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范文第1篇

弹奏钢琴的姿势是以一个相对舒服的坐姿来进行的,所以学琴的琴童无论多大都可以以一个舒服的姿势来演奏,因此学习钢琴的年龄没有严格的限制,即使力量弱的幼儿也可以学习钢琴,经常有家长问多大的小孩可以学琴呢﹖这个真是因人而异的。根据孩子的成熟早晚,男孩儿女孩儿也有一定的差异,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要我说最好的方式就是顺其自然。无论多大学琴都可以,关键是喜欢,从心底里接受钢琴、并且喜欢音乐。这就要求教师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启发和正确的引导来教授钢琴。让儿童在快乐的氛围中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本文通过对儿童年龄的划分,把儿童的年龄分成三个阶段。每个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通过不同阶段的钢琴学习,来开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潜能,抓住儿童的教育关键期,比如幼儿阶段儿童的大脑还处于生长阶段,在大脑的生长阶段儿童的发展有很多种可能,经过研究发现学习钢琴能够开发大脑的智力,通过手指的触觉、眼睛的视觉以及耳朵的听觉,让幼儿可以在协调好这些感觉神经的基础上,激活脑细胞的生长,>,!

........

第一章 儿童钢琴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一、教育心理学与临近学科的关系

同时心理过程还包括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对各种客观事物产生各种主观的态度体验。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在情感的推动下,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欲望更加强烈,推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困难,人们在克服各种困难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他们三者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人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又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意志对认识和情感上又起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在教育学上要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他们是统一而又联系的整体,教学过程同样跟心理过程紧密相关。心理过程是人所共有的,但是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所处的环境与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不同,所以每个人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从而构成了人的个性差异也就是个性心理。

二、对传统钢琴教学现状的分析

传统钢琴教学的方式,一种是一对一小课、另一种就是几个孩子一起上的大课。一般要是一起上的大课,也不要学生太多,因为这样会顾忌不到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大课也要在三到五个之间比较好,这样既有学习的氛围,又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回课情况。当然大课有大课的优势,小课有小课的特点。只是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看有一点相同的问题就是,都是以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为主,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老师当堂“灌输”的知识。目前的钢琴教学方式,大多数是以钢琴教师为主,学生只是在被动的看老师在讲、听老师在弹,学生并不知道学钢琴的意义,只是在模仿老师弹琴的样子,当然不得不说学生的模仿能力还是很强的,尤其是儿童,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当然模仿也是一个很好地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作出老师要求要做的样子,只是感觉学生没有和老师互动起来,只是在简单着回着上堂课老师教的内容,老师呢只是帮学生纠错,听有没有错音,纠正着学生的手型和指法,学生把这一课弹“过关”了,老师再去寻找下一课,然后还是重复上堂课那么教,教学生一些技巧性的难点,回家练熟下堂课再听。

第三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解决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4

一、钢琴学习的动力.................................... 24

二、钢琴教学中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 28

第四章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儿童钢琴教学的展望........................................ 34

结语................ 36

第三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解决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钢琴学习的动力

在钢琴教学中,要让儿童参与到其中来,学生是主体教师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所以教师要用儿童的语言去启发儿童的想象力。这点可以运用到乐理知识的学习上,在第一节钢琴课的教学中会教儿童不同节拍的中央 C,分别是全音符的中央 C 数 4 拍,二分音符的中央 C 数 2 拍,四分音符的中央 C 数 1 拍。在幼儿完全没有接触过节拍名称的时候,这些乐理知识对于幼儿非常陌生也不好记忆。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全音符圆圆的长得像什么呢?对,长得象圆圆的鸡蛋。同样的方式问学生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分别长得像什么,儿童说二分音符比全音符多一个符杆,长得象小球拍;四分音符符头是实心的也有小符杆,长得像小蝌蚪。这时教师可以把音符与节拍编成小歌谣方便儿童理解与记忆。“全音符像圆圆鸡蛋数四拍,二分音符像小球拍数两拍,四分音符像黑黑蝌蚪数一拍。”这样儿童通过自己原来就认识的实物和新学的音符进行比较和联想,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同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提高儿童的注意力,通过歌谣的演唱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二、钢琴教学中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钢琴的学习中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演奏者要注意感受旋律的丰富变化,根据旋律的风格感受音乐的特色,在进行钢琴演奏之前,可以发挥想象力来创设演奏意境发挥音乐本质的功效。如何将抒情的乐句用柔美的音色来把握,铿锵有力的音乐又如何去释放力量,这些都需要听觉去感受和判断。当手指弹奏时,耳朵要倾听音符时值是否弹满,并要学会辨别声音是否好听。比如在教授儿童弹琴时,有的儿童力量很大整个手都砸向钢琴,我会告诉儿童砸下去时虽然声音很大,但是有杂音不好听,声音也传不远。有的儿童力量弱,在钢琴上手就像在琴上摸着弹,这种声音是虚的,像是飘在空中声音也传不远。跟儿童讲解钢琴声音的发声原理,并且告诉儿童不好听的声音是由于错误的弹法而造成的。

........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37-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然而,在一些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系),比如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笔者拟以所执教的长沙师范学校音乐舞蹈系为例探讨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二、现状分析

笔者在音乐舞蹈系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已6年有余。回顾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影响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方法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下设音乐教育和舞蹈表演两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技能技巧课,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比较具体、形象,正是这一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特殊性。〔1〕

技能技巧类课程的教师多采用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其形式主要是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较有利于师生沟通,也有利于因材施教。而学生也主要是在反复练习中理解、领会并巩固技能技巧类课程的知识及技术要领的。而《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相对于技能技巧类课程来说,内容抽象得多,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方法往往以讲授为主。另外,基础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为大班教学,有时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班上大课,人数多达数百人。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数百个学生,很难谈得上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开展因材施教。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与技能技巧类课程,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显著不同,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2.学习动机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倾向。笔者曾对音乐舞蹈系65名学生作过调查,学生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是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学生只有6人,仅占9%;而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过关的学生却有54人,占到了83%;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不愁将来找不到工作,至于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对今后前途的影响不大。可见,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更多的是受外在动机支配,缺乏持久的动力。〔2〕

3.学习态度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选择艺术专业的原因是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上的先天不足,而正是这种先天不足,使得他们往往把自己学业成绩的不佳归因于自己学习能力不高,觉得自己难以应付文化课课程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了在文化课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为情感上的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行为上的逃避学习,产生诸如抄袭作业、无故旷课、上课心不在焉等情况。〔3〕

许多音乐舞蹈系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时产生了心理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特殊,无需具有太高的基础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别人,产生了学不好基础理论课的自卑心理。这种矛盾心态体现在学习上,直接导致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课堂气氛沉闷,参与度低。

三、改革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校本教材

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通常相对薄弱,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以后,学习内容又以具体形象为主,因而不太习惯抽象化的思维方式。然而,目前《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大都体系陈旧、内容僵化,并且理论性过强,缺乏实际案例,再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又比较强,因此无形中更加大了学生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的难度,并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低下。笔者调查还发现,目前大多数《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几乎不介绍普通心理学知识,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缺陷,如果教师仅仅用这样的教材来授课,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4〕

因此,要想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效果,我们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既能满足幼儿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又符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校本教材。笔者认为,该教材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二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内容可重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应尽可能反映当今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三是根据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着重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有关心理测量的内容。

2.结合专业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摒弃讲授法,而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又告诉我们课堂上不宜作过多的讲解,因此探索新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1)自我分析法。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心理学学习的初期阶段需要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自我剖析。在学习普通心理学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剖析自我,回顾自我成长历程及分析期间的各类发展规律,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心理素养和培养学科感情的重要途径。

(2)角色扮演法。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幼儿的行为表现,揣摩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学生理解幼儿心理现象。

(3)案例分析法。由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就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心理现象的能力。

(4)合作学习法。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上,以主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一些直观、具体、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如利用教学录像、视频、挂图等,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图像、语音、符号、动画等多媒体方法综合传递,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效果。

3.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如前所述,很多艺术专业学生对自己在基础理论课学习方面碰到的困难归因不当,这是他们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时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这种归因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该课程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要想改善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一课程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可有意识地发挥艺术专业学生想象力丰富、极具创造性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改变学生的错误归因。比如,当讲到“能力”这个概念时,我们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重点放在能力的个体差异分析上,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艺术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上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差异并不证明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一步坚定只要肯付出、相信自己、不怕失败,就一定能获得丰厚回报的信念。

我们知道,信心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更是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5〕对于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只有在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邹晓燕,杨丽珠.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8-10.

〔4〕汪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6-58.

〔5〕张霞.对师范院校体育艺术专业《心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抚州师专学报,2001,(3):29-31.

Reflections on Reforms of the Course of Psychology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Art Major

Hai Y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hangsha Teachers’ School, Changsha, 410100)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范文第3篇

可以说,在儿童钢琴教育中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可以促进儿童的钢琴学习。又因为钢琴是一种十分复杂难学的艺术,要学生们用大量的时间完成自己的艺术技能。所以在儿童钢琴的教学启蒙时期,要注重孩子们兴趣的养成,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失去了学习钢琴的主动性就会使得钢琴的教学变得举步维艰。一般来说,具体的做法在于钢琴教师对于孩子的学习心理的深刻解读,要充分的满足学生们对于钢琴的好奇心,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趣味性强的易于儿童接受的优美的乐曲。立足于教材,要选择像是《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绝对不可以从晦涩难懂的曲子开始,这样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儿童钢琴教学的开展。所以要注重儿童多多接触一些音乐节奏以及情感丰富的歌曲,这样的话,这首很适合儿童年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的演奏教材《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就是很好的。这样才能使得学生能够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下学习钢琴入门知识,并且进行很好的掌握。

二、注重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随着我们国家艺术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儿童钢琴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儿童音乐理解以及鉴赏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心理学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我们的儿童在钢琴的学习中,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官体验,在音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合理的音乐想象以及创造力。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使得钢琴曲中的神韵充分的表达出来。所以,在钢琴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儿童,注重音乐作品中的每一段以及每一个节奏的表达,这样才能创造出自己的音乐理解能力。具体的说,钢琴教师在教导儿童的过程中,教师要用一些灵动的语言来帮助儿童分析乐曲中的所蕴含的情绪和思想。要不断的抓住孩子的心理,要注重音乐教学环境的设置,从而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钢琴技术的基础教学上要注重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流出发挥的空间。充分的使得儿童的创造力得到应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很好的理解作品的神韵,从而不会使得学生的手指和大脑不能达到很好的配合,避免了只是手指的机械性弹钢琴。这样,学生们对于音乐,对于钢琴的理解就有了新的看法,不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在弹钢琴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有助于钢琴的训练。

三、注重对儿童乐感的影响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范文第4篇

本研究尝试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以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针对安徽省寿县兴华中学初一留守儿童进行了心理干预性实践研究,从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在进行体育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对情绪调控、社会适应、合作意识与能力、意志品质的能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的同时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综合素质。最后总结出体育课程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建议学校、教师重视体育教育,改变教学观念;加强家庭中的情感交流;实行志愿服务留守地区支教计划。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而将子女留守在家。这些留守儿童大多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因长期缺乏父母管教与爱护,情感和道德上的缺失,形成诸多心理问题。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安徽省寿县兴华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共60名,其中男生24名,女生36名。

2.2调查法

2.2.1量表制定 依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结合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内容,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体育道德四个方面出发,仅针对初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设计了《兴华中学初一留守儿童体育参与和心理状况调查表》。

2.2.2量表信度及效度检验 2012年9月向安徽省寿县初一留守儿童发放,共发放60份。无效问卷2份,有效收回率96.7 %。根据问卷分析,测信度系数0.739。后根据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2012年10月,将修改后的问卷再次向寿县兴华中学初一留守儿童发放,全部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测信度系数0.939。最终确定此问卷信度及效度均有效,符合本文研究要求。(见表1及表2)

表1 问卷信度检验

修改前问卷 修改后问卷

人数 60 60

系数R 0.739 0.939

表2 问卷效度检验

完善 基本完善 不完善

专家人数 4 3 0

7 57% 43% 0

2.3访谈法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预先设计好访谈的提纲,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研究者有针对性地访问了寿县兴华中学3名体育教师,3名分管教学教师,初一年级班主任,另外还有学生和家长。主要针对现在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以及体育教学价值等问题进行访谈。

2.4数理统计法

在对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的基础上,对安徽省寿县兴华中学初一年级留守学生在体育干预教学前后进行对比研究及相关性分析,所采用的统计学软件是SPSS17.0。

3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数据分析

3.1.1家庭与个人基本情况描述与分析

基本情况描述与分析:

表3 家庭基本情况

统一

问题 谁在外打工 你和谁生活

在一起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M 1.3381 1.3581 1.2624 1.2624

SD .428 .488 .309 .309

双亲 45.4% 56.6% 54.6% 42.4%

单亲 54.6% 43.4% 21.4% 25.5%

长辈 34.0% 31.1%

表4 个人基本情况

统一

问题 心情不好时你是否会选择体育运动 你是否上过

体育课 你是否喜欢

体育运动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M 1.3225 1.4889 1.4133 1.4133 1.3776 1.4813

SD .612 .766 .501 .501 .342 .422

是 42.1% 80.3% 80.1% 80.1% 50.8% 78.2%

否 57.9% 19.7% 19.9% 19.9% 49.2% 21.8%

注:M为平均数,SD为标准差,1、2、3…5为附件调查问卷中的选项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双亲或是单亲在外打工,在这其中双亲外出务工的占到总数的46.4 %;当父母不在时,留守儿童中只有2.5 %是与单亲住在一起;有43.2 %的是与其他长辈住在一起。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生活学习上得不到照顾,同时当生活中有烦恼时也无处倾吐,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表4当中也可以看出,当前这些学生在出现情绪变动时,不懂得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进行缓解,而且喜欢体育运动的儿童数量则占50.8 %,比例不是很大,而在上体育课方面,则大都有过体育课的经历。而经过干预后发现,学生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懂得用体育运动来进行调节,而且更多人喜欢体育运动了。作为本文的研究当中,通过对比实验前后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如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方面的变化则尤为重要。

通过对留守儿童前后两次的问卷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如表12):留守儿童参加完体育教学实验后社会适应的均值从原来的 3.428 上升到 3.612,社会适应的标准差从原来的 0.687 变化到现在的 0.750。经过配对 T 检验后得到 T=-2.138,P=0.028(P?0.05)。因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体育教学干预实验后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3.2 原因分析

在实验干预的三个月中,通过与老师家长访谈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以及具体的数据分析,明显发现留守儿童的确实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他们在个性上存在极端,有的内向自闭,有的因为失管失教过分放纵不羁。前者在集体环境下缺乏安全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将自己过度封闭在个人世界里,即使在体育教学的游戏中,也没有办法放开玩耍。后者有常与高年级学生一起打游戏、上网,甚至放高利贷的行为,个性乖张,目中无人。为何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没有父母陪伴,由他人管教问题较多;教师流动性大,职业素养欠缺;学校缺乏教学理念,重成绩轻素质;体育课管理松懈,教师观念落后。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范文第5篇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入城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并且这些农民工大多是孩子的父母,孩子只能留在农村,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儿童群体,这些留守儿童占据了我国农村儿童数量的四分之一,巨大的数量也导致了一些儿童失学。很多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因为缺少教育和父母的关爱导致性格和思想发生严重的扭曲。因此,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人生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对其心理的疏导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1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情况不难发现,因为缺少父母的爱护,心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孤僻、胆小、封闭等心理障碍都是最为常见的,在众多的留守儿童中,心理能正常发展的不足一半,学习成绩也是不好,针对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解决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缺少家长的关爱。大多数的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很多都是一年才回家一次,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平时也只是通过电话来进行联系,常年得不到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情感少就比正常儿童缺失。没有了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情感极为脆弱,在学校对这种事情非常的敏感,遭到同龄的小朋友的嘲笑,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思想上也是极为的消极,成绩一塌糊涂。

(2)长辈过于溺爱。一些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等进行照顾,这些长辈对孩子相当的溺爱,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的委屈,父母的外出,对孩子的教育的责任就降落在长辈的身上,但是因为大多是孙子孙女,长辈只有疼爱,舍不得责备,这样就导致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出现一定的问题。再者,长辈的思想与现代的教育思想有着差异,很难对孩子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没有了约束的小孩,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胡作非为,做事仅仅考虑自己,以个人为中心,对待别人缺少宽容和理解。

(3)厌学心理比较严重。很多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是一件没有多大用处的事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众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情况,导致很多家长和长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给孩子灌输一些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加上自己的父母没读多少书照样挣钱,就产生了厌学的思想,因此在学校学习中表现的心不在焉,对于学习也是极为不认真,导致学习成绩差,形成恶心循环。

2加强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学校心理教育的建议

(1)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虽然众多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但是并非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是出现心理问题,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异常突出,生活条件和物质条件也并不是太好,但是却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的生活和成长,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在父母、亲人、老师等的关心帮助下,快乐的成长着,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对其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比任何物质上的奖励都重要,父母应该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增加回家的次数,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