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范文第1篇

(湖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我国正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供水一体化便属于其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工程。该工程将针对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提高问题,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安全以及为其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进行规划。本文从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城乡建设;供水一体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水。不安全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无形杀手。国家为解决该严重性的问题,要求尽快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村用水的安全性能,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城乡费一体化进程步伐,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乡供水现状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使得城乡供水已经逐渐的向集中供水化发展,但是,对农村供水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大部分将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周边均会有大量的水资源,但是该水资源供水对象多为城镇或城市,对农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农村的水资源甚少,使得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够快速的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个别农村正在进行的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不过关,不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农村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另外,现有的一体化工程较规划的一体化工程规模而言,相对较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整体供水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其管理以及建设均有待进行整合[1]。加之,个别城乡当中的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运营机制并不完整,对水资源的管理,用水价格的控制并不严格,使得工程运营当中的经费运转不合理,必须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规划。

2城乡供水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进行发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对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多数农村现存的供水工程仍旧是单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问题比较多,亦比较突出,因此,整体供水的骨干网络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城乡供水工程运行受到制约

城乡供水工程由各农村村内供水管网组成,而村内供水管网一般是在实行“村村通”时期,由各个村自主进行建设,无论是整个管网的用料,抑或管网的建设质量,均低于正常标准[2]。加之部分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了多年的供水作业,已经产生了损坏,无法继续实行供水作业,即便是其他村内供水管网为出现严重问题,依旧多数为“带病”工作状态。而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将各个村内供水管网进行连接,接入较大的管道,该项举措将会为原有的村内供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时便考虑放弃个别农村的村内管网连接,导致整个城乡供水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3部分农村供水并网积极性不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现今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管网并网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主要是因为:第一,部分农村的村内供水管网虽然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但是仍旧能够进行供水作业,村民认为只要有水用并能够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并不注重对水源质量的要求。第二,现今多数农村虽然实行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费资金,实行免费政策,而正常的税费是由整个机体承担[3]。村民担心在实行供水并网之后,其用水费用会提高,因此,不主张实行并网供水。

2.4供水一体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1)产生污水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必定会有重要的水源,对重要水源的保护虽然得到了相对的重视,但仍然存在水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污染水源进行蔓延,影响整个城乡供水系统。

(2)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配合,使整个工程建设以及运转均能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有的水平达不到要求。

(3)运营体系不够完善。在该工程当中,其监管体制以及整个工程的运营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对农村供水的管理不严格。

3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建设的总目标进行建设,以便于加强整个供水骨干管网的建设,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水管网建设步伐。由于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制约整个城乡供水进程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筹集村内管网建设的资金[4]。在建设过程中,上级应该予以相应的改造资金,但只能够满足少量村内管网建设,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乡村则需要自主进行资金的筹集。同时,为了保障建设后的村内管网能够适应一体化建设,应该对村内管网的建设与改造进行统一的规划、建造、监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个建设当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安装实时监察装置,对问题的出现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要提升建设中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供水单位需要设立便捷的供水热线,组建解决供水问题的队伍,对居民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程处理。

(4)考核制度。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成立较为完善的多部门领导机构,对其人员的配备以及职能进行明确,便于解决在建设与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同时,要对整个供水工程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供水,为农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荐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几位突出的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减少不安全水质对农村居民身体上产生的危害,更能够加快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发挥政府职能,对该工程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设者与城乡居民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3):132.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东营市;供水管网;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模式;行业先锋

1、引言

东营市 历史 上属山东省农村饮水困难地区之一,2004年以来,东营市全面开展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目前东营市所有乡镇都开始了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统筹城乡 发展 的 科学 发展观,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东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建设内容进行论述。

2、分析东营市供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2.1饮水安全方面,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

东营市南部井灌区由于地下淡水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398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引起咸水入侵、污水下渗,造成110多个村饮用水不达标。东营市大部分地区以黄河水作为饮用水源,由于沿黄地区排污量增大,黄河水在引水口前的水质达不到三类水标准。而以单村供水工程为主体的农村饮水工程不利于进行水处理,水质难改善。根据普查和分区水样化验,我市有76.12%的农村人口饮用苦咸水、含藻水、污染水和高氟水。

2.2工程建设方面,单村供水工程老化快。

已建的农村饮水工程多为单村供水工程。单村供水工程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使用年限一般在15年左右。我市大部分村庄自来水管网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现在每年都有100个左右的村因工程老化导致供水保证率下降,造成新的缺水。小清河以南饮用地下水的村庄,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原有水井出水量减少甚至报废。

2.3工程管理方面,单村供水工程规模小,管理难,效益低。

单村供水工程以村为单位,单元小,供水量少,形不成规模,没有可支撑工程良性运行的效益产出。没有效益产出也就进不了市场,造成管理难到位,喝“大锅水”的现象较为普遍。单村供水工程大多为定时供水,管理相对较好的村,也只能维持工程的简单运行,无力更新改造。

3、建设目标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供水管线铺设到村头,与村内原有供水管网对接,进行24小时不间断供水。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达到国家部颁标准。水量和水压达到村镇供水工程规范要求。农村人口受益率达到100%,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98%以上,让东营市农民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4、工程建设方案

总体上以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为主体,以单村供水工程为补充。根据东营地区的特殊性,集中供水工程包括管网嫁接、新建水厂、机井群联片三种工程模式。广饶县南部,深层地下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建设机井群实施集中联片供水,可靠性好,投资省,效益高;利用油田矿区和我市农村交叉分布的有利条件,东营区、河口区大部、利津县西部、垦利县部分地区靠近城区或油田自来水管网,实施主管网嫁接,延伸辐射供水,与新建水厂比较,容易实施,投资省,效益高;广饶县北部、利津县中部、垦利县大部不具备依托地方或油田自来水公司水厂实施管网嫁接延伸供水的条件,依托平原水库新建水厂实施集中供水。

集中供水工程覆盖1788个村庄,受益人口1130501人,占全部人口的99.75%。其中管网嫁接11处,覆盖796个村庄,受益人口43.96万人;新建水厂4处,覆盖547个村庄,受益人口34.37万人;机井群联片7处,覆盖445个村庄,受益人口34.72万人。极偏远的村庄实在联不成片的,最后选择单村供水,单村供水工程3处,覆盖东北坞、刁口乡2个村和盐场共2823人。

5、工程方案设计

5.1集中供水工程

1)管网嫁接工程

选择现有水厂的骨干管网作为嫁接点,进行最大限度的延伸辐射,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最佳方式。根据现有水厂及主管网的分布情况,确定为管网嫁接工程的有龙居、史口、牛庄、耿井、河口、郝家、垦利、明集、利津北、北宋和利津南项目区,共11处。共需铺设管线1063.41公里,新建加压泵站20座,管理房797座。

2)新建水厂工程

对于不能实现管网嫁接,又没有地下水可用的地区,规划依托平原水库建设水处理厂,实施联片集中供水。根据区域分布,选定高店水库、胜利水库、永镇水库和驾屋水库作为水源,依托水库新建水处理厂,实施辐射供水,形成高店、胜坨、永镇和陈庄4个项目区。共需新建水厂4座,铺设管线827.773公里。

3)机井群联片供水工程

广饶县南部,深层地下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建设机井群实施集中联片供水,可靠性好,投入少,效益高。规划为机井群联片供水工程的有李鹊、大王、广饶、稻庄、西刘桥、石村和大码头项目区,共7处。共需新打机井40眼,铺设管线540.85公里,新打机井处和每村修建一个阀表井,共计567座,管理房492座。

5.2单村供水工程

在集中供水工程覆盖不到的偏僻地区,采用单村供水。单村供水工程共3处,为广饶县的东北坞、广北农场的盐场和利津县的刁口乡,受益人口2823人。

6、工程效益与环境影响

6.1 经济 效益

运用arima预测模型进行了 计算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国民经济效益非常突出;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涉及领域广泛,工程经济内部收益率、效益费用比等指标,相对国家同行业具有公益性质的水利项目而言,非常理想,且呈现良性 发展 特征。由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实施产生巨大的国民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了对东营市整个 农村 经济发展的贡献,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康目标的早日实现。

6.2社会效益

东营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是一项宏伟的事业,仅就其社会效益来讲,对从根本上解决东营市广大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群众饮水质量,节约水资源的利用,促进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3环境效益

考虑到东营市农村基本情况和工程建设实际,工程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水质、土壤环境和人群健康等。

7、结语

城乡一体化供水是一项关系到东营市整体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广大市民日常生活的实事工程,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可以有效解决我市供水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确保饮用水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本工程在东营市范围内进行供水管网整合,是东营市水利建设事业上的开创性工作,在山东省尚属首例,工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切实可行;实现了以城带乡的 科学 发展观,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是一项利民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才能达到工程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 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改投资[2005]1302号,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2]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310-200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4]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标准〉准则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 工程建设 管道

1 基本县情

广河县位于临夏州东部,全县辖9个乡(镇)、102个行政村、1124个自然村,总人口22.74万人,其中农村总人口20.7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2004和2009年两次评估,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22166人,饮水不安全人口176834人。截止2013年7月,全县饮水安全项目完成投入1657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849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824万元,地县配套资金6256万元,入户率达97%。

2 主要做法

(1)科学统筹规划,合理高效布局,确立以集中供水工程统筹解决城乡一体化供水新思路。广河县海拔1850―2000m左右。根据项目区自然地理特点、水资源状况和用水人口的分布情况,借鉴和吸取其他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克服以往分散单村供水工程水源保证率低、供水成本高、日常管理难的弊端,确立了全面解决广河县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新思路:从和政县大峡小牛圈沟取水,净化处理后采用自流方式配水,建设覆盖全县三甲集、买家巷、中南部和北部4处供水工程,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和乡村条块分割的局面,以优质水源为依托,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

(2)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方责任,着力强化对整个工程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列为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来抓;各乡镇党委、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实行领导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兑现奖惩。县、乡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落实、督查等工作。特别是根据中南部及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际,县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程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工程建设事宜。

(3)加强项目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建立了科学规范严谨有效的工程管理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等规章制度,严把施工队伍资质关、管材订购关、质量监督关和竣工验收关,认真落实规划建卡、社会公示、资金报账、集中采购、巡回监理、落实责任等工作制度,全面加强了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研究制定了《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并由临夏州水电局工程质量监督站全程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实现了工程质量全程监督管理。

(4)转变发展思路,统筹项目规划,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发展的有效模式。一是转变思路。转变小型、分散、低标准、低层次的规划思路,坚持集中解决与分散解决结合、近期解决与长远发展结合,统筹城乡集中供水,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是转变发展理念。转变满足水量、看淡水质的思想,坚持水量水质统筹,把水质放在首位,实现了从“有水喝”到“喝净水”的转变。三是转变管理模式。建立了人饮管理局、乡镇管理站、乡镇管理站和用水户自管的“三级管理网络”。四是转变运行方式。明晰所有权和经营权,明确管护范围和职责,管护人员集中培训,持证上岗,实现了有偿供水,以水养水,良性运行。

(5)严格资金管理,积极筹措资金,有效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实行专户,专人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范围下拨资金,采取验收报账和部分报账方法,保证按进度足额拨付到位,确保专款专用。每建成一处工程,及时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出具审计结果报告。特别是面对中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缺口巨大这一难题,省州各级领导、省州帮扶单位、全县干部群众及广大宗教界、企业界人士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一次性自愿捐款达1761万元。县上成立了中南部人饮工程监管小组,出台了《中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使用公开管理办法》,全程监管资金的使用、拨付情况,保证了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透明度和科学性。

(6)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水质监测,有效解决了安全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在县上无水质检测中心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委托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对水质进行检测。建立了贯彻水源保护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在水源地安装了摄像头,24小时对水源变化情况进行监控,同时,水厂工作人员定期对水源地进行检查,确保了水源的绝对安全。目前,我县水质检测中心已在风转磨水厂建成投入正常使用。

(7)建立专管机构,强化日常管理,实现了对整个安全饮水工程的统一管理。明确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供水管理和管护责任,建立了人饮管理局、乡镇管理站和用水户自管的“三级管理网络”。特别是结合全县工程管理需要,省上批准成立了人饮工程管理局,为副县级事业单位,全面负责全县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全县人饮工程管理实际,制定完善了60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目前,整个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调试运行良好,配水供水正常。

(8)制定印发方案,强抓项目机遇,有效解决了进村入户难问题。面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入户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实际,县上印发了《广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村入户实施方案》,对整个入户工作做到了全面安排部署。在具体进村入户工作中,通过财政“一事一议”项目开展入户,不向群众收取费用,由乡镇、村社组织群众开挖进村入户管槽、完成户内检查井建设,办公室免费发放管材管件,指导群众完成入户工作。截止目前,全县自来水入户率为97%。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概况

二道江区是通化市的市辖区之一,下辖3镇1乡2个街道办事处,地理位置E125°50′~126°20′,N41°32′~41°52′,总面积378km2,人口13.83万人。东邻白山市,南北与通化县相连,西与东昌区相邻,地处浑江中游。梅集、鸭大铁路贯通全区,四浑公路、通浑公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成网,交通十分方便。目前,工业经济初步形成能源、医药食品、冶金建材3大主导产业。区内驻有吉林省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通化钢铁集团公司,还有二道江发电厂、通化特种水泥厂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农业经济形成了蔬菜、食用菌、特种养殖的城郊特色农业。

2 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状况

浑江为二道江区最大过境河流。浑江第1大支流哈泥河流经二道江区,其流域面积1489km2,河道长度136km,河道平均比降为2.6‰。中下游建有桃园水库1座,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139km2,总库容5244×104m3。桃园水库设计日供水能力为38×104m3/d,年供水量1.39×108m3/a,水库供水隧道设计过水能力为33×104m3/d,水库目前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总供水量为17.5×104m3/d,剩余15.5×104m3/d。

二道江区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70.6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每年6~9月份为主要雨季,其降水量可达全年的71%。哈泥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37亿m3。受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流量小而稳定,而洪水期流量变化较大,7、8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45%。

二道江区近年已形成以冶金建材、能源化工、医药食品3大支柱产业,目前绝大部分工业企业用水主要来源于自备水源(如通钢集团14.53×104m3/d,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二道江发电厂2.75×104m3/d)。主要用水户见表1。

二道江区主要用水户调查表如表1:

表1 二道江区主要用水户调查表

序号 用水户 居民用水/(万m3·a-1) 工业用水/(万m3·a-1) 其他用水/(万m3·a-1) 合计 备注

取用地表径流/(万m3·a-1) 取用地下径流/(万m3·a-1)

1 通钢集团 5304 5209 95

2 二道江发电厂 1004 1004

3 双龙化工 14 8 6

4 益信公司 620.5 620.5

5 玉林源饮水厂 58.4 58.4

合计 6899.9 101

2.2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

水量多集中在6~9月份,洪水径流无法利用,流域内虽然建有控制性水利工程,但防洪库容小,洪水调蓄能力差,汛期内水害频繁。

2.2.2 饮水安全无保证措施

因主要几处水源地为民营企业开发经营,虽然水质监测符合饮用水标准,但供水水源一般没有消毒措施,饮水安全标准很低。

2.2.3 供水量不足

城区(二道江区政府所在地)只好采用分区域、分时段供水、限制商业用水等办法维持生产生活。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由于兴建时资金不足,主体工程是由国家投资建设而进户管网则由农村自筹或以劳折资建设,所以在材料选用、施工工艺、工程技术上相对简易,同时受北方季节性气候限制,每逢冬季枯水期就用不上水。

2.2.4 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欠缺

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方面,单村供水工程规模小、管理难、效益低、效果差。已建的农村饮水工程为单村供水工程,单村供水工程以村为单位,单元小,供水量少,形不成规模,没有可支撑工程良性运行的效益产出,没有效益就进不了市场,造成管理难到位,喝“大锅水”的现象较为普遍。单村供水工程大多为定时供水,管理相对较好的村,也只能维持工程的简单运行,无力更新改造,更无力提高供水质量。

2.2.5 配水管网落后

配水管网相对落后,管网的敷设率低下,部分地区没有配水管网,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不能满足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应扩大配水管网满足城乡发展需要。

2.2.6 现有供水系统存在问题

现有供水系统存在跑、冒、滴、漏情况,部分供水管线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管道的质量、材料以及承压能力参差不齐,影响城乡正常供水。管网中大口径管道数量少,增加了供水能耗,一些早期管道材质差,经常发生爆管事故,影响安全供水。

2.2.7 定价不合理

不合理的定价方式导致供水市场价格扭曲,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

3 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3.1 加快城市管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

二道江区委、区政府在《通化市二道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建设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公用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有效利用区内的水资源,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新建净水厂,取水水源为桃园水库,近期规划水平年2015年取水量为1460×104m3,日取水量4×104m3。远期规划水平年2025年取水量2920×104m3,日取水量8×104m3。以满足区内用水需求。并加快供水管网向五道江和铁厂两镇的延伸步伐,使城乡一体化供水得到全面落实。同时,要重视供水管网信息化建设,使取用水更具有科学性。

3.2 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根据国务院2012年2月16日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拟定水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核定水域的纳污能力,严格控制排污口的设置。强化城市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和防洪论证工作,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费征收工作。

3.3 尽快建立境内水量分配制度,进而形成完善的水权市场。

建立水资源有偿占有制度,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优化配置水资源,在合理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水价的同时,还应同一规划、调动地表水、地下水,优化配置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使有限的供水量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3.4 加强水环境保护,提高污染防治水平

明确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提出强化工作措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对造纸、糠醛、选金等违反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不予上马。形成环境影响评价约束制度,新建项目凡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已建项目经过限期治理和停产整顿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引进农业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管理,制定节水减污技术改造方案。

3.5 加强节水措施和宣传力度,向节水型社会迈进。

二道江区加强供水管网改造,每隔2a进行1次取水和供水水平衡测试,防止取水和供水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同时,积极采用先进供水工艺,降低供水水耗。

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单位和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节水工作最终要靠人来完成,只有用水户真正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该项工作中,节水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下去,水资源才能真正得到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R].通化市人民政府,2010.

[2] 通化市二道江区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2012.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供水 多水源 取水 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9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15-02

1 基本情况

1.1 背景情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供水对取水水源的需求不断提高,而且,目前城市水环境污染愈发严重,水资源愈发紧缺,使得城市取水与供需矛盾变得更加突出,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碰到的问题。饮用水是群众生产生活的最基本物质需求,是城市规模发展的重要控制性因素。饮用水安全作为当前重要的民生问题,已成为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第一要务,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湖州市属于水质型缺少城市,且是工程性缺水。2008年,湖州建设了老虎潭水库和配套供水管网工程,有效改善了市区居民的饮用水问题。但是老虎潭水库设计供水规模仅为20万吨/日,仅仅能够供应湖州市局部地区的用水量,但随着湖州城乡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老虎潭水库水源受益范围的不断延伸,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湖州市区供水迫不得已启用水库水与河网水并用,整体供水水质有所下降,因此寻找第二优质水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湖州概况

湖州市地处太湖之滨、浙江省北部,东连嘉兴、苏州市,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二区。总人口259万,其中市区人口108万;总面积581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8%,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88平方公里。

2 城市供水现状及需水量分析

2.1 水厂现状

湖州市城区现有水厂4座,总供水能力28万m3/d,其中湖州城区2座,为城西水厂10万m3/d和城北水厂10万m3/d;织里工贸区1座,为织里水厂5万m3/d;南浔城区1座,为南浔水厂5万m3/d。

2.2 需水量预测分析

依据《湖州市中心城市给水专项规划(2003~2020)》,湖州中心城市水量预测成果:2003~2007年人口为67万人,用水量标准500L/人・d,用水量33.5万m3/d。2008~2020年人口为98万人,用水量标准600L/人・d,用水量58.8万m3/d。根据预测结果确定2020年供水规模达60万m3/d。考虑近期最大取水量为20万m3/d,考虑远期最大取水量40万m3/d。

3 东太湖作为水源取水的可行性分析

3.1 水量分析

3.1.1 水资源调入区水量调查分析

湖州市区内共有城北、城西、南浔等制水水厂23家,年实际供水量34.4万吨/日,2012年开始,供水一体化进一步推进,练市、双林、南浔三个水厂停止河网取水,通过城北、城西水厂制水后实施联供,城区主供水管网水量难以支持,开始启用河库水并用,整体水质有所下降。需水情况:据调湖州中心城市水量预测成果湖州中心城市近、远期需水量将分别达到20万吨/日和40万吨/日。

3.1.2 水资源调出区水量调查分析

太湖位于湖州市以北,多年平均降雨量1177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22毫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161.5亿立方米。常水位2.99米(吴淞高程,下同)时,水面面积约2338 平方公里,蓄水量约44.3亿立方米。2002年起太湖流域管理局实施了“引江济太”工程后,使太湖水位常年保持在3.12米以上,常年平均蓄水量约为48亿立方米。

3.1.3 引调水的水量可行性评价分析及结论

(1)取水水量可以保证。据调查,在正常水平年,湖州40万吨/日规模的太湖取水,占太湖平均蓄水量的3.7%,占太湖向湖州倒灌水量20.63亿方的7.7%,太湖有入湖河道水作为补充,该取水规模对太湖的扰动较小。在枯水年和特枯水年条件下,太湖最低旬平均水位分别为2.54米和2.49米,太湖平均水深约为0.71米和0.66米。根据《太湖流域引江济太调度方案》,太湖降至该水位前已通过现有水利设施引长江水补水,保证太湖水位。可见,40万吨/日的水量是可以保证的。

(2)周边有成功取水范例。2010年太湖流域总需水量较往年有所增长,总供水量355.4亿立方米,其中直接从太湖取水的水厂共有15家,总取水量达到15.0亿方。近几年,“引江济太”工程实施后,这些水厂的水源地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在东太湖取水的吴江水厂,水源水质长期稳定,取水水量超30万吨/日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实例可以证明,在东太湖取水,在水量保障方面是可行的。

3.2 水质分析

3.2.1 调入区水源水质情况调查分析

在湖州市区各水源地水质调查发现,老虎潭水库水质最优,Ⅲ类以上占100%,Ⅱ类水所占比例最高;其余水厂水质以Ⅲ类居多。与东太湖历年来达到的水质相比,东太湖水质劣于老虎潭水库水质,但要明显好于其他水源水质。

水质监测情况:东太湖监测119次,其中Ⅰ类0.8%,Ⅱ类44.6%,Ⅲ类47.9%,Ⅳ类6.7%,Ⅰ-Ⅲ类占93.3%。城西水厂监测36次,其中Ⅰ类36.1%,Ⅱ类52.8%,Ⅲ类8.3%,劣Ⅴ类2.8%,Ⅰ-Ⅲ类占88.9%。城北水厂监测87次,其中Ⅱ类16.1%,Ⅲ类51.7%,Ⅳ类26.5%,Ⅴ类4.6%,劣Ⅴ类1.1%,Ⅰ-Ⅲ类占67.8%。老虎潭水库监测22次,其中Ⅰ类13.6%,Ⅱ类81.8%,Ⅲ类4.6%,Ⅰ-Ⅲ类占100%。

3.2.2 调出区水质情况调查分析

太湖全年期仅五里湖水质为Ⅳ类,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为Ⅴ类,其余湖区均劣于Ⅴ类。在总磷、总氮不参评的情况下,贡湖、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为Ⅱ类,五里湖、梅梁湖、东太湖和南部沿岸区为Ⅲ类,竺山湖和西部沿岸区为Ⅳ类。各湖区中贡湖、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为轻度富营养,其他湖区为中度富营养。由此可见,太湖西北部湖区水质较差,东南部湖区水质相对较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好的状态。太湖各分区的各项重要水质指标评价情况来看,也是东太湖的指标浓度较低。

3.2.3 调出区(东太湖)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结果

据调查,2001~2002年东太湖总体水质大体稳定在Ⅱ类,2003~2006年水质大体稳定在Ⅲ类,2007~2010年水质在Ⅱ、Ⅲ类波动频繁,偶而达到Ⅳ类。2001~2006年总磷、总氮(富营养化成因指标)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除2010年太湖流域遭遇罕见早春汛,集中入流导致指标突高外,2007年以后趋于稳定,基本在Ⅲ类附近波动。2006~2008年,叶绿素a(富营养化反映指标)相对较高,但低于蓝藻爆发临界值40mg/m3;2009年以后呈下降趋势,叶绿素a相对较低,指标基本稳定在轻营养限值附近。

3.2.4 东太湖取水的水质分析评价及结果

东太湖多年来富营养程度较轻,水质良好,多以Ⅱ、Ⅲ类为主,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标准;东太湖总体水质在Ⅱ、Ⅲ类之间波动,总磷、总氮基本在Ⅲ类附近波动,爆发蓝藻的概率小,并且随着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开展,东太湖水质有望进一步改善。由此可见,东太湖做为供水水源地从水质上而言是可行的。

4 工程方案比较及投资估算分析

4.1 东太湖取水工程方案

4.1.1 取水水源工程

取水水源工程主要为取水口建设、加压泵站和蓄水池建设。根据调查研究,取水口可设在湖内,距岸边2公里的位置,减少水华蓝藻对原水的影响,且有一定的水深能够保证供水需要。取水口上岸处可设在胡村以西位置,该处涉及居民房屋较少,便于今后政策处理。泵站分为取水点处的提水泵站和管道中途的加压泵站。

4.1.2 管网工程

从当前管网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原水输水管分为2段,一段从取水点敷设至岸边蓄水池,该段长度为2公里,第二段从岸边敷设至东部平原新建水厂,长约8公里。

4.1.3 工程投资估算

工程项目进行估算,并采用类比法,参照同类工程投资,根据相应材料价格变化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对象采用2007年1月编制的老虎潭水库引水工程初步设计概算,新建水厂估算参考城北水厂扩建工程资料,参考2012年设计的某供水方案中的管材造价,估算得到新增取水口工程投资约1.56亿元。

4.2 安吉水库引水水源工程方案

本方案引用湖州市水利局委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安吉“引水济湖”工程项目调研报告》主要成果,拟从湖州市安吉县赋石水库和老石坎水库两大型水库进行联合引水到湖州,工程投资估算约8.4亿元。

4.3 投资比较

通过方案对比,从工程造价角度论证本方案的经济可行性。据本次分析测算,东太湖工程总投资1.56亿元,低于另一方案:安吉两库引水工程的总投资8.4亿元。在工程投资方面,东太湖取水工程比安吉两库引水更经济。从工程规模来看,东太湖取水口至供水管网接入点距离较短,途径地区多为平原,东太湖取水的管道施工方便,可在短期内通水受益。合理的水价是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重要因素,东太湖引水工程量小,投资相对较小,水价也可控,可减少城乡居民的用水负担,减少湖州的商务成本。

因此,从工程方案及工程造价分析,近期采用东太湖取水方案较优。远期可考虑安吉两库联合供水。

5 结论与展望

5.1 近期多源取水的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东太湖水源在质、量、工程经济方面有一定优势,实施东太湖取水,老虎潭水库和东太湖取水遥相呼应,西苕溪作为备用水源,提高供水安全度。可大大减少老虎潭水库供水负担,利用水库库容调节年径流的丰枯变化,确保枯水期所需的水量。这样不仅在水量水压供应上更优化,而且供水安全的保障度更高。平时可启用全部老虎潭水库供水;若枯水期老虎潭水库供水不足,可更多采用东太湖取水。东太湖供水和老虎潭供水可在水量、水质上相互补充协调,取长补短,错峰调节,西苕溪备用水源也参与总的供水调节,这样形成太湖、老虎潭水库、西苕溪多源三线联合供水,形成环形管网格局,形成一个回路,取水体系与管网体系一致,各点水压趋于均衡,将大大减少运行和维修成本。

5.2 远期多源供水的展望

从长远来看,引入安吉两库水源更有利于形成多源供水,进一步提高安全饮用水供水保证率。继续开展安吉两库取水研究,完善三条线取水,安吉两水库供城区用水,老虎潭水库供南边用水,东太湖取水主要供东边。三路水源形成一个回路,取水体系与管网体系一致。近期以老虎潭水库、东太湖为主要水源,西苕溪作为后备水源;远期以安吉赋石水库、老石坎水库和老虎潭水库为主要水源,东太湖作为后备水源,最终实现城乡供水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杜霞,彭文启.我国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分析及其保护对策[J].水利技术监督,2004(3).

[2]车越,杨凯,吴阿娜,等.上海城市水源战略与水源地保护:格局、问题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5(05).

[3]陈静,林荷娟.引江济太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存在问题及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04).

[4]郄燕秋,王胜军,张炯,等.城市供水备用水源工程规划设计探讨[J].给水排水,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