以数字信息处理为特征的行业和岗位上,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都大有用武之地。

其次,网络新闻传播的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和相关课程空白的问题。一方面,有关网络新闻传播总体介绍性的教材,不仅内容重叠的成份较多,而且缺少真知灼见。例如关于《网络传播概论》的同名书籍就有好几种,从例证到章节编排均大同小异。大学教材,通常是编撰者在此学科上科研成果一定程度的体现,然而,“迄今为止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真正能够在传播理论上有所建树的目前还不多见”(闵大洪:《网络传播学科发展报告》)。另一方面,一些重要课程还没有教材,或没有理想的、典型的教材。例如,在网络新闻方面,缺少“在线新闻调查(Online Ivestigative Journalism)”、“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在WEB应用方面,缺少“交互式动画(Interactlve Animation)”、“动态网页接口(Dynamic Web Interfaces)”、“数字广播(Digital Audio)”;在网络技术方面,缺少“数据传播(Data Communication)”、“数据库应用与设计(Database Use andDesign)”,等等。

在教材编写方面,当务之急不是“把精力放到网络新闻传播的学科名称和性质上,或者用传统的学科分类法来套‘网络新闻传播学一’”(赵志立:《中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及趋势》),要避免教材选题与范围总是大而宽的现状,而把力量集中在那些“相对窄而深入的研究课题”(彭兰:《视野、焦点与方法: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三个待突破》)。例如,关于黑客、闪客与博客,都是可以写出专门的教材的。

网络媒体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博时代;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媒体趋势

1 微博概况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信息长度通常限定于140个字以内。微博可以随时随地,其核心是社交功能,通过“关注”和“转发”可以与关注人群实现有效互动,并达到信息的快速传播,微博人群叠加的效应十分明显。由于微博具有简洁方便的特点,且进入门槛较低,因而容易吸引用户并维持热度。

微博具有更简单易用、传播速度更快、人际“圈”影响更强的特点。在重大新闻事件出现时,微博显示出无可比拟的速度,其对社会文化生态的改变具有革命性意义。微博传播的信息多为“语录体”,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即时性,微博和手机的无缝结合,使内容的传播速度比其他媒体更便捷、更迅速。同时微博使得信息的流通和互动呈现平等、散漫的“去中心化”状态。微博是一个传播平台,又是一个内容自创的平台,让人人都成为内容的制造者、见证者、传播者、评论者。有人甚至称,如果个人能好好地经营微博的话,就等于你自己拥有了一个媒体。在微博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把微博当做一个“自媒体”,用微博的方式,随时随地将个人的所见所闻以最精练的词汇,给自己的受众。与此同时,博友既可以通过所关注的对象阅读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进行反馈,在其他用户的微博主页上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通过转发把信息扩散出去。微博实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互动传播。微博虽然只有140字的文字表达,但通过超链接、图片和视频,每条微博都可以有丰富的延伸,给予使用者简便的阅读体验和自由度的同时,也提供了多元、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扩展性能。但是,微博对上传信息的字数有严格限制,因此微博的信息常常是寥寥数语就表达一件事,这容易使得受众对事件的了解片面化。由于信息传递的碎片化造成思维的碎片化,会对现代人群生活和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2 微博时代的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发展,而网络媒体的发展更为迅速,其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在于:

2.1 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和全时性

时效性是网络传播最突出的特点而,传统媒体在传播的时效性方面虽然做了很多的改进,但要做到随时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网络传播具有方便快捷,时效性强的特点,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第一时间内将“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出去,实现“我见即你见”。网络传播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人们能够更加迅速地了解周围世界发生的新情况,极大减少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和失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

2.2 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开放性

网络传播时代被人们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技术使人人都可成为信息的信息源,无数的信息源就像涓涓细流汇集成信息的海洋。网络传播的海量性和开放性,大大拓展了人们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范围,真正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各种信息和不同文化通过互联网交流、沟通、对话、碰撞、互相融合和取长补短,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整合和人类的文明进步。

2.3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交互性

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的线性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传播媒介的控制者,是传播内容的“把关人”,而受传者只能在传播者提供的信息范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网络传播在传播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交互性。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传者。网络传播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人们自由平等地发表各种意见。

2.3 传播环境的个性化

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是一个由传播者向受众单向的流动的过程。而网络传播使受众有了在接触传统媒体中没有的信息选择权,使信息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在网上搜寻信息时,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传播者“推”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从网上“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自主的选择和组织,使受众摆脱了传统媒体的狭隘视野和媒体自身的风格对受众设置的诸多的局限,为受众选择和接受新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网络传播的以上特性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提供了路径,也是我们思考和实践传统媒体发展之路的前提。

3 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继续发展,进一步改变现有的传播方式,并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融合了多种传播形式,兼容整合各种媒体形态,塑造新的传播格局。

3.1 改变原有的传播格局,形成新的交流环境

传统媒体的传播受时间、时空的限制很大,传播的范围有限,传播速度也较慢。传统媒体的传播者处于“把关者”的地位,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只能在传播者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这就使得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无法及时的实现。

而网络重要性的上升,网络功能的增强,正在形成一个瞬间完成传播、全方位包围我们头脑的新的交流环境。在新的交流环境里面,信息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被消除了,传受双方的界限被打破了。在网络传播时代,从理论上说,每个人几乎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也被缩小了;全球化传播渠道更加畅通了,地理上的区域界限被进一步打破,“地球村”进一步变成现实,信息传播的时间发生了变化,静态的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实时接收信息转变,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人际交流的话语空间也通过网络媒体实现了有机整合,点对点的私人空间和点对面的公共空间既可以相对独立,又能及时贯通。

3.2 网络媒体削弱了“把关人”的作用

传统媒体传播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传播,传播者始终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进行“把关”,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在这样的传播模式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只能处于传播过程的末端,他们无法直接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只能在传播者提供的信息范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

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即舆论化。网络传播的舆论化为用户提供了自由的言论平台,使人们获得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但由于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开放性、虚拟性、不可预知性使得网络传播的“把关”难度加大,“把关”机制削减或失效。

网络传播削弱了曾经作为信息和舆论中心的专业媒体的权威性,他们作为一个个与其他个体对等的普通“端点”平等接入网络。在这种近乎对等的传播中,中心被削弱了,主体可以是连接在网络上的任意个体,再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受众”,传受的角色互换成为可能。传播主体的消解、传播渠道和终端的多元培植了网民的“去中心”思维。网络传播的这种特性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产生了冲击,冲击了信息传播秩序,冲击了媒体的发展环境。

4 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

网络媒体近年来已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传播的一大重要媒介,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受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从媒体的发展演进阶段来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以及其他媒体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借鉴、融合发展、共同进步的形态,不同的媒体形态其实是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不同层面的需求。因此,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在于吸收和借鉴新媒体之长,以补己之短。

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媒体掌握着话语权,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传播的内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众的参与度。而在网络媒体上,尤其在微博这一媒体形式中,受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者、生产者和评判者。受众和传播者的身份随时可以互置,受众在网络媒体上的交流更频繁,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及时生产出迎合受众的内容,而受众可以通过与媒体的互动得到更多所需要的东西。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走传统媒体微博化的道路。微博的信息碎片化和海量的新闻线索以及强大的人际网,从而使微博成为获取信息的平台,许多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等都纷纷开通微博,从微博中获取强大的流量、提高知名度。微博的出现对传统媒体而言是一个机会,它使得传统媒体在个众媒体的聚合中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①匡文波.《网络媒体的经营与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网络媒体概论范文第4篇

在众人高喊“网络媒体必将取代平面媒体”的时候,从根本上认清两种媒体的优劣,才能从根本上找到两种媒体合作的有效途径。

侵略:网媒怀揣BBS杀来

就最近十年的发展来看,“侵略”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网络对于人类生活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对网络的广泛使用及随之产生的对网络的依赖,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对人类以往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其实是一种颠覆。

作为对新生事物最敏感和领悟力最强的行业之一,新闻业在网络发展的大潮中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对于整个新闻业产生了这样的促进作用:

首先,对于传统媒体技术的革新。以平面媒体为例,对于最新信息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从采访器材到写作工具到排版印刷,整个工作流程都实现了数字化。

其次,也是更为明显的一个促进就是新媒体的产生。门户网站迅速攻城掠地,占有了原来报纸、电视、期刊以及其他媒体的受众。同时,手机报等更加新鲜便捷的媒体形式也不断在传媒市场确立自己的地位。

本文讨论的问题集中在网络对于新闻业发展微观层面的影响上。为了让这一论题更加具体和富有针对性,着力研究网络发展给平面媒体带来的挑战。对于这一挑战,有个网络现象极富代表性,那就是BBS的大行其道。

对于BBS的具体含义,百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BBS系统最初是为了给计算机爱好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后期,计算机用户很少且用户之间相距很远。因此,BBS系统(当时全世界一共不到一百个站点)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的交流方式,用户通过 BBS可以交换软件和信息。而在笔者看来,今天所谓的“第五媒体”,依然是伴随着BBS及其变体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博客、微博是BBS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因此“第五媒体”的发展引发的“重大的媒体革命”,几乎可以等同于BBS的发展引发的媒体革命。而在这一伴随着“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而产生的“重大的媒体革命”,给平面媒体带来的挑战是空前的。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挑战,来自平面媒体对于新闻线索的掌握不再有力。越来越多的新闻首先出现在BBS及其各种变体――论坛、博客、微博。这方面最经典的例子便是“犀利哥”系列新闻。借助于各大论坛网友的推动,“犀利哥”系列新闻成为当年影响最为深远的新闻之一。

不仅如此,BBS这一“人海战术”的优越性还体现在对于一个单一新闻事件的纵深发掘上,从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海量信息足以全景式地展现一个新闻事件的真实面目。在BBS的这一双向冲击中,传统媒体的压力可想而知。

生机:在对手最弱的一环

网络与生俱来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软肋”。网络还未及发展到极盛状态,其固有矛盾就已日渐凸显。对于以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来讲,恰恰是网络的这些固有矛盾,为它们创造了新形势下的无限生机。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阅读方式的局限。全世界终端的联合、海量信息的是网络得以在信息时代称王称霸的最大理由。同样是这一点,使得比尔・盖茨大胆断言:“无论报纸和杂志记者是否高兴,10年后,纸张都将在事实上失去原来的意义,大量信息将通过电子途径,而不是以成堆纸页的形式,送达个人信息终端。届时,人类将全天24小时接入互联网。”

比尔・盖茨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全世界的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虽然千变万化、数量惊人,但是就每一个个人来讲,对于信息的需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过多的信息反而会成为干扰。“超链接的出现,本来是为了加强信息之间的联系,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体会到,原来的意图并没有以最佳的方式得以实现。它干扰了正常的阅读过程,使读者耗费大量时间去漫游既定目标之外的世界。不仅浪费时间,也使信息以一种非正常方式被消耗。”①

到目前为止,网络并没有找到合理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网络植入广告的方式,多数是以强制性阅读的方式存在,这也大大地增加了阅读的障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报纸可以通过将新闻与广告分离的形式进行印刷时,以单一页面形势呈现的网络媒体,却很难想出更好的对策处理广告业务的增多与方便阅读之间的矛盾。

最后,正如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还有一个更难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权威性难以树立。从表面上看,是网络的过分自由使得其权威性被极大地削弱。但从根本上来看,这却与网络的本质特征虚拟息相关,以虚拟性安身立命的网络如何在现实世界树立权威,是网络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携手:是怎样美好的未来

因此,当很多人在担忧传统媒体将面临消亡的悲惨命运时,有见地的学者却据此声称,传统媒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生机。

当然,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完全站在对立面上讨论报纸的优越性有失偏颇。事实是,媒体从业者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危机,更多采用的是“”的原则。就微观层面来讲,在新闻业务上,更多的平面媒体鼓励记者从BBS上面获取新闻线索。在这方面,作为权威性代表的平面媒体记者需要做的是,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挖掘网络新闻的共性以做出全面的、深度的报道,当然这其中涵盖了对于受众阅读的正面引导。

宏观层面,传统媒体正在努力寻求与网络媒体合作的各种可能。就今年国内报业市场的发展来看,这种合作至少体现出如下两种趋势:

一是技术上“新闻资源+阅读器”的合作模式。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专门针对iPhone开发的在线新闻应用已经上线。该项应用被命名为“解放新新闻”,是该集团根据iPhone量身定制的手机无线新闻产品。②

二是跨地域的“集团立体合作”模式。典型案例是浙报集团的跨地区尝试。4月16日,浙报集团与中国日报达成协议,将合作出版全英文周刊《钱江晚报・浙江新闻周刊》,并在条件成熟时随《CHINADAILY》全球发行。③

另外,电子书的悄悄兴起也是网络媒体与传统纸媒的一种合作方向。

以上论述都是基于纸质媒体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而阐发的,可以预见,由于传统媒体较为明显的优势和网络媒体显而易见的劣势,短期内二者合作的基础依然是在网络媒体向传统纸媒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不过,在有的学者看来,依托于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发展也可能产生极为光明的前景。比如,有人就认为网络与纸媒的合作也将走向另一个极端:“让我们进一步设想,在网络传播高度发达的阶段,当大多数人都转向网络获得信息时,那时传统媒体也会直接地为网上的传播服务。日本一教授曾提出,未来的印刷报纸的功能将变成像电视报那样专门为上网者进行索引、导航服务。”④这一设想十分大胆,并非没有依据,毕竟,因特网在近几十年来做到了人们之前不曾想象的很多事。当然,如果网络媒体真的能够发展到如此完备的情况,相信讨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高下优劣已经没有必要。

注释:

①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解放报业开发iPhone应用“解放新新闻”》,《新闻晨报》,2010年4月26日

③《浙报集团已与20家单位展开合作》,《钱江晚报》,2010年4月16日

网络媒体概论范文第5篇

然而网络视频的出现打破了以电视为主的传统影像传播格局,为影像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动――新的影像传播方式

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描绘的那样:“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改变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因为我们以往的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售给不同的‘受众’。”[1]

网络视频作为网络媒体的一种传播方式,可以整合网络媒体的其他互动功能,因此具有极强的互动特性。这种互动性改变了传统影像传播中受众的被动地位,给了受众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影像传播变为双向的传播。

1.搜索,选择,点击收看――用户的主动收看行为

网络视频改变了网络受众的选择方式,培养了受众对媒体的选择兴趣,同样地也使影像传播的受众在选择习惯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用户上网收看网络视频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主动地搜索视频内容,在搜索结果当中甄别、选择,最后点击收看自己感兴趣的视频节目。在这一系列动作当中,用户完全处于主动地位。

网络视频在资源上具有无限性,这大大增加了用户选择视频节目的难度,用户若要在如此多的资源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是十分困难的。为了方便用户主动搜索、选择、收看视频节目,网络视频服务也同其他网络媒体一样,更多地利用搜索引擎及超链接形式来帮助用户查找资源。

2.观众对视频节目的反馈更加及时、方便

目前多数网络视频除推出视频服务外,还提供论坛供用户进行交流,同时,有些视频具有评分机制,方便用户进行反馈。

以当下流行的视频分享网站为例,在每个视频播放页面均设有内容评价功能,用户可以为该节目打分,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在评论区,更可以与其他网民进行讨论。与传统影像传播方式相比,网络影像传播的反馈机制更加方便和及时,交互性更强。

这种自由、多样的参与方式吸引了更多的网民选择网络视频服务。大众网络搜索集团评出几大视频网站YouTube、MSN Video、Yahoo Video、AOL Video、iFilm,这些网站的访问量是美国5大广播电视网网站访问量的2倍,且用户在前者的停留时间达12分钟/次长于后者的8 分钟/次。[2]

二、原创――赋予影像传播新的内涵

传统的影像传播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传播内容多经过专业机构或组织拍摄、加工而成,并由专门营销渠道发售。因而传统影像传播内容所代表的大众文化,虽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却是人为“加工”而成的大众文化。沉闷了几十年的影像传播,需要走下高高的“殿堂”,向“草根文化”发展。网络视频具有原创性与个人性,是一种原生态的大众文化,较传统媒体而言更具“草根魅力”。

网络视频与其他网络媒体一样,除了各类组织机构的信息外,还包括网民自行的视频信息。这类视频节目的发展,得益于“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零进入壁垒”是“博客教主”方兴东在论述博客的核心特征时提出的概念,指博客书写具有极高的个人性,即没有内容主题的要求,也没有问题限制,纯粹是一种个人的自发行为。同样的评价我们可以加之于目前的网络视频服务,网络视频在私人视频和公共视频中找到了一个空间,从而打破了原来由精英阶层垄断的出版领域。网民们不仅可以搜索并收看来自各类组织机构的视频节目,同时还可以上传原创性节目,或观看其他网民上传的视频节目,而这类个人网络出版行为,是没有过高的准入壁垒的。任何一个人,只要注册成为网络共享视频网站会员,便可获得在该网站上传视频节目的权利。

然而,网络视频的原创性与个性化并不代表着其对大众文化的缺失,相反,正因为“零进入壁垒”的形成,网络视频更能代表原生态的大众文化。相比于传统电视“专业制作-专业审校-专业播出”的模式,网络视频内容涉及范围广,艺术加工少,政治、商业倾向小,更具有大众文化的“原汁原味”。

三、全球化――加速影像传播的国际化

因特网地域限制性小,世界各国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实时地收看互联网上的影像资料。

在互联网上,我国网民可以方便地浏览国外的视频网站,收看国外的视频节目。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本土的各类含有影像信息的网站(各类组织、机构官方网站,各类媒体网站,各类专业视频网站等等),向世界各国人民传播本土文化。这样“一进一出”,突破了行政区域的划分,突破了文化的限制,加速了影像传播的国际化。

四、开放性――为非主流文化提供生存空间

网络视频所具备的高度互动型与开放性,使网络视频文化的“去中心化”成为可能。为非众多主流文化在视频领域提供了生存空间。新一代流媒体技术,使信息者的角色发生了转化,每一台终端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在网络上各个信息源均处于平等地位,因此实现了网络视频文化的“去中心化”。不论是P2P流媒体技术,还是共享视频,任何人在网络视频领域机会均等,而不会被“主流文化”排挤在外。

“非主流”一词本身没有明确的意义,但根据百度的《2007视频搜索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参加统计的173个关键词汇中,该“非主流”的总搜索量排名第33位;其8月份日均搜索量更逼近15000,在所有词汇中排名第13位,仅次于“刘德华”、“绿光森林”等主流热门词的日均搜索量。这与网络传媒兼容并济的特点有关,这也成为“非主流文化”在网络上逐渐壮大的标志。

网络视频作为新兴的影像传播方式,为已有的影像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有其积极的一面。从传播技术上讲,网络视频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变被动为主动,为影像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同时,网络视频特有的原创性,开创了影像传播特有的“草根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影像传播的内涵;在文化传播方面,网络视频突破了地域限制,为传统影像在世界上自由传播创造了机会,也为影像传播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其具有的开放特性,更为现代社会的非主流文化在网络上提供了生存空间,丰富了影像传播内容。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