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道综合治理

河道综合治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道综合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河道综合治理

河道综合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技术方法

Abstract: In Hebei Province the small rivers are multitudinous, the recent several years the small rivers pollution are serious along with in the economical fast development, th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ublic order method effect are best in the small river course government process, already have chemistry middle th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ublic order to govern the method, but also have the ecology to govern the method and so on.Unifies in Dongguang County the small rivers government experience, in the discussion the small river cours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ublic order technology method recent several years development,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effect, through research detailed summary in small river cours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ublic order technical background, the small river cours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ublic order question provides the experience for the thorough settlement in.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 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cal method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河北省东光县是河北省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区域内河流众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最近几年污染越来越严重,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恢复中小河道原来的生态系统,开展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随着河道治理科研的深入,新的河道治理方法不断推出,一些河道治理的技术方法已经开始应用到中小河道治理当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东光县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当中,坚持从生态角度出发制定详细的综合治理规划,并采取制度保障措施确保各项治理措施的贯彻落实,在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东光县宣惠河治理工程位于东光县境内,工程总长度约为14km,主要工作包括河道加宽、河道清淤、两岸衬砌、河道截留等。其中河道清淤工程总量为135750m³。建成后将成为东光县周边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达到涵养水源、破除污染、美化环境、和谐生态的目的。该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的总体思路是:首先,对河道进行全面的清理疏浚,彻底清除河道内的淤泥以及周围影响防洪的建筑、树木、礁石,在此基础上科学改进河道的走向,重新设计河床比降和河床宽度。其次,对河床断面进行优化设计,根据投资规模进行河岸护砌,条件不具备的进行河堤整理,在河岸两侧修建防汛道。经过综合治理以后使流域成为东光县郊区的另一种生态休闲场所。

1.2工程面临的问题

由于长时间没有经过彻底治理,该河流的治理难度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河道淤积非常严重,在调查中发现该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沙丘遍布,呈现出逐渐向上游发展的趋势,淤泥厚度在0.5m到1.5m之间。第二,由于地势变化较大,该河流的弯道多,且很多弯道是90°的急弯不仅容易形成淤积,还增加了工程综合治理的难度。第三、中下游桥梁下的河道存在严重的淤积和杂草丛生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河道变窄,还使桥长小于河道宽度,导致中下游水流不畅。

2东光县宣惠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2.1河道清淤施工

在河道清淤施工中,施工人员主要做了以下措施:首先,沿着河道淤泥外侧挖一条排水沟使水归槽,并使用铲车将土方堆在槽边,这样能够保证施工过程中少量河水能够通过排水沟排水,再进行河道疏掏的过程中自上而下依次疏掏。其次,该河流周边道路比较通畅,白天、夜晚都可安排施工,为此施工人员根据淤泥量和施工工期制定了详细的疏掏计划。由于淤泥量比较大,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施工车辆,另一方面增加了夜间施工的次数。再次,具体的清淤工作由挖掘机械和人工挖淤共同进行,对于淤泥较深,不方便挖掘机械进入的采用人工挖淤方法,对于适合挖掘机械的尽量使用挖掘机械,以便于保证施工进度。最后,在泥沙倾倒中,适合建筑作业使用的砂石料,由市政部门或建设单位拉走,用于工程建设。对于淤泥较多的主要采用各种坑道填实,部分堆在倒土场。

2.2护坡设置

最近几年受到自然环境破坏、洪水冲刷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洪水期对河岸两侧的冲刷非常严重,这是导致河底淤积较厚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给周围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河道与支流交汇处的水流紊乱,淤积严重威胁到了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为了保证宣惠河流域径流的畅通,确保岸堤的防洪安全,护岸工程是综合治理当中必不可少的。由于该河流原有一些护坡,因此新护坡是在原有护坡基础上进行的,护坡工程从上游到下游附近共计2500m。

2.3绿化种植措施

绿化措施是施工以后保持水土的重要举措,也是保土固堤的重要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地被栽植与栽植其它植物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施工结束以后地形和土壤条件很难再改变,因此在草皮种植的时候应该在乔、灌木种植结束以后先对地被进行整平处理、土壤改良,并做好相应的排灌系统设计工作,然后再移植草坪。在植被养护的过程中,保证水分能够湿透根系层,浸湿土层不能低于10cm,但是也应避免地面长时间积水,这样就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4水环境的生态修复

水环境的生态修复中,本工程主要是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各类截污工程建设力度。同时,加强该流域周边各类企业清洁生产的监督检查工作,保证各类污水的达标排放与处理,使该河流的水质能够达到一般质量要求。为了保证水环境的修复效果,施工人员还运用了土壤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稳定塘技术等先进技术。所谓的土壤渗滤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河流周边的农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微生物和植物过滤作用,大量固定和降解水中的各类污染源的目的,改善周边环境中的水质。而人工湿地技术则是利用了基质、植物、微生物与多湿环境的优化组合来实现对河流中的废水进行处理。稳定塘技术则是利用生物和非生物技术强化合理的自然净化能力,达到处理水中各类污染物的目的。

河道综合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黑臭河道;综合技术;实施措施;古仙江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2-0062-02

河道发黑发臭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大量进入水体后,超出河道自净能力,导致水体缺氧,从而产生硫化氢、氨气等臭味气体。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加速,河道黑臭现象成为城市环境的顽疾,研究各项治理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具有重建生态,提升市容市貌等重要意义。目前治理技术较多的是的截污、清淤、增氧曝气、水生植物、微生物制剂单一技术措施的应用,在解决河道黑臭现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得效果,但存在黑臭反弹问题。单一治理技术无法满足河道黑臭治理的效果,综合治理将成为今后黑臭河道治理的主要方向。

1 黑臭河道治理单一技术

1.1 截污纳管

截污纳管是解决水环境特别是纳污能力较小河道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截流进入河道的污水引流至污水处理厂来减少进入河道的污染物,受历史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约,截污纳管存在投资大、实施难、不彻底等的缺点,但截污纳管仍然是河道黑臭治理的重中之重,黑臭河道治理中应尽可能实施。

1.2 清淤

河道清淤是减少河道内源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清淤可减少积存河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河道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理论上只要彻底清除河底淤积的底泥,截流进入河道污染物,就能保证水体恢复其生态功能,杜绝底泥所释放的污染物影响水体修复的最终效果,但受地理地形等条件的限制,目前粗放式清淤往往很难做到科学和彻底。

1.3 增氧曝气

增氧曝气是快速改善水质的有效手段之一,河水的自净能力与溶解氧浓度有关,当河流受到污染,过剩的有机物厌氧分解,导致黑臭物质增加。在污染河道治理工艺中,使用增氧曝气设备,向污水中强制加入空气,加强有机物与微生物及溶解氧的接触,促进污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整体保持水质。

1.4 水生植物

利用水生大型植物富集氮磷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河道、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废水或受到污染的天然水体中种植大量耐污染净化较强的水生植物,使其通过自身水生纤维管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同时将水中的污染物质分解转化为无毒物质或富集到体内,然后除去,恢复水域中的养分平衡。同时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并完善食物链,提高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营造河道水体景观。

1.5 水生动物

水体中投放适当的水生动物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富余营养物质,控制藻类生长,形成一定的生态循环效应,但投放水生动物对初期水质有一定的要求。

1.6 微生物技术

微生物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及基因的多样性,把大分子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小分子无机污染物,降解淤泥底部的悬浮颗粒和复杂物质,并最终将其转化成能为不同微生物新陈代谢所利用的分子。

1.7 其他技术

目前治理黑臭河道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如投加絮凝剂等化学药剂、引水调水、异位处理回灌等,但整治技术应遵循“适用性、实用性、综合性、经济型、长效性和安全性等的原则。

2 综合技术

黑臭河道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原因,影响因素多而广,其整治技术也应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因此黑臭河道的治理应系统考虑多种适用技术的科学组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实现黑臭水体的整治。

2.1 应用案例――昆山市古仙江

古仙江位于昆山市南部城镇中心,河道全长约1660米,宽10-25米,水深1.5-3.0米,两岸均为硬质驳岸,沿河分布居民社区、工业企业、机关、荒地、公厕等,常年黑臭,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2015年水利部门进行综合整治,整治手段选用综合技术措施:截污纳管+清淤+增氧曝气+水生植物+微生物技术。

第一阶段治理采用干河后沿河污水截流纳管措施,部分雨污混流的管道采取末端截流,污水或初期雨水通过提升装置进入污水主管道,遇大雨溢流进入河道。截流同时进行人工清淤,将清淤河道积水基本排干,然后采用搅吸设备进行搅拌、抽排清淤,同时由工人使用高压水枪在搅吸设备旁边予以辅助。清出的泥浆通过管道输送至污泥处置场内。

第二阶段治理拆除围堰后,安装增氧曝气设施,增加水中溶解氧,溶解氧稳定在一定水平后添加一定量的微生物菌剂,促进好氧型微生物的快速繁殖以及促进其氧化分解有机物的速率。同时种植沿河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根系,削减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质, 为微生物、水生动物提供可以生存的环境,形成水体生态链,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治理后,黑臭现象彻底消除,水质日益改善,景观功能逐步提升,整体恢复河道的各项功能。

2.2 水质监测情况

古仙江治理前后,选取4个监测断面进行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分析,主要分析指标为形成黑臭河道的主要污染指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监测断面点位见图1:

2.3 结果分析

从上述所有采样点监测结果中可以看出,古仙江治理经第一阶段截污纳管和清淤后,水质改善较为明显,溶解氧有所提高,反应有机物等污染物含量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大幅降低单一措施清淤截污过后,水体溶解氧含量明显改善,由项目实施前的Ⅴ类(2mg/L)以下上升到Ⅳ类、Ⅲ类,甚至以上,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等耗氧污染物的浓度也由原来的Ⅴ类水以下,下降到保持在地表水Ⅴ类、Ⅳ类标准,表明利用综合技术治理黑臭河道效率更高,净化效果更持久。

项目以严重污染监测点西横塘江、古仙江交汇处为例,分析综合技术治理成效。跟踪监测结果显示,利用综合措施治理古仙江,水质主要指标均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部分指标如溶解氧、CODCr等指松踔劣庞冖衾啾曜肌

3 技术实施的优缺点

3.1 优点

(1)经济效益:利用综合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河道黑臭等问题,提升了整体环境状况,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社会效益:综合技术能在不破坏或影响现有水利基础的前提下,恢复和强化水环境的生态功能,提高河网水系的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对营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水乡景观,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环境效益:用综合技术整治后,河道水质能够满足景观要求,对该地区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为可持续发展和品牌价值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和水资源保障。

3.2 缺点

综合技术工期长且易受河形及气候影响,如清淤需在河道两侧无临危建筑的情况下进行,水生植物需在温暖阳光充足的季节种植,容易影响工期。

4 结语

黑臭河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技术措施上没有一招鲜,只有在综合各种实用和适用技术,因地制宜,科学组合,做到一河一方案、治管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多年的黑臭河道问题,并且可以杜绝治后反黑、反臭等现象,做到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汪等.生物复合酶污水净化剂处理黑臭水体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7,27(1):68-70.

河道综合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丰台区;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措施应用

1 北京市丰台区中小河道基本情况

北京市丰台区境内河道分属永定河、凉水河及大清河水系,全区共有河道43条,总长度约203公里。根据北京市的河道治理标准,城六区及重点区域河道的防洪标准要达到20至50年一遇标准。据此标准,截至2012年底,丰台区中小河道只有35公里河道达标,剩余河道均存在行洪标准偏低,行洪排水压力大的问题。另外,根据河道水质的监测数据,丰台区大部分中小河道水质为劣Ⅴ类水,河道水质严重恶化,不能满足功能水体要求。

2 丰台区中小河道的主要治理措施

2.1 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目标

2013年以来,针对中小河道现状,丰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在丰台区主要中小河道范围内开展了综合治理工作。在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治河的理念,把河道治理成为“安全的河、有水的河、生态的河”是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的最终目标[1]。“安全”指的是实现河道的行洪排水功能;“有水”是指拥有健康的水质和水量;“生态”则是指河道水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达到人水和谐的理想状态。

河道水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涉及河道结构形态,河道水量、水质等多方面因素[2],需要一个长期的变化和自我修复过程。因此,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将防洪和水质改善作为近期目标,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作为远期目标,近远期目标相结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2.2 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措施应用

2.2.1 河道清淤疏浚。清淤疏浚作为河道治理中常用的工程措施之一,一方面通过河道断面的拓宽和加深,提高了河道的行洪排水标准,实现了水系的连通;另一方面,可以将河底的污染物移出河道,减少河道内源污染,有利于河道水质的改善。

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中,河道清淤疏浚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1)受河道周边拆迁占地等因素影响暂时无法实现规划标准的河道,采取清淤疏浚措施,尽可能提高河道行洪标准,例如 牛河,由于满足规划标准的治理方案需占用河道两侧大量耕地,实施难度较大,采用了分阶段实施的方案,选择了清淤疏浚方案(近期),满足了近期防洪要求;(2)河道管理部门在汛前集中对淤积河段进行清淤,以确保安全度汛,同时减少内源污染负荷。

2.2.2 河道生态护岸。河岸是河道与陆地之间能量、物质交换的重要缓冲带,也是生物栖息和繁殖的空间,对河道的生态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中,河道护岸的断面形式和防护材料的选择和确定,在满足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了生态、景观需求等方面的功能,河道断面形式尽可能的多样化,河道防护材料尽可能生态化,自然化,为后期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创造有利条件。例如位于丽泽商务区内的丰草河,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将河道定位为生态、防洪排水、风景并重的河道。河道断面形式多采用了复式断面,设计水位以下为矩形或梯形,采用仿木桩、铅丝石笼、山石等自然生B材料进行河道护岸防护;设计水位以上为梯形,采用乔灌草地被相结合的护坡方式,护坡植物选用乡土植物,模拟自然群落构成进行植物配置,既起到了对河坡的防护,又美化了河道周边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2.2.3 河道截污治污。河道水质的改善可以通过很多途经,但首要的是污染控制,减少入河的污染物数量和浓度。河道的主要污染源是沿河分布的排污口,因其分布的分散性和无规律性,使截污纳管[3]成为中小河道治理中常用的河道截污技术,通过敷设截污管道,将河道排污口的污水直接收集后就近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或就地建设小型污水设施进行处理。主要方式有:(1)沿河边敷设截污管道,这是最理想的设计方案,沿线建设的污水井可为后期管道的维护提供便利条件;(2)河道内敷设截污管道,这是在河边没有敷设空间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方式,可以起到截污的效果,但缺点是污水井都暴露在外面,不但影响河道美观,对后期管道的维护也带来不便。(3)增设溢流设施,这种设施主要应用在雨污合流的管道,如果全面截留,则在汛期会增大下游污水处理站的负荷,只有采用部分截留的方式,平时少量污水入污水管道,汛期则通过溢流装置随雨水进入河道。丰台区中小河道通过铺设截污管线50公里,对115个规模以上排污口进行治理,有效降低了河道污染物总量和污染物浓度,为河道水质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4 河道水体生物修复。河道污染源得到基本控制后,为改善河道水质,需要进一步采取工程措施对已经污染的水体进行净化。常用的技术措施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因其环境友好,有利于实现河道水质的长效改善和河道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得到大量推广和使用。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吸收、转化、清除和降解河道污染物,使河道水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的恢复到健康状态的生物措施。目前应用于中小河道的主要技术有水生态修复技术、生态浮岛技术以及生物膜技术等。因水体污染的原因比较复杂,单一的修复技术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需要多种措施综合使用,多种生物措施组合或生物措施与非生物措施结合使用。

丰台区结合中小河道的实际情况,在马草河和水衙沟进行了示范性的尝试,形成了以水生态修复为主,与底质改良、生态浮岛及曝气复氧相结合的组合工艺[4],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为后期丰台区中小河道水质改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3 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目前,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提高防洪标准和截污治污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但对于水质的长效改善及远期河道水生态环境的修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逐步完善。

3.1 截污不彻底

雨污合流口的存在,导致污水无法彻底截除。下一步丰台区将通过逐步完善区域排水管网建设、对雨污合流的管线进行改造等措施彻底消除河道的点源污染。

3.2 加快河道污染水体的治理

截污治污工作基本完成后,下一步丰台区将借鉴在马草河和水衙沟的成功经验,结合每条河道的污染原因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一河一策”的治理方案,加快河道污染水体的治理。

3.3 河道清水水源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保证河道的生态需水量(维护河流生态系统所需水量)是河道水质长效改善及水生态修复的关键措施[2]。再生水作为水量稳定,水质可控的补给水源在河道中得到大量应用。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中,河道的生态需水量未进入量化和实质性的实施阶段,而且再生水的水质有待提高。下一步将逐步通过对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水平,提高再生水水质;通过完善再生水管网建设,解决河道的清水水源补给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权来.丰台区中小河道治理需求分析及思考[J].中国水利,2015,12:11-31.

[2]王浩,等.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3]毛威敏.城市中小河道截污主要方式和工程实例[J].中国市政工程,2009(6):45-46.

河道综合治理范文第4篇

北川河由于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洪水因暴雨形成,陡涨陡落,峰量高,历时短,又多发生在夜晚,防不胜防。本次北川河治理防洪标准采用百年一遇,百年一遇洪峰流量430m3/s。查阅北川河多年的泥沙统计资料可知,北川河泥沙含量并不大,但是泥沙颗粒非常细,小于0.05mm细颗粒占65.7%,夏季水色黄浊,感官较差,影响景观效果。而这一季节正是人们渴望亲水的季节,水质制约着西宁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不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和旅游形象。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清水入城”的总体要求。对于超细颗粒泥沙的沉淀处理方案也成为本项目的一个难点和挑战。

二、工程设计总体方案

1.泥沙沉淀方案

从项目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要实现“清水入城”的总体目标,核心是解决水色黄浊的问题,也就是超细颗粒的沉淀问题。北川河水量丰沛,多年平均流量17.4m3/s,汛期7—9月,月平均流量大于30m3/s,若对全部天然来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再进入城区,难度非常大。因此,对泥沙的处理方案总体思路确定为“以排为主、按需处理”,在工程总体布局上,将河道分为内河和外河,内河是城区的生态景观核心,外河在城区外侧,肩负着防洪保安的作用,根据河道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区别对待,仅对内河所需的生态水量进行沉沙处理,保证内河为清水,外河仍然以泄洪排沙为主。经计算,从水环境角度,内河所需生态水量为2.7m3/s。也就是说,只对这一部分水量进行泥沙处理,其余水量通过外河排走。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常规泥沙处理方法、排沙漏斗、超磁工艺等泥沙处理方案进行了比较。(1)常规沉沙池方案常规沉沙池多用于灌溉、供水、引水发电等,为减少田间淤积或降低水轮机、水泵磨蚀而设,多用于处理0.05mm以上的泥沙。沉沙条渠可根据进出口建筑物控制,对泥沙沉降进行一定调节,使沉降效果较好,但长度大、占地大。经初步计算,本工程若采用传统沉沙条渠,处理2.7m3/s的流动水量,需要池长8.1km、水深2.5m、宽200m。针对西宁市区用地紧张的情况,常规沉沙条渠池是不适用的。(2)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排沙漏斗对粒径大于0.5mm的泥沙排除率接近100%,对粒径为0.5~0.05mm的泥沙可排除90%以上。排沙耗水量平均仅占总引水量的3%~5%,但是常规排沙漏斗对小于0.05mm的泥沙沉降率不理想。近年,周著教授等科技工作者在常规排沙漏斗的基础上,针对小于0.05mm以下粒径的泥沙,进一步研制出了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可对超细颗粒的浑水进行沉淀、分离,达到很好的效果,但仅在农村饮水等少量工程中应用,还没有较大流量的实际工程经验。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的优点:占地小,无须外加动力,运行管理简单,排除泥沙直接冲走,不需清淤。缺点是需要较大的高差,对本工程而言,需要8m左右的高差。(3)超磁工艺处理高浊度水超磁工艺处理高浊度水的工作原理是:浑水经提升至混凝反应池,与一定浓度磁粉均匀混合,形成以磁粉为“核”的微磁絮团;混凝反应池出水流入超磁分离设备,在高强度磁场作用下,磁性微絮团吸附在磁盘上,磁盘在旋转过程中絮团被带出水面,通过位于水面之上的刮渣条将吸附的絮团从磁盘上刮离,实现微磁絮团与水体的分离,出水返回景观水体。由磁盘打捞出来的微磁絮团经磁回收系统实现磁粉和非磁性污泥的分离,磁粉循环使用,污泥进入污泥池,处理或外运。本处理方案的优点是占地小,处理效果好,且有保证。缺点是投资大,后期运行费较高。(4)沉沙方案及建议根据以上比较分析,沉沙条渠占地大,不适用于本工程,本工程可以采用湖泊形沉沙池,通过对沉沙池出口节制闸进行控制,采用静置沉沙的方式,以利于细颗粒悬移质的沉淀,当分水闸放水入沉沙池沉淀至水变清后,再向景观水系内河放水。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推荐方案:主沉沙池选用静置沉沙方案,同时在岸边建设1个1m3/s的排沙漏斗浑水分离清水装置试验工程,进行悬移质泥沙处理实验,若实验效果较好,可在大沉沙池淤积满后不进行清淤,作为后期利用土地。

2.工程总体布局

从防洪角度来讲,汛期时应以“泄”为主,最好保持河道通畅,排泄泥沙,安全度汛,但是汛期水量大、不稳定,水质浑浊,景观效果差。如果主河道多级蓄水形成水面,汛期运行操作复杂,存在安全隐患,水质问题同样难以处理。项目组通过对泄洪、景观河道结合的方案,双层河道方案,河道分槽方案,分离河道方案进行了多方位比选,选择了分离河道方案,即泄洪与生态景观河道分离布置,分为内河和外河。外河在城区外侧,以泄洪功能为主;内河布置在主城区侧,以生态景观功能为主。

三、外河设计

西宁市地形呈现“四山夹三河”的“十”字形分布,市区位于河谷地带,市区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外河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流量为430m3/s。为防洪安全,外河需要足够大的过流断面。但洪水是有一定几率的,北川河多年平均流量仅17.4m3/s。鉴于此,本次设计创造性提出“利用河底空间资源,考虑洪水几率,河底生态化”的治理方案。首次尝试在国内打造北方河流的“清溪川”模式。考虑不同流量状态的几率性和其呈现的效果及用地资源的紧张状况,设计外河底宽40m,河底设子槽,子槽宽16~25m,深1.2m,可保证夏季一般流量下不出子槽,使子槽两岸滩地成为人们的亲水活动场所。子槽采用格宾石笼防护,在满足较大的抗冲流速下兼具一定的生态性,利于水生植物生长。沿子槽间隔设置亲水台阶与景观平台,充分利用了河底空间资源;两岸采用台阶状分级处理,亲水节点位置降低单级台阶高程,有利于安全疏散。

四、内河设计

内河为生态景观河道,全长4.6km,无防洪任务。在内河设计中,以景观为主线,生态理念贯穿始终,营造了蜿蜒曲折、跌水、深潭、浅滩等多样化生境,采用了自然石、木桩、自然缓坡等透水、多孔隙的生态护岸形式。在岸边5m宽范围内,水深0.3~0.5m,保证人们的亲水安全。北川河纵坡较陡,由于河道纵比降较大,全段高差约25m,为保证景观效果,需要形成水面,设计共布置6级蓄水建筑物,采用溢流堰的形式,设计提出“一堰一景”的目标,结合城市历史、周边环境,打造了灵活多样的溢流堰形式,使其成为工程的新亮点。

五、滨水景观

滨水地带是城市景观的核心,更是城市文化的展示之地。以生态的视角打造北川河,通过大面积的风景林和生态修复,形成绿色廊道;以“水”为线索,以纯朴大气的高原生态湿地环境为基底,打造西宁周边最大的综合性湿地休闲文化旅游区;以青海和西宁文化为亮点,形成线性的文化展示廊道,最终实现“生态之河、绿色廊道、以水兴城、城河一体”的目标。沿河景观分区由北向南以历史时间为脉络,可分为5个景观区(园):①远古神话园。以远古文化及昆仑文化为线索,讲述远古时期5000年前马家窑文化及汉代以前的古羌文明,结合昆仑文化的神奇传说,共同演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文明根基。以祭天圣地、西王圣母、开天、古羌忆事、文明碎片等节点和雕塑一一展示。②感悟静思园。以高原生态湿地环境为基底,将现状水面扩大,并形成大小不一的多个岛屿、半岛,增加水体的流经长度和过水面积。在湿地西侧,以生态科普湿地展示景观为主,结合木栈道、生态亭廊、观鸟塔等建筑,还原自然的生态湿地环境。湿地东侧是以养生休闲为主要内容,以宗教带给人的感悟为主题,根据从各个宗教中提取出的共同要素———对宇宙的思索、对人生的思考等精神探索,构建整个园区的支线,将整个园区营造成一片静逸的“心灵圣地”。③河湟史诗园。分别设置了西平初现、铜印鉴古、河湟驿路、烽火连台、墙影昔现、古道交融、文成西行等节点,以历史的发展线索来展示西宁的历史变迁,结合特定时期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河湟地区及北川的地域文化,展示西宁深厚的历史积淀及其对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大影响,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和身为西宁人的自豪感。④民族文化园。以多族合鸣、水筑圣境、医显五源、草原盛会等节点展现各民族的辉煌历史文化、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⑤夏都魅力园。以大水面为中心,商业、绿地、广场等沿水边布局,结合上位规划,在水面的西侧滨水地带规划有三个多层商业建筑群,在建筑群的南北两侧形成两个大型节点,分别取意于昆仑金镶玉和银镶玉,即灵泉彩韵和会商聚宝。在大水面东侧,与西侧相呼应,形成一个以昆仑玉为主题的大型圆形景观空间。以现代的设计手法、景观元素来展现新时代的西宁魅力。

六、结语

河道综合治理范文第5篇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办事处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城市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书记、主任为组长,班子分管和城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干部和社区书记、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一、强化宣传,广泛发动

1.办事处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创卫”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舆论宣传,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并在参与中不断提高文明素质,共同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各村、社区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开栏、图书室、阅览室、宣传画廊、文化站(室)、社区课堂、社区广场、社区小报、微信群等服务工作平台,大力宣传创城进社区进小区进大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2000余份资料,开展文艺表演近20余场,书画图片展览等约50余场,通过这些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创城”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2.积极开展文明市民培训和文明劝导。采取会议传达、专题培训、院落会等形式,投入文明劝导人员和志愿者2000余人次,开展文明市民培训和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全域宣传、劝导。社区居委会认真组织发动居民对楼院、楼道等公共场所约16000平方米的卫生进行清理和保洁。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作用,捡拾白色垃圾、垃圾集中清运等志愿活动200余次。和学校联合,组织学生争当“小小宣传员”、“小小监督员”,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劝导。

3、全面开展联包帮活动,做好大院小区整治。

办事处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会同社区及时对接各个“联包帮”单位,准确提供大院情况,陪同踩点摸底,收集群众对创城工作的期望和意见。在联包帮单位进场后全力配合,大力展开宣传,每天实地查看打造进度,协调居民和联系单位。目前,辖区内的“联包帮”工作进展顺利,各家单位都已完成了打造方案的设计并顺利进场施工,通过卫生清理、清运垃圾、设立宣传栏、铲除牛皮癣,让很多大院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通过“联包帮”活动,各帮扶部门积极协调电信、联通等供应商和其他有关单位,着力解决老大院小区线路不畅、基础设施落后等顽固问题,进一步提升大院整体建设水平。

三、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城市管理工作

(一)持续推进“五乱”治理,维护市容市貌。

1.开展综合整治。对中大街、西大街、飞机坝社区、龙岗村、青元村主次干道、背街小巷、集市等“脏、乱、差”进行集中治理,提升城乡环境形象,为塑造美丽提供环境保障。对吉选超市、田家炳中学和兴贤小学等校园周边、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整治200余次,开展“定岗+不定时”巡查管理。截至目前,共开展市容环境整治130次,出动执法人员1534人次,规范坐商出摊5130处次,规范流动商贩5480处次,规范共享单车1960辆次,协助交警支队贴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罚单9张,协助城管执法大队立案查处坐商出摊69起,罚款0.32万元,查处游商小贩33起,罚款0.135万元。及时对35起违法建筑进行了立案调查,发放责令整改通知书,拆除违建90余处,投入民工400余人次,拆除私搭乱建约9000平方米,投入撤违资金40余万元。

2.全域做好除“四害”集中消杀。安放毒饵盒1000余个,除了集中消杀外,各社区还组织辖区范围内单位、大院等进行了重点部位和大院楼道等的消杀;采取日常治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合力治理垃圾乱丢、杂物乱堆、背街小巷乱象、“牛皮癣”小广告乱贴等现象1800余处。督促临街单位、商铺等严格按照“门前五包”责任制,自觉清理责任区内垃圾、管好自己的“脸面”。在日常管理基础上,以专项整治为突破口,严格管理到位。并积极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环境卫生秩序和市容市貌进一步提升。

3.加强综合治理常态化管理。持续推进私搭乱建整治、“五乱”治理和门前“五包”、院落保洁、背街小巷整治等方面的工作。对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集贸市场和公路、河道沿线,以及重点部位的环境卫生进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盲点死角。切实做好中心商业区、休闲场所、校园周边等人流量大和人群聚集区域的清扫保洁工作和正常秩序。不定期开展容貌秩序专项治理,清除“牛皮癣”,规范广告设置和摊点摆设,加强对集贸市场,特别是城乡接合部社区农贸市场的秩序管理。开展居民院落、小区、聚集点等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地进行美化亮化,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抓好道路交通、河道沿线环境秩序治理,坚持做好卫生保洁、文明劝导、督促检查等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道路交通、河道沿线环境秩序。

4.弘扬文明卫生新风尚。继续利用电视、网络、报刊、LED显示屏等载体,通过媒体宣传、社会宣传等方式,宣传深化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增强城乡居民文明卫生意识。以“创卫”为抓手,运用专题座谈、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倡导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的行为方式,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落实到机关、企业、学校、家庭、社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明卫生素质。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文明劝导活动,并把柔性劝导与刚性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不文明、不卫生行为。同时,加大典型示例的曝光,通过教育引导,大力弘扬文明卫生的社会新风尚。

5.加强清扫保洁,提升城乡环境卫生质量。确保城区主要道路干净卫生,实现清扫保洁无死角,加大城区垃圾收集清运工作力度,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加强公厕管理,公厕卫生状况达到创城标准。

6.认真开展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定网格化管理考核细则,加强对网格化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对各村、社区网格员开展定期的工作督导和考评。

7.加强河道保洁治理。清理青衣江、濆江河河道及河提垃圾,整治河道沿线卫生死角,全面清理打捞水面漂浮物和白色污染物。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街道办深入分析街道辖区的实际情况,认真按照市、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城市管理工作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城市管理的工作力度,整治重点、焦点、难点。

2.以创卫工作为契机,加强综合治理常态化管理。持续推进私搭乱建整治、“五乱”治理和门前“五包”、院落保洁、背街小巷整治等方面的工作,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辖区城市形象治理提升工作。

3.继续开展弘扬文明卫生新风尚等活动,扩大知晓面,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继续利用电视、网络、QQ群、微信群、LED显示屏等载体,通过媒体宣传、社会宣传、面对面宣传等方式,宣传创城工作的重要意义,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