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宋佳
老王自从退休在家后,经常和小区的其他老人一起打球、钓鱼。但和他接触的人逐渐感觉到,他太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了,以至于和他关系不错的人也都纷纷地避开他,而他依然热衷于过分“关心”别人的生活。
像老王这种对别人生活的关心超出了正常范围,并乐此不疲打听别人事儿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窥视”,是一种缺乏心理边界的表现。不仅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更是有害无益。那么,总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到底是什么心理在作怪呢?
1.好奇心理 孩子们总是对什么都保持高度的好奇心,他们对陌生事物的了解也都源自于好奇。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会让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总想对别人的隐私一探究竟。但来自于社会、道德的约束力,会让我们在窥视前止步,化解这种天生具有的好奇心。而有的人因为自身缺乏约束力,而扭曲了这种好奇。
2.发泄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视欲望源于童年。孩子总想要窥视自己父母的隐私,这是一种正常的欲望。如果这种欲望在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从理论上来说,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多少会有想窥视别人隐私的欲望。
3.炫耀心理 希望自己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是一种本能。就像班级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一样,他们其实也是在寻求一种关注。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想炫耀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从而获得被别人关注的满足,也显示出自己的“能耐”。
4.控制心理 每个人都有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秘密,每个人也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因此,有的人就会产生控制心理,希望尽可能多地知道别人的隐私,以便在受到别人威胁的时候来保护自己。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既是礼貌,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对陌生的事物感到好奇是与生俱来的,但如果过分探究别人的隐私,就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类人往往过度自我膨胀,在社会上不仅没有遭到过大的挫折,反而被社会所称许。长此以往,易使他们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最后会导致伤害别人,众叛亲离。想让这类人有改变的动机,需要外界适当给他们一点挫折、一点拒绝,让他们膨胀的自我冷却,正确地认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从而进行自我调适。
健康老人性格结构
现实态度 一个心理健康的老人会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他来说是否愉快。
独立性 办事凭理智、稳重,并且适当采纳合理建议。
爱别人 爱自己的配偶、孩子;爱亲戚、朋友,并从中得到乐趣。
适当地依靠他人 有健康性格的老人,不但可以爱他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爱和必要的帮助。
发怒能自控 老人有时生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能够把握尺度,不至于失去理智。
有长远打算 会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的利益,即使眼前利益很诱人。
对他人宽容和谅解 这种宽容和谅解是对性别不同的人。
不断学习培养情趣 不断地增长学识和广泛地培养情趣是具有健康个性老人的特点。
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文/宋佳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个爱生气的人。他的气是因心胸狭窄而起,最终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关键词]教师 课堂教学 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18-02
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开创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此,专家学者们对教学评价的实践和研究就没有中断过。本文讨论的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反思,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过程。该过程完全由教师支配,教师决定评价什么、如何评价以及如何处理评价中获取的信息,并且无需将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告知其他人。
一、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的是“结果”,一般是综合性(如德、能、绩、勤等)的外部评价(教学督导、同行、学生)。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注重的是“过程”,是有针对性(课堂)的内部评价(教师本人)。作为评价主体,教师收集、分析课堂教学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相比“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更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一)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反思教学策略,促进专业发展
美国著名学者、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GJ)曾于1989年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传播者向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境,随之引入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反思教学策略能让教师逐渐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娴熟的教学技能,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利于教师观测学生学习进展,检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弗拉维尔(Flevell)于1976年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的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及时观察、收集、分析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后,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进度、方法进行适时调整或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技能,即培养学生对自身的思维与学习行为进行认真的思考。这对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三个阶段
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分阶段完成,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反思阶段。
(一)准备阶段:明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制订评价标准
教师和学生对本科教学的目标有着不同的认识。在教师看来,传授、传承、创新知识即目标,而部分学生则认为知识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他们往往对培养有助于实现物质方面成就的实用技能更感兴趣,如人际交往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谈判技巧、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等。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好坏之前,必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设定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教师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应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设定评价标准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且简单易操作。
(二)实施阶段:实施评价活动
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往往在教学的某个阶段实施,如一堂课、一个教学章节或学期中间。教师根据确定的评价内容及标准,通过观察、测验、对话、问答、演示、录像、作品分析、问卷调查等形式实施评价活动,以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有效,学习效果是否达标。
(三)反思阶段:分析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行为
“反思”即指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剖析、解读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它反映一个人对其身心状况的认知。[1]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反思阶段,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对象,其内容可是显性的,也可是隐性的。显性的表现为教师的课堂管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隐性的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效性。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的结果,总结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反思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思考解决途径,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提高。
三、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模型的构想
根据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准备、实施以及反思三个阶段,将自我评价内容分成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以及学习反馈四项,针对四项自我评价内容罗列了三十二条课堂评价观测点。构建“三个阶段――四项内容――三十二个观测点”的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模型。
自我评价内容一:教学目标,包含9个观测点,分别是:①了解本课程的概念与理论;②了解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③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⑥培养学生协同能力;⑦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⑨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师可通过评析以上9个观测点的完成情况,自查预设的教学目标能否达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自我评价内容二:学生学习行为,包含10个观测点,分别是:①学生倾听、补充或纠正同学的发言;②学生参与小组讨论;③学生及时记录上课内容;④学生及时参与团队作业,且分工明确;⑤学生及时独立完成作业;⑥学生课前预习;⑦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⑧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⑨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⑩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教师可结合以上10个观测点,自我评析课堂教学是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实现学习行为有效的目的。
自我评价内容三:学生学习效果,包含7个观测点,分别是:①回答问题是否正确或有独特见解;②课堂测验成绩;③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④语言表达技能;⑤提出问题技能;⑥解决问题技能;⑦实验操作技能。教师可根据以上7个观测点,评析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检验其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设目标。
自我评价内容四:学生学习反馈,包含6个观测点,分别是:①课堂教学内容;②教材或讲义;③课堂教学方式;④课堂演示;⑤课堂教学手段;⑥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教师可通过以上6个观测点,了解学生如何评价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技能水平。
因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评判教师教学水平高低,而是为教师收集教学的反馈信息,供教师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诊断,自我反思,以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以,评价等级设定为“非常满意”、“满意”和“加油”。如观测点的评价等级是“加油”,则表示该项内容需调整、改进。
四、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能否主动、客观、认真地完成自我评价过程是教学自我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笔者设计了一份《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问卷调查》,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50位教师为调查对象,其结果显示,44%的教师没有进行过教学自我评价;95%的教师对自我评价结果是满意。由此可见,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及其有效性还有待思考。
自觉自愿地自我评价。教师是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人,他们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改进。这也是教师学会教学,学会终身学习,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2]的必经之路。
客观真实地自我评价。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一般有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容易“自我屏蔽”,[3]难以真实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有敢于客观评价自己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勇气,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自我剖析。
灵活开放地自我评价。教师可主动从多渠道(教学督导、同行、学生、社会)获取对自己真实的教学评价信息,可主动参与听课交流和教学研讨,通过“内化他评”和“比较交流”以获得自我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李云会主编.教师教学评价力修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数学是一门以训练为主的学习课程,每节课后,教师往往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来加强课堂知识学习的巩固、达到巩固,检测和反馈教学情况的目的.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占据相当位置的环境下,作业量有“愈来愈多”的趋势.学生对作业的目的并不是完全“买账”,作业成为学生的“任务”和“心理负担”,完成作业就松了一口气,忽略了作业的质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适量的作业,有效的评改,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苏霍姆斯基说:“确定以理解和思考教材为目的的那种作业的性质,提高为此目的服务的独立的作业的课题,是具有高度教学艺术的事情.”传统的作业是教师通过“题海”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作业的独具优势的育人功能则处以“待开发的处女地”. 增强作业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新课程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目标.
如何突破传统的作业批改模式,增强作业的教育功能,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设计.下面简述一下初中数学作业反思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分组.前后两个桌的同学一组,4个人.结合各组成员个性特点,民主分工负责,便于合作交流.学负责对本组成员的每天作业的评改和他评;学务组长负责对本节课的个人成长记录进行督导和他评,也是课堂讨论的主要组织者.这种改变传统的按照排分组的方式,便于作业的交送,评改和交流,有利于课堂探究的组织和实施.学生作业完成后,填写自评各项和总结反思部分后,及时交给本组学.学认真评改本组成员(共4人)的作业,根据评改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然后汇总各组作业由数学教师评改.数学教师针对作业的质量、书写绘图和纠错情况给出评价,指导学生和组长的自评和他评,根据学生的反思和总结.
数学作业从交送的及时性,作业质量,书写绘图,纠错等四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对交送的及时性的评价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不拖拉”,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作业质量”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和分析,以利于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书写画图的规范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认真做事,对自己负责的、严谨的学习和办事态度.“纠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科学方法.“吃一堑,长一智”,怎么长出“智”,怎么“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纠错成为学习过程中“爬起来、长智”的一个重要方法.
自评过程有利于学生通过数学作业,从交送的及时性,作业的质量,作业的“认真度”以及“对错误的纠正”等方面客观的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学习态度等作出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在他评过程中,学同样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本组成员作出分析和评价.学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同组人员所做的作业进行认真的评改,而他评过程则对学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更高的要求是在“自觉自愿的责任意识下”形成的,是一种自我意识.这无形中就会对作业组长本人的学习动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在实际的评改过程中,作业组长往往会发现许多不同的作业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批判地学习他人的过程就在评改作业的过程中实现了.这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上的交流.“学然后知不足”,学在帮助别人的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了这个道理.另外,对于学批改的作业,做作业的同学则是带着“苛刻”的眼光审视组长对自己作业的评改,对于“错误之处”尤为重视.这种方法解决了传统作业中“老师辛苦批改,学生不看不纠错”的怪现象.教师评价则主要放在对“大多数现象”的总结和对“作业组长评改”的指导上.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心场域,所有学校都应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课改之路,但从“杜郎口现象”发现,我国大部分学校存在明显的他者情怀,缺乏必要的自我意识,无法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教学改革需要学校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学校校情为行动出发点,集学校全体成员的智慧优化创新实践教学。
关键词
课堂教学;中小学;自我意识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学校通过自我革新,转变学校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实践中,学校应扮演何种角色,采取何种应对之策,是决定中小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要对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角色意识,给予更多的关切。
一、“杜郎口现象”之冷视
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在这期间,不少地区和学校取得了骄人成果,成为全国的“模范”,基于此,不少学校索性无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直接向“模范”取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一味炮制他人模式,就不免产生诸多问题。
(一)“杜郎口现象”肇始
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山东边远乡镇初级中学,位于鲁西欠发达地区的茌平县,在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提出并实践学生自主参与的“三三六”和“10+35”课堂教学模式。[1]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改善,并因此成为初中教学改革的成功典型。一时间,各地中小学争先恐后地到杜郎口中学学习经验,纷纷向“杜郎口”看齐。截至2007年,杜郎口中学接待的全国30个省市的专家、领导、教师达19万人次。[2]杜郎口中学被教育界一再追捧,并为全国很多学校所效仿的教育现象,被称为“杜郎口现象”。
(二)“杜郎口模式”价值反思
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模式表现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3]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使垂死挣扎的学校活了起来,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当时正是新课程改革探索期,该模式确实为基础教育树立了榜样。尽管不少媒体对“杜郎口模式”进行大肆宣传和评说,大谈特谈其教学模式是如何之好,但仍有研究者辩证地分析了这一教学模式。早在2008年就有研究者提出,“杜郎口模式”存在学生个体学习得不到保障、教师作用发挥受到限制、学生搜集学习资源能力不足、时间分配方法不适合语言类课程的学习等问题。[4]由于学校的地域环境、师生特点、发展规划和特色文化等各有不同,其课堂教学的目标、原则以及评价等均存在差异,所以,很难说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合所有学校的需要。此外,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各个环节和不同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来自全国的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对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学习,基本上都是短期的,只能了解其部分环节,而且缺乏对学校内外部环境以及学校发展情况的整体性认识,也缺乏对其教学模式内在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正因为这样,“杜郎口模式”对全国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也是值得商榷的。
(三)“杜郎口现象”反思
事实上,类似杜郎口中学的学校还有很多,例如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等等。这些学校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转而成了教育界的璀璨明星。这些“榜样”的发展路径真的适合所有前来取经的学校吗?个别学校实践成功的教学模式,一定是指导所有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万能钥匙吗?这些教学模式能完全反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吗?“杜郎口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当前我国中小学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他者情怀”,即过分地迷信、照搬、模仿其他学校的经验,也反映出我国中小学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自我意识缺乏及能力的不足,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性因素。这种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解不到位,刻板地复制榜样学校的改进模式;二是复制其他学校的经验,自然会表现出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够;三是对课堂教学实践中新事物的认识和分析不足,不少学校至今还沉迷于杜郎口这类中学的“课改神话”中。
二、课堂教学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如前所述,“他者情怀”会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作为课程改革主体的学校,应逐渐从“他者情怀”的困境走向“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中小学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哲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用词。如从哲学角度出发,维之认为“自我意识”是指人的群体与个体对自身的地位、自主性、影响力的一种自觉意识。[5]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卢家楣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从形式上可表现为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形式,即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6]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从“人”的视角去分析自我意识的概念,即作为人的个体的自我意识,即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主体和客体均为人自身。借用在课堂教学方面,中小学课堂教学需要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觉察和发挥其自我主体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二)自我意识的特质
中小学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自我意识在特质成分上来看,应包括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本校基本情况以及对学校发展改革的自知性、自觉性、自主性和自创性等四个部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自知性即指自我认知,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本校基本情况,如外部环境、设施条件、学生状况等各个方面有清楚的认识。事实上,这是中小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也是前提条件和基础。学校只有了解自身的足和不足,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从而确定更适宜的改革策略。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自觉性主要体现在实践中的主动性和自发性上,也就是说,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不应被迫于外部力量,而是学校主动探索、自发组织实施的改革行动。一定意义上来讲,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国家教育政策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驱动,因此,大部分学校仅仅将课堂教学改革当成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这便是学校缺乏实践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原因之一。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自主性,是指中小学可以根据本校管理者和教师团队的自主意志行动,不受外部其他因素过分干扰。伴随我国政府职能的现代化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给予中小学相关的政策性支持和帮助,发挥其理念引导者和改革辅助者的角色,而不是过分介入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自创性是自知性、自觉性和自主性三个特质的整合和升华,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特质。自创性意味着中小学的教学实践要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学校团队的自我创造力,探索一条真正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发展之路,而不是一味复制那些“榜样学校”的做法。任何改革的核心都在于创新,课堂教学改革亦是如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必须重视自创性的发挥。
(三)自我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纵观那些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成就的学校,无不是通过自身主动探索而取得的,中小学的自我意识对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之现实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中小学具备了自我意识,可以将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动机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更能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主体的团队力量,保证学校主体在提高课堂教学上的参与性,使教师主动去思考和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重要问题。其次,中小学自我意识可以使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发生转变,从之前的模仿甚至照搬他校的成果经验,转变为以自我创新为核心的校本探索,更能发挥学校自身的创造力。最后,从改革的效果来看,自我意识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围绕学校自身展开,更能找到适合本校教师、学生和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校本创新:中小学自我意识的觉醒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日常活动,学校自身力量和资源才是真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中小学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正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而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则要起于校本创新,即以校为本,不断创新。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杜郎口中学等学校能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优异成果,确实有值得其他学校学习的地方,只是最重要的是学什么?如何学?学习榜样学校的改革经验,不能简单地照搬和模仿,而应当在吃透其教学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这些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学校环境中。[7]“杜郎口模式”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给予其他学校实践创新的开放性启示。对于其他学校来讲,学习“杜郎口模式”的重点,也应该放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和路径上,而不是其最终成果上。
(二)以校情为出发点
很少听说某学校在“取经”之后取得明显的成绩。不少学校在学习榜样学校时,把目光聚焦在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上,过分突出对教学模式的崇拜,同时对自己的学校缺乏认识和愿景构想,导致学到的教学模式很难付诸实践。在认识榜样学校的成果时,学校应该秉持一种客观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吸收他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时,必须考虑包括师生情况和教学资源在内的校情,并根据本校的需要进行扬弃,而不是一味模仿或复制。
(三)依靠学校主体的智慧大胆创新
目前妨碍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向前推进的症结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改革主体到底是谁,二是改革中的创新力来源于哪里。从实践来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常会有两种方式———请进来和走出去。所谓请进来,指请一些课堂教学领域的专家对本校教师开展讲座,或者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培训。所谓走出去,指学校领导和教师到榜样学校学习经验。这两种方式有一个共同缺陷,即作为课堂教学实践的主体———本校教师均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本校智慧得不到充分发挥。那些习惯模仿和复制他校经验的学校,常常淹没本校智慧,更缺乏大胆创新的魄力。发挥学校主体的智慧积极探索,才是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改进是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目标和归宿之一。中小学只有理性地看待和学习他人经验,本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初衷,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自我意识,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实践创新。
作者:霍国强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
参考文献:
[1]宋宝和,等.农村中学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5):57-60.
[2]山东省杜郎口中学[EB/OL].(2007-11-14)
[3]许爱红,刘延梅,刘吉林.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解读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18-26.
[4]毕景刚.关于“杜郎口风暴”现象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9):17,18.
[5]维之.论人的自我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南京社会科学,1996(10):34.
【关键词】 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 医学来华留学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世界各国都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体制给与极大关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五年来,来华留学生的年均增幅超过20%,2005年,我国接受了190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14万多人。截止到 2005 年底,我国对外公布的中国接受来华留学生的高等学校 546 所。然而,面对来华留学的热潮,众多高校只注重对来华留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对其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一 当前高校对来华医学留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当前,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过分注重医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留学生课程设置中医学专业知识的比重过大,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较少,许多高校把它设为考察课。甚至,部分高校就没有开设这类课程。2、许多医学留学生对医学史知之甚少,对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生肩负的责任认识模糊, 只关心就业的前景,甚至只为 “镀金”。 3、留学生的人格培养不健全,在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有偏差,同时,由于汉语语言水平较低,缺乏与周围人际沟通和交流,导致部分医学留学生人格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容易走极端。4、缺乏对留学生文化背景的研究及,针对留学生没有跨文化的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会影响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教育质量,极大地影响我国国际教育的“输出”。同时,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培养的医学留学生能否适应和承担起本国社会赋予的重任,这也是我们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 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留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才的素质主要是由自然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构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① 因此,医学教育也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也应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为目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对于医学生来说,人文素质应是其文化素质中更突出、更重要的部分。同样,医学来华留学生素质的培养也必然包括医学专业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人文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导向作用,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爱生命,对病人负责、对生命负责的医学人文态度。因此,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医学生更可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进而对生命的理解更深,才可能在医学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中国校园内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学生必然会因文化差异而在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感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甚至出现“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现象。文化差异会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时,一定把文化差异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着力找到中外良种文化的共同之处和融合点,努力使文化差异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
医学留学生的素质教育既有国内医学生教育的一般性,也有着其作为留学生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只有全面把握它们既作为医学生又作为留学生两方面的特点,才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科学方法,进而才能积极推动医学来华留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 推进医学来华留学生素质教育的几个措施
1、创新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将人文教育纳入到整个医学课程体系之中,形成富有留学生医学自身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从医学生和留学生特点出发,开展其他学科如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及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讲座,增设一些跨文化交流、医学发展史等选修课,使学生全面接受心理、社会、医学伦理、医学法学等人文学科的教育,掌握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技巧,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加留学生见习课程量,让他们切实与病人交流和沟通,深入了解病痛和病人的心理,增强留学生对人文道德的感知,使医院和教学基地不仅成为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学习课堂,也成为培育人文精神和道德关怀的基地。
2、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推进留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怎样运用及是否能有效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防病重于治病”,我们应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中,使医学留学生在大学期间受到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使其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努力避免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应根据医学留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经常举办专题讲座,不定期的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例如,我校经常鼓励教师开设心理讲座,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同时,积极引导留学生积极参加我校社团--心晴协会,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互相沟通和交流,帮助留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排解不良情绪。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和艺术氛围
“人的素质包括多个方面,有认知的,也有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任何单一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因此,在加强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建设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②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能起到示范、熏陶的作用,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如我校经常组织开展医学伦理学、跨文化交流学、人文艺术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或名师讲坛;举行“留学生文体竞赛”,元旦文艺晚会、“新医杯”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了中外学生的交流,拓宽知识和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4、完善制度建设,拓展自我实现的渠道
引导医学留学生实现自我认识和合理定位,使他们学会在与周围的人正确交往的过程中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不少留学生以自己是外国人,不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甚至利用普通民众不懂外语和与人为善的传统,做出了一些有损其民族形象和不利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行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一方面应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严格管理,并做好针对留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外事管理部门应经常联系电视台、语言培训机构等单位,积极为留学生策划一些节目表演或培训实践,拓展留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为留学生实现自我、了解中国国情和本地风土人情、融入当地社会搭建有效的平台。
5、或多或少的民族意识,使部分留学生在我国医院见习实习过程中,敷衍了事,对病人的病痛理解不深,对普遍的人文关怀缺乏足够重视。我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留学生学习的第二年暑假回国期间,我们学校联系他们本国的医院和老师,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公共卫生课的“本土实习(field practice)”,主要是让他们广泛考察本地区甚至本国的医疗状况,高发病的规模和流行地区,医疗资源贫乏的主要地区等。通过这种方式,留学生们认识到本国医疗水平的差距,找到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加深了对病痛和人文道德的理解,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为后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