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治理报道

环境治理报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治理报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治理报道

环境治理报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现状分析;策略阐述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102-02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脚步越走越快,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河道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成为了我们不得不给予充分重视的情况,而城市河道与城市环境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给城市的整体美观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环境的破坏更是引起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环境的破坏而逐渐下降,城市居民由于环境的因素而患病的几率正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于城市河道生态的治理以及城市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不仅仅是有关部门工作成绩的问题,同时也是决定着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质量的社会性问题,作为这方面的工作者,我们应该首先给予这项工作以充分的重视,同时在工作中积极总结既往的工作经验,对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环境的现状做出客观的分析,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和保护措施,为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1 当前我国城市河道生态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现状主要为水体污染严重和河道淤积、生态环境失衡,由于我国多数地区处于丘陵地带,这些地区的河流往往比较浅,河道相对于平原地区具有顺直和流量小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地区的河道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容易遭到破坏。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在发展之余城市河道的保护工作又很不到位,这就导致这些丘陵地带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活和生产的污水排入到城市河道之中,而污水的处理又处于监管疏松的状态,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讲解能力远远低于污水排入的速度,这就导致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另外由于这些丘陵地带的河道往往比较浅,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人工简称的水利设施以及人工开辟的河道等等都对天然河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天然河道出现淤积的现象,而淤积现象的产生必然会破坏天然河道内原有的生态平衡,而治理措施的不到位就会导致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处于不断恶化的循环之中。

2 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

2.1提高城市生产和生活污水处理效率

城市生产和生活的污水排入是导致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方式,而对于排入河道污水的监测疏松是导致河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最主要现象,因此为了有效的治理和保护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产和生活的污水处理效率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途径。在污水排入城市河道之前要对污水中的富营养话成分进行讲解,减少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由此而产生的富营养化现象。在进行降解的时候要对城市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建立氧化池或者是化粪池,并对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进行严格的水质监测,当污水水质达到标准之后再进行排放,这样河道的生态系统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其自我修复的能力也会逐渐的恢复,河道水体就会逐渐恢复其自我净化的能力。

2.2污水分流,降低河道生态压力

对于污染已经较为严重的河道,应该在对水质进行严格的处理和监测之外再进行污水的导流处理,而在导流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分析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避免由于污染河道的导流施工而对周边的农田和河道造成污染。合理的规划导流方案,对河道的水容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导流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的其他的河道进行严格的水质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个导流施工段的长度,选择水质情况相类似或者是污染较为严重的河道进行导入,不得随意将污染河道导入到周边水质情况良好的河道或者是农田和水塘。

2.3加强河道底泥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在对河道进行疏通的过程中必然要对河道的底泥进行疏通挖掘,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底泥,而这些底泥尤其是污染较为严重的河道,其重金属含量会比较高,这些污染严重的底泥将会对周边的农田和浅层的地下水造成二次的污染,因此对于疏通河道而挖掘出的河道底泥要经过严格的处理之后再行堆放,在堆放位置确定之时也要对堆放地点的环境要求进行充分的考虑,避免由此而造成的二次污染。另外也要对废弃底泥堆放地点的周边环境做好截水和排水的工作,并在堆放点的周边采用植被覆盖的保护措施,对废弃底泥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的降解。

3 河道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3.1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固体废弃物是河道生态环境破坏的的主要危害之一,因此在保护河道生态环境之时要加强对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力度,要对排入到城市河道的固体废弃物进行集中的收集和处理,减少由于固体废弃物而造成的河道水土的流食以及植被的破坏。

3.2生态化设计河道断面以及护坡

在河道的断面设计的时候,要尽量的降低其对于河道整体环境的影响,采用生态化的设计方案,注意与河道原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而在长期化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将全部的河道断面进行统一的生态化标准处理,减少河道中拦河筑坝的施工,降低河道的水位,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

3.3合理设置植被缓冲带

在河道两侧要合理的设置植被缓冲带,利用植被的作用来有效的降解排入河道的污水富营养化成分,并且利用植被缓冲带来有效的拦截进入河道的污染物。而这种植被缓冲带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城市河道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可以用于农村灌溉沟渠的保护,放缓地表径流的流量和流速,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径流中污染物含量,对其中能够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机物进行有效的降解,提高水体整体质量。

环境治理报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环保措施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8902

1 引言

河道防洪治理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其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河道的防洪能力,防洪堤本身在运营期不会产生废水,但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比如施工期生产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机械废油及建筑材料撒落进入水体等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河道治理工程通常是在天然河道基础上进行的,这就直接破坏了原有长期形成的生态系统,导致了河流局部形态的单一和非连续性。因此,目前的河道治理工程往往十分重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重建或优化,重视水质的改善、河道的美学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清除原有污染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河道的自净能力和景观价值,采取诸如生态堤岸、生态护坡、河道的仿自然曲度设计(不再是直线型河道)、绿化景观营造等。比如在常见的河道清淤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开挖的各种废弃物的累积,对环境造成污染。

2 河道治理类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

2.1 对水环境的影响

2.1.1 施工生产废水

一般建筑工程施工,生产废水主要来自于砂石料加工系统和混凝土拌和系统,此类废水主要的污染物为SS,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施工生产的废水若直接排入河道则会对河流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施工废水不得排入河道,应当采取必要的收集处理措施,将施工废水收集处理后回用于施工,不得外排。

2.1.2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在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临时生产生活区,比如某地区在进行河道治理的时候,工程平均施工人数为225人,工期1年,生活用水排放水量按60L/(人・d)计算,排水系数按0.8计,则日产生生活污水为10.8 m3,施工期共产生生活污水3942 m3。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水质类似于普通生活污水水质,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不大,污染物浓度也较小,但不得排入河道,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收集处理后回用。

2.1.3 施工机械冲洗废水及机修含油废水

施工机械冲洗废水和机修含油废水主要产生于设备维修保养场,有的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区域距离人口密集的市区比较近,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市区的修配、加工条件,工地不设大型机修厂,只设简易机修厂,但是对于一些交通不方便的地区,则很有可能设置大型机械,会对河道水质产生影响。

2.2 空气环境

河道治理工程在运营期不产生空气污染物,工程建设对空气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施工期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主要为施工扬尘和机械废气。

2.2.1 施工扬尘

扬尘属于粒径较小的降尘,在施工道路处极易起尘。引起道路扬尘的因素较多,主要与车速、车型、车流量、风速、载重量、轮胎与路面的接触面积、路面积尘量、尘土湿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风速还直接影响到扬尘的传输距离。此外,粉状材料本身在运输过程中,如果遮盖等防护措施不当,遇风也会起尘。在很多河道治理地区,其地面环境都不是很好,很容易出现车辆运输扬尘的问题。

2.2.2 施工区扬尘

施工区扬尘主要包括料堆的风吹扬尘、装卸扬尘和过往车辆引起路面积尘的二次扬尘等,会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堆场物料的种类、性质及风速与起尘量有很大关系,比重小的物料容易受扰动而起尘,物料中小颗粒比例大时起尘量相应也大,比较容易产生扬尘污染,必须对其堆场采取有效的遮挡措施。

2.3 生态环境

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工程占地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以及工程占地改变原有土地利用形式,此外还有地表开挖和建筑材料堆放引发的水土流失影响。工程实施后由于地表开挖和建筑材料堆放将会引发水土流失影响,因此必须按照水土保持篇章或专题报告中提出的水土保持实施方案落实水保措施,以减轻水土流失影响。

3 河道治理工程的环保措施探讨

3.1 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制定河道治理工程的方案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为了要提高河道治理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则应该要针对具体的河道治理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方案,保证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使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协调,取得较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遵循以下原则。

3.1.1 针对性原则

针对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可能产生的主要不利环境影响,结合工程及周围地区环境状况特点,合理布置和设计环境保护措施。

3.1.2 协调性原则

环境保护设计与主体工程设计紧密结合,与水土保持方案等专业设计相协调,既要维护河道功能的正常发挥,又要使工程设计方案和建设活动满足工程区域总体环境质量目标的要求。

3.1.3 可操作性原则

环境保护措施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重在环境保护措施的具体设计和具体防治措施的落实。为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监理、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治理报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等离子体双击电切术;前列腺增生;高危患者

Abstract:objective: combined with clinical diagnosis experience, analysis conclusion transurethral plasma arc cutting technique experi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hyperplasia of prostat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June 2004 to June 2014 alone, 120 cases of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transurethral plasma cutting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hyperplasia of prostat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quality of life score, 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rapeutic effect. 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after the prostate score, quality of life score, and the patients gain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 contrast before and aft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bipolar transurethral plasma cutting technique is a high risk of prostate hyperplasia with obvious therapeutic effec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 quality of life,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通指年龄超过70岁以上,且伴有多系统疾病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该疾病的发生,会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采取手术治疗。但老年人本身合并多种原发性疾病,机体组织功能严重退化,手术耐受性低,因此在治疗方面颇为棘手。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tru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prostateccto-my ,TUPKRP)自问世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投入使用后取得不错反响[1]。本文采取回顾性分析,将我院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就诊经验,分析总结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体会。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回顾性分析,将我院2004年6月~2014年6月接诊的120例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范围为:70~91岁,平均年龄(80.5±5.4)岁;病程3~13年,平均病程(8.0±3.6)年。其中重度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36例,心功能不全者27例,糖尿病合并心脏疾病者21例,重度阻塞性肺病19例,中风后17例。术前结合患者个人病情,采取对症干预,稳定血糖、血压等生命体征,改善心功能、通气功能。

1.2方法

正式手术前,针对患者合并疾病给予对症干预,直至患者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水平方可实施手术。TUPKP手术使用英国产佳乐等离子体双极电切内窥镜系统,术前对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监测血压、心电、中心静脉压等生命体征。将等离子体双极电切镜经尿道伸入膀胱,查看病灶,确定输尿管开口位置,了解精阜和前列腺增生情况。倘若前列腺中叶增生严重,则在5、7点处,使用环状电切襻于精阜处切两条标志沟后,切除中叶。随后,于12点处切另一条标志沟,顺包膜切除左侧叶与右侧叶。倘若发现前列腺两侧叶增生比较严重,则需于6点处切除中叶,依术中情况采用前列腺尖部包膜内朝膀胱方向游离然后分块状切割,切除完毕后,查看前列腺尖部有无异样,彻底清除切割下的前列腺组织,插入22Fr或24Fr三腔气囊导尿管。

1.3疗效评估标准[2]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以及最大尿流率(QMAX)。IPSS量表共计7个条目,每个条目六个选项,各选项0~5分不等,总分35分。总分0~7分表示症状较轻、8~19分为中度症状,20~35分为重度症状。生活质量评分(QOL)量表共计1个条目,共有7个选项,各选项0~6分不等,总分6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佳。最大尿流率(QMAX)使用尿流率计,记录排尿过程中连续的即刻尿流率数值曲线峰值。并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的剩余尿量变化情况;同时,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执行百分制),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分数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统计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一(一对)X±s)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P

2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最大尿流率差异明显(P

表1.患者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对比(一(一治)X±s)

2.2患者治疗前后的剩余尿量以及对治疗效果满意度有显著差异(P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的剩余尿量以及对治疗效果满意度(一(一前)X±s)

3讨论

高危前列腺增生为泌尿科常见老年性疾病,考虑到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低,因此实施手术治疗难度系数大。高危前列腺增生的发生,仅通过药物治疗很难控制病情。在过去,临床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该疾病,不过该手术方法术中出血量大,容易引起电切综合症,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TUPKRP的诞生是近年来医学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该技术所具有的汽化切割效应,有助于促进表层组织汽化以及表层下组织均匀凝固,能够使深层小静脉、小动脉等迅速闭合,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TUPKRP为低温操作,不会对手术皮肤的周边组织造成二次伤害,相较与传统手术明显更具优势。

患者进行手术前,医生应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完成各项相关辅助检查。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善贫血、低蛋白血症,治愈并发症等。对存在合并疾病患者,联合相关科室会诊并制定治疗计划,严格按照正规程序进行内科治疗,充分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全面评估其手术耐受性。

术中应注意为保术后排尿通畅,改善患者症状,对于高危巨大BPH患者,不应强求完全切除腺体,依据术中情况尽最大程度切除增生腺体,必要时只安全切除腺体梗阻部分;手术时尽量保留膀胱颈的内括约肌,以防术后逆向。

术后应冲净膀胱内前列腺组织碎块,防止术后冲洗组织堵塞尿管,留置22-24F三腔气囊导尿管,持续点滴行膀冲洗胱,采用抗菌药物常规抗炎治疗,同时治疗合并症。

本文通过对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10年临床经验的总结,最终发现,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对比显著(P

综上所述,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前列腺增生引起的下尿路梗阻症状,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进而促进老年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由此可知,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环境治理报道范文第4篇

>>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传承及其产业化问题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辽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问题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治理转型 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治理策论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路径探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法治政府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1-28.

[8]刘松柏.第三方治理还需跨越多道坎[N].经济日报,2015-01-20.

[9]洪大用.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J].环境保护,2014,(7).

[10]王尔德.“十二五”环境服务业增速达40%左右[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4-10.

[11]张红兵,王开广.我国将建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N].法制日报,2015-08-07.

环境治理报道范文第5篇

1皇竹草的生态学特性

皇竹草根系发达,须根多,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须根网络,其根系的84.96%集中分布于0—30cm土层内,根系密度达48.6条/100cm2[2,9]。这些特点使皇竹草对生存环境要求相对较低,在贫瘠的沙滩地、沙地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陡坡地,均能适应生长。同时,皇竹草对雨水的阻截能力和吸附能力较强,体现出极强的抗旱能力,且在酸性或微碱性土壤中均能正常生长,可见其在不同生存环境下都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皇竹草生长极快,每兜皇竹草当年根部分蘖为15~25株,在第2~3年大多数有30~50株,鲜草产量一般在180~225t/hm2,条件良好的可达到375t/hm2,干草产量为15~60t/hm2[2,9-10]。皇竹草草质鲜嫩,营养成分含量高,粗蛋白含量为10%~1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较高。鉴于皇竹草具有的前述特性,所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荒山荒漠的绿化,并被作为主要物种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的探索,在生态经济型环境治理模式中表现突出[9]。由于皇竹草自身难以结实,栽培时通常用分株移栽、扦插育苗和组培育苗等无性繁殖方法进行,故对于其外来物种入侵方面的顾虑相对较轻。皇竹草属C4植物,光合效率高,喜高温湿润气候。皇竹草的光合速率为60~100mg/(cm2•h),1hm2皇竹草1年可吸收空气中的CO2气体375~615t,同时还释放大量的新鲜氧气,可见其碳聚集和减排效果良好[10]。

2皇竹草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1皇竹草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石漠化即石质土地的荒漠化,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由于受人类不合理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干扰和破坏,石山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砾石堆积,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11-12]。我国石漠化现象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目前该地区的石漠化总体上呈加剧趋势,1987年到1999年,石漠化面积从8.3万km2增加到10.5万km2,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修复其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迫切,而保护现有的植被和促进已退化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是石漠化防治的根本[6]。所以,寻找适宜的植物物种及其组合,并探索与其相配套的种植模式显得非常必要[11-14]。龙忠富等[6]研究指出,草本植物根系密集,种植后3~4个月即可有效覆盖地表,能有效固结土壤,且每年都有大量的残根老叶凋落腐烂于土壤中,能提供大量有机质和氮素,故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渗透性和蓄水能力,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此外,草本植物对土壤的要求均低于林木,只要选择适宜于不同生态环境的优良草本植物并配套相应的种植技术,即可有效恢复石漠化地区植被,增加地表覆盖、保持水土。其后通过搭配适宜的林木,可最终恢复具有较高生态功能的植被。而皇竹草正具备了以上相应的特点,因此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模式中,皇竹草作为速生草类被广泛应用[6-8],也因此提高了林草的综合利用率,体现出了荒漠化综合治理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原则,极大地促进了荒漠化山区的可持续发展[8-9]。李先桥等[5]也利用模糊评分法,按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进行水土保持型牧草筛选,发现皇竹草整体表现较好。其他的试验同样显示皇竹草是典型喀斯特岩溶区域优良的水土保持型牧草[7-8,15]。王家录和翠章玲[16]在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以皇竹草结合其他物种探索不同强度等级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经多年治理和跟踪调查后发现,示范区植被覆盖率增加了15.34%,土壤侵蚀模数较5年前下降了51.2%;不同程度的石漠化比例均发生较大的下降,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得以逐渐恢复和重建。张晓珊和任朝辉[17]报道,在喀斯特示范区退耕还林后,对以花椒、柚木、皇竹草等物种互相配置的不同造林模式连续监测3年后发现,地表覆盖度达到了70%~90%,树冠的覆盖和阻挡作用有效减少了雨滴对地表的溅蚀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增加了土壤的蓄水能力。推行花椒、柚木、皇竹草等配置的不同林草配置模式,结合发展畜牧业,可使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显著增加[18]。刘云和熊康宁[19]应用皇竹草和其他不同林木或经济植物配置对不同等级的石漠化进行了综合治理,明显改善了石漠化地区土壤物理性质,减小了土壤温度日较差,改善了土壤酸碱度。但王家录和翠章玲[16]经系统研究后认为,随着地理区划、环境条件、种植习惯和经济基础等的不同,农林牧的模式和组织形式应该有相应的改变。在海拔900m以上地段,可推行桃+李+樱桃+皇竹草林草模式、经果林+砂仁林药模式、香椿+石榴+砂仁乔灌草模式;海拔900m以下地段,可试行柚木林+皇竹草模式、经济林+日本甜柿模式、任豆+顶坛花椒+黄褐毛忍冬(金银花)模式、柑橘+玉米果粮模式。可结合与当地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经济-技术综合体系,协调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但对于如何改善模式中的植物配置,以及皇竹草和不同组合植物在石漠化治理和植被修复中发挥的物理化学作用及其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影响和相应机理的研究仍较少。

2.2皇竹草植物篱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研究

植物篱是坡地农业利用的一种新型技术,为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依据生态经济原则筛选适宜的草灌植物,依据不同坡度、岩性和侵蚀强度设计篱带宽度和密度,等高种植形成密集型篱笆。农业耕作则被安排在篱带间进行,使植物篱笆和农业耕作共同构成农林复合型技术模式[20]。诸多研究指出,应用皇竹草构筑生物篱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可使陡坡变缓,篱前土层增厚,土壤容重明显减小,土壤结构、渗透性和通气状况明显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其他土壤理化性状也得到显著的改善。陈治谏等[20]经2年试验跟踪后发现,以皇竹草为主的植物篱农业技术可减小坡地坡度3°,增加土壤有机质10.39%。廖晓勇等[9]的试验同样证明了在陡坡地种植皇竹草生物篱后土壤容重减小、土壤孔隙度明显增加。皇竹草植株密集的茎叶和根系对雨水和地表水的阻滞、拦蓄作用明显降低了单位面积坡面上水流的侵蚀能力,使土壤蓄水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发达的根系又增强了对土壤和肥力的固持能力,明显降低了侵蚀作用,从而起到了明显的固土保肥保水作用[21-23]。陈治谏等[20]报道指出,种植皇竹草植物篱使根际土壤含水量增加65.31%,土壤侵蚀量减少96.74%,地表径流量减少75.82%。三峡水库建成后,库区坡地果园的水土流失对其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双重压力。廖晓勇等[22]以皇竹草篱为纽带间植于坡地果园营建复合生态模式,对草篱拦蓄泥沙、径流的效应进行了长期观测后发现,草篱间植比传统果园经营模式径流量减少了58.71%~65.74%,侵蚀量减少了70.70%~77.92%,并能显著减少养分的流失总量,减少库区面源污染,保持和提高坡地果园的土地持续性生产力。在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上,利用柚-皇竹草植物篱复合技术系统同样获得了理想的水土保持效果。经治理后,侵蚀量和径流量极显著减少,大颗粒泥沙和土壤养分流失量显著减少[24]。陈治谏等[25]报道,植物篱生态过滤网带技术结合篱间优质经济林果、药材、牧草的种植及畜牧养殖的发展,能促进产品多样化,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以皇竹草植物篱-花生(小麦)为例,刈割的皇竹草茎叶喂养牲畜,按1hm2年刈割量的50%用作饲料计算,可出栏3只羊,增加经济收入1200元左右,产出投入比是传统经营的1.25倍,明显提高了作物产出率,并可发展成综合型农村经济模式,是山丘区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农业技术体系。贵州省推广示范的梨树+皇竹草、杨梅+皇竹草、板栗+皇竹草等多种植物篱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6]。但是,对于皇竹草和配套植物间的茬口安排以及种植组合模式和相应的生理生态机制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2.3皇竹草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研究

湿地是自然综合体,是一种自然景观,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担负着对地球自然水体的净化和处理功能。然而,由于城市的发展和人为的破坏,天然湿地面积急剧下降。而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由人工建造的污水处理系统逐渐兴起,其要求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营建功能,管理简单方便。近年来,皇竹草被作为挺水草本植物应用于人工湿地系统中,在去除水体污染物,降解有机质,去除N、P和COD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27-29]。潘学华等[30]将皇竹草种植在三峡库区淹没水位线上,发现其在浪区栽培效果较好,并有利于浪区的水土保持,护坡效果明显。陆华[31]将皇竹草作为城市污水处理的湿地植物进行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邓辅唐等[32]研究也指出皇竹草处理污水的效果良好,但他们发现在构建人工湿地时皇竹草长势较差,需要改良种植和生长的模式方可发挥其优势。可见,要将皇竹草用于构建人工湿地并更好地应用于污水处理,在其植物配置、挺水生长的方式和工艺以及生理机制等多方面仍需要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2.4皇竹草在盐碱化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陈雀民等[33]试验报道,皇竹草在盐碱撂荒地(沙壤土)种植的成活率高达98.49%,其成活率、生长势、总蛋白质、脂肪、磷、粗灰分等含量均高于对照玉米。皇竹草同样在广东珠海斗门区的盐碱滩涂试种成功,并生长良好。可见,皇竹草可以在盐碱化土壤上生长,盐碱土壤充足的肥力有助于皇竹草的旺盛生长发育,种植皇竹草后盐碱化程度明显下降。因而,利用皇竹草来治理修复并开发盐碱化土壤是完全可行的。但对于皇竹草抗盐碱化的抗逆生理机制以及生长特点,和其对盐碱土壤的影响,以及修复盐碱化土壤相应的工艺和配套栽培措施的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

3皇竹草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生物入侵应用研究

近年来,紫茎泽兰入侵我国并形成极大危害。紫茎泽兰结实多,籽实随风传播速度快,生存竞争力极强,其恶性传播造成被侵害区域大面积生物多样性的削弱和丧失,给我国的农、牧、林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在防治紫茎泽兰的方法中,人工拔除法和药剂防治法消耗人力物力极多,而应用天敌泽兰食蝇又难以推广。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日益重视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研究[34-36],利用紫茎泽兰喜光不耐阴的特性,应用经济价值高、密植、速生、遮蔽力强、适应力强的植物,通过构造植物间的相互竞争现象,最终以一种或多种新的生活力强的植物完全抑制紫茎泽兰,从而实现植被的生态恢复[35,37-40]。姚朝辉等[41]以替代种植方式,应用皇竹草来防治紫茎泽兰,发现皇竹草迅速形成极广的覆盖面,可成功地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和其种子的传播。他们指出,两者都来自美洲,具有相似的生长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因而皇竹草是一种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有前景的植物。张正文等[42]在紫茎泽兰侵害区域块状或带状种植皇竹草,利用皇竹草的生长优势影响紫茎泽兰的生存环境。他们观察发现,皇竹草生长速度为紫茎泽兰的4倍,能形成天然屏障影响其籽实传播;同时,紫茎泽兰得不到充足的光照,难以合成有机物供根系吸收,导致植株生长势减弱。众多研究认为,以皇竹草为替代植物以草治草,先通过皇竹草迅速覆盖遏制紫茎泽兰生长,再套种乔灌木逐渐有效恢复自然植被多样性,以草促林、以草促畜,可以实现科学生态治理的目标[39-40,42]。葛盛军等[43]则在研究皇竹草对紫茎泽兰的抑制效果后发现,稀植的竞争力和治理作用较密植弱,而且紫茎泽兰未经人工铲除时,以草治草的效果亦较差。综合而言,对于应用皇竹草替代种植以治理紫茎泽兰的恶性扩散的种植方式、植物配置模式以及其他配套措施上的研究与报道仍不多,对皇竹草替代种植防治紫茎泽兰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以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的系统跟踪研究和报道也远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