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画图自我总结

画图自我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图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画图自我总结

画图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学会看图用图画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技能,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图形的重要性,对地理图形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要学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常常提醒学生地理图形的重要性,它们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具有独立承载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功能,直观性也较强,易于接受,只要掌握了它的阅读方法,学好地理就会比较轻松。

上课时经常要求学生多用图、读图,画图,慢慢的学生就养成了用图、读图的习惯。为了激发学生读图、用图、画图的兴趣,我不仅在上课多用图,还注意把地理知识与图形图表结合起来讲,把地理知识融合在图形中来讲,结果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就在黑板上一边画图一边解释,图形画好了这个知识也解释好了。然后就要求学生用专门画图的本子按照黑板上的简图自己画一遍。

以下是我平时多年教学经验和2012年参加九江市地理基本功大赛,总结画世界地图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从全世界来看,欧洲、地中海部分海岸线曲折,半岛多,比较麻烦,大家对该轮廓关注程度高,难画经所以先画。接下来画非洲、阿拉伯半岛。这一段海岸线较为平直,注意控制好框架,大轮廓不能走样。如图1。

第二步 北冰洋沿岸可以简略处理。实际上平时大家对这里也关注也较少,但要注意控制好白令海峡处的位置。如图2。

第三步南亚、印度洋海岸。注意波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海岸线轮廓,还要注意其大致的纬度。如图3。

第四步 从堪察加半岛一笔画至越南南部。画时注意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中国沿海等海岸线。停顿观察与南亚部分的衔接。画了注意看看是否需要修改。如图4。

第五步 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相对容易一些,澳大利亚形状给人感觉容易画;南北美洲形状扁长,但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要注意凹陷;并且控制好框架最重要和180°经线;并且注意经过白令海和新西兰北岛东边。如图5。

第六步 画上赤道,赤道经过的几个地方是否正确,这是检验世界地图画得成功与否的关键,画得不好一条直线过来就会暴露许多地方的位置不准。如图6。

画图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1 培养实验探究的习惯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各种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活动和教师的实验教学就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每一个知识点的构建都应该尽量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完成,让他们自己在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去观察、探索、总结物理规律.具体的讲:一方面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对于一些受条件限制而无法做的实验,也要尽量通过多媒体课件给予展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思考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分组实验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在实验中通过合作和互助,得出正确结论,体验成功.另一方面在对某个具体的物理问题的处理中,具备实验条件的必让学生做实验.不具备实验条件时,教师要从生活中就地取材,尽量创造相似实验条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实验作答.现实教学中,由于课程紧,很多教师怕做实验耽误课堂进度,把学生实验变成教师演示实验,或把演示实验变成老师讲实验、学生背结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它剥夺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探究获得感性经验的权利,使学生失去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背实验结论短期内在应付考试时可能取得成效,但记得快忘得也快,或许考完试就忘光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却可以记一辈子.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获取知识,这样坚持训练就能使学生养成实验探究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2 培养画图分析的习惯

学习物理离不开画图分析.按照科学的方法画图进行分析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善于画图分析的习惯是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力的图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对物体受力分析,解决物体平衡问题等,通过画图分析就使得问题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意识到:通过画出力的图示或示意图来表示物体受力情况和各个力之间更直观,更易理解,让学生体验到:边动脑、边动手画图分析对于解决物理问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生画图分析意识的逐渐增强,教师要及时予以点拨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画图方法,学生画图分析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在教学中,许多表述物理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没有配图,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程度不同,往往会弄错情景、遗漏条件、降低练习的正确率.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做好示范,规范画图分析的过程.教会学生通过审题、画简单示意图、再现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如:确定研究对象,画受力分析图或是物理情景图,边审题边画图,并把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用字母符号标注在图上,通过画图分析,理解题意,寻找规律,建立各物理量的关系式或模型关系,列出相关式子进行求解.教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要加强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画图,从易到难,逐步消除思维障碍.在批改作业或讲评练习时,如发现学生解题过程和作图不规范的情况,要及时地指导纠正,不断训练学生画图分析并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将抽象的问题用“图形语言”表达出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画图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大胆质疑和反思的习惯

“科学最大的价值无疑是怀疑的自由!”怀疑即质疑,是当下课堂极为稀缺的奢侈品.唯有质疑,方有思考的动力;唯有自由,智慧方可生长.物理学的发展源于质疑,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于某个具体的物理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案进行反思,是否符合实际?怎样寻求最佳方案?培养学生不畏权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教师如果善于激疑,如果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无恐惧的学习环境,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发问,自由争辩、自由反驳的情形会自然呈现,这将是一场多么高效率的课堂场景啊!我在这方面的教学策略是:一是在概念、规律的新课教学中尽量把概念讲准、规律讲透,使学生理解到位,然后对具体的物理问题的处理先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我评价后再提出不同的多个解决方法,这些方法中一定要特意设置伪方案,指导学生反思质疑,比较、排除不合理的方案,从合理的方案中寻求最佳方法. 二是在例题的讲解中要有意适度“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迷信老师和教学资料,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三是在练习中对学生经常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训练.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动地为学生创设质疑、讨论、反思的环境,恰当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发现规律,学生的质疑和反思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4 培养善于归纳和总结的习惯

画图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课标要求:了解生活中平行线的实际例子;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符号表示两条直线平行;掌握平行线的表示法和画法;掌握基本事实“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话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研究平行线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有平行线的认知的基础上,从性质和判定两个方面对平行线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性学习,共有四个知识点,平行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平行线的画法、平行线的两个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事实,学好这节课将为学生的几何学习起到启蒙作用,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几何证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平行线”,是在上一节研究了相交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不相交的情况,这节课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平行线的形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理解并掌握“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能体会到这个事实的正确性。

3、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能应用它进行简单的推理。

4、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提高画图能力;通过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推理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加强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通过实际画图训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平行线概念的学习,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通过平行线图形,进一步领略几何图形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性质及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基本事实。

难点是学会按几何语句画图。

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紧密的联系,首先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平行线”的广泛存在及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际操作和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体会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基本事实,并通过一些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方法:

教具、及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讲练结合。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木条制成的相交直线的模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学,揭示主题:

1、大家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上节课,我们已经对相交线进行了研究,并且知道相交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你们想了解一下两条直线不相交的情形吗?他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7.3平行线。

2、大屏幕展现生活中平行线的实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行美。

3、从图片中抽象出平行线,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平行线的草图,初步认识认识平行线。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探究内容,并认识到本节所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演示过程中把平行公路抽象成平行线,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确实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自主学习,个体构建:

(一)课前我们已经对本节课知识进行了预习,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对自主学习内容进行组内交流,解决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自主学习内容见导学卡)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穿插学生中间,帮扶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对小组进行启发、点拨、引导,以便使学生更多地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效果。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是一方面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能使学生受益终生;组内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组内互学,实现兵教兵,进一步解决预习中的疑难。】

(二)老师结合课件内容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1、  请大家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实例。

(铁路的两条铁轨、两条高压电线、马路的两边等)

【设计意图: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2、理解识记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让学生利用手中笔演示两直线平行的情况。

老师追问: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去掉行不行?(举出异面直线的情况:立体交叉公路、房屋、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线的含义。】

4、学习近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记法:如图2-41(1),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也可记作CD∥AB;如果直线a平行于直线b,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5、学画平行线:

(1)老师指导学习方法:对画图过程进行观察,弄清楚使用什么工具,怎样放置,移动三角板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时间5分钟)

(2)老师展示课件,示范演示用两种不同的放置方法画平行线,并总结画图过程。

<1>教师演示,并强调:

画图工具: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板或用两块三角板。(一块代替直尺)

画法:①三角板要两贴紧,一边贴紧直线l,另一边贴紧直尺。②向下滑动,也可向上推动。④直尺不能动。⑤不能徒手画。⑥两条线段平行,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就是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平行线的画法,熟练地画出平行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6、让单号组的代表到到黑板上用平移三角板的方法任意画两条直线,双号组的同学观察纠错。

7、双号组的同学代表“经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单号组的同学观察纠错。

8、在学生观察、猜想、并实践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作图,熟练掌握平行线的画法,通过作图并测量,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增加感性认识,从而提升到理性认识,比老师直接给出结论会更有说服力。同时也为后面探究平行线的基本事实埋下伏笔,单双号同学轮流到展板画图,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三、小组讨论、合作提升:

在上面学生正确画出平行线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以下三个为问题:

    问题1: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最多能画几条?

问题2:通过不同的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认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画出的两条直线才是平行的?

问题3:除了以上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与同学交流,动手画一画,看哪个组的办法多?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交流,敢于质疑,充分发表见解,认识大家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四、展示交流,评研深化

1、找两名优秀学生再次到展板上过点P画直线l的平行线: 

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基本事实。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比老师讲解会更明白。

2、再次演示画平行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将三角尺沿着固定的直尺平移,实际上是为了使两直线被直尺边缘所在 的直线所截的什么角相等?

通过讨论及演示,总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事实。

【设计意图】再次演示画平行线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使学生认清同位角只有在相等的情况下,两条直线才平行的事实,从而突破了难点。】

3、找学生到前面用电脑中的画笔分别在网格图中、点阵图中画平行线;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4、展示用折纸的方法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就是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熟练地画出平行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反馈达标、拓展延伸:

1、大屏幕展示例题,学会说理。

2、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3、【归纳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与方法?

 “通过我们一起探索,获得了有关平行线的知识,谁能给大家讲讲对平行线的认识呢?”

学生畅所欲言: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来谈。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反思交流的能力。】

课外作业: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设计一些有关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漂亮的图案 。

板书设计:

7.3平行线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表示方法:AB∥CD或a∥b

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平行线的判定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自己认为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1、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感受平行美,不但使学生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对平行线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2、把生活中的平行线抽象出来,自然引入本节课题,同时也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了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3、使用导学卡导学,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导学卡前置,节约了课堂时间,导学卡中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老师演示课件,示范平行线的画图过程,变抽象为直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5、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到黑板演示,既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展示时单双号交替到板前画图,体现了公平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充分有效,展示效果好。

7、让学生到前面运用电脑使用不同方法画行线,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电脑技术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8、利用手中的笔演示异面直线的情况,充分利用学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利用折纸的方法画平行线,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9、能及时鼓励和激励学生发言,并进行相应的加分奖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10、及时小结,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反思交流的能力。

我认为有待改进之处有:

画图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基于规律的学习方法

找准知识点,为教学打基础 《画长方形》是一节作图的规则课,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推导规则,反馈评价总结规则,系统练习应用规则。在规则学习中,学生不仅仅总结出“规则”,也逐步积累了总结规则的一般方法。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与操作探究的时间。在形成规则后,要组织有层次的练习,在形成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根据情境的变化灵活运用规则。基于规则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及时地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动手实践情况 通过分析《导学新作业A》学生在画长方形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一:先画一条长,再画两条宽,最后画另一条长。

情况二:先画一条长,再画一条宽,接着画另一条长,最后画剩下的宽。

设计教案,确定教学思路

确定学习策略,明确教学方向 这节课是在“预学后教”模式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展开的,先要求学生提前完成预学单,教师根据学生的预学情况调整教学过程,着重教学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疑惑。当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每个小组中,倾听学生的想法,找准学生的思维方法,了解学生在画长方形的过程中,出现的作图方法,以及画图的步骤。掌握学生新生成的教学资源,以便于在课堂上加以应用。比如,学生在讨论时出现了不同的画法,就提醒学生,能否把你的画图过程记录下来。

从预学开始,设计学程 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少讲少说,重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

第一,复习旧知,导入问题主题。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从边、角等说一说长方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的相邻的两条边也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他们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可以使学生在回顾建构知识网络时,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第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过程。①先回忆自己在《导学新作业A》中画图的方法。②小组讨论,交流画法。引导学生交流:你是如何画长方形的,你能把画图过程记录下来吗?怎么检查自己画的图形是否规范?③ 汇报交流,得出规则。学生汇报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补充想法,规范作图方法步骤。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画长方形的规范过程,画长10厘米的线段,也就是长方形的长;画出两个端点的垂线段,长度为8厘米;画长方形的另一条长。

在规范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三角板的刻度和直角检查自己的作图是否规范,给作图不规范学生两分钟时间规范、准确地修改自己的作品。

深入反思,提升自我

像《画长方形》这种规则类的课,我们该如何教学生学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入思考。

厚实教师的数学理解 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深入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所学知识点的来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能进行分层教学。

进行学程的安排 第一,直接复习长方形的特征入手,将“画垂线”和“长方形邻边互相垂直、对边相等的特征”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沟通。“画长方形”这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垂线的画法,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作图技能,只要把这两个知识点沟通,融会贯通后,教学难点也就实现突破。课一开始就直接出示长方形,从复习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到邻边的位置关系互相垂直,可以使温故而知新。

第二,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空间。在学生理解题意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宽,怎么画一个长方形?需要用到什么工具?马上追问:那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出长方形,教师适时指导,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教师挑选不同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汇报交流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图中注意什么,怎么检查自己画的图形是否规范。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补充想法,规范作图方法步骤。

画图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本课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宁波版《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下第八课“人类的进化――形状补间动画”。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认识运动补间动画与形状补间动画的区别;二是学会制作形状补间动画。

2 学情分析

通过与借班学生的教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常用的学习方法、整体认知水平与笔者学校学生非常相似,已经掌握Flash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非常期待动画的制作学习。因此,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法,加强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应用,力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关键帧和补间动画的概念,掌握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关键步骤,了解借助形状提示点改善形状补间动画。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已完成形状补间动画时间轴图示的对比,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试错的形式,理解关键帧、空白关键帧以及补间动画的概念,并能得出必须用矢量图形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结论。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和模仿优秀学生的上台演示,学会制作形状补间动画,并能从中体会形状提示点可以使形状变化更加自然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软件的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通过上台演示讲解,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结合情境,触动学生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爱,激发他们回报父母的情感。

4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关键步骤。

难点 帮助学生在探究中构建出关键帧、补间动画的概念,并能掌握形状补间动画制作过程必须有两个关键帧,以矢量图形为制作对象。

5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播放视频公益广告《Family》,解说用几个英文字母的形状变化演绎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提问:视频中有哪几个字母?分别代表谁?学生回答:F、M、I分别代表父亲、母亲和我。

教师提出学习制作“F”的变化来感受父亲的不易,提问“F”出现了哪几个变化?学生生回答“F”伸长手臂保护家人、慢慢变老的过程。教师用PPT展示“F”的几个变化,提出今天的课题――形状补间动画。

设计意图:选取公益视频,触动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感恩之心,激发他们完成本课知识技能的兴趣,通过总结“F”的变化,明确本堂课学习的技能目标。

知识铺垫

教师用PPT展示出形状补间动画的概念,进行适当解读;PPT展出已完成形状补间动画的时间轴图示(图1),根据概念提问学生前后两个关键帧应该是什么内容?学生回答第一个关键帧是正常的“F”,第二个关键帧是伸长的“F”。

教师打开Flash软件,提问学生如何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操作,并把操作结果与PPT中的图示进行对比。学生指挥教师操作,要求把元件拖入场景,发现没有关键帧不能拖;有了关键帧后,发现没有内容是空心小圆点,理解空白关键帧;拖入后发现空心变黑心小圆点,知道关键帧与空白关键帧的区别。教师指出在第一个关键帧中选择动画类型,即可形成补间动画。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第一次制作动画,还没有时间轴和关键帧的概念,通过学生指挥教师尝试制作形状补间动画,并与PPT的图示对比,帮助学生构建出关键帧的概念,并能发现它们在时间轴上的不同表现。

自主尝试制作形状补间动画 通过刚刚的学习,请学生打开素材“任务一”,按要求完成动画(图2)。学生尝试把两个元件分布拖入前后两个关键帧,有的选形状补间,时间轴出现虚线;有的选动画补间,出现瞬间跳动的情况。

教师关注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请学生上台演示讲解,并把结果与PPT的图示进行对比,提问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对比发现形状补间动画的过程是一条虚线。

教师提出形状补间动画必须是矢量图形,请学生借助课本完成如何把元件变成矢量图形?学生掌握分离元件,完成任务一。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的问题,探究出形状补间动画必须要用矢量图形来完成,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

自主探究形状提示点的作用 教师提出:“同学们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都完成了任务一,那么趁热打铁把任务二也完成了吧。”学生自主完成与任务一相似的任务二(图3)。

教师再提出:“同学们完成得很快,我们请一位学生上台来给大家演示讲解,大家看看他做得怎么样?”学生上成形状补间动画制作,发现“F”变老的变化过程很不自然。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位同学做的动画,中间“F”会变得支离破碎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41,看看有没有办法帮他解决呢?”学生自主学习形状提示点。

教师提出:“我们再请一位同学上来试试,看看她解决得怎么样?”学生上台演示讲解,添加形状提示点,发现添加的位置不好,导致变化过程跟自己电脑上的不一样。

教师提出:“请这位同学不要着急,我们添加形状提示点应该注意什么原则呢?”学生总结:宜少不宜多,哪里需要添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动画过程中形状变化的不自然,想办法解决问题,自主学会形状提示点的使用方法。

分层教学,拓展任务 教师提出:“请完成的同学完成拓展任务――‘F’的完整变化。”没有完成的学生继续完成任务二,完成的学生制作拓展任务。

设计意图:各个任务由浅及深、层层递进,对于完成的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拓展任务,加深理解时间轴上多个动画的连续播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成果提交和小结 教师请学生把完成的任务提交到教师机,进行展示、点评,学生进行评价和学习。教师总结本堂课学习的要点,并指出:“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老师把多个字母联动的完整动画展示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像‘I’那样,茁壮成长起来,为我们敬爱的父母遮风挡雨。”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点评、小结回顾,帮助学生构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回归制作主题,穿插情感交流,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多图层动画作铺垫。

6 教学反思

由于这次评比的内容是从教材中抽取出来的,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重新铺设教学起点,并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补、删减、重组、整合等。针对于此,笔者通过制作公益广告《Family》中典型的“F”字母的形状变化,引导学生掌握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关键点,并能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形状补间动画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F”的多个变化过程。

课后,笔者认为本次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几个亮点。

1)选择的素材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学目标的达成。视频既能触动学生内心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字母“F”的变化完整体现了形状补间动画的各个要素,而且字母“F”简单易懂,避免了以前为创设情境而添加背景,过早引入多图层概念等干扰因素。

2)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占主导,即使是讲解关键帧、补间动画等一些必要的铺垫性知识时,采用广播控制,学生指挥教师来完成,不断试错,不断纠正,既让学生完成探究思考的过程,又容易把握时间进度。

相关期刊更多

国土绿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全国绿化委员会

国土资源信息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自然资源部

华北国土资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