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环境治理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S村 农村污染 治理

河南省S村的污染情况主要是肠衣加工所导致的,村民在村里环境恶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致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角色。在环境不断恶化的过程中,村们也曾有采取过一些治理污染的方法,但是方法并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去处理,只是简单的粗糙做法,其结果也十分的不理想。通过现代的科技技术可以解决肠衣加工所带来的污染,但是由于需要的资金较大,村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入,因此往往止而却步。本文从S村污染的原因构成以及解决措施来对加该村的环境治理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村污染的主要成因

1.废弃物的处理。

在2000年以前,S村的肠衣加工的规模比较小,主要采用集体加工的模式,因此,产生的废水也是比较少,残留的废澄通过简单掩埋到土中的方法去处理。虽然对当地的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但是这样的污染程度是相对较轻的。而且,产生的固体污染则更少,因为在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一般情况下,吃肉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因此经常会把动物小肠中所附着的肠粘膜进行清洗,然后在用开水煮熟就可以当做食物来吃。因此当时的废弃物污染很小,机会对村里没有什么影响。同时产生的废水污染由于肠衣加工工业的规模不大,因此也没对村里的水污染造成太大的影响。2000年之后,随着肠衣加工工业规模的扩大,S村接近十分之一的村民都会涉及到肠衣加工。有的加工厂比较大,有的则是小作坊。这样一来,加工规模的扩大,造成产生的废水量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村民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早已对肠粘膜不屑于顾,纷纷将其扔掉,由于使用量比较大,也很少采取掩埋的方式去处理,就造成了更大的环境污染。2005年之后,河南省S村借鉴别的地方的发展经验,发现肠粘膜可以变废为宝。都纷纷进行了肝素钠提炼制造的方法,既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也能够解决长期以来肠粘膜被乱扔的问题。但是进行对肠粘膜的肝素钠提炼加工,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比较突出。就是因此而带来的盐碱废弃水大量的被排放,再加上以前的肠衣加工所排放的污水。导致河南省S村现在的水污染极其严重,到处是被污染的小河流和池塘。四溢横流的污水排放物,造成了该村的环境状况日渐恶化。

2.污水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

废水量的增多,使得人们动脑筋想办法来处理这些污水。然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村民来说,是不会想到将这些污水做无害化处理的,这些想法本身也超出了他们能力所及的范围。他们想出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幵挖由自家院落通往村中池塘的下水道。这一措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解决了加工户的污水排放问题。不难看出,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虽然暂时能够解决污水的排放问题,但却无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终因池塘污水长期存放,严重超出了其环境的承载力,从而爆发矛盾,由政府出面处理将池塘填埋掉。然而,池塘的悲剧并没有引起加工户的反思,他们毅然又将排水沟引向村东的沟渠,造成污染面的进一步扩大,由此引发的矛盾也逐渐升级。

二、治理污染的措施分析

1.节约用水与污水处理相结合。

首先,要严格对S村的水资源进行保护,为了可持续的利用,要及时的对水的使用量有所限制,避免产生更多的浪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加工作坊对在加工过程中的水进行多次利用,达到循环用水、节约用水的目的,以防止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比如在具体的加工肠衣的“分路”中的环节,这其中所排放的废水由于所含的肠杂物已经微乎其微,主要是含有的一些盐分,因此这些水可以用到肠衣加工的最初的环节,即加“刮肠”。这样一来,河南省S村的用水量会减少,减少污水的排放。在加工工艺的过程中,为了少排一些盐水,减少对工业用盐的使用量,需要不断的进行工艺改进。其次,引进现代科技技术,对已经排放的废水和正在排放的污水进行对无害化处理。资金可以通过政府和肠衣加工户一起出,投入设备之后进行资污水排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维修费用、工人费用、管理费用由S村肠衣加工户共同承担。费用支出的比例根据加工户加工工厂规模大小的比例进行分摊,在整个具体的环节中需要公开公正,透明合法。加工户之间、村民之间也要建立一套监督机制,以减少监督管理的成本,达到治理水污染的最大效果。

2.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再者,政府的引导作用一定要发挥出来。根据对河南省S村环境治理的现状发现,由于政府部门在你具体的行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导致村民对环境治理的分摊费用有了疑虑。期初村民是积极主动的,即使是后来出现了沟通上的问题,村民们也没有完全的去拒绝。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去解决河南省S村肠衣加工工业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就需要对当前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不断的完善、补充一些新的环境保护方面上的法律制度和行政法规。同时,也要进一步的增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加强同基层村民的沟通,恢复S村村民对于当地政府的信任。只要村民和政府能够齐心合作,对于S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缩短产业链条,减少碳排放。

通过我们队S村肠衣加工业产业链条上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S寸肠衣加工过程中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也比较突出。由于S村的肠衣主要通过在东北三省、西北甘肃、宁夏、陕西、青海等地方运送而来。在运输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汽车来运送,由此带来的碳排放也值得去关注。因此对于肠衣加工业来说,可以考虑将原材料的供应的实现同一地域化,进而可以达到有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S村的肠衣加工导致的污染问题已经比较突出,治理策略可以采取节约用水、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和缩短产业链的策略。通过这样的治理,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现在S村污染的产生。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了污染与治理污染的难度,而且也会因其加强了各个环节的控制从而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汉尼根,著.环境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徐秀丽,主编.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缴爱超.以社区为基础的农村阿境治理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2013.

[4]姜睿哲.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5]王虹扬,王立刚.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05).

[6]苏明.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构建——基于规制经济学的视角[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7).

[7]杨期勇,黄南婷.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农村环境问题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

[8]刘爱雪.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 污水无害化 资源化 生态处理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出现了一个新趋势:环境污染正从城市迅速扩散到农村。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在遭受着严重的影响。

1 农村生产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典型表现和成因

1.1 水土流失严重

数据显示,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约为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165万平方公里,风蚀191万平方公里。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侵蚀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按流失强度分,全国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中度为80万平方公里,强度为43万平方公里,极强度为33万平方公里,剧烈为38万平方公里。

经过治理,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已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36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90年代末的356万平方公里。10年间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了11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减少了14万平方公里,但风蚀增加了3万平方公里。从数据可看到,我们依旧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挑战和压力。特别是在农村,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全国约1/ 3 的农田存在明显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相当严重,由此造成农村河道淤积,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1.2 水生态环境恶化,点源、面源污染严重

农村水生态环境破坏,加重了农村水环境的恶化。造成农村水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2.1 农村乡镇企业污水。现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在城里不准生产了,就转移到农村来。厂里排出的污水、废气,常把农民的鱼给毒死,把果树熏死。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及食物安全。“九五”期间 ,全国受城乡工业三废危害的农田达667万hm2,不适当污灌已使66万hm2耕地受到污染。

1.2.2 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水污染。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使化肥和农药残留物被雨水淋溶后随径流进入水环境,而造成水体污染。

首先,滥用化肥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因大量施肥而引起N , P 等营养物的流失所致。据统计,在美国进入地表水体46 %的沉积物、52 %的TN、47 %的TP来自农田径流,美国河川污染中将近65 %的河川污染是由农业和非生产活动造成的;在欧洲,一些乡村农业活动造成的N、P污染分别占全部污染的70 %~80 %和30 %以上。我国是农业大国,化肥施用量已达每年1 亿t ,其中50 %~70 %的化肥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按平均计算, 我国农村化肥施用量为20815 kg/ hm2 ,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 倍多。化肥的大量施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农村饮用水源受到污染,8200多万人饮水困难。多年来,由于农业上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化肥已成为农村环境中一种主要污染物质。施入土壤中的各种化肥,只有一部分为作物所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有的从土壤中流失,有的长期残留在土壤中,有的则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挥发到大气中去了。对农作物不合理的大量施用化肥,不仅导致营养物质的损失,降低肥料中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而且还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一种掠夺性的开发。这不仅难以推动农作物增产、增收,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同时也给农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其次,滥施农药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近年来,许多农民为了追求农作物的高产和防治病虫害,大量地滥用高毒农药。滥施农药首先是造成大气的污染:喷洒农药时,雾状或粉剂的微粒漂浮在大气中,造成对大气的污染;其次是造成水体的污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通过施药时散落在田间的农药,随灌溉水或雨水的冲刷,流入河道、湖泊和海洋;再次是造成对土壤的污染: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施药时,大部分农药降落于地表,附着在作物体表的农药,也会因风吹雨打降落于地表。另外,药剂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则使农药直接进入土壤中。大气中的农药,也会随雨水降落而污染土壤。种种原因最后只能是造成农作物产品的污染以及对其周围生态环境的不可逆破坏。

1.2.3 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有机肥的利用率一直不高,大量畜禽粪便未被利用,堆放在户外、路边或粪池内。粪尿产生的恶臭性气体,释放于空气中。粪尿中的部分水自然流到低凹处,形成臭水塘,或经雨水冲刷排入河流。污水中含大量腐败性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水体变成厌氧分解,使水体变黑变臭。自然堆放的畜禽粪便除使堆放场所空气恶臭以外,并招致蚊蝇的孳生。特别是建设“菜篮子工程”以来,城乡畜牧业规模发展迅速,各地在城镇郊区附近建立了一大批养殖厂,由原来农村的分散养殖变成了集中养殖,由此而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

1.2.4 农用塑料地膜残留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农用塑料地膜强度低,易损、易破,在农田里使用非常不容易回收。同时,农用塑料地膜又是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又非常难以降解。所以,也随着农用塑料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的扩大,使用年份增加,农田土壤中的农用塑料残膜量不断的在增加。这必然给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2水污染特征分析

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环境污染已不容忽视。虽然农村人口分散,但由于人口数量多,相应配套的生产、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措施严重滞后,使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源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且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加剧。

农村水污染治理与城市相比,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较大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污染物控制、收集困难。农村面源污染如 N 、P 污染,农药的污染,农业水产养殖污染,地表径流污染等受到的影响因素多,难以控制。农村点源污染表现在乡镇企业环保意识差,技术落后,污染源分散,涉及面广,污染物质浓度高,难以治理,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不准建的排污量大的工厂,在农村有广泛市场,如小造纸、小制革等企业。农村生活污染源分散,难以集中处理,先进的治污技术难以应用。现行的污水处理技术虽然可能降解任何污废水,但投资高,运行费用大,管理技术要求高,因而在农村难以推广使用。

3 农村水污染治理对策

农村水污染治理应采用全过程控制措施,严格控制源头污染,减少污染发生量,采用适合农村特点的污水治理技术,走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相结合的道路。结合农村生态农业建设,根据不同区域农村气候地理特征,建设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确保农业水肥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尤其是环境薄弱农村地区转移。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建立乡镇工业园区,实行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控制。促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开展环境优美小城镇创建活动。建设农村小环境。

3.2 发展污水无害化、资源化技术。污水无害化、资源化技术是有效地将污水处理和利用相结合,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显得更加重要。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工程学方法形成的生态工程技术,其生态学原理具体体现为对现代生态学的三项基本原则,即整体优化、循环和区域分异的充分运用。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包括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和污水稳定塘系统。污水自然生态处理技术是农村乡镇污水治理的有效手段。

3.3 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技术要充分体现在生态农业过程之中。如何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持续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又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生态农业系统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系统,不仅包括生物组成和环境条件组成,还包括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它是这些复杂因素的统一体。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建设可分为两类:一是面上生态农业,包括农田改造、滩涂开发、土地合理利用、增施有机肥、生物防治、合理安排植物布局、立体种植;二是点上生态农业,农牧林结合的生态农业等。实践证明,只有生态农业,只有符合生态农业系统要求的乡村建设才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并且对减少农业污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农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并以新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生态建设。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生态观的基础。只有合理、科学、有序的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态的协调、平衡。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范文第3篇

Li Dajiang;Wang Shunyi;Tan Wenqian

(①哈尔滨市环境保护局,哈尔滨 150021;②中山火炬集体有限公司,中山528400)

(①Harbin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Harbin 150021,China;②Zhongshan Torch Group Co., LTD.,Zhongshan 528400,China)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哈尔滨市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对问题产生的制约性因素运用经济学原理,从市场与政府两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旨在为更好地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of Harbin, while this paper uses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to analyze the constraints on the problems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in order to better resolv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关键词: 农村环境 治理 瓶颈 因素剖析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 improve; bottleneck; analysis of factor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318-01

0引言

哈尔滨市早在2003年就在辖区乡村推行了“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活动,对农村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环境治理的瓶颈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突破,并且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仍有不可回避的因素。

1哈尔滨市农村环境治理的瓶颈

1.1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主体缺失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可分为政府、集体和个人。而政府则是责任主体的主要承担者。由于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以行政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管制性环境政策,而这种行政管理手段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机构、人员及设备。现实的情况是哈尔滨市辖区大多数乡镇政府机构都是负债运营,对于建立环境治理实施机构缺乏财力支持,因此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没有在乡镇一级设置环保机构。即使有少数乡镇一级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环保机构,但他们在农村的工作仅限于农村工业这一块。没有设乡镇一级环保机构的县一级环保局名义上是“综合管理部门”,但对于农村生活和农业环境仍涉及很少。

1.2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的环保投入遵循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和“污染者负担”等原则,采取以地方和企业投入为主、中央政府给予必要扶持的政策。虽然我国的环境治理的投资额度从总体上看逐年上升,但是对于我国北方寒带地区的农村环境治理的投资相对较少,哈尔滨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上低于全国水平。即使如此,绝大部分污染治理投资都是投向城市,农村的环境治理投入明显不足,呈现出市区投入高、外县投入低、农村建制村屯投入更低的一高一低更低现象。

1.3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本较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需要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要求较高。由于资金支持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太小,不能切实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使得环境设施的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居住以一家一户一院的形式为主,造成生产、生活的家庭化、个人化和无序化,再加上大多数农民还未形成清洁的生活习惯,对于农村大量发生、分散度又很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管制和治理成本相当大。

1.4 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薄弱在农村,人们对于环境问题和有关环保政策法规缺乏了解,环境意识较差,这样不仅导致自我约束的不足,甚至许多个人和团体难以接受外在的不健全的治理和控制,存在一定的抵触和不配合的情绪,削减了环境治理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政府环境控制活动是对公众压力的回应。但农村环境治理和控制则表现出明显的单向性和强制性,缺乏来自居民的积极的反馈,这样就导致治理和控制效率的降低。

1.5 当前环境治理政策不公平长期以来,我国对于环境治理采取的是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化政策,在城乡环境权益的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剪刀差”现象。二元化的环境治理政策改善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却把我国最大区域的农村和占人口最大比例的农民忽视掉了。

2哈尔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制约因素剖析

2.1 市场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瓶颈产生的直接原因

大多数环境恶化和环境治理的低效率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机制扭曲、或根本就不存在市场。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环境资源的产权不存在。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是明确定义的、安全的、可转移的,涵盖所有资源、产品、服务的产权。但农村环境资源很难符合所有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所要求的产权条件。第二,农村环境资源的交易没有市场。很多农村环境资源的生产还根本没发育起来,或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些环境资源的价格为零,因而被过度使用,日益稀缺。毫不奇怪,当资源的价格为零时,任何企业都可以无所顾忌地排放废气和废水,因为并不需要事先购买空气才能污染;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地下水和灌溉用水是免费的,因而也被大量浪费。

2.2 政府职能是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瓶颈产生的根本原因公共经济学认为,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就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补偿。所以让私人提供公共产品必然是产量的严重不足,不可能满足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政府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充分。许多公共决策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的,因为决策信息的搜集与整理都要耗费大量成本,有时甚至耗费了大量成本也不一定能取得很准确完备的信息。由于环境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有些信息并不容易被农村居民所掌握,他们难以全面了解每个治理方案给自己和他人所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由于搜索信息的成本较大,有时也缺乏搜集信息的动力;地方政府官员也不充分了解每个治理方案给社会公众所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第二,地方政府追求短期利益的“近视”弱点。政府官员为了谋求自身向上发展的政治资本,并因任职期限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患上了追求短期利益的“近视”弱点,往往只考虑眼前利益。在经济发展上,地方官员只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而忽视包括环境在内的质量增长,没有实行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而农村环境的治理成本大、效益体现慢,所以大部分官员为追求短期利益都会将治理重点放在城市而不是农村。第三,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公共部门处于垄断地位而缺乏竞争,在没有竞争对手的前提下,即使低效率运作仍能生存,公共部门的运作成本通过税收得到补偿,因此在决策时忽视成本收益分析,也没有来自破产的威胁。同时,地方官员和普通民众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不能有效地监督公共机构及其官员的活动,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监督者完全可能被监督者所操纵。

参考文献:

[1]章建民.“秀美村庄从规划抓起”,/gb/node2:2004年5月.

[2]朱柏铭.公共经济学(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范文第4篇

0 引言

农村环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污染源比以前更为广泛,污染速度已经成地毯式迅速起来,所以不得不对其进行研究治理方案。各种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开始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甚至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更加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应加强人民的环保意识,以次为主展开防污染,治理污染开展排污环保等一系列工作。

1 有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染加剧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本城市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农村中也大量出现[1]。如装饰材料、废旧电器等,农村垃圾回收体系不完备,使得垃圾不能全部分类回收。这些垃圾随意堆放,通过雨水淋溶,使垃圾中含有的重金属、有机物等进入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农村环保投资较少,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比较困难,加之经济实惠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短缺,使得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直接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污染物在水体及其他环境中的直接或间接转换也造成了其他农村环境的污染。这些排放污水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附近居住人民的健康问题。另外,部分排放污水直接被农民用来浇灌蔬菜、瓜果、庄稼、这些农作物大量污染并直接损伤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农村人民环保意识较为淡薄,这也是污染加剧的原因之一。

1.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为了提高农业产出,增大经济效益,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家肥、农药和农用塑料,导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化肥和农家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很多污染物质(如有机类污染物质、含磷物质和含氮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域,造成水体污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农药施用后,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其余部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土壤和空气中,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环境污染,另外,残留在农作物中的农药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农用塑料很难降解,农用塑料的大量使用严重影响土壤的通气性能和水肥传导能力,长期使用会造成粮食减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是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1.3 工业生产污染

随着乡镇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乡镇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农村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周边居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短短几年时间,可以从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受纳污水的恶臭水体,污染的速度可想而知。同时乡镇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治理能力相对较弱,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严重,也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国家应在环保方面的宣传要做到位,强调要更具体。

1.4 畜禽养殖的污染不可小视

畜禽养殖业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和主要的支柱产业,但是畜禽养殖业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2]。农村畜禽养殖企业大多缺乏统一合理规划,很多畜禽养殖场所布局不合理。首先,很多畜禽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水中含有氮、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会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体的使用功能,产生黑臭水体,甚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其次,畜禽养殖场所会产生氨气、硫化氢和粉尘等,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再次,随意排放的畜禽养殖废物会超过土壤环境的承载能力,引起土壤环境的污染,土壤环境的破坏慢慢会造成粮食减产,污染的农田产出的农作物也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另外,畜禽养殖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等,这些物质随着畜禽养殖废水和废物的排放也进入到了环境中,长期积累也会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畜禽养殖场所的不合理布局,使得农村很多地区人畜混居,农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同时,畜禽养殖场的病原微生物也会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因此,畜禽养殖的污染也不可小视。

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及其对策

2.1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治理投资

政府方面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也应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农村环境治理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供给[3]。要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困难的现状,就必须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优化各种环境管理制度。更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与鼓励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保障各项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2 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和监测力度

要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大对我国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强化对农村工业项目的监督检查,严防污染物超标排放;严格落实各项环保制度,对破坏农村环境的单位、行为人和事要加大处罚力度。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让我们了解农村环境的污染情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因此,我们要增加乡镇环保机构人员和设备的配备,加大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力度。一旦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不够就很容易松懈,从而纵容了一些环境质量监测人员的惰性,使得工作难以开展,寸步难行。所以,加大处罚力度,奖罚明确也起到重要作用。

2.3 培养污染治理人才,加强宣传教育

人才是强国之本,农村环境治理同样需要人才的参与。培养污染治理人才,有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环境治理方案,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农村环境治理要以村为单元,以民众为主体,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使民众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民众自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环保培训,使领导干部真正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3 加强法律意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为何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农村环境得不到妥善治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环保意识不够强,或者说了解甚少,缺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法律宣传不到位,人们只有在身体出现严重问题时才稍微重视起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甚至农作物的污染。导致很多地区出现地方病,地区癌症患者增多,所以要从法律开始重视,宣传要做到位,环保知识要普及到位,让每一位居民从心中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把环保工作做好。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融合;人居环境;污染治理;目标;措施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伴随“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备受政府的重视。城乡融合进程中,城乡人居环境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城乡融合加速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另一方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或蔓延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从重要性上来讲,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关系着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反过来也会影响城乡融合的进程,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目标和治理措施。

一、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及治理困境

近年来,我国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在环境建设方面也在极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农村环境的连片整治、农村清洁工程等,在政府的推动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受传统农耕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村工业污染问题严峻城乡融合的同时,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转变,一些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农村工业总量逐渐增加,这也加大了农村环境的压力。且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多数地区没有做好污染预防和处理工作,反而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主要表现为:工厂地理位置分布不合理,造成农田和水利的污染,不仅容易产生纠纷,也危及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工业规模在扩大,但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更新缓慢,污染总量在不断增加;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工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大;现有的农村工业污染监管不足,且缺乏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1]。基于上述问题和情形,农村工业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二)农业污染问题难易解决农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长久以来,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化肥等,且小农经营模式导致很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使用,大量的化学品造成了土壤和水体污染。城乡融合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能够专注于农业耕种的人数变少。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反而人们在农业生产时更加依赖于农药、化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时,农民秋收时会将秸秆等进行二次利用,作为能源使用,但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转变之后,农民对秸秆转化成能源的需求减少,因而近年出现了大量的秸秆焚烧现象,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在养殖方面,目前许多家禽的粪便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多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这也给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造成了污染,且由于农村中饲养家禽数量的增多,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忽视。

(三)农民生活污染趋势加剧生活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污染,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品,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更为强烈,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城市居民身上,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农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比较简单,且没有垃圾分类处理的专业设施,每年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难易处理,这也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民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不强,经常随意丢弃垃圾,加大了垃圾的处理难度;二是许多农村地区缺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没有生活垃圾管理主体。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大量的生活垃圾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处理,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了脏乱差的人居环境。

(四)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城乡融合发展既给农村带来了诸多利好,同时城市为提升环境质量,城市的污染也在向农村转移,如一些高污染企业迁至郊区或农村。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或蔓延,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进一步加剧了原本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土壤一旦受到污染,也会被农作物吸收,加大了农产品污染的隐患。在垃圾处理过程中,部分城市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且农村地区缺乏集中的垃圾处理厂,或是没有将这些城市垃圾运回城市,使得农村堆放的垃圾总量增多。农村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生物多样性遭到,气候也会受到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源于当前环境危机,原有治理方式迫切需要改变。为了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协调好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同时弥补资金不足、技术不足、保障不足等问题。

二、城乡融合视野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不仅是为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负责,同时也是为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负责。城乡融合不仅是经济的融合发展,更体现在社会、生活、文化、环境等多层面的有机互动与融合,且在城乡融合进程中要避免城市污染向城市蔓延,农村环境治理更要汲取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一)以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城乡融合等发展战略,以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为前提,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处的空间环境,鉴于农村原有生产方式、资源和能源使用方式、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环境治理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具有复杂性,因此要综合考虑和整体设计,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统筹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治理措施,制定完善的人居环境改造方案,进而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以改善环境和农民生计的可持续为共同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是要放弃发展经济来保护环境,实际上,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最终依然要依靠经济发展和技术力量。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人们的居住环境,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也看到农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得到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这些都归功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从长远角度考虑,我们要树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平衡好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增加农村的收入,同时要高度重视工业污染问题,不能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而是在充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如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业、新能源产业等[2]。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改善的投入力度,发挥城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道路、公共卫生间、垃圾处理厂、绿化带等。此外,通过拓展农村公共服务,还可以为低收入人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环境。

(三)以统筹发展和融合发展为主要目标城乡融合发展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也应抓住机遇,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城市面临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缺的问题,而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如何发挥二者的优势互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城乡融合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发展面临劳动力不足、人才不足、技术不足的问题。鉴于此,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要以统筹发展为目标,协调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发挥城市和农村现有的优势,只有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综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任务艰巨,且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人居环境的改善能够为乡村发展奠定物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基础,同时,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人居环境的改善。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还不够完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的现状,在持续发展、统筹发展、环境与生计双赢目标的指引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着重考虑如下方面。

(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从城乡融合视野出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是单一主体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问题,应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寻求解决之策。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十分复杂,以往单一依靠政府的治理方式很难实现治理目标,因此,要将政府和农民共同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平等主体,同时吸纳企业、社会等参与进来,形成最终的治理合力。首先,以合作治理理论为指导,发挥政府、村民、村委会、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作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前提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因此,就需要不同主体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依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尤其是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应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强调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责任,详细规定广大农民在人居环境治理中的权利和义务[3]。社会组织包括环保协会等,目前环保协会要发挥自我监督和自我落实的管理作用,就应积极组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对农村的道路、公测、垃圾中转站进行清洁,同时也可组织对村民环保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宣传教育活动,或是针对政府在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和治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政府层面则应发挥好引导作用,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设计,借助政策、法律、制度、宣传、教育等手段,激发不同主体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协调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次,发挥产业技术的支撑作用,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除了上述主体以外,市场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导向,重点培育农村环境治理的龙头企业。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避免环保企业的恶性竞争,做好环境治理企业的信息公开工作,并将失信的环保企业拉入黑名单[4];二是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环保设施技术标准,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产技术、秸秆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和成果的转化,为相关技术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或是重点培养产业孵化机构等,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层面加以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