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经济学重点

网络经济学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经济学重点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lements of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ubiquitous learning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typical web2.0 technologie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conjunction point in between.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initial application of those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ubiquitous learning.

关键词: web2.0;泛在学习;学习环境构建

Key words: web2.0;ubiquitous learning;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15-03

0 引言

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是一种强调“无所不在的学习”的学习理念,一切支持“无所不在的学习”的外部环境的总和——自然的、物理的、信息的、社会的——是泛在学习发生与实施的环境基础。对泛在学习探讨、研究、实践的目的,便是聚合自然、物理、信息以及社会各方面可利用的资源,选择和利用可使用的各类工具,促进和激发泛在学习的发生,优化泛在学习实施策略来提升泛在学习的效度。

1 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要素

从信息技术维度创设、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是目前泛在学习的研究主题之一。对泛在学习内涵理解不同,则其构建理念也不同。但无论何种理解,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时应该具备的几个要素成为共识:

1.1 建立具备社交要素的网络,提供社会性网络服务,促进学习主体间多重交互与协作。社会性网络中学习主体之间的联结可以是人的因素,也可以是学习主体所关注的主题。人的因素又可细分为地域因素、身份因素、文化因素等。人的因素和主题的因素可以交叉和多重体现,如此可形成超大的、发散性的关系网络。学习个体动态组成多个学习共同体,而学习个体同时又是多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社交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既是社交关系的主体,同时也是媒介。

1.2 促进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学习资源聚合与推送服务。在泛在学习的分布式学习环境下,通过技术应用手段促进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往和协作,达到资源的自然分类、共建和共享。支持学习资源的聚合呈现方式,通过对学习主体访问记录的分析,将学习主体感兴趣的资源推送至前端以供学习主体选择。

1.3 提供多种个人学习环境定制手段,泛在学习的哲学理念基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要做的不是寻求一条最好的途径,而是寻求不同的途径以到达不同的目标。”[1]所以,泛在学习环境强调开放、自主,尊重学习主体的个性化和差异性。通过web2.0环境下的技术应用手段为学习提供可选择定制学习环境的条件,与泛在学习的哲学理念是契合的,也是必须的。

2 基于web2.0环境的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应用技术

2.1 从web1.0到web2.0 WEB1.0的特点在于信息的浏览、搜索、下载,网站提供信息,用户为单一受众角色,是一点向多点的传播。WEB2.0则通过P2P(PEER TO PEER,对等网络)使单向的的传播模式发生变革。用户既是信息的受众,同时也是构建信息的传播者,实现了WEB2.0去中心性和共建共享的传播特点。WEB 2.0的程序建立在合作性的数据服务网络之上,提供网络服务界面和内容聚合功能,以对等信息交互传播方式,强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凸显其个性化、社会化的特征,是多用户多点交互的传播模式。将WEB2.0环境中的各种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将同样会对颠覆传统的教育传播模式,不仅改变传播的单项线性方向,并且教育四要素中的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界限也变得模糊。目前,WEB2.0应用技术已经得到教育技术人员的关注和研究,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至2012年就有关于BLOG、M-BLOG、微信、WIKI、即时通讯IM、资源聚合RSS、微件WIDGET、社交网络软件及服务SNS都等web2.0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就连SECOND LIFE虚拟人生的理念也被引入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中。

2.2 web2.0典型应用技术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网络经济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方法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概述

研究性教学最早起源于1916年杜威创立的“问题教学法”,其核心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它要求在学生掌握一定学科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对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在探究过程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均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有“纲”所依,切勿天马行空,又要将教学内容拓宽到教材之外的期刊书籍乃至网络资源。其次,它并不排斥课堂教学和传授知识,但认为这并非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认识主体地位,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师生之间双向和互动交流,激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主动探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手段。

近年来,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大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网络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从网络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来看,网络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它以传统的经济学为基础,分析经济现象时摆脱不了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工具;另一方面,它又修正和拓展了不少传统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对传统经济学造成巨大的冲击。另外,网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身仍处在剧烈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理论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单纯地向学生传输一些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而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思考方法去分析及解决不断发展变化的网络经济问题。这要求教师不能以“讲述书本内容、讲解重点难点、增添实际例子”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而应该摸索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懂得“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教师在课程上讲授的重点不是灌输新的经济学理论而是传输一种新的经济分析方法和技巧。因此,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对《网络经济学》进行课程改革是完全必要的。

从网络经济学的开课对象来说,选修的学生已经完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一些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有一定的动力和能力应用经济学理论工具去分析和解决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种种现实问题。只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完全有能力自我学习,自我研究,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能动地获取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网络经济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法

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必须综合考虑几方面的因素: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要求、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技巧,学生的素质、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及对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等。此外,单一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了多种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的研究性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必须明确主题。根据案例教学的主题选择出相应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并精心设计相关讨论题。案例的来源既可能是通过剪裁和加工网络、书籍报刊上的案例,也可能是由教师或学生概括身边的经济案例。除了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外,案例内容要精简,主题要突出。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案例教学。对于难度不高或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宜采用归纳法,即先讲述典型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判断,教师再阐述相关原理,最后由学生作归纳总结;而对于需要应用较为复杂或学生不熟悉理论分析时则采用演绎法。即先由教师阐述相关原理和分析方法,再引入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教师作最后总结。因地制宜地交替使用不同的方法,一方面保持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尽可能地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案例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和指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当发现讨论产生方向性偏移或深度不足时,要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

2.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法

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法是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甚至组成项目小组协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协调者。整个学习过程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问题的创设阶段、资料收集和准备阶段、综合研究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

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商业模式”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性地使用了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法,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讲授了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商业模式的基本类型和构成要素,然后让学生组成3人~5人的项目小组,虚拟成立一家电子商务企业,深入分析该企业的商业模式,初步形成一份简单商业计划书。构造何种类型的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商业模式,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兴趣进行问题的创设;为了进一步阐述企业的商业模式,需要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深入学习相关理论、小组协作研究,从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成果完成后,学生在课堂上阐述本企业的商业模式并进行小组间的辩论,从而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最后老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完善项目成果。通过这种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科研论文写作法

与职业教育不同,本科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性地训练学生进行一些科研论文的写作。一方面有利于促使学生查找资料,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将专业写作训练融入长期和持续的具体课程的学习之中,强调定性与定量、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的结合,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罗列出论文的选题范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围绕这些范围确定题目,通过学术期刊网站及百度搜索等方式收集并总结相关资料,进行网上和网下调研;然后在教师帮助和指导下进行论文的写作,最后完成论文并进行课堂交流。在写作过程中,从文章的选题、论据的充分性和准确性、论证过程的条理性、最终结论的正确性,乃至文章格式的规范性,教师均进行适当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写作能力。由于属于课程教学中的小论文,所以选题范围不宜过于大或过于复杂,既可能是结合教学内容的调研报告,也可能是教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另外,还应注意控制论文写作的时间进度,准备材料阶段和论文写作阶段的时间不宜过长。

四、总结

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表明,通过一系列研究性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学生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了对本学科前沿研究领域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的素质与研究性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研究性教学和传统教学考核之间的矛盾等等。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学制度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深入,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网络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建设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赵 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6(2):71~75

[2]熊 毅:现代经济学教学的特殊性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3):47~49.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第3篇

一、网络技术对区域经济学的冲击与挑战

(一)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影响

1.网络营造了更趋理想的市场环境。经济学里的许多理论经过了抽象、提炼和假设,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反映。而网络技术使这些理论接近了实际,比如竞争的充分性、信息的对称性。相应的,那些因传统经济下市场扭曲而出现的理论解释力则有所下降,比如羊群效应和马太效应。

2.网络重塑了经济学理论新秩序。一方面为新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理论加以梳理、修正和完善。比如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就由不显眼的后台走向了光鲜的前台,挤出效应、手表效应也更为常见。

3.部分经典理论在网络空间领域失真、变形、失效。比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以简单劳动为基准衡量价值量,然而当前把知识化、信息化的劳动统一化为简单劳动来衡量其创造价值大小已很难反映实际情况了。此外,边际收益递减理论、经济周期理论、产权理论等在网络经济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并变得更加多元化。

(二)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冲击

1.市场领域由实体经济扩展到虚拟经济世界。由于网络技术过去仅存于理论中的“大市场”假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经济活动趋于网络化、全球化。网络技术不仅把同一产业的上下游紧密连接起来,而且把不同行业的服务和产品融入一个市场,特别是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融合起来。对于任一区域,它所面对的都将是建立在网络技术上的全球市场。

2.市场环境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公平竞争。网络的兴起使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信息传递由“单点源扩散”变为“多点源网状覆盖”,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力有所下降。这一点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为有利,因信息闭塞而错失发展机遇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培养从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中甄别有用信息的能力成为了各类市场主体的首要任务。

3.经济增长极成长不再受制于地域差异。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外溢效应的空间地理衰减性正在减弱,整个网络的不同节点都将成为一个新的发射极点,知识技术在外溢过程中经历不同极点的消化、吸收、再发散的过程反而会出现质量、效益递增的现象,最终被各个区域地方化,“空间溢出效应”不再有效。同样,“集聚效应”也受到挑战,由于网络条件下信息更公开、机会更均等,集聚收益将变得越来越小,产业布局可以避开经济流量过大的中心地区,新极点可以在更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形成。

4.彻底颠覆传统的发展路径。信息网络技术打破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增长路径,不同地区有了更接近的起跑线,同时,落后地区也有了利用网络爆炸式增长的特性以实现经济赶超的机会。此外,由于信息传递速度、便捷度以及质量的提升,“自证预期效应”得到加强,互动参与式发展将更加有效。

5.地方特色发展成为时尚。在新的网络经济背景下,生产越来越注重满足个性化差异的需求,这就造成产业内产品愈发多元化,产品价格必然存在差异。此外,知识、信息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由于在不同的区域具有的不同生产率以及技术门槛的存在使要素价格必然也存在差异,这与H-O-S理论所预言的价格均等化恰恰相反。此外,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路径依赖成本”将大大缩小,地域根植性将进一步增强。

二、网络技术下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方向

(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导向的跨越式增长机制。落后区域缩小同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差距的关键在于发挥自身优势引进处于经济发展浪尖的新兴产业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虚拟网络经济模式为其提供了可能。这类相关产业的核心要素通常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其产品的营销、供给几乎不受地理距离的影响。落后区域通过提供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在中心城区内生的“排挤力”的作用下能够引入具有高增长率的网络经济模式的相关产业,从而能够实现长期的快速增长。

(二)突破传统要素限制的产业区位选择新机制。一方面,信息技术对于经濟运行造成了“时空压缩”,强化了时间的地位,弱化了空间的差别;另一方面,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认知,昭示着新的“区位”选择趋向。因此,区位选择论中核心变量也就由传统的运输成本、市场需求变为了经济运行效率和有效创新能力。

(三)网络世界中虚实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利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提供着大量的资源作为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网络资源多元创新、自我复制、激发裂变等特点,因而在开发这些资源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不断地进行创意开发。对于虚拟世界中的信息、知识资源及其高速传输通道等优势的开发利用,以及虚实资源的联合开发,是未来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家的用武之地,可以构建最新的原理,阐释实现爆炸式的增长效率和机理。

三、结语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网络化;经济背景

一、网络化财务管理的经济背景

1.网络经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经济。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主要特征,故信息时代的经济亦被称为网络经济。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在网上其产品的详细信息,包括产品的性能、三维模型、产品定价、销售方式等许多消费者关心的产品信息。而消费者则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嗜好,利用网络寻找适合自己的生产厂商,而且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这样减少了消费者和生产厂商之间的中间环节,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其优势还在于通过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可以使企业按照消费者的需求量安排生产量,从而不需要大量的库存。

2.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网络是传播信息的通道。在网络的平台上,消费者可以迅速、便捷、低价地获得商品,从而造成信息的超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著名的观点就是“信息的丰富产生注意力的贫乏”。可见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使得人们不得不花时间在“注意力”上。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这一特性使获得“注意力”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目标,所以更加个性化的需求信息的收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其边际效益呈递增趋势。根据经典的经济学原理我们知道,在传统经济中既定的生产要素配置条件下,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其边际效益呈递增趋势,即投入越多产出越大,其产生的原因是由网络经济的外部性造成的。只要进入网络经营的生产厂商越多,网络经济的效应就越大。

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将呈现下列趋势

1.财务预测将得到广泛运用。预测是企业日常管理的信息依据,随着生产经营的日益复杂,资本市场竞争的加剧,财务预测将得到广泛应用。

2.注重财务风险和投资风险分析。将风险因素作为企业财务决策的主要参数,并对风险程度做出比较准确的计量和评估。

3.财务决策数量化。企业筹资规模、资金成本、资金结构的确定以数量为依据;日常管理的预测、控制将运用数学模型;投资决策中的风险测定及最优方案确定将运用计量模型和经济数学方法。

从网络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财务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处理财务信息的过程,信息是网络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中信息处理的正确、及时以及财务人员具有的信息处理能力决定着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效率。因此,网络经济直接引发了新的竞争,以及对财务管理崭新的需求——网络化财务管理。在此,所谓网络化财务管理系统,是在已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具有互联网功能的财务管理支持系统。

三、网络化财务管理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1.在空间上,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物理距离变成了鼠标距离。企业财务管理者可以方便地实现财务信息的远程处理和财务活动的集中化管理。企业的关注重点为更多地关注整合企业外部财务资源。

2.在时间上,网络化财务管理信息可即时生成和处理,可实现财务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管理的跨越。企业财务管理者可在准确的时间拥有准确的信息。

3.在效率上,网络化财务管理下的各种经营数据和财务信息都是网页数据化的,并可在网络上流通,实现信息共享。结算支付的电子货币大大提高了结算效率,加快了资金周转。

四、适应网络经济的新需求,实现网络化财务管理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经济规模;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网络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江苏是全国制造业大省,也是消费大省,互联网整体发展水平较高。截止到2014年底,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88.3亿元,全省电子商务规模为4415.29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8%。由此可见,网络经济在江苏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网络经济到底从哪些方面对江苏经济产生影响呢?本文拟从网络经济对江苏经济产生的量、质两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并据此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网络经济促进江苏经济规模扩大

1、提高网络消费规模江苏网民的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的使用率超过50%,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消费热点。截止到2014年底,江苏省开办网站的各类市场主体已达到164065家,苏州数量最多,有42581家,其次为南京,有28021家,无锡有25222家,分别占江苏省总数的25.95%、17.08%、15.37%,占据全省60%。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了3538.9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推动江苏省电子商务领域朝着集聚化和品牌化发展,提供创新示范城市的契机。在全国电商百佳城市中,江苏苏州入围前十,其次是浙江和福建。2、优化改善投资结构网络经济的发展对江苏省投资结构起到了优化改善作用。2014年,第一产业投资金额为207.0亿元;第二产业投资金额为20300.5亿元;第三产业投资金额为21045.3亿元。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金额为20243.9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金额为19134.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金额为7172.1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达35.4%。网络经济的发展也加快推进了重点项目,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五年目标四年完成。南京已经建成开通了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1互联网的运用加快江苏经济融入全球市场经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外资更深入了解江苏,熟悉江苏省的市场环境。网络经济加强了江苏省与国外企业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促进江苏省外资外贸的发展。网络经济有利于促进融入国际市场,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给江苏省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增加了江苏省的产出,有利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3、扩大进出口贸易额网上交易的重要优势在于可以利用互联网沟通无限制的特点与贸易伙伴合作,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相较于传统的贸易方式中面对面的交流或是书信往来,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交易方式更加快捷方便。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从2007年的126.91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62.28万亿元,7年来增长了58.36%。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从2007年的2.12万亿元增长到2014的12.3万亿元,年均增速为28.55%。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占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7年1.67%增加到2014年的7.58%。江苏省出口货物贸易总额从2007年的1.55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10万亿元,截止到2014年底,江苏省电子商务规模达到4415.29亿元,占江苏省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的21.03%。2014年江苏省电子商务规模占全国电子商务规模的比重为3.59%。

二、网络经济促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

1、改变就业结构,增加产出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江苏省的劳动力完成了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再向服务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产业结构也随着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而调整。江苏省就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逐渐上升,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逐年下降。2014年全省就业人口4760.83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江苏总就业人口的19.3%,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43.0%,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37.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信息产业从业人数达到60.92万人,占江苏省就业人数的4.1%。网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就业形式多种多样。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4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88.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634.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1057.5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30396.5亿元,增长9.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6∶47.7∶46.7。3江苏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顺应了网络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信息服务业则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代表。江苏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时淘汰落后产业,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为江苏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在网络技术条件下,信息技术由于其较强的渗透性使得技术迅速渗透到各大产业的各个部门,改变了产业密集度,促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向网络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之路,促进传统企业的技术升级,改变企业原有的高能耗生产模式,向节能型生产模式转变,实现传统企业信息化、现代化、生产自动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3、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网络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提高了交易质量,简化了商品从生产抵达目标客户的中间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时间,同时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获取相关市场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也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网络经济的发展成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江苏省的经济开始步入了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增长新阶段,有利于推动省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模式。

三、建议

在网络时代,企业内部效率更高、产生了新的经营模式、营销模式,企业要善用、活用网络,最大化网络在企业中的价值,发现机遇、接受挑战。一方面,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包括电子商务、信息基础设施等的应用,成为推动江苏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网络经济减少了库存,大大提高了效率,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江苏应把握机遇,应势利导,使江苏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在网络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对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提高了。信息基础设施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含了电脑、光缆、无线通信设施等有形的基础设施,又包含了各种无形的基础设施。有形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了在线交易的平台,而无形基础设施降低了交易成本。因此,信息基础设施是江苏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对江苏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生产生活发挥着巨大作用。2、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2013年江苏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为95.32,4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二,标志着江苏省信息社会发展从转型期进入发展期的初期阶段。信息产业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成为推动经济结构完善、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而江苏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信息化时代,江苏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应做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3、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网络经济人员主要由计算专业、外贸专业、营销管理专业、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组成。要从根本上解决所需人才的问题,企业必须培养专业人才,同时需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计算机、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程名望,石峡.加入WTO后网络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极其对策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2,(6).

[2]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

[3]刘豫川,黄勤.论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变革性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2,(1).

[4]殷群,赵小燕.以信息化推进江苏纺织企业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6,(7).

[5]杨贺,姚建文.网络经济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7,(5).

[6]洪敏敏.网络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

[7]代娟.论我国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财经纵横,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