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法治思维

提高法治思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法治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高法治思维

提高法治思维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品质,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了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是沟通基础与能力的桥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克服就题论题、死套模式。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建立数学思想,掌握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解题时,加强思想分析,寻求出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习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有所提高。

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之中,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而且还应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粗浅认识。

1.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是无“形”的。在新教材中,我们很少看到这个思想、那个思想的字样,但教材的每一项内容都隐含着若干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渗透在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转化为算术数大小的比较;有理数四则运算转化为算术数四则运算;整数的加减通过同类项的概念转化为有理数加减;异分母分式加减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加减;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无理方程转化为有理方程;方程组转化为一元方程;复杂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待解决问题转化为已解决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时机和方法。

2.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展现是借助于数学知识、技能这些载体的,离开了具体内容,是无法向学生渗透、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教材的每一项内容都渗透着若干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要着力反映这些思想。多次渗透,潜移默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下面以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谈谈自己的看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客观物体的两个方面,数(代数)侧重研究物体数量方面,具有精确性。形(几何)侧重研究物体形的方面,具有直观性。数和形互相联系,可以用数来反映空间形式,也可以用形来说明数量关系。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充分利用代数、几何各自的优势,数形互化,共同解决问题,这是数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思想。

新教材中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内容是很多的。首先是引入数轴,利用“形”――数轴得出“数”――有理数的一系列概念、性质。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无理数的存在,进一步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最终步入数形结合的更高阶段:坐标系的概念和函数内容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不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内容及解析几何奠定基础。

数形结合思想还用于更多的内容中,例如,用图形来反映数量关系。在整式乘法(尤其是乘法公式)中给出许多几何图形解释乘法法则、公式;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用各种直线图、圆形图反映相关的数量关系;在统计初步中,画频率分布直方图反映频率分布等内容都体现以形来反映数的关系。教学中,通过图形的直观,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问题,同时学会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

在几何内容中,有许多概念是与代数知识紧密联系的,例如面积、周长、高、中线、角、勾股数、黄金分割比等。有许多性质是通过代数知识证明或计算得到的,例如,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面积等。在涉及图形大小比较的问题中,大多数借助数的比较,化为数量关系进行研究,例如,比较线段、角的大小,在证明它的几何意义之后,都给出数量关系比较的方法。此外,把握图形的位置关系,也是采用一种数形结合的做法,例如,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都是转化为数量关系来表示的。

教学中,充分挖掘新教材中数形结合的素材,不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代数知识时,能充分利用几何意义来理解;在教学几何时,利用有关代数知识去探索,应不失时机地把数和形统一起来,努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在解题中重视思路分析

数学解题实质上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思维训练,要通过精讲、精练,使学生明确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还要重视思路分析,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在问题类比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训练,解题的回顾总结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4.注重解决问题之前的分析

注重解决问题之前的分析,对于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是有益的。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分析,在分析中领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尤其是转化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蕴含有的各种思想。

例如: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可引导学生如下分析。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设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将“二元”转化为“一元”,从而使方程组得以求解。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消去一个未知数,达到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目的呢?

提高法治思维范文第2篇

一、分析正误法

我经常运用改错的方法,提高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如,把不该同时出现的事物画在同一张画面上,让幼儿改错后重新组合;或有意识地少画有些物体的一部分,让幼儿补充完整;或在讲述的故事中故意加上错误的情节和形象,让幼儿更正;有时,在幼儿答对了问题之后,我常常故意追问:“到底是多少?”“到底是什么?(怎么样)”让幼儿再次思考自己的答案。这样做,幼儿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效果很好。

二、归类综合法

在充分认识单个物体的基础上,要求幼儿能够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整理。如,通过分类游戏让他们能够分清吃的、用的、穿的、玩的东西,而且能对家具、文具、交通工具、鸟类、昆虫等做归类综合。幼儿分类发生错误时,我不急于告诉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认真观察、辨别、思考,说说自己的依据和想法。有时,我还让幼儿把问题带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观察感知法

对一些抽象的现象,幼儿很难理解,我常常做一些观察实验,让他们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动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锻炼了幼儿感知事物的灵敏性,培养了观察能力。比如,教幼儿认识“声”时,把纸人放在鼓面上,敲打鼓面,鼓面上的纸人就会跳起舞来;让幼儿用手轻轻拨动琴弦,琴弦就会发出声音。从这些实验中使幼儿感知震动发音的道理。教幼儿认识“风”时,让幼儿用嘴轻轻吹点燃的蜡烛。观察蜡烛跳动的火焰,使他感觉“风”。

在观察感知活动中,我还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在观察中独立思考,养成动脑筋的良好习惯。比如,在观察一幅画面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汽车有四个轮子,画面的侧面汽车为什么只画两个轮子?电线杆是一样高的,画面上远处的电线杆为什么比近处的要低?要他们带着问题去实地观察,使他们在观察中懂得一些科学道理。

四、再造想象法

幼儿的玩具材料是再造想象的物质基础。我充分提供一些制作材料,紧紧与幼儿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造想象意境,引导幼儿丰富的想象。比如,我为幼儿提供贝壳、火柴杆、纸片等制作材料,让他们每人构造一架飞机,我问:“小朋友,你的飞机准备飞往哪儿去?”有个幼儿的飞机上坐着一个小朋友,说:“我要飞到月亮上去跳舞。”有个幼儿的飞机上坐着一只大熊猫,说:“我的这只大熊猫要到天上去洒农药,消灭田里的害虫。”还有的幼儿飞机上坐着机器人,让机器人到天上指挥下雨,让地里长出好庄稼,幼儿充分进行了大胆想象。无拘无束,热烈而积极。

五、编排顺序法

我经常给幼儿做分析事物顺序的游戏,培养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我经常要幼儿按照事物的长短、多少、时间先后做排除游戏,帮助他们初步建立序列概念。比如,玩数字卡片游戏,我要幼儿把10以内的数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又如,玩互相对数游戏,一个说1、2、3,另一个说3、4、5;一个说2、4、6,另一个说3、5、7。这个游戏前者每个加2,后者每个加1,增强了幼儿关于数的顺序概念。随着幼儿能力的增强,排序的难度也逐步提高。

六、一事一议法

提高法治思维范文第3篇

由于教师的思维主要是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与学生所处的思维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同,因此,在教师看来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对小学生来讲不一定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备课时就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同时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做到恰如其分,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不能提高教学要求。因为拔苗不能助长,反而会导致教学与学生思维的脱节,使学生越学越累,但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这样又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

感知形象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他们走向数学世界的必经之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感知的机会,引导学生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动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用眼看一看,动口讲一讲,动脑想一想,在手、眼、口等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对事物产生感性认识,然后慢慢脱离事物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最终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抽象,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只有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离开感知所得到的东西,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小学生来讲,既难以理解,又不会深入脑海。

三、重视表象的作用,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

表象是连接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纽带,没有表象,感知就无任何意义,抽象也无基础。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这一过渡,急于求成,没有展现思?S活动的过程就端出完整的结论,让学生背诵记忆,结果学生的操作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例如:做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无盖铁盒,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同学们都知道这是求长方体表面积的一道题目,他们首先会在脑海里呈现出长方体铁盒的表象。表象清晰的同学知道无盖的面是上面,它的面积是长方体的长与宽的积,故铁皮盒的表面积为其他5个表面的总面积,正确的计算式为:4×3×2+5×3×2+5×4=74平方分米。但也有一些同学虽然把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背得滚瓜烂熟,脑子里也有了长方体的形状,却不知道究竟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无盖的面的面积是用长方体的长×宽还是长×高,或者不知道不必计入无盖顶面的面积。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长方体的表象建立得不够清晰和完整,所以,教师要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不能忽视表象的作用。

四、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要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在教学中除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只不过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而学生的主体性才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提高法治思维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主体性思维 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由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大多枯燥抽象,加之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少,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当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考试成绩与学生思想实际水平不相符的现象。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除了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不管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借助哪种教学媒介,要想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都一定要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只有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才能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让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课散发出其应有的魅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1.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只是满足让学生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来拓展情感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从而不断完善认知能力,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实际本领,以提升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正确协调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思维的关键。

2.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唱主角尽情灌输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使某些老师让学生适当发挥一点儿能动性,也仅是昙花一现。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课堂上便会笼罩着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发挥当然更无从谈起。所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身心愉悦,当然学生的主体性思维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了。

3.把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目标思考题,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掌握知识,识记知识,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思维。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的主体性思维。首先,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交相作用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目的是让学生“会学”。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备好学生,依据教学大纲突出的重难点化繁为简,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其次,要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它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地位平等、关系和谐、共同参与、积极交往;作为教师,应该鼓励、支持、允许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问题的更好解决提出更佳的解决方案。当然,教师也应适时地做一些恰当的引导和鼓励,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在实践探索中获得了新知,提高了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充分使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实践环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极有益处,同时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所授知识点精选案例,要有的放矢,所选案例应与所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这既能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也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思维,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巧用无意注意,焕发学生的主体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特别是在一堂课的开始和中间,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来唤起学生的主体性思维。一要适当运用语言技巧。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和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重要工具。教师在讲课时,既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又要注意语速语调的快慢、强弱、抑扬顿挫等。二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枯燥无味,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乏味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性思维。三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要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选取材料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典型性、时效性强的材料,这样才更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唤起无意注意,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思维能力提升。

4.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机制,引发学生的主体性思维。评价标准要有个性,才能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评价过程要在时间上适当留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学生个性心理体验,课堂评价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评价的标准上,应强化自我参照,以学生个体原有水平为标准,因人而异。学生的表现不求完美,只要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自然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理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成为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此时,教师也应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做好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信息和评价语言,指导学生如何多维度地去看待课堂评价,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等等。

提高法治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学素质;兴趣情境;操作情境;迁移情境;类化情境

在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可从创设兴趣情境,诱发思维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

1 创设兴趣情境,诱发思维。使学生想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只有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有利于拓宽知识视野,促进思维发展,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那么在教学中怎样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想学,乐学的兴趣情境呢?

1.1诱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它往往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需要:

例如:教学“能被2、5和3整除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教师就说:“现在我们来做猜迷游戏”,同学们听了都很高兴,“不论同学生们说的是几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能否被2、5和3整除。不信?试试看!”同学们一个个举出越来越大的数,老师一一回答,学生又通过计算验证老师回答的结果,此时大家惊奇了。里面到底有什么“决窍”呢?于是老师趁机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迷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会解开这个谜。”一段巧妙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由于动机的内驱力使学生以高度的积极性,急于探索知识的心情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1.2寓知识于故事之中。爱听故事是小学生年龄特点之一。把知识融入故事之中,配上造型新颖、色彩鲜明的课件或欢快的乐曲,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在教学商不变的新课前,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先请听老师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同学们一听数学课讲故事,都很高兴,一个个睁大了双眼,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一天孙悟空摘了很多桃子,分给猴子们吃,孙悟空说:“分给每只猴子10个,要求吃5天。”猴子们一想!平均每天吃2个,太少了,就叫着:“不够,不够。”孙悟空灵机一动说:“那就分给每只猴子100个桃子吧、要吃50天。”猴子们可高兴了,可再一想,又喊起不够;过了一会,孙悟空又说:“这样吧,分给猴子们1000个桃……”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接着说:“要吃500天,猴子们还是说不够。”学生们都能说下去,表明通过故事把学生引入了学习的情境。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补充呢?每只猴子分的桃子数增加了,为什么还喊不够呀?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兴趣盎然地进行新的尝试探索,简短的故事,熟悉的人物:有趣的情节,形成了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巧设疑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产生困惑、产生不满足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障碍,创设问题情境,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索,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意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油然而生。

例如:在学习角的性质时,老师说:“我在纸上画了一个60°的角,又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50°角,同学们,哪个角最大呀?”有的同学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操场上的那个角大!”一句话引起争论。接着老师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30。的角,“我要把它放在10倍的放大镜下看,你们说现在老师看到的角是多少度了?”有的学生一算放大10倍,自然是300°了!一句话又引起了一场争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被教师的设疑听吸引。一个热烈讨论,实际测量的自学活动开始了。这正是“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

2 创设操作情境,引导思维,使学生能学

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等活动。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把学生带入新的尝试情境。使其在求知欲的驱使下,眼,脑、手,口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有兴趣地学习,使知识建立在直观疑悟的基础上。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1)取出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再取出15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2)摆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用课件显示学生操什的结果。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学生就会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学生感到公式是自己发现的,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下,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触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的探索引路,为学生的思维导航,使学生能学。

3 创设迁移情境,发展思维,使学生会学

教师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祈旧冲突,适时加强过渡诱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活、活泼地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知识的正迁移,而且还能突出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

3.1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创设迁移情境。在教学中,抓住新知识在旧知识的生长点,运用迁移规律,创设尝试情境,使新旧知识有机连接,培养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的能力,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目的。学习一旦有了这种推理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达到会学。

3.2抓住知识的转折点,创设迁移情境。数学知识之间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在横向联系中,可抓住知识的转折点,运用迁移规律,创设认知情境。

3.3抓住知识的基本点,创设迁移情境。数学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联,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基本点,运用迁移规律,纵向沟通知识,使不同年级的同一类型知识形成体系,富于规律性,从而掌握新知识。

4 创设类化情境,深化思维,使学生善学

概念形成后,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它,还需通过开阔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促使所学新知识纳入知识网络。在思维系统化、条理化基础上进行类化。深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善学。

4.1适时总结,深化思维。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小学数学教材中呈现的各有关知识单元,往往是按照一个个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分散编排的,最后展现知识块的全貌。教学时,要全面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教程,使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先讲小数乘以整数。再讲整数乘以小数,最后小数乘以小数。当讲到最后一部分时教师可连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小数乘法有几个法则?(2)你应该记往哪一法则?(3)为什么只要记住今天讲的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就行了?三言两语,使所学知识串成线。通过这样的总结,深化学生的思维。

4.2巧设练习,深化思维。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智能网络结构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为强化联系,深化记忆,除设计适量的基础题型外,还应抓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变通性设计练习,以引起讨论,在讨论中深化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后,可设计这样的思考题:判断下面各组数否被3整除?每组各有什么特征?

第一组111、22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