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素养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当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态
互联网时代冲击着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中职生在学习目标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生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手机的使用与娱乐消遣中,无视个人人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实现,缺乏对职业意识和素养的认识,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不够全面,学生对职业生涯无所规划,职业素养没有任何的概念,进入企业后是很被动的,时间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等能力都缺乏,提升空间小,个人的价值观得不到实现。
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迫切性
对目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态,我们迫切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因为它对学生的终身就业都受益,与我们的企业长足发展息息相关.
(一)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及岗位竞争力
当今社会分工不断细致化、专业化,社会对各类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就更加规范要求,大多数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标准是要求对方能够融于企业文化,与团队氛围相融洽,这样的员工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并能立足与企业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传统的职业教育学生方式主要侧重于“工具性”操作技能培养,对学生是单工种培养的短期教育,其培养目标主要是落实在毕业后立即找到工作;而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业环境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中,只凭借一种技能的毕业生虽然能够上岗工作;但随着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自身不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很可能遭淘汰再就业也很难。因此,要适应多变的职业环境,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多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氛围,多渠道增强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创新的自信来源于自身出色的职业素养。创新与创业教育是“就业顶岗型”教育,更是一种“持续发展型”教育,既体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又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持续性发展的培养,更是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自身价值实现的客观要求。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学生毕业后很快进入社会成为企业人,如何让学生很好的适应企业需求,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在校期间学校的文化氛围不仅仅停留在学校知识和技能层面,还应具备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让企业文化迈进职业学校的校园,培养中职生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已成为学校大力推进就业导向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校园处处彰显企业文化氛围,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
从学校到企业,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问题,从生活环境到工作氛围,从人际关系到事业追求,无不困扰着他们,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职生在职业能力和素养等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有待加强。
企业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企业发展目标、价值观、工作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对企业员工有感染力和凝聚力,能把企业成员的兴趣、目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智慧集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是有共同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接轨、融合,学校需根据办学特设和企业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布置,着力营造浓郁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是职校改革创新点,可以从如下做一些校园文化的布置。1.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上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强化企业文化所必须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使学生提前接触到与以后自己实际工作岗位相似的职业环境和育人环境,用优秀企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常态化的影响学生,打造独特的未来职场氛围,实现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2.建设高仿真实验实训室,营造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类似的实习环境。职校在物质层面中突出了“职”的特点,形成以职业为核心,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物质文化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职业性”的校园文化。中职校培养的学生竞争力体现在实践动手能力上,中职校可按企业真实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建立与企业生产车间基本相似的实验实训场所,实习环节的设计与企业工艺流程相接轨,尽可能将实训场所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融教学、实训、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理实一体化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营造出浓郁的企业工作氛围。
(二)班级宣传栏处处体现职业人的形象,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形成
学校积极借鉴企业管理文化经验,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校纪校规等进行适当变革。实施各班级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等举措,定期举办企业技能大赛,模拟岗位练兵,技术展示,把企业的日报、周报、月报等宣传方式借鉴到班级信息管理之中,通过模拟企业工作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未来企业适应能力;还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常用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班干管理制度,引入“竞争、职责细分”等企业常用的手段,理顺班干部的职责和义务,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平时的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宣传手段可以定期的开展评比,通过企业家进学校,企业工人进班级,设身处地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做培训,让整个班级洋溢着企业的管理风气。
(三)学生定期做职业素养的培训与评比,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当前职业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是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会计责任缺失。这样,不仅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也危害了会计人员的自身利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当前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则,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始终。例如,在讲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时,紧密结合新修订的《会计法》,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时时、处处涉及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合法合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2.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
(1)建立以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根据现在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去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和变化,并具备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本领。
(2)创建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会计专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岗位分工明确、实践性强。中职学校生源的质量普遍较差,所以,可以创建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自主完成工作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成立以记账为中心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中职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应当创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一”的公司化模式办学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成立记账公司,学生以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出现。这种实训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连贯性、逼真性及贴切性不但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符合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结语
一、善始善终,注重细节
实验课同学们在实验之前都会将所用的玻璃器具反复清洗,因为同学们知道一旦玻璃器具里有不明杂质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可是当做完实验他们清洗用过的玻璃器具就变得马马虎虎了,用自来水涮一涮就摆放在那里,甚至有的同学做完实验实验台也不收拾。我认为职业素养的重要性高于实验技能,技能是通过努力反复练习能够提高的,但是职业素养是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在大学期间如果没有具备好的职业素养到工作单位很难会做到得心应手,将坏习惯带入工作中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
二、诚实守信,尊重科学结果
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会看到学生有故意改动实验数据的现象,其实实验会出想多种意想不到的误差,对于教学实验这是允许的。可是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完美的实验结果会任意篡改实验数据,我认为这是不尊重科学失信的一种表现。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可信的企业员工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故意作假造假都是违背教育的本质的,是违背职业素养的。
三、先做人后做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内实现自我价值。目前有些同学不愿意去制药企业生产车间做生产工作,也不愿意去药店做销售工作,原因是上班时间受限制,工资待遇低等,同学们愿意去做办公室的工作,销售等工作。其实药厂的工作有多种,不论从事哪种工作都要从最基层工作开始,没有基本的生产经验如何去做生产管理,没有基层的销售经历又如何做的了大区经理?我一直倡导社会要认可做基层工作的广大劳动者的工作,要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社会风气正了,学生的认知观自然会有所改观。我曾经到台湾学习过一段时间,对于台湾的基层劳动者脸上洋溢的幸福的微笑至今难以忘怀,从超市里普通的售货员到马路通到协管员到大学里没有任何职务的教师。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得到尊重他们的价值得以实现在他们的内心会发出这样的呼声:我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劳动我幸福。
0 引言
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人数与企业岗位需求已经成为一大主要的供需矛盾。除了总体经济环境问题之外,许多大学生都被用工单位认为缺少必要的职业素养。这种素养是指在工作岗位中,人员应该体现出来的各种品质,个体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特质,其中包括团队合作、创新思维、道德人品以及专业技能等。[1]因此,这一重要概念逐渐成为社会各用人单位注重的关键,人们普遍意识到,知识、学历不是决定个人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职业技能也不能直接反映学生的工作业绩。职业素养事实上成为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影响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培育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个人素质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个人动机、形象、社会角色等五个方面。同时,斯潘塞也提出素质冰山理论,把一个职业人就比喻为海里的一座冰山,其露水面出来的部分表现为行为、知识和技能等。这显性特点勾勒其表面。而沉在水下的却是其工作的自我认知、个性和动机,这是不可见的[2]。
■
图一 冰山理论模型
因此,通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特别对某种工作、业务或特定专业技能操作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快速进入特定的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等。它既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业潜能等。因此,培养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
1.1 个人发展角度
随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多,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已成为学校和家长的担忧。面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的压力下,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成为高职学生进入理想就业岗位的重要保证。
因此,在高职学生被培养成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他们首先要被培养成有素质的公民,以适应社会以及工作岗位的用人需求。
1.2 高职院校角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建立育人本身就以就业为终极导向。因为高职学生在未来将承担整个社会生产、操作和服务等各个行业的一线工作。这要求各高职高专必须以学生职业素养作为发展核心。与此同时,各院校的实践教育思维并未能从原本的大众化教育的观念转变。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电子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岗位需求与更新更加迅速,甚至在校三年的知识体系在毕业前已经被淘汰。因此,传统的理论授课和职业训练为主的教育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这也是中国高职教育的一大难题。但值得注意的是,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弥补这一难题所带来的“就业难”的影响。因为职业素养事实上有助于学生建立一种上进的求知和学习心态,尽管知识体系和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学生能够更轻易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在岗学习,更具灵活性。因此,从教育成本上来看,与其增加教师额外培训成本,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不如将有限精力投入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1.3 企业角度
目前,学校普遍意识到职业素养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就业发展。在强调校企共育的今天,双方都一致认为职业技能成为是否获得工作和胜任岗位的要素。但是,部分企业管理者并不要求刚毕业的大学生拥有娴熟的操作和服务技能。因为在正式上岗之前,企业会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上岗培训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新手将会学习岗位所需的各方面技巧。因此,职业素养,特别是个人职业心理素质,成为企业招聘过程中最为看重的要素。毕业生可否被企业完全接纳?可否在岗位上确定好自身发展方向并且持续发展?这一系列问题正好是当前高职高专的教学和在校实习过程中应该考虑的。根据欧阳建友和李星星的调查和分析,新就业大学生主要缺失的职业素养可被总结为:诚信缺失、眼高手低、急于求成、跳槽频率颇高、缺乏劳动奉献精神、不愿意吃苦、团体协作能力差和纪律观念缺乏等主要特点。[3]这些课程普遍以职业道德、服从意识、诚信等三个方面对新手进行企业文化灌输。
2 职业素养培养误区以及企业需求分析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素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实际育人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都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产生较大的误区。
首先从社会这个角度上来说,虽然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并且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也逐渐增强,但是,这种关注仅仅停留在表面。甚至不清楚一个事实:一个具有高级技术的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这一技能,而是包括整个企业有组织有体系的协作能力。
其次,从学校出发,它们的误区主要是简单地将职业素养等同于职业技能,并把职业技能定位为唯一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甚至不能成为师徒模式,因为师徒的关系从根本上还强调一个工匠精神,具有较强的传承性。而仅以职业技能作为培训目的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可能只是技能的输出,缺乏开拓创新和责任心的建立,职业的延续性差。这也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的主要因素。
最后,学校的培养误区最终也会传导到学生本身的思想误区。因为在缺乏必要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合理的职业规划的情况下,学生仅仅追逐成绩,将好成绩和好工作划上等号。到就业时才发现成绩好并非企业需求人才的唯一评判标准。总体上来说,对职业教育的误区具有较强的自上而下的传导作用。
而根据孙玲玲和徐璐的分析(图二)[4],在对主要的6六大职业素养比较过程中,可以看出最重要的一个职业素养是毕业生快速准确地对企业整个办公流程和规范有系统清晰的认识。其次,服从上级安排和勇于承担责任超过了定期制定工作计划成为第二大重要的企业素养要求。
■
因此,根据以上的统计数据的分析,高职院校不仅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大局观和系统分析意识,同时还要训练他们的责任心和执行力,以及相应的计划制定培养。
3 高职职业素养培养总体思路
教育具有较强的传导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系统分析意识也需要从上到下的传导。即是在学校层面就应该有一个系统化、符合新时代需求以及具有大局前瞻性的教育体系。因此,强调教育的主要因素“学校-社会-家庭”将持续成为系统化育人机制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学校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其专任教师、教辅人员以及设备都成为人才孵化的重要部分。
另一方面,社会作为学校教育过程中延伸以及未来人才的受益者。所以,企业对育人的责任是显而易见的。而家庭则是学生最直接且最重要的教育环节,尽管在大学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作用相比高中以下阶段逐渐淡化。但是其作用不容忽视。因此,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联动作用以建立素养培养机制。
三方合作的核心是学校对企业的合理选择以及与家长之间的沟通[5]。一方面,在学校联合企业时,要确定企业能够达成职业素养这一主要共识。并且保障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权益。而在与家长沟通这一层面,学校更应该将企业需求以及学生实习表现告知家长,并且促动家长联合教育。从这一合作形式来说,明确三方的职责是最重要的基础。其中学校应起到枢纽和桥梁的主导作用。
另外,三方的合作体系要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
第一阶段,也就是大一新生开学军训到大一暑假为止。这一年是学生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期,步入成年的新生开始对树立自身的初步社会和职业观。因此,人文知识主题教育和专业基础并举往往有助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到了第二阶段,即大二开学到暑假实习为止,学校就应该加强专业理论、职业行为和意识的塑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专业技能比赛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企业文化,遵守职业规范。
当步入第三年的时候,企业的参与度将大大加深。作为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企业讲座入校和心理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学校向社会环境转变的过程将会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家庭也将成为学生离开学校的教育延续。学校对家庭的教育反馈也可以通过家庭继续得到延续。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都会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指导。所以,这种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最终树立一个自始至终的榜样,学生也感受到这种延续性,并在工作中体现出其责任心和大局观念。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快速,培养了大批的具有高技能的人才,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各行各业的认可,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问题。首先,由于本科教育长期的影响,使得很多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存在重知识和技能、轻学习态度和习惯素养的倾向。其次,高等职业教育重视技能培养,为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输送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然而很多学校依然追求利益,取迎合社会和市场,一味的突出专业教学的实用型,弱化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完整的全面的人格形成造成了偏差。
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后起之秀,显而易见已经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从而要求高职院校势必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强化职业习惯,明确职业目标,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职业教育的理念,从课堂教学出发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二)提高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职业素养是大学毕业生或者其他从业人员从事该项工作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从事该行业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囊括了自身的品德、修养、涵养等内容,这些可以归纳为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两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今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社会的需求出现了很多矛盾,大学毕业后要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群体自身能力不足,诸多大部分学生专业技术可以过关,然而职业素养却存在很多的问题,从而被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拒绝。由此而来,大学毕业生实际毕业生就业率走了下坡路。各行各业以及经济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在逐渐增加,从而簇生了对高职毕业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
(三)提升高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必由之路
在人和人交往的过程中,高职毕业生是否可以与各种形形的用户或者对方客户成为合作的对象,是否可以与其他人良好的沟通、交流并发挥自己的长处,是否灵活机动的解决各种突发性的问题以及意外事故,是考察一个高职毕业生综合应对能力的主要方面。是否融入团队协作,是否善于同他人沟通合作等都是考核一个高职毕业生是否具有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图1所示为企业用人情况。
三、提高职业素养的途径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应该从以下两个方向着手出发,内在的修养与外在培养的相融。
(一)加强学校教育,培养职业素养
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居于首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们要做学生灵魂的导师,用无形的魅力去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为学生营造职业道德精神的氛围,以上就要求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充实教师的人文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要和职业素养的内容相融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即贯穿了职业素养的培养,把素质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教书和育人两手一起抓。
(二)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培养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而且会长久坚持的一种教学理念。企业的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将会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企业文化,即增添了更多的企业色彩和职业色彩,从而形成具有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三)发挥高职学生的个体意识,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