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全环境治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塑件化工厂的生产活动涉及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单纯采用一种管理模式必然难以满足客观需要。随着**认证、**认证和**认证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企业可能需要多种管理体系的认证,由于**三个体系在管理目的、对象的不同,三个标准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由于我厂负责质量、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是两个部门,三个体系自成系统,我厂在实施时采用了各自独立的体系,出现了文件大量重复、争资源、政令不统
一、信息不能共享、导致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相同的工作重复且难以控制和实施。**、**、**管理体系具有兼容性,在标准的思想、标准要素等内容上有很强的关联性,在体系的运行模式、文件的架构上也是基本相同的,在文件、记录、内审、管理评审等管理要素可以实行共享。就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的性质而言关联性也是很明显的,如果质量控制不好,就要多出废品、浪费能源和原材料,废品处理也可能带来污染;由于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往往首先是企业职工,就同时产生了职业健康和安全问题。特别在我们化工等高风险行业这种关联性更加明显,如火灾和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一旦发生,既是质量事故,又是环境灾难,也同时会有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所以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一起考虑,实施一体化管理,从而使各管理领域优势互补降低管理费用、减少管理上的不协调、提供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管理效率,解决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在今年的**体系认证工作中,在认证公司咨询组的协助下,通过提供相关培训及咨询指导,达到以下目标:
1、依据中国**hse管理体系标准(**××1—**)和国际互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使塑件化工厂的**管理体系与国际国内的先进管理模式保持一致。
2、完成环境管理体系换版转换工作,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连续性。
3、通过提供各种hse培训,使相关人员能够掌握**管理知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影响评价方法,hse运行控制和产品实现过程控制知识,确保所建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能得到有效实施、保持并实现持续改进。
4、强化产品实现过程控制,实现产品质量的最优化,满足顾客期望;系统并有效地识别与生产、活动、服务及其他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环境因素和事故隐患,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消除或降低事故发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依据标准
塑件化工厂**一体化管理体系将同时满足下述四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1-**《中国**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hse)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三、资源准备
1、领导决策
高层管理者确立企业统一的宗旨及方向,应当创造并保持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环境,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是高层管理者的英明决策,高层管理者应为**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承诺,提供人财物等资源的支持,亲自参与**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活动,对资源、职责和其他问题实施决策,提供必需的支持。
我厂厂长袁立明任命副厂长周宝刚为管理者代表,全权负责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
2、组建工作组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是我厂各部门的工作,齐抓共管是体系成功的关键,工作组的建立极其重要。我厂决定以质量技术部、安全环保部为主,各主要职能管理部门选派人员参加。
3、组建内审员队伍
管理部门应至少有一人参加,基层单位应至少有二人及以上参加。
4、全员动员
为便于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开展,计划进行一些宣传活动,让职工了解实施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5、时间保证
工作组和内审员在体系建立阶段有大量工作要做,应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
6、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时间安排
我厂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咨询工作自**年4月开始至**年8月结束,其中**年7月底前完成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确保**年10月进行环境管理体系换版认证审核。
四、整合计划及工作内容
体系整合工作共分六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体系知识和标准宣贯培训、第二阶段初始**管理评审、第三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第四阶段文件化体系的建立、第五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试运行、第六阶段监视测量、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第一阶段:体系知识和标准宣贯培训
体系知识和标准要求宣贯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推广培训提高全员的**意识和规则意识。特别是领导作用、全员参与、持续改进、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管理原则的了解和标准的理解掌握。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建立和实施有效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先决条件,
全员的参与是建立和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
基础。深入学习理解四个体系标准的要求,切实掌握**××1-**、**-**、**-**、**-**四个标准的基础要求,分析评估四个体系标准的异同点。
第二阶段:初始**管理状态评审
做好初始**管理评审是提出有挑战性方针目标、建立适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前提,因此在策划管理体系时,应通过初始评审了解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管理的特色、差距和努力达到的方向。初始**管理评审包括:
质量管理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识别和控制现状分析;
我厂范围内的危害因素/我厂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重要因素确定和控制策划;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情况分析和控制策划,识别出包括质量方面法律、技术规范、行业标准,适用于组织环境因素与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相关方的质量环境和安全方面的要求;
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事故情况调查分析等等。
第三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
依据初始**管理评审的结果,结合实际由最高管理者批准组织在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诺、方针目标作为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保持的基础。
确定我厂**一体化管理体系运作的范围。
确定我厂开展**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最终组织机构,明确作用、职责和权限并予以沟通。
针对重大hse因素制定目标指标和旨在实现目标指标的管理方案。
确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要素及保障要素的开展方式。
确定体系文件的架构和层次。
第四阶段:文件化体系的建立
文件是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外在表现,应能反映出整个体系的全部要求,符合四个标准和企业的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实际。
建立/完善一体化的管理手册和必需的程序文件,程序至少应包含(但不限于):文件与记录控制程序,内部审核管理程序,不合格/不符合处理程序,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环境安全因素管理程序,法律法规管理程序,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程序,信息交流咨询管理程序,应急准备响应程序,监测与测量管理程序等;
完善为控制过程、环境因素、风险所需要的其他文件/规范/要求;
合理安排为证实体系有效运转和用于追溯的记录;
识别外来文件的控制要求并保持。
第五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试运行
按照文件的规定和策划的结果实施管理,对识别出的过程/重要环境因素/重要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执行旨在实现目标的管理方案,包括对应急情况的管理、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等以及安排所需的支持性的培训、交流等活动。保存所需的各种实施记录并妥善管理。有效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是体系成败的关键,各部门应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要求去做。分层次对体系文件进行大规模培训,重点是领导层和重点岗位员工。各部门按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实施。各部门对实施的情况进行记录。修改完善体系文件,满足可操作性要求。
第六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关键词】三大体系;企业标准体系;关系;异同点
一、引言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企业制度改革,首先需要开展标准化建设,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建立技术先进、协调配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即三大体系)认证,不仅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也是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企业管理、预防污染、促进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从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出发点来看,二者有着一致性。所以,在企业标准体系建设中,全面认识其与三大体系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异同点分析
(一)二者的共同点
第一,科学性相同。广大企业对三大体系的标准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广泛应用,正视二者科学性的具体体现。三大体系、标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在有效汲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融技术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学等于一体的理论与方法。二者在管理原理上具有相似性,都是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以构建有效、完整的管理体系。
第二,方法和运行模式相同。标准化体系的运行模式,是一个从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到合格评定、分析改进,再到标准修订的动态过程,其在持续改进中不断实现企业标准化。为实现企业标准化这一目标,在企业标准体系中应用了先进的PDCA管理模式,即“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再策划”的循环管理模式。三大体系的管理方法、运行模式也同样运用了PDCA管理模式,以不断改进管理体系。
第三,最终目的相同。构建、实施三大体系的目的是提升企业对产品质量、生产环境、职业健康风险的管理能力。实施企业标准体系的目的是维持管理系统中产供销、人财物的最佳秩序,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优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从表面上看,二者有着不同的建立目的,但是究其本质,不难发现三大体系与标准体系的建立,都是为了使企业在内部管理、质量管理、环境及职业健康风险管理方面获得良好的秩序,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所以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
(二)二者的不同点
第一,含义不同。企业标准体系包含的是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而三大体系包含的是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第二,标准依据不同。企业标准体系主要依据企业所贯彻和采用的上层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本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而构建三大体系的标准依据则分别采用了管理型的国际标准,或参考了管理型的国际上的先进标准和技术文件。第三,适用对象不同。企业标准体系适用的对象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适用的对象是产品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涉及到的对象有社会员工、社区居民、顾客、股东、国际社会、相关团体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对象包括组织内的员工、合同方人员及其他人员。所以,三大体系的适用对象既包括了企业内部又包括了企业外部。
三、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关系探析
(一)标准体系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
在《企业标准体系要求》(简称《要求》)中,明确指出了:企业标准体系应当是其他管理体系(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环境管理、财务管理、职业健康风险管理等)的重要基础。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在满足相关管理体系要求的前提下,促成企业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自我完善的、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二)三大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的关系
在《要求》中,明确规定了:技术标准体系的技术标准主要与质量相关,其包含了安全、能源、环境、职业健康等技术标准。同时,在GB/T1549-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中,也规定了:与质量相关的技术标准,应当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关于技术性的相关要求;与环境、安全、职业健康管理相关的技术标准,应当符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技术性要求。由此可见,质量体系的构建必须的建立在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的,在技术标准体系中,涵盖了三大体系所有的技术要素,三大体系可以视为对技术标准体系的补充,而技术标准反过来又是三大体系的技术文件。
(三)三大体系与管理标准体系的关系
管理标准体系,是标准体系的管理标准,其是实施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保证。在GB/T 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中,其层次结构由第1层管理基础标准、第2层管理标准(包括设计、经营、开发,生产、采购、质量管理、基础设施、测量、包装、搬运、贮存、安全、职业健康、环境等)所构成。在这些管理标准中,即宝库了质量体系的要素的全部,也包括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要素。
(四)三大体系与工作标准体系的关系
工作标准体系,是按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机整体。工作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实施管理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保障。工作标准是企业职工工作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三大体系的运行基础,其可作为三大体系的支撑性标准文件。通过完善工作标准体系,对员工行为加以规范,对岗位操作程序加以优化,以提升工作质量,保障三大体系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志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整合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02:112-114.
[2]王丽君.试论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系[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2009,03:14-18.
[3]罗成书.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融合[J].中国水泥,2013,08:97-100.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的依据及在整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策划整合方法的建议探讨。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于2001年底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10月又通过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为避免两大体系在运行中出现的管理重复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他们开始谋求既符合标准要求,又便于操作的整合型体系模式。整合型管理体系,又称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管理体系经过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管理体系。笔者有幸参与了公司两大体系的建立,在此将企业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两大体系整合的依据
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均以戴明模式为基础,遵照pdca循环原则,不断提升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员工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推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和取得最佳绩效;都强调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管理,采用相同的17要素管理模式,且条款号一一对应;具备相同的控制逻辑图,即具备相同的管理思路,甚至两大体系连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都是互相补充的。因此,两大体系是完全可以整合的。
二、两大体系策划整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立整合型体系,要了解整合体系中各构成要素间的相同、相异之处,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策划。
首先,是二者依据的标准存在差异,防止机械式叠加,导致名合实分。由于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两者间管理目的、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具体控制要求的差异,使得双方在整合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融合甚至是互相冲突的问题,应在确定体系结构、内容和控制措施时予以充分的考虑。
其次,标准中“4.3.1环境因素/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所直接涉及或由此引发的问题应在实践中区别对待,从不同角度都可发现两者的个性和共性的差异。虽然两大体系的4.3.1要素条款要求从表面上看有许多不同之处:一个讲环境因素,一个讲危害、风险;一个要求制定风险计划,一个没有在本条款明确这项要求……但抛开其管理对象不谈,二者同样具有“识别(辨识)、评价、更新”的要求,而且“控制计划”同样可以用于环境因素,“定期评审”也不必只针对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及风险,完全可以在手册的同一章节、同一程序中进行整合。
第三,注意矛盾点的合理解决,防止各自为阵。由环境因素和职业安全健康危害、风险自身性质所决定,有些问题形成了很明显的对立矛盾,因此在文件编写过程中就该注重文件的可操作性。如粉尘,从工作场所排出去时关注重点是环境因素,密闭在工作场所则是对现场操作者造成职业危害的关注。对这类问题,在建立整合体系时要
整体认真考虑,慎重对待,选择最佳整合方式,便于体系内各单位的实际操作。
三、策划整合方法的探讨
其一,通用要素程序,应尽可能合并。通用要素程序指在管理目的、对象和内容上不必进行细致区分,以完全相同的工作流程和控制条件即可满足要求的要素的程序,如法律法规、员工培训、内审等程序,应尽可能将两大体系的通用要素程序合并成一个程序,这样可以减少内审员几乎一半的工作,减少一套手册和部分程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差别明显的相对应要素的程序,应依企业具体情况而定。指在管理目的、对象和内容上有明显不同,必须分别明确控制条件方可满足要求的要素的程序,如“4.3.1环境因素/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从整合的角度,当然还是能用一个程序解决就用一个程序。但在程序中应该将环境因素/危害辨识的辨识以及重大环境因素/危害辨识评价方法在程序中详细写。
其三,要素4.4.6运行控制所需的程序,运行控制需要多少程序,要依方针的要求、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和职业安全健康危害与风险的识别、评价结果,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内容、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作为整合体系,也还是应本着通盘考虑、能合不分的原则,尽可能将相关两个方面问题放在一个程序中控制,如:《对相关方的控制管理程序》规定对相关方的控制要求,兼顾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两方面。其四,其他应考虑的相关问题。如场所、周边环境、员工素质、工艺流程、设备设施、财务状况、操作难易以及第三层文件的支持程度等,第三层次文件因为其对工作具体程度的指导较为细致,建议分开建立并分别实施。
总之,在企业策划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整合时,我们应坚持通盘考虑、能合不分、简洁易懂的原则,综合上述思路的内容,策划一个关系清楚、便于理解、容易操作的体系结构。建立体系并保持其正常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整合体系则是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使整合体系能够满足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还需要体系策划人员更加全面、细致的工作。
四、参考文献
[1] 张剑青,实现iso9000与iso14000一体化.企业标准化,2000,2
环境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应充分满足体系下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方的不同作用,构建起以人文本、开放透明、多方参与的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在由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环境社会治理研讨会”上,笔者应邀出席并做了“从三个案例看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发言,在此基础上,形成此文,期待能对中国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一家之言。
注重联盟机制建设
联盟的建设,往往是一批相关领域、行业走在前列的企业、NGO或者商业零售,他们建立联盟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影响公众政策制定,形成“向善的力量”,最终带给人类和环境以实质性的、积极的改变。
我们曾经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如知名跨国公司英特尔的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他倡导建立起一个资产超过50 亿美元的联盟,在支持环境保护方面拥有良好的声誉。联盟中包括摩尔本人捐赠的100 万美元,用以支持人们捍卫美国加州政府严苛的环境立法。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下,先锋企业开始意识到,当一家自我孤立的公司同“恶势力”竞争的时候,单凭自我的力量无论如何都难再前进一步。企业选择与“志同道合”的同业者组成的联盟,在联盟中分享见解,倾注力量,也以共同的声音来扩展影响力,促进竞争规则的调整和标准的提升。对于先锋企业来说,一方面是在寻求创造更可持续的经济,另一方面也是创造新的商业规则,并在新规则下抓住新的商业机会。
联盟机制对于构建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来说,是汇集社会中积极向上的力量,主动影响并调整商业竞争规则,形成推进环境治理的主流优势,增加更多正能量。“良莠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一直为环境表现领先企业所抱怨和诟病。同时,这些领先企业目前尚缺乏自我整合与力量影响提升的渠道和平台。因此,在中国,加强行业组织等NGO的能力建设,聚集领先企业促进环境治理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注重政策综合配套
企业是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企业不仅是环境问题的影响者,也应该成为环境治理的积极建设者。在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实践中,特别是以创新方式开展支持环境建设的实践时,迫切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套支撑。
电子垃圾一直是环境治理中的顽疾。据统计,仅废弃的PC一项中国每年达5000万台,每台PC中含有300多种有害物质,如果不能得到环保处置,对于环境的危害极大。然而传统的废弃PC处置方式和流程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特别是集团大客户的PC处置。从是“最大的PC制造商?”还是“最大的电子垃圾制造商”的高度思考废弃PC处置问题,联想2014年创新推出 IT 资产环保处置方案,基于客户资产处置和管理需要,满足客户废弃资产数据安全,绿色环保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的IT资产环保处置整体方案。这项方案得到了金融、电信等集团大客户的积极响应,然而其顺利推进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其一是自身、客户和社会的意识问题,曾经处置废弃IT资产的方式现在变成了一种商业模式;其二是这种废弃IT资产的环保处置方式和先有资产管理制度可能存在的冲突。
环境治理离不开创新思维、行动和模式,然而在政策层面上如何支持环保创新依然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和及时跟进的。打破原有政策的条条框框,支持环保创新,让领先企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应该在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注重开放和参与
在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建设中,需要动员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和作用,形成政府开放、公众参与的新机制。
2014年10月,笔者在考察韩国水原市推动社会创新时,“开放和参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水原市公共政策包括环保的交通政策、老城区城市振兴政策和生态的环保政策三个部分。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水原市政府没有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开放政府资源和数据,调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贡献智慧。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市民参与方式,让市民享有公共政策的决定权,同时确保透明健全的财政运营。市民在政府开放的环境下,组成了市民策划团,对于水原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提出解决方案,并积极推进解决方案的实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环境治理生态圈中,公众参与是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以往,我们常常把环境治理的责任单纯聚集在政府身上,无论从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只有建立政府透明开放、公众参与的机制,才能更广泛吸收孕育在民间的巨大社会力量,形成理想的环境社会治理生态环境。
构建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
基于上述三个案例,笔者认为,在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建设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需要从不同的定位出发,相互建立起共处、合作、共赢的关系,形成完整和系统的环境社会治理体系。
政府是生态圈构建的引导者,应建立充分开放和透明的政策机制,广泛动员各方参与,并发挥环境治理的政策激励作用;企业是生态圈的重要影响者,应加大理念、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商业发展空间;社会组织应更多发挥联结的作用,推动环境保护的创新实践,促进公共政策朝更高标准调整,形成良好的正向鼓励机制;公众作为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的利益主体,应该发挥广泛的参与作用,迸发“万众创新”的力量,成为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圈中最具活力的角色。
[论文摘要]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经验主要有: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保证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强化环境行政管理;注意推动自愿性行动来保护环境,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运用经济手段,制定激励奖惩措施,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合理划分环境治理权限,建立权威性的管理机构;大力发展环境教育,通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民族心理;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
城市环境治理是指各级管理者依据国家和当地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手段,调控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活动的有关行为的总称。城市环境治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群众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其本质是影响人的行为,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60年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通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治理后,如今城市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发达国家积累了不少城市环境治理的经验,这些经验及其教训留给人们诸多启示,值得中国学习与借鉴。
一、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保证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个人的目标都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由于环境是公共物品且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因此企业和个人总是想方设法地逃避环境责任,避免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所以通过设计完备周密、可操作性强、适时进行调整的环境法律制度,规范人们和企业的行为,降低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就成为保护环境最重要的手段。美国自1970年,环境立法开始大规模展开。经过30年的发展,到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环境法律体系,仅在污染控制方面,就先后制定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固体废物处置法》、《安全饮用水法》、《联邦农药法》、《有毒物质控制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海洋倾倒法》和《噪声控制法》等等。除联邦一级法律外,各州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有的比联邦法律还要严格。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不仅系统完备,呈不断强化、细化趋势而且能够有效地实施。荷兰的环境立法涉及了污染控制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从1960年开始,荷兰陆续制定了大量的环境法律法规。针对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的法律,如地表水污染控制法、地下水法、海域污染控制法、空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治理法、危险物质法、化学废料法、杀虫剂法、噪声治理法、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核能法等,构成了荷兰环境法比较完整的体系。
发达国家环境治理历程表明,政府对于环境保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主要利用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等强制性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发达国家各种环境保护措施都是依据相关法律政策来发起和推进的。中国在20多年的环境保护进程中,建立了一套法律政策体系,对防止环境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在领域完备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强度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在环境立法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设,走依法管理的道路。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强化环境行政管理
美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较为健全。联邦政府中除设有环境保护局外,在总统办公厅之下还设立了总统环境质量委员会。委员会由三人组成,委员人选须由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批准。该委员会是总统的一个环境咨询机构,协助总统编制国家环境质量报告,收集、分析和解释有关环境条件和趋势的情报,向总统提出有关改善环境的政策建议,帮助总统起草有关对外环境政策的报告。同时该委员会还是一个行政机关间的协调机构,帮助总统协调解决行政机关间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分歧。总统环境质量委员会在美国环境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协助总统对外处理环境外交事务,对内协调行政机关间的意见分歧和提出环境政策建议,是总统的高级环境助手和参谋。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随着环保工作在国家事务中越来越重要,建议在国务院下设一个环境委员会或环境领导小组,协助总理处理对内对外的环境事务。
法国的环境管理体系也颇具特色。法国环境保护部的行政部门分为以下几个机构:行政管理和发展总局、水利局、预测污染和公害局、自然和风景局、经济和国际事务研究局,专业化的环境考察团、最高防务官、前景预测办公室、部级办公厅和新闻局。法国全国划分为6个流域区,每个区设立一个水流域管理局。水流域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和改善法国水流域的水环境。具体做法是:一方面依法征收各种排污费;另一方面通过补贴、贷款等形式,鼓励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及其工艺设备的合理选择。1995年,法国6个水域管理局征得税款达72亿法郎,总经费达82亿法郎,除去其中5%~9%用于支付机构运行、测量网络管理及有关研究费用外,其余的全部用于治理水污染和改善水资源。
环境保护工作是政府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大家都管,而不是环保部门一家来管,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设有环保机构,都负有保护环境的法定职责。相比之下,中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除国家环保局外,其他政府部门环境管理机构还相当薄弱,与其所承担的环境保护任务不相适应,亟待加强和完善。
三、注意推动自愿性行动来保护环境,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
1.注意推动自愿性行动来保护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环境标志、ISO14000认证以及各种环境计划等为形式的自愿性环境保护行动,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管理中的一种新兴的趋势。这种行动对企业而言,有利于树立企业环境保护形象,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对消费者而言,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促进绿色、环保产品的购买和消费;对于政府而言,有利于弥补强制性管制手段的不足,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等。总之,倡导企业和公众通过自觉行动来保护环境,是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经验。
2.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在发达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社会公众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关键作用。社会公众推动环境保护运动发展,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实际上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也改变了传统的只有政府和企业的“二元”污染控制结构,形成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三元”污染控制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公众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既监督企业又监督政府的位置,而且也能通过市场消费行为直接影响企业的环境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公众能有效参与环境保护,发达国家一方面是政府公开有关环境信息和政策信息,企业公开有关污染物排放信息,保证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另一个方面是在制定、实施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和相关政策时,通过听证会、说明会等形式,接受公众质询,征求意见和建议,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在中国,虽然近年来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有所加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参与渠道少、参与程度较浅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重视公众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要应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要加强立法,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法律制度支持。使公众能通过正当有效渠道,了解环境问题的状况,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意见、建议以至提出环境诉讼,从而促使环境问题的解决。二是公开环境信息,保护公众环境知情权,公众只有了解环境问题现状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必须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这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三是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宣传环境保护的政策、方针和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素质,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机制。
四、运用经济手段,制定激励奖惩措施,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
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环境制度标准,是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根本手段。但是强制性的手段,具有成本高、相对僵化、不利于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缺点。因此,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通过排污交易、征收生态税、财政补贴等经济激励性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以降低治理成本和激励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达到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和灵活性的目的。
欧盟及其所属成员国的环境保护在世界上起步较早。其中环境税收、排污收费和押金返还这三种有关环境的经济手段比较典型:1.环境税收。环境税是对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的费用,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有害原料的成本,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用对环境更为安全的产品。环境税除了具有筹资功能外,对改善环境资源有着显著的刺激作用。2.排污收费。排污收费是对向空气、水或土壤排放的污染物,或噪声征收的费用。这种收费设计通过使污染者偿付至少一部分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代价,来削减污染物数量并改善环境质量。3.押金返还。押金是对可能造成污染的产品的销售征收的附加费。当符合某些条件时,如把用过的或废弃的物品送到集中地,从而避免了污染,这笔费用就可退还。押金退款制有助于防止有毒物质从电池的处理、塑料的焚化或农药容器的残余物中释放到环境里,值得推广和提倡。中国较多运用行政命令手段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经济激励手段相对不足,目前以排污收费为主的经济手段标准太低,效果有限。所以,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注重利用经济激励方法来实施环境治理政策措施,当前除了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排污收费(税)政策外,要引进和推广排污权交易、押金退款等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来强化环境治理的成效。
五、合理划分环境治理权限,建立权威性的管理机构
1.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权限。在环境治理中,为解决跨地区或跨国环境问题以及保持全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和标准的相对一致性,需要中央一级政府具有统一管理和协调的职能和权力。同时,许多环境问题同各地自然、经济和技术状况密切相关,具有地域性特征,这需要地方自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因此,在环境治理中,应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及各自发挥作用的空间,才能协调二者的行动,形成共同治理环境的合力。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中重视根据环境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和层次,来划分各级政府权限,实现中央统一管理和地方自主的有效结合。如在美国环境治理体制下,联邦机构制定污染控制基本政策和环境标准,各州负责实施,这种集中、强制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各地之间的分工合作,有利于对跨界污染问题进行统一整合治理。在中国,由于各级政府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得许多环境管理政策和目标不能顺利执行和实施,这是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原因,如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不惜以资源破坏和环境退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不同地方政府对于跨界污染问题相互推诿,地方政府为财政收益放弃对污染严重企业的环境管理等等。因此,我国在环境治理中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权限和职能,形成中央统管和地方政府自主管理的有机结合,避免地方为了局部的、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牺牲整体的、长期的环境效益。
2.建立权威性的管理机构,进行行政直接干预。建立权威性的管理机构,进行行政直接干预是西方发达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经验。大多数国家环境管理体制都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松散到强化、从低级到高级,强化总体协调的过程,从而使环境监管体制逐步得到加强。日本在1960年就成立了“公害对策特别委员会”,但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它表现得软弱无力。为强化环境管理,日本政府于1970年取消了“公害对策特别委员会”,成立了由总理大臣直接领导的日本环境厅,对环境问题进行行政的直接干预,从而在投资量不多的情况下,使日本环境状况大为改善。美国于1970年12月成立了环境保护局,直属联邦政府。其他一些国家如法国、英国、加拿大也相继成立了相当于我国部一级的环境保护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发达国家中建立部一级环境管理机构的占85%。
六、大力发展环境教育,通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民族心理
环境教育措施或手段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学习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将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予以大众化,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技术、管理、政法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各学科领域都与环境科学兼跨、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
美国环境教育立法始于1970年,该年10月美国通过了《环境教育法》。《环境教育法》将环境教育定义为:围绕着人们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过程。其中包括人口、污染、资源分配和枯竭、自然保护、运输、技术、城市及乡村的开发计划、人类与环境具有怎样的关系等。环境教育涉及学习生态的概念以了解人类行为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获得分析环境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的知识和能力。1990年美国重新制定了《环境教育法》,这部法律重申了国家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责任和任务;确认了国家对教育和培养有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有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决策能力的高素质公民的迫切需求;对提高美国公众环境道德水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主要作用。新晨
中国应该制定专门的环境教育法规,用具有国家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来确保环境教育的开展。环境教育法规的内容,应当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应包含以下内容:设立专门的行政管理、监督机构,保障并监督环境教育法规的实施;设立环境教育基金,吸收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捐助,用以资助重点环境教育项目和环境教育科研活动;设置环境教育奖项,认可做出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的努力,调动全民投身环境教育的积极性;将环境教育设定为学校的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