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08-01
由对话逐渐衍生的对话教学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广为热衷的教学模式。在对话教学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学生能够在温馨和睦的大环境下找到自信的自己。下面就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出发点,简单的指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过度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在教学案例《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师生之间发生了下面一段对话。老师:同学们能否用两个字准确的总结出肖邦离开故乡时的心情吗?有的学生想到了“难过”,老师摇了摇头;有的学生认为是“伤心”,老师又摇了摇头;有的学生认为是“悲伤”,老师还是遗憾的摇摇头,最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悲痛”两个字。教师的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实在是不可取,教师不能因为学生表达的不准确就给予全盘的否定,这样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也加大了学生思考的惰性。
2、在对话教学中产生了不必要的无效对话。在教学案例《海伦・凯勒》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为了给学生制造一系列的对话教学,制造所谓的对话氛围,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海伦・凯勒是哪国人?”、“海伦・凯勒的老师叫什么名字?”、“海伦・凯勒做出了哪些贡献?”等等,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应该是在课前预习就有所了解的,因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对于教学来说以上几个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它既不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对话教学只体现了对话两个字,却无法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课堂讨论成了学生“开小差”的环节。在教学案例《负荆请罪》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完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表演的任务,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学习讨论教材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把教材中的内容排编成话剧。学生在接到教师布置的任务后,看似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中,但是仔细一听,很多小组讨论的话题却与本堂课学习的内容无关,他们更多讨论的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对话教学俨然成了学生“开小差”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正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
1、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能过度看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因而小学生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也不能轻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我们的眼中,小学生往往是除了玩就是玩,他们根本不会在学习中拥有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小学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教师学会耐心的倾听,就会发现原来小学生的世界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想法。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离开故乡时的心情,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不能除了摇头就是叹气,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出现原则性的错误,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伤心”、“难过”、“悲伤”这些词语都含有“悲痛”的意思,只是在情感色彩上有一些轻重的区别而已,学生没有回答出“悲痛”,并不表明学生在理解上就发生的错误。另外,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正是进一步拓宽了答案的范围,让学生意识到:原来也可以这样表述啊!
2、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为了避免在对话教学的无效性,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提问技术,尽量不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毫无技术含量、毫无启发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只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比如在学习《海伦・凯勒》时,教师就可以再课前准备好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读完了《海伦・凯勒》之后,同学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海伦・凯勒,你会想到什么词呢? ”、“海伦・凯勒为什么会写出那么多感动世界的文章呢?”、“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想起自己第一次碰到水流的感觉呢?为什么第一次碰到水流会给海伦・凯勒带来如此之大的冲击呢?”等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3、关注生生讨论的环节。学生之间不但可以放下身份的差距,还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想法和观点。但是在生生对话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话题,尽量不要让学生的讨论离开既定的范围。比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教师既然给了学生讨论的机会,就要让学生讨论出一个结论,很多教师会将讨论的环节延伸到下课,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讨论结束就意味着下课。教师可以把讨论的环节放到课中阶段,在学生讨论完之后还有一段时间来向老师汇报讨论结果。如教师让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就要在讨论后及时的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压力的作用下提高对生生对话的重视程度。
总而言之,既然我们在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就有必要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对话教学巧妙的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对话教学的本质涵义,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叶 霞.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要素及有效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1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教学;主要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采用了“对话教学”的模式。然而,对话教学虽然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却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话偏向形式化,没有达到具体的效果
现阶段,许多小学教师都开展了对话教学。然而,在这些对话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只注重形式的问题。教师每次发起对话,所有学生都做出一致的回应,并不能实现对话教学所重视的交互式课堂。这种“对话教学”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形式,不能达到真正的对话教学所提倡的高效课堂。
2.仅注重师生对话,缺乏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把对话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增加了一些师生互动的模块。实际上,对话教学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交流等内容。缺乏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使学生得不到来自同层次人群的认同感,自信下降,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3.对话不具有针对性,学生没有代入感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面对所有学生的对话,实际上是将全体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种做法不能体现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同时,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重视。教师作为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应当注重每个学生的想法,不能将学生整体化,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二、改善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方法
1.修改对话内容,实现真正的沟通
为了实现有效的课堂对话,使学生感受到对话教学真正的魅力,教师应当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进行内容上的改变。对话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修改后的内容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和反馈,以实现有效沟通。
例如,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中,课堂结尾部分,教师可与学生进行如下对话。教师:“同学们,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煮熟的种子不能发芽;做事不能想当然……”教师:“同学们,老师讲得明白吗?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学生:(没有)。通过具体的提问与积极的反馈,让学生学习到完整而准确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便于教师对接下来的课程进行细节上的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体验。
2.增加对话对象,使学生之间充分交流
教师作为成年人,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往往与小学生的水平差距较大,不容易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想法。此外,部分小学生性格内向,有了问题也不愿主动向老师提问,导致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越积越多,给后期的学习造成困难。在课堂上增加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互相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减轻教师的负担。
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存在一些令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花木兰是谁?”“怎么才能发送一封电子邮件?”等。这些问题解答起来费时费力,可能会消耗大量课堂时间。这时,如果在课堂中插入一段自由讨论时间,解决一些学生无法解答的小问题,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3.改变对话形式,带动全体学生
为了使小学语文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与课堂的强烈联系,教师应改变目前采用的对话形式,使对话更加详细具体。对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教师应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融入课堂讨论中去。恰当的对话形式,将课堂推向了,带动落后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例如,在四年级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的提问。第一个问题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总结的,如“这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第二个问题更加深入一点,如“小作者写这封信有什么目的?”使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第三个问题使学生发散思维,如“假如你是加利先生,你会怎么回复?”转变思考角度,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具体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对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结合上文谈到的几点改善方法和小学教学的现状,广大小学教师应抓紧时间,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整改。完善的对话教学,一定会使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丁小建.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实施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1
美国学者John .H .Schumann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文化适应理论从社会文化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在因素,这一理论假设开辟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视角。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在第二语言的习得的研究中,学者们应注重社会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从文化角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本文将集中介绍此理论,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含义
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连续系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
文化适应模式强调外在社会文化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水平高低的影响,但文化适应模式并不能充分解释第二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运用的过程。这些外在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学习者习得汉语的效率和水平,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愿意或能否把所习得语言的文化与习得者文化融合,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习者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文化适应模式的两个因素
1.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两个群体接触的程度和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社会距离由体现两个群体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被同化,或保留自己文化,还是二者兼顾,即既适应目的语文化,又沿袭自己的文化方式。
(2)封闭程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
(3)社会主导模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的平等程度,最好是两者处于平等地位。
(4)态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
此外,还包括群体大小,文化相似性,凝聚程度和打算居住时间这几个方面。
2.心理距离
社会距离考察的是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大致相互关联的四项因素构成。
(1)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2)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
(3)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动机分为结合型和工具型。前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该社团的生活,后者则仅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学习目的语。
(4)语言疆界渗透性,指学习者的话语自我塑性和僵化程度。语言自我是指外语学习者在母语习得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并具有保护性能的一种心理屏障。对外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自我透性越弱,语言信息就越不容易吸收。
二、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人类生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终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因此可以说明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任何语言都是习得行为的方式的复杂体”,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习得汉语语言和交际能力。因此我们要考虑文化适应模式对人的影响,尤其是Schumann所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做好留学生来中国前的准备工作
国外的留学生既然想来中国学习,那么他必然是对中国文化感到好奇和新鲜有趣,从而有意愿学习有关中国的知识,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因此在他们来中国之前,可以和他们所在的学校或者机构组织协调沟通好,把他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基本概况,风俗人情,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介绍,培养他们学习文化的意识,使他们心里有一定的准备。以免来中国之后不适应,感觉想象的和现实有一定的差异,造成情绪低落。
2.组织有关中国文化的活动,加深交流
在留学生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言语技能的同时,我们可以开设一些文化课程,诸如介绍剪纸文化,面人文化,陶艺文化等等,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在留学生学习之余组织一定的课外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让留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这样会促进留学生对中国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理解,体会出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理念的异同。这不仅使留学生和目的语群体一起体验了中国文化,还降低了留学生群体的封闭程度,使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正面态度。促进留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3.培养优秀的汉语国际教师
留学生去别的国家学习,在语言交际方面多少都会有点不自信,同时我国有的学校对留学生的授课方式是好几个国家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集体,学生之间彼此不熟悉,这样会造成有些留学生害怕说错而羞于开口说话,造成文化休克。因此培养一个优秀的汉语国际教师十分重要。作为老师应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白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知识和文化。老师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有开口说话的欲望,使他们乐于开流,增进同学之间友谊。在平时老师也要和学生多交流沟通,掌握留学生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为以后课程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4.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心理有障碍的留学生排忧解难
对话式课堂教学课堂越来越活能力越提越高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如何充分体现改革精神还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本来面目于学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教学探索者面前的课题根据笔者的探索感受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式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一课题突出表现为要求教师能设计出出色的问题因为一个出色的问题的提出比一个出色的答案更重要一个出色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会给学生们的思考开辟新的方向会带来更多的出色的答案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阅读学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对其中体会较深的内容做了笔记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实践体会如下
首先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境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中有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一位美国历史教师在教授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成功的创设了必要的背景他先进行一次考试看到成绩后很多学生垂头丧气这时教师提出可以加分但只能给白人学生加分而且十美元加一分这样激起班里大部分学生的不满学生们向教师投掷书本食物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盾牌掩护自己并用水枪扫射学生事后教师才向学生点明刚才那混乱的一幕正是南北战争前林肯所面临的历史背景
无疑这次教学的情景设计是成功的类推到目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无论是讨论经济现象还是学习法律常识只有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能尽快进入角色才能更多更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下面问题的打开水到渠成尤其是在许多教师报怨死气沉沉的班级这一点尤其重要
下面试举一例进行分析说明在上海市八年级思想政治课本《依法保护自己合法经济权益》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导入新课用的就是一段录像录像中具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学生们所熟悉的社会上打的付假钞或赖车费等现象其目的就是要在引起同学们对本课兴趣的基础上使同学们能摆脱目前课堂环境的束缚更快更全身心地投入经济权益的特定概念范围
而紧跟其后的问题设计中笔者也是作了精心的安排没有习惯地按照保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这一惯常思路来提出问题而是相反从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也需要保护这一较冷僻思路来引出问题令学生觉得经济权益这个看似熟悉的概念还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其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好的问题必须给学生的思维创造留下充分的空间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关于这个方面有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个学生很苦恼的来问苏格拉底说自己怎麽也学习不进苏格拉底端给他一盆水让他把头浸在水中然后自己用手摁住他的头不让他出来当那个学生终于挣扎着抬起头苏格拉底问他刚才他在水中最渴望什麽那位学生说空气于是苏格拉底让他回去自己思考刚才他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二天那个学生兴高采烈地来找苏格拉底他已经能够回答自己的问题只要自己象渴望新鲜空气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一样渴望学习肯定是能够学进去的
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试举一例以进一步探讨在对话式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新思路上海市九年级政治教材第六课《明确社会责任》第二框中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贡献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一致性这个问题面临的困难是教材所上升的理论高度主观条件客观条件要与社会责任意识相结合才能为社会做贡献主观条件客观条件这些概念属于哲学范畴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是有难度的如果把相应的哲学概念理论解释一遍恐怕既占用了太多时间学生又不得要领
笔者原本在教学设计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很详细的思路只是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只要有了社会责任意识就一定能为社会做贡献吗请举例说明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一句话却令笔者茅塞顿开一个女同学举例上海市劳动模范徐虎是一名优秀的水暖工是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可是他也不见得每一次都修得好
受到启发的笔者马上把问题展开话说有一次徐虎接到报修一户居民水管爆裂请他去修可这次徐虎却没有修好这根水管请你设想一下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不假思索就回答出了几个原因①徐虎真的遇到了技术难题不能解决②这户居民家用的水管是进口产品国内没有生产徐虎手头没有备用零件来替换所以没法修③水暖工各有各的管辖范围这户居民恰好不在徐虎的管片上而负责这个范围的水暖工不高兴让徐虎帮忙④徐虎住在上海的东部报修的居民住在上海的西部这家人想想太不划算索性在附近找人修了了事越回答到后来难度越大因为容易想到的都被说过了但同学们的兴趣却越来越浓课堂里一片沸腾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启发学生又说出了几种可能的原因⑤这户居民的水管已经彻底地烂透了徐虎觉得修了是浪费干脆建议他们换一根新的⑥徐虎在路上遇到了塞车错过了与客户约定的时间⑦这户居民的水管是私接的违章用水徐虎不能为他们修……
最后同学们说出了大约十条原因如果不是时间原因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解释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对已经分析出来的原因进行区分这里有的是属于来自徐虎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属于来自外部社会的原因而这里面又可区分来自不同方面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这时候笔者进行了总结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有利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付诸于社会实践才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多作贡献这是二者区别的一方面
接着笔者又乘胜追击问徐虎作为我们上海乃至全国的著名劳动模范在困难面前会不会就此罢手轻易就放弃努力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分析徐虎有极强的责任意识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技术难题他会想办法攻克没有零件他会通过技术革新来代替……
这样教学中的下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社会责任意识和为社会作贡献还有一致性的一面有没有社会责任意识大不一样
这样本来高深的理论变成了身边的日常生活枯躁的灌输变成了自主愉快的获取通过这一次教学实践其实笔者的收获和学生一样多甚至更多因为它向笔者显示了教学改革的无穷魅力和永无止境告诉笔者什么叫作教学相长教师并不应该用俯视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而应该认为学生比老师想得更多做得更好是正常的苏格拉底曾说过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他的帮助使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本已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他还形象地将其比喻成催生婆想来意即在此
同样在笔者所教授的另一个班级中学生按同样的思路进行了另一个案例的分析一位公民想捐款万元在某贫困山区建一所希望小学可是最终没有如愿建成你能设想哪些可能的原因
关键词:中学骨干教师;培养;动因;作用
当前,要造就一名中学骨干教师,尽快形成一支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素质一流的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已是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更是摆在我们师训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前的中学骨干教师培养,是在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骨干教师断层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事物,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要解决当前师训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就必须靠我们去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而要研究中学骨干教师培养问题,当然首先就应该从研究整个中学师资队伍状况入手,以寻求解决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对策。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对上海市中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中各个层面(年长的,年轻的;知名的,在培的;当领导的,任一般教师的)骨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500名中学教师,有效问卷449份,约占全市中学教师数1.25%)和实践总结(对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上诲市首届中学语文、数学、英语……教育管理等16个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校长]培养工程的办班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研究结果。
一、当前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与发展机遇
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而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的基础在于劳动者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要靠教育也就是归根到底要靠教师来承担,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所以,二十一世纪我国要实现经济腾飞,说到底就看我们的教师能否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这就是说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分析现状,找出差距,提出目标,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发展中去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1.当前中学教师队伍数量可谓庞大,但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骨干教师奇缺,骨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潜伏着的危机,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发展。
——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教师年龄在中间档次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年龄在30—50岁段只占28.9%;
——学历结构出现了“断层”。农村或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中学教师的学历状况更令人担忧,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欠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比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要低76.1%;
——职称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中级职称的只占39.2%;
——骨干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高级职称与特级或知名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10.4%,特级只占0.88%,全市知名的只占0.44%。
明显地可以看出,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的“断层”,更加剧了骨干教师结构的“断层”,加剧了骨干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更令人堪忧的是教育发展不平衡,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人才流失越严重,而且严重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都害怕提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原因是学历层次一旦提高了,教师就要“跳槽”——不是调离教育系统,就是调离本校或当地,使得本来就落后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个被动局面,我们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2.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全面的差距,这使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数省市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数量上基本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思想状态总体上呈上进状态,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加强。但与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不能适应中国教育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诸如:
——不适应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要求。由于受观念与政策的双重影响,现有的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只能适应应试教育模式,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仍旧是占主导地位,对于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普遍缺少信心、兴趣与经验。在这项问卷调查中,把“应试教育的困扰”列为教师队伍存在主要问题之首的人数就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8%。
——不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难以胜任教育和教学工作。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10.7%的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工作“不够好”或“一般”,有15.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效果“不够好”或“一般”。至于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更是普遍现象,竟高达80.9%。而意识到自身与教育事业发展存在距离,尤其是在教育思想和知识更新方面,也高达71%。
——不适应中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中学教育要把现代科学知识引入教学,教师不仅要打好学科的基础,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但广大中学教师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如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57.5%的中学教师缺乏计算机基本常识与基本的应用能力,对多媒体和交互技术更是陌生;有58.9%的非英语学科教师基本不掌握外语;有63%的教师对电化教育手段不是缺乏应用能力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可以说,现有的教师队伍仍广泛存在教学手段相当落后的状态,基本上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原始”阶段。
——不适应教育方法现代化的要求。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现展,不懂得该如何去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状态,对少数需要进行心理与行为矫治的学生束手无策,仍然是凭“经验”办事。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具有上述种种情况的教师总数也达到68.6%。
——不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由于中小学教师待遇仍不高,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中小学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因此不能吸引一流人才从教。现在教师队伍中责任感不强、敬业精神欠佳和钻研精神不足的情况还占有一定比例。甚至不少教师受功利泛化的影响,没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有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到“家教”等第二职业上,有的政治观念淡薄,不注意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总结,甚至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21.3%的教师认为教师工作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已,甚至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更有18.7%的校长、党支部书记和9.5%的高级、特级教师对此有同感。
——不适应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强化以后教师社会角色变化的需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越来越被强化,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去担任大教育的组织者。但事实是,现在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单一的学校教育,不愿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担任大教育组织者的社会角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47%的教师认同这一点。
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现状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管理思想)上存在的一些偏差。如何迅速缩小乃至全部消除这些差距,去迎接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的历史挑战。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3.二十一世纪中国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要发展教育。
经济腾飞要靠教育来支撑。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
——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需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去落实,因而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相当重要。高素质的教师可以弥补某些办学条件的不足。反之,即使校舍、设备再好,也无法提高教育质量,更不可能办出好的学校。
——基础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问题。这是因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关键和难点在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而教师处在这些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地位。没有教师去积极参与、大力推进、认真落实,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教师个体与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转轨的需要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79%的教师都认同这一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对教师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一个缺少现代意识和未来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在国际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中充当教师角色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1%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至今已是完全成熟了,它使得教材与教学形式甚至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多媒体和交互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将广泛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丰富的程度无可比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
总之,要实现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这是历史赐予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同样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培养骨干教师是解决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重要对策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抓紧培养骨干教师可以解决教育发展的要求与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矛盾。这是因为骨干教师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轴心、驱动、辐射、稳定和促进作用。
1.轴心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这里笔者暂且将中学一级及其以下级别的教师列为非骨干教师,下同)普遍(占92.9%)认为,骨干教师不仅具备了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经验和思想品德,而且有着追求事业成功与成就的强烈欲望,具备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心理成熟的特征,在学校工作中起着轴心作用,在学校舆论上占主导地位。通过骨干教师的表现可以使学校在全体成员中维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蓬勃健康的面貌与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了骨干教师就等于掌握了教师全体。
2.驱动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93.7%)认为,骨干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使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潜能,敢于把自己的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驱动作用,以推动整个集体的工作。
3.辐射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9.3%)认为,骨干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水平起着示范作用,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转化为集体中其他成员的态度与水平。当然,榜样的质与量也决定了其产生影响的力度、速度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辐射作用,影响着集体成员中的每一个人。
4.稳定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1.6%)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学龄人口急骤波动,教师的需求量也将随之波动,同时教师职业还远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使得中学教师队伍的流动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要转变观念,不能片面地要求稳定。但是,没有稳定,就没有质量。只有稳定骨干教师,才能使整个教师队伍中的精华保持稳定;只有“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在流动中优化教师队伍,才能提高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稳定作用,达到稳定并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5.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