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需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58-03
1 引言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应用心理学、人文地理学、人类社会学、风俗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该学科主要从行为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心理学主要包括格式塔心理学、马斯洛需求理论等心理学相关理论。
近年来,随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论证了环境对人的心理变化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景观作为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不可忽视。笔者以此为切入点,以武汉大学工学部主教及其周边环境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基本资料,重点分析景观要素与人的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
2 调查问卷分析
2.1 调查问卷概述
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围绕武汉大学工学部主教与其周边环境设置,涉及对被调查者基本信息以及被调查者对主教建筑、景观的感受,需求及建议等内容的收集。调查问卷共设计24道问题,采取网上发放的形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96份。
2.2 调查问卷分析
2.2.1 被调查者背景分析
对调查问卷进行基本信息汇总后,可了解到: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学生是主教的主要使用者,占被调查者人数的绝大多数(96.43%);而在学生群体中,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居多,博士研究生仅占1.59%,这与武汉大学内学生结构相关。被调查者使用主教及其前后广场的频率呈现多元化趋势,一周去3次以上者居多(41.33%);一周去1~2次者约占两成(20.92%);偶尔去主教的人约占三成(33.67%)。而在使用时间上,约八成(80.61%)的被调查者表示主要取决于工作与上课时间,一成(10.2%)被调查者会在选择下午,而选择上午、中午与晚上的人分别占极少数。而由表1可知,学习是被调查者认为的主教最主要的使用功能。
2.2.2 被调查者心理感受与满意度分析
由以上调查问卷的部分结果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是主教及其周边的主要使用者,并且使用频率较为频繁。因此,选取学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问卷中有关景观与心理感受的部分进行分析。
根据图1对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可知,约一半学生(47.62%)认为满意度一般,选择非常满意(9.52%)与满意(29.1%)两个积极选项的人共占四成左右,选择不满意(10.58%)与非常不满意(3%)的占少数。调查结果呈现居中趋势,两极化不明显。由此可以推断主教及其周边环境中不存在令人极其喜爱或厌恶的景观,但其整体景观质量一般,难以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需要进行改善。而对公共设施的调查结果(图2),可看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各项公共设施得满意度一般。因此,应该重视公共设施的提升。
由表2,调查结果中关于心理感受的汇总可知,认为感到舒适、安全、愉??、宁静等积极心理感受的人居多,而认为感到烦躁、压抑、焦虑、空旷等消极感受的人较少。而由表3可知,大部分受到积极影响的被调查者认为景观好与视野开阔是主要影响因素,这也契合了表2中宁静是积极因素中投票最高选项,开阔的视野一般意味着较少外界干扰,可提供安静的空间;而景观好则可营造放松、优美的审美环境,给人以舒适的感受。
由表4可知,公共设施不完善是导致消极心理感受的最主要原因,风大与景观拙劣的影响略低于公共设施。在此表中,应特殊注意的因素为个人心情影响,因为心理感受为个人主观意识,而心情的好坏有时会影响环境带给人的感受。
由表5可知,景观与公共设施是被调查者认为主教及其周边最需要改善的地方,也是影响心理感受的最主要两个因素。
3 景观要素需求度与心理感受
3.1 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又称作“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该理论提出,人的需要可以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这5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需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之后,高级的需要才能够进一步满足。
3.2 景观要素需求度与心理感受分析
3.2.1 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析
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 规律性:学生的日常活动主要是学习、研究、运动等,活动时间与路线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在本次调查中,学生在主教的主要活动时间由课程与工作需要决定,也就意味着主教在工作日使用率远高于双休日。
(2) 多样性:学生生活包括丰富的课余活动,如学术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等,因此对环境要求也更为多样。
(3) 交往性:学校是一个开放的大空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因此提供良好的交流空间是环境应具备的功能。
(4) 集体性与独立性:学校活动主要以集体行为为主;但同时作为生活场所,也需要提供独立思考及自我放松的空间。
根据以上学生行为特点与马斯洛需求理论,可将学生的需求总结如下。
(1)舒适感的需求:在学校已经满足学生基本的吃、住、行的基础上,环境所能提供的舒适度体验是学生所需的进一步要求。而舒适度的定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但最基本的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便捷的生活与学习体验,以及多样性的生活空间等。
(2)归属感的需求:归属感是由人寻求安全保障的本能所决定的。归属感产生的前提是对内的认同,认同并不仅仅是外在形式上取得认可,更多的是文化、社会以及心理上的趋同,使得学生对学校,对自己生活的空间环境产生归属感。
(3)公共性与私密性的需求:人际交往主要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学校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大环境,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以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另外,从需求理论来看,安全感是人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外最基本的需求,其外在表现是人对空间私密性的需求。要求空间具有完整性与相对闭合性,让人能在空间中感到放松。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公共与隐私的关系。
3.2.2 景观要素的需求度分析
根据以上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分析,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可将景观要素根据需求度分为以下几类。
(1)基本需求:基本需求是指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的生活、学习、活动要求,这类的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座椅、路灯、路标、垃圾桶、无障碍设施等基本公共设施,简单的植物种植,可满足行走的铺装等。这类需求的存在往往是用以满足学生身体与行为上的必要需求。
(2)满足舒适感的需求:满足舒适感的需求是指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舒适,惬意的空间环境,使其得到心理层面的愉悦。这一类的景观要素主要包括:WIFI、遮阳处、自行车棚等非必要,但可满足学生更高层次需求的公共设施,宜人的植物种植,具备观赏性的水景观,高质量的铺装等可以满足学生追求审美、追求舒适的心理需求。
(3)满足多样性的需求:满足多样性需求是在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充分注意到了个体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满足学生归属感,营造出差异化的景观,对公共空间与个人空间,安全性等多种高层次要求。这一层次的景观要素除了可以提供舒适感受之外,更注重对不同需求的满足,可包括:多层次的植物种植,花廊、树座等多样性景观小品,开放的草坪、活动广场等可满足不同需求的功能分区等。
3.2.3 景观要素需求度与心理感受
学生的心理感受是主观的情感表达,受个人的心理与生理状态影响,但在普通情况下,环境是可以对人的心理感受造成影响的。景观作为构成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对人心理感受的影响不可忽视。
当景观要素只能满足人最基本的需求时,也就是景观要素只是简单设置,具备最基础的使用价值,而观赏价值很小时,这样的景观不能为使用者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但这类最基本的景观要素,如公共设施等,是使用者最需求的部分,如对主教周边环境改善建议(表5)中,公共设施是学生认为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满足基本需求的景观要素是环境所必要的,虽不能对心理感受产生积极影响,但缺乏会产生消极结果。
景观要素达到可满足舒适性需求时,这时的景观在具备使用价值时,也具备的观赏性价值,此时,良好的景观,如草坪、水景等可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对人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影响,可?a生如表2中所列舒适、愉快的心理感受。
而满足多样性要求是需要在满足以上两者需求的基础上创造的,即需要满足基本需求与舒适性的要求后,提升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创造差异性,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可以说这样的景观要素是具有个性化、针对不同个体的。这一层次的景观要素的设置可以对使用者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但不同的要素会由于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差异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某些景观也可能会因为个体需求差异而出现消极的评价。
在此之前我们应当明确我们问题的细节:大学生——高等院校的学生,享受着优越高等教育机会,享受着未来光明的前途;爱国——热爱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用何种方式,什么行动去热爱我们的祖国。
主流意见一:大学生爱国就要落到实处!
爱国不是用说的,是实实在在做的,并不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说几遍爱国,我们就真的爱国了。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未来中华民族的领跑者,大学生理应从自身做起,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或许,有人会问“国是什么?国在哪里?”那么请记住国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国是华夏大地每一处疆土,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爱国就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渗透、去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具体到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利用假期去贫困地区支教,可以投身到服务社区的大潮中去,也可以利用自己所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去引导社会视点集中到社会弱势群体上去。当然每一个大学生切切实实的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位同学,让这份爱国之心一传十、十传百的推广开更是爱国的良好表现。我们大学生每年享受着国家那么多的教育补贴,教育基金,我们有义务积极地为祖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主流意见二:大学生爱国就应当老老实实的学习
大学生是什么?大学生是社会优秀的人才,是国家每年花大量人财物力着重培养的国家栋梁,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现在我们的前辈们在努力建设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任务在于未来,我们的价值也将在未来得以体现,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过早的就深入到爱国主义的实践中去以至于耽误了学业,只要我们心中有国家,有民族,只要我们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给与我们的优越的受教育机会,抓紧时间学好真功夫,尽早将自己锻炼成为有用的、能为国家做出切实贡献的人才,那么我们就算是爱国了。而这种爱国才算得上是真真正正的爱国,真真正正的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的爱国。
主流意见三:大学生爱国尽力就好
一、这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作出了全新的阐释和规定。在课程性质上,强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在课程目标上,规定“知识维度”要“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规定“能力维度”要“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定更为丰富。
如果细数《课程标准》的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占初中思想品德课总体知识结构的近三分之一,这就说明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素养是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果欠缺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就根本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顺利实施课堂教学,中学政治课教师必须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二、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按照“课程”的这个功能型定义,我们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认识便变得清晰了。思想政治课不是一门纯粹的知识性或工具性课程,它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道德教化、思想训练和人格培养的重任,是帮助中学生完成基本社会化过程的“助力器”。所以,对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认识要全面深刻,不能抱有实用化或短期效益化的目的。
有研究者认为:“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思想品德的内容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是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各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笔者认同这一分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
在评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分数论高低。考试分数不能用来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教师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形成健康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才是比分数重要百倍的教学成果。基于此,中学政治课教师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素养是圆满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关键条件。
三、这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早期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一个自然人要成长为社会人,要经历不间断的社会化过程。中学阶段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个体完成早期社会化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家庭教化、学校教化、社会教化、同辈群体的感染等,这些途径基本上是融合在一起的,其中学校教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学校教化这个途径中,教师的作用相当关键,这里面思想政治课教师扮演的角色又是重中之重。思想政治课教师由于所教学科的特殊性,担负起“育人”的很大一部分责任,帮助学生消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地适应社会,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成熟度上有很大差别,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是不一样的,但都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加以有效引导。尽管大部分中学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也配备了心理教师,但是针对某些心理与思想的教育还是要由思想政治课教师来承担。故而,中学政治课教师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素养对于学生的早期社会化过程影响深远,这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在我们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当下意义深刻。改革就意味着要创新,就会有问题出现,出现了问题在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因此,为了查摆在新教改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改革的成效,我结合在高中地理课改的实际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反思自己的角色是否转化到了位
新课改下,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更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 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 “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 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反思学生是否学会了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特性,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是否结合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学习地理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地图是教材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更是强调了运用地图的能力。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反思活动课教学开展的是否成功
活动课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时机。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各种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 34 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我特别注重活动课的教学,每一项活动内容我都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我对活动的总结,重点并不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五、反思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
要结合地理学科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 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绵阳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新颖,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座金矿,急待老师去发现、挖掘。
六、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针对新课程、新教材,搞好高中物理教学,使高中物理的教育教学有新的起色,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改后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1.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
新课改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状况。因此,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时,教师较以往更注意将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反映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发表自己看法,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这对学生的学习及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后续教学都是非常有利的。
2.三维目标并重
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在此背景下广大教师对此给予了重视,在教学中既体现科学思维方法,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充实、更有效。
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师生一同研究,这样教师也更容易接受和把握。以往有些教师常认为讲授为主的课不是探究课,可是现在许多教师把讲授课设计成了很有探究味道的课,并在教学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4.教学手段丰富多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手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从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的活动普遍增多了,并且为了使学习活动进一步联系生活,许多教师亲自动手制作教学用具。此外,一些学校还购置了多媒体数字化实验室。随着这些教学手段的丰富,以及教师的合理使用,一些原来比较难教、难学的内容变得简单易学,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国从古至今以来对于教学的明确定位,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以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大多都是照本宣科,在教学方式上也总是采用制定教学计划、制定题海战术等,不仅使自己在教育工作方面上难有创新和上升空间,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艰难、压力大等情况。而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重分数、轻能力的教学理念必须发生改变,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价值的教学思想观念才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对新课改理念有着充分、深入的了解,从而加强自身思想认识,转变教学理念。
2.角色定位模糊
在进行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时,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且所参与扮演的角色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没有真正进行良好的互动,导致许多学生存在角色定位模糊现象。学生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是共同参与教学并进行互动,这样才能明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在新课改中的角色定位仍然十分模糊,没有紧跟上时代步伐。
3.课堂氛围较差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应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价值,但是一些高中物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观念与方式影响严重,导致其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为主;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对新课改理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导致课堂氛围较差,仍然过于单调、陈旧。这样的情况,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一些新的物理教学方式也不能较好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学启发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外,整体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仍和原来一样,不仅无法适应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需要,也使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提高。
三、改善高中物理教学不足的对策分析
1.改革教学方法
新的时代要求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尝试中体味到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快乐。
2.精心设计习题
老师们可以通过习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摸索。对于高中物理习题的设计,教师首先应精选习题,删除旧教材中繁、难、怪。比如,改选择题为简答题,改简答题为开放性试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新教材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新旧教材的平稳过渡,充分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启发学生以基本题为基础。
3.增加教学设备
高中物理属于比较枯燥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高科技时代,学校要增加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等,虽然教学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方便、快捷,但其局限性显而易见,衷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让学生能够尽快体验到现代教学手段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4.重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