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治理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家具课程;企划书;学习意志力
在多年的环境设计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容易陷入茫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目标和导向,从而缺乏激情和动力,更缺乏意志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因看,与知识、信息的大爆炸所导致的学生无所适从有关;从内因看,与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学习目标和内容、学习过程缺乏深度认知有关。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文章拟从环境设计的视角,以家具设计课程考核任务中涉及的《家具方案设计企划书》为载体,围绕内因、外因探究学生的学习意志力问题,期望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思路。
一、意志力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由此可见意志力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有很多培养学习意志力的故事,如,古人曾以冰裂纹装饰书房的门窗,喻示“十年寒窗苦读”才可能一举成名,这是以生活环境隐喻学习意志力;还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直白地道出学习应刻苦用功。学习意志力有一些基本的、科学的训练方法。
二、《家具方案设计企划书》设置的说明
1.家具设计课程考核任务中设置《家具方案设计企划书》的主要目的为了检验教学效果,触动学生主动把家具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使用的方法,教师在家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安排了平时的习题任务和课程考核作业任务。《家具方案设计企划书》是学生用来对接教师所下发的《家具设计课程考核任务书》的一个重要文本,是学生整理前期基本理论知识的工具。同时,学生利用该企划书为后期课程考核作业任务的开展厘清思路,并做好相应的计划。由于学生的家具设计课程考核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套家具的方案设计,不牵涉家具施工设计等内容,所以学生在企划书制作过程中主要围绕“家具方案设计”这个中心全盘统筹学习任务。2.《家具方案设计企划书》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家具方案设计企划书》基本内容限定家具设计课程考核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完成一套家具的方案设计,不牵涉家具施工设计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内容。以下内容是对具体考核任务的总体限定。第一,建立家具设计小组。主要内容有:小组成员的组建;各小组成员的特长说明;组长的认定;后期对接的成员任务分配,包括硬性任务分配和弹性任务分配等。第二,家具设计课题发生的动机,如对某种生活需求的关注、引发设计课题的兴趣点等。第三,家具设计课题的理念、思路的具体化。主要内容有:主题和理念;设计创意的元素,设计的样式、风格、造型语言;设计中对使用环境、使用对象、使用方式的分析。第四,家具设计课题的成果预计。主要内容有:家具设计的总体任务,如家具的类、形、数、质和量的初步规定;对家具的表现内容涉及的表现形式、表现细节以及最终表现效果的具体成果规定。第五,家具设计课题的管理。主要内容有:小组成员的设计任务分配、设计小组成员的工作机制、设计任务的进度管理等;对小组成员设计任务完成效果的评价、讨论与改善的方式等;设计任务未如期完成的促进方案;设计过程的辅环节,如资料查阅、问题讨论、设计调研等的完成方式。(2)基本内容的相互关系第一点和第二点的总体内容可归纳为理念梳理、理论梳理、问题分析、草图绘制等家具方案设计的前奏性工作,其具体成果体现为文本化的思路、数据以及家具方案的构思草图等内容。第三点和第四点主要是对前期设计思考的具体执行,如家具样式、造型元素、家具数量、家具材料、家具结构、家具色彩的确定等,并把这些确定好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的工程图、效果图或者等比例模型,该阶段还涉及工作任务的分配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及改进措施等。前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前期主要是思考过程占主导,无论是讨论、记录、数据还是草图,皆倾向于思考与辨析;而后期以任务的分配、设计制作和效果评价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为主导,是设计任务具体落实的重要阶段。
三、《家具方案设计企划书》执行中对学习意志力提升方法的探讨
1.家具方案设计小组建立过程中对学习意志力的提升训练在家具方案设计小组组建中,要求学生按照兴趣相类、能力互补、层次合理的方式进行组合。小组成员统计表格中有一项专门显示组员的特长,从学生对特长的填写中,可梳理学生学习意志力中我自觉察和自我调适的内容。为了组建有设计战斗力的团队,成员分布应该是平衡的,如,有些学生有较强的创意思考能力,有些学生有较强的文本撰写能力,还有些学生有较为突出的草图和设计表现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等,当然也有学生有较高的综合能力。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共同进步,所以通过团队中能力突出的学生进行带动,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提升该学生的该项能力,又可以通过该学生的能力展示,让其他学生找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从自我察觉中不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学生在小组配合中进行自我调适,实现共同提升和进步的学习目的。2.家具课题的动机企划对学习意志力的提升训练该部分内容主要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着重针对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自我约束等相关的学习意志力进行探讨。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学习中,有些是我们感兴趣的,有些则不然,如果我们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么就容易得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往往效果不佳。当学习中出现了学生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内容时,将考验学生的自觉性、自我约束等意志力。意志力并不能完全靠强迫的方式进行训练,而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进行引导。如果学生遇到了不感兴趣的学习对象和内容,教师就需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渡过这个难关,如,把学生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嫁接到学生感兴趣的方面。这个嫁接的过程需要思想上的启发和类比。如,有的男学生很喜欢篮球,对家具抄绘则提不起兴趣,指导教师了解这个状况后,可以和学生切磋篮球技艺,并在其中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然后巧妙地把家具抄绘中的线条和结构的特色、工艺和技术的乐趣等内容,灵活地转化为与篮球相关的内容,从而引发学生认识的转变,由此提升学生自觉性的学习意志力。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也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对学生思维的合理转换。3.家具课题理念、思路的具体化的企划对学习意志力的提升训练家具课题理念、思路的具体化过程的企划,是一个需要缜密思考和耐心的筹划过程,该过程将伴随家具方案设计的大部分时间。该部分企划内容涉及:主题和理念的确定;家具方案的元素、样式、风格及造型语言等内容;设计问题的系统分析。这个部分将深入训练学生的自觉性、抗压能力、忍耐力等学习意志力。如,主题和理念的确定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思考过程,无论是有前期资料的辅助还是天马行空地遐想,设计主题的凝练都无法一蹴而就,因此这一环节将有效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忍耐力等意志。再如,在对设计的元素、样式、风格、造型语言以及更具综合性的设计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如此错综复杂的要素,在企划和设计方案具体的设计执行中,学生将首先面临对问题的深度梳理,同时将逐步展开小组内部的讨论和批评,最后要向指导教师汇报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这无形中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从而对学生的抗压能力等意志力品质进行了相应的锻炼和提升。4.家具方案设计成果预计的企划对学习意志力的提升训练家具方案的成果预计体现为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家具的类、形、数、质和量等内容的规定,二是家具的表现形式、方法、效果的规定。该部分内容同样训练学生的自觉性和忍耐力等学习意志力。忍耐是人成功的核心品质之一,其含义和“毅力”相近。古人言:“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见“忍”是意志力中的核心要素,是学习成果实现的核心保障。5.家具方案设计任务的管理的企划对学习意志力的提升训练家具方案设计中的课题管理的企划涉及如下内容:小组成员的设计任务分配等;对小组成员设计任务完成效果的评价、讨论及改善方式等;设计过程的辅环节,如资料查阅等。该部分内容将学生带入勤奋、惜时这一层次的意志力训练。前期,学生在对自我觉察、自制力等的训练中逐步建立基本的意志力品格;在后期,教师需要带着学生走向“乐知”的境界,把被迫学习的状态转换成自觉学习的状态。勤奋和惜时既是一种较高的意志力品格,也是意志力训练、提升的成果,这个成果的获得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通过前期训练的砥砺实现最后的飞跃。
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力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和条件,同时,学习意志力培养的成果也成为学习个体的阶段性的目标。《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既指向学习目标,也指向学习过程,两者相辅相成。教师通过学生撰写企划书的过程,主动、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使其建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学习意志力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也是学习个体的本质需要。
作者:吴子锋 王志鸿 单位:湖北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连军,王爱英.成人学习中意志力的培养.职教论坛,2004(23).
[2]王宝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中华家教,2007(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
为适应我国城乡建设的需要,从2002年开始,一些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但在专业名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普遍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同时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理解也不一样,各校根据各自的条件,设置了相关课程,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差异甚大。“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方向的准确定位是解决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国家环保总局部属的唯一一所中专学校――长沙环境保护学校,2006年学院通过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评估。“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的核心专业之一,从2002年以来,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一、设置专业方向的背景
该专业在2004年以前,一直沿用本科的名称,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在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把专业名称才改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征求意见稿)》中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核心课程为:地质学基础、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国土规划、环境科学基础、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等:专业核心能力为: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就业面向为: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城乡规划等工作。这种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问题,定位于城市规划、管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培养目标过大过空,导致各院校在开设“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时有些成了本科的压缩版,有些院校则无所适从。据调查,我国共有27所职业院校办有“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上,有很大的差异,没有相对规范的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针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定位过大的情况,很有必要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细分设置。
我院是以环境保护类专业为主体的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分工较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定位一开始就比较具体,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随着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本专业生源充足,招生人数逐年快速增加,到2007年招生达340人,学生就读“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意愿十分强烈,每年新生有不少要求转入该专业,所以本专业实际就读的学生数远高于计划招生数,目前在校学生达760多人。由于学生数增长过快,同一专业模式培养下的毕业生数就会过多,就业压力增多,本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会增大。这是我们进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细分设置的另一原由。
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也越来越重视,资源环境管理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资源环境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以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由于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导致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与专业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可以设置与经济相关、突出地方特色的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应定位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资源环境管理人才。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与突出,为不同的资源环境管理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资源环境管理行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
把专业方向设置与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作为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是切合实际的。通过调研分析资源环境管理专业领域的行业背景,以及资源环境管理人才的行业分布情况与需求岗位类型。并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重点突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特色,我院于2005年起进行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改革,对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了调查,针对岗位需求定位专业。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初步定出基于不同岗位需求的三个专业方向,制订了这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使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更好地满足和适应社会需要。
(一)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方向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它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在环境管理中必须遵守的一项制度,这表明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资料,全国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达50000多人,而目前正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管理的工作人员不足15000人,人才需求量大。但国内各大专院校环境类专业均未涉及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专门人才的培养,我院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培养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管理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的环境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其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环境调查与规划、环境监察与管理等基本技能,能够在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部门、开发规划部门等单位从事环境工程评估与咨询、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管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2、职业岗位(群)
(1)面向环保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等工作。
(2)面向各级政府及环保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管理、环境工程评估与咨询等工作。
(3)面向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管理、环境执法与监察等工作。
(4)面向各级环保、城建、农林、水利、牧业等生
态环境保护与开发规划、建设部门,从事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规划等工作。
(二)环境地理信息解析技术专业方向
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而环境信息大部分和空间位置信息有关。所以,地理信息系统逐渐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工具。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我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存储、管理和显示各种环境信息,还可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模拟、分析和评价,为环境保护提供全面、及时、准确和客观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GIS应用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了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灾害预测、城市规划建设等众多领域。开设环境地理信息解析技术专业方向,是适应环境保护行业对地理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资源、环保、土地房产、城市、水利水电、交通、人口、基础设施的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环境信息的分析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制图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职业岗位(群)
(1)环保部门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管理,包括环境信息的采集、环境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
(2)企事业单位、环保产业的环境调查、环境管理与环境评价岗位:
(3)从事GIS数据采集、处理、建库和分析管理工作:
(4)从事GIS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管理工作:
(5)从事国土资源的调查、规划管理与绘图工作:
(6)环境信息数字表达的实现与管理;
(7)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工作。
(三)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方向
生态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国家每年要拿出数百亿元用来治理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需要大批热爱环保事业、具有较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学专业知识、服务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没有生态保护专业,因此可通过设置专业方向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
1、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环境科学、生态学基本知识,具备资源环境遥感调查与处理(3S技术)、环境生态监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技术等基本技能。面向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行业单位第一线的,从事资源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开发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职业岗位(群)
(1)在各级环保、城建、农林、水利、牧业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部门从事资源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开发、资源环境管理等工作。
(2)面向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水土保持等部门,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3)各类环保公司、污染企业从事污染物的生物治理和生物修复工作。
(4)行业及产业部门(工业企业)的分析化验、环境监测等工作。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工作。
三、小结
关键词:就业转移 制度环境 产权安排 交易费用
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转移的研究,以往的研究是从就业转移的数量、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影响农村就业转移的外在环境和条件及劳动者自身的内在原因、政府行为、政策层面、教育培训、劳动保障等层面对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就业环境的作用等角度展开定量或定性分析,这自然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是任何一个真实的就业转移行为都不能脱离劳动者所在的区域经济环境,特别是区域经济环境主体部分的制度环境。
特定的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区域资源环境,具体而言就是区域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区域资源环境构成区域内经济主体进行选择的外在空间和约束条件,特定的经济行为只能在区域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的综合作用下进行。劳动力就业转移亦如此。
就区域人力资源环境而言,当劳动者就业转移行为发生时,不论是作为一种个体选择还是作为整体行为,其实际上构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分析指标,即区域内人力资源的流动。普遍的、持续的劳动力就业转移就构成了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环境的外在表征。人力资源环境的构建和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其质量的差异也构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而言,延安的人力资源环境尚处在亟需优化的程度。
与人力资源环境相对应,自然资源环境是劳动者就业转移方式的外在制约因素。资源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因素,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时空组合特征是决定区域发展方向,选择区域发展模式的依据之一。基于区域内不同资源的数量、质量及获取的难易程度的差异,发展模式在具体的选择中分为纯自然资源型、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资源缺乏型[2]。从自然资源环境的角度看,延安基本属于纯自然资源型,即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由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延安的区域资源环境属于典型的高投入开发低收益型,区域自我发展能力难以提高。
较之区域人力资源环境和自然资源环境,制度环境在区域经济的分析中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制度以及制度集合形成的制度环境,作为主流经济学中不可或缺的分析要素,强势介入具体部门经济学科,比如区域经济学,已是一种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结合延安市在培育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制度环境建设方面的措施加以分析。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经由产权和交易费用两个核心概念,借助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两个层面,通过追求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费用的区域最小化而生成。
产权理论是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产权并非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基于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与经济选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能够以特定的和可以预期的方式来影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劳动力就业转移作为具体的经济选择,既表现为个体对劳动力就业方向和转移程度的预先设定,又表现为一种特定的产权安排。作为制度环境层面的产权安排,更多的是强调区域地方政府的行为优化及其选择,即地方政府要从与区域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相适应,形成区域内政府和市场的结合等层面对产权安排做出优化设计。我们对劳动力就业转移进行制度环境分析,就是要看劳动力就业转移中的制度设计是否与区域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相适应,是否实现了区域内公平和效率的结合、政府和市场的互补。
首先,制度环境建设要求产权安排与区域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相适应。就延安市的现实情况看,区域经济存在资源型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单一化特征。这是延安区域经济产权安排的一个大背景,即此种产业结构基于对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已经形成一个固化的产业结构,无论是产品需求收入的弹性还是技术进步,都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削弱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并且,这种资源型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在技术和资本层面上都有着与一般意义上的工业不同的需求,即其初始投资规模和技术门槛较高,一般不是很适合私有资本进入,并且事实上只能由拥有巨大财力的政府、国企或财团进入,这就使得延安的区域经济制度环境中的产权安排更多的向国有集中。同时,退耕还林作为陕北特别是延安区域产业结构的一大契机,具有催生和形成新的产业模式的巨大可能,一些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中。比如围绕发展红色旅游业为主线积极构筑的一体化的旅游产业链;围绕发展乡镇、街、村经济,根据农民居住环境条件,发挥地理区位及产业优势,发展家庭旅馆业、农家宴、物业管理、商业服务、农家采摘休闲业等第三产业。这些新兴产业模式对资本和技术的初始要求较低,方便了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与充分就业,已经形成了延安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新特色。
其次,制度环境建设要求在事实上形成产权主体间有效竞争的局面,处理好区域内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的关系,确定好公平和效率的结合点、政府和市场的结合部。这就要求一方面扶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生成更多新的、强有力的产权关系。基于资源型产业和新兴农业产业本身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有限,劳动力就业转移仍然需要寻求新的就业增长点。在现实发展中,延安把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群,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这就为新的产权关系的生成创造了条件,也为制度环境的优化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制度环境建设要求发育劳动者的产权意识,丰富劳动者的产权结构,使得劳动者基于其个体产权能够获得市场的独立主置。要实现这一过程,劳动者的人力资源结构细分及优化是第一要务,即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成为关键步骤。延安市在实践中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要求,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并且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类培训。应该说,这是一个有前瞻性的新思路。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分析,表明延安的区域经济一方面基于区域的特定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实现产权安排的弹性变动;一方面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改善了区域的产权环境,发育、丰富、完善了劳动者的产权意识和产权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向着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迈进,这是对区域经济制度环境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区域制度环境的另一个努力方向就是交易费用的区域最小化。广义的交易费用被定义为“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即在既定制度下,每笔交易总是要付出费用和成本的。劳动力就业转移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项基本活动,不是无成本的。事实上,在不同制度环境下或者同一制度环境下的不同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行为选择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甚至差别很大。因此,追求交易费用的区域最小化便成为一种自然选择。
作为劳动力就业转移的交易费用的区域最小化,必然要求在信息费用、设计公共政策并执行的费用等层面的节约。首先,劳动力就业转移作为劳动者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济行为,涉及到是否需要转移、何时转移、向何处转移等问题的考核量化,而每一步量化的进行都需要产生交易费用。尽管我们假定每一个劳动者都具有对个体就业转移信息的最优选择能力,即劳动者个人具有对是否需要转移、何时转移、向何处转移等问题的最优选择,但事实上很多劳动力基于个体的人力资源结构,并不具有就业转移方面的自我选择和决策的能力。因此,需要一个机构或组织设置来对劳动力就业转移进行制度层面的设计,以节约整体意义上的交易费用。延安市在实践中采取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三级管理四级服务体系,以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服务网络化和城乡就业一体化是有现实意义的。这种劳动力就业转移机制经由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现行政治体系,借助业已存在的行政网络,比较好的执行了对就业转移的信息搜集、政策设定及执行层面的职能,节约了大量交易费用,并且在事实上形成了就业转移的一套有效机制。
其次,劳动力就业转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力输出,它还涉及到由就业转移到创业这样一个应有之义。就现实中延安市的行为选择来看,其对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制度取向为――努力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延安市在政策层面提出: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有条件的县区设立创业基金,探索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市场,为城乡居民搭建创业平台。在具体操作层面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实施专家能人带头创业、大中专毕业生科技创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业、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城镇失业人员自立创业和城乡妇女自强创业工程,鼓励群众争创殷实家业。这种在政策倡导和实践操作双重层面对创业的重视,表明区域内地方政府不再把劳动力就业转移看作是单纯个体选择的问题,而是帮助劳动者重新认知和界定个体产权结构,引导其把劳动力转移和供给到最能有利于价值增值的途径上。政府的这种努力,较之劳动力市场向创业的自发转型,无疑实现了交易费用的节约。
再次,劳动力就业转移在现实中总会产生很多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困难,比如部分劳动力群体难于实现就业转移,必须付出非常多的交易费用,从而导致就业转移的无效率。对此,延安在实践中的做法是: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投入,完善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援助机制,政府购买岗位、开发社区和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并且要求各外来企业单位当地用工达到40%以上。这些制度设置尽管不是特别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但是作为制度对市场的补充,仍然具有现实中的必要性。
对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制度环境进行分析,是劳动力就业转移研究中较为独特的视角。基于对此的考虑,笔者并没有对现实中延安市的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制度环境绩效做出量化考核,而是在假定制度绩效为正的情况下,从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费用的区域最小化两个角度对延安市的现实政策做出了理解性的分析,目的仅在于引起对劳动力就业转移研究中的制度环境思考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朱伏平,易世志.城乡统筹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乡镇经济,2008(6):116-119页
[2]孙久文,叶裕民. 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29
[3]卢现祥. 新制度经济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64
[4] [6] [8] 延安市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发展规划(2008-2012)延政发〔2009〕50号)
[5] [9] [10] 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关键词]环境艺术专业;双师型;素质能力
前言
中国职教界特有的名词,“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教师个体所同时又具备“双师”知识、素质、能力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或教师群体结构队伍中,由部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任教经验丰富的“理论型”专职教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能型”兼职教师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高职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
“双师型”教师这一名词,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高职院校所特有的。“双师型”教师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比较而言,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结构。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以纵向为主的框架式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而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职业岗位、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
(2)能力结构。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有所不同,具备操作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根本特征。高职院校教师要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操作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3)素质结构。“双师型”教师除必须具有普通教师所应该的良好职业道德;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以外还应凸显“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二、高职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职业道德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是一个社会服务型行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是其基本要求,因此,“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教师这一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
(2)专业素质
环境艺术专业要求“双师型”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播理论知识,也不能一味传授具体的方法、技能,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了解社会对环境艺术专业或工种对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注重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能正确完成技能操作示范,带领学生按行业标准进行综合项目的实践,从而要求“双师型”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其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综合提高。
(3)创新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外环境的社会服务型专业,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环境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开拓事业的前提条件之一。环境艺术专业 “双师型”教师具有敏锐的创新能力是其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职责,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如何获取新信息、新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
(4)产学研的能力
环境艺术专业 “双师型”教师产学研能力的具备主要表现为:一是把教学实践上升为教学理论,把教学理论应用为教学实践,不断的总结、提高自我;二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合作或者是独自承接项目设计的能力。能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研究,探索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环境艺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的敏锐洞察力,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熟知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方向及在市场中的定位。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应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了解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规格、方向的定位,正确应用教学方法传授学生职业岗位知识,培养市场所需专业人才。
(2)善于对行业法规的理解和解读从而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与市场未来需求接轨。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是行业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依据。环境艺术“双师型”教师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能谋求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2、环境艺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把握行业岗位工作标准的能力
岗位工作标准是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的条件提出的综合要求。岗位工作标准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岗位名称、岗位职责、生产技术规程和上岗标准四个部分。环境艺术专业“双师型”教师要充分了解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关于岗位名称、岗位职责、生产技术规程和上岗标准的具体内容且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出符合行业岗位工作标准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高职学校会计培养教学中主要的会计核算主体为工业企业,然而会计应届毕业生所面对的大多数行业是服务业和零售业。虽然大多数业务和工业企业的账务处理模式相同,但也有专属业务。因此应对服务行业和零售业的专属业务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突出,从而更利于学生的实用型技能培养。
【关键词】差异化 服务行业 账务处理
一、当前会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体系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体系是,核心课程一般是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纳税实务、成本会计等有关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能力,使会计专业学生基本业务的账务处理能力得到保证,能够应对会计职称类考试,和面对社会中大多数行业的基本业务的处理。另还大力开展各种实训课程加以辅导,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见到工作中真实原始凭证,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账务处理。
当前会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已日渐完善,但在上述培养体系中,学生学习会计主体,基本以工业企业为主,少数涉及零售业,极少出现服务行业、建筑行业等。学生在走进社会后,面对基本的业务,能够独立处理,但如果遇到服务行业,或者一些社会上出现较多的现象,却难以入手,因而社会上常出现高校的知识脱离社会实践看似正确却不太正确的言论。
二、应届毕业生就业较多行业的差异化会计处理
通过学生实习后,传递回学校的就业材料,可发现,对于应届毕业生容易在服务行业、零售批发业等经济活动较为简单的行业从事会计的工作。而对于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等经济活动较为复杂,同时又具有专项性较强的行业,在招聘会计时,往往需要2~3年的工作经验。因此在本文中,着重区别服务业与工业的差异化会计处理问题。服务业的日常账务处理和工业企业相比,购买办公用品、支付交通费、广告费等日常费用的业务处理基本相同,两者在产生收入的方式上和确认营业成本上存在着差别。
(1)服务业产生收入的原因是提供服务或者劳务,因此确认营业成本则是相对应的劳务成本,及直接发生的营业成本,如KTV、酒店、宾馆、旅游业、业、广告业、仓储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行业,通过提供服务产生产生收入,如果服务能够在当期(一个月内)完成,能_认当期收入,即: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如果服务需跨期完成,则应该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分期确认收入,如果无法确认完工百分比,则按已收款或者应收款确认收入。
1、如:餐馆(一般纳税人)本月提供餐饮服务,共产生餐饮收入20万,税率6%,银行存款入账212万,餐饮服务是当期内可以提供完毕的,因此收入当期全额确认,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21.2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1.2
2、如:酒店(小规模纳税人)本月提供住宿服务,本月一共有100人入住,其中有70人在当月内已离店,共收到房费合计20万,且已开具发票,另有30人入住时间从本月到下个月,其中本月入住8天,下月入住5天,每天房费200元, 共收房费7.8万,尚未开具发票。因此30人的5天房费不能确认为当月收入,应作为次月收入,且不产生当月的纳税义务。当月只应确认8天的房费收入,由于未开具开票,虽未开具发票,但应税服务已提供完成,款项已收,产生对应的纳税义务,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27.8
贷:预收账款 3
主营业务收入 24.08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0.72
(2)对于服务行业的营业成本大多数是劳务成本,即:计提服务人员的工资,另外还有一些为了完成服务而发生的消耗开支,如:餐营业的菜的成本、酒店的水电成本、房屋租金成本等。
①如计提服务人员工资
借:劳务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劳务成本
②如计提应付水电费
如果是一般纳税人,且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借:主营业务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应付账款――水电费
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或者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应付账款――水电费
③计提前期已付,本期分摊的房租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预付账款
④支付为完成服务而发生的直接耗费(如:餐馆购买菜而支付款项)
如果是一般纳税人,且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借:主营业务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银行存款
⑤计提设备折旧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累计折旧
对于上述的业务处理并非全新知识,但对于具体化的应用是没有过多的涉及到的,因此学生进入社会后,对这些业务不熟悉,不是知识不能运用,而是对于行业的思维模式难以转变,学生长时间练习工业企业。因此在教学培养体系中应加入服务业的专属业务进行专题讲解,并辅助相关真实原始凭证,增强学生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
三、结束语
通过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改革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后,学生对已知业务的账务处理能力已得到明显提高。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课上应融入多行业的业务处理进行专题讲解和练习,各行业间通用业务不再重复练习,重点练习专属性质业务。使学生的知识积累能迅速被激发出来,既提高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又增加学生对社会业务的账务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