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声乐教学 歌唱心理学 重要性
声乐作为综合性艺术中的一门,它的学习和演唱过程不仅涉及声乐技术技巧和文化素质修养,而且涉及人生体验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很多人认为声乐艺术中声音的好坏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从实际来说,感情与动作也是其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人们不能着重声乐技巧的教学而忽略其他两者。尤其是情感表现中的心理因素,是声乐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怎样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培养,使其更好地运用歌唱心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声乐教学中值得重视的教学内容。而在对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歌唱心理培养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对歌唱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
一、歌唱心理学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歌唱艺术是在呼吸、发声共鸣以及咬字和吐字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动作组合,是大脑有意识地对歌唱机能进行的潜意识控制。声乐艺术作为人的一种专属意识,在歌唱的过程中不仅贯穿着人的声音,还贯穿着人的思想与情感。在歌唱中不管是声音的长短、高低还是歌曲的风格与表现都是与人的思想感情紧密相关的。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对心理活动都有很明显的体现,歌唱心理学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歌唱无论是发声机能还是发声技巧都无法离开歌者的感觉,歌者对声乐最直接最初级的认知方法就是“感觉”。歌唱发声的感觉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歌唱时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是通过感觉来表现的;歌唱时的音色、音量和节奏都离不开歌者的感觉;歌唱时呼吸和共鸣的感觉。对声乐学习来说,声乐心理学中的感觉是极其重要的。歌唱心理学中,注意是人们最熟悉的心理现象之一。在歌唱中,歌者的注意力对歌曲形象是很好的保证,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对歌曲的思想感情进行更深刻的表达。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注意”是学生必须培养的歌唱心理品质之一。
其次,歌唱心理学中的联想、想象以及情绪和情感对声乐教学也有重要的作用。演唱者只有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才能使歌曲情感活动更加饱满,在感动自己的同时感动别人。而情绪和情感使歌唱者对发声和演唱有很大制约性,歌唱者的情绪不稳定时,很难将歌曲很好地演唱。歌唱心理学中,性格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性格作为每个人身上比较稳定和本质的心理特征之一,对声乐演唱风格的形成尤为重要。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如果性格开朗往往在演唱中就更加自然,发挥水平也更为正常,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容易紧张,很容易在演唱中发挥失误。而且,声乐演唱的风格与性格也有很大关联,活泼或者安静都是不同的演唱风格。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性格加以调整,只有培养好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加轻松地对学生的歌唱水平加以提高,达到满意的声乐教学效果。
二、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心理的途径
歌唱心理学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培养。根据学生性格、个性以及气质等各方面的不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歌唱心理加以引导和培养。
(一)培养学生在声乐上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自信心进行培养和建立
从古到今,由东至西,但凡出色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超过常人的热爱,正是这种执著才能推动他们不断地向前。而热烈的情感,就是兴趣的升华,最初也是由兴趣生发的。推而广之,可以看出兴趣对声乐学习者的重要性。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对声乐艺术从兴趣上升到情感层面。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自信心进行培养,针对学生的各种情况,制定不同的声乐教学内容,使他们能够各展其长,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二)注重对学生感觉和心理的指导,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声乐教育不同于语言教学,它是非直观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因此很难通过规范化的语言对声乐知识进行表达,某些音或者乐句的演唱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感觉和心理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在学生面前进行示范性的演唱,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和感觉认识。其次,在声乐教学中艺术修养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学生只有具备更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对作品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和领会。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来积累艺术修养,对各种人物的情感特征加以把握。
(三)在演出或者考试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在演唱或者考试前,学生由于心理素质的不够强大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影响学生正常能力的发挥,进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差。关于这一点,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尽可能地在演出或者考试前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使其能够从容地面对演唱或考试。
总而言之,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学的重要性使人们必须加大对其认识和关注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心理状态上,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对声乐技巧娴熟掌握的同时,对声乐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有完美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卢莹,曹凤.浅谈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J].艺术教育,2007(9):155—156.
[2]严淑.歌唱中的情与声——谈声乐教学中的一点体会[J].职大学报,2009(5):74—76.
[3]王蓓.声乐教学和演唱中歌唱心理的作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6):41—42.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思维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一、优化创新心理 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三、重视提出问题 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首先,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 发展创新思维
一、操作注意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者针对这些子过程开发出了比较成熟的教学干预技术。操作主义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关注学习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功能关系。
二、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自主学习理论可以追溯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自主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做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他们认为,自主学习是个体自我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主学习受自我系统的结构和过程的制约。自我系统的结构包含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自我意向等成分。其中,自我概念是影响自主学习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所谓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信念,实现或改善自我概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动机。影响学习者自我概念包括知识、能力、技能的认识以及控制动机、认知情感的能力。影响自主学习的资助过程包括计划、设置目标、选择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这些自我过程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自主学习的质量。自主学习一般遵循三个步骤:设置目标,制定计划和选择学习策略,行为执行和评价。
人本本主义自主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以教会学习为主,他们既把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作为学习的目标,又把自主学习作为学习的手段。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措施中,强调分组教学,建立自由度很大的学习小组,学生自由结合,共同学习,互帮互学。
三、言语指导理论
言语的自我指导论是著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主要人物维果茨基和鲁利亚提出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学习的过程。他们把儿童的言语发展分为外部语言、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并指出,就儿童的学习活动来说,在外部言语阶段主要是由外界的社会成员的言语来指导和控制,在自我中心语言阶段主要靠他们对自己的出声言语即自我中心的言语来调节,而在内部言语阶段,学习主要由他们的不出声的内部言语来指导和控制,因此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儿童言语内化的结果。
四、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概念是弗拉维尔最早在1976年提出来的。简单地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包括三方面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该理论还认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方法的制约。他们主张采用三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是,直接的教学;二是,采用同伴辅导和学习问题讨论等方法,帮助儿童建构自主学习理论;三是,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合作中交流学习经验,丰富自己的学习理论。
五、信息加工理论
关键词:无偿献血 心理护理
1 献血者心理护理
由于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不同,护士实施无偿献血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改善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调动无偿献血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献血护理目标的最佳效果。创造安静、舒适的无偿献血环境,使无偿献血者获得生理、心理需要的外部条件;心理护理是完成献血的关键,针对个体差异,因人施护;献血反应的心理护理应着重稳定无偿献血者情绪,使无偿献血者增加信心;献血后应激发无偿献血者的愉快情绪,为无偿献血者下次献血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无偿献血者因个体差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护士在实施献血护理过程中,自始至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并通过良好的语言,熟练的技能,认真负责的态度,改善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调动无偿献血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对无偿献血者最佳的护理效果。
2 措施
2.1良好的献血环境 环境是无偿献血者获得生理、心理需要的外部条件。当献血者看到血液的颜色和献血量的时候,特别是首次献血者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紧张。
保证献血场地清洁干净符合卫生学准则,冬季做好保温,夏季做好防暑降温,营造一种友好、亲切的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氛围,不仅减少无偿献血者因焦虑而产生的恐惧或不安,还能有效的保证我们的采血工作顺利完成,因此在操作中切忌高声谈话,动作应轻柔。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的保护性制度,避免不良的刺激,以增强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信心。
2.2在采血过程中采血护士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和姿势等都影响着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因此应:(1)做好献血前的宣传工作,使无偿献血者主动配合,向献血者介绍有关知识解除疑虑,让献血者知道自己的付出不仅仅是奉献爱心,而且有可能直接就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2)当无偿献血者坐在献血椅上时,正确判断献血者心理反应,充分了解其心理状态,因人施护,就能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3)合理处理献血中发生的细小问题,消除顾虑、紧张的心理,使献血者有安全感。(4)要让献血者知道无偿献血过程中不会被传染任何疾病。
2.3献血反应的心理护理 如果发生献血反应,除了护理技术上的积极处理外,应着重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稳定献血者情绪,一旦发生反应,护士不能惊慌失措,要耐心解释献血反应是暂时的,可及时得到控制,使献血者增加信心,积极配合护士的无偿献血护理。
2.4 献血后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充分利用在献血过程当中的一段时间激发无偿献血者的愉快情绪,使其下次主动参加无偿献血,以真情相邀,以奉献相约,鼓励献血者以乐观的心理进行献血并为下一次献血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不断提高护士心理素质,赢得无偿献血者的支持,使每位患者都能输上安全健康的血液,早日康复,重返工作岗位。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物理实验;作用;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理解和掌握物规律和原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的重要手段。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愿望,把物理课堂变成学习、求知和实践的乐园。
一、初中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易于激起学生兴趣对于中学生,物理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接兴趣.
学生观察实验,自然也会产生自己动动手的欲望.设法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操作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和尝到“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正因上述原因,所以教师不仅需要自己多做实验,而且要设法让学生多做实验;不仅要注意选择能说明教学中需要说明问题的实验,而且要尽可能使所选的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成绩,关键是学习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和实验,一个人只要有了兴趣,他就会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在课堂上让学生较多地动手多做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掌握规律,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加强科学探究,因为实验既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又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提供物质的保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使我们国家不受外辱,强盛发达,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手段
1、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意识来源于体验过程,而不是传授知识。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理论的建立都有赖于实验,学好物理就要做好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大胆创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尘在体验过程中获取知识,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