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誉承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组织承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Becker(1960)提出。他将承诺定义为由单方投入(side-bet)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在组织中,这种单方投入可以指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如:福利、精力、已经掌握的只能用于特定组织的技能等;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 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一种互惠的交换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双方都要为对方承担一定的责任, 以此获得相应的回报。因此, 相互责任构成了这种雇用关系的核心(苏中兴、刘松博,2006)。组织承诺的三因素模型分别为:感情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Meyer & Allen,1991)。我国学者对国内企业员工的组织承诺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员工的组织承诺结构中与西方同样具有感情承诺因子和规范承诺因子,其含义也是与Meyer和Allen的模型中一致的。然而,理想承诺这一因子却是西方的模型中未涉及的(凌文辁,1998;张治灿,2000;方俐洛2001)。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John Stacey Adams,美,1965)。薪酬战略的三大公平: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和员工个人公平。薪酬战略的三大匹配:纵向匹配、横向匹配与组织中的人相匹配。
二、创业企业的薪酬设计
而创业型公司以其特有的成员组成与团队文化,走上一条不同于常规路径的薪酬设计之路。匹配方面,除了纵向匹配和横向匹配之外,还有基于情感契约的匹配,为情感匹配;公平方面,不仅包括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还包括基于情感契约的公平,为情感公平。情感匹配和情感公平的存在,使得创业型企业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无法用常规思路判断其合理与否。
三、组织承诺在创业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组织承诺能够在企业与与员工之间建立情感契约,情感契约在薪酬制度方面提供情感公平和情感匹配的角色。
薪酬制度的设计关乎到员工个人利益,关乎到员工积极性与工作效率的问题。创业型公司中,团队成员中的情感契约在薪酬制度设计方面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薪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货币报酬的形式支付的工资;一部分则体现为间接货币报酬的形式,间接地通过福利(如养老金、医疗保险)以及服务(带薪休假等)支付的薪酬。激励中的福利很大程度上担任着情感契约维系的重任。创业初期企业以其人员构成特殊性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在薪酬制度的设计方面,组织契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情感匹配和情感公平可以为企业实现降低成本、便于管理、便于文化构建等目标。
那么,组织承诺在薪酬方面是如何起作用的,下面将从情感匹配和情感公平两个方面给予解释:
一是情感匹配。薪酬制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作为劳动报酬,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而这些都是基于“理性人”假设前提的。在创业型公司中,团队文化建设决定着薪酬制度设计的方向。初期的员工在公司内会形成一种“以公司为家”的文化,尤其是对于已经拿到股权激励的员工来说,这些股权的无法兑现性,也是无法来做横向对比的,能比较的只有公司内部人员,也就是纵向对比。
二是情感公平。创业初期企业,在外部公平方面一般无法和市场调查的行业薪酬水平作出完全匹配。内部公平方面,在创业团队中,一般的薪酬制度保密规则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这样的薪酬制度得以维系,需仰仗于情感公平的存在。情感公平,让员工从心理上抚平外部公平所带来的缺失。因此,情感匹配和情感公平对薪酬制度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潜在问题
组织承诺的存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问题。激励中的福利很大程度上担任着组织承诺和情感契约维系的重任。创业型企业中,情感契约的存在前提是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目标。而在创业型企业发展后期,随着流程制度的相对明确与固定,情感契约型激励制度能否延续之前的传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无法维系,就必须转型,而在转型之间必定伴随心理成本与适应成本。
关键词 商业企业 消费者 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商业是生产与消费连接的桥梁,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衔接的纽带。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产品通过商业之手转换成为价值,使再生产成为可能。因此,商业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商业在实现生产品转化成为消费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扮演着中介人的角色。通过流通环节,实现生产企业的销售,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成为现实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也为自己带来收益和利润。正如马克思在他的宏篇巨著《资本论》中写到,商业“是以商人的活动,即商人的买卖行为为媒介的。于是这种活动就形成了一种特别的,与产业资本的其他职能分离,因而是独立存在的业务,表现为一种和生产者不同的,特别的流通当事人的专门职能。”作为发达的商品流通形式,商业是专门媒介商品交换并借以盈利的经济组织,其最基本的特征是g-w-g',即先买后卖,最终获利。但商业企业要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在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获得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其经营商品的认可度的大小,以及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协调与融洽。融洽和谐的商群关系,有利于商业企业营销效益的提高和企业实力的增强,也有利于消费者需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因而具有“双赢”的效果。反之,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协调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就会带来两败俱伤的后果。因此,协调与融洽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失调的症结
商品市场上交易的双方,一方是以个人的名义从事商品购买活动的消费者,而另一方则是以组织的名义从事商品出售活动的商业企业。由于商业企业的商品经营,具有专业化的经营特点,因此,商业企业不仅掌握着大量的商品信息,而且在信息的利用上具有绝对的主动权。与商业企业比较起来,消费者对消费品的相关信息的掌握是非常有限度的。由此,对消费品的质量、性能、用途不能作出有效的判断,只能被动的听从商家的宣传介绍。正是由于双方信息掌握的不对称,商家往往利用这种优势,在商品出售现场对消费者进行欺骗宣传,夸大优点,隐瞒缺点,诱骗消费者上当,从而引发出二者在关系协调和处理的过程中,商业道德缺失问题的发生,破坏业已形成的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使之处于一种不规范的运行态势,导致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矛盾冲突加剧。因此,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在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和协调中,就变得非常必要。如果能实现这一要求,消费者就可以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和购买自己需要的消费品,商家夸大优点,隐瞒缺点的欺骗宣传就没有了市场。和谐、融洽的商群关系就能真正地建立起来。
三、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协调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
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二者之间矛盾冲突的形成与加剧。因此,要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关键一环在于,商业企业在有效处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时,严格遵守商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以此约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服务百姓,信誉为本。
商业信誉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商家信誉度的好差,是老百姓在消费生活中亲身体验到的一个问题。如果商家的信誉度降低了,人们就会对其经营的商品和服务产生怀疑,消费需求就会呈现下降的趋势。由于信誉度的下降而导致企业经营中的失德行为比比皆是。消费者为了避免企业因信誉度的下降而导致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把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转移到那些信誉度高的企业及其经营的商品,从而导致信誉度下降的企业,顾客源的严重流失,致使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下降的趋势。如果商家的信誉度提高了,人们就会对其经营的商品和服务产生信赖感,消费需求就会呈现上升的趋势。由于信誉度的提高而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
形象得到提升,消费者对其产品就会采取积极主动的购买行动。消费者对企业的拥戴,致使企业的竞争实力迅速增强,并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
良好的商业信誉是商家一笔无形的财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了良好的企业信誉,企业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二)切实履行商业承诺。
商业承诺是商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向消费者作出的关于商品或服务质量的承诺。也就是消费者在实施购买行为的过程中,商家所作出的有关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保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业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同行中处于有利的市场位置,往往通过商业承诺,来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因此,商业承诺作为一种促销手段,被商业企业较多的采用。但是,有些商业企业,超越自身的实际能力,明知承诺不能履行,为了经济利益,给消费者轻易地许下承诺,开 “空头支票”,由此引发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纠纷。笔者在某一电器卖场选购某一品牌的dvd影碟机,销售人员公开作出承诺,七天之内如有任何质量问题,商家包退。当七天之内该机型真的出了质量问题,商家却把事先的承诺推得干干净净,矢口否认。
据此,商业承诺的严肃性,企业应该清楚的意识到。不要超越企业自身的经济能力,给消费者许下承诺,开“空头支票”。一但承诺作出了,就要付诸实施,做到取信于民,如果作出一些不负责任的空头承诺,欺骗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三)正确引导消费生活。
在消费生活中,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消费需要,而购买种类繁多的消费品。与专营某一特定商品的商家比较起来,消费者是名副其实的外行。据此,商家对消费者的消费生活采取积极、科学的引导,就变得不可缺少了。
对消费生活的正确引导,一般通过二个方面来实施。一方面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向消费者传播正确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摒弃不合理的,乃至于错误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比如“炫耀性消费,奢侈浪费性消费等等。”另一方面,在某一购物现场,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比如青年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心理开始形成,他们追求新颖、时尚的东西,力求显露自己独特的消费个性。为此,商家应尽可能多的为他们推荐具有个性色彩的商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其次是中老年消费者,他们追求商品的方便与安全,求实心理浓厚。针对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就某一种商品而言,使用上的方便与安全的特性,是引荐中的重中之重。做到了这一点,可以打消他们心目中的顾虑和猜疑,增强其购买信心。
1.品牌是多种元素与信息的结合体
各种元素如商标、符号、包装、价格、广告风格、文化内涵等和谐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概念而成为品牌。品牌以自身内涵的丰富性和元素的多样性而向受众传达多种信息。企业把品牌作为区别于其他企业产品的标识,以引起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注意。从消费者角度看,品牌作为综合元素与信息的载体一同存储于大脑中,成为他们搜寻的线索和记忆的对象。
2.品牌是无形的
品牌虽是客观存在,但它不是物质实体,它通过一系列的物质载体表现自己。直接载体主要是图形、文字、声音等,间接载体主要是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市场占有率、知名度、亲和度、美誉度等。
3.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
品牌的内涵、个性、品质和特征产生品牌价值。这种价值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为品牌拥有者带来大量超额回报。例如,可口可乐品牌价值是其有形资产的好几倍。
4.品牌具有专有性
不同的企业和产品有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品牌代表不同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企业。因而,品牌具有专有性,不能互相通用。
品牌属于知识产权范畴。企业可以通过法律、申请专利、在有关国家或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等手段保护自己的品牌权益,并以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信誉取得社会的公认。这些都说明,品牌是企业独特劳动的结晶,是专有的。
5.品牌具有影响力
品牌作为多种元素与信息的载体,作为产品质量与企业信誉的象征,时刻影响受众,引起受众注意,激发消费欲望,引导消费潮流,传播消费文化,因而它具有影响力。
6.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
品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和地位,是企业联系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企业的身份证。强势品牌能够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的覆盖率和占有率,为企业赢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武器和法宝。在品牌对市场份额的切割中,巴莱多定律也适用,即20%的强势品牌占有80%的市场份额,20%的品牌企业为社会提供80%的经济贡献。
7.品牌是一种承诺和保证
品牌的承诺和保证是在品牌经营中建立起来的。对消费者来说,在购买或使用某种品牌的产品时,品牌已经向他提供了质量承诺和信誉保证。消费者的选择显示了对品牌的信赖。品牌必须提供足够的价值利益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从而博得他们的忠诚与好感。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企业信誉机制 重构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7)6-0084-04
信誉是指依附在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商品交易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关系,信誉构成了双方自觉自愿的反复交往。在实践中,信誉可以分为个人信誉、企业信誉和政府信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誉居于核心地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信誉机制是指建立在重复关系之上,依赖博弈双方自我实施的机制,对欺诈和违约进行惩罚的机制,以及依靠社会规范或中介组织来组织实施的围绕合约执行而展开的有关活动的规则和程序。[1]企业信誉机制与法律机制是维持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两种基本机制。当前,企业对法律机制的作用认识已趋统一,但对企业信誉机制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欠缺。事实上,与法律机制相比,信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机制。[2]通过建立信誉机制,可以使守信企业得到利益激励,不守信企业受到惩罚。
就国内贸易而言,近年来,企业信誉危机使众多企业蒙受巨大损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企业的平均无效成本,即企业经营中的坏账、拖欠款损失和管理费用三项总和占销售总收入的14%,远远高于我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另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8000亿元,因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为55亿元,因产品质量假冒伪劣造成的各种损失约2000亿元,因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为2000亿元。[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大力倡导并积极建设“诚信社会”,重视企业信誉机制建设,在企业信誉评定、公示、监督和信誉网络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我国企业信誉机制的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50%以上的企业没有认识和重视信誉建设工作,逃废债务、合同欺诈、产品质量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信誉评定过多过乱,没有形成普遍讲求信誉的社会氛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信誉没有凸现明显的竞争优势。[4]这就需要进一步重构我国企业的信誉机制,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重构企业信誉机制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1)重构企业信誉机制,是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企业信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建立的。市场经济愈发展,要求企业的信誉机制愈健全。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交易双方都应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构成互相信任的经济关系。如果有一方不守信用,等价交换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这就说明没有信誉就没有市场,没有健全的企业信誉机制,市场经济就难以健康发展。1992年以来,我国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强调要重构我国企业的信誉机制。企业信誉是一个企业过去一切行为及结果的合成表现,是企业经营管理、工艺装备、技术力量、人才智力等企业素质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体现,并通过社会的客观评价而获得,描述了企业向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产出的能力。健全的企业信誉机制,能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远离恶意的欺诈,保证市场信号如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与变化,使市场能够正常发挥资源的配置与调节的功能,发挥资源的最大潜能,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健全的企业信誉机制,能够保证市场的参与者合法地经营,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避免欺行霸市等非正常的经济垄断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健全的企业信誉机制,能够确保经济契约的如期履行,使市场交易按有关约定正常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运行中的非经济性投入和消耗,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可见,信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然而,如上所述,我国企业信誉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只有重构我国企业的信誉机制,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重构企业信誉机制,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塑造企业强势品牌。品牌是企业和商品的脸谱,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必须重视塑造自己的品牌,特别是要塑造强势品牌。企业品牌是企业和消费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两者双赢的过程。企业品牌包括企业弱势品牌和强势品牌两个层面。企业弱势品牌仅识别产品的制造商和销售商,是一种产品的功能和特色所能给予消费者的利益的承诺和保证。强势品牌是在识别产品标志的基础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全方位的联结和沟通,包含着在产品品质背后的、以商誉为中心的、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等形成的品牌形象。可以说,强势企业品牌关系的焦点就是企业信誉。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处于弱势品牌的维系阶段,企业品牌建设有待实现质的飞跃。重构企业信誉机制,已成为塑造中国企业强势品牌的迫切需要。
(3)重构企业信誉机制,能够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当承认,信誉环境就是竞争力。良好的企业信誉,是优化发展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条件。企业信誉机制建设的状况,影响到企业间的竞争力和合作力,关系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企业的信誉状况总体上趋好,但问题也不容忽视,恶性逃避债务、虚假广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合同和消费欺诈、企业员工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屡遭忽视、强势的企业信誉品牌严重偏少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重构我国企业的信誉机制。
(4)重构企业信誉机制,能够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提高经济效益。国际经济在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等特征。企业信誉充当了一种信号传递,及时向对方企业暴露信誉信息,有效地将自己企业与同行业中其他企业区别开来,以便对方区分优劣。企业投资、建设与管理信誉的动力来自信誉租金,即守信者能够在未来的交易中获得更多的交易剩余,大大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私有性,降低搜寻成本、交易成本、契约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取得理想的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效应。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信誉存在着问题,大大影响着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效益。为此,必须重视重构我国企业的信誉机制。
重构企业信誉机制的认识误区
我国企业信誉缺失十分严重,这对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有着不利的影响。我们认为,企业信誉缺失,主观上的认识偏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我们通过对江苏324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发现,一些企业对重构企业信誉机制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5]
(1)企业信誉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无关。我们调查发现,65%以上的企业认为,企业信誉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无关。他们认为企业信誉机制主要体现于企业承诺的内容和践诺的程度,因此,他们往往更多地主要采取“慎言谨行”的做法。这是一种对企业信誉机制极为消极和被动的认识和行为。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企业在信誉机制建设上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测度标准,甚至没有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提出最基本的信誉要求,说明企业信誉机制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企业信誉机制不仅仅是企业对社会的承诺,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2)重构企业信誉机制无益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我们调查发现,91%以上的企业认为,现代企业竞争主要是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和知识的竞争,企业信誉不具有竞争优势。实际上,企业信誉竞争与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和知识竞争等方面是从不同角度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样都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技术、人才和知识在企业竞争中总是存在一定的“瓶颈”,尤其是技术竞争激烈或在国际竞争处于明显弱势时,企业信誉能够促进企业塑造强势品牌。所以,重构企业信誉机制,能够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重构企业信誉机制,是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我们调查发现,47%以上的企业认为,企业信誉机制是企业的一项内部管理制度,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有所不为”,健全企业信誉机制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种认识片面地理解了企业信誉机制。企业信誉机制不仅包括企业投资与管理信誉,还包括政府、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对企业信誉的管理和监督,是政府在社会信用方面的一种制度供给或制度安排,是在企业层面上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因此,重构企业信誉机制需要企业、市场中介组织、政府和社会形成系统的企业信誉管理机制。
(4)重构企业信誉机制,会给诚信企业造成损失。企业信誉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本,能够提高企业经济制度的运行效率。但是,当一个社会只有少数企业讲信誉,整个社会尚未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的信誉机制,企业经济运行的效率就会降低。我们调查发现,81%以上的企业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不讲诚信的“老赖”企业往往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讲信用的企业难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实际上,这些企业是把企业信誉和企业信誉机制混为一谈了。完善的企业信誉机制并不是一家或几家企业讲信誉就能实现的,它是全社会的事情,它不仅需要健全的社会信用网络,而且要求企业信誉机制作用的发挥带有强制性的特点。
重构我国企业信誉机制的相关建议
(1)建立和健全企业信誉测度体系。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企业信誉测度的国际惯例和准则,政府主管部门应组织力量研究并制定企业信誉测度标准、测度程序、测试技术和方法。其中,企业信誉测度标准和测度程序尤为重要。在企业信誉测度标准上,要适应满足塑造企业强势品牌的需要,反映构建和谐经济环境的要求,成为企业经营行为的信誉标杆;在企业信誉测度程序方面,要重视信誉测度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力求避免测度中的不正当行为。
(2)实行企业信誉联动运行体系。从成熟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出发,健全企业信誉机制需要形成顺畅的信誉信息流通和共享体系。政府主管部门通过将分散在工商、司法、公安、银行、税务、技术监督、海关等各个行政部门的企业信誉信息集中起来,建立企业信誉数据库,及时更换相关信息,以法定途径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做到企业信誉信息的共享,使社会及时了解各行各业中企业的诚信与不诚信行为。同时,与国家及其他地区的企业信誉评估和机构建立无缝链接与合作,实现企业信誉信息的无缝共享。
(3)建立和实现企业信誉准入制度。企业信誉准入是构建和谐经济环境的前提。为了建设健康、有序的信誉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全国范围内具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建立企业信誉注册登记与认定,建立相关信誉档案,设立企业进入市场的信誉“门槛”。企业信誉信息作为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降低国际企业合作的信息搜寻成本、交易成本、契约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合理规避和降低企业信誉风险,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4)实施并完善企业信誉的非正式制度设计。市场中介组织是完善企业信誉机制的重要主体之一。企业信誉具有非正式的经济行为特征,除了建立正式制度进行规范以外,政府还应倡导和鼓励同业协会、民意调查机构等市场中介组织或民间组织,对某些企图采取或已经采取不诚信行为企业给予非正式的监督和警告,并向其他企业迅速扩散不良信誉企业的信息,防范其危害行为的发生和传播,形成企业信誉行为的规范化、自律化。
(5)建立企业信誉的预警管理体系。在提高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中,信誉缺失防范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有效的企业信誉预警能够极大地规避信誉危机。企业信誉预警管理是对企业信誉管理工作的完善,它是从企业信誉管理工作出发,对企业运行中出现的各种信誉风险问题,通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进行识别、评估、衡量和预先报警,并寻求出最佳的预控对策,以减轻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负面影响,避免企业付出更大的代价,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安全的信誉保障,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企业信誉机制不断完善。
(6)建立与完善多元信誉治理体系。要有效治理企业信誉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与完善多元的信誉治理的体系,即实施法制治理,强化法律成本约束,使失信企业倾家荡产,以震慑失信违法行为。实施道德治理,强化对企业、企业家的道德成本约束。为此,要在全社会加强信誉道德教育,通过舆论机制促进社会共同信念的形成,培育信誉主体的信誉意识,建立信誉资本。实施行政治理,即通过政府的政策措施(如恰当的税收优惠政策、政策性贷款、进出口权限等各项优惠措施),改变行为人的效用函数和最终行为决策,从而达到增加违约成本,减少违约现期收益的目的。实施信息治理,加快信息评估体系建设,建立征信网站,成立信用管理的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强化信誉主体的失信成本约束。
注释:
[1]洪银兴.市场秩序的博弈论分析――兼论规范市场秩序的制度安排.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6)
[2]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2002(1)
[3]李晏墅.诚信经营:企业经营的信条.经济管理,2002(5)
人无信而不立,家无信而不合,商无信而不达,业无信而不兴。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道德传统,形成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凝聚力强大的传统文化和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一个人,如果做到了一言九鼎,那么,他也就做到了一个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企业,如果做到了言而有信,那么,它将会在残酷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国家,如果做到了信守承诺,那么,它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重。特别是诚信与品牌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探寻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发现,诚信和品牌建设始终贯穿其中。在法治日益完善的今天,诚信经营才是战胜竞争对手的较佳法宝。诚信经营及品牌建设对于一个地产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是品牌建设的必备素质,只要向客户承诺的所有条件,作为企业必须不折不扣地实现。否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同时也应看到,在现实经营活动中,不讲诚信的问题依然突出。比如有的企业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等。其次,重视诚信经营价值和容忍不诚信经营行为并存。有的企业对于一些不诚信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冷静分析,诚信经营问题的产生,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与企业经营者缺乏内在的诚信自省有关。这些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现象,当然不利于品牌的打造。
诚信无价。近几年,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诚信经营,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要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诚信经营,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有意识建设诚信经营的一项系统工程,并且需要社会各界的连动,才能形成诚信经营的氛围。同时,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层次。千方百计以诚信熔铸品牌,以质量求生存,靠信誉谋发展。特别是要树立细节决定成败,客户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建立我们的售后服务体系,一切为了客户,为了客户一切,为了一切客户,受诺践诺行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