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整治措施

环境整治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整治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整治措施

环境整治措施范文第1篇

四平市委、市政府着眼城乡统筹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目标,从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入手,积极创建环境优美、和谐向上的人居环境,努力让农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年初以来,由市委书记刘喜杰挂帅抓,市委、市政府和县(市、区)领导倾心竭力,打响了以四平市为核心、三条主要交通线为辐射带,以“一核三带”节点镇、沿线村为重点,以“五清”(清路障(垃圾)、清柴草垛、清粪堆、清路边沟、清庭院)、“十建”(建硬面化道路、建排水沟、建围墙或栅栏、建垃圾堆放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建牧业小区、建农民文化活动场所、建标准化、适用型粮食仓储设施、建沼气池、建农民居住新区)、“两化”(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战役。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四平市分三个阶段实施、落实五项措施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年初到种地前,以整洁为目标,全面治理镇、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重点开展“五清”;第二阶段播种结束到秋收前,以建设为目标,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亮化,重点开展“十建、两化”,让示范村和沿线屯尽可能亮化起来;第三阶段秋收后到封冻前,以巩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为目标,全面开展检查验收。

五项措施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市、县都建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各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逐级签订了包保责任书,县、镇、村、屯层层落实了包保制度。二是落实帮扶责任。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每周至少拿出1个工作日,专门抓农村环境整治,主管领导每周至少用一半的时间,全力抓好工作落实,农业、爱卫会、环保、住建等职能部门要切实发挥好作用。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各县(市、区)都加大了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全市总投入达到1524.4万元,用于农村环境建设。四是加强督导检查。市、县都采用定期调度、定期检查和抽查的工作制度,确保各地工作的及时跟进和质量标准。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市、县都通过电视台、报纸、工作简报等安排专项报导、开辟专栏方式,围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工作长效机制等加大宣传力度,曝光行动迟缓、进展不快、组织乏力、成效不明显的地方,激发其加倍努力,迅速赶超。

环境整治措施范文第2篇

1、整治市场脏、乱、差,做到地面干净整洁,无积水、无垃圾、无占道经营。

2、整治市场乱堆乱放乱张贴,做到市场无乱贴广告、乱写乱画、乱拉遮阳布,乱堆乱放,文明经营。

3、加强和规范摊位管理,摊位的地面、墙面、柜台整洁干净,经营者无欺诈行为,无缺斤短两,无以次允好,讲究礼仪,依法经营。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此次培龙市场整治工作有序进行,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三、责任分工

1、领导小组对辖区农贸市场环境秩序整治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开展整治活动,并检查、督促将工作落到实处。

2、领导小组成员要依据值勤安排表负责当天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完成组长、常务副组长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促进整治工作常态化。

3、区城管局负责对辖区内农贸市场周边无证经营摊点整治,设立严管区,定期开展集中整治,严格落实定人、定岗、定标准,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制定管理规范,大力整治严重影响交通、城市容貌、环境卫生和市民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马路市场及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疏导点。取缔农贸市场周边占道经营、倚门出摊、乱拉乱挂、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行为。拆除农贸市场周边乱拉蓬布、乱搭乱建等影响市容的各类违法建设。检查经营业主门前“三包”责任落实情况,对违反者依法进行查处。

4、市场物业管理处职责:市场物业管理处是农贸市场管理及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承担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建设、维护和市场经营秩序、市场环境卫生、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建筑物安全的管理责任。必须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各项制度。负责落实市“门前三包”责任制,要求包卫生、包容貌、包秩序。每年必须从总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5%的资金,用于市场设施及设备的维护,保证相关设施处于完好状态,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规定,建立市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实行专人负责,分区管理,保持场地清洁卫生。必须明确进场经营者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进场经营者的经营产品进行检查,并依法对进场销售的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发现进场销售的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必须要求经营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工商、食药监等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环境整治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海运量 运力 供需平衡 船队整合

中图分类号:F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322-02

一、把脉市场低迷之“病因”

(一)世界海运量发展状况分析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萧条,国际贸易萎缩,各国经济增长乏力,整个航运市场也随之一落千丈,陷入有史以来最低谷,这不免让许多人认为经济贸易的低迷是造成航运市场低迷的“罪魁祸首”,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事实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海运量仍持续保持增长态势。长期以来,海运量年均增长在4%左右,2003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达6.6%。据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各货种海运量累计完成94.03亿吨,同比增长3.6%,全球贸易额预计增长4.7%(见图1)。

再看我国, 2000年至2012年,我国水运量年平均增长率达11.64%(见图2)。据2013年11月份快报统计,1至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74,935万吨;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346.76万TEU。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全球货运需求是持续增长的,它并未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低迷。根据市场经济学的供求原理,我们不难得到运力过剩才是导致整个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病因所在。

(二)世界航运市场运力发展状况分析

由于在2008年之前的几年里,整个航运市场高速发展,这种“泡沫繁荣”带来“天量”的新造船,加之大量的老旧船舶未能及时退出市场,致使全球运力激增,超出正常需求的35%左右,造成运力“灾难性过剩”。

据克拉克森统计,2002年至2013年,全球集装箱总运力年均增长率为8.52%,全球集装箱船队运力的年均增长率为9.15%(见图3)。

此外, 2000年至2014年,全球干散货船也得到了十足的发展。按总载重吨计算,好望角型船、大灵便型船和巴拿马型船的运力增长率分别达到9.76%、9.32%和7.74%(见图4)。截至2013年12月1日,全球干散货运力共计7.17亿载重吨。

据克拉克森统计的订单情况,2014年新船交付量约148.9万TEU。如果这些运力全部如期交付,截至年底全球集装箱船队运力将达1882.5万TEU。其中8000TEU及以上船舶订单量为109.6万TEU,该船型运力总计将增长17.5%。

另据克拉克森统计,2014年跨太平洋航线、跨大西洋航线、亚欧航线运输需求将分别增长5.1%、3.2%、5.7%,均小于运力增长速度。其中,亚欧、太平洋航线需求增速更是远小于适航的8000TEU以上船型运力增速。

正是这种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使航运市场长期陷入低迷。劳氏船级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7日,全球集装箱船有54.7834万TEU的运力闲置,占总运力的比例为3.2%,运力过剩的局面仍将困扰航运市场,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

二、当前航运企业发展态势

(一)变卖资产,助推业绩

航运市场低迷导致企业盈利能力欠佳,上市企业尤甚。班轮企业都在积极寻求盘活现有资产、优化组合,甚至将一部分非重要资产出售变现以增加业绩。比如东方海皇以3.12亿美元将新加坡总部大厦出售给Fragrance集团;达飞轮船公司以5.45亿美元将码头公司Terminal Link的49%股份售予招商局集团;中国远洋陆续出售中远物流、中远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以及上海远洋大厦、青岛远洋大厦等部分地产;中海集运在2013年9月份和10月份两次出售旗下码头资产;地中海航运向私募股权基金“全球基础设施伙伴GIP”及共同投资人以19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码头公司TIL的35%股权。

(二)盛行航运联盟之风

伴随着航运业低迷,航运巨头之间的强强联合成为了大趋势。全球前三大班轮公司马士基航运、地中海航运、达飞轮船于去年6月份宣布,将共同提供260万标准箱的运力(各自贡献42%、34%和24%的份额)成立P3联盟,以在全球最主要的东西主干航线(亚欧、跨太平洋、跨大西洋)上合作运营船舶。

航运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联盟与联盟之间的竞争。全球集装箱运力规模前20名企业中已经有14家确定参与联盟,集运行业将形成P3、CKYHE和G6联盟三足鼎立之势。按全市场运力份额测算,三者市场份额将分别达到32.50%、20.93%和20.24%(见图5)。

(三)企业高层更新换代

2013年是航运企业高层管理者更新换代的一年,或正常任职更替,或引咎辞职,或出于战略需要作出调整。

7月1日,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退休,原中远集团总经理马泽华接任董事长,原中远集团副总经理李云鹏担任总经理;8月15日,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任命姚京汉为长航集团总经理,朱宁不再担任长航集团总经理;11月15日,李绍德不再担任中海集团董事长,许立荣任中海集团董事长,张国发任中海集团总经理。

10月30日,马士基集团宣布,应墨诚(Morten Engelstoft)将担任马士基服务与相关海运业务集团首席执行官,此外,应墨诚还将担任马士基油轮首席执行官,而马士基油轮原首席执行官韩纳(Hanne B. Sorensen)将接替罗夫・哈宾-詹森(Rolf Habben-Jansen)担任丹马士首席执行官。Soren Toft将接替应墨诚担任马士基航运首席执行官。

在公布2013年前三季度大幅亏损消息后,韩进海运首席执行官金永敏(Young Min Kim)辞职。12月1日,韩进海运迎来来自大韩航空新任首席执行官Tai Soon Suk。

三、船队整合之功效

面对如此低迷的市场,无论是世界知名的大型航运企业,亦或是大型央企,如日本邮船公司、中远集团,他们的企业经营状况都异常槽糕,更不用说那些中小航运企业,他们根本无法熬过如此漫长的低迷期而纷纷走向了破产或被兼并。目前航运市场上甚至出现了“营运成本大于封存成本”的局面,致使许多“单船公司”由于无法承担高昂的营运成本而被迫选择封存运力。

与此同时,有些大企业为了设法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拓宽营运范围,扩大船队规模而大量造船,这与许多中小船公司被迫封存运力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此,有人开始提出“船队整合”的设想。即由大公司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租入这些搁置的船舶,整合这些封存的运力为己所用。一方面使这些被封存的运力得以盘活,让这些船舶的船东们有一点的租金收入,虽然比以往正常的租金收入低得多,但也可以为市场复苏后的营运积累一些资本金;另一方面,租入船舶的大公司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扩大本公司的船队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拓宽营运范围,达到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这其实与“航运联盟运动”具有异曲同工之效,但这些尝试对真正改善市场环境的功效是否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根据严复的《天演论》,我们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航运市场也是如此。在经济萎靡、运力严重过剩的同时,燃油费、薪酬等成本却不断增加,众多中小型航运企业倒闭或濒临倒闭,整个行业发展已步入“整合分化期”,行业洗牌正在加快。

通过船队整合,可以充分利用航运企业的过剩资源和废弃资源,提高市场集中度,以实现规模经济。实证研究表明,产业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航运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对航运企业利润绩效的改善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航运企业通过船队整合,走规模经济的道路是调整航运产业结构,提高航运产业绩效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整合中小航运企业的运力,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在增强一方实力的同时又迫使一些中小企业退出航运市场,使整个市场得以重塑。

我们现以市场经济学的供需理论模型来继续分析“船队整合”之举的长效性。

S供 = D需 (1)

S供=Q总运力*P1

D需=Q总运量*P2

注:Q总运力:船舶总运力; P1:海运运价(利润+成本)

Q总运量:货物总海运量;P2:货主愿意出的运价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市场情况是:

S供 > D需,也即Q总运力*P1 > Q总运量*P2 (2)

假定Q总运量和P2是固定的,则根据上述模型(1)可知,要使(2)重新归于平衡,则需通过降低Q总运力、P1或是同时降低来实现。

现通过船队整合的方式,可达到降低营运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的目的,也即降低了P1,最终实现(Q总运力*P1)的降低。但是,这种成本上的降低的空间是相当有限的,根本无法真正保证供需关系的长效平衡。

经过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市场低迷的根源是运力过剩,而船队的整合只是重新配置运力,提高利用率,实现有限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但未减少市场上的在营运力,终究还是运力过剩的状态,所以仅通过船队整合的方式是不能真正改善航运市场环境的,这绝非长远之计。各航运公司唯有进一步加强联盟合作,优化航线资源配置,并适度封存过剩运力,才能真正改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 谢宗惠.“病根”,对“症”下药[N].中国水运报.2012-04-23.

环境整治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 环境保护 控制措施

Abstract: in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environment is engineering personnel must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how to strengthe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is to measure a construction unit management level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ersonnel a standard. The author discusses many year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and proposes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也在不断地进行中,市政工程的建设更是日夜不停。市政工程是指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公共交通设施、给水、排水、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及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市政工程不同于一般类型的建筑工程,它大多在繁华的人口聚居区施工,与周围环境关系更为密切。如何才能在保证施工工期和工程质量的情况下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周边环境,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1 市政工程中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市政工程施工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施工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污染及固体废弃物污染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1施工噪声污染因素分析

噪音污染是市政施工期间主要的污染因子,是施工中居民反应最强烈和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施工中投诉率最高的问题。市政工程施工期间许多施工机械和各种运输车辆会辐射出较强烈的噪声,对附近居民、学校、生活、休息和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施工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施工现场及构件加工厂,主要噪声源来自各类施工机械,例如打桩机、挖掘机、压路机、起重机、推土机、装载机等产生的噪声,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多种设备同时工作,加剧了噪声的影响程度。由于市政施工往往存在线路长、场地狭小、露天施工、敞开性等特征,所以使得施工场地经常难以封闭,许多工程降噪技术措施难以运用。

1.2施工大气污染因素分析

市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大型机械工作、工程人员集中居住等问题,难免会对周围的大气造成污染。在施工中,很多施工机械需要柴油作为动力来源,柴油燃烧不充分产生的废气对大气造成污染;还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不可避免得逸散到空气中,也会对大气造成破坏。

1.3施工水污染因素分析

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水污染主要是由于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排放和由于施工场地的地面冲洗水、降雨所造成的地表径流和流失的浆料进入水体等所造成的。这些影响会使施工场所附近的水质受到一定的影响,水体中的悬浮物、石油类和 LMN 等污染物的浓度将会增加,特别是跨河流的市政桥梁的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

1.4 施工中的生态污染因素分析

市政工程有时在风景区内施工,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便道建设、清理现场、取料和弃料及路基修筑而必须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并可能影响到沿线的自然、文物和景观。市政建设包括道路、排水系统、配套综合管线等方面项目,由于其长期性、不确定性、分期规划等原因,往往会造成原有树木、绿地等的生态破坏。更有甚者,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公园、绿化场地进行大面积的填土、挖方,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1.5施工固体废弃物污染因素分析

施工期间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要有工程弃碴、建筑废料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如果这些垃圾随意堆放而不及时清运处理,不但影响市区美化环境还会产生扬尘和水环境污染。

2 提高环境意识,加强市政工程建设

2.1加强环保意识,实施施工阶段全过程环境管理

针对建设单位的建设行为在整个施工期时序上进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全过程控制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验收阶段。环境管理的主体由政府主管部门、业主、承包商、监理构成,共同参与全过程监控,相互作用,各自在环境管理过程中有各自的权限及职责。

2.2 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凡是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市政项目的建筑施工对环境都是有影响的,所以在施工开始前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施工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有一定轻度影响的施工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施工项目应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环境影响报告中应对施工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环境影响报告应得到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

3 加强市政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3.1施工噪声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离不开机械操作,噪声伴随着施工的开展而产生,噪声污染不但影响周围居民的学习、工作和正常生活,它对健康的威胁也是不可忽视的。根据法律法规,当地环境保护标准和体系文件要求,对于噪声污染可采取:搅拌机等噪声设备加设隔音棚;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白天限制值75Db夜间55dB,混凝土、搅拌机、震捣棒、电锯白天限制值70Db夜间55dB,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尽量不采用强噪声机械,夜间运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要轻拿轻放。

3.2施工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大气污染,临时运输道路应经常洒水湿润,以减少道路扬尘,对产生尘埃运输车辆和石灰等挥发性材料堆场加以覆盖,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严禁焚烧有毒有害废料,生产及生活垃圾定点存放,定期处理;对不符合尾气排放标准的机械设备不允许使用;同时,工程开挖土方应集中堆放,以缩小粉尘影响范围,并及时回填,减小粉尘的影响时间;水泥和混凝土运输应采用密封罐车,采用敞篷车运输时,应将车上物料用篷布遮盖严实;施工道路应保持平整,设立施工道路养护、维修和清扫专职人员,保持道路清洁和运行状态良好,对开挖形成的地面和现场堆放的土方用绿网进行覆盖,从而降低施工现场的风蚀扬尘。

3.3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中要妥善处理泥浆水、搅拌站废水等施工废水,未经处理不得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或河流中去;施工现场生活污水和粪便等必须进行集中处理,否则不可直接排入水体;对现场存放油料的库房地面必须进行防渗处理,使用时也要采取措施,防止油料因滴漏而污染水体。

3.4城市生态污染防治措施

在施工中砍伐或拆移树木要报批,不得随意修剪树木;古树名木按要求进行特殊保护;严格执行政府对文明施工方面的管理规定,施工照明灯的悬挂高度和方向以不影响居民夜间休息为原则,施工筹划选用减少施工占地的措施和方法;严格履行各类用地手续,按划定的施工场地组织施工,不乱占地、不多占地。在施工场地周围出安民告示,以求得附近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3.5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市政施工中对建筑垃圾要进行分类处理,对其中的有用物质进行回收循环利用,如砂、石类可作混凝土骨料,碎砖头可作回填料等,对没有回收价值的固体废弃物不得随意丢弃,必须集中收集,及时清运。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政建设中,环境因素应该摆在一个显要的位置。在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施工环境对周围居民的影响,积极做好环境防治措施,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干净、舒服、美好,给市民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王雪莹.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的全方位监管[J].建材与装饰.2008

[2] 郭治.试论环境意识[J].环境保护, 1991

[3] 叶文虎.环境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李永聪.浅淡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姓名: 凌俊 ;性别:男;出生年月:1980年 8 月; 籍贯:广西平果;

主要从事工作(或研究方向):市政工程管理、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工作

期刊邮寄地址(特别重要):广西南宁市锦春路17号三美学校旁南竹项目部工程部九号办公室

邮编:530000

工作单位: 南宁市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作者:姓名: 周坚毅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0 年 9 月; 籍贯:广西横县 ;

主要从事工作(或研究方向):市政工程管理、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工作

环境整治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环境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有关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具体规定了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以及相互关系,核心部分是关于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的职权分配以及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问题。一些西方学者在对环境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讨论时,往往会把公众参与的问题考虑进去。他们认为,在环境管理体制的结构关系中,除政府的行为之外,还有社会利益团体和管理行为人,它们都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事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较长时间以来,我们所说的环境管理体制仅指政府内部机构的设置,而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则被视为是外部作用机制,一般不纳入进来。

一、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由地方政府通过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来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这一体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地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逐步形成了“五级管理”、“四级机构”的组织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对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较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也比较晚,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管理手段较为薄弱、环境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转轨时期,因此该体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部门分散、地方分割、条块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力。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大体上是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即中央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人员充足、技术设备好,对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比较强;相对中央管理机构来说,各地方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人员越缺乏、技术设备越差,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也越弱。就拿我国的县级环境保护部门来说,它的技术人员编制较少,但实际工作人员的数量却严重超编,大多数人员没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中被分流到了环境保护部门,同时又没有较好的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设备配置也比较落后,缺乏基本的监测手段,不能有效地对排污总量和违法排污现象进行监测,有些甚至还需要将监测项目送到市一级部门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监管人员在现场进行执法主要依靠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已有的工作经验,这样及时取证就有一定的困难。由于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与通信工具,一旦发生违法排污现象很难及时到达现场,从而做出快速应急反应[1]。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环境管理体制,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行为差异。

中央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把保护环境上升到了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由地区间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所带来的外溢效应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都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就比较复杂,因为环境本身具有外溢性和跨区域性等特点,该地区对环境问题加大投入进行治理,可能得到收益的并不是该地区而是邻近的其他地区,这样就使得一些地区忽视环境保护而片面地只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与环境的目标选择上,地方的目标函数与中央存在差异。中央政府强调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而地方政府的目标则明显偏重于局部、眼前的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决策与实施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着“讨价还价”和“对抗”的倾向。地方政府在落实环境管理的具体政策时,会与中央政府的要求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地方政府则会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信息优势,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自身利益的损失[2]。所以,在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有学者认为,从环境保护的纵向管理上来看,我国是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在环境保护机构内部上级与下级之间只是一种业务指导关系,上级对下级缺乏应有的制约力,执法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3]。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也不相同,因此,在资金投入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地区投入了较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而有些地区则投入较少。这种现象必然造成地区之间环境管理力度上的不均衡,时间一长可能就会导致一些原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向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看齐,减少资金投入。即使某些地方政府一些有远见的官员真的下大力气治理本地区的环境,但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我们也很难全面衡量其治理环境的业绩,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流于形式。

(二)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在设置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全国有不少环境保护部门,特别是县级环境保护部门仍挂靠在城市建设系统上,仅属于城市建设系统的一个部门,这种现象给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城市建设往往引发一定的环境问题,而作为城市建设系统内的机构自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监管难免会流于形式。因为没有独立的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也都难以保障。有些地区环境保护部门内的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或者根本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而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反映在机构的设置上,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都应该进行强化,不能侧重于任何一方。有些自然保护任务非常繁重的资源或农业大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有的省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但力量薄弱。在一些县和农村,环境和自然保护工作仍然很繁重,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编制则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甚至还有些地方出现了没有人管理这方面的工作的情况。

(三)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不利于跨区域环境问题的协调。

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区域性,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其他地区,往往会超越行政区划的边界,不受行政辖区界限的限制,如酸雨污染、流域水污染、海洋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等问题,都具有跨行政区域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设置相应的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同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流域环境保护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虽然在几个大的流域建立起了水资源保护委员会,但从隶属关系、职责、权限的配置和法律地位上来看,该类机构并非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环境管理体制,地方环境保护局隶属于地方政府,这就使得一个有机的整体被这种体制分层切块,个别地区为谋求经济的发展而不惜损害其他地区的利益以及阻碍环境管理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跨区域执法难度比较大[4]。

(四)中央政府监督乏力,难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制。

依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也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地方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但相关法律既没有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如何履行其责任,如何保证其履行责任,也没有明确规定如不履行职责应承担何种责任[5]。在经济增长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级政府和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情况下,考核干部实行的是自上而下、以GDP增长为依据的体系。在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政绩考核时,各种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仍然是重要的内容,尤其是GDP的增长,把本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企业规模、招商引资情况等作为衡量政绩的硬性指标,而对于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与党的建设等方面则没有硬性要求。这种考核体制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挫伤了地方提供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积极性。“这就促使一些地方将完成经济指标作为本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不顾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盲目上项目,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6]。地方政府中的部分领导从个人和本地区的短期经济利益出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甚至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错误认为要大力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就会阻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政绩目标的实现,甚至出现干扰环境执法行为,明目张胆地保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在地方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下,一些企业采取暴力手段阻止环境执法,甚至抗法。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是否依法履行对本辖区环境保护质量负责的义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仍然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进行监督和制约。

二、实现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发展的思路。

(一)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部门职能。

国家应将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由微观管理转为通过宏观调控进行指导和服务,转变工作理念,由单纯的管理转为真正的为基层和企业服务。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总局在宏观决策管理方面的职能,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单位的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的关系,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行政运行规范。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运用必要集中和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标准等的制定权集中到中央,同时又要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根据各个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环境标准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而对于跨区域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的处理权限都应该集中到中央,将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噪声、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的处理权限放到地方,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问题其处理权限应该放到中央,而环境保护合作项目则可以放到地方,环境主管部门在工作中所起到的只是引导或指导的作用。

(二)加强人员和机构方面的建设。

精简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非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而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不但不能精简,反而要不断加强。从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在对其他国家机构进行精简的情况下,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因为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只注重发展经济,对于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导致环境污染欠账较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但环境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现有的生态环境可能还会进一步不断恶化,在将来的20年甚至30年里,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仍然不会有明显好转,所以,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保护。

(三)健全环境保护跨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

环境保护政策离不开部门发展政策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而不单单是某个部门的职能。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建立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不仅要有经济指标,而且也要有环境指标、人文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地区、单位和干部的业绩。要改变不平衡的管理体制,形成综合权力机构,就需要顺应政府机构改革的潮流,通过计划、预测,综合考虑潜在影响因素,协调各部门间综合处理经济、环境和社会的问题,加强跨部门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在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上,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一定的矛盾,健全环境保护的中央与地方的协调制度就显得尤为紧迫。

参考文献:

[1]胡双发,王国平。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兼容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5):91-96.

[2]邓志强,罗新星。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管理探索,2007,(5):19-21.

[3]游霞。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58-59.

[4]孙志燕,高世楫。环境政策存在的若干问题与调整思路[N].学习时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