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要求:
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与主要研究领域。
2、理解神经系统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来源安通学校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探讨人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探讨人类情绪、动机、人格、社会态度等非认知活动的规律,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背景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四)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
(1)神经元与突触
(2)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3)反射与反射弧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
(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3、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反映
(2)感受性
(3)心理
(4)意识
二、感知与注意
要求:
1、了解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注意的品质。来源安通学校
2、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组织原则、注意的特点与功能、注意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3、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
2、感觉的种类
视觉,听觉,其他感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①什么是无意注意;②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有意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注意;②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3)有意后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后注意;②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性教学
1、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性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在良好的观察习惯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三、记忆
要求:
1、了解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
2、理解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遗忘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原因。
3、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
2、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直观形象性;②形象概括性;③模糊片断性;④个别差异性。
(二)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1)瞬时记忆的特点
(2)瞬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瞬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特点
(2)短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短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3、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特点
(2)长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长时记忆的存储(存贮方式,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三)遗忘
1、什么是遗忘
2、遗忘的种类
①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关键词】心理学 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教育
我们从教育心理学知道,学习兴趣同人的情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老师重视感情投资,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信心百倍地迎接学习任务学生平时对某种学科的兴趣。他喜欢你,就会喜欢你教的课程,反之,他就会对你教的课程产生厌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在远古的一些著作中,思想家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已有很多论述。它是研究人与人类的意识、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如今会计的实践活动不断延伸和扩大,会计从业者的心理现象及心理活动更加复杂和频繁,而且会计心理活动以及变化趋势有它的独特性,因此,十分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解释会计的心理现象,从而我们在心理学中独立出了一门新学科——会计心理学。
一、什么是会计心理学
每一个学科都有其探索的领域和主要研究对象,会计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也有它所研究的对象、任务、基本原则和方法等,本篇主要就会计心理学的基础、内涵加以简单阐述。
(一)会计心理学的提出历史溯源
人们对会计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会计学家毛伯林教授在《会计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会计心理行为”的研究,之后,其他学者也作了类似的研究。进入21世纪,人们逐步知道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也包括专业会计人才的竞争,任何一个有经济行为的单位,都要对经济现象进行核算与管理的专业会计人才,他们的工作能力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实施效果。因此,这些年会计行为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加。主要包括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素质测评,具体行为以及会计文化心理的会计行为的优化和心理原因分析等,会计心理学研究体系已经初步建成。
(二)会计心理学的主要内涵
会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独立的分支学科,它因会计人员参与财会活动产生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表现在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实践中产生的兴趣、情绪、认知、愿望等,我们把这种心理现象通常分为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有情绪过程、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几个方面。认识过程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就是人如何对待所做的事情、认知的事物和他人的态度的心理体验。会计从业人员克服困难、解决工作难题的心理过程等则统称为意志过程。
心理特征指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表现的基本特征,主要个体的气质、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主要特征。会计人员心理现象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是密切关联的。如果想了解会计人员的心理,必须把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研究。
(三)会计心理行为的基础
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建立环境基础和生物基础上。作为会计人员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会计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会计人员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会计心理的客观基础是促成其会计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即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的全部。会计心理行为就是会计从业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在外因长期感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果。
会计心理的主观基础是内因,包括会计人员的年龄和气质,欲望和意愿,知识和技能,以及其逐渐形成的心理背景或心态定势,会计人员在平常生活中已经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认知和认同方式,情感特征。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心理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目标:“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满足相关部门了解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的需要。”因此,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是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水平和质量,管理部门先后制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财政部又于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因引,解决会计信息等问题,从本质上讲便是解决人的问题,如果我们从会计人员心理行为这个角度去分析,不难发现会计人员心理与会计信息失真有着非党紧密的关系。
三、会计心理学教育的初步构想
众上可见,会计心理行为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会计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不同表现直接导致工作成效的不同结果。要不断规范会计行为,就很有必要加强会计心理学教育。我们从会计心理学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会计心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
思想是行为的纲领,我们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才能够落实在行为中,把工作做好。会计心理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从业人员对此有足够的重视,树立积极健康的会计心理理念,才能进一步实施教学计划,从而达到整体提升会计行业水平。
1.培养和树立会计人员健康的心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倒,在目前社会,无论是从事哪行工作,首先得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知识结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要全面均衡发展。
2.通过心理学教育培养健康的会计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增强对会计心理学理念的认同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会计实践工作中能自我心理调适以适应会计社会环境,具有健康的会计从业心理,调适人际关系,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二)会计心理学教育导入初探
明确了心理学教育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后,下一步是具体的教学环节。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会计心理学作为综合素质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应和会计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结合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1.在课程设置上安排心理学教育课程。在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法规”及相关辅助课程。让学生学会科学调适心理的方法,了解心理学理论,掌握会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理论联系实践,与其他课程密切结合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
2.营造良好的会计心理学教育环境。在会计心理学教育实践中,要认识到会计行为受从业环境影响很大。施教者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会计学科特点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尽力营造良好的会计心理学教育环境。从学生进校起,就为他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学会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掌握心理学初步理论,使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特别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要让他们以诚信的姿态步入工作止境……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心理学教育环境。
综上可见,会计质量和会计行为和会计人员的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不同会计心理会导致了对应的会计行为,只有深入研究并掌握会计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追根溯源规范会计行为,才能有效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最终提高整个会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秀锦,马树超.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6(12).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细致的分析了艺术与视知觉的密切关系,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到了审美心理的研究领域,格式塔心理在艺术创作与接受的各个环节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谓组织结构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译名是“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或功能,人们在艺术形式中知觉到的样式,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实在结构,而是对象的刺激与大脑皮层反应的统一。
格式塔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第一,凡是格式塔,都是由各个部分组成,但绝不等于构成他的所有部分之和,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部分的全新的整体。第二,格式塔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其“变调性”。一个格式塔,即使在其各构成成分――如大小、方向、位置等均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仍然存在(或不变)。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任何形都是一个格式塔。所谓“形”,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自身有着独立于其他构成结构的独特性质。从以上对格式塔的两种基本特征看,其中所指的“形”,不是单纯的“形状”,而是经验中的组织或结构,并且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
可以说,这个“形”和书法当中的“势”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书法艺术是一种线性的艺术,每一个笔画、偏旁部首直至整个汉字,在书写的过程当中都会讲究到“取势”一说。每个部分都会有自己的“势”,但是汉字不会存在于这些单独的笔画里面,而是存在于整体配合,书法艺术也不是单个的笔画相加,而是在视知觉的作用下,将这些“势”整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字。例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欧字向来是以“险峻”著称,这种“险”就是指一些单个笔画取势其实不是平衡的,比如像“青”字,可以看到帖子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取势,但是最后看到这个字都是“转危为安”非常稳定,是独立于基本笔画的新的整体。
格式塔的定律非常的多,但是总的来说有一条是“完形”,这也是为什么格式塔心理学被称为是“完形心理学”。心理学家用实验证明,整体是先于部分出现的,知觉过程就是一个组织过程,在视知觉接受大量刺激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会把接受到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整体,一个在背景上出现的完整的形。
所以,其实在看到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先感受到作品整体的势能。例如,书法史上非常有名的《兰亭序》,我们欣赏时可以感受到自有一种由内而外的气韵生动之感,起笔、落笔、笔势、每个不同的壁画都有一种走势,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留白与间隔,笔画本身的飞白与填实,都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视线伴随笔画的走势完成的欣赏过程,真是非常的酣畅淋漓,给人大快朵颐之感。
格式塔心理学的许多试验表明,当一种简单规则的格式塔呈现于眼前时,人们会感到极为舒服和平静,被认为是美和愉快的线条(中国书法正是线条的艺术),一般都是那种最简单最规则的线条,即较为流畅、平直的线条。被认为丑的线条大都是缺乏连续性,线与线交叉重叠,(在书法中最忌笔画的碰撞、拥挤和重叠)分割成好几个互不联系的空间。
这样的线条与知觉追求简化的原则是一致的,他们绝对不会使知觉活动受阻,也不会引起任何紧张和憋闷的感受。当一件作品被认为是具有简化性时,人们往往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了一个统一的结构当中。像书法当中我们所熟知的章草,即是由复杂的篆书向隶书转变过程当中的一种衍生书体。
但是,视一个图形“简单”或“稳定”,并不等于感觉他们“有意味”,反之亦然。许多实事证明,在大多数人眼里,那种极为简单和规则的图形是没有多大意思的。相反,那种稍微复杂、稍微偏离,稍不对称,无组织性的图形,倒是有更大的刺激性和吸引力,因为这类图形一般能唤起人们更长时间的视觉注意和更大的好奇心。其不平衡性,偏离了在人心中应该有的位置,而正是这种偏离造成了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将人心中的一些潜在感情激发出来,渡过了最开始的不适应期之后,便进入了审美的阶段。
实际上,对于更进一步的书法艺术欣赏正是这样:那些规则、工整、少变化的楷书,初一看觉得十分的公正秀丽,但是久而久之便感觉到其中气息近俗,没有意趣追求。例如明代前期风行一时的台阁体便是如此,只求端雅雍容,而无文人清趣。相反,那些富于变化的行草书,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米芾的“蜀素帖”等等,这些作品多少年来流传至今,受到行家的一致赞许,足以证明其书法造诣和成就是异乎寻常的,重要的一点是其艺术魅力,令人百看不厌,富于变化,笔笔不同。米芾曾说:“古人书各个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之”字最多却无一相似;米芾的“蜀素帖”, “一”字最多却无一雷同。笔法、墨法、章法都在形态上赋予了千变万化,所以才令人百看不厌、目不暇接,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无尽的韵味。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一、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较为适用于课程、教学单元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程序,如图示:
上述程序中包含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学会什么?)
2.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将如何进行这种学习?)
3.教学评价(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二、教学设计的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我们可将教学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即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及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说等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张:致力于研究人的智能或认知活动的性质及其过程。因此,尽管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风格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为目的。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以瓦根舍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设计模式、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设计模式、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等。
1.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布鲁纳是20世纪60年代学科结构运动的倡导者。在教学设计上,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主张,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设计模式。
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ming),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他们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这种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第二,注重直觉思维;第三,注重内部动机;第四,注重灵活提取信息。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这三类表征系统包括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即通过行动或动作、映像或图像以及各种符号来认识事物,它们的相互作用,是认知生长或智慧生长的核心。”在他看来,结构课程的开发及发现学习的指导,都必须与特定阶段儿童表征系统的特点相适应。
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性的蓝图。
2.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其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他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习是否有意义,有意义的讲解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
奥苏伯尔在代表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后来,奥苏伯尔进一步发展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指出:“组织者”可以在学习材料前呈现,也可以在学习某一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包摄性水平可以高于或低于学习材料。
“先行组织者”用于教学设计是一项有效的教学设计技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概括为“先行组织者模式”。
第一阶段
“先行组织者”的呈现
第二阶段
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
第三阶级
认知结构的加强
阐明课的目的
呈现“组织者”
鉴别限定性特征
举例
提供前后关系
重复
唤起学习者的知识和
经验的意识
明确组织安排学习的逻辑顺序
明确材料
维持注意
呈现材料
运用综合贯道的原则
促进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
引起对学科内容的评析态度
阐明学科内容
(二)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众多流派中,对教学设计领域影响最大的是桑代克和斯金纳。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以行为控制为基础设计教学,以完善人的行为为根本宗旨。
在行为指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操作性反应和强化原理为理论基础的,适用于个别化教学的自动教学模式,常被称为“机器教学”。
将“操作条件作用”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学设计,就形成了程序教学设计。
程序教学的设计应遵循五条原则:
第一,积极反应原则;
第二,小步子原则;
第三,即时强化原则;
第四,自定步调原则;
第五,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了世界教学改革运动,促进了学习理论的科学化,加强了教育学、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即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仍对我们的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三)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研究人性,关心人的潜能和价值,探究解决人类问题和困境的出路,“完美人格”和“太平盛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憧憬的理想。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就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因而,“基于完美人格、为了完美人格、在完美人格之中”是该模式的基本特征。
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我反省和情感体验,在融洽和谐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目标。
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前身是儿童心理学。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学》一书,被认为是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学形成与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并形成了不同学派相互竞争的局面;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标志着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更加明确。20世纪80年代,研究领域扩展到对生命全程发展的研究,学科发展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并逐渐形成了发展心理学学科体系。在我国,1962年朱智贤教授《儿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儿童心理学体系的形成,也为发展心理学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和种族发展。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发展心理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智力与品德发展、独生子女的教育、青少年犯罪教育等。近些年,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对心理发展进行了多视角、多角度的解读,并尝试把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与理论运用到教育改革当中,这种结合对学生智力和品德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这两方面的工作多流于形式。且应试化教育色彩较为浓重,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是想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教育教学仅有文化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中适应能力较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因此,一些学校开始对传统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在保证文化课的情况下,加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重视,以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过程中,部分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发展心理学进行有效的探究,努力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引入到教育改革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由于我国具有很高专业素养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工作者较少,这使得教育改革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并不理想,当然,在推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中发展心理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体现如下。
1研究发展心理学不够深入
发展心理学源于西方社会,大量的研究结果都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这些理论和研究结论未必能很好地适用中国文化。因此,需要对发展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将发展心理学较好地运用于实践。而现如今,我国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水平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力量不足。我国研究发展心理学的主力军多出自师范院校,其他机构对其研究的力量较弱,甚至从未参与研究。因此,发展心理学研究力量的局限性对其在教育改革的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阻碍。第二,研究设计与方法相对落后。我国研究者在进行发展心理学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设计多为横断研究,只有少数高校和研究者采用了纵向追踪或聚合交叉的研究设计。此外,大部分研究者在进行数据收集时多采用传统的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方法,较少采用较为严格的实验法,从而导致已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不够深入,结果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第三,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在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多为中小学生,而对大学生和成人群体的关注较为不足,这导致发展心理学研究结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推广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因此,需要加强对各个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研究,以提高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适用性。
2重理论而轻实践
根据调查,我国部分院校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视理论讲解,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通常较为抽象,只有联系实际,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同时,只有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与个体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将发展心理学更准确地应用于教育中,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
3教学手段与内容较为滞后
虽然部分院校已将发展心理学融入于教学改革之中,并且向学生传授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但对于发展心理学的开展依旧有些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延续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学生接受程度不高。此外,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较为滞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2]。因此,这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发展也产生了制约的作用,针对学生的教育也较为偏离实际,这违背了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
三、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途径
人类的复杂性,决定了个体发展研究的多学科性,其中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遗传学等等。下面我们着重探讨如何将发展心理学研究更好地融入当前的教育改革中。
1将发展心理学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加强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时,需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等,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近二三十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结合本国国情和教学实际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之路。只有将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规律、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设置教学方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推动个人的发展。
2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还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大量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如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型社会,各种压力逐渐蔓延到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大学,每个学生都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长,面对着学习的压力以及就业的压力,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与发展心理学皆属于心理范畴,因此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尤为重要。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有必要深刻理解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以及所在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譬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应围绕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开展。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同一性的形成是这一时期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亦能有效提高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能力[3]。
3创新教师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发展心理学
我国发展心理学能否很好地运用于教育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创新,提高课程设立的实效性。
第一,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应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行为方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正确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多加交流,了解学生内心思想,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地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教师应该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之中。首先,教师应该运用较为符合学生心理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提高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真正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教师的教学要具有针对性,运用发展心理学探寻学生的内心世界,采用适应的教学手段。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可对较难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对较为容易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讲解,教会其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独立思考,提升创新能力,营造出较为优秀的学习氛围。
第三,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网络形式进行教学。现如今,网络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之中,成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主流媒体。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新型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网络,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多加交流,展现出一种平等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4丰富发展心理学教学内容
在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各类课程时,要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发展心理学来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4]。教师要确立好每一部分的重点知识,明确教学目标,严格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之中,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此外,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发展心理学的新型结论,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技能,扩充其知识含量。并且用新知识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效维持其学习动力。同时,教师之间要共同参与,编写专业的教科书。各大院校通用的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较为深奥,专有名词较多,不利于学生对其正确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在保持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正确的通俗解释,并且设立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运用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的理解,研究其内在理论,并将其有效运用到自身的专业能力建设之中,提升其专业素养。
5创建完整的考评体系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心理健康课程大都开设为公共必修课程,考核时也大多运用论文或开卷考试形式。这类形式的考核,结果多为优良,鲜有不合格者,如此一来难以甄别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这种形式虽然满足了学生的高分心态,但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教师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价,评价结果不够客观有效。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考核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闭卷考试,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二是合理的情景模式模拟,主要检测学生是否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教师要将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记录,根据记录进行有效的分析,探寻出现此结果的具体原因,并且及时进行有效的改正。此外,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一学期的学习状况,并且以此来保障课程设立过程较为完整。
6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学生在学校与家中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家长并不够清楚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因此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可以探寻家长对孩子的真正了解程度,寻找学生产生不同思想状况的原因。而且,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体系,以此来规范学生在家中的行为,真正达到“表里如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教育改革发展与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研究发展心理学,将其有效运用于教学之中,将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为此,本文对发展心理学应用教育改革的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要将发展心理学应用进各类思想教育课程之中;第二,创新教师教学方法,以此来有效利用发展心理学;第三,丰富教学内容;第四,设立完整的考评体系,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与教育改革的实效性;第五,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加强沟通,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雪凤.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224,226.
[2]王晋.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运用研究[J].知识文库,2016(10):237.
[3]薛亚萍.《发展心理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4):30—31.
[4]缪小春.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J].心理科学,2001(1):71—77.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inEducationalReform
ZHUHaidong,LIXiang
(ShiheziUniversity,Shihezi832000,China)
Abstract:Withthesocialdevelopment,thedemandfortalentsisincreasinginourcountry.Inordertocultivatemoreexcellenttalents,ouruniversitieshaverespondedtothecallofeducationreformandmadeinnovationsintheoriginalcurriculumsystem.Developmentalpsychologyhasbeenwellusedintheprocessofeducationalreform.DevelopmentalpsychologycaneffectivelyinterpretthepsychologyofallkindsofstudentsinChina,andapplytheresultsofinterpretationtothereform.Thisreasonableinterpretationcanimprovestudentsideologicalqualityandcultivatetheirindependentlearningability.Inordertomake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tterappliedtoeducationalreform,thispaperstudiesthemeaningandcurrentsitu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dproposesitsapplicationstrategyintheeducationreforminordertoprovidemoreexcellenttalentsforthesociety.
Keywords:developmentalpsychology;educationalreform;appliedresearch
(責任编辑:陈树)2017年6月第36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Jun.2017Vol.36N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