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1.1 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染
根据对白马村的实地考察发现,村民用的品种多样的洗发水、沐浴液、洗衣粉、洗洁精等生活用品中均含有一种对去污起很大作用的磷酸钠助剂,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活用水水源;此外,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快餐盒、废电池与腐败植物的混合体,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生活污水,一是重污水,即粪便水,在生活污水中所占比例为20%―30%,二是轻污水,即生活中的洗涤水,占到生活污水的70%―80%。这些污水排放的后果就是,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直接危及农民饮水安全。
1.2 养殖业产生的污染
农村养殖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主要集中于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两个方面。就农村畜禽养殖而言,畜禽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在白马村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从事养殖业的不种地,种地的大多不去养殖,畜禽粪便还田率仅为30%―50%,闲置排放的畜禽粪便和化肥成份形成双重污染;就水产养殖形成的污染而言,主要是对农村水环境产生破坏,造成氮、磷、腈化物污染[1]。
1.3 种植业产生的污染
在种植业过程中,其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是重点,集中表现在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以及农作物秸秆处理不当产生的污染等方面。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灭鼠剂以及有机化合肥大量使用,土壤中废旧农膜含量过多,影响水分和营养物质传输,制约农作物生长。大量农作物秸秆焚烧时,烟尘弥漫,一是使空气污染加重,二是树木和农作物被熏死甚至引发火灾,三是火烧过的土地变硬变干,对农业种植有害无益。
1.4 村镇企业产生的污染
白马村现有村内企业三家,分别是硅石英沙厂、铸铁厂、白薯类粉丝厂,此外,该村拥有金、铝土、板钛、方硼石、珍珠岩、钡长石等矿产资源,矿产业正处于逐步兴起阶段。[3]工矿业的发展既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主要体现为,一是工业废气、废水的无序排放,污染了农村空气和水体;二是工业固体废气物的随意堆积。三是村内小型工厂生产设备老化、陈旧、厂房简陋、无任何治理设施,产生高强度噪音污染,干扰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2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思考
2.1 加强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提升村民环保意识
根据课题组调查发现,白马村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绝大部分永远离开了农村,稍有文化的,特别是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这样,农村中留下的大部分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在这些人群中,他们对基本的环保知识知之甚少,环保意识淡薄。因此要有针对性地以村务公开栏、宣传手册、村民活动中心为宣传阵地,采取各种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环保知识宣传,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行动。
2.2 健全农村养殖业管理体制,增强种植业科学技术成份
应该要合理安排农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比例,防止两者脱节,选择靠近农田、菜地、远离住房的地方建立养殖场,科学确定养殖规模,集中统一管理,让畜禽粪便转化为农家肥,增加其回田率。在农村种植业中,积极引进科学技术方法,改进农药和化肥施用技术,推广农膜回收技术,尝试使用纸质农膜,加快转变秸秆回收利用技术,促使种植业向着集约化、科学化、现代化转变。
2.3 加强村镇企业治理力度,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大力推行村内工矿企业清洁生产,加大村镇企业污染治理力度,明确奖惩机制。严格控制村镇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或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区域,要限制削减总量,不再新建或扩建加重环境污染的项目。在实际生产中,从设备上、工艺上、规划布局上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管理,规范生产操作规程。为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打下基础[1]。
2.4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与合作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环保部门、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地方政府要积极联合当地环保部门,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治理资金投入,贯彻落实生态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发挥主导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应该要发挥好政府和村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沟通与合作,积极协助宣传环保知识,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严格监督政策落实。加快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向着组织化、合作化、网络化以及系统化方向迈进。
关键词:小流域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与水资源,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极强的优势,能够平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1.1人为因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全球自然环境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非常突出。在部分落后地区,经济条件非常差,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来源,不惜破坏森林,使得植被生长环境被破坏,最终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如此,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率非常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土地失去肥力后就盲目再开荒,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导致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
1.2自然因素
在某种情况下,特殊的自然环境也会导致小流域水土流失。我国很多地区沙漠化现象非常严重,非常容易受到风雨破坏,还有部分地区降水量非常多,也对小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带了不利影响。
2.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实施要求
2.1及时调整开发模式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生产建设活动都极其不合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资源浪费。在落后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给土壤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在耕作的过程中,其顺坡耕作,陡坡开荒,使得深松面积非常少,土地长时间缺少植被,抗蚀能力非常差。这些落后的开发模式,导致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植被都缺乏必要的生长环境,整个生态圈的平衡被打破,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所以,在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人们应积极转变思想,改变开发模式。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水土资源保护工作,改变以往掠夺资源的模式,积极培育资源,现实水土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从而逐步恢复水土生态环境。
2.2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向生态产业化与商业化融合的结构模式转变。基于此,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起。各项具体的治理措施应与经济建设协调好,不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应从小流域水土治理的具体状况出发,两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概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优势
3.1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客观条件非常差,经济水平非常低。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改变贫困的现状,人们对水土资源进行了掠夺性的开发,导致土地结构恶化、水土资源浪费、生态环境被破坏,最终致使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出现。所以,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广各种典型的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经验,结合自身所在区域的具体状况,构建起独特的治理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从自身的优势出发,着重打造特色产业,比方说依托生态化发展模式而形成的水果、蔬菜、畜牧产业。这样一来,在满足消费市场的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的过程中,应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健全各项治理措施,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3.2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在生态环境中,水土资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各项具体措施应能够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水土资源的科学利用程度,使得水土资源与社会发展两方面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绿化植物的覆盖面积应不断扩大,从而减少沙漠化的影响,避免沙漠化面积的持续扩大。我们可以采用层层设防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控地表径流和降水量,使得暴雨与洪涝灾害产生的不利影响达到最小化。在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这对于改善土壤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及时恢复与改善被破坏的土壤,使得土壤结构趋于优良,不但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能够为各种绿色植被的生长创造有力的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双赢。
3.3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水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更为科学,水土流失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农业生产所面对的各项条件有了明显改观。在综合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水土资源能够被合理的利用,以往的坡耕地被改造成梯田就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在提高农业产值的过程中,梯田的抗灾能力与蓄水保土的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
4.结束语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是基于我国具体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而做出的重要举措。我们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学习与总结经验,规划出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路线,使得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和谐统一,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改良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一项艰巨的复杂任务,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要求相关部门及时引入先进的技术,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不阻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科学利用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现象,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治理措施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rganic combination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change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 the masses to play the go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soil to create a good typical.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各级政府、领导都将新农村建设放在了首位,指定包抓领导、包抓部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在群众宣传上倾注了力量。为此各级都应有领导和人员抓好组织领导、宣传教育、群众发动工作,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组织保证。
(2) 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便利施工和管理培训的有利条件。新农村建设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小康社会建设的典型村在“三通”、经济基础、地理条件及群众文化程度,生产生活水平上均为较好,其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和工程管理培训提供了有利条件。
(3)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捆绑资金的有利条件。新农村建设给各单位和包建部门都提出了硬性资金帮扶条件,因此,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生产道路、改厕、改院等项目可从农业、交通、移民等项目中进行投资建设,有利于工程资金的捆绑使用,各自建设,各计其功均能得到配套落实。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大田园交通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供有利条件;
(4)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优惠条件。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试点首先在新农村建设村试点。政府给土地流转大户提供了银行特批贷款和其他项目可向大户流转倾斜的优惠政策。土地使用权归结公司便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统一规划,在工程治理中可节省大量的资金,用于水保工程治理。水保生物治理投资可由公司贷款投入,使水保治理能多方投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推广加强了水保治理效益的宣传。新农村建设每季度要检查验收,年终要推广,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在各级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加强了水保治理的推广。
二、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土保持工作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现阶段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2.1 水土保持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当前我们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并丰富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如退耕还林还草管理办法,自然生态封禁修复实施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管理办法,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计收管理办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费使用管理办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管理办法,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公告,水土保持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水土保持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争取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事有法可依,件件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有效遏制新的水土流失现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防范与治理并举,坚决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三同时”制度。督促开发建设项目业主依法积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在建设过程中严格实施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对在开发建设中不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严把审批关,在做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方案审批以后的实施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狠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并将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2.2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治理力度,但与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及艰巨的治理任务相比,投入仍十分有限。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这项跨行业、跨部门的伟大工程的宏观调控力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设立专职机构,实施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并注重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与分工,加强合作,避免重复投资、重复治理。在项目实施中,要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及质量。同时,还要在工作中注重有关科研、教学部门的参与,以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开发与治理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在治理中求发展。综合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对待,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将各开发建设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系统的最佳整体,达到既追求经济效益又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寓水土保持于资源开发之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建设,使两者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3 大力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工作
我们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重视科研的重要性,加强基础研究。注意在流域的尺度上研究水土保持对于全流域生态系统、水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长远影响问题。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环境效应评价研究、区域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研究、水沙物质汇集运移对陆地生态系统生源要素影响研究、区域性大气降水增减对区域土壤侵蚀影响研究、水土保持社会学研究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和布置科研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国家需求与教育科研单位的发展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保障水土保持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教育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应用“3S”等高新技术,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并加强组织培训,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建立水土保持基金是确保地方配套足额筹到位的一项长效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基金筹措管理办法,从资金上给予保障。可以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中单列,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水土保持基金,也可以从城市土地开发出让金、城市配套费及矿产资源开发和水电资源开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水土保持基金,主要用于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法律法规宣传和技术培训等。
2.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水保综合治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水保综合治理,建成了田间生产道路,排洪、蓄水保灌设施,提高了基本农田人均占有数量,使农民改善了生产条件,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了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并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群众可达到增产增收,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2)水保综合治理推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水保综合治理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发展经济建园,提高了河沟防洪抗灾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区域气候,改善了生态环境。
(3)水保综合治理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的改变。水保综合治理中垃圾池能源替代工程的沼气池、节柴灶;舍饲养畜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改厕、改圈、改院和庭院经济建设,使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变。
三、“经济型”结合模式
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优势和主导产业,可采取“经济型”、不同的模式使水保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大经果林栽植力度,种植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三小”工程建设相结合,集中改善坡耕地灌溉条件,发挥坡耕地整治效益。
3.1“经济型”结合模式
对人多地少,交通方便,居住集中经济发展尚慢的村,采取“经济型”的治理模式,具体措施可以是建修疏溪固堤、拦砂坝、排洪渠、蓄水窖、坡改粮梯、坡耕地退耕造生态林、经济林等。该村主干道由区交通局和村上投资硬化,水保工程又给修建了生产道路和水保便民桥,使该村建设成了蔬菜园、经果园、地坎经济(黄花菜),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变,经济收入有了增加,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变化。
关键词 生态综合汉理;项目布局;项目内容;效益;小高陵流域;青海湟源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70-01
湟源县小高陵流域位于县城以南、和平乡境内,气候高寒,地形复杂,沟壑纵横,以前由于历史和人为活动的原因
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的生活条件艰苦。1990年起,国家实施了农田水利综合项目和“三北”防护林工程,2000~2003年3年间该流域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县扶持进行了生态移民工程,并通过国家投资实施小型综合治理项目,农业水利条件得到了改善,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土壤肥力降低的趋势,生态环境走上了良性循环。
1 项目区基本概况
项目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比较贫困。项目区东边有国道109线通过,地处通往西部牧区的交通要道。项目区包括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该村总土地面积1 067 hm2,其中耕地面积247hm2(25°以上耕地60hm2);人口2 163人,其中劳动力1 257人;2003年粮食总产1 300t,主要种植小麦、青稞、大豆、油籽等,2003年社会总产值约625万元,其中林业总收入15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 909元。
项目区山势起伏,地形较破碎,海拔2 735.0~3 421.7m,相对高差696m,坡度10~35°,属半浅半脑山地区。项目区气候呈干旱、半干旱状态,年平均气温3.0℃,1月份平均气温为-10.6℃,极端最低气温为-30.9℃;7月份平均气温13.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2.7℃。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从季节分布看,冬春季节降水相对较少,夏秋季节降水相对较多,全年夜雨(20时至第2天8时)量占总降水量的64%,较大的降水量多出现在夜间,12h内大于20mm的降水量夜间占9.2%,年平均蒸发量1 452mm,是降水量的3.6倍。大于10℃的天数只有112d,小于10℃的天数平均为254d,无霜期约110d。
项目区土壤为栗钙土,土层厚度15~100cm,浅山土壤厚度比脑山薄,土壤呈微碱性反应,质地上下不均,结构不明显,立地条件较差。植被种类以旱生性植物为主,多为蒿草、针茅;阳坡地带有人工营造的黑刺等灌木树种,大部分覆盖度较低,只有20%~40%;阴坡地带有人工造林的桦树、青杨、云杉、落叶松等分布,郁闭度0.2~0.6,脑山地区部分阴坡有小片金露梅、银露梅分布。
2 项目建设总体布局
湟源县小高陵流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以小流域治理为主,对分布在湟水河一级支流药水河西岸的小高陵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面积为1 067hm2。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湟源县小高陵流域小流域综合治理,本着以下原则进行:一是在总体布局上本着“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分片治理、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水、土、林、田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同步进行;二是造林以灌木造林为主,封、造、管相结合;三是林种、树种配置上,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实行乔、灌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相结合;四是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实行农、林、水综合治理,在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效益。以短养长,从事开发利用性生产建设事业。
3 项目建设内容
(1)人工造林建设内容。湟源县小高陵流域现有宜林荒山120hm2,适宜人工造林的100hm2。计划在2005年全面完成整地,并进行以灌木为主的荒山造林;2006年完成全部人工造林,达到水不出沟、泥不下山的绿化标准;为巩固好造林绿化成果,修建护林点2处,配备专职护林员4人,并在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段设置网围栏。
(2)工程措施建设内容。在湟源县小高陵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中的工程措施主要以治沟为主,规划修建石谷坊12个,计划在2005年完成6个,2006年完成6个。原则上“先上游,后下游”,“先小支沟,后大支沟”进行施工,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造林绿化、防灾抗灾有机结合。
(3)农田林网建设内容。为保护好现有耕地,提高粮食单产,2005~2006年,在小高陵流域营造农田林网150hm2,以达到农业稳产高产。营造树种全部为该县乡土树种青杨。
(4)封山育林建设内容。封山育林是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灌丛实施灌丛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进恢复形成森林或者灌草植被;以及对低效、低质有林地、灌木林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是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更大效益的有效途径。规划在小高陵流域进行封山育林200hm2,设置网围栏30km,护林宣传牌4个。
4 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扩大林地600hm2,使昔日的宜林荒山变成林地,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进一步的遏制,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可以积极地起到改善当地气候条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土壤肥力流失、净化空气、保障农牧民的生存、生活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林业;石漠化;治理;措施
前言
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大量的林草植被被破坏,基岩严重,最终形成了石漠化问题。贵州岩溶分布面积比重和石漠化面积比重均处于全国各省区之首。全省国土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岩溶出露面积109084.5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在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37597.3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34%,占岩溶面积的34.47%。在石漠化分布区,轻度石漠化面积22155.76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10868.95平方公里,强度石漠化面积3715.41平方公里,极强度石漠化面积857.24平方公里。全省石漠化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县就有48个[1]。这一问题导致了环境恶化,水土严重流失,大大减慢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脚步,严重制约了我省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成为现阶段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
1 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投入的资金不足
石漠化区域的经济发展落后,其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相比石漠化严峻的形势,其资金投入可以说严重不足,治理力度也十分有限,使石漠化的扩展速度远远大于有效的治理速度。现在的石漠化土地变成了造林困难地,然而由于现有的单位造林补助得不到保障,致使治理的成效很难得到保障。
1.2 治理任务艰巨
通常,石漠化土地的土被不连续、基岩度高、肥力低、土层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这些点都会使生态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
1.3 土地环境的承载量超限
石漠化地区还存在缺柴少粮的现象,群众生活贫困,这是由于人口密度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石漠化土地的环境承载量大大超出了它本身所能承载的量,最终出现毁林开荒等现象,使治理的成效难以保证。
2 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的总体思路
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要结合实际,防与治并重,以科学为基石,并应当深入思考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与矛盾所在,治理水土流失以防治土地的石漠化。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科技含量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来努力造林育林。大力发展林业资源,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林业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的规划大纲,以对现有的林业生态建设能够有个统筹规划以及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以加速岩溶植被的生态修复,并推进石漠化林业的生态治理。其次,石漠化林业生态治理属于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所以要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努力引入多方投资主体投入到石漠化的治理中,以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投入。再次,要突出效益、防治结合,避免产生新的石漠化,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山的方法畜养林草,以及人工造林的方法使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能够快速地得以恢复,以防止石漠化进一步扩展,同时得以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
3 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需要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恢复岩溶林草植被,更要以林业建设为中心。另外,发展生态旅游、经果林等产业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封山育林育草、植被管护、人工造林、科技支撑和生态旅游业等。
封山育林育草能够使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植被和林草的恢复速度加快,优化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一方法的优点就是投资较少,并且用工也不多,但是效益高、见效快。下一步的建设需要设立封山育林的标牌和标志,结合实际,准确地确定封育方式。目前对岩溶地区的森林以及植被的保护很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法对植被的管护,其工作内容是管护生态质量较高的岩溶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中的疏林地、有林地、灌丛地以及灌木林地等,严厉治理滥樵、滥垦、滥牧和滥采等类现象,以避免新的石漠化,以及森林的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其他地区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综合治理石漠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能,而修复生态系统的关键就是林业建设。综合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的林业建设是区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处于核心地位,能有效增加林草植被盖度,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快了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结语
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为维护贵州国土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各项林业建设中的建设内容应当相互协作、紧密配合,以实现岩溶区域经济和生态修复的协调发展。抓住机会,努力优化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内容,制定规范来规制林业建设过程中的治理方法与措施,以提高生态修复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