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素质的提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经济的多元化要求会计从业者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和综合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已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面对不同的经济主体,多变的经济形势,会计从业人员必然需要以扎实的基本功与综合能力才能应对工作的需求。应当指出的是,会计从业技能不是在专业学习期间就能完全掌握的,而需要在会计实践中加以累积与探索,经过时间的沉淀而形成的。概括起来,当前新经济形势下,作为一名会计从业人员,其基本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术与功能性技能、个人技能、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六项。可见,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体现在过硬的基本功与较高的综合能力。
(二)思想意识领域的复杂化要求会计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企业会计从事的是与经济问题相关的工作,难免会要面临各种经济利益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使人们在处理经济问题时,作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选择。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如果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就可能在工作中出现一些负面问题。因此,“忠于职守,坚持准则,严格规程,客观公正,诚信为本,优质服务,廉洁自律,保守秘密”,这32个字应该是每一位企业会计须铭记于心,实践于行的基本信条。
二、企业会计职业素质的培育与提高途径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从各种见诸于报纸媒体的经济事件来看,涉及到会计人员的往往是由于其职业道德出现问题。因此,要提升企业会计职业素质,必须从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入手。各级财政部门及企业应该认识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严格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展开思想方面的教育工作。从而使会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地遵守会计职业规范,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从制度建设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考量,比如对职业道德素质欠缺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制度来对其进行限制。而对于严重违反会计工作纪律的,不仅要追究相应责任,而且要吊销或停止使用其会计资格证书。
(二)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企业对经济信息的要求越高,对会计从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也越高。因此,企业应采取不同措施分层次,分批地对所有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会计人员具备扎实和熟练的业务水平和技能。对于正规科班出身的会计人员,应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相整合,做好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培训。企业应鼓励会计人员去其他公司“带薪锻炼”,学习新的会计业务,力求对会计工作作出更全面地了解,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树立企业会计人员的创新理念
创新是当前时代的主旋律,企业会计从业者要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就离不开具备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工作能力。创新不是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企业会计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时刻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要在改变传统观念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企业可以制定相关奖励制度,鼓励会计人员集思广议,并将创新方法与年底薪金挂钩,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
(四)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可以定期举办例会讨论,通过对财务资料的深入分析与探讨,提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能力的建议。企业也可委派会计人员深市场一线,深入了解市场行情,将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分散到生产与销售的各个环节。通过基层与实地锻炼,进一步提升完善企业会计人员的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关键字]会计职业道德素质 业务素质
引言:经济的发展,需要会计事业的相并发展来促进,精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以供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内部管理人员使用。近年来,随着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以会计人员为核心的会计业务对企业的优胜劣汰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会计人员秉承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
一 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1)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广义上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狭义上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2)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由于会计行业自身的特殊性,会计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其中许多内容都已直接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规定中。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会计人员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这既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其中,有很多项已经有法律的保障,尽管有些不是法律强制规定的,也需要会计人员自律遵守。
二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
现状和原因分析。今年来,各种类似假凭证、假报表引发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财务管理秩序混乱导致公司财务报告信用危机等情况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第一,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缺失。一部分非专业的、半路出家的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过关;一部分专业的会计人员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会计知识,与现行的很多会计规定脱节。第二,会计行业纪律的松弛。没有按照会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随意篡改会计信息,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第三,会计职业道德遭受挑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西方很多不良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出现个人主义膨胀、利益至上的观点。很多会计人员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会计职业道德沦丧的原因,首先是受社会的思想意识混乱的大环境影响,尤其是中国体制改革后,西方大量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影响深远。个人利益膨胀,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导致道德缺失。会计人员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正确,会直接影响到其会计行为。其次是会计制度源自国外,中国的相关法制建设还不健全。因此,应该加大相关惩处的措施,才能够严格规范其行为。最后,会计行业自身制度的缺陷,例如绩效考核和升迁制度。
三 加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我国治国政策的客观要求。职业道德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会计职业道德是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体现。同时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法规的补充的发展,两者共同发展,定能促进会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是促进我国现阶段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业务技能素质,才能保证国家经济体系有效运行。会计人员坚持原则,按照会计准则办事,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信息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的运营情况,这样的财务报表才能为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相关人员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经济的自发调整。
第三,有利于提高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计人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意识,时刻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实践。
四 会计道德素质建设建议
第一,加强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奖惩详细规则。立法部门制定详细的法律规范,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力度,执行部门有法可依,才能使会计行业依法有序行事。明确奖罚制度,可以在从事会计年度累计评分,达到一定分数给予适当奖励,负分则给予惩处。
第二,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首先,对会计人员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教育,要求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相关要求工作,树立法制观念。其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在发生道德冲突时要坚持准则,把社会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朱锫基同志曾给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这样的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在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客观公正、廉洁自律、坚持准则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至关重要。最后,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国家自从2011年起统一采用会计从业人员信息网上登记公布的方法,这个制度有利于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化,也能够有效提高会计队伍人员的素质。
一、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情商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将护理专业学生情商培养作为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随着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护理专业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情商培养水平。在职场中,“书呆子”很难融入这个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护理专业学生要想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注重多元知识的学习和情商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将自身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在面试的过程中,情商高的人能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更强,他们思维敏捷、逻辑性强、办事稳妥、言语恰当,有感染力,容易赢得赏识。而情商低的人往往思维缓慢、语无伦次、办事效率低,缺乏竞争力。所以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情商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其次,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情商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为医疗机构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加强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文化、业务、身心素质等。情商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智商发展,为其以后的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如果学生心理素质较高,则会更加有利于学生智商的发挥。另一方面,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也离不开情商的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其实就是学生处理身边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能力。学生如果情商较高,则更容易和身边的人融洽相处,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道德的人格魅力。
再次,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情商培养水平,有利于学生构建幸福美满的人生。情商高低对于学生以后的家庭幸福感以及事业成功有很大的影响。情商水平较高,有助于家庭的和睦相处。学生通过准确的自我评价,发现自身和家人的不足以及长处,增强自身在家庭中的责任感,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积极面对,维持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情商较高的学生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情商较高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更强,意志更加坚定。
二、 当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情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调查显示,部分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不强。随时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的大众化,护理专业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多,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缺乏,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他们娇生惯养,缺乏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抵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弱,而且特别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容易冲动,感情用事,容易采取极端方式来宣泄不满。
第二,部分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不足。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很多学生觉得学习无用,迷失了方向,自暴自弃,放松自己,自我激励缺乏,心理调适能力较弱。在校学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往往心理起伏较大,当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的时候,容易堕落。当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和逃避的思想,没有勇气战胜困难,这些都是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三,部分护理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学生对于生活和学习缺乏积极性,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很多独生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不愿意听取别的意见和建议,过着特立独行、自我封闭的生活,人际交往产生障碍因素。
三、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护理专业学生情商培养模式
首先,树立护理专业学生的情商培养理念。扎实推进情商培养的理论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培养的方法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研究,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不断丰富和完善培养理念,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发展。不断加强情商培养的宣传教育工作,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情商培养的讲座,普及情商理论,增强师生对于情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构建网络平台或者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在校园里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商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挥环境的陶冶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的层次与高度。
关键词: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前言
银行会计人员作为银行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其本身的职业道德对银行会计工作的可靠性、高效性有直接的影响,银行会计人员的廉洁自律是银行会计工作能够可靠、高效进行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国银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普遍存在较大问题,人员职业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会计工作水平提升的瓶颈,因此对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建议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够深入
当前我国银行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存在片面和表面的问题,认为自己的“举手之劳”和“小动作”与职业道德没有什么关系,没有认识到职业道德的整体性和严肃性。很多会计工作人员将职业道德挂在嘴边,但是在实际的会计管理工作中却没有将职业道德融合到工作实际中,会计工作的不合理、不规范时有发生。
2.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
当前我国的会计教育体制延续了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只重视会计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没有从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导致了我国会计工作从业人员整体上职业道德素质水平过低的问题。同时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还体现在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上,受落后职业道德思想的束缚,会计工作者在毕业以后就很少进行会计知识的学习,虽然会计管理机构每年会组织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再培训和考核,但是其应付性质浓厚,最终导致会计工作人员很少自主学习新的会计知识,银行会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始终不高。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形成的原因
1.会计监管力度不够
根据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的监管工作由同级的财政部门负责,但是在实际上,财政部门受限于自身的编制、能力,检查的力度始终不大,同时即使发现会计管理工作的违法现象,其处罚的力度也不大。相较于会计违规操作的巨大经济利益而言,会计从业人员违背职业道德行为的机会成本不高,导致银行会计工作的违规现象泛滥。银行系统内部虽然顺应现代社会经济主体管理的潮流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由于审计机构与会计机构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内部审计的实际效果参差不齐,不能对银行会计工作的违规问题进行彻底的整治。
2.整体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我国的整体社会经济环境受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裹挟,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一种隐性的社会风尚,导致我国的银行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着大量的外部违规诱导因素,为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违规操作提供了外部经济基础。同时社会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也影响了银行内部的管理工作,很多银行在管理过程中设置揽储率、银行贷款充裕率等硬性标准,不断诱导着会计管理人员通过提供虚假会计报表、进行虚假会计处理等方式,影响了银行会计工作整体风气。
3.会计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社会法制建设速度,导致我国很多社会经济活动都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在涉及广泛、影响深远的会计工作中更是如此,我国会计工作的主要规范法律体系,《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只是从管理层面和专业技能层面对会计工作进行了规范,而没有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规范,这导致了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无法可依的尴尬境遇。
三、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建议
1.加强银行会计人员的后继培训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升需要多个主体的通力合作,其中以会计教育院校、银行会计管理主体和政府财政管理部门为主。在校期间就要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德育与智育的统筹兼顾;在银行会计管理工作中,应该建立科学的会计人员培训机制,以常态化的形式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并确定严格的、囊括会计职业道德素质的会计工作人员的考评制度,对银行会计工作中的表现优秀者进行奖励,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严厉惩治,如图1所示为会计人员培训流程示意图。政府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直接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管理功能,积极宣传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通过反面案例的宣传和教育,强化银行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加大对银行会计工作的监察力度,提高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惩治力度。
2.出台职业道德遵守细则
当前我国的会计规范法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范内容过于笼统,大量的会计工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细则,为会计违规行为提供了必要的法律空间,所以当前我国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主要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从会计管理的宏观角度出发,从不同的规范角度出发完善会计法律体系。另一方面是从法律体系的微观角度出发,为现行法律体系设置实施细则,确保在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都有法律规范,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营造必要的客观环境。
会计法规另一个完善方向是加大对会计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会计违规处罚力度已经不足以震慑会计违规行为,加大会计违规的处罚力度,不仅能够从违规机会成本的角度处罚限制违规行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遏制社会经济活动对会计违规的吸引力。
3.健全会计监督机构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是现阶段遏制会计违规行为的主要措施,其在具体应用中主要分为三种,包括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督,银行内部的会计监督,以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档案。其中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督应该以保证监督的质量为目标,加派监督工人人员、提供监督检查频率、提高对会计违规行为举报案件的处理效率,将会计工作置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银行的内部监督是最为直接的会计监督方式,往往能够起到最好监督效果,所以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银行的会计活动进行公正、公开的监督;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限制是对其违规行为进行警示和惩戒的主要措施,会计职业道德档案的建立能够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人员的监察和惩戒体制,会计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将会被记录在案,并跟随工作人员的一生,成为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考察的主要指标,对于屡教不改的会计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取消其会计从业资格等处罚措施,实现监督和惩罚手段的多元化。如图2所示为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结构图。
四、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开机人员的作用愈发广泛和深远,在这种形势下对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形成的原因、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建议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应该通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提升、相关法律体系完善和监督、惩戒手段的多元化来实现。
参考文献:
[1]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人民出版社,2013.
[2]陈长寿,杨仕鹏.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2.
[3]葛家澍,余绪缨.会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高职 大学生 素质 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运文强(1960- ),男,天津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运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吴燕(1961- ),女,天津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北京 10017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82-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大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的逐步提升以及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其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出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双发展的各类实用型人才。
一、当前高职学生在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认识态度的转变和认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高职教育不断地发展壮大,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批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然而,时移世易,时至今日,过去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就业市场形势正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各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市场对人才要求的提升等而一步步发生着新的变化。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各种对策积极应对这种局面,以求得在激烈竞争的局面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正视当前高职大学生在素质及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是其采取有效对策的第一步。高职大学生在素质及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实践能力不突出
近些年来,一些教育学研究人员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做了多种市场调研,结果令人担忧。调研发现,多数高职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致使基本的专业知识流于表层。这类学生将有关理论知识仅仅看作是应付“考试”的手段,而没有真正从观念上将之视为专业之根、未来就业之基,在学习时往往依靠“死记硬背”,一旦通过考试则马上就扔、随后就忘,更别说温故知新了。调研还表明,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方面的机会比较少,实践能力比较弱。为数不少的高职学生或者很少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或者即便参加也是态度不端,加之其专业理论本就不扎实,导致原本以检验、提升专业能力为初衷的社会实践最终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实践效果,从而使得高职学生在以后的就业竞争和职业竞争上处于劣势地位。
(二)包括求职能力、应聘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极为欠缺
职业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果说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薄弱是影响大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根本的话,那么求职能力、应聘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的欠缺则是拖大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后腿的罪魁祸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初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就业单位对于大学生的要求日益提高。然而,部分大学生甚至不少高职院校仍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不重视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少大学生对于如何搜寻就业信息、准备应聘材料、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都知之甚少。这种局面如果不改观,必然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
(三)包括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在内的整体素质较为薄弱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买方市场”中的招聘就业单位就如同顾客一样,对处于卖方的“人才商品”的挑选技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严格,本着“优中选优、良中择良”,他们恨不得所招聘的每一个大学生人才都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优秀。从相关调研来看,招聘单位除了按照传统考核思路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是否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否在本行业具有创新能力和培养潜质,是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是其决定取舍的更为关键的砝码。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与未来的职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高职学生素质及职业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对薄弱,既有学校教育理念陈旧的原因,又有实际教育体制中课程设置跟不上社会发展、教学体系不完善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培养理念落后于时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传统的高职教育观念中,教育规划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往往将过多的精力投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规划和传授上,将目标定位为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的大学生。殊不知,这种指导理念忽略了一些潜在的、影响大学生职业技能与人生规划的其他元素,如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在内的人文素养等。这种“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指导观念直接导致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残缺与职业能力的贬值。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素质和能力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比如对本专业的长远规划能力和预见能力、面对竞争和挫折的心理调适能力、与团队的合作共赢能力等。这些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大学生素质和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然而,旧有的教育观念往往忽略了这些方面,最终导致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薄弱。
(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老化、陈旧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老化、陈旧,多数仍沿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课程模板,与之相应的是,教材使用也墨守成规、不思改进。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异常迅速,作为强调实践能力、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关联的高职院校在拟定教育体系、调整课程教学体系的时候,或是手忙脚乱跟不上知识更新步伐,或者根本不思进取照搬僵化的课程体系,必然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心胸眼界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三)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僵化、落伍
教学模式多样化本应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所要凸显的主要特点,但现实的情况是,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仍然比较单一。这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中,“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记笔记”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传授某类知识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绝对不可对之形成依赖,将各种实践性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都借此来实现。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重要区别就在于高职院校以直接服务社会第一线为目标、以培养直接与职业挂钩的职业人才为宗旨,因此高职院校的多数专业除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外,更强调熟练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课堂教学的旧有模式很难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使得高职学生不仅在应对来自招聘单位的高标准挑选时深感吃力,还会在与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的相互竞争中败下阵来。
三、提升高职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主要措施
提升高职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同时,从高职教育培养体系的各个方面入手综合改进。
(一)完善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引入新的培养观念,积极淘汰落后的课程设置思想,建立起新的、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的设置应该既要照顾不同专业的独特性,也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需要。由此出发,笔者认为,完善课程改革的首要着眼点应该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专业课程一方面要传授基础的、系统的、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时刻关注相关专业的发展步伐,及时将新的理论和新的知识设置成各自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这样就能保证学生既可以学好基本知识,又可以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理论,不至于枉费工夫学习一些已经被淘汰的知识。
与此同时,专业课程的设置还需要引入大专业课程以及交叉课程。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专业课程教学往往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限定在狭小的空间中。这在人员流动加快、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今天显然不合时宜。因此,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考量这些因素,尽量体现基础性、时效性以及多元性、交叉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较强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质。
除了专业课程的改革外,增添与人文素养提升和职业能力提升相关的课程设置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重视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机制,确保人文学科课程、就业能力培训课程在所有课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此提高大学生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就业应聘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等。
(二)丰富教学模式
不可否认,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在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可被废止,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这种教学模式。这是因为,课堂讲授倘若做得不好,往往导致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脱节。教师认为他教了自己应该教的,可是听课的学生却常常不买账。换言之,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改进课堂授课方式,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互换角色等方式完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
此外,作为高职院校而言,由于专业性特别强,在授课方式上,除了坚持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还可以创新教学模式。例如采取实验课、实训课、名师讲座、名课讲座、师生互动座谈、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等方式以及借助网络、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成果来丰富教学模式,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提升大学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三)强化社会实践
作为提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教学日益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一般来说,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在学校内部,通过设立相关专业的兴趣会,参与有关的比赛项目等,例如数控专业兴趣小组、机电专业义务维修会、数学建模比赛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并使之在有关活动中扎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学会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职业规则等。二是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可以寻求合作单位,或者在某些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或者与相关团体建立联合培养学生的体制,支持、鼓励学生将所学专业转化为技能、实践能力。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优势在于将课堂直接建立在社会实践基地之中,以此直接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能力。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一定不能将社会实践课上成理论宣讲课,使其走上“只讲理论不理实践”的老路,而应遵循“弱化空洞理论,强化动手实践,凸显职业能力”的指导原则,以参与实践的大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全身心投入相关活动中,真正感受到所学专业的魅力所在,并从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平.大学生专业素质与拓展[J].求实,2006(11).
[2]王义遒.通识课程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吴云志,王可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李俊彬,王敏军.浅析职场新形式下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福建论坛,2008(6).
[6]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