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治理的对策

环境治理的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治理的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治理的对策

环境治理的对策范文第1篇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疏忽,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生活环境呈“脏、乱、差”的样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环境治理已经迫在眉睫。党的十报告提出要“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的与发展实践的重大创新。新的时期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变迁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环境的持续恶化制约农村社会的发展

近来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应用,给土壤及地下水资源带来极大的危害。由于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应用,中国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耕种能力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大。在农业耕种过程中大量的农药使用造成农作物药物残留问题,农产品质量下降。虽然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仍停留在传统阶段,生活垃圾随处倾倒,白色垃圾随处可见。很多地区的池塘都受到生活垃圾的污染,农村整体环境呈现“脏、乱、差”的景象。一些污染大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如造纸厂、化工厂等污染大的企业污水随意排放,对地上河流、地下水资源等造成极大危害。如一些化工厂急于追求经济利益,不顾环境危害,将污水直接排向地下,由于地下水的隐蔽性,一时难以发现,但是对农村整体地下水资源的危害确是毁灭性的,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重城市、轻农村的环境治理政策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缺位

由于农村地区幅员辽阔,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一直处于隐蔽状态,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一直对城市环境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态势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加之地方政府发展理念中的重经济因素的偏向,导致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农村是城市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输出地,消耗了农村大量环境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环境排放的废物远远大于农村,不断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城市并未向农村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支付治理补偿费。一些农村地区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并未得到应有的补偿。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一些污染物排向农村却不包括在治理范围之列,并且对于农村小水体、水源地、耕地等治理和保护也未加考虑。作为环境治理的政策长期主要用来治理城市环境,对广大农村环境的治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三)缺乏农村环境治理的机制

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城市地区,对农村环境关注较少。在中国城市地区,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环境治理机制。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机构不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监督体制不完善。这源于多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以及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忽视。政府在农村环境领域的公共管理职能长期缺位,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环境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环境利益是一种公共利益,个人或企业不能代表公共利益,只能由公共的权力机关来代表公共利益。在环境治理的框架中,政府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共的利益,而且基本垄断了环境制度的供给,应当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积极推动农村“环境良治”的实现。因此应发挥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政府的引领下,发挥群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

(四)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仍需提高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一直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环保的知识掌握不足、环保意识较弱。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大多关注自身经济条件的提高。对环境的重要性并未上升到重要地位,甚至一些居民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居民无关。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难以发挥环境治理的主体与监督作用,导致环境治理难以收到科学的反馈信息,环境治理效果较差。

三、对策分析

(一)以政府为主体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

随着经济发展造成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引领,生态文明观、环境公平观、环境正义、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环境保护新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应以政府为主体,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强化环境观念。转变过去经济发展优先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的思想,树立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根本的理念,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基础上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益。

(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

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作为公共事务的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制定农村环境治理的目标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对环境治理的力度纳入政府考核的主要目标,同时在地方发展中坚持环境为本的发展策略。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农村居民及各级组织既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同时也应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让村民在环境治理中监督治理的效果,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

(三)健全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

从目前来看,农村环境治理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但是总体来看,呈碎片化的状态。因此应从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逐步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 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是改善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依据。为了适应农村环境保护的需要,尽快修改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环境权益诉求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健全和完善权利保障法律机制,使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各项环境权利,这是实现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和根本保证。在微观层面,对于农村环境治理应该以村委单位,建立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并有效落实制度。

四、结论与讨论

自然环境是农村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农村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已迫在眉睫。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从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逐步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发挥农村居民环境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环境权益诉求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李书舒,陈锐.农村环境治理关键问题分析.生态经济,2012,(6):186.

环境治理的对策范文第2篇

1.监视性监测

监视性监测是指通过对该环境区域长期的监测以确认所处地的环境质量,然后能够作出相应的缓解措施。其也可称作是常规的检查或者说是例行检查。常规检查主要是对环境中的污染源进行检查,比如说环境中污染物的比例以及其增长的趋势等。

2.特定目的的监测

特定目的的监测其主要的分类形式也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在污染事故中的监测,对于事故的调查监测,咨询监测等。譬如,污染事故发生的时候,环境监测应当非常的迅速,保证在第一时间确定污染源的主要位置以及其运作方式,才能给予准确的救治方案。在事故发生以后,国家会对该事故进行调查,并且对相关人员以及单位进行事故的考察,以达到能够对该事故发生给予合理的解释。

3.研究性监测

研究性监测顾名思义就是对科研环境下的工作进行监测,也被称作是科研性监测。通常从事科研监测工作的人只对一种监测负责,也就是说他只需要关注这种监测的数据、结果等。因此一般科研监测都是需要标准化,具有统一性。

4.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

环境监测主要是为了清楚的了解到环境污染的程度,从而能够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给予相应的措施。并且环境监测具有快速、准确的实施目的。其目的还包括分别进行环境监测和根据人们生活环境以及污染源的环境监测。首先,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监测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有所帮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通过对污染源的监测,帮助人们找到环境破坏的源头,从而能够提升环境的清洁程度,以达到有效的管理环境。

二、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

环境监测对现有环境做出的数据能够帮助环境的治理。首先,环境监测能够帮助环境对于其受到污染的问题提前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能够阻止环境的再度恶化。其次,环境监测能够从本质上面找到污染源,通过不断地预防和治理,保护环境并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最后,环境监测在高科技技术的辅助下更加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有效性。

三、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偏低

经济的发展导致环境的污染力度逐渐的增加,环境问题也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国家对于环境保护以及治理的力度逐渐加强,导致环境监测任务严峻,相应设备以及工人素质无法匹配。这就导致在监测过程中不能准确的监测出污染环境的污染物,并且削弱了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力度。有些管理单位对于环境的重视度不够,导致环境监测在运作时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导致环境监测数据等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影响了环境监测的质量。总体来讲这些问题致使环境监测不能够确切的展现出目前环境的基本状况。

2.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

我国对于环保的力度越来越强,因此在环境监测方面也为相应公司配备了良好的器材。但是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有些设备并不能真正的投人到使用中。并且仅仅为了满足设备的配备完全而忽略当地环境的污染程度,没有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不能够从本质上面减缓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设备。这种情况导致多数高端、大型的设备仅仅充当门面,未投人使用、浪费等严峻现象。

四、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

环境监测在环境的管理以及环境污染的管理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促进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有针对性。环境监测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现有的环境问题进行监测,从而能够有针对地解决目前逐渐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二,具有区域特征。其监测的区域主要是在工业工厂,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地方。环境监测通过相对准确的监测出污染物的含量分析该地区受污染的程度,从而对当地环境“对症下药”,进行有效治理。需要注意的是,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人员在监测的时候应当注重主次之分,对于一些危害力度较大的污染物进行着重检查。从而这样就能够帮助人员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具有着重点,并且增加了其治理的效率。其三,按步骤进行。

环境监测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填密的步骤,从而能够监测出环境污染的具体情形,通过这种重过程、步骤的动态监测的方式促进环境治理中间环节的加强。环境监测关注的重点是人为污染,自然污染通常是指一些自然元素导致环境受到污染。这与人为污染相差甚远,人为污染指的是因为人为的工厂、生活污水等的造成的环境污染。企业过分看中利益忽视环境上的问题,导致环境受到破坏。因此,利用环境监测的方式对企业的排污系统进行系统的检查能够帮助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环境监测还能体现我国环境的现状,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爱惜自己的家园。

五、结语

环境治理的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75-02

为了维持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等活动的有序进行。加强环境监测是为其提供技术支持的基础保证。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目的是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是保证监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的必然要求。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监测能力相对薄弱

目前,大部分地区环境监测站的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特别是落后地区县级监测站条件落后。由于资金短缺,导致化学药品试剂质量无法满足分析化验需要,监测仪器设备缺乏或更新不足,分析化验用房等严重不足。给环境监测的正常进行带来一定难度。

1.2 现场监测技术管理存在缺陷

现场监测工作环境复杂,包括布点、采样。现场工作、运输、交接等环节。每个现场的监测环境、条件均不同,部分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欠佳、业务经验不足,难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导致现场质量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和缺陷,制约监测数据准确性提高。

1.3 信息化建设滞后

信息化不断发展,环境保护领域环境监测的相应软硬件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某些监测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资金不足、技术人员短缺等原因,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监测信息化运行功能并未完善,信息化管理潜在作用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1.4 环境监测数据缺乏真实性

一方面。由于监测部门管理松散和工作态度不端正等原因,致使监测数据缺乏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监测数据涉及企业利益、减排任务、考核成绩等指标,直接与经济和政府政绩相关,质量报告必须经环保局甚至当地政府审核后方可上报,由此出现部分领导为了政绩和考核名次擅自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的情况。

1.5 人才缺乏,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监测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环境监测本身的复杂性。因此,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应由具备一定监测分析技术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但因为人员不足或培训不及时,相应的岗位质管人员还不能完全胜任。另外,曲于环境监测部门工作条件和性质相对比较艰苦,留不住高层次人才,岗位人员流动频繁,影响环境监测的质量。

2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的基础,只有全力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才能做到数据代表性强、准确度高,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为政府决策和环境治理措施提供依据。因此,必须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2.1 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建设

质量保证的根本是有效的管理制度。对监测质量管理中的每一个步骤制订统一的管理程序,规范实验室测验流程。完善素质建设,建立定量考核。抽查、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等制度。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快研究并健全适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制度,尽快形成规范化的运营模式,使质量管理制度能在环境监测机构中有效的实施和运行,保证质量管理能落到实处。

2.2 加强现场环境监测过程的管理

影响现场环境监测工作的因素很多,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如采样容器选择、采样点位布设、采样过程及样品保存方法等。如果实施方法有误,会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对现场环境的监测过程需提出质控要求,并及时纠正现场采样过程的问题,做到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和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2.3 加强人才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环境监测分析、质控及采样等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也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工作质量,对技术负责人员的培训是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

由于监测工作较强的专业性、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发展变化,很多新知识、新技能需要重新学习。因此,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业务培训,使技术人员熟悉国家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掌握先进监测手段,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质量管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从根本上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

2.4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环保领域的业务量也在不断扩大。为实现监测管理的信息化。大量而繁重的工作亟需网络体系的建设,从而减少工作量以及避免出现错误。加强网络体系的建设,形成功能完备的环境监测网络,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

2.5 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

环境治理的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现状;影响因素;治理对策;

一、我国农村水环境现状与问题

据我国国家环保局公示的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有大部分农村地表水已出现断面现象,同时各地区水质急剧下降,农村水环境岌岌可危。地面表层水是农村获取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地表水的大规模断面意味着日常生活的饮用水供给将日趋紧张。水质的下降一方面使有害物质有机会危害人类以及其他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超过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越来越恶化,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从此只能变成一种愿景。此外,各地污水处理设施不到位,致使一些污水处理不达标即被排放,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治病讲究对症下药,同样地,若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先要找到其症结所在,而明确影响农村水环境的因素不容小觑。

二、农村产生水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如今,不健康的水环境是多种影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据调查,影响农村水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化肥污染

农田施用的化肥均为化学产品,其包含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氮、磷、钾等元素,但是每次施洒的化肥的利用率不会是100%,未被利用的化肥则会渗透到土壤水体中,再随水体流动汇入河流或湖泊中。过量地施用化肥,日积月累就会使河流或湖泊由于营养元素富集,超出自身调节能力,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紧接着为水生植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水生植物如藻类大量繁殖,同时加速了河流或湖泊中氧气的消耗量及消耗速度,制约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水体变臭且鱼类消失、水质变差,造成水污染。

2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同化肥污染对水环境有着相似的作用机制,不同之处在于残留农药是剧毒物质,通过各种途径最终还是会进入水体,如若浓度超标的话,将会直接威胁水生生物或者是人类的生命安全。况且近几年由于病虫害的加重和抗药性的逐渐增强,农民使用农药的频率较前几年明显成增长趋势,因此农村水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减少农药使用、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刻不容缓。

3畜禽养殖污染

畜禽养殖在农村随处可见,它是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一部分,然而大部分养殖户不太重视环保或者是缺乏再利用意识,直接将粪便随意堆放、污水随意排放,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还造成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影响水质,威胁饮用水安全。

4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

人类生活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被排放,流入水体,造成水质的下降。由于环保意识的缺乏以及农村生活的无拘无束,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渐缺乏管理,一些生活垃圾随处乱扔乱堆,污染环境,再加上风的吹刮以及雨水的冲刷,很容易进入水体,威胁农村水环境,造成严重的后果。

5工业污染

相较于其他因素而言,工业上的污染是影响力最大的。大多数的工厂投资者看中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将工厂建在了人烟稀少的农村地区。但是由于各工厂数量众多且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多为小型工厂,生产工艺落后,缺乏严谨的管理制度,污水处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未达标的工业废水被排入水体,严重污染农村的水环境。另外其产生的固体废物未做处理就随处堆放,易渗入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源,影响饮用水水质,甚至致毒。

三、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对策探析

针对农村水环境存在的问题,根据其影响因素,制定出几项治理保护措施,希冀农村水环境能够得以有效改善。

1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法律法规是规范人类行为的准则,建立健全与农村水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及管理体制,能够有效约束各界人士的违规行为,从制度方面对其施压,具有一定的效用。目前的水环境保护制度由于一些原因未引起相关执法人员、农民和工厂相关负责人员的重视,所以宣传保护农村水环境的思想口号,全面考虑各个方面,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法律制度,使各项活动有法可依,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

2推进农村工业、畜牧业废污水处理规范化进程。防止污水排放到水体中是最主要的解决方式,因此要规范农村工业及畜牧业废污水处理进程,提高污水的处理率。其规范化管理可分四个模块进行,第一是倡导企业工厂零污染排放生产,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注重污水处理技术,严格控制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第二是农村相关政府官员做好农村的发展规划工作,尤其是对工业与畜牧业,增强企业或养殖户水环境保护意识;第三是加强水环境实时监测工作,随时获知水环境各项动态并加以保护,同时责任到人;第四是实行污水再利用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其过程的实现需要科研人员的技术研发。

3大力开展农村水环境修复与亲水环境建设。水污染问题直接的表现就是河流污染和断流,农村水环境修复活动就是从最直接的举动出发,疏通农村河流或沟渠,去除拥堵、淤积的垃圾,采取有效措施净化水资源。另外,倡导水产养殖,将池塘等承包给养殖户,通过水产养殖方式达到另一方面的水环境治理,原因是这时养殖户为提高经济收益,将会越发重视日常水环境管理等。农村是回归大自然的领地,不同于城市,其拥有众多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具有丰富的价值,以水资源为例,加强亲水环境建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开发旅游项目,提高农村经济,保护水环境,还能够起到宣传环保的作用,为保护水资源打下基础。

4加强污水灌溉管理与技术研究。污水的再利用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随着科学发展观念的提出,各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被提上议程,水资源也不例外。农村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将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后灌溉农田,这就需要各项污水再处理技术的支持。污水灌溉管理要合情合理,被处理后用于灌溉的污水必须保证不会对农作物造成伤害才可以使用,以免得不偿失。

5加强农村垃圾管理,推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垃圾管理模块同样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增强居住人员环保意识,生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对部分易造成土壤、水体污染的垃圾实行回收再利用政策,推行经生物降解后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的归类生活垃圾卫生填埋,落叶归根,为土壤提供养分。

6加强湿地保护与建设。湿地不但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天堂,而且还对生态尤其是水资源平衡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保护好湿地,有助于保持水资源平衡,稳定生态。天然湿地逐渐减少,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加强人工湿地的建设更有利于水资源的净化处理,为农村水环境的治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7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行绿色生产。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是人为因素,因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的。推行绿色生产观念,提倡用有机复合肥代替化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对保护水环境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农村水环境问题关系到生命的安全以及生态的稳定,理应受到重视。但由于其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且是长时间综合作用的结果,故治理起来是项复杂又漫长的工程项目。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必须靠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参与,才会收到成效。有效治理保护农村水环境是推动农村向前发展的标志,依据各农村水污染状况的不同,因地制宜,实行适合某一地区的治理保护对策是明智的水环境工作者的选择。只有保护好农村的水环境,才能保障水资源的无害供给,进而发挥其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村的可持续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环境治理的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促进性

引言

环境污染的治理逐渐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社会整体的消费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自然资源的开采与使用,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为此,加大环境检测的力度,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测,体现出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

1环境检测

环境检测是近几年出现的行业,有很强的技术性。随着各项环境治理政策的颁布与应用,检测工作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检测工作会预先根据现有的环境质量,分析当前环境污染的程度与形成这一污染的原因,经过分析后,给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因为我国在自然环境的治理方面力度不足,缺少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且,又因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制造业快速发展,加快了能源的消耗与使用,所以环境检测工作要把检测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根据不同工业生产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让工业生产污染物达到标准,保护环境[1]。

2环境检测的分类与技术

2.1环境检测的分类

环境检测具有多个划分标准,其中包括目的、对象、区域等。

2.1.1按照检测目的进行划分

根据目的划分,可以分成监视性、研究性以及特定目的三种。首先,监视性检测是工作中最常见的工作形式,检测人员在检测某一环境的污染程度时,会制定长期的检测方案与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测,确定其污染程度,给出解决方案。其检测的内容包括污染物的指标、排放的数量以及污染的整体趋势[2]。其次,研究性检测是以科研为主,利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以某个科学课题为研究方向,对环境污染进行检测,检测时使用的方法要具有一致性,科学、合理。最后,特定目的的检测由多个检测项目组成,这些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污染事故、仲裁、考核严重以及咨询服务。污染事故发生后,检测人员会通过检测,快速确定污染源的种类及流入的位置,控制气向外扩散的范围,有效控制污染的传播,为污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2.1.2按照检测对象进行划分

因为污染源的的形式不一,所以,按照检测对象进行划分,分为以下几类:噪声、水质、空气、光等。

2.1.3按照检测区域进行划分

按照区域的划分,可以分成厂区与区域检测,厂区检测要求工业企业或相关的单位,加强对污染源排放的管理,增强环境检测意识。而区域检测则是在某个范围内,完成检测工作。

2.2环境检测的技术

环境检测会根据不同的检测环境与样板,用不同的检测技术。检测人员除了会运用测试技术外,还要对受到污染的土壤、空气或水质进行采样,测出样本污染指数,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涉及到的技术面较广。因此,要求检测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并以化学分析为前提,把其他的知识作为辅助,通过检测方法与设备的使用,分析数据,给出环境受污染的程度。其工作过程为:抽取受到污染的样本,接着根据样本的形式,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并保存,然后检测出污染源的种类以及受污染的程度,最后分析数据,给出结果。虽然环境检测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使用的检测技术却涵盖了很多方面,可以检测多种污染源,其中,经常使用的化学分析法经过细分后,可以细分为重量法、容量分析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