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外中资企业;管理现状;管理措施及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151-02

一、海外中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现状与问题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表现为一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宗教、信仰、道德、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冲突,这种融合与冲突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海外中资企业处于一个多元和异质的文化环境里,必然会经历不同文化的相互撞击、冲突和磨合,因此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既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

海外中资企业目前虽然发展迅速,但相对于西方老牌的跨国公司而言,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跨文化管理的经验严重不足,普遍存在着以下方面问题。

1、跨文化沟通意识不强。不少企业走出国门不久,没有意识到跨文化管理对企业成功经营所起的关键作用,对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重视不够;外派人员主动沟通的积极性不强,思想趋于保守。

2、跨文化沟通能力薄弱。沟通能力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大部分海外中资企业运用所在国语言文化进行宣传、沟通能力较弱,信息交流沟通渠道较窄。外派人员因语言障碍和对所在国本土文化的了解不足,致使沟通能力普遍较低。与本地员工信息传达和交流较为困难,很难达到思想的自由交流。

3、跨文化管理不到位。由于企业对跨文化沟通重视不够,采取的管理培训手段、措施和方式方法较少,沟通效果较差,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进行管理和控制。

4、跨文化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尽管国外跨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但海外中资企业通过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形式组织进行对所在国的文化探讨和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难以指导和诊断不同文化交融中的疑难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致使目前部分中资企业因文化沟通不畅造成企业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上升,组织协调难度大,员工关系紧张,市场竞争力不高,甚至导致企业经营目标难以实现。部分海外中资企业在跨文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被动局面,主要原因是对所在国文化的分析了解不够,没有用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文化冲突的认识不够,意识不强,培训学习不到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不断提高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跨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造成的。

1、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它使人的行为具有稳定的倾向性。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建立在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包括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中西方文化来看,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行动自由、权利、竞争和独立,以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中方文化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崇尚“中庸之道”,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讲究团结合作,发对彼此倾轧。

2、不同。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社会生活的憧憬和虚妄的见解,相信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宗教已在人们特别是在者中产生强大的影响,据统计,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约占到世界总人数的80%以上,宗教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有着强烈的影响。宗教与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中外文化中的差异不可忽视。要尊重宗教文化,尊重,积极倡导不同的人、有的人和无的人应该彼此尊重,和谐相处。

3、民族性格不同。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的一系列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是民族共同体与民族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一般性的行为与性格特点,是在各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不同,性格特点大不一样,如法国人绅士浪漫、德国人细致严谨、美国人崇尚自由、巴西人热情豪放、中国人中庸善良等等,这些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往中要给予高度重视。

4、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不同差异。在思考问题时,东方通常是从总体的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关系,主体和客体相融合;西方倾向于把主体和客体看成是独立存在,主体和客体相分离,强调化整为零,从局部入手,通过对局部的认识达到对整体的把握。在分析问题时,西方尽量拿事实、数据和报表说话;在制定目标时,强调目标的可度量性,注重将目标细化、量化、节点化,注重把握事物推进的节奏。东方倾向于从事物的性质上加以把握和判断,注重“定调”和弘扬主旋律,把定性放在首要和优先的地位。西方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东方思维模式表现出直觉和归纳。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正确认知和充分尊重。

5、行为规范不同。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是社会认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包括行为规则、行政规章和法律规定等。行为规范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作用,是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延伸。西方文化遵守法律、注重契约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讲究规则、工作程序和计划性,轻视人情和传统习俗。东方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和人情关系,追求心理上的认同、信任、和谐,对于企业规则和契约往往认为是由于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的补充约束,这种差异经常造成相互沟通的困难,产生误解、不快,出现决策冲突。

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特点,承认并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适宜方法,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创造出融合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三、强化跨文化管理的措施和手段

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着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环境影响,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发展来说影响力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要解决目前部分中资企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障碍问题,必须从跨文化管理的高度提高企业外部的适应性和内部的和谐性。

1、正确认识跨文化差异,有效发挥跨文化优势。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范围和空间的逐步扩大,企业面临的文化环境也从单一的文化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跨文化模式。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的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和融合的过程。文化差异一方面带来了文化冲突,给企业跨国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文化差异能够带来跨文化优势,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严格的分析提高制定决策的能力和决策质量,适应多种市场需求,提高创新能力和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和补充,能够弥补单一文化存在的许多不足和缺点,给跨国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和丰富的利润回报。例如,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000年,我国政府评选该年度中国经营最成功的食品公司时,获得第一名的不是任何中国籍企业,而是来自美国的肯德基公司。而1994年投资的广州标致,由于中法两国管理人员融合艰难,文化观念冲突难以消除,到1997年时累积亏损29亿人民币。为此,要转变观念,积极促进优势互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跨文化沟通的潜在优势,重视跨文化管理,使中资企业跨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跨国经济目标。

2、着力提高跨文化意识,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沟通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沟通的前提。为此,要积极了解文化的不同类型,全面掌握本地文化和异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敏感地观察和分析文化,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强化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正确做出跨文化的判断并积极寻求沟通和认同,

3、加强跨文化学习培训,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进行跨文化培训,营造多种文化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语言、跨文化沟通和冲突处理等方面的培训,尽量消除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发生的误会和冲突的可能性。培训可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如授课讲座、敏感性训练和文化适应性训练等,以增强跨文化适应能力。要重视员工所在国语言的培训。根据研究结果,采用所在国语言文化直接沟通效果最好,采用翻译或第三方语言文化沟通效果次优,而在非华人社会里采用汉文化进行沟通效果几乎无效,为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和加强对所在国语言的培训,营造中国跨国公司良好的国际语言文化环境。重用本土人才既能够协调各方关系,开展企业对外推广和宣传,又能够处理重大矛盾和纠纷,有效提高跨文化沟通效果。海外中资企业要积极推行和坚持“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实现企业“经营本地化”,使企业更亲近本地文化,融入本土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融合中外员工,如利用郊游、节日庆典、习俗和文体活动等创造中外员工交流机会,逐步增强外籍员工对中国企业的忠诚感。海外中资企业要自觉开展“公共外交”,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以良好信誉赢得所在国民众的尊敬。

总之,企业跨文化管理是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刚刚走出国门的中资企业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和满腔的信心迎接跨文化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的宏伟目标和任务。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高钰,周颖.论跨文化交融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市场,2010(18).

[2]陈辉荣.企业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商业时代,2006(10).

[3]徐飞.东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夏先良,冯雷.中国海外企业的跨文化沟通问题.开放导报.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沟通是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过程就是沟通过程,沟通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成效。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开展,必须依赖各种沟通活动,比如我们最常用的会议,就是一种沟通活动,这种专门为管理企业而发生的沟通活动,我们可以称为管理沟通。

 

一、概述

 

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人们了解他人思想、感情、见解和价值观的一种双向互动过程。而管理沟通则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知识分享、信息传递和活动交流。可以看到,管理沟通是实现企业管理的媒介,是企业有效运作的剂,而且,沟通行为都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而进行的。

 

当前,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各种所有制企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给企业的管理沟通带来了很多的挑战,特别是双方都参与具体管理活动的中外合资企业,是管理沟通存在问题比较多的地方,如果沟通问题处理不适当,就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无法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

 

二、管理沟通的障碍

 

在中外合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生产活动往往容易量化,技术标准比较明确,而且,生产投入的效益可以立竿见影,是好是差,大家的看法和意见基本一致,不会有太多的分歧,沟通起来自然也没有什么障碍。然而,对于企业如何经营,怎样管理,大家就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因此,存在沟通障碍也就在所难免了。

 

(一)经营方面

 

中外双方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太明确,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短时间内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对企业的战略步骤各有各的观点,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依笔者个人的观察,大多数情况下,中方较重视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而外方则相反。所以,企业如何经营以及采取什么经营策略一直是企业管理沟通中老大难的问题。

 

(二)管理方面

 

中方管理熟悉国内的情况,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响应速度迅速,方法措施灵活,能够及时抓住发展机会。而外方管理非常侧重风险的控制,管理响应速度缓慢,有时还存在放责不放权、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大多数管理决策需要返回国外的上级部门审核审批,手续过于繁琐,流程过于冗长,造成工作推进困难,甚至贻误时机,往往会丧失发展机会。

 

三、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

 

影响管理沟通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的因素还是东西方之间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中外双方价值观、思维模式、沟通方式和利益诉求方面的不同,管理沟通的障碍因此而产生。

 

(一)价值观念

 

价值观的形成不一天两天的事情,是受到各自文化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价值观不同对管理沟通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管理沟通过程中,由于双方价值观的截然不同,相互之间的交流难度很大,有时一方认为很简单的问题,事实上沟通起来却显得很复杂。当沟通双方就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想法涉价值观时,冲突可能就会出现,沟通失败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二)思维模式

 

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上以逻辑和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东方文化则以辩证和综合为主要特征,换句话说,就是西方文化重分析,东方文化重综合。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看待问题和认识问题的习惯,沟通时会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同样的问题往往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

 

(三)沟通方式

 

东方人的人际交流方式是微妙的、含蓄的、非语言的、感性的,沟通时往往蕴涵着更多的含义,需要反复思考,才能真正把握理解。西方人在语言沟通中更倾向采用直截了当、富有逻辑性的表述。这种两种沟通方式,常常会发生歧义或误解。

 

(四)利益诉求

 

一般来说,中外合资企业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中方通常更多地关心企业的整体建设,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企业稳定和社会稳定等,算的是一本长期和全面的整体效益账;而外方更多地重视企业的赢利能力,特别是短期的赢利能力,如每年能获得多少利润,算的是短期和片面的经济账。

 

四、管理沟通的一般策略

 

要想消除中外合资企业管理沟通的障碍,我们还必须得从文化上找根源,就是要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尊重和认同文化差异,从面达到整合文化差异,形成企业特有的管理沟通模式。

 

(一)了解文化差异

 

在管理沟通中,交流双方不仅需要明确各自的特点,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的文化,然后加以比较,了解各自的习惯,最大程度消除各自的“傲慢和偏见”,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了解文化差异,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二)认同文化差异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升华,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思想准则和价值取向。文化认同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和团结,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可以确保多元文化的共存,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满足感。

 

(三)融合文化差异

 

在认识和认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双方文化进行扬弃,取长补短,逐渐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健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把企业文化融入管理制度,确立双方有效、合适和稳定的沟通模式。

 

五、管理沟通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企业要真正达到管理沟通的有效性,除要了解影响管理沟通障碍因素和一般策略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沟通方法和技巧。

 

(一)树立共同理念

 

共同理念有助于员工相互之间的深层沟通,并能促成在心理、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认同感,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上进心。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已经被大多数的管理者所接受。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的共同理念,提炼出企业的精神,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从而促进企业在管理中的沟通。

 

(二)设立协商机制

 

企业要充分发挥中外双方的管控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设立协商机制,并在经营管理决策上一以贯之,凡决策必须由中外双方一致同意方能生效,一方面,避免了“一言堂”,提高决策质量,有效防范了企业决策风险,另一方面,保证中外双方沟通能够顺利进行。

 

(三)健全管理制度

 

在中外双方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把管人做事标准化,健全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职责和权限,确定工作由什么岗位去完成,需要什么流程,做到什么标准。当沟通出现问题时,只找标准不找领导,最大程度避免人为因素而导致沟通的障碍,促进工作快速完成。

 

(四)创新业务流程

 

企业的工作流程是按照外方的管理流程,还是中方的管理流程,应该说都不是很合适,而是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工作流程进行创新。在具体工作流程上,可以建立授权机制和联签制度,按照业务的轻重划分业务层级,并以此进行合理授权,防止执行的随意性。同时,借助信息平台整合优化管控流程,在提高管理效率和防范风险之间寻找最大的公约数。

 

(五)重视员工培训

 

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培训,大力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树立企业共同价值观,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员工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加强中外双方员工之间的了解,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沟通的顺利进行。由于沟通层次的不同,企业可以分公司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普通员工三个层次进行培养,根据各个层次的特点,培训内容可以有所侧重。

 

(六)开展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沟通融合平台,中外双方员工在参加活动中容易达成共识,增进理解。企业每年可以举行一两次全员参与的文体活动,如比较普遍的篮球赛、羽毛球和趣味运动会等,其中,趣味运动会是员工喜闻乐见和现在比较流行的活动项目,因为这种运动会对体能的要求不高,而且好玩有趣、老少咸宜。同时,成立各种职工文体协会,拓展文体活动的深度,由于大家兴趣爱好相同,所以,不管是活动交流,还是工作沟通,都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如果我们把企业比喻成一个人,那么管理沟通就是身体中循环着的血液。只有消除血液循环中的障碍,身体才能实现良性的血液循环,只有消除管理沟通的障碍,管理沟通才能有效和顺畅,企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在跨国企业经营性质上,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投资领域上也由传统的资源开发与加工逐步向产业优势上的转移。总的来看,在国际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的竞争下,我国跨国公司在经营战略与核心竞争力上还显得不足,自主经营权力相对缺乏,尤其是在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面临跨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人力资源的选拔与配置上,特别是西方思维模式下对企业管理的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西方企业在员工竞争中注重评价与测试,尤其是对于公正公平的推崇,而我国人力资源选拔上侧重于资历与关系背景,尤其是对权力的组织与分配上,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性。

二是表现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上,由于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特点,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工作,母国公司管理培训与东道国的劳动法律法规存在差异,在跨文化培训中难以有效顾及各员工的民俗信仰与习惯,不利于母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对于东道国员工的培训,虽然能够从社会文化、法律法规给予引导,而对于国际化市场的变化与反应上显得难以适应,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兼顾本国组织文化与其他文化间的冲突时,往往带来更多的情绪对立。

三是表现在人员的考评机制上,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跨文化环境下员工绩效考评来说,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如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而东方注重集体主义,在人际关系的调整中无法兼顾全面,特别是对于相关规范的量化与考核上,无法有效促进绩效机制的顺利实施。

四是表现在薪酬政策及管理上,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均衡发展,尤其是在吸引、保留、激励员工等方面发挥其积极优势。而在实际跨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不同工种、不同国籍、不同岗位的员工在制定相应薪酬管理制度时,中国企业注重忠诚与关系的维系,侧重于团体奖金的发送,而西方国籍员工更青睐金钱激励与个人奖励,从而给企业人力薪酬管理带来更多问题。

二、跨文化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文化差异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结合企业实际,从以下几个文化策略中来平衡。

1.管理策略的选择

一是母公司文化的移植策略,其主要适应于母公司的派遣人员担任子公司的重要职务,从而能够从信息的沟通与有效监控上来把握平衡,特别是对于母公司风俗文化习惯的渐进式渗透,能够让当地员工从中认识了解,从而实现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融合。二是跨文化间的融合策略,对于不同文化下的企业,从双方文化间寻找基础和平衡点,特别是对公共文化的提取来减少文化间的排斥与差异性,从时间积累上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协调。三是文化的多向交叉与渗透策略,对于跨文化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尊重各国文化的前提下,以利用文化的独特性来展开文化间的交流与渗透,如“混合人事管理策略”的运用,更多的是将全球人力资源优势作为企业人力管理的重要依据,以最大化效益的发挥来挖掘人力资本。

2.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的对策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思想;管理体制;文化遗产

一、综述与研究切入

1、西方管理思想回顾

纵观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史,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对工作与组织的研究,对人与组织的研究,对生产与营运过程的研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以人为本的研究,对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知识管理的研究”的过程[1]。 从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管理学发展,从最初的单纯研究工作的科学性逐步增加了对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可以说,这是西方管理学思想逐步完善和成熟的体现。在西方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极其重要并能代表某一时代特色的管理学思想和流派,这些主要流派的很多观点至今仍有学习和应用的价值,并且这些重要的管理学观点也成为西方各种管理制度中的基础,同样也是西方遗产管理的基础。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概括为6个方面:

第一,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包括使用“第一流”的工人,使用标准化原理等[2]。第二,古典组织理论。将管理的过程划分为五个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3]。第三,行为科学理论。该理论开始注重人的作用,包括研究人际关系以及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4]。第四,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的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并认为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他人或是同他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5]。第五,社会系统学派。将社会系统和社会学的观点引入组织管理中,将组织看作是社会系统来研究[6]。

在这些传统的经典的管理理论基础之上,西方管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思想开始越来越关注人与文化的作用,这种非理性的因素与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相结合,这也是东西方管理思想结合的重要体现。

2、东方管理思想的核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针对中国本土的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王国珍、韩乔明(2004)通过多年来对于西方管理思想的学习,对东方传统管理本质的认识和深入研究,东方管理学派的创导者水教授在东方的管理本质的探讨中,把这概括为如下12个字“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7]。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本思想,作为管理者应该关注人的思想变化并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德为先就是注重文化、环境和道德对被管理者的影响作用,以达到使得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根本性管理方法。人为为人是是西方管理中激励作用的体现,就是使管理者注意自己的行为,并能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达到为他人服务。

总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思想,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利益平衡与中庸之道,管理人与管理事不易区分。从管理自己,到管理家庭,管理社会团体,乃至国家的治理,最终形成一个推己及人,以小见大的管理圈层。

3、本研究主要涉及对象: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是珍贵的自然人文资源,具体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在英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23项为文化遗产,4项为自然遗产,1项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法国的世界遗产中, 33项为文化遗产,3项为自然遗产,1项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意大利的世界遗产中,44项为文化遗产,3项问自然遗产,没有双重遗产;中国的世界遗产中,29项为文化遗产,8项为自然遗产,4项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从表格1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41处,数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西班牙与意大利[8]。欧洲国家世界遗产中绝大部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比例很小,而我国,这个比例较小。在欧洲的文化遗产中,大部分为教堂和古迹遗址,其建造时间久远,所以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欧洲国家所要面临的问题。

4、研究切入

东西方自古以来有着明显文化差异,西方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这使得劳动分工逐步细化,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这促使人们开始将科学的思想引入到管理学中,并以此提高生产力,加强管理的科学性。而东方由于深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管理中则更加强调“仁”的重要性。两种管理思想都逐步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导致管理学思想的不同,而遗产管理作为一种特定的管理实践必然会体现相应的管理思想。管理学不仅仅是管理一个企业,其实也可以对一种特定的对象,一种区域,一种事业,一种产业等进行管理。文化遗产管理只是更加偏重于行业管理、遗产技术管理和体制管理等。

二、西方(欧洲)遗产管理模式分析

欧洲遗产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私化”,即突破由国家对文化遗产事业统揽统包的格局;突破忽视公众文化消费需求的职能管理;突破不讲求效益、与市场脱节的管理方法[9]。西方(欧洲)遗产管理模式中主要有法国“去国家化模式”、 意大利的威尼斯模式两种类型。

1、法国——去国家化模式

法国对遗产的管理制度上实行“去国家化”或“自治化”。这种管理制度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和法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联的。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服务营销 文化烙印 文化策略

服务作为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商品。菲利普・科特勒把服务定义为“一方提供给另一方的不可感知,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转移的活动或利益。”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服务逐渐成为最能创造价值的营销利器,日益成为市场营销的核心。跨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营销上取得优势,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相应的服务营销策略。

一、文化引领消费

文化是左右消费者消费行为选择的烙印。国际营销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民族文化差异,它涉及人口、教育水平、、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是影响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的文化烙印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呈现多元化

各国消费者的消费和他们的文化关系密切。例如,美国文化具有大量消费资源的特征,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前台。美国消费心理学家的分析结果表明,美国消费者的基本心理特征是:赶时髦,猎新奇,不仅对商品内在质量要求高,而且喜欢商品的新奇。讲求健康自然,于是健康食品、保健饮料、健身器具等成为历久不衰的消费热宠;图方便情趣,根据美国快速化的生活节奏,生产厂商开发产品也越来越注意如何使消费者节约时间,美式快餐即是典型。

2.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在世界范围,日本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是最为剧烈的。他们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上国际化,新潮商品、新潮购买方式是典型的代表;储蓄意识传统化,富裕的日本人仍不放弃勤俭节约、积极储蓄的习惯;购买过程严格化,在国际市场上有这样的共识:日本消费者最为挑剔;另外也存在与美国消费相似的消费享乐化和个性化特征。

3.传统文化深层次控制着消费意识

欧洲文化向来有高消费传统,消费者由于购买力高,其消费心理喜新厌旧、从不满足于已有的商品,总是在丰富多彩的商品中挑选和购买新产品。多数人对艺术时尚和高档奢侈品有特殊的个人偏好,年轻白领们几个月坚持省吃俭用就为买一瓶兰蔻的新款香水或是一根阿曼尼的领带,这种事在法国等国家屡见不鲜。

文化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进而对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从前期投入、产品设计到分销、促销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目标国家的民族文化因素。

二、适应全球化的文化策略

了解一国的文化环境,排除文化差异是国际营销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之一,跨文化交流、消除文化障碍称得上是国际营销的“生命线”。要制定适应全球化营销时代的要求的文化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充分认识环境,解决文化抵制问题

大多数文化都有着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拥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并自觉不自觉地贬低其他文化中陌生和未知的部分。民族中心主义会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劣等感,这是一种自然的感受。国际营销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以获取利益,而不是屈从于目标国家的民族文化或扩张本民族文化。因此,要从思想意识上承认、理解、尊重文化差异,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要求营销者避免自我参照标准,学会角色转换,既站在需求者的角度提出要求,又从营销者的角度有效地满足需求。

2.正确认识文化的渗透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相互渗透,只是渗透的速度比较缓慢。就饮食结构而言,欧洲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全改为用筷子吃饭,中国人也不会一下子只吃汉堡炸鸡,不吃米饭馒头;但是,在心理认同上,欧洲逐渐渗入中餐的同时,中国人也逐渐接受了西餐。另外,在一件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不仅有实物的创作活动,而且融入了文化活动,该产品既具有其实用价值,也是一种文化系统中的信息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也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因此,国际营销人员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渗透性,积极主动地开拓市场。

3.企业文化要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全体员工逐渐形成的企业信念、价值观、理想、目标、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企业风范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以民族性为前提,同时根据企业类型、经营战略、市场取向等确立。企业文化创新是将本国公司企业文化与目标国家的企业文化进行有效地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本国公司与当地文化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既保留着本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本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创新企业文化不但使所有员工有归属感,团结一心,而且能够更好地开拓目标市场,实现企业目标。

三、结语

在国内的营销活动中, 文化因素对营销活动的影响往往不被营销者所重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营销者与消费者成长于同一文化环境中,因此他们较少考虑营销中的文化因素, 而把重点放在营销的经济因素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偏差。但是当营销活动跨越国界后, 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从市场调研、谈判、定价、促销、商品的款式、包装到销售商的选择与佣金的确定, 文化渗透于所有的营销活动。在国际营销中, 它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经济活动源于人的需求,市场营销正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的经济行为。那么,跨文化环境进行的国际市场营销应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需求,因而,重视文化策略的研究,揭示文化对国际营销的影响,将有利于开拓跨国市场,实现企业长期的市场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纪忠方真:国际市场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70

[2]胡正明:国际市场营销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