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图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探索能力
引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故事时刻提醒着我们,作为教师不是教会学生最终的答案,而是需要教会学生方法。然而让学生深刻了解学习方法的直接途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自我发掘,自我分析,自我探索,自我总结。综合来说,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完成。
一、课程开始前预设问题引发探索
没有人会否认课前预习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是如何高效的、富有兴趣的课前预习才是老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不能够直接让学生抱着课本呆板的研究上面的文字,毕竟数学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所以在课程开始前,尤其是一些与社会生活比较紧密的课程开始前,老师可以根据讲解的知识点结合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或者现象来预设题目,让学生在发掘题目答案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探索。比如在讲解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点时,给学生两天的预习时间:第一天,按照老师要求画出斜边AC为5cm,直角边BC为4cm的直角三角形;第二天,要求班级同学在10分钟内至少互换5位同学画出的直角三角形,观察这些不同人画出的“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之间的相同处。如下图所示,无论学生所画三角形形状如何,只要满足题设条件,学生通过比较就会轻易的发现,每一个三角形的AB边长均为3cm。如此学生通过课前的自己动手画图,同学之间相互比较,自己观察图形就会轻易的发现每一个三角形都是全等的,进而就会对HL论证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定理有最初步也最直观的了解了。
在一些与社会生活连接紧密的知识点讲解中,这种方法就更为适用了。比如在讲解不等式知识点时,可以根据商场折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为合适自己的折扣方式。如商场现行折扣为:
现学生手中有600元现金,需要购买一件原价320元,一件原价200元和一件原价80元的衣服,问怎样的折扣方式搭配最为划算?
这种课前预习的方式既与生活紧密关联,又能够直接点拨到知识点的本质,对于提升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都具有十分显著的帮助意义。
二、正式教学中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探索方法
正式课程教学中,在前期预习的基础上应当促使学生灵活的归纳总结,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归纳总结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自我努力,自己牢记并掌握知识点,让学生享受自我探索带来的乐趣。比如可以通过对一道题的方法讲解,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和这个题目中的知识点,自主的创设一个可解的题目,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换解题。在此过程中其实就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研究,相互享有解题方法的一个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在题目讲解后,发散问题,逐步加深难度,让学生自我进行总结归纳,然后牢记知识点。比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知识点时,先通过最简单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然后拓展到30°、60°所对应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先自行画图画出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由30°、60°、90°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进而总结推论出SinA,CosA,TanA,CotA的数值。
三、课堂教学后以鼓励促进探索,以实践激发探索
如果想让初中生完全摆脱分数的束缚显然是不可能的,激发学生探索心理的一个良好手段就是合理有效的利用考试,不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而让考试成为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阶段性测试,择机选择一到两题作为加分题,若学生方法新颖、采取多种方法答题可以给予适当程度的加分。如此,通过加分的过程,学生会自发自觉地去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维模式来看到考试题目。从而对多角度、多思维的探索产生一定的肯定心理,因为这毕竟能够给自己带来分数上的优势。当然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极具探索能力的学生,老师应当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多多鼓励其继续发挥这种精神,对于他新颖的理解角度、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来自于老师的肯定必然能够激发这些本就探索精神良好的学生继续发挥。
另外,在课下可以布置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点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比如让学生利用高为1m的竹竿,放置在与学校旗杆同样的位置,根据竹竿与竹竿影子的比例,再加上学生丈量出来的学校旗杆的影子长度,来推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如此将数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
四、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老师起到了绝对性的主导作用,在主导的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的以实践、生活、团队合作、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等多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探索能力,对于探索素质卓越的学生还需着重培养以进一步的促进其创新发现的能力。这种探索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变相的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思维能力、推算能力的一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永琴.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69-72
[2]肖春莲.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2013.11:31
现以《透镜》课例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仪器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单元的中心内容,而透镜这节是本单元最基础的部分,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因此本节的重点是正确理解透镜的会聚作用或发散作用,难点是对焦点概念的理解。
新课标的要求,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什么是透镜的焦点、焦距。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观察实验,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二、教学设计
1.复习光的折射:(5分钟)小组之间互相检查画的光路图。
2.自主学习:(5分钟)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光线的偏折方向并把它画出来;凹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光线的偏折方向并把它画出来。并且比较一下凸透镜和凹透镜与我们经常见到的什么镜片相似。如何用实验来研究呢,要想做实验,如何得到几条光线,怎样观察折射后的光线等。
3.合作探究(10分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光线经过凸透镜、凹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并且讨论如何办能获得几条光线,如何能观察的折射光线清晰;然后小组内总结出你得到的实验结论,能否用另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正确。根据小组合作探究学结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4.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把自己小组实验的设计,实验过程和结论展示出来,然后比较哪种做法更好,好在哪里,哪种做法需要改进,如何改进,评出本节课的优秀组。
5.自我总结,画出知识树(5分钟)。
6.当堂达标(3分钟)教师点评出错较多的题。
7.连接中考(2分钟)
教师的作用是及时地对学生在自学或合作学习中步入的误区进行纠正,及时对完成好的个人或小组给与肯定,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
三、指导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1.让学生先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的,从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2.在学习两个主要内容(凸透镜和凹透镜)时,通过学生活动(先画图,再做光路,然后实验验证,最后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来完成。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 愉悦 创新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中介。数学教学目标就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语文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以下是我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三个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 些粗浅看法。
一、发展个性,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我国学者庞国维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发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都对学习结果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地,而自主地直接表现是个性的张扬。课堂教学是发展、培养学生个性的主阵地。每堂课都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给学生设计几个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确定自己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怎样学。在教学《函数及图像回顾与反思》一节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你认为函数与图像这一章应掌握哪些内容?
2、掌握这一内容的方法有哪些?
3、你认为这些方法哪些最好?
4、请画出知识结构图,以三点可以在结构图中体现出来,如果你有好的方法请于大家分享。
问题一给学生提供了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问题二要学生按照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总结出自己适用的方法,解决了能否学的问题;问题三是让学生确定自己应该怎样学;问题四是让学生表现为学习是独立的,学生的学习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的,因此,学生的个性表现非常突出。比如:学生除了组织提纲式、网络式、集合式、列表法四种知识结构图外,还有学生画出了树状结构图,这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在评价自己的结构图的优点时,得出了利用图像来记忆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和利用函数图像解决问题的思想,即数学中重要的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个问题不是老师讲的,而是学生自己体会出来的。因此,当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创造才有契机。
二、合作学习,合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审美的过程,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创新。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了一个研讨、交流、创作的一个集体,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讨论,形成科学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和思考的碰撞就会引发思维的“火花”。因此,合作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教学:“某测绘大队进入某海域,要测绘某海面的面积,测绘大队把测得的记
录数据给我们,请我们求出图中三角形的面积。一题时,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采用割补法提出了三种方法:
1、割补成矩形。
2、割补成梯形。
3、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根据学生们提出的方法,我提出: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你认为哪个同学的方法更合适你;或者你有新的方法,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方法?引导学生投入到主动交流中去,在讨论交流中,在动手画图中,一组达成了割补成矩形是合理方案的共识,学生之间加深了理解,受到了启发;另一组在讨论割补成梯形的方案中,得知割补成的是直角梯形而不是普通梯形。讨论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的这组中,已确认是行不通的。在合作交流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思维的碰撞中又有了新的发现。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创新的催化剂。
三、探究过程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创设 情境 问题 活动 能力 发展
一、创设课程相关情境,为学生动手“做”数学提供“拐杖”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个人的知识获得不能只靠课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网络、图书馆、社会实践等去收集大量课程相关资源来充实自己,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每节课结束时,我总是布置学生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在预习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能获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和网址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时把教师用的参考资料也借给学生看。如:教《直线与圆》一课时,我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圆的资料,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课程相关后,我又让学生对获取的课程相关进行处理、归类,由于学生做好了课前的收集,处理大量的课程相关,所以上课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深刻到位,还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我认为课前提供课程相关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动手“做”数学打下基础,但课后创设课程相关交流环境也很重要。有时课上完后,我也布置学生看课外书,结合课程相关知识,拓展延伸课程内容。
又如,学习两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先用投影机在屏幕上展现五组画面:一辆自行车,一对咬合齿轮,奥运会五环旗(平面的),电线干剖面图,圆筒内滚动钢珠的剖面图。用特殊颜色标出每对图片中的两个圆,抽象到图像旁边,引入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外离、外切、相交、内含、内切。然后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将两圆的圆心放在同一直线上,由远到近运动,让学生观察两圆的位置关系变化,讨论半径与圆心距的数量关系。这种实例引入亲切有趣,一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学的内容上,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作了极好的铺垫。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两圆的运动与位置关系,让学生建立了图形运动的观念,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动手“做”数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在生活。从而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进一步将数学应用于实践。
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动手“做”数学建立“支点”
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动手“做”数学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动力。问题情境设计的好就能收到“四量拨千斤”,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情境问题”是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支点。教学中针对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巧设问题情境,势必扩大学生思考的范围,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努力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解难中提高动手“做”数学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充分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或有异议的地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重点选择有价值的质疑题,组织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并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摆观点,讲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带着问题去“做”数学,更能发挥学生的潜能。
如: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为学生演示:直线与圆的相切关系时,将直尺由原来的相交向下平移,使其直尺与圆有一个交点,这时学生提出了:“老师,我怎么样才能知道它与圆有一个交点呢”。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这个问题正是我准备问学生的。于是我马上抓住契机,组织学生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我总结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节内容学好,大家看一看下节课的内容就找到答案了。所以我认为,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反复消化,深刻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了学生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三、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动手“做”数学搭建“舞台”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活动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践,与以往惯用的分析、理解相比,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创设活动情境可以加深对题意的感悟。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了感悟能力;创设活动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活动,学生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这个创造过程,既有自外而内的吸收,又有自内而外的表达,使有条理的表达水到渠成;创设活动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人人动手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了语言的理解、积累、内化、运用,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在动手“做”数学中体验,在评议中鉴赏,使感悟力,观察力、表现力、评价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增强。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要把书教活。例如,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活动情境:?在等腰ABC中,AB=AC,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谁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这样,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通过动手“做”数学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从而收较好的效果。
四、创设自主选择情境,在动手“做”数学中展示“自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要尊重主体的需要,尊重主体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作业练习等,使其个性得到发展。
4月初离职到现在差不多大半月的时间,终于找到工作了,待遇和我理想的12K左右差不多,最终在14K的样子。用到终于这个词,大家也能猜到这次的求职并不太顺利。总结下吧,算是给各位还在找工作的同学一点经验。
1.准备充分,我这次找工作准备的特别不充分,可以说在第一次面试的时候都没正真意义的准备过什么,在第一周的时候基本都是打酱油,所以准备是必须的,我总结了大概有几点需要的。常见的面试题目,自己所做的项目情况,自我介绍,职业规划,离职原因。我觉得这些东西一定要用一点时间做下梳理,不然面试的情况会像我开始一样很糟糕,浪费时间也浪费一些很好的机会,我觉得应该在你想跳槽的半个月之前就要准备了,这样可以节约一个星期的时间。
2.基础知识的积累,我是.NET的方向的,所以主要说.NET方向,面试无非四大块:C#,数数据库,JS(Jquery),数据结构和算法。先说数据库,分页SQL和一些查询SQL,再就是大数据量查询的优化这基本是每个面试官都会问的,JS方面因为我不是主做前端开发,面试一般都是些DOM对象的操作和AJAX,C#的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这里就不一一举例各种面试题目,自己多做做。最难得就是面试数据结构和算法了,这也是很多程序员薄弱的地方,一般问这方面的问题的面试官都很牛逼,问这种问题的公司一般开的待遇会高很多,个人觉得问了这方面的问题的公司对程序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数据结构和算法这个只能靠平时工作之余多看书,多学习了。程序员这条路,学无止境。
3.项目的描述,这个是每个面试官都会问的问题,面试官最愿意听的是你的项目亮点,用到了哪些技术来解决问题。最好的做法是把你的项目的大体的框架画出来给面试官看,这样才能直观的给面试官一种你确实是做过了这个项目。你要非常流畅的给面试官讲解,有的面试官会让你拿笔在白板上做讲解,这个可以在家里面多做几次模拟。我觉得我在这方面是强项,几个让我画图讲解项目的公司都给我发出了入职通知。
4.职业规划,这个一般是在总监级别的面试官会问到,我觉得程序员在工作到3到5年的时候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是走项目管理还是技术到底。这个就看自己的人生规划了,我个人觉得工作不到5年的同学还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的做好技术,靠这个吃饭,什么都别多想,技术才是你生存的根本。
5.待遇的谈判,任何事情都是有回旋的余地的,所有的公司都想用最低廉的价格找最优秀的员工,不要主动说自己的期望待遇,谁先说谁就会被动,你可以尝试的问贵公司这个职位大概能开出的待遇是多少?一般的人力都会给你一个范围,然后你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决定,一般在这个基础+2K的范围,比如人力MM对你说这个职位在8K左右,你可以开10K的待遇,反正这一块是非常有技巧的,我觉得的待遇只要和你跳槽的时候期望的差不多其实就行了。
6.投简历,51,智联,中华英才主要是这3家。51都是一些小公司,智联的命中率高一点,中华英才这次找工作没在上面投递不做评价。有几家在51上的公司的邀请面试的时候,待遇有3K的,我当时有点震惊,啥时候技术这么廉价了,所以我在51上投递了几天就放弃了,后面在智联上投递。这一条可能会得罪到51这个公司,不过我还是要写出来。刚毕业的可以尝试下51,毕竟先入门先学习才是菜鸟程序员最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太在意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