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一体化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城乡公交一体化是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实事工程,结合目前面临的困境,提出如东县加快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乡公交; 发展困境; 应对措施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缓解交通阻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是解决城乡居民“最后一公里”公交出行问题的实事工程。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交通基本服务均等是如东县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一、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现状
2012年底,《如东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启动了我县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城市公交拓展、镇村公交试点,城乡三级客运线路网络形成,一体化服务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
(一)取得的成绩
1.城乡客运覆盖基本满足要求。我县拥有客车128辆5667座,客运线路47条,基本达到县城纵横全覆盖,县城通达所有镇(区),镇(区)全覆盖率达90%。2013年以来累计运送旅客2409.37万人次。基本保障城乡居民的公共交通需求,实现 “人便其行,行有所乘”。
2.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完善。已建城乡客运站亭144个、在建站亭81个,站牌959只,镇村公交回车场4个。洋口客运站、渭河路临时回流场充电桩已建成。新建了小洋口客运站、洋口港客运站、河口客运站、兵房客运站,新客运总站已全面启动建设。
3. 公交公益性逐年得到显现。校园专线特色接送解决了学生出行难、家长接送难的问题;城市公交对70周岁以上老人、残疾军人等五种人实行免费;在南通市县(市)区范围内率先启动了“江苏交通一卡通”,刷“普通卡”享受优惠,持“长寿卡”免费乘坐,目前正在组织优抚卡的发放。
4.客运行业形象全面得到提升。车型、标识、服装、服务标准“四统一”给全社会焕然一新的感觉,提升了行业形象。
(二)面临的困境
对照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我县还存在种种问题制约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1.车辆运力不足导致覆盖不广。我县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为1.5标台,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2.9%。对照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系(2013年修订)城市万人公交车≥15标台,实现程度至少应达到80%的要求,差距较大。现有运力严重不足,一些建成公路未通班线,班次时间间隔长,对此,群众不满意,诉求不断。
2.基础设施滞后造成转换不畅。目前城区无公交回车场和首末站,临时租用的场地和协议停放场地随时面临被收回的寰常怀鞘泄交线网基础薄弱,城乡公交覆盖力度不够;无公交专用车道导致交通拥堵。县城以外的镇(区)除新建的客运站外其他客运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没有换乘节点,有的车辆只能临时停在路边,存在安全隐患。
3. 公交亏损严重制约公交服务发展。目前分类定额补贴远不能弥补县内公交连年的亏损。受经济效益的影响公交的公益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群众呼吁制定优惠乘车政策降低票价。机动运力和驾驶员储备不足,当车辆发生故障、保养、检测等只能停班。
4.惯有出行习惯限制公交发展速度。如东地理位置偏僻,城市框架小,道路窄,本地人口为主,流动人口少,城乡居民习惯以摩托车、自行车、电瓶车等为出行工具。加之受人力三轮车、“黑车”的冲击,城乡客运县内班线规模、效益得不到保障,陷入了“客源减少-效益下降-减车降亏-间隔拉长-客源进一步减少”的恶性循环。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委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目标对公共客运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推进公众出行服务现代化”中提出积极发展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公交,推进“公交都市”建设;以公交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提升农村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发展公交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方向,需要探索符合地方条件与市民需求的公交发展模式。
如东城乡公交底子薄,发展阻力大,但依然存在巨大潜在的需求。 “十三五”时期是如东交通运输发展向运输服务提升的加速转换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便捷、高速、舒适的客运交通需求日趋明显,城乡居民对城乡均等化运输服务诉求更加强烈,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亟需落实。
三、应对措施
树立公交优先的理念,积极探索推进,全力打造县内“全域公交”,形成城市、城镇、镇村三级公交网络贯通融合,路、站、运配套设施齐全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转型升级。
1.科学编制公交规划,加快公套设施建设。
按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功能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公交一体化,城市公交、城镇客运、镇村公交三级客运及相关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公交枢纽站、回车场、农村客运站、公交换乘站等公交基础设施,形成城、镇、村三级客运站网络体系。
加快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公交换乘枢纽、调度中心、回车场、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农村客运站、加气和充电站等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做好农桥拓宽改造以及安保、绿化工程,为镇村公交运行提供通畅、安全、优美的道路通行条件。
2.调整优化公交网络,推进智能公交系统建设。
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加大公交车辆投放,对县内客运实行全域公交和公交票价,加强新老城区公交衔接,提高老城区通达深度,减少覆盖盲区;合理布局、全面开通城镇公交,提高辐射程度;加密城乡公交线路,实现新建公路全覆盖,镇村公交实现节点运输。加快发展镇村公交,合理安排营运线路、营运时间,合理设置首末站、候车亭、线路牌等配套设施,科学设置换乘站点,强化城乡客运线路衔接。
施公交“一卡通”工程,建设公交智能调度中心和公交出行信息服务查询系统,城市主要客流走廊和各中心镇客运站建成一批公交电子站牌等出行服务信息设施。开发公交APP软件,实时查询线路信息、到站信息、公共自行车信息、出租车服务信息等,在公交车上安装车载移动支付终端,通过APP扫码上车,让市民可以享受合理规划行程、节省候车时间、方便支付费用等便捷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公交财政补贴机制。
公交公司要不断完善公交服务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严格岗前培训,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品质,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要进一步细化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加强日常考核,将服务质量与劳动报酬挂钩,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营造良好的公交出行环境。
完善公交补贴机制,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除上级专项补贴外,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按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补贴的“五统一”模式实施,确保镇(区)客运站场覆盖率100%。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合理界定企业成本,经营补贴;对公交企业亏损实行兜底补贴,按照“年初预算、季初预拨、年底核算”的办法,做到公交补贴优先审计拨付,保障公交事业发展。
4.加大公交惠民力度,努力引导市民公交出行。
〔论文摘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启这7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例,论述了基层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解决办法。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于2002年4月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为文化共享工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通过工程服务网络,以互联网、卫星、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光盘、移动播放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文化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的重大文化项目,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共享工程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努力实现“村村通”。
1文化共享工程的特点
1.1海量资源
目前,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总量已经超过69TBo 28个省级分中心已接入电子政务外网,日均资源传输量最高可达到100GB,实现了大量音视频资源的传输下载。根据文化共享工程的规划,到2010年,信息资源总量达到100TB,其中国家中心要建设20TB,将形成以国家中心为主各省级分中心共同建设的资源建设体系。
1.2传输手段多样
经过几年的发展,文化共享工程的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渠道、不同手段的传输方法。互联网、电视网、卫星网等等,针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传输方法。
1.3资源丰富多彩
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分为十几个类目,其内容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农业生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影视艺术、文化曲艺等等。这些信息资源贴近百姓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2文化共享工程在霸州的开展
霸州市是文化部2006年确定的全国中西部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00个试点县市之一。目前,霸州市共有共享工程支中心一个,乡镇基层网点巧个,村基层服务点41个,已初步形了成以市馆为主干、以乡镇为节点、以各社区村街网点为基点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并且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信息专报制度,各基层网点每月将本网点的工作内容、意见建议等上报霸州市文化共享支中心,再由霸州市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上报廊坊市中心。
霸州市文化共享体系建立以来,支中心以及各基层网点结合自身特点,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与设备为全市农民提供了的丰富多彩文化生活,尤其是电影与戏曲节目,农林科技节目,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党的温馨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强有力地推动霸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霸州市文化共享工作的突出表现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扬与鼓励,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及省中心的领导曾多次来霸州参观指导工作。
3文化共享工程在基层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文化共享工程一步步开展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霸州市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笔者简单提出了基层工作中巫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间题的思路。
3.1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
目前,由于很多地区的文化共享工程的传输模式是卫星传输,国家通过卫星向各层级网点传输信息资源,所以导致各地的信息资源是一样的。卫星方式的优点缺点都是显而易见的,卫星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其广播式的资源传输与服务方式,不因服务网点的增多而增加网络带宽的负载,这就使得基层网点越多,卫星模式的性价比越高,而且卫星模式不受地面网络线路的限制,在网络建设薄弱的偏远地区越发体现该模式的优越性。但是,作为一种单向广播方式,它缺少互动性,在实际利用中我们不得不考虑针对性的问题。例如,霸州市南孟镇的某村有种植大棚韭菜的农户,而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中并无这方面的资料。这时最好的选择是由市级支中心甚至是县级来补充资源,把农户需要的资源送到基层点。在文化共享工程今后的工作中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得到重视,加大对市县级支中心的投入,充分利用支中心的资源,辐射支中心本地各基层网点。在加大对市县级中心投人的同时,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某地需要什么信息,先在平台上需求,若其他地区已经建设了相关的数字资源,两地之间就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传递、共享相关资源,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节省了资金。
3.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要与当地情况相结合
在前几批次建设的共享工程各基层网点中,网点的的设备主要包括服务器、卫星天线、投影仪、幕布、音响等。这其中的服务器与卫星天线属于较难维修的设备,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专门的工具来维修与调试。而目前基层网点的人员一般只具备使用的能力,维修对基层网点的工作人员来说较为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共享工程基层点的建设应该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以方便实用为原则,综合各种共享手段的优劣,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受教育程度,使文化共享工程真正成为当地人民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比如霸州,作为一个比邻京津的县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基础设施完整,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传输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而不必依赖卫星传输,这样也不会有转星、高频头损坏等一些复杂的问题出现,也方便基层工作的开展。霸州地区下一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即将开展,接下来即将覆盖基层点将采用IPTV十电视网的方式,同时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是一条适合霸州地区建设文化共享共亨的路,是结合了3年来本地区工作经验及学习全国其他文化共享工程先进地区经验所得到的成果。
3. 3文化共享工程的人员素质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主要面对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目的是打破这些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农村地区与城镇的“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而广大农村地区,懂电脑、会操作的人员有限,经常出现有些地方有设备、无人会操作的现象。因此,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巩固技术队伍基础,结合工程的现状,因地制宜、分级组织培训,开展技术交流是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亚需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针对基层网点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各级中心应该采取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高基层网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与方法。培训授课是效果比较好的一种形式,其直接性和反馈性可以使受培训人员更好的掌握关于共享工程的相关技术知识。2007年9月20日,霸州市文化共享工程培训会议在霸州市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举行,来自全市各个基层点的30多人参加了培训,支中心的技术人员向受训人员做了有关共享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及排除等技术讲解,每个参训人员都要实际操作,遇到问题立即解决,确保受训人员真正掌握相关技术。
一、 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城乡公交一体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 打破原来的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协调发展过程。据调查了解,海宁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公车公营”的运行模式,更是全国的首创。一年来,海宁市已经投入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新添置空调中型客车130辆,开通公交线路30条,其中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20条,辐射全市147个行政村,城乡公交通村率达到91.3%,预计2005年底,全市所有道路全部达到通车标准,力争实现村村通公交,路路有公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对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政策表示非常赞成,认为公交城乡一体化给出行带来方便,乘公交车进城明显人数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实惠,是一项利国利民,使居民、经营者、社会多赢的好措施,为海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详见问卷调查汇总表)
二、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效果: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对原有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 海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为城乡客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公交由城建部门管理,客运班线由交通部门管理,一直是“两张皮”。经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公交统一由交通行业管理,城市道路及站点向农村公交开放,大大方便了农民进城
(二)优化了运营结构,实现“公车公营”。
海宁在城乡公交的经营方式上完全吸取城市公交车优点,实施“公车公营”。即全部收回原来的个人产权,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由公司运营。并实行车辆循环,旅客上车买票,途中设置站点,到站停靠的运营方式,彻底解决了农村客运市场出现的“三客”问题(拉客、骗客、甩客)问题。
(三)实行了区域经营,提高农村班车覆盖率。
海宁公交车实行区域经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实行划片经营,可以把热线的经济效益弥补冷线,解决客运矛盾,提高农村班车的覆盖率。
(四)改革了公交票价制度,确保农民从中受益。
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城乡公交一元钱的同票同价,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实惠。
三、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客运集约化程度低
前几年,受有路大家走,有车大家开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客运单车承包经营现象十分普遍。经营费用高,服务质量差,抢拉客源、超时间运行,恶性竞争,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规范健康发展,
(二)农村乡镇客运场站太少。
虽然海宁市日前的行政自然村通车率和道路覆盖率都居全国前列,但大多数的乡镇没有汽车客运站场,客远站点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客运需求。
(三)村级道路建设速度不快。
道路建设状况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和前提,趋势影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海宁现在公路网密度达61KM,居全省前列,但提出的“等级公路通行政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尤其是村级公路建设速度还不快。
(四)农村客运使用的车型多,适用车型少。
现有农村客运的车型多、杂,但这些车型备有较大的空间装货的不多,有下置式行李仓的车也不多,与农民所期望的车型不一致。农民出行需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农副产品,所以农民还是不得不选择农用车、三轮车进城。
四、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进措施
调查中,我们6个人都为海宁的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取得的成效感到由衷的自豪,觉得海宁的经验应该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但是海宁公交自身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改进措施大体可考虑:
(一)使路、站、车一体化、高效化。
在新建或改建通村公路时,应使路、站、车一体化。建路时,应该考虑设置旅客停靠站点(最好是港湾式),同时推荐使用适合农村客运的经济客车车型,把路、站能进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则更能避免重复建设,体现高效。
(二)合理调整客运线路。
要根据海宁农村的村镇公路规模、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行政村公交的通车需要,合理调整客运线路。避免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弃冷线争热线和挤干线的做法,保证城乡客运有序、健康发展。
(三)完善公车公营体制。
对原有的农村客运个体经营户逐步进行公司化改造, 实行公车公营。尽可能地使公交车安装统一样式的线路标志牌,实行统一站点,统一票价,统一车型、颜色和标志,统一结算,统一着装, 提高城乡公交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
我市还应该加大对县乡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鼓励、补助乡镇或村级组织甚至于个人投资建设村级公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存在的道路不通,网络不全的问题,为城乡公交一体化创造基础条件。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 区域经济;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近年来,为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二元体结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和乡村以各自发展为主、互向割裂的局面。目前的城乡管理与规划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土地规划不够科学,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城乡一体化要想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好良好的基础。城乡一体化主要实现行政区域内部之间城乡的协调与发展,但是行政区域化则更多的是侧向于跨行政区域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发展。所以说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前期和基本基础。另外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制度与空间的一体化等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但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与实践任务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关联性。本文在对城乡一体化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化经济的发展谈了一些看法。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城乡一体化从规划指出就必须树立城乡并重的观念,为实现经济的再发展就必须彻底消除规划只为城市服务的思想,在城乡一体的规划中既要充分重视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还要重视兼顾公平与平等的原则。对于城乡规划中各组成部分必须在发展战略上平等的对待,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以前的二元制结构一方面造成了农产品难以顺利的走进市场,一方面还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在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各自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造成了经济组织对行政机构的严重依赖,其作用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经济一体化更是
如同空中楼阁。因此,城乡规划必须循序渐进地把分裂型的管理向空间性的行政管理转变,把有“户”的管理向“人”的管理转变,注重实现上岗就业的平等,注重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综合而言,就是建立协调性、互利性的新经济模式,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体系,可见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尤为重要,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城乡一体化就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基础之上,实现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与各种资源的流通顺畅化,配置合理化,建立起相互协调发展经济模式,达到通过城市经济来带动乡体经济,利用乡体经济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再发展的目的,形成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融合的局面。具体而言就是打破对立的形态,实现和谐与共荣,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现代化、生态和谐等方面的新格局。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具备的基础之上。它要具备的条件是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逐步迈向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步开始向郊区开始扩散;具有都市型风格的农业现代化已经基本成型;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格局已经形成;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把多个行政体经济进行组合建立起更加大的经济共同体。它能起到把区域作为基础来提高资源配置率的作用。达到这一条件必须要把涉及整体影响商品与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碍消除掉;彻底消除掉以区域界线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歧视政策和行政行为;中心城市必须具备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已经形成了区域之间比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建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城乡一体化要实现在市场、交通、制度、产业和空间的一体化,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实践任务,其关系非常的密切。
三、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城乡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
对城乡经济进行科学的统筹,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把城乡的发展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城乡之间的今后发展和规划布局进行合理的协调。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既不能照搬照抄,又不能闭门造车,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而周密的统筹规划,打破以城乡为界限的经济运作模式,把依靠城市为中心发展的经济团体和附近的乡村乡镇的据点联系成一个整体。科学的编制在人口发展、土地的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实现城乡之间空间布局的优化和资源配置的科学,以达到促进城乡在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不断地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规划发展。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
对城乡产业进行统筹必须要以新型的工业化作为主导,必须调解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力布局进行优化,不断地推进比较优秀的工业结构布局,把工业的整体实力进行提高。把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逐步向城市中心和集聚点转移,由此来推动产品的竞争实力和经济素质的提高。改变旧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地使农业产业体系得到健全的发展,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使农业市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打造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措施逐渐向农村倾斜,推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对各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建立起城乡产业分工相对合理的发展格局,打造新的经济格局,实现配置的一体化,打造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体。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
对于城乡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必须合理对待、认真安排,尤其是要加快在县城与乡村之间的绿化、重点道路、排水、供气、供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引导城市基础建设发展向农村地带,建设成综合性比较高的交通网络,切实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带动作用。通过基础设施的建立,提高公共服务的同享度,能有效地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差距,通盘规划农村的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实现以城市为主要中心和城市带乡镇的经济体,做到城乡建设的一体化。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
把国家公共财政的范围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扩大,保证农村的服务体系和社会的保障体系更加的完善,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加快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的并轨。农民、市民必须同等对待,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等。在整体管理上农村达到城市享有的就业、文
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
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过程。制定科学的城乡发展战略,切实发挥中心城市之间的区域性经济纽带作用,切实缩短城乡之间的存在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最终达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学,2007,1.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考察 思考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成都市双流县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以‘三个集中’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使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双流县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及经验
1.观念新,科学谋划发展大局
双流县委、县政府形成了“把规划做好了,花再多的钱也是 ‘小钱’,规划开支不封顶”的共识,先后投入1亿余元邀请国外知名规划公司进行高标准的策划,形成了科学的规划体系。
2.思路新,政策对接灵活
双流县提出以“三个集中”的发展思路,通过“拆院并院”,把分散居住的民房拆掉,农民到集镇或是中心村居住,农民退出的宅基地复耕后,与当地土地连成一片向业主规模流转。
3.模式新,利益兼顾较好
一是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项目模式,成功打造了双流县的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旅游风景区。二是探索休闲经济,产业支撑的发展模式。目前,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已成功引进50多个项目,并成功促进了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三是发展景观化园区。即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开发土地集约化。四是创立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的生活模式。构建农村保障体系、构建城乡教育体系、构建农民就业体系等三大体系。五是搭建融资平台,引导民间积蓄投资模式。六是实现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飚升“双赢”模式。围绕花卉、蔬菜生产经营和都市旅游观光项目开发,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增收和集中居住等问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中心城区得以全面接轨。
4.措施新,规划落实到位
实现了城乡社会管理组织、管理方式、服务设施、服务标准的一体化。双流县积极探索“三个集中”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荣登西部冠军宝座。
二、双流县城乡一体化给我们的启示
1.科学规划是首要
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将城市规划变为城乡一体化规划,从城区郊区到乡镇村落,从工商业到农业到旅游业、文化产业,都将规划放在首位,超前做好规划。有了科学规划发展。一系列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对各类资源配置主体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充分显示了政府尊重发展规律和科学态度,还从起点上提升了城乡一体化的质量,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2.改革创新是关键
成都双流县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创新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比如在土地集约利用上,鼓励农村通过土地整理、拆院并院等措施,将农村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等量挂钩到城市规划区有偿使用,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价值最大化。比如在户籍制度上成都市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但又对农民原有的农村产权等利益进行保留,这标志着成都市在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上走在全国前列。
3.产业发展是支撑
城都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始终把群众致富放在心中,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双流县的“三个集中”的最终目标也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发展成果实现全民共享。
4.以人为本是原则
成都双流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把解决群众收入问题作为头等大事,采取了系列措施让农民有稳定收入,致力于满足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共同需要,使长期处于困境的农民群体与城市居民一样普遍受益。
三、推进荔城区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1.思路创新
统筹荔城区城乡发展,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以争创科学发展示范,提升宜居荔城,打造文化荔城为目标,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繁荣、和谐、宜居的荔城,争当莆田市的排头兵,努力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城乡一体化。一是在新农村建设上,要充分发掘本乡本土的品牌优势,总结推广黄石居委会建设示范点、西天尾后黄村古民居游览观光、新度沟扣村农村社区建设经验。二是在园区的建设上,依托黄石工业园区、荔城经济开发区,引导产业走集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2.模式创新
一是借鉴双流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集体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模式,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引导已经从事二三产业的群众,用宅基地置换住房或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保;引导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依托专业经济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二是借鉴成都双流县发展观光农业的模式,发展体验、悠闲型乡村旅游。三是借鉴其融资模式,比如引进、组建担保公司,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以搭建新的融资平台;或充分利用区国有投资公司等融资平台,引导民间积蓄投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和农村贷款难。
3.机制创新
必须下大气力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结构,彻底解决体制制约问题。要以莆田市被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验试点为契机,勇于实践、敢闯敢试,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