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素质修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儿童支原体肺炎;氨溴索;阿奇霉素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4-0065-02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主要为畏寒发热、咽喉疼痛、咳嗽、咳痰、厌食、头痛、胸骨下疼痛等,且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病程迁延,治疗效果欠佳。选择安全、合适、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成为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阿奇霉素作为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疗效好的药物。本研究旨在观察氨溴索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应用氨溴索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的32例患儿,设立为观察组,余30例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设立为对照组。62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最小年龄2个月,最大年龄14岁,平均年龄(7.63±1.17)岁。两组患儿的诊断均参照《实用儿科学》第6版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血常规示白细胞明显增高,血液中支原体检测阳性。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退热、止咳、平喘、雾化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同时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 mg/(kg·d),每日1次,7 d为1疗程。观察组同时应用氨溴索糖浆(每瓶100 mL,含氨溴索0.6 g)口服,每次7.5 mg,每天2次。7 d为一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5 d体温正常,咳嗽、喘憋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常规、X线胸片示肺部炎症消失,食欲正常。有效:治疗5 d体温基本正常,咳嗽、喘憋等症状体征减轻,X线胸片示炎性反应大部分吸收,食欲增加。无效:经过5 d治疗体温正常或仍发热,咳嗽加重,X线胸片示肺部炎性反应无改善或加重。治愈率加有效率等于总有效率。疗程结束后复查X线胸片、肺炎支原体抗体、肝肾功能等。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患儿退热时间、咳嗽、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并依据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及用药安全性。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SPSS 12.0统计学软件,根据资料性质分别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由表2分析可知,观察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快、咳嗽、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快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两组患儿出院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均无发热、咳嗽、胸痛等。由表3分析可知,观察组32例患儿治疗后治愈率达50%,总有效率达96.88%,对照组30例患儿治疗后治愈率达40.00%,总有效率80.00%,两组治愈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用药安全性观察
观察组患儿出现恶心呕吐2例、腹痛1例,未出现腹泻。对照组患儿治疗期间出现恶心2例,腹泻1例,余未见明显异常。
3 讨论
近年来,儿童支原体肺炎已成为儿童常见呼吸系统感染,病程长、症状重、易反复、发病率日益增加。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清楚,目前普遍认为:肺炎支原体在肺组织局部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炎症。阿奇霉素作为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内分布广泛,在各组织内浓度可达同期血药浓度的10~100倍。阿奇霉素治疗呼吸道细菌感染,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卡他摩拉菌等抗菌活性强,因此,对支原体感染合并细菌感染疗效较好。盐酸氨溴索是溴乙新的有效代谢产物,可以直接作用于气管、支气管黏膜的腺体,促进黏液分泌细胞的溶酶体释放,使患儿痰液中的黏多糖纤维分化和断裂,减少黏痰、稀释痰液,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作用气道分泌细胞,增加纤毛活动,加强纤毛摆动度和频率,有利于痰液排出,保持肺泡和气管通畅。二者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快、咳嗽、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快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
综上,氨溴索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克.儿童支原体肺炎58例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4):254-255.
[2] 布蕾蕾.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1, 23(2):166-167.
[3] 刘继凯.阿奇霉素加舒利迭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9):80-81.
[4] 蔡家泉,刘纯义,王世俊,等.氨溴索辅助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作用探讨[J].河北医学,2011,17(4):479-480.
[5] 任彩云.阿奇霉素治疗84例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5):764-765.
[6] 刘文华.阿奇霉素和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6):56-57.
[7] 冯改梅,陈淑香,贾佳.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76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35-36.
[8] 何成川.阿奇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37-38.
关于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化修炼,曾有过众多的版本。从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到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管理学经典著作,都曾被誉为管理学中的“圣经”,在管理者中广泛流传,无论哪一个版本的“修炼”都没有提出一种方法让让领导者管理员工,而是告之职业经理人如何管理自己。可见,所谓修炼,即是一种思维和习惯的修炼。作为白色家电的后起之秀,中日公司发展迅猛,目前企业中、高层架构已逐步完善,做为企业发展的现阶段,公司的各层职业经理人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通过自身不断的修炼来适应高速发展的企业,走出目前管理的困境,是大多数职业经理人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目前,我们应该从以下7个方面来修炼自己:
一. 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职业经理人在做任何一个决策时,都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方向的决策,只能同企业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比如:我们要开发一个空白市场,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方向:我们是想规划一个长远的市场,那么一定要找一个能够和我门长期合作的客户,而不是要追求短期效益。再比如,我们的经理人找下属员工谈话,也要有一个方向的选择问题:你是想通过谈话把他逼走?还是要通过谈话使他得到提高?总之,职业经理人在做任何决策和决定的时候,都必须确定自己做正确的事,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 个人和企业整体发展,利益统一:
把个人的发展利益和团队的整体发展利益统一,把现实的发展利益和未来的发展利益统一。做为职业经理人,要不断的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目标,一定要以自身的努力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获得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而不是关注自身利益而不顾组织的前途。作为职业经理人,还需要把现实和未来连贯起来,不能过多的注重现实利益,而忽视未来的发展,也不能只注重未来而丢掉现实。
三. 不断的学习:
我们公司目前也提出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团队”的口号,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不断的有计划、有目的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素质,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做为职业经理人,不但需要注重学习内容,更要知道学习的关键目的。
向成功和失败学习的时候,关键是研究他的过程和方式
从书本学习的时候,关键是要悟出道理
向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学习的时候,关键是要快速反应
懂得学习的三个关键目的之后,才能提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并且快速的把学习转化为行动,把学习转化成为工作成果。
四. 不争名夺利的职业化行为修炼:
不与员工争利。作为职业经理人,要把下属员工的长远利益放在心上,要把精力放在促进下属员工发展、提升员工素质、提升下属员工适应未来竞争的生存能力上。有些职业经理人每天都在研究自己如何才能快速的升职,甚至不惜踩在下属的肩膀上拼命往上爬,同下属员工争名争利。试问:如果你没有把你的团队成员培养出来,没有培养出下属来接替你的职位,你凭什么升职?
不与下级争权。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职业经理人比较容易犯的错误,作为职业经理人,总是觉得下属能力不足,担心下属办不好事,往往凡事亲历亲为,带下级做的事情太多。不但自己身心疲惫,下属也会找不到感觉。作为职业经理人,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职责是带好一个团队,做好一个教练,而不仅仅是去做一个演员。
不与同级争功。一个企业需要各部门一同推动一个方案,部门的同级之间往往相互不买帐。原因就是出于人内心深处的天性:嫉妒。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心态,但是有些人克制的好,能够非常坦然的面对那些功名利禄,而有些人则不能克服。这种心态会极大的防碍团队精神的发挥。
五. 职业道德修炼:
要忠于团队组织。其实我不是说我们一定要为某个组织“坚定不移的奋斗终身”,组织的系统应该是开放式的,允许人进来,允许人出去,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但是,作为职业经理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是要忠于团队组织的整体利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人:频繁的跳槽,从一个组织到另一个组织,靠出卖情报而获得组织的信任。但是这些人往往不会被信任,因为聪明的组织只会对忠诚的人给予照顾。
要仁、义、礼、智、让。这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我想到过我们公司的人都会看到,在公司大门前的宣传栏上有对这种儒家学派的思想的详细解释。做为职业经理人,我们应加强这种修炼,即:信用、礼尚与顾客;谦虚、谨慎于同事、宽容仁义于员工、刻苦敬业于自我。真正领悟到儒家学派的精髓,并运用到工作当中,有利于增强职业经理人的人格魅力,而人格魅力恰恰已经被公认为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六. 决定意识修炼:
作为职业经理人,应该加强六个方面的决定意识修炼,即:文化意识决定观念、观念意识决定心态、心态意识决定行为、行为意识决定习惯、习惯意识决定未来。在一连串的决定链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文化。即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作为职业经理人,需要从文化、观念、心态、行为、习惯上去修炼,从而培养我们适应职业化要求的意识。
七. 操作能力修炼:
自我学习能力的修炼:我们已经提出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团队”的理念,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即增强自我学习能力的修炼,能够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掌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
创新能力的修炼:作为职业经理人,不但要自己有创新的能力,还要有领导创新的能力,即领导一个团队整体创新。
心理承受能力修炼: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面对诱惑和危机,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才能适应环境需求。
整体运筹的能力:即使你手下只有一个兵,你也要综合、全面的考虑,将要把他派到哪个区域,哪个区域更适合他。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乃全胜也”,讲的就是运筹帷幄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的沟通修炼:世界上无论多么先进和庞大的机器设备,都离不开一样东西:油。能够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离不开油,即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公认为优秀职业经理人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是当代青年正确的价值取向。党的十报告用24个字分三个层次精辟的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即: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肩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在教育工作中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当前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进一步学习、领悟、践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多发一份光多发一份热。
作为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一名教师,使自己成为学生、家长、同事眼中名副其实的好教师。
一、爱岗敬业、关爱学生[2]
教师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要无微不致地关爱、管理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信仰去感染学生,更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建全学生的心理和体魄,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信仰以及在新形势下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从而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找准人生奋斗的正确方向。使学生从小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品质,良好的道德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关键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当我们面对“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神圣称号的时候,就会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但感到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有了这份责任,就能激励你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以心灵感召心灵,以激情唤起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丰富灵魂”,才能收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让每个学生有进步: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循循善诱;对于有潜力的学生,提供舞台。以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为抓手,创建良好班集体,让学生在集体中受教育。
二、刻苦钻研,严谨笃学[2]
教育要发展,首先教师要发展,我们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桶水是一桶鲜活的水,是常流不止的水,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与理论修养,对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教师更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层出不穷。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以学习来促进自身发展,从而改变自己工作和生存的状态。新时代教师责任之一是终身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渴望。高校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听同行专家讲座,学习各种教学理论书籍,虚心请教于教学专家,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勇于创新、奋发进取[2]
21世纪的教师应当成为教育家,而不应当成为教书匠;应该是专家型教师,而非经验型老师。现代社会形势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示范者向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研究型老师发展。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因此,高校教师要注重学习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不仅要运用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还要不断探求着更好的教学方法。每一次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查询相关资料、斟酌推敲学生与教材的“桥梁”……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淡泊名利、志存高远[2]
淡泊名利的人,他们的言行一定遵循共同的准则,符合社会的利益;他们行为一定韬光养晦、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张狂、不攀比、不自以为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是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其实,做起来也不容易,它需要修炼。实践证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经过“十二修炼”: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动,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它犹如泉涌;修炼自己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它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它阳光幸福。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师这一职业当成谋生的需要,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追求,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从而迈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人文技能市场竞争 职场 核心竞争力
前不久,在央视开办的某一档节目中,北京大学校长和微软公司副总裁面对面地讨论了招募人才的标准问题。在北大校长看来,学习好、专业能力强的人是真正人才;可微软副总裁的标准却是“健全的人格”,他说,无论什么学历,一两年时间就会被微软培养成为有能力有知识的人,而一个人的人文技能十年也培养不出来,人格则要几十年才能培养出来。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权威人士对于“人才”的标准竟有如此之大的差异,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人文技能是指与人共事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人际沟通、激励、整合等方面的技能,就是在综合掌握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与专业技能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技能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人文技能的修炼对于职场竞争、个人发展、团队建设乃至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人文技能是人才必备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经济是规模经济,市场竞争是规模竞争。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马歇尔冲突”理论,即所谓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活力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市场中竞争企业的数量在增加、竞争活力在增强,由此导致单个竞争企业的生产规模下降,难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大规模生产形成规模经济,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下降、市场占有率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垄断因素的增强、丧失市场竞争活力。从竞争参与者来说,有效竞争首先要满足规模经济的要求,竞争企业处于相对大的规模,才会有市场竞争活力。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既要有规模意识,又要有共创意识,既要有规模资本,又要有组合、扩充规模所必备的经济管理手段和人文管理技能。
市场经济是合作经济,市场竞争是合作竞争。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的分化要求科研领域狭小专精和职业技能专深,但科学分化的目的是为了更高层次的综合,要达到这种高度综合,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便是知识技能的结构整合与科研力量的优化组合,而这种综合能力和素质恰恰是当代市场竞争必备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职业活动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独立的、不与外界和他人交往协作的工作已几乎不再存在。因此,职场人应努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建立友谊、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协作公关、合作共事的人文技能。
市场经济是团队经济,市场竞争是团队竞争。在企业整体的经营活动中,个人能力是团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团队的整合、连续、控制、遵从、协作的一种精神。综观西方200多年的工业化历史和中国近30年的工业发展史,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管理学说的诞生,都将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联系在一起。在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的因素特别是团队精神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认同和满意自己的团队,自觉地以团队的利益和目标为重,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尽职尽责为实现团队目的和利益而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团队精神要求人们把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结合在一起,要求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忠诚于团队,通过实现团队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团队价值的实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团队精神所具有的团结合作与忠诚的理念正是人文技能修炼的宗旨和灵魂,人文技能修炼使得团队成员具有整体利益观念和随时随地维护团体利益的自觉性,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人文技能修炼,可以激发关心集体利益、忠诚团队、团结协作的精神,达到集体主义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职场竞争是能力竞争,人文技能在职场竞争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德国管理学家舒曼提出,岗位胜任的关键技能分为专业技能、人文技能和理念技能。舒曼对各个层级人员的岗位胜任技能要素进行了量化分配:初级职员专业技能50%,人文技能38%,理念技能12%;中级职员人文技能43%,专业技能仅占23%;高级职员人文技能和理念技能占83%,专业技能仅占17%。
说到底,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既包括就业理念、职业选择等理念技能,也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专业技能,还包括人文素养、沟通交流等人文技能。
表面看来,大多数单位的用人标准是专业技能,而绝大多数面试题则集中在职位认知、行为方式、团队合作等人文方面。大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招聘录用时,尤其关注求职者的人文素养。因此,如何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面对挑战所经受的挫折、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等等,都是求职者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西方企业界流行着“智商使你被录用,情商使你被提升”的口头禅,它提示人们,IQ与EQ的互补是毕生的事,对人生的成功帮助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一生平均更换13次工作,欧洲人11次,中国人9次。从大学毕业到法定退休,平均3~4年就要更换一次工作,职业生涯前期则更加频繁,大多1~2年换一次。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半数以上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整体就业质量偏低、职业稳定性普遍较差。许多求职者往往把技能培训关注重点放在“获得工作”即“初就业”的层面,即专业技能上。从就业现实出发,不单要培养狭义的实现就业及充分就业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培养保持工作、更换工作以及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从业者资源分为两种,一是以从业者所占有的生产资料、知识技能等构成的内部资源,人文技能修炼有利于整合、构建人际网络或社会网络的能力为基础的外部资源,亦称“人脉”资源。从业者不仅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要善于与他人、与外界沟通,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努力扩大资源占有的数量和质量。
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人文技能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学术通论》一书中,将中国学问传统分为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学会做人,“学贵志仁”。第二系统是“事统”,学会做事,“学以致用”。第三系统是“学统”,专心治学,“为学问而学问”。偏重对“学统”的执着昭显了学习观和发展观的迂谬。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多元文化的激流碰撞,不同思想观念的摩擦,使得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接触、交流与沟通。特别是处于后现代,人们更强调相互交流共享对话,期望在多元文化中达成理解。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基本方面。
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历史等领域都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修养。当今职场中的许多人,特别是理工科类毕业生,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知识相对贫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加强自我人文技能修炼,可以加深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了解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通过开展古诗词鉴赏、书画、美术、音乐、文学写作讲座、影展影评、辩论赛等活动,弥补了人文知识的不足,同时也使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标志是素质学分制。武昌理工学院在创立和践行成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素质学分制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其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集中体现素质学分制研究与探索成果的专著《大学素质学分制理论与实践》一书已出版,本文根据该书有关素质理论的内容整理而成。
摘 要:本文认为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遵循三大规律:先天遗传规律、后天开发内化规律、用进废退规律。先天遗传规律揭示了素质的形成基础;后天开发内化规律揭示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法则;用进废退规律揭示了素质的变化法则。其中,后天开发内化规律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根本规律。
关键词:素质;开发内化;用进废退;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先天遗传规律
先天遗传规律不是遗传学中所指的规律,在这里特指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先天遗传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先天遗传形成个体素质基础的差异。这两个方面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遗传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和前提。遗传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例如,先天脑畸形者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正常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渴的感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开发科学文化素质的。又如,生来就双目失明的人,难以发展绘画方面的才能;生来就聋哑的人,难以形成音乐方面的各种能力,皆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先天基础,根本不具备形成该方面素质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说先天遗传是个体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遗传因素只是为人的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一种可能,至于发展的结果如何,关键在于后天的开发内化。如很多体能和心智正常的人,最终素质平庸的比比皆是。
由于DNA 分子的多样性,从而使基因控制遗传性状的多样化,进而也造成了人的遗传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所以,先天遗传还形成个体素质基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遗传造就了个体生理潜质的差异,诸如人的身高、体形、音容等。有关研究表明,人的身高有70%取决于遗传,后天因素的影响只占到30%。其二,遗传形成个体智力潜质的差异。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在父母都是优秀智力的情况下,他们的子女有70%是智力优秀者;而当父母是低下智力时,大约有60%的孩子是智力低下者。由此可见,人的智力是有遗传基础的,是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的。父母在某些方面的天赋都有可能遗传给孩子,使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潜质相对较高。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与人的智力发展有关的思维类型(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也与遗传因素有关。又如英国学者高尔顿(E・Galton)通过将名人家庭与一般家庭的成就进行对比获取相关性,得出了能力与遗传相关的结论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遗传对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其三,遗传还带来个体兴趣、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的差异。儿童早期显露出的兴趣爱好,就预示着他在这一方面有发展创造的潜质。可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之间普遍存在不同发展潜质的差异。
先天遗传形成了个体素质基础或发展潜质的差异,这种差异集中体现为两大特征,即素质优势和素质缺陷。素质优势是个体相对其他人在某些方面更为突出的基础或潜质,即“高起点”,如高智商父母所生的“天才儿童”往往在智力发展上有明显的优势。先天遗传形成的素质缺陷,即先天生理缺陷,如盲、聋、哑等。这种个体的差异性是我们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二、后天开发内化规律
人的素质虽以先天遗传为基础,但终究是后天开发内化形成的。没有后天开发内化,不可能形成人的素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古埃及国王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出生不久的婴儿与外界隔离,不让其与任何人接触,不对其做任何的教育和训练,只提供其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水,若干年后这个孩子仅有吃和性的本能,而不具备正常人的思维和能力。这个实验表明,没有后天开发内化,人的先天遗传的基础最终只能是一种潜质。笔者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潜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开发内化而形成的。
主体素质的高低与其开发内化程度正相关,这就是素质的后天开发内化规律。
这个规律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系统学习内化
系统学习是指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一系列旨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教育、自主学习和系统训练三种形式,其中尤以接受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系统学习对于观念形成、品格塑造、知识运用、能力提高、方法掌握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它是个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持续时间最长的培育人的活动。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有完善的教育设施,有专门的教师,有系统化的课程和教学计划,有比较完善的评价机制等。同时,学校教育持续时间最长,贯穿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甚至博士教育,这段时期正好是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当然,在已有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基础上,系统学习还应该是或主要是个体的一种积极探求、主动努力的过程。只有个体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即“内化学习”,才能学有所得,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或主体机械式的死记硬背的学习,即“非内化学习”,对素质形成的作用甚微,甚至毫无作用。科学知识必须经过主体的记忆、理解、会运用才能内化为其素质。孤立、僵化地堆积知识,最终只能是还给书本、还给老师,而不能内化为知识素质。
除学校教育外,在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成为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系统学习内化的必由之路。
系统训练是系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系统训练是指主体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的各种特别训练,尤其对技能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特定素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
技能不同于知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知识属于数据结构,由“是什么”和“为什么”组成,而技能属于程序结构,由“如何做”组成。因而技能通常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而必须通过切实的训练和练习才能形成。技能的学习一般需经历分解模仿、整体掌握和协调熟练三个阶段。在学习某种技能的初级阶段,总是先观察范例或接受指导,然后进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就不仅能掌握个别和局部步骤,而且对各个单一部分之间的结构和顺序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开始把各个局部动作和步骤联系起来,初步完成连续的技能动作和程序,进入整体掌握阶段。再经过不断练习以达到协调熟练地掌握该技能。各行各业的职业人都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职业技能,他们的专业、职业技能都是通过严密而系统的训练获得的。例如军人、运动员、杂技演员等。
(二)实践经验内化
实践经验内化是指主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阅历,积累经验,形成与发展素质的必然过程。
实践是人的认识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出经验,实践出真知。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凡事动手做才能培养动手能力,熟才能生巧。实践是人的能力得到培养、提高的必然途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说个体在实践经历之后,尤其在经受挫折、总结经验教训之后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增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经验内化是主体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环境同化
环境同化是指置身于一定环境中的主体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感染、熏陶,随后对其进行模仿表现出趋同的行为方式,进而逐渐实现思想、观念、意识和文化心理积淀等,最终发展成稳定的素质的过程。我国素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荀子曰:“麻生蓬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于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同化是主体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素质的过程,环境同化是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必要途径。
环境是指人所处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生活和活动场所的状况,主要为人的实践提供自然条件,它除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身体素质外,还可以影响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等。“环境同化”中的环境更多指的是社会环境,因为社会环境较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要大得多。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形态等等,它们对人的素质形成和发展产生经常的、广泛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社会大环境,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同化作用最大。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启蒙的老师,其言谈举止及家庭氛围的同化作用,直接影响儿童素质形成和发展。在工作单位,领导知人善任,同事团结友善,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对个体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极为有利。社会舆论、社会风气、意识形态、各种传媒对人的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更加深远。
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感染、暗示、熏陶,或对其进行模仿,逐渐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新的意识和文化心理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这正是环境同化的作用。环境同化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它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然而,环境中既有“芝兰之室”,也有“鲍鱼之肆”,环境同化既有积极的同化,也有消极的同化,受不同环境同化的影响可能导致个体发展方向的迥异。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积极创设好的环境,营造“芝兰之室”,以期实现正向的、积极的环境同化。环境是德育之根本,没有相适应的环境,德育是苍白的甚至无效的。学校教育就是一个相对净化的环境,通过教师的为人师表、科学文化知识的洗礼、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染缸”,个体应当在主动适应环境、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的同时积极改造环境,学会在恶劣环境中磨练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四)自我修炼内化
自我修炼是指主体有意识进行的一切旨在提高自身素质的思考与行为,主要表现为内省和反思两种形式。《论语》中记载的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自我修炼方式,说明内省、反思等自我修炼方式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自我修炼内化为形成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素质所必须。不进行自我修炼,不可能达到人的素质的高境界,因而自我修炼内化是人的素质达到最高境界的升华途径。
内省、反思来自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通过有意识地反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我是怎样做的”、“哪里出了问题”、“我应该怎么改进”,反复思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进而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以此来反省自我,调整心态,修炼品格,提升品位等。
自我修炼首先表现为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以勤于思考、勇于洗脑、不断改进为特征,独立思考是自我修炼的关键。
综上所述,人的素质形成和发展,不外乎以上四种途径。其中系统学习内化是基本途径,实践经验内化是重要途径,环境内化是必要途径,自我修炼内化是升华途径。
三、用进废退规律
“用进废退”,最早由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是指“生物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习性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增大,不经常使用的器官逐渐退化”。我们将其引申到人的素质领域,是指主体单项素质,你越使用,它就会越发展,久不使用,它就会逐步退化甚至消失,主体的单项素质的发展程度与该素质的功用发挥程度正相关。正所谓“脑子越用越灵”、“不用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