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顶岗实习报告

机械顶岗实习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顶岗实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顶岗实习报告

机械顶岗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 无论是对于自己的技能能力或者是社会的生活能力都有显著的提升。

本人参加实习的这一年中,令我感到十分充实。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我在领导及各位师傅的支持与帮助下,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公司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一年来的学习与工作,工作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工作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 同时也更加能够深入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从一个学生到能够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工作人员的蜕变,从一个只懂得一些理论知识到能够熟练动手操作的专业人员的蜕变,这一年对我人生的意义都是极其重要的。

在工作方面:从刚开始只能看懂部分零件,仅限于知道它的名字,和作用,到能够修理部分损坏的部件, 完美完成一个飞跃,同时经过领导和同事的细心教导打出较硬的基础是最为重要的。

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跟着师傅巡视电梯,认真的记录各个电梯的一些小毛病,仔细记下师傅是如何修理电梯的笔记,以便于以后在修理电梯不懂时自己的参考。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总结经验。

都在自己的笔记范围之内,明白电梯的主机电源和照明电源要分不同的线路,已防止主机断电后没有照明。

这一年中也处理过许多的紧急事件,比如电梯关人,怎么把人放出来。 刚到那第一次动手操作就是盘车,目的就是放人。必须保证电梯每个安全开关的灵敏,工作时更是容不得一次较为严重的错误,电梯是特种行业,如果有一次较严重的事故都不是自己能够承受的起的。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成功的完成了实习任务,实现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学到了专业知识,学到了很多与人沟通的技巧,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思想收获:通过这次顶岗实习,我感觉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思想变得成熟了,不再像学生那样孩子气,那样幼稚了,我开始学会用成人化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不光为自己思考,也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式为别人思考。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变得成熟了,不再做白日梦,而是懂得了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给社会创造财富,给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社会是很现实的,也是很公平的,一份付出就会有一份收获,不要幻想未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实践者。我体会了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人员要担得起“责任”二字,每个人都要认真努力,对自己所管的的区域或工作负责,一丝不苟做事,不然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是我们个人弥补不了的。

机械顶岗实习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质量控制;机械制造专业

高职教育的办学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它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企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和能力培养上。因此,对于这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进行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和任务。基于这个原因,高职院校将与能力培养最为直接的课程设置作为能力培养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案,在最初进行专业设置时,就已经把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所必需的知识支撑与具体课程对应起来,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具备了明确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当然,作为高职院校系统化教学的课程设置,它有着能力培养和形成知识多元性、综合性的规律和特点,仅仅简单地就某一种能力,开设具体相关知识的课程,其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其他相关知识的补充,致使能力形成的基础产生缺陷。因此,在高职课程的设置中,不仅要把直接对于能力的形成产生最为直接意义的课程作为主干课程,还必须把能力形成所必需的相关知识的课程作为辅助,使课程设置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我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基于本地企业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和质量控制方案。

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在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校企双方组成专业课程开发专家小组,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明确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群及相关职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教、学、做合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合作,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确定岗位群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行业技术标准和学生持续发展需要,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构建

邀请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结合社会需求和企业的具体要求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修订,并围绕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在技术专家的参与指导下,确定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岗位任务描述,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融合“双证”教学内容,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认定 “一体化”

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认定有机结合,客观评估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认定实现一体化,社会培训与认证一体化。

二、课程体系模块

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构成:通识能力模块、职业通识能力模块、职业岗位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按类别分为素质提升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定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三、教学计划安排表

1.全学程时间安排表

见表1。

2.教学计划进程

按照课程的类别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安排课程教学。

3.教学课程设计及课时比例表

见表2。

四、质量监控保障机制

1.课内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建立了三级教学管理系统,一级是由学校领导督查和评督处负责的顶层管理系统;二级是由系部与教务处负责的中层管理系统,负责落实学院的教学规划;三级是由教研室负责的基层管理系统,具体安排落实学院和系部教学计划。

(1)学院领导督查和评督处管理系统。校领导和评督处每学期开学之初即制订本期听课计划。该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既要检查那些平时学生反映比较好的老师的授课情况,更要对那些学生评教反映一般的教师的授课起督促作用。听课后认真填写《教学督导委员会课堂教学评估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进行检查、评价,该评价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之一。

(2)系部与教务处管理系统。系部负责教学质量体系的实施,负责落实系部级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课程教师梯队建设、审定课程主讲教师资格;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系统改革;做好专 业、课程、教材、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尤其是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重点教材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以及青年教师培养等工作;配合学校完成对各教学环节教学工作的状态监控和质量评估。

以教务处为主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包括教学质量意见、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听课、各类教学评估和检查、学生信息员信息、毕业就业信息等。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收集各级各类人员和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意见;对教风学风建设、教学改革的有关建 议;对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意见和建议等。经过统计、分析、汇总、处理各类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教学质量论证决策系统提供决策依据。

由教务处负责教学状态及质量测评结果,应做到信息及时到位,问题、责任到人,并限期整改。对于通过教学检查、质量抽查及其他渠道获取的教学信息,要通过文件、报告、简报或校内媒体等方式及时给有关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必要时通过教学工作委员会召开教学信息反馈会,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有关系(部)、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班级,敦促各类问题尽快解决。

系部与教务处检查教师日常授课情况及教学运行情况。重点检查课程授课计划、教案是否完整。

(3)教研室管理系统。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管理机构,它在提升教学质量过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一是发挥组织管理作用的范围广,覆盖了该部门所有的授课教师。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要体现教研室的传帮带的功能。二是管理最为细致:从教材的选择开始, 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安排,尤其是授课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是否明确,各章节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疑点是否突出;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手段的采用是否先进、合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运用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学进度安排是否合理;课后作业安排是否适当。

2.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生产过程中建立实际工作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实训教学管理由系部、教务处、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负责全校学生实训的管理与监督检查。

(1)实训教学计划的管理。实训教学计划由系部相关教研室带训老师编写,系部审核,报教务处批准后列入实施计划执行。实训教学计划设计应以学生训练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生动手,采用认识见习、多媒体教学、模型制作、实践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展开,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得到发展,适应现代企业提出的要求。

(2)实训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教务处、各系部和实训基地共同负责学生实训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检查。学生实训的日常检查由各系部负责。各系部要经常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知识教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同时要求学生爱护仪器设备,保持环境的整洁和整齐,确保实验实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务处和系部每年对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检查1~2次,及时了解学生实训情况,与实训基地一起共同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3.毕业顶岗实习管理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项实践训练之后,到生产第一线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现场实习;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产学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保证毕业生顶岗实习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办法。

(1)建立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建立顶岗实习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学校教务处、就业处、系部、企业人资部门等相关部门代表组成,对顶岗实习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处理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等各项具体事宜。

(2)顶岗实习教学计划的管理。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应该包括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及实习计划,由系部和实习单位带教老师共同编写,系部主任审核,报教务处批准后列入实施计划执行。

(3)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与监控。学生要严格执行学校顶岗实习管理暂行规定,按要求完成实习教学任务。教务处、系部和顶岗实习基地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检查。顶岗实习基地的具体教学工作由基地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负责。学校组织教务处、系部和就业处与实习基地加强衔接,每期对顶岗实习基地企业进行访问调查,及时了解顶岗实习的学生生活和工作情况,共同探讨解决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顶岗实习鉴定的管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由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接受实习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水平、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学生实习完成时应上交如下文件: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在报告中提供劳动照片等资料;企业考勤 (有公章);企业评价考核表(有公章)。

(5)成绩评定方法。有关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评定学生表现及成绩,其中:

各工位实践成绩和企业评价――50%。

劳动纪律――20%。

实习笔记、实习报告――30%。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从理论到实践的复杂的系统过程。我校机械制造类课程体系采取的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仍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检验,需要不断地总结修正。

参考文献:

[1]王新荣,张 霞,王俊发,等.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整体优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03).

[2]柳 青,张辛喜.高职机械类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09(02).

[3]田彩萍.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4]龚永坚,成 军.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与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机械顶岗实习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 高职教育 就业

一、引言

我院在2008年开设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招收51名学生,2009年招收78名学生。目前,2008级的就业情况为:10人到中铁十二局二公司,10人到中铁四局五公司,10人到中铁十一局二公司,6人到南宁恒欣工程劳务公司,5人到中铁十三局三公司;2009级顶岗情况为:26人到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16人到浙江联顺道路筑养科技有限公司,10人到中隧二处,6人到天路公司,2人到浙江交工集体,5人到新疆北新路桥公司,1人到中铁港航局,1人到西安军械修理厂,1人到渭南有色合金焊料厂,1人到上海劳务公司。2008级就业率和2009级顶岗率高达100%。而且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还有好多企业联系我院招聘学生。从这两届学生的就业和顶岗情况来分析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就业岗位、学生跳槽、就业中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来寻找一些相应的对策,以便于更好的去开拓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学生就业空间。为其他同类院校相近专业拓展就业开拓思路。

二、就业顶岗岗位分析

2008级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为:中铁四局五公司5人负责机械设备管理及油料管理,1人搅拌站站长,4人架桥队分管架桥物资。中铁十三局大部分管物资机械,个别人搞技术(测量),中铁十二局以开盾构机为主,中隧四处(南宁劳务公司)也是以负责物资机械管理为主。其中机械管理和油料发放主要的任务是负责设备的调配、做好设备的进场及合同签订、与当地供电公司协调好工程用电、油料的核算与管理。搅拌站站长职务的主要负责的是管理项目部所有机械的租赁与使用管理兼职搅拌站所有调配。

2009级顶岗实习的情况是: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26人分别在南京地铁和北京地铁,有些人做各种资料,有些人干电工,有的开盾构机。浙江赤道筑养路机械公司16人,其中3人搞CAD制图,主要是画CAD图纸、整理图纸,4人负责开ASTEC型搅拌站,主要是操作和维修,3人负责安装和调试搅拌站,1人质检,负责检验生产部做出来机械的合格程度,3人是搞售后服务。中隧二处的10人,有1人是盾构司机,1人是电工,1人是机械维修,中铁十局二公司的主要是从事机械管理的工作。

从以上情况分析,2009级岗位群比2008级的多,顶岗的工作单位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好多同学已经转变了就业观念,也开始瞄准了私企,转变了去国企比较有保障的想法。而且许多同学都放下大学生的架子,踏踏实实地工作,转变了原来大学生只是去做管理工作的观念,这是比较值得我们惊喜的地方,如果现在的大学生都有这样的观念的话,我们国家的实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跳槽情况分析

2008级51人顶岗实习,结束实习后大部分人留在了原来的岗位,只有5人离开了原顶岗单位,原因是由于有些同学身体状况不好,适应不了恶劣气候,还有的同学是在岗位没兴趣,还有的是家庭的原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不稳定,也有能力帮孩子找到好的工作。2009级的同学去顶岗才几个月,但是已经有6人选择了重新寻找单位,原因也是身体原因,受不了高温、高寒等天气状况,还有的是因为得病不能继续在原顶岗单位实习,也有的是因为嫌工作性质不好,常年在外所以选择稳定的工作性质,还有的是因为地域问题,不愿意在偏远的地方工作,想在城市工作;还有的是因为待遇低的问题选择跳槽。针对上述情况,学院应该有针对性地去给学生推荐就业。

四、就业时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

根据对08、09级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企业的性质、签订的合同的方式,是国企还是私企,是正式合同还是劳务合同。80%的同学还是选择去国企就业,私企不愿意去,大多数人优先选择的是签订正式合同的单位;然后才考虑签订劳务合同的企业,原因是因为感觉国企更加稳定。私企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合同的问题也是为了寻求稳定,觉得劳务合同对他们压力比较大,怕可能随时被劳务公司辞退而失业。其次,学生考虑的就是待遇问题,待遇低的不愿意去。再次,就是考虑工作环境的问题,有的学生愿意去大城市,有的愿意去偏远的地方。这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我院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只有少部分来自于城市。根据调查,来自农村的学生很容易适应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而城市的学生相对来讲,适应性差些。奇怪的是,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状态下就业的,都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只是单纯地为了一份工作。对以后自己的发展空间考虑的也不多。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摆脱困扰他们的就业问题,是我们高职教育者研究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帮助学生清除他们就业时面临的困扰:

1.经常分别引进国企和私企的人员来给学生做报告,让他们一点一滴地去了解各种类型的企业的优缺点,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和企业人员进行沟通,潜移默化地打消私企不如国企的想法。

2.增设一些有关与合同方面的课程,让他们能很好地了解正式合同和劳务合同的区别,而且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将来从事机械管理工作的同学来讲也特别重要,因为现在的工地上很大一部分都是采用租赁的形式,这样租赁合同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或者是采购合同,由于工程机械的价格都是非常昂贵的,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我们开设这样的课程,也会使企业更愿意要我们的学生,给学生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3.学生的素质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们学院一直以来比较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德修身、技立业的校训时刻激励着每位学生成长,而且组织了大量的社团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但是做的还远远不够,对于人生发展规划、职业规划这样的教育课程应该加强,应该让每个学生对他自己的就业意愿非常明确,真正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不是处于被动地去选择职业,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没什么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对我院2008、2009级工程机械运用维护专业以上四个方面的学生顶岗就业的状况分析,得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整体就业情况良好,而且在工程单位目前还需要大量的这方面的人才,尤其是要能真正吃苦耐劳的下得去工地的高素质的人才。那么,别的领域内的状况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希望在工程领域的此专业的就业情况分析能帮助到同类院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对于我校的这个专业来讲,还要拓宽就业渠道,向别的领域进军。

参考文献:

机械顶岗实习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模式;认识实习;顶岗实习

作者简介:鲍怀富(1955-),男,山东临邑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教授。(山东济南2502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02-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下面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粗浅的见解。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利用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上。目前,各职业院校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而不同,最为常见的有“2.5+0.5”、“1+0.5+1+0.5”、“2+1”等培养模式。我们采用的是“2+1+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是“一认识、二调查、三培训、四顶岗”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是2年在校学习,1年顶岗实习,还要补充部分认识实习、暑假企业社会调查、顶岗实习前专项培训。

一、“一认识”的教学模式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到校,对专业认识的认知非常肤浅甚至一点也不懂,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学什么的,自己毕业后去做什么。为了使学生认识这个问题,目标明确,有学习的动力和方向,除了进行较为细致的专业教育以外,到校外实践基地认识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安排1~2周到校外实践基地认识实习,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参观、认识实习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结合专业教育,很容易就理解了自己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自己以后的工作是做什么的。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热情和积极性,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我们通过2届学生到济南慧诚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大汉建筑机械有限公司、济南吉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青岛腾龙门窗制造有限公司等几家典型的实践基地参观实习,配备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现场指导和讲解,认真安排计划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和管理,详细周到考虑每一个细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搭配分组,取得明显效果。

二、“二调查”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特别是通过到校外实践基地参观认识实习,对专业建立了感性的认识。但是,要对专业有更深的了解,知道专业具体有哪些岗位群,有哪些典型的岗位和典型的任务,企业急需要哪些专业人才,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的文化素养需求等都需要深入的调查、学习和在学生内心深处不断地积淀。我们安排学生通过暑假近2个月的企业实践和专项调查,不但收集到上述信息,还提前进入了社会,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为学生奠定了学好专业的基础和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在安排这一环节过程中首先要精选实训基地和企业,也就是专业教师首先要确定调查的目标、方法方式、计划要求、调查报告内容和要求,然后进行企业调查,选出满足学生进行企业社会调查要求的企业。特别是组织安排,选择哪些企业,每个企业去多少学生,选择多少企业,有哪些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负责管理和指导,制订哪些规章制度和措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等等。这些问题工作量大,还要针对实际情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这一“调查实习”环节的效果好坏和成败。通过2年的实践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也取得许多成绩。通过社会和企业调查实践,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初步确定了自己将来希望做什么,自己可能要做什么,哪些工作和岗位适合自己,自己今后要学习什么,重点要学习哪些科目、哪些知识,特别是今后要学习哪些技能、哪些技术。学习目标明确,动力增强,效果显著。通过社会和企业调查,大多数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认真听课的多了,提问题的多了,迟到旷课的少了,上课睡觉和玩手机的少了;课外时间自觉到图书馆学习看书的多了,上网玩游戏的少了,特别是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多了,破坏纪律的少了。许多学生变得明显成熟了,长大了,懂事了。我们的确尝试了学生进行社会和企业调查的甜果。但是也得到许多教训,比如组织安排的不好、企业课题选择的不当、指导检查不到位、经费不足,特别是领导和教师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更重要的是企业和社会不配合等等。这些都会大大降低企业调查效果。所以,“二调查”的教学模式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决不能“放羊”。

三、“三培训”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2年的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实验实训、间断的校外实习参观、专项校外教学和假期企业社会调查实践,已经完成校内教学计划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去企业顶岗实习的基本条件。但是,为了使学生满足企业的需求,缩短熟练顶岗的时间,下厂前要对学生有针对性训练和培训。如要针对具体企业的产品生产进行基本工艺和设备的培训。对于专项技能如钳工、电工、计算机绘图、数控编程和操作等进行强化训练。经过3~5周的专项培训和强化训练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企业非常欢迎。针对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专项培训难度很大。因为企业产品工艺和设备变数较大,范围较广,特别是先进的技术和领先的设备,专业教师掌握十分困难。解决的办法是,首先要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立和发展校外实践基地,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后要求专业教师固定企业实习和下厂锻炼;个别情况可以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内或在企业对师生进行专项讲座和培训等。顶岗前的专项培训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性专业培训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产学结合的基石,是建立良好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效保障,是解决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单位难题的有效方法,是搞好后继学生顶岗实习的根本保证。所以,学校领导,特别是系部领导必须对这一环节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确保这一关键环节的有效落实。

四、“四顶岗”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其中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目前,各研究机构和各职业院校都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力求寻找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归纳和总结了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

针对专业岗位群要尽可能宽和全面。学生顶岗实习不是就业,不能在一个岗位实习一年,学生要在专业岗位群不同的典型重要岗位轮流顶岗实习,进行较全面的实习和实训,以便毕业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区别于中专和技工。在这方面一定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尽力协调企业的利益,确保企业的支持和配合。精选企业,和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适当给予企业和技术人员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便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2.教学指导

教学指导主要由企业导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兼职教师来完成。学院专职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现场实地指导,和企业兼职教师有效配合,做好教学内容的计划、组织和安排协调,进行理论、实践和思想等全面的、深层次的指导工作。同时,要求和学生通过网络、QQ等方式进行交流指导,保证达到顶岗实习的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兼职教师的选择、培养、管理和附加待遇等问题,这也是完成顶岗实习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3.组织管理

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是极其重要的,直接关系到这一教学环节的成败。首先,学校要制订相关规定,保证有章可循。在学生确定实习单位时,通过双向招聘会进行初步定位,学校在根据学生和企业实际进行综合调整,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下和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保证顶岗实习期间的稳定性。特别是严格控制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的情况,在严格审批手续的同时,家长、学生和学校签订顶岗实习就业保证协议,确保学生就业的前提下才能自找实习单位。在实习过程中,实行专职教师定企业、定学生的方式,和专职辅导员以及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包括自找实习单位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过程表现、实际能力、实习周记、毕业答辩评定顶岗实习成绩,严格控制,对实习不合格的坚决不发毕业证。在此过程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初到企业,方方面面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必须依靠学校,特别是专职教师、辅导员的引导教育,逐步变成一个合格的企业人、社会人。学生的实习补助待遇、工作环境也要和企业友好协商,这也是保证顶岗实习稳定的重要方面。切忌使学生放任自流,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实习效果。

4.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

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结合顶岗实习的内容,编写研究报告、工艺或工装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建议、综合报告等。没有必要撰写不符合实际的研究论文。再说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顶岗实习无关的内容和资料。学生也不一定必须回校集中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指导教师可以到学生集中实习点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这样既合情合理,也便于操作,确实是一个较好的方式。指导教师以校内教师为主,也可配以校外具有指导能力的企业技术人员为辅。重点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专业内容、格式和写作等方面,同时根据实际给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和进行适当范围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切忌走马观花、得过且过的做法,确保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

5.与就业结合

顶岗实习单位的确定就是双向选择,学校精选企业,这本身就是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的企业在顶岗实习开始就和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熟悉企业,企业了解学生,实习结束后学生和企业都相互了解,确定是否相互满意,是否签署正式就业劳动合同。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方法。

通过几年的实践,校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企业配合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践过程完全按照计划运行难度较大、变数较多等等。如何和企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深度合作的关系,如何更好、更实效地完成校外实践教学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们人才是高职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24).

[2]何应林.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J].职教论,2006,(1).

[3]杨金土,孟广平,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

1999,(10).

[4]李萱.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J].社会科学论坛,

2005,(6).

机械顶岗实习报告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双循环,培养模式,初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空前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于2007年,2008年与新疆军企工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星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新疆巨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被确定为我院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间经过两年的运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初显成效。

一、“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符含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应用,由专业基础到专业技能,由企业培训到顶岗实习直到就业,实行四个阶段循环。

第一阶段:人文学科、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有机地穿插

进行,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工作类别,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主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技术课打基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在校学习三个学期。

第二阶段:与企业合作进行生产过程培训,时间第四学期,利用合作企业提

供的《装载机的维修与故障排除》和《沃尔沃挖掘机的故障排除》作为教材,以及企业提供的有关产品PPT和视频介绍,由我院机电系的两名教师和企业公司的三名工程师或技师做培训指导教师。授课地点安排在企业的修理工间,利用该公司的旧机和总成件作为教具,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重任在肩的感觉。考核办法是根据平时表现和实训报告综合评价,例如在操作实训过程中装配一个总成件、能够用语言清楚的描述其原理、认知其构件名称或在整机上排除一个故障,都可以作为学生培训的成绩。

第三阶段:拓展能力、强化学习,利用企业冬闲期让学生返校完成后续课程的教学,如进行机-电-液一体化的专业知识、专业外语、售后服务和营销技巧等强化学习,教学以在校教师为主,还可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和教师对市场的认识以及对专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培训了学生,也培训了老师。

第四阶段:顶岗实习,毕业生产顶岗实习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后,即将毕业时的综合性生产实习。让学生深入实际,开阔眼界,深化与充实工程机械专业知识,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的技能参加顶岗劳动,每人掌握2—4个主要工位的操作技能,参与某一个科室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从而获得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双循环’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应用了当前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相对减少了理论教学时数,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如2007级教学计划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比调整为55:45。此教学模式成功做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穿插。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紧密结合,克服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减弱了以往各学科各自强调的学科系统性。

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培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明确了在培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主干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及工程机械市场,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和与之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工程机械维护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密切的产学合作机制,请企业的专家参与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由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担任教学任务;请企业的专家参与培训教材的编写,由企业提供专业技术资料结合我们的教学特点融入教材中,拓宽产学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促进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三、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1、专业基础课强调应用,即以“必需、够用为度’与应用密切结含。例如,为优化课程结构,对一些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了改革。如对《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原理》3门课程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为《机械基础》;

2、对《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工程机械发动机维修》2门课程根据工作过程的紧密联系要求,整合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3、同样,对《工程机械底盘构造》、《工程机械底盘维修》2门课程也整合为《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

4、对《液压与液力传动》课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分析上,而对基础知识做到够用就行。

5、能力拓展课程上,我们以订单企业的要求,在授课中主要按企业销售的机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应用能力的提高上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

四、改革实践应用,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栝习题课、课堂讨论、总成拆装、实训、顶岗实习等,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5%以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突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上形成了工程工程机械拆装训练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1、工程机械实训课;适当增加学时,充实实训内容,减少演示性实验项目。实训均要结合生产实践,以充分体现专科特色,实训课单独评定成绩。

2.校企合作培训;校企联合共同进行教学,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培训,针对一种项目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技能、团队合作的精神

3、结合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尝试在2007级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校企合作培训环节,在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还要进行答辩。这也是在毕业生实习、求职和就业等环节所作的一些有益而成功的探索。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多年的理论实践证明,采用“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充分体现了区域和行业的产业特征,体现了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毕业生普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事业心和责任感,适应能力强,作风朴实,踏实肯干,得到了社会各界和行业很高的赞誉及认可。从最近两年的反馈情况来看,该专业平均就业率高达98%,对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反映表明总体评价优良率为85%。

2009年4月我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筑机D071、筑机K071班的学生安排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实习,两星期后我们收集了他们的体会,学生普遍反映在企业学到的知识即快又扎实,而且能够很快应用到工作中。该班学生在企业进行理论授课时打瞌睡的少了,问问题的多了,甚至有学生说如果再让我们回校学习,我们将是另外一种精神面貌。这说明实际工作还是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和实践必须充分融合,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当代经济的发展,也符合市场的需求,这种培养模式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3.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4.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