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范文第1篇

为全方位展示近年来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一系列新成就,进一步凝聚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大合力,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融媒体中心、生态环境局X分局、县铁腕治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生态文明,美丽X”微视频优秀作品征集展播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作品题材

反映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记录我县各行业、各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精彩片段和感人事迹,分四类:

(一)污染防治类。

反映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支持打赢打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四场保卫战”,所采取的措施和开展的活动,反映中省生态环境督察反馈问题治理成效和环境质量改善的活动,反映相关企业助力污染防治工作、加大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环境治理成效的活动。

(二)生态保护类。

反映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弘扬、旱腰带生态修复等方面所做工作,反映生态文明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越来越被唱响的场景和事件,反映X生态环境之美,环境友好社会,反应人与自然深度融合,凸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生态价值观的视频。

(三)先进人物类。

反映在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中省市生态环境督察整改、环境监察监测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基层生态环保战线干部职工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辛勤付出的时代风貌。

(四)环境科普类。

反映各类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污染成因、危害及公民科学防护措施的微视频。同时,包括用动漫形式展示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生态环境保护科普知识的微视频。

二、作品要求

1.征集作品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必须是融思想和艺术于一体,具有一定前瞻性、代表性的,客观真实反映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2.征集作品必须画面清晰,时间3-5分钟,个别特殊作品可超出5分钟时长,分辨率不低于720P,avi、mov、mp4、mpg格式均可,作品片头字幕须有作品名称,片尾字幕需有制作单位、个人、团体或机构名称。

3.征集作品要能充分体现X元素,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观赏性,可以采用多种拍摄手法,提倡创新。作品联合署名不超过3人,提交作品时请注明联系人姓名及联系方式。

三、活动安排

(一)征集范围。

全县范围所有影视制作机构、企事业单位、视频制好者均可提交作品,影视作品拍摄地域必须为X辖区内。

(二)作品提交。

即日起至5月15日之前,收集人:

四、其它事项

(一)征集到的作品将由活动主办方(县委宣传部、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县铁腕治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融媒体中心、生态环境局X分局)进行评选,按照四类题材分组评选,每类作品评选优秀奖各1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600元;

入围奖各1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300元。同时在县级媒体展播。

(二)获奖视频将被征集到的作品将被用于参加市级展播活动,在市级媒体展播

(三)作品须确保真实性和原创性,如发生任何有关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等法律纠纷,由参赛者个人承担。

(四)作品版权归制作者所有,主办方无偿拥有参赛作品展播使用权,有权对作品进行环保公益性宣传。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范文第2篇

今天,省厅检查组莅临检查指导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这是对我市国土资源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厚爱,必将有力推动我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在此,我代表市国土资源局,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多年来,我局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认真贯彻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力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和省财政在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及使用费中安排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逐年增加,我局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支持资金。在省厅和市局的关心支持下,于2010年争取到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并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开展了治理,打造了我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新亮点。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深化宣传,全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顺利开展

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2010年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项目支出预算指标的通知》文件下发后,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财政局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项目实施工作。为确保治理项目的顺利开展,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治理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督查工作。根据项目治理的实际,成立了治理工程指挥部,具体组织实施工程项目,切实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为治理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资源环境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观念,努力为项目的实施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加强监督,规范管理,确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按时完成

(一)明确项目任务,抓好项目设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涉及采矿学、生态学、地貌学、植物学等学科,必须委托资质单位进行实地调查,科学设计。按照省、市各级的要求,我局委托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承担治理项目的实地调查、方案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技术服务工作。该项目治理设计方案于2011年10月顺利通过省国土资源厅评审,省地环总站于2012年2月提交了正式方案。该方案内容全面、措施具体,为施工治理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前提保障。

(二)规范招投标管理,接受公众监督。为确保治理效果,我局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招投标管理规定,委托众成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对该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2012年4月4日在《日报》了招标公告,4月25日开标。邀请了市纪委、监察、检察等部门对招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市公证处对招标进行了全程公证,最终该项目由鲁南国力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中标。在施工现场,要求承担单位设立公示牌,公布项目名称、批准部门、资金数额、承担单位、施工期限、项目区现状与治理效果对比图以及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项目基本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三)做好巡查抽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度。项目实施以来,我局制定了严格的巡查抽查制度,每周对项目进展情况至少巡查两次,督促承担单位严格按照项目设计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并在规定时间内完工。对检查发现不按照设计施工、工程质量达不到标准等违规行为,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限期进行整改。同时,加强工程监理职能,要求监理每周要将工程进展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我局,以便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确保工程质量。

三、加大力度,严格要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治理区域由于受历史上采矿活动影响,山体破坏严重,危岩陡立,局部地段多次发生岩体崩塌等地质灾害。加之大量矿渣、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沿坡脚堆放,生态环境质量极差。我们按照“景治结合”的治理原则,采用爆破等方式清除开采面风化、松动的危岩危石,彻底消除崩塌隐患,整理出三个平台,在陡崖上部边缘修建排水系统,拦截地表径流,减弱地表水对地表的冲蚀,减少水土流失。在平台上回填客土、修建挡土墙并栽植大乔木进行固土绿化。为确保绿化效果,对于影响美观的陡崖,采用在脚坡下设置种植槽,种植爬山虎等攀岩植物的方法进行绿化,对原有植被注意保护,增加各类林木的种植,高低搭配,达到景致协调一致,形成景观带。不仅彻底消除了区内地质灾害隐患,而且达到了防灾减灾、美化环境的目的。该治理项目于2012年5月8日开始施工,7月中旬竣工,共治理损毁山体面积约16.4万平方米,回填渣土和种植土9.2万方,栽植各类树木5100余棵。我局委托中亿源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对工程结算进行了审核,最终审定造价为269.2万元,项目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费用38万元,工程总投资为307.2万元。

四、严格标准,加强维护,积极做好迎接检查验收各项准备工作

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迎接中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国家检查组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的要求,为全力做好准备验收工作,

一是会同市财政局对该项目进行再检查、再梳理,认真审核各项档案资料;

二是积极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沟通,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和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准备各项验收资料;

三是加强对治理现场的维护和管理,尤其是在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过后,通知施工单位及时做好修善和维护工作,努力维护治理成效。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海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地理位置:青海湖流域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北纬36°15―38°20,东径97°50―101°20,是一个四周群山环绕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南傍青海南山,北依大通山,东靠日月山、西临阿木尼尼库山,海拔范围3194-5174米,总面积29623.4144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吉尔孟乡、泉吉乡、伊克乌兰乡、沙柳河乡、哈尔盖乡、三角城种羊场、青海湖农场和黄玉农场,海晏县的青海湖乡、甘子河乡、托勒乡、金滩乡、银滩乡、哈勒景乡以及公共草场和特殊用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的天棚乡、江河乡、关角乡、舟群乡、织合玛乡、快尔玛乡、阳康乡、木里乡、苏里乡、龙门尔乡、生格乡,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倒淌河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石乃亥乡、湖东种羊场和切吉乡、英德尔乡、恰卜恰镇的一小部分。

2、现状

青海湖区是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全省牧区牧业人口的24%,牧区草食牲畜的29%集中在这一地区。但近十多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和大面积开垦草场,该区域草地退化严重。据统计,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为65.67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34.90%,鼠虫害成灾面积76.89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40.86%。土地沙漠化速度日益加剧,据2000年的TM卫星遥感图解译测算,目前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12.48万公顷,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达5.0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2%;强烈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1.15万公顷,占0.39%;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面积1.60万公顷,占0.54%;潜在沙漠化土地4.64万公顷,占1.56%。与1986年7.565万公顷沙漠化土地相比,14年间沙漠化面积扩大了4.915万公顷,平均每年以35.0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而且沙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扩展速率约为4.63%。同时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少雨,使湖面水位下降,1959-1998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39米,平均以每年8.5厘米的速度下降。作为青海省旅游业王冠的青海湖,正遭受着草场退化、沙化的严重威胁,使得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鸟岛地区草场重度退化面积达5.73万公顷,特别是鸟岛地区以角乌曲为中心的沙化带呈扇形向四周推进,平均流沙厚度14厘米,部分地区已形成“新月型”沙丘,受害面积约0.8万公顷。原来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已不复存在,风光秀美的鸟岛地区正面临着全面沙化的威胁。青海湖鸟岛是鸟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由于周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鸟岛连陆,成为沙丘状半岛,鸟类栖息环境明显恶化。青海湖渔业资源减少,珍稀野生动物普氏原羚数量锐减,成为极度濒危的物种。

3、生态环境发展趋势

近百年来湖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在这种气候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下,导致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湖底沉沙,加之人类活动因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如破坏植被、开垦草地、过度放牧等加剧了湖区沙漠化趋势。从青海湖沉积物反映的环境演化规律预示着青海湖发展总趋势将是主湖不断分割,缓慢地经湖湾向子湖演化,最终主湖消失,而湖区的风沙堆积等沙漠化过程将明显地加速这一过程。同时由于受湖泊增温效应的影响,湖区植被的整体景观有朝高寒景观方向演变的发展趋势,草地明显退化。目前湖区总体上生态环境呈现极为明显的恶化趋势,可利用资源数量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如果不对青海湖区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我国最大内陆咸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七块湿地之一的青海湖,其调节气候,蓄洪和维持特有动植物,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基本生态功能将会大大削减,甚至丧失,进而制约湖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目前生态治理情况

建国以来,在省上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青海湖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50年代就开始了对退化草场的治理改良工作,1975年建立了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1986年开始实施限制捕捞和封湖育渔。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并在项目实施中探索出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和成功的经验。草地建设方面,在逐步开展依法管护和实现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的基础上,实施了以冬春草地人工种草、草地围栏、牲畜棚圈为主要内容的草地基础建设和防灾配套建设。据刚察县和天峻县的不完全统计,已建成定居房屋面积27万多平方米,大约94%的牧民户实现了定居;累计建设畜棚2600多间,面积约77000多平方米,可使100多万头(只)牲畜使用;畜圈7500多个,围栏草场约9.85万公顷,人工草场2.18万公顷;草原水渠28条,累计全长240多公里;地下管道45条,累计全长238公里,草原机井46眼。在沙丘治理方面采取了封育、补播建立人工草场和工程固沙等措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行退耕还林草,已在湖区全面展开,国家重点生态县建设工程也已在湖区安排实施。尤其1998年以来,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青海湖周边的刚察、海晏、共和等县实施了国家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到目前已投入资金2亿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亿元,共建设人工防护林325公顷,围栏草场22万公顷,人工草场2.18万公顷,灭鼠治虫100万公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开始被湖区人民所认识,农牧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并逐步建立了县、乡等各级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服务网络,积蓄了一定的技术力量,为后期大规模实施湖区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基础。

5、存在的问题

5.1、需要治理面积大,投入不足,治理与财力矛盾突出

青海湖地区由于受持续干旱影响,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青海湖水位下降等生态恶化现象十分突出,直接影响着湖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以往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建设和投资规模有限,加之青海湖区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较差,底子薄,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拮据,群众收入低,对需要长期建设且要高投入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投入能力有限,无力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其治理速度远远低于退化速度,生态环境得不到根本改善。

5.2、治理与生产矛盾突出

青海湖地区部分草地退化严重,急需实施禁牧封育,但部分草场又是牧民承包的冬春草场,放牧利用在所难免,从而形成封育与放牧矛盾突出,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如对于禁牧封育的草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实施舍饲和半舍饲,发展家庭牧场,从而减轻对天然草场的压力,使退化的草地得到真正的养息。

5.3、部分治理的草地又重新面临沙化的威胁

由于环湖地区草场退化严重,地表植被稀疏,加之风力作用,其风蚀严重,特别是靠近青海湖边区域,土地沙化现象愈来愈严重,经过治理的草地由于受周边地区流沙的侵袭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弱的影响,存在着重新面临沙化的威胁,青海湖边部分流沙呈现出向外蔓延之势。

5.4、湖区人口素质低下,全民环保意识淡薄

湖区牧业人口占68.39%,且素质较低,人口增长较快。为了满足因人口剧增所日趋增加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在对湖区资源开发利用中片面追求眼前经济效益,无序地增加牲畜头数,直接造成草地资源的压力加重。此外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乱挖沙生植被,环保意识差,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封育期偷牧、抢牧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边治理边破坏,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遏制。

5.5、科研和技术推广滞后

在环湖地区不少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但由于缺乏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科研成果大部分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6、建议及措施

6.1、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及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尽快建立重大科研和示范推广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库,加快规划基础上的申报工作,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

6.2、青海湖区地域宽阔,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表现出的种种生态恶化现象已对湖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环境结构、变化规律,主要因素及环境恶化的特征、危害等科学知识,增加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积极参与青海湖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工作;

6.3、抓紧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尽快研究制定鼓励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租赁承包经营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投资建设青海湖区的生态环境;要通过试点示范,建立起荒滩使用权拍卖、租赁、承包经营的新机制和草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承包开发荒山、荒滩和沙漠化土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发展以林、草产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要鼓励牧民群众把补偿资金用于草原建设、技术培训和教育,通过典型引路和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措施,扩大投资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在国家投资增加的同时,调动企业、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增加投入,确保规划实施所需要的资金。

6.4、要把生态环境治理与发展区域经济、增加牧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紧密结合起来,正确自理好生态环境治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关系,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6.5、为落实各项生态治理措施和提高退耕还草、减畜育草及禁牧封育的可操作性,建议落实对农牧民的生活补贴和财政税收补贴机制,使生态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6.6、加强法规建设、普法教育和执法队伍建设,在加强林业、草原、水利设施执法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人员,改善手段,加大办案力度,严励惩处和打击盗伐林木、盗猎野生动物,破坏草原植被和水利水保生态设施的违法地为,规范中药材采挖等生产活动依法管理,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为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思考

1积极培养城镇绿色文化,加强环境治理强度

在环境治理体系中,文化影响最为关键,可以从不根本上预防各种生态污染,从而加强环境建设,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市民的保护环境的教育,提高每个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摒弃各种生态污染行为。或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宣扬,加强环境治理的力度,如“微信公众号、微博、QQ、抖音等等”促使每个民众参与进来。所以,市政部门要不断的培养城镇绿色文化,引入多样的治理手段,加强环境治理的力度,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比如,城市环保局可以在每个区县设置专门的“环境治理与维护中心”,定期给民众普及一些环境保护措施,完善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良好的环境质量。或者,小城镇可以开展一些生态文明的活动,以讲座和视频观影为主,深化民众的环保意识。此外,还可以建立“回收奖励制度”,每家每户可以自己分类可回收垃圾,每周送往“垃圾回收中心”,换取一定的积分,达到预定标准后可以获取一定的物质奖励。为了贯彻现代化的维护理念,环保部门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软件,分析每个地区的环境情况,进行精准的人员安排,根据环境污染的程度,规划不同的改善计划。最后,把数据导入网络终端,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的整理,并制定最为详尽科学的治理计划,从而改变当下的生活环境。因此,城市建设部门需要逐步的完善环境治理系统,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积极的贯彻与实施绿色文化,加快现代化治理的进程。

2实现环境治理的文明化和科学化

在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秉承文化与科学的处理方针,从现实情况出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当然,也可以适当的融入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和策略,综合各种方法,实现全面的区域治理与维护,明确各个地域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城市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两个层面”,相关部门要以这两类为中心点,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现高超有效的效果。比如,可以在城市人群较为密集的地区限制各种大型汽车进入,降低汽车尾气对于空气的污染,这只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手段。要想达到最理想化的治理效果,市政部门需要在全市下发执行“新能源汽车引入方案”,鼓励新能源汽车在城市中的生产,舍弃具有污染性的汽车品种,提高城市空气治理。或者,可以借助智能化环境监测仪器,定期巡查测试各地区的环境问题,巡查仪器可以根据GPS传送信息数据,技术人员要全面的监控,把主要问题罗列出来,制作成系统化的表格。接下来,部门人员要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出科学化的治理计划,通过线上平台发送到相应的地区。在这种制度下,可以全面的管理与应对环境问题,实现最大化的治理效果。

3创新低碳环保技术,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在环境治理实践中,低碳环保技术的运用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环保部门需要及时的更新治理技术,引入新型的低碳环保设备,加强环境治理的力度。考虑到城市化的发展背景,管理部门需要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确立基本的制度条例,规范治理的步骤和次序,保证环境治理的稳定发展。从数据分析显示,目前有60%的城市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且长时间没有整治,导致环境治理低下,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政府需要及时的派遣专业的环境治理人员,事先调研考察,先初步的分析,继而采取正确的技术进行治理,达到设定的基本效果。比如,政府可以从国外引入废气三级净化与废弃物处理技术,进行合理准确的拆解分离,转化为有用的物体,循环使用,提高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效果。也可以设定专门的“废弃排放指标”,如果超过这个范围的企业工厂,就必须接受巨额处罚,让社会大众监督执行,这样可以全面的控制工业废气的排放,实现有效的环境治理效果。由于一些城市缺乏科学完整的环境治理监督系统,所以在治理过程中难以收获高效的治理成绩。管理部门需要重整环境治理监督格局,构建完整规范的监督体系。在内部需要成立专门的“监察小组”,检验工作人员的业绩与效率;在外部可以把权力交给社会大众,形成全局一体化的环境治理体系。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范文第5篇

水土流失 经济发展 大通县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祁连山的南麓,土地面积309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978 Km2,海拔2280~4622m。该县作为青海省粮食生产基地和水源保护地,因严重的水土流失,频繁的气象灾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成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为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条件,支持群众脱贫致富,大通县委、县政府通过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富民工程”抓紧抓实,转变水土保持工作新思路,坚持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沟坡防治为重点,区域性、整体性、开放性为一体,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牢牢筑立起“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防护”的三道防线,以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已任,大力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大通县沟壑纵横地破碎,人口密度大,耕垦指数高,水土流失严重,处于湟水河腹地,四山环抱.浅山丘陵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理环境之中。部分地区岩层,各类自然侵蚀特别严重。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需求,人们对自然界的需求量的大大增加,促使人为的水土流失急剧增长,生态条件持续恶化,由于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和人为所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给农林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情况

我县大部分行业在从事开发生产过程中,均无水土保持意识,更无水保方案可谈,自然灾害门沉痛的给无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新的人为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将会洽我们带来么?根据调蛮统计.大通县几年来人为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1978km2,据西宁水文站研制统汁,每年平均输沙量为329万吨,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数5000-6000t/km2.年,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给人类造成重大危害,同时也使原本十分脆弱的大通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

三、人为水土流失对水土保持影响的综合评价

保护水土资源,建设生态环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先行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西部大开发成败关键.水土保持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资源开发利用就必须要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要正确对待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我国宪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这是制定《水保法》的根本依据,水土作为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都必须遵循保持生态平衡这个基本原则。

从我们目前调查的情况看.人们在集体或国有的土地上从事开发、建设、生产只要有土地使用权或开发建设、生产许可权,便不顾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的保护,肆无忌惮的进行掠夺性的经营.导致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在经营者受益的同时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为保我们的生态环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不断努力的改善着生态环境,以造福予孙万代,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而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大通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连续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崩塌等,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盲目的开发利用引发大范围山洪、泥石流,使城镇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排水管道淤积,道路大面积积水,造成交通堵塞、中断.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威胁。人为水土流失多年来一直困绕着水土保持工作的步伐,因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很大压力。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方甚至破坏大于治理,西边搞治理,东边搞破坏。

近年来我县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大副度增加,治理成效显著提高,水土保持效果明显,对全县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贡献。从总体上来讲,水土保持就县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若不治理水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水土资源,从中得到各方的效益,社会才能平衡发展。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厂矿弃渣,在自己废渣无处堆放的时候便与农民的土地做交易,而农民只图眼前利益,企业即不为生态环境着想更不考虑因果关系。试想假如遇上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洪水,下游该是一个怎样的局面,还有些集体或个体经营者在临近市区的山坡上开矿挖砂,导致山体滑坡、崩塌,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流进农田、城市,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如有这些贪小失大的行为,都给我们的水土保持工作生态环境就必须要以法律为武器,强有力的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巩固治理成果,得到生态良性循环。

四、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