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智慧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综合治理 煤矸石

随着煤炭工业技术的进步,矿井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煤矸石等煤矿废弃物堆放量越来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愈演愈烈。当今对煤矸山进行生态恢复治理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煤矸山生态恢复治理与环境保护是本文的主题。

一、煤矸山生态恢复治理的概念及目的意义:

煤矸山生态恢复治理,就是煤矿开采所产生的废弃物对自然稳定的生态系统和工矿区域居民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后,通过科学论证,人为治理,使之形成自然生态稳定系统,让该区域居民尽可能享受自然状态下生存环境的过程。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使该煤矿区的稳定生态系统接近原有的自然状态,把现有开采煤矿对矿区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1.煤矸山生态恢复治理的必然性(以河东煤矿为例)

1、煤矸山现状,河东矿产量为120万吨/a,原洗煤能力45万吨/a,每年新排矸量为21.6万吨。现共有4座矸石山,其中河溪沟2座,崔家沟2座。崔家沟2座已停止使用,河溪沟1座已进行了生态恢复治理,另外1 座正在使用当中。现使用的矸石山有自燃现象,旧矸石山已不再自燃,但存在滑坡不稳定患,已治理的矸石山植被长势喜人,生态恢复良好。

2、煤矸石排放对环境空气的污染

河东煤矿矸石发热量在4.18-12.5MJKg左右。煤矸石山自燃和扬尘是对环境空气影响的两个主要因素。

煤矸山自燃,放出大量的SO2气体,而且还释放出大量的CO2、CO和H2S气体。矸石中的有机物质在氧化分解过程中,还生成一定量的氮氧化合物和苯等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还伴有大量的烟尘,污染矿区大气环境。有时在其内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会发生爆炸现象。唐山煤矿就发生过矸石排放场爆炸事故。

据苏联沃夫沃伦煤田大桥矿二号矸石排放场实测:煤矸石自燃,每平方米24小时放出10.8KgCO、5.6KgSO2、0.6KgH2S等。内蒙古乌达跃进矿选煤厂排出的洗矸发生自燃,SO2和H2S最高日平均浓度分别达10.69mgm³和1.37mgm³.周边地区人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由此可见,矸石山自燃对人体健康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煤矸石自燃对植物的生长也十分不利,对建筑物还具有腐蚀性。

扬尘是排矸场对环境空气影响的又一个主要污染因素。一般在四级以上的风就会起尘,起步风速大于4ms。

3、煤矸山对土壤和植被的污染

经山西德森荒漠化治理研究院和北京林丰源生态环境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同采样点监测表明,河东矿各采样点的Hg和Cd的污染指数均超过1,平均污染指数分别为2.15和6.84.土壤主要会受到Hg和Cd的污染。

煤矸山对土地、农田及植被造成破坏的原因是:矸石山地表移动变形产生的裂缝而形成漏斗状的塌陷坑,使土地、农田受到分割,而不能形成较大面积的土地,不利于土地利用,影响利用价值。矸石淋溶水对地表土层的原始内聚力和附着力产生了“质”的改变,加速了水、土、肥的流失,使土地、农田变得贫瘠。

矸石中的硫化物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产硫酸盐的水解产物,污染土壤,从而影响作物生长。

当农作物叶片落有煤矸山的粉尘后,阻挡了太阳光对叶片的光合作用,从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利。为此,几十年来先后为当地农民赔偿青苗损失费用高达数百万元。

4、煤矸石对水环境的污染

煤矸石在大气降水条件下,便产生淋溶或浸泡。加之风化作用,此时,矸石内所含的有些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自然带出,直接影响该区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根据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在“古交矿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介绍,真正对环境构成危害的,不是矸石有害的固定态,而是其可溶部分(包括交换态、水溶态及淋溶态等)。

(一)对煤矸山进行生态恢复治理的几点建议

1、加大投入,选配高效节能减排的洗选加工设备,降低可燃物排放量。提高煤产品回收率,是控制污染源头的有效途径。

2、土、矸混合倾倒作业,是隔氧阻燃的可取之法。既延缓了自燃进度,减少了滑坡、泥石流、爆炸的几率,又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治理做好了铺垫。

3、提前做好转移新排矸场和治理旧排矸山的规划工作,使排矸山可能造成的污染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4、采选技术前瞻、服务前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优,且具有甲级矸石山生态恢复治理资质的企业进入招投标阶段,优中选优为我所用。

四、 结束语

要及时快捷高效地对煤矸山进行生态恢复治理,促进煤矿企业及其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一个稳定度大的、净化了的环境中,就必须掌握矸石山的具体情况,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好适宜当地生存环境的植被,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实施后,着重在控制水土流失方面的保水、保土、防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效益进行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和植物种植措施,多措并举,使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协调进行,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改造排矸山的环境,并使区域环境向着有利于矿区居民生存的方向发展,因此,矸石山生态恢复治理是煤矿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1992.8.17

2.关于“山西省(市、县)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编制导则》晋环发(2007)603号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矿开采 环境治理 生态恢复 研究

一、煤炭资源开采的环境治理

煤炭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资源和地表土壤及植被的破坏上,导致一定范围内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位变化。其后遗症有:地表移动盆地、产生地裂缝出现塌陷坑、土地自生的机能受到毁灭性破坏,永久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加速农田土壤盐渍化。随着工业迅猛增长,大量老矿区问题尚未解决,新矿又不断开采,煤矿与生态环境的对立关系不断激化。充分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同时发挥植物措施的长效性,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土地整治与复垦措施相辅,以植物措施为主,全面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发挥各项措施的综合防护效能,实现总体防治目标。

(一)矿井生产、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1.项目施工过程是加强管理,要采取少占少破坏,尽量不占不破坏的原则,施工过程中损毁的灌木,要制定补偿措施。

2.掘进工作面在接近含沙层,必须打超前钻孔控防水,井下有突水危险的地区,必须在其附近设置水闸门或水闸墙,在掘进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生明显的突水征兆或大量涌水时,应立即停止作业,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确保含水层不受破坏,保证当地饮用水安全。

(二)工程施工营地、料场临时占地及弃渣堆放占地会破坏地表植被,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时应进行绿化,恢复植被。

(三)对矿区中废水都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矿井水斜管沉淀池和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使其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才能外排,并尽量进行综合利用。

(四)工业场地绿化美化区

1.由于工业广场既是煤矿开采基地,又是职工生产生活场所。因此,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既要具备保持水土功能,又要满足提高环境质量的要求。在做好排水、边坡防护的前提下营造分割林带划分功能区,同时对厂区道路和空地进行绿化美化,使之成为生态矿区、园林矿区。

2.建议在办公楼前栽植观赏性较强的树木、花卉,并辅以绿地;锅炉房、污水处理站、煤仓等产生粉尘、噪声大的生产系统四周,职工宿舍楼前,应以乔、灌林相配种植,以防尘降噪。

(五)排矸石场地

对矸石场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建拦渣坝,作用是拦蓄弃渣;二是渗水盲沟,其作用是有效排除弃渣区域沟道渗水,防止拦渣坝坝体因沟道长期渗水浸泡而损坏;三是排水沟,主要用于排除弃渣堆积面上的汇流洪水,四是弃渣场封闭,作用是防止矸石自燃。

(六)沉陷区的治理

1.开采中应加强对靠近山区矿区山体滑坡的监测、监控工作,采取预防措施,对土崖和坡度大于45度以上坡度,设置危险标志,在边缘修建排水沟,减少雨水对其的,在重点保护区修挡土墙等。

2.面对煤矿塌陷区的种种问题,国内的应对大多还停留在湿地利用、土壤复垦等技术层面,对煤矿的塌陷采取一对一解决和修复,这种往往难以治本,事实上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更大空间视角出发。

3.结合开采对村庄搬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的角度规划煤田内农村改造建设,使村庄迁移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一致,形成规模较大的村民聚居点,公共设施得到优化,使人民生活更加安居乐业。

二、生态恢复几种补偿制度

(一)预防性生态补偿制度----煤炭资源开采生态风险基金制度

煤炭资源开采,会导致大面积生态破坏。因此,建议建立预防性生态补偿制度。其资金来源于开采者、地方财政收入或者专项资金等,其资金使用主要范围是针对开采者没有能力承担的部分。

(二)补救性生态补偿制度

1.煤矿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项目可行性方案,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中确定哪些是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此,开采者应建立煤炭开采环境治理恢复补偿保证金,用于对污染和破坏的治理与恢复。此种制度属于补救性生态补偿制度,依据“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保证金由开采者筹集,资金多少主要取决于生产规模大小、自然环境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条件。同时,资金要保证足额到位,专项使用于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补偿。建议此项基金应有环保部门进行监督,承担监管责任。

2.煤矿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煤炭开采者对生态污染和破坏,会导致矿区居民人身、财产及环境权益损害。其中,环境污染侵权损害有的因加害主体难以确定、或支付能力有限、已经破产、关闭等原因,致使受害人无法获得适当赔偿之事时有发生。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因果关系推定困难,受害人要取得胜诉十分不易,即使胜诉,有时也很难将赔偿真正落实到位,使受害者的损失得到有效补偿。为此,建立煤矿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首先,要有矿业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环境损害行政补偿金,资金来源于煤炭资源的开采者、政府财政收入或专项资金等。

3.矿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借鉴我国森林生态效益区际补偿的经验,依据矿产资源开采经济上正外部性和生态环境上的负外部性利益冲突协调原则,建立矿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开采出来的煤及其附属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虽说矿业城市是矿产品的制造者,但矿业城市并不能阻止其他工业城市消耗矿产品,并且制造矿产品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工业城市的消耗。

三、结论

生态环境智慧治理范文第3篇

打破信息孤岛的“一片云”

836家重点污染企业,每两小时更新一次的实时数据,异常情况每日汇总公布……这一切,离不开代号“1831”的江苏环保云平台的支持。作为国内最先进的环保云平台,“1831”不仅是观照江苏生态环保的“睛雨表”,更是江苏环境智慧决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据何春银介绍,所谓“1831”是指建设一个全省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控系统;集成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包括污水处理厂)、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危险废物、应急风险源等8个子监控系统;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环境监控运行机制。那么,“1831”里到底有哪些信息可查?这些数据又是从何而来的呢?1831的智慧就在于,我们并非坐镇江苏省环保厅的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在位于北京某咖啡厅的采访地点,何春银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就给记者展示了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流域水质自动监控等实时的数据。事实上,云平台云集的数据远不止于此。除了环境质量数据外,12369的举报信息、环境创建情况等均以数据形式集入了平台,每天平台集纳数据超过300万条。

“我们可以说是全国最先进、集纳环境信息最多的一个数字平台。”何春银介绍,云平台采用国际先进的物联网传感器以及信息分析云技术,能够实时感知全省4万亿经济总量下10.26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健康程度,并将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与决策的智慧化。

为何要开发这个云平台?还得从太湖水危机说起。2007年太湖水污染事件发生后,江苏省环保部门发现,太湖流域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围绕太湖水环境开展了污染源、环境质量、生态背景、水文、气象等方方面面的信息监控。但由于缺乏在政府综合管理与决策层面的信息集成、集中管理与统一机制,难以为太湖治理与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当时仅江苏省环保厅就有36个信息系统。由于系统开发各自为政、业务数据自成体系,大都无法实现集成共享。“标准不统一,决定数据没有价值。”何春银这样点评。

2008年7月,江苏省按照“太湖平台、数据环保、信息共享、科学管理”的理念,启动太湖平台建设。短短48天后,覆盖太湖全流域的125个水环境自动监测站、蓝藻预警监测系统以及50个省、市、县和区域4级重点污染源监控中心涉及十多个方面的环境信息实现联网。太湖平台的建设,为江苏省范围搭建统一的环境共享平台提供了样板。随后,以太湖平台为蓝本的“1831”逐步浮出水面。“信息不共享,上下不信任,左右不服气,领导不满意,群众有意见,自己很辛苦,别人看笑话……”何春银在近日举办的2013年第十一届Esri中国用户大会上,夹杂一段顺口溜介绍1831平台活跃了技术演讲现场的气氛。“如今,全省环保系统都共用我们这一个平台。它就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何春银说。

信息让决策更“智慧”

“我们的1831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可以说是全国最先进、集纳环境信息最多的一个数字平台。它能够实时感知全省4万亿经济总量下10.26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健康程度,并将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与决策的智慧化。”何春银谈道。

在采访时,何春银用鼠标在系统中通过一个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远程关闭或者打开常州市一个工厂的雨水排水口。“动一下鼠标,就能把生态感知指数以至于在全省的排名自动排出来。所有的事情都在这里共享,让我们时刻通过这个平台感知着江苏环境的变化。”以大家恐慌的雾霾天气为例,很多人都不知道雾霾天气的实时状况。但在江苏环保网上的“空气质量平台”,每两小时就实时更新的自动采集数据、一目了然的色彩显示不同污染程度、历史数据的曲线图……对公众了解空气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它的背后正是“1831”在支持。

1831实时更新的各种数据,对环保工作者而言,更是科学决策的好帮手。何春银告诉记者,用上1831,他们不仅可以随时掌握每一个重点污染源的基本信息、生产工艺、污染治理设施、排污状况、排污数据,还能看到立体模型、全景照片和全景实时视频,从而能够对污染源实行全周期管理。“一旦出现问题,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环保人员可以及时作出应对。”每天打开云平台,已成为江苏省环保厅每个工作人员的习惯,说起好处大家一口气能报出一堆。

“很多人责怪我们环保局不作为,必须要对类似雾霾出现的这种天气负责,我把数据拿给他们一看,这些声音就消失了。”何主任对1831系统充满了自信。

技术对环境的改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