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水环境治理

加强水环境治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水环境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强水环境治理

加强水环境治理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of tax revenu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whether different kinds of main markets can compete fairly, and eventually affects the constant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ax authority, as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should stand at the point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xcavate and integrate the resource of environment,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tax revenue, in order to provide a guarantee of high-quality service for tax payers. By expla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tax revenu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of theenvironment of tax revenu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ver perfecting the service of national tax revenue. At the same time,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ervice of national tax revenue which is put into effect now, effective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of the environment of tax revenue has been put forward.

关键词: 税收环境;综合治理;纳税服务

Key words: the environment of tax revenue;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the service of tax revenue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131-02

1税收环境的内涵

所谓环境,指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税收环境,指影响或决定税收制度产生、运行及其成效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属于社会环境范畴。税收环境可分为广义的税收环境和狭义的税收环境。广义的税收环境包括政治法制环境、经济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国际环境等内容。它与政治体制、经济、历史、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狭义的税收环境包括管理体制、法制环境、道德环境、信用环境等内容。管理体制,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科学、完善、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优化纳税服务的根本。法制环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即一个国家法的整体;另一种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对法律实施监督等活动和过程。人们讲的法制系统工程即这种法制环境的含义。完善的法制环境是优化纳税服务的重要保证。道德环境,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税收道德环境为纳税服务提供社会意识形态的良好环境。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依托现代先进信息技术能为优化纳税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税收环境综合治理对优化纳税服务的重要意义

加强税收环境综合治理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税务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良好的税收环境,对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完善、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是优化纳税服务的根本管理的体制主要指税收管理体制,是规定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其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从我国实践看,完善、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税收的发展。

2.2 公平、公开、公正的法制环境是优化纳税服务的保障现代纳税服务是法制化的纳税服务,健全的法制环境是提高纳税服务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其实现的重要前提。税收法制是国家税收法律原则、规范意识和制度的总称,它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使税收征纳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为纳税人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法制环境,为优化纳税服务提供保障。

2.3 诚实、信用的道德环境是优化纳税服务的必然要求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其含义是公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讲信用,守诺言,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税收诚信既体现作为征税主体的税务机关必须坚持诚信原则,依法征税;也体现广大纳税人要秉持诚信理念,依法纳税。加强税收诚信建设有助于税务机关和广大纳税人不断增强税收法律意识,坚持依法征税、依法纳税。

2.4 高效、多元、信息化的科技环境为纳税服务提供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决定了信息化在纳税服务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税收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税务机关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方式进行重大改造,使职责细化、岗位明确。使税收征管更加科学、合理、严密、高效。使对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更加透明、便捷。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充分发挥信息、管理技术对纳税服务进行创新,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征纳成本,已成为现代纳税服务发展的趋势。

3我国现行纳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税务机关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整顿税收秩序,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税收环境。现阶段我国纳税服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3.1 纳税服务法治体系不健全,纳税人权利严重缺失目前,我国税法侧重于对纳税人义务的规定,对纳税人的权利较少涉及,没有一部系统规定纳税人权利的基本法。纳税服务法制体系的不健全,使纳税人的合法权利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现实中纳税人在税收使用方面处于无权地位,他们要做的仅是缴税,税后如何监督、如何使用基本无权过问。这与西方国家公民普遍享受税务机关周到的服务、同时也享有基本的税收权利形成极大反差。

3.2 税收信用意识较为淡薄,税收道德意识有待加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税收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法治也要信用。目前从政府角度看,我国税收无论是在征税、缴税、用税上,透明度和公开度仍显不够,影响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积极性和自豪感;从税务机关看,少数基层税务机关对税收政策贯彻、执行、落实不到位,有的干部凭人情关系自由裁量,造成管理不公、执法不严,给纳税人产生了不公平、不诚信印象;从纳税人看,一些企业对守法经营、诚信纳税认识不足,拖欠偷逃税款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企业形象和诚信也受到严重损害。

3.3 税收人文环境建设薄弱,税收文化建设有待提高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后续发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相对税收法治、信用和服务环境而言,税收人文环境对于税收和经济发展的潜在力是不可忽视的。我国税收人文环境的问题表现在:一是税收区域文化精神主题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在挖掘文化传统资源并赋予时代特色方面有待深入研究;二是税收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大,以文兴税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三是部门、税企之间依法治税、诚信纳税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合作较少,有待加强。

4我国税收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

针对我国纳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需加强我国税收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为纳税服务提供良好的税收综合治理环境。

4.1 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的有关法律,提高纳税人维权意识 完善纳税服务的立法保护。在立法上,首先确立纳税人在宪法上的应有地位,实现纳税人宪法权利与宪法义务的平等和一致,为纳税人权利保护的立法提供宪法依据;其次适时制定《纳税人权利保障法》,建立健全纳税服务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纳税服务法律级次,使我国纳税服务真正从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工作范畴上升到税务机关应尽的法律义务和职责。

4.2 进一步完善税收信用环境,提高征纳诚信意识信用环境是在法治与德治的社会基础上产生的。税收信用环境离不开社会信用环境的支撑与保障。从政府角度说,政府应致力于建立信用的规则和进行信用的实践,建立一个取信于民的政府;从税务机关角度看,应加强自身诚信建设,加强为纳税人服务理念,加强执法监督和检查监督,完善纳税信用评价机制;对纳税人而言,加强守法经营、依法诚信纳税教育,对拖欠偷逃国家税款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

4.3 加强税收文化建设,营造和谐人文税收环境税务机关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人文管理理念,以文兴税,建设和谐税收人文环境。大力弘扬先进税务文化,加强税务文化品牌的提炼和宣传,加强文化建设与税收工作的有机融合,引导干部把文化理念转为规范执法、文明服务的自觉行动;同时税务机关注重加强部门之间、税企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扩大文化开放度,不断提高文化创建的层次和水平,共同营造和谐税收人文环境。

加强水环境治理范文第2篇

一是纳入生态功能区划,划定生态红线。国家从宏观战略层面颁布实施了《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规划》,将我国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的源头、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批生态安全重要区域纳入了规划,并明确了区域发展导向和保护措施。但是,作为群众的饮用水源地,纳入各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措施的比例很小。健全不同级别的生态功能区划,将各类集中饮用水源地纳入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建立有效保护措施,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是实行有利于水质保护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饮用水源保护行政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固定社会资产投资及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等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应实行不考核或作为参考指标,应把考核的重点放在保护水环境水质安全上。制定饮用水源区产业发展指导名录,发展的重点应是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新兴高科技产业、生态绿色农业和旅游业,严格限制危险化学品、重金属等高风险行业。

三是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域的环境应急管理体制。成立必要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培养一批素质高、敬业意识强的环境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对重点风险源、重点风险领域和环境敏感区域等开展日常环境应急监管。督促重点区域、行业、企业单位建立相应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工作制度。明确环保、公安、安监、交通、农业等部门在工业、危险化学品、尾矿库、农药化肥、流通、大型环保设施等不同单位、行业的环境应急管理职责,建立环境应急联席会议制度,实行联防联控。

加强水环境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水生态是现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现阶段,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规模急剧增大,污水排放量猛增,一些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到了自然中,造成部分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水环境治理工程迫在眉睫,市政部门要真正认识到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推动城市的发展。

1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现状

1.1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质量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水体受到污染,人们的健康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诱发各种疾病。水资源作为一种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的淡水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在当前的城市中,水资源用量巨大,而且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城市用水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严重不符。有的居民不具备节水意识,在用水方面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部分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不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发展理念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对于各种节水设备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个别企业管理者的眼中,引入节水设备没有意义,只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为了节省设备购置费用,一直采用传统的工艺设备进行生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而且污水的排放量也比较大,对城市水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2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

在城市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上,当前部分企业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只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在错误理念的引导下,城市水环境问题频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阻力。以工程建设领域为例,无论是建筑工程建设还是水利工程建设,部分人员在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经常忽视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没有站在生态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升房产销售额,会在水域周边建设大量的建筑工程,这些沿河的建筑工程项目规划严重缺乏合理性,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会直接排放到周边流域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没有考虑水生态,盲目对水体进行阻隔,使得水生态循环系统受到了严重影响,大量的物种因此消亡,水流的自净化能力急剧下降。有害物质的大量累积使得水体不再循环,逐渐成为死水,形成黑臭河道,严重损害城市形象,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1.3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

工业是我国的重要行业,工业领域中包含大量的行业,在大部分城市中,工业经济都是城市的经济支柱,城市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往往非常重视。在政策环境的带动下,我国的工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在各个城市中,工业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而且企业的规模也有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对水环境产生了严重威胁。虽然我国的环境部门针对工业排放提出了严格的规范要求,制定了排放标准,但是由于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工业废水排放监测难度大。同时,废水排放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监管死角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河流中,导致城市水环境质量直线下降。工业废水中包含的大量有害物质会造成水体生物死亡,使河水发黑、发臭。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治理的难题,市政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市政工程中水环境治理策略

2.1大力宣传节水思想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节约用水的思想非常重要,这也是当代公民必备的思想,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节水宣传,提升公民节水意识,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导企业,把企业也带入节水行动中,营造一个全民节水的氛围。政府方面要注重宣传方式的合理性,拓展宣传渠道,以各社区为基本宣传单位,印制宣传册、微信公众号文章,宣传节水思想,通过多途径的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激发人们的节水意识。同时,在节水宣传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人们采用正确的节水做法,改变之前的不良习惯。政府部门可以举办以节水为主题的大型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节水氛围,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缓解我国的用水压力,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2城市建设要以水环境保护为基础

从城市建设上看,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水源中,必须经过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或城市绿化灌溉等。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必须进行沉淀,沉淀产生的油污、淤泥等需及时清理,然后才能循环使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站在生态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优化,合理地进行工程选址,在工程建设环节减少水污染,避免出现死水,提升水资源自净化能力,建设生态堤坝,加强水域周边的绿化,提升物种多样性,实现水环境的高效治理,打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2.3加强工业废水治理

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因,工业废水的治理非常必要,这也是工业企业必须完成的任务。工业污水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只有在资金的支持下,工业污水治理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工业企业唯一的发展方向,企业方面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生产过程中调整发展重心,调整管理理念,严格落实工业污水治理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企业要有具体的行动,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充足的资金,引入专业的工业污水治理技术和设备,结合当前的实际生产情况,优化工业污水治理体系,采用最先进的治理工艺技术,为高效的工业污水治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要对自身生产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生产工艺以及原材料,精准确定污水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根据分析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理工艺设备,必须保证有效去除工业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企业决策者需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节水技术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的引进,严格限制污水排放,加强自我管理。与此同时,城市环境监督部门也要定期对企业排放情况进行测评,发现不合格的排放问题就要及时处理,消除工业发展对水生态造成的消极影响,实现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打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2.4加强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

水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各种技术。由于城市水域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比较复杂,因此,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需要加强技术的引入,利用各种先进的污水治理技术,实现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现存多种水环境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以及生物处理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处理工艺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应用优势明显。生物处理工艺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比较低,而且对有害物质的去除效果相对显著。这种处理工艺不涉及化学药品的投入,因此不用担心二次污染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在废水中加入含有微生物的淤泥,微生物在代谢的过程中,会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处理,整个过程非常高效,而且不会产生其他有害物质。

加强水环境治理范文第4篇

我发言的题目是《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全力打好清水工程攻坚战》。

刚才我们听取了刘爽书记的工作报告,受到了极大地鼓舞和鞭策。20__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组织实施中心城区水环境专项治理的第一年。作为我处水环境治理工程指挥部的常设机构--办公室,我们将认真落实局、处党委部署,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精心组织,抓好落实,确保清水工程任务的圆满完成。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集中精力抓开局

清水工程是今年20项民心工程之一,是搞好水环境综合整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新的提升,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举措,是各级领导关注和人民群众关心的利民、惠民工程。我们要树立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第54次市长办公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项目的组织落实。目前,我处建立了水环境治理工程专项组织机构,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细化分工,建立完善工作制度,精心抓好组织落实,为确保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我处水环境治理工程指挥部成立以来,我们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在对我处现有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反复地论证和比选,坚持做到方案与日常养护管理相结合,与防汛排水相结合,与大中修工程、重点工程相结合,力争使每项工程的方案都要体现高水平、高标准,每项工程的实施都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积极做好水环境治理工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各项工程如期开工。

截止目前,我们已经编制完成了20__年-2013年中心城区河道综合治理、排水设施改造等五大项目工程的实施计划方案。护仓河清淤调水等前期工程已全面启动,为下一步各项清水工程的顺利实施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二、强化管理,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建精品

清水工程是在水务一体化管理新格局下,我处首次承担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我们水环境治理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的密切配合,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制定时间表,明确责任人,抢时间、抓进度、提效率。创新工作方法,积极主动解难题、抓落实,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增强管理手段,在强化管理措施上坚决做到“五个严格”、“五个强化”:

一是坚持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强化工程建设管理。我们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履行立项、设计等建设程序,对每项工程建立建设档案,使工程管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二是坚持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标准,强化施工过程管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将紧紧抓住工程质量这一根本要素,以建精品工程为目的,严格施工程序,完善监理措施,落实责任制度,把好工程质量的每个环节,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一流工程。

三是坚持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工程环节管理。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签订安全合同,分解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努力营造安全的施工环境,为清水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四是坚持严格执行文明施工标准,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文明施工是体现民心工程为民、利民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文明施工管理力度,坚持做到措施到位、动态监管到位,严格考核,注重实效,强调落实,防止污染环境现象的发生,确保百姓安全出行。

五是坚持严格行使行业职能,强化工程监督管理。作为排水专业管理部门,我们将认真行使排水行业职能,坚持“管理中服务、服务中管理”的宗旨,做好其他业主单位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监管工作,建立相应的监管档案,准确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确保清水工程的全面顺利完成。

三、营造氛围,强化措施,创先争优树形象

清水工程是我处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点工程。我们将努力发挥我处政治工作优势,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参建单位探索项目党建工作新模式,营造氛围,鼓舞士气,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加大宣传报导,坚持内外宣传共同联动,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在对内宣传上,利用我处排水报、党建网等宣传载体,开辟专题、专栏,以信息、简报等形式,全面、系统、及时地报道水环境治理工程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参与、干事创业的氛围;在对外宣传上,及时与天津市水环境专项治理工程指挥部加强沟通,利用工程例会、各种专题汇报会,以工程进度信息、每周工程讯息等形式,对我处开展水环境治理工程情况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报导。

切实抓好“四个融入”,提升项目党建工作水平,做到抓好党建促工程,服务中心强管理。一是在工作目标上融入。层层签订《工作任务目标责任书》、《党员岗位承诺责任书》,将党建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岗位,压力传递到党员,做到工程建设和党的建设共同开展、同步推进;

加强水环境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产业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09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水资源环境治理成效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水质恶化的局面。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未发生根本转变。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产生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是外部性。因此,对于水环境治理,通常的思路是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然而,无论是基于庇古传统的排污费,还是基于科斯传统的排污权交易,均属于末端治理,并未直接解决水环境恶化的根本问题――产业发展方式,使得水环境治理具有局限性。因此,水环境治理的根本出路是推动产业的生态化重构。

1传统“末端治理”模式的弊端

1.1导致污染转移,整体治污效果不显著

末端治理只是一种局部解决方案,无法提供全面的水污染解决框架。一方面,环保标准高的地区,将污染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只是污染在更广范围的转移。局部外部性的解决导致了更广范围的外部性,局部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以损害其他地区生态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产品服务化不可能全面推广,工业部门不可能全部转成服务业。很多地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达到水环境治理的目标,将工业部门服务化,发展金融、互联网、商业营销等现代服务业。这种剥离制造环节的方式依然属局部方案,会导致制造环节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仍然是水污染的区域转移,在总体范围内达不到治水效果。因此,“末端治理”只对局部治水有效,整体效果并不明显。

1.2治污投入递增,陷入“效益递减”困境

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污水排放中的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多,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民众对生态诉求也越来越高,排放总量与治理标准同步增长,使得末端治理呈现“投入递增、效益递减”的趋势。一方面,“末端治理”不是彻底治理,而是污染物的转移,并且运行费用巨大(刘伟明,2014),为了达到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企业不得不大幅度提高治理费用,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治污投入只有环境效益而无明显经济效益,降低了企业治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许多企业生产技术有限,加工深度不够,物料流失严重,本已造成资源浪费,流失到水体中形成污染,还要投入较高的费用去治理,从而形成资源的双重浪费。

1.3治污产业创造GDP,阻碍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常常呈现“两难”格局(张红凤等,2009),出现“不治理生存困难、治理了经济困难”的悖论(刘伟明,2014)。末端治理造成了短期内化解上述矛盾的假象:一方面,末端治理不用直接淘汰现有的落后产能和技术体系,不会造成GDP的显著波动,地方政府更易接受;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形成治污产业市场,反而增加了GDP,造成“污染增加国民财富”的假象,这部分GDP不仅不代表经济增长,而且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末端治理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政府和企业对于淘汰落后产能和更新技术的内在动力不足,结果就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现有的技术体系。

2水环境治理的困境在于生产方式落后

2.1生产技术落后,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低

从工业化进程看,中国属于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实施的是比较优势战略,由于技术与资本相对匮乏,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粗放式投入,包括低价格管制下的水电煤等能源资源和低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全球化进程看,中国企业以委托加工的形式参与国际分工,只嵌入了全球价值链的原材料供应、初级产品制造、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且面临“低端锁定”困境(时磊,2006;卢福财等,2008),产品档次低、附加价值小、环境污染严重是中国地区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2.2同质化低水平竞争,企业治污能力与动机双重缺失

中国的区域经济呈现出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的特点,尤以浙江块状经济为甚,例如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浦江水晶工艺品等。在这些块状经济中,每一个生产环节都集聚了成百上千的企业(很多只是家庭作坊),初级加工制造品差异性极小,同质化特征明显,企业只能依靠降低成本来获利。在低水平竞争下,企业既无治污动机,也无治污能力:一方面,竞争逼迫企业不择手段降低生产成本,甚至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润,产生大量水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小企业依靠薄利多销维持生存,水环境治理会对其造成成本冲击而破产,导致企业对治污力不从心。这种“竞次策略”又导致政府在环境规制中面临“两难境地”,为了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地方政府往往会不顾环保约束而与企业合谋(袁凯华等,2015)。

2.3产业布局分散无序,治水陷入“不经济”困境

与大气污染治理不同,水环境治理需要依托网络型管道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特性。一方面,污水处理行业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性,被治理的企业越集中,越能获得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网络经济特征,需要以上下游企业集中生产为前提。因此,区域范围内的集中生产、集中治污,才能体现出治水的“经济性”。然而,我国诸多地方产业却布局分散,管道建设滞后,治水难度较大。例如浙江省,县域经济以中小企业(家庭作坊和个体厂商)分散加工为主,“小而散”的企业格局形成了众多零星的污染源,阻碍了水环境的集中治理,增加了治理成本和难度,使得水环境治理陷入“不经济”困境。

3水环境治理的根本出路是产业生态化重构

3.1秉持“零增长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

产业生态化的目标是要摆脱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同步增长的束缚,使得环境压力增加的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基于新古典框架的环境经济学主张,只要经济增长的收益超过环境的代价,生产系统就可以继续扩张,其实这是认识误区,作为自然系统的子系统,生产系统的规模必然不可能持续增长。产业生态化则秉持了不同的发展理念,主张在经济系统最适规模下实现“零增长的发展”。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来看,从左端拐点后上升速度放缓开始,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便已出现相对脱钩,到了曲线顶端,经济仍在增长,但环境压力进入零增长状态,此时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出现绝对脱钩,产业生态化的目标和表现是迈过环境库兹涅兹曲线顶端开始下降,这是一种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完全脱钩的可持续发展。

3.2优化企业布局,构建多层次循环经济系统

传统生产方式是以“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开放系统,这种模式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产业生态化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生产活动,参照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模式,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其特征是“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工业生产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的子系统,应该构建一种系统化、循环化的企业共生网络,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系统是工业生产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模仿,要以产业布局优化为前提,只有企业的相对集中、上下游产业链健全,才能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系统,提高水环境治理的经济性。

3.3摆脱“竞次策略”,实现价值链上的合作共生

产业生态化意味着市场机制从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向合作竞争转变。在经济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呈现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这种分散无序的竞争以追求低成本为手段,忽视环境保护、破坏生态环境、违规偷排是必然结果。产业生态化所构建的产业生态链,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共生性,企业之间通过物理交换或能源传递,以及知识、人力和技术的交换而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在共生网络中,企业不再是恶性竞状态,而是在经济价值上共创共享、在利益上互补互惠的企业耦合,不仅包括企业之间的废弃物交换,而且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共享、学习机制等全面合作。在生态化的产业系统中,企业不再靠资源粗放利用、违规偷排污染环境等手段实现自身成本下降,而是通过获得循环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降低整个工业系统的生产成本。

4产业生态化重构的具体路径

4.1强化微观企业的清洁化生产

清洁生产是末端治理的最早替代方案,基本思路从“末端治理”转向“过程管理”和“源头削减”。清洁生产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绿色产品设计,另一个是清洁生产过程管理,要求企业改善现有生产工艺和产品战略,但核心仍然是生产工艺的提升,因为绿色产品需要以清洁生产技术为前提。政府规制行为需要从排放标准的制定转向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对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如生产工艺与装备、废物回收利用、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产生、产品和环境管理等指标制定相应的标准要求。这是一种倒逼机制,一方面,企业必须改进生产工艺,达到相应标准要求,才可进行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工艺提升会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削弱竞争优势,企业唯有通过技术引进或自主创新,不断降低清洁生产技术成本,才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也推动了企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4.2推动产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

循环经济是企业清洁生产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拓展,从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转向企业间共生发展。基本思路是对自然形成的分散在各乡镇的特色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链的生态化重构,通过产业链的“补链”、“补网”形成相互关联、互利共生的链网式结构,构建循环封闭的生产系统。就水污染治理来说,生产污水和废水的减少与处理要以集中处理为基础、网络化管道设施为条件,这都为企业在园区内集中、互联、循环提供了市场需求与物理条件。然而在现阶段,存在只注重循环、不注重经济,陷入“循环不经济”困境,降低了园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循环效率,以循环经济抵消技术成本冲击,另一方面要激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降低循环技术生产成本。

4.3加强生态产业链中的静脉产业培育

静脉产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实际上是将循环经济中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的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专业分工明确、加工分解效率更高、服务范围更广的独立产业,它的任务是将废弃物再资源化,即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加工分解成新的资源。静脉产业有利于促进动脉产业的物质减量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排放减量化,是企业“共生”关系的核心环节。我国静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的循环经济园区并没有融入独立的静脉产业,而是在动脉部门内部进行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再利用(张霜等,2013)。我国静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认识上不足,产业化水平也远远不够,现有的水资源再利用企业也存在政策扶持不够、回收网络不健全、技术落后等问题,在静脉产业培育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促进静脉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实现动态产业与静态产业的协同发展。

4.4构建有效的倒逼机制与激励机制

产业生态化需要建立有效的政府倒逼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之所以需要倒逼机制,是因为在环境成本外部化的条件下,企业没有治污动力,即使设定了排放标准,只要排污罚款成本小于治污成本,仍会导致环保约束软化。政府的角色就是以法治和规则为基础,为经济活动划定合理的生态边界,制定环保标准、严把项目准入、加强环境监测,提供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建设,杜绝企业的污染寻租行为,对企业的环保标准形成硬约束,倒逼企业注重生态效益。但是,行政化手段治水并没有解决治污的内在动力问题,不仅政府负担较重,也不具可持续性。因此,还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利益调整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将水环境治理的成本与收益传递给企业主体,以经济杠杆来引导企业主体从“倒逼”转型升级变为“主动”转型升级,从“谁污染谁付费”转变为“谁环保谁收益”,进而形成水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时磊.制造业技术“低端锁定”和升级困境的摆脱――Lucas“人力资本”模型的修正与深化[J].中国经济问题,2006,(5).

[2]卢福财,波.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博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

[3]袁凯华,李后建.政企合谋下的策略减排困境――来自工业废气层面的度量考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

[4]刘伟明.环境污染的治理路径与可持续增长:“末端治理”还是“源头控制”?[J].经济评论,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