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238-01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专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20岁,属于“青春期”阶段,从入学至临近实习,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经历了许多变化,总体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转型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阶段,心理和生理的表现各不相同。
(一)适应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适应中职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悦纳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和其他活动中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建设中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往。
(二)转型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现实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或继续学习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和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二、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形成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开设心理学及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行为的矫正、人格的重塑、心理的调整。
(二)配备专业机构和人员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要在学校内选择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作为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并对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同时还要聘请校外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帮助中专技校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开展心理咨询
在学校内根据学生的意愿,开展学生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将每次咨询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将其内容归纳、分类,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将档案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班主任要及时提供学生的相关信息并记入档案,根据工作的需要,在保密的前提下,可借阅本班学生的档案,使健康教育更好得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全体学生
全体中职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应以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如果只是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维护被忽视,新的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
(二)不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有些学校将学生送进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引起学生的恐慌和压抑;有些学校把心理适应能力差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层面的问题,采用说服教育等思想工作的方法,教育缺乏学科化的引导方式,仅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地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做到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性良好、身体健康的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有意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孟昭蓝,普通心理学,北大出版社,1988年出版。
[3]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4]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5]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6]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大出版社,2000年出版。
【关键词】健康的心理;时代的需求;成长的需要;重要的任务
关于健康的心理,国内外学者有许多观点,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健康心理应具备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情绪正常、健康;意志健康;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一致,行为是心理的外部表现,且受人的意志的支配;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及健全的个性;人际交往常;人际关系和谐,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等标准。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使中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做事缺乏耐力,上课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容易动怒、敌对、偏执等。面对现状,我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使各种素质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素质结构,而心理素质的培养恰是各种素质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未来时代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每个人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正如一些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难象心理冲突一样给人们将持久而深刻的痛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充满矛盾变化的世界经常给人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人们如何面对成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甚至面对灾难,这将取决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们的心理素质,这是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条件。中小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地方,理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工作在第一级的教师,理应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现在青少年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不能否定,在他们当中经常出现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易产生消极情绪,取得成绩时则认为是自己的天智和勤奋,不能认识到群体的作用。在群体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私,对集体的活动不热心,对社会舆论不在乎,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导致个别学生因受到严厉批评或考试成绩不合格而走绝路。例如:某校三年级的学生张某,本来性格就比较内向,家庭生活中父母又不和,经常打闹甚至要离异,对她的心理打击实在太大,时常是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表现出无助感,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一剂“敌鼠强”结束了她年少的生命。又如,我班的学生蔡某,父母在外打工,寄养在亲戚家,除了吃喝,其余的无人看管和过问,各方面的习惯都比较差,厌烦学习,成绩总是不及格,嫉妒任何一个受表扬的同学,经常在班上做恶作剧。针对上述情况,我作了分析。首先,从调节他的心理状况出发,帮助该生建立起与同学交流的“伙伴网”。同龄人的接近、交流和帮助使他内心的情感得以释放,同时我坚持和该生进行书信交流,敞开思想谈问题,避开老师居高临下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出现。通过一段时间的伙伴交流和师生书谈,该生的心理渐趋平衡,能开始认识自身存在的弱点,产生了改正缺点的决心,我及时抓住这个转折点,进一步对他提出了学习重要性和学习上的要求,并持之以恒的督促、检查,经常鼓励他的进步,使他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了克服困难的心理意识。经过不懈地努力,该生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脸上有了真挚、天真的笑容。同样的心理障碍,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得到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由此可见,重视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了。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初中加强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和品格修养。”其中所说的“品格修养”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师责无旁贷。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有41%的中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中学生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中学生暂时还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为此,由校长、书记、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做心理咨询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每个学校至少应配1―2名心理咨询教师,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这些教师应当对心理咨询工作有热情,而且自身心理健康,并受过一定的专门培训。要舍得投资用于教师的培训,培训应课程化,要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心理辅导概论、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专门课程。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54-02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体质虚弱。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 而且应包括心理等各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并引起了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 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念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以下成因。
(一) 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这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得不到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还导致心理障碍。学习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的结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现行的中学教育结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首先,学生所学的知识绝大多数是为继续升学而准备的。从农村中学的实际状况来看,能继续升学读书的只有15%左右,约85%的学生面临着升学难的局面,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感到的是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其次,教学评价高度统一,没有弹性。期中、期末测试以前各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现已基本上下放到各市区,但还是统一难度,统一一份试卷,模仿的是中考的难度及题型,性质是选拔性的考试,不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农村中学约占85%的学生每次考试最高也只能考得70至80分,得低分的比比皆是,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厌食、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结果就是考试焦虑或麻木不仁。甚至导致了部分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或其他同学间关系不和谐
中学时期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理想的天使、公正的代表,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父母般的关爱与朋友般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认知发生偏差,对学生缺乏关爱、理解、耐心与热情,学生则会由失望进而转化成压抑、敌对、攻击等心理或行为。更有甚者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之外,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被同辈团体所接纳与支持。这种接纳与支持,不仅是调剂情感、和谐身心的剂,而且也是化解矛盾、加深交流、达成合作、提高学习效果的催化剂。由于学校不合理的分班、调班、调座位,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最终发展到了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另外,一部分学生间比吃比穿、争风吃醋等引发猜疑、妒忌等不良心理。
2.家庭氛围不和谐
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甜蜜、和谐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这样的家庭只占了极少数。更多的是专制式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如若孩了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轻者怒骂重者殴打,容易造成孩子孤僻、专横和的性格。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诸如,被抛弃感、愤怒感、敌视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闭锁心理
闭锁心理的主要表现是外在趋于关闭封锁,内心活动日益丰富的复杂的并存。封闭心理是青春期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一个心理标志。中学生如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交流,就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注意和重视。
2.情绪起伏
青春期个体在生理上的剧变和心理上的发展相对缓慢,形成了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们情绪起伏、内隐外露交替。如,一个微笑会使其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一个侧目会使其情绪低迷,辗转反侧。然而他们内心的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在表面上却表现得很平静:他们想与别人交流,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得不到理解和诱导,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
3.早恋
中学生时代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其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就会使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的幼稚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自认为认真的、诚挚的、负责的恋爱在朦胧状态下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棘手的问题。
二、维护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切实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均属三类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差,教学质量与县一级和先进地区差距大,所以要切实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在期末、期中测试中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试题进行测试,不让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而产生厌学、逃学、考试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日常必要的心理、情绪调节技术、技能。课程应包含心理健康养护的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后一部分则以心理、情绪调节最有效的方法为主。实践操作的内容应包含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要引导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
(三)搭建相应心理咨询平台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日益迫切。搭建相应心理咨询平台,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这不仅是时展和学生成长的要求,而且也是学校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然趋势。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信箱和热线有利于学生对一些隐秘、平时难于表达的心理问题进行交流。信箱和热线还可以省去害羞、隐秘被揭的忧虑,使中学生敞开心扉排遣忧愁、苦闷和烦恼,更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设立家长培训学校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青春期是人的个性显现或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行为背景对孩子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影响,尤其对心理发展影响十分明显。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为人处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设立家长培训学校对于了解学生心理及教育计划的制订和落实,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杜绝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及歧视、嘲讽、挖苦学生,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敌对甚至攻击等心理或行为。
(六)开设青春期心理、生理辅导课
结合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开设心理、生理辅导课,并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身心发育的特征,能正确处理异性间的交往。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不良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早恋现象严重,特别要重视开展有关“早恋的危害”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有效地控制青春期学生不良心理的产生。
总之,学习、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是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农村地区初中的实际出发,提高认识,从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入手,有的放矢,常抓不懈。
[ 参 考 文 献 ]
[1] 魏忠刚.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8).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以学生为本,做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为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容易产生自信和兴趣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体验成功,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二、在德育管理中渗透人格教育
德育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学校德育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在德育工作中渗透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有:(1)丰富校园文化内容,体现人文精神。为学生创设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是渗透人格教育的前提。(2)班主任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信任、关爱学生,创设亲切、安全、平等的沟通氛围,要非常注意自己说话的技巧,注意谈话的艺术,要改变过去学生站、听,教师坐、讲的谈话形式,要专注地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支持学生一步一步地矫正自我。尤其是对问题生的教育,更要慎重,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注重自我修养,提高人格魅力
教师人格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源,正所谓性格产生性格,人格产生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能令学生处处学习、事事模仿,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自信、敬业、进取,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人格楷模。我校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的人格对学生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班里学生的作业书写工整,深得其他任课老师的赞扬;从她的班选的学生会、团委干部都具有班主任的工作风范;凡是她管理的班级,考试成绩都很优秀,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比赛活动成绩都是最优秀的……她自己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学生离校后,她的人格品质还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中,产生着长久的榜样作用。
四、指导家庭中的人格教育,优化家庭育人氛围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人格成长的关键影响源。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事实告诉我们,问题学生的后面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学校应通过专家讲座、家长会、家教经验交流会、家访、印发人格教育资料和培训等多渠道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了解人格教育的意义,掌握人格教育的技巧,以自己的言行和家庭氛围影响子女,保持与学校教育一致,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熏陶、浸润下健康成长。
摘要:挖掘和培育具有良好心理韧性水平的航海类专业学生,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应对能力,是他们从个体内部和外部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关键,本文阐述了心理韧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航海职业特点对航海类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要求。
关键词:心理韧性;航海专业;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航运事业的不断发展,先进航海技术的广泛应用,船员的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强,由于船员的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海难事件在所有海损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船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被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培养优秀的航运人才,从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再到心理素质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心理韧性理论的含义及评估工具
心理学界对于心理韧性理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心理研究者发现,在个体所处的情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个体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需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会调动和调控适应这种情境的能力,它会在逆境下自然地挖掘出来,推动着个体对克服困难的境遇,去追求生存及发展的需要,这种来自生物遗传的自我调节机制,引发了当时学术界对这种现象的热议,伴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提出了“心理韧性”理论,即个体在应对灾难和压力中,以维持、促进个体生存、成长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随着学术界在心理韧性理论领域研究的不断关注,在心理学中的不断应用,在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心理韧性的评估工具的开发也不断的发展,量化工作的使用也在不断的研究与深入,在心理韧性评估中量表成为了主要的工具,国内外已开发出来十多种量表。目前,国内研究的中文版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在我国被广泛应用,更适合我国针对不同个体的情况,开展心理韧性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国内的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主要包括于肖楠和张建新翻译修订的中文版(CD-RISC)、李海垒、张文新和张金宝以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为基础修订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陈建文和黄希庭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其中的一个分量表即为心理韧性(resilience):分为自控性、灵活性、挑战性和乐观性四个成分。近期,胡月琴和甘怡群以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为基础通过访谈法开发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群体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27个题目,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五个因子。在已公开发表的心理韧性量表中,多是以心理韧性的特质理论或过程理论为基础编制的,在积极心理学研究背景下,心理韧性中的潜能观理论也在发展,这就成为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二、航海职业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心理韧性的要求
现代航运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各级对船员工作经受的压力已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但作为这个职业仍然属于艰苦职业,如职业特点使海员长期与亲朋分离,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环境空间狭小,工作性质与外界社会脱离,日常生活严重匮乏,在航行中地域气候环境以及在远航过程中要经常面临不确定危险因素的威胁等,这些都对海员的心理韧性提出了比常人更高的要求。
1、职业的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用工制度的改革,船队结构和规模的变化,船员增强了职业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目前,也在强调航\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与国际接轨。因此,对于这个行业的船员如果要适应新的形势下发展,许多新的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规则都需要了解和学习。此外,由于船舶的自动化水平的发展,船舶的工业、机舱的设备、航海技术也同样在不断的更新,对于外语水平的应用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船员的职业要求在增高,压力在越关心自己的前途和职业生涯。
2、安全感的缺乏
远航的职业特点,长年累月在海上漂泊,海上天气变幻无常、甚至会有不测风云,既要保船、保人、还必须要保证货物的安全,他们的思想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除了航行中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海面和海域的情况越来越复杂,船员们对于船舶避险的安全压力很大,加上恐怖组织以及海盗、海匪的猖獗,有时还会遇到不明国籍舰艇只追逐拦截。船员普遍感到没有安全感,每天除坚持正常工作外,还不得不去花很大的精力去防范海盗、海匪、离港检查以及反恐的保安演习等。
3、情感的需求
船员不是特殊的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的船员,在经历远航的过程中,都面临着与家人朋友分离的焦虑与痛苦。还会面临着与恋人分手、家庭矛盾、夫妻情感危机、父母需要照顾、抚养子女,解决家庭中亲人生病需要照料,子女升学就业等等诸多家庭中的琐碎事情,也无时无刻不影响船员的情绪,给船员的思想也造成了极大压力。虽然我们的船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高度的政治觉悟,尽量做到克制不影响工作,但免不了为家庭问题牵肠挂肚,精神压力无法消除,影响思想稳定,影响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 G E. The m eta 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e [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2(3): 307-321.
[2]HUNTER A J,CHANDLER G E . Adolescent resilience [J]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1999(3):24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