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心理素质测评

职业心理素质测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心理素质测评

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测评;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68-0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与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强调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根据《决定》精神在大学校园中全面展开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考核。它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对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现实意义。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素质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素质教育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其次,通过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科学、系统地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规范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情况。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测评体系不合理 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某些高校还偏重于传统的学习成绩等易于测评的内容,而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也不符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更强,对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德育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要求更高的现实。各高校应根据企业及社会的要求,制定出符合专业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另外,某些高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虽然涵盖了素质要求的各项内容,但设定的加权比例不合适,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框。

测评程序简单化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学生后续的奖、助贷、减补有很大的关系,如程序太简单显得这项工作太草率,不能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还会带来一些矛盾。

评价主体单一化 现在许多高校综合素质评价由辅导员和班长来完成,这样测评出来的结果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注重横向测评,忽视纵向测评 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会根据测评内容进行分数的加权计算,然后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数进行排名,根据分数和一定的比例排出等级,这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让某些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消极的或自暴自弃的想法。

注重结果测评,忽视过程测评 许多高校测评均设基础分,然后设加分项或减分项,三者之和为综合素质的最后得分,加分项和减分项一般为学生获奖或被处分的分数,只重视结果得分,而没有将学生过程参与或改正错误的过程考虑到测评中去,这样,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某些高校规定只要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综合素质成绩就是不及格,这样的规定没有考虑学生改错的过程,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注重校内学生素质评价,忽视校外学生素质评价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厂中校”等办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实施,但对学生校外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是空白,多数学校到第三学年就不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了,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缺失。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途径

测评体系合理化 人才素质目标及社会、企业用人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要不断调研,构建科学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现提供一种测评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测评程序严格化 为了保证综合素质测评的参与性、公平性、公开化,可以采用如下页表2所示的完整的程序进行。

测评主体多元化 在测评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评(占10%)、班级互评(占30%)、考核小组评定(占30%)、班委成员评定(占10%)、班主任评定(占10%)、辅导员评定(占10%)方式进行,然后将各项测评成绩加权得出综合素质评定分,以减少主观性和片面性。

兼顾横向测评和纵向测评 横向测评各高校均执行得较好,纵向测评建议采用档案袋法,即从每个学生入校起就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不仅收集学生的作品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发展的历程,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情况可设立单项奖,如学习进步奖、体育之星、实践之星、思想进步奖等。

兼顾结果测评和过程测评 在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中应加入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考虑,而不仅仅是对获奖等各种结果的考核,这样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兼顾校内和校外学生测评 各高职院校办学情况不同,可分别制定《校内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和《校外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这样,不仅有利于对校内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也有利于对校外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校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对学生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兼顾素质测评和素质培养 素质测评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效果的检测手段。各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素质测评的各项内容努力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及条件进行学生素质培养。另外,素质测评体系一定要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的各项内容。

各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整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长旺,赵彦,范丽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

[2]杨海斌,徐慧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及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3]李俊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索及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4]贺泽群,李方遒,倪东辉.以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新模式[J].高教论坛,2010(3).

[5]刘国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J].科技创业,2010(11).

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才素质测评综合素质胜任力模型

一、人才素质测评

事实告诉人们:企业不会选人或者选错了人,不仅增大企业的招聘成本,还将造成企业经营风险。因此,不少企业在选用人才时纷纷引进了时髦的人才素质测评手段。

人才素质测评是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借助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知识,通过一系列手段对人员进行客观测量,对人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和发展潜力等素质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为现代企业进行人才选拔和安置、个人选择职业提供重要参考。现代人才素质测评在指导思想上重视员工的综合素质对工作业绩的影响,企业招聘重要的员工时,对进入复试阶段的人员都应进行素质测评。人才素质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测验、智力测验、专业技能测验、个性特征测验、

职业倾向测验等。通常,对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传统的考试进行考察,而对人的发展潜能和个性特征应该借助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来了解,这种测试比学历、阅历、工作经验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目前,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人才素质测评已成潮流,开展得非常普遍。据美国人力资源协会有关资料报道,发达国家约50%的企业通过人才素质测评选拔应聘者。

现代人才素质测评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注重考查人的综合素质;强调测验的标准化(指测验的条件、内容、指导语、程序等均一致,保证不同的测验对象在相同条件下接受测验,基本保证测验的公平);要求客观评价(指对测验结果的评分应不受评价者主观意志的影响,不带任何偏见);参照常模对个体的测评结果进行解释(常模是按照标准的程序在与被测者情况相似的人群中抽样进行测验的基础上获得的,没有常模做参照,个人的测验分数就失去意义)。

人才素质测评在人才选拔、人力资源配置和培养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科学性,最主要的表现为:

1、有利于准确识别人才。人才素质测评是一种科学的识才方法,它通过相关专业知识测试、面试、心理测试、实际操作检验、评价中心技术、业绩考核等一系列方式衡量和评价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指导思想上重视人的深层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业绩的影响,将心理潜能、职业倾向等作为反映人员整体素质的主要指标。

2、人才素质测评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职匹配,以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传统的人事安排主要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分析与主观判断,难于确保匹配效果。人才素质测评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强调操作程序、内容、技术、步骤、条件、规则等规范化和标准化,克服了主观随意性,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的特点,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方面具有独特功能,有助于消除人事配置中的弊端,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才素质测评的具体方法包括:

1、心理测验:使用一系列心理测量量表测量个体的潜能和个性特征。通常,让受测者在答题卡或在计算机上回答一些客观性试题,根据作答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出具相应的职业心理素质测评报告。

2、面试:测量受测者岗位胜任能力和个性特征。通常由主考官根据面试设计向受测者进行提问,几位面试考官再用客观化评分表对受测者进行量化评价。

3、文件筐测验(公文处理测验),是将工作情境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典型问题设计成信函、请示、备忘录等书面形式,让受测者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书面处理意见或决定。文件筐测验比较适合对管理人员的测评,可以考察应试者多方面的能力。

4、无领导的小组讨论,通常把受测者分为几个小组,各组在不指定负责人的情况下,在规定时间内对指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考官通过规范的观察对受测者在讨论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5、角色扮演,通过设置工作中的某种典型情景,让受测者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从而考察其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才素质测评所完成的只是对人才的综合评价,仅仅依靠人才素质测评选用人才仍然欠科学,必须同时考虑企业对特定岗位所建立的胜任力模型。

二、胜任力模型

l973年美国著名学者大卫・麦克里兰针对组织在人员选聘中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学校的学术测验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预测其从事复杂工作和高层次职位工作的绩效,或在生活中是否能取得成功,同时对某些特定人群还存在不公平性等,挑战传统的人才测评理念,发表了论文《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试图找出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之间差异的最显著特征。

所谓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素质。这些个人素质包括:(1)知识,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务型与经验型信息,如对某类产品营销策略的了解等等;(2)技能,指个体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商业策划能力等等;(3)社会角色,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如以企业领导、主人翁的形象展现自己等等;(4)自我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如将自己视为权威、教练、参与者或执行者等等,它表现出来的是个人的态度、价值观与自我形象;(5)特质,指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的一贯反应,如善于倾听、处事谨慎、做事持之以恒等;(6)动机(需要),即推动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如希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希望控制别人,希望让别人理解和接纳自己等。人们常用水中漂浮的冰山来描述胜任力特征,知识、技能属于胜任力的表层特征,漂浮在水上,容易发现;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等属于深层特征,隐藏在水下,且越往水下,越难发现。深层特征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在麦克里兰研究的基础上,有的研究者认为,胜任力是指工作情境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态度、技能、能力和知识等关键特征。构成胜任力的特征有三个重要特性:(1)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预测员工的未来工作绩效;(2)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3)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和业绩一般者。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它们才能被认为是胜任力。

近些年来,胜任力模型受到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胜任力模型就是通过系统的工作胜任特征研究,对某一职位建立工作胜任力模型――任职者应该具备的个人素质。通过胜任特征分析,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了多种胜任力模型。

不同职位、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胜任特征模型是不同的,对大部分行业而言,其工作成功最常见的有20个胜任特征,主要分为六大类:其一,成就特征:成就欲、主动性、关注秩序和质量;其二,助人/服务特征:人际洞察力、客户服务意识;其三,影响特征:个人影响力、权限意识、公关能力;其四,管理特征:指挥、团队协作、培养下属、团队领导;其五,认知特征:技术专长、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信息寻求;其六,个人特征:自信、自我控制、灵活性、组织承诺。

通过胜任特征分析建立胜任力模型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定义绩效标准。可以采用指标分析和专家小组讨论的办法,提炼出鉴别工作优秀的员工与工作一般的员工的绩效标准。这些指标应有硬指标,如利润率、销售额等,还必须有软指标,如行为特征、态度、服务对象的评价等。

第二步,选取分析样本。根据第一步确定的绩效标准选择适量的表现优秀的样本和表现一般的样本,并以此作为对比样本。

第三步,获取样本有关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有许多种方式,但一般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主。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技术,一般采用问卷和面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样的访谈,获得关于过去事件的全面报告,然后通过独立的主题分析,对导致绩效优秀者和绩效一般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整理归类,整合各自的结果,形成区分绩优者和一般者的关键行为。

第四步,建立胜任力模型。对上述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两组样本的共性和差异特征,根据存在区别的胜任特征构建胜任力模型。

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试点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28-02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教育部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历史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也需要同步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在学生管理中引入综合素质测评,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孕育而生的。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使得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同步提高。

一、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1.强化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伴随着国家深化改革的步伐,企业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用得上、沉得下、留得住”的人才,就必须按照教育部立德树人的发展思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2.提升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综合素质是包括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通过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增强职业荣誉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上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就业。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通过对药学系794名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进行走访调查,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方面显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学生自身情况和外界社会影响共同造成的。

1.思想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定位、课程设置中更加强调专业技能的传授,对于人文素养类课程涉猎较少。在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日趋明显。90后高职大学生个性鲜明,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强,但是在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理想目标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在接收调查的药学系学生中有25.6%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30.3%的同学承认自己在考试中有过作弊现象,47.5%的同学认为自己读书带有功利性,更有63.1%的同学对未来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等。

2.专业素质

从调查中发现,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78.4%的学生只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专业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更谈不上学以致用,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加之校内实践条件难以跟上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学生缺乏实操的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另外,65.6%的学生不愿意去生产、销售等一线岗位工作,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就业契合度存在严重偏差,导致学习兴趣低落,专业素质进一步下滑。

3.能力素质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不仅仅看重学生“做事”的能力,更看重其“做人”的水平,也就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量。从对药学系学生走访了解的结果看,85.1%的学生人文素养差,对人文知识的获取意识不强烈,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另一方面,整个学校人文意识不够浓厚,缺少学术和人文教育氛围,也造成了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25.6%学生甚至不愿意参加各项集体活动,能力素质锻炼途径单一,这更加重了能力素质的落后。

4.身心素质

90.4%的学生认为经历高考后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网络聊天、游戏娱乐当中。虽然国家近年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学生体育爱好较少、课程教师也要求不高,这些都成为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同样,由于社会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留守经历、离异家庭这些日趋普遍的现象都使得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失衡、抗挫折能力差、情绪波动强,甚至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虽然每年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试都可以反映出部分学生心理状况的亚健康状态,但是由于心理问题具有表象不明显,潜伏程度深的特点,因此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也是潜在的。

三、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效果及相关建议

从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药学系在2014级部分班级中试点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细则,将同学们在校期间的各项行为都同综合素质测评联系起来,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方面的测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评奖评优的公开公平公正。通过实施,药学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多个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不过在试点过程中发现现行的测评细则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生职业纪律意识明显强化

随着“依法治校”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对规范大学生文明行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将法治意识同职业纪律、岗位规范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学生的品行、学习习惯、考勤纪律、卫生等多个方面的测评,使得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各项活动时有规可依,有规可循,职业纪律意识在此过程中得到明显强化,学生违纪违规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需要加强对于测评分数的监督,避免部分班委利用工作之便,造成新的违法违纪问题出现。

2.学生参加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强

由于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都有相应的加分,获得名次又会有额外的加分,因此试点班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班级活动的开展由之前的辅导员推动开展转变为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学生在参加活动中也为了争取获得名次,充分投入到活动准备过程中,目的性更加明确。但是,在测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活动,目的是为了锻炼自身的能力素质,而非单纯的功利性。同时,每月一次的综合测评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参与积极性不同学生间的差异,因此对于各项分数的比例权重仍需要在试点中进一步探索。

3.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由于综合测评结果与各类评优评奖、奖助学金挂钩,在评比过程中避免了很多主观因素干预,因此学生对于获得各项奖励更加有掌控度。要想获得各项奖励,学生在日常学生生活中除了在提高专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自身行为的规范、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也能够通过对自己的校园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从多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目前学生活动主要侧重于公益文化类活动,对于专业和职业方面活动涉足不多。虽然目前药学系已有部分学生社团和技能比赛致力于这一方面的发展,但是学院整个大环境还需要改善。因此,可以考虑在进行综合测评时引导学生多关注于专业和职业相关的活动,实现校企文化对接,构建与专业对接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辛绍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4-125.

[2] 叶春林.发挥大学生社团功能拓展就业渠道[J].企业家天地,2009,(10):147-148.

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形势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内涵 意义 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7]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23-24.

职业心理素质测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高校;优势资源

引言

随着现今社会的发展,让教师职业越来越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而随着社会竞争力的日益激烈,而教师这个职业又是遇到负性事件几率更多的职业。在教师职业中,新教师要急于崭露头角,老教师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和荣誉等,在这中长期的压力环境中工作难免会出现心理应激问题和心理障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会间接的影响学生心理和社会风气,教师的心理状况会直接感染学生的心理。保障建设一支心理健康的优秀教师队伍,普通学校利用高校的相关心理学方面优势资源,是一种有效途径用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关注。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报告显示,教师中有近37%的人对个人的身体健康、睡眠质量和工作效率感到不乐观,有近30%的人在情绪、情感以及社会人际方面感到有不适应情况,有近20%的人需要特殊人的帮助,还有30%的人感到极度的不愉快,不易与人相处[1]。

国内的有关组织进行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调查中有效回收了8000多位教师的问卷。结果表明这些教师中近80%的人表示压力较大,有近30%的人表现出较重的工作懈怠情绪,有近90%的人表现少许的工作懈怠情绪,有近40%的人表现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有20%的人表现出生理健康状况也十分不好,有大于60%的人表示对工作情况不太满意[2]。

从材料看世界、全国乃至部分区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都比较严重,需要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和有效的预防和危机干预。并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评估、训练和治疗等方面的帮助服务体系。

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优势资源

高校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等专业人才资源要远远强于普通中小学。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高校从中获得了很多的好处,国家和社会为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吸引了国内外很多的专家学者进入高校,这几十年的发展让高校的人才队伍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各种专业化的人才汇聚于此。高校还有很强的人才和学术交流能力,能与国内外的有关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合作和学习,从而提高和吸收所需要的人才和资源。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人员齐备的优势,与普通中小学进行合作,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支持。

高校的科研优势也是要远强于普通中小学的。高校的高级专业人员为高校的科研提供了内部保证,高校的现代化科研实施为科研提供了外部保证。而中拥有心理学方向科研能力的高校也不在少数,这些高校一般都有自己擅长的心理方面科研方向,拥有相关的心理学专业的研究资料和专业的心理研究中心,生理、心理实验室等。这些高校每年承担很多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国家、省级等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经验。所以高校可以为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提高可靠的物质和技术支持。

三、高校资源对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方式

(一)高校可以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评估导向体系

建立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体系是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得以真正落实的保证。这套体系要适用于准教师和在职教师多种方面的评估,全面发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测试与评估工作。对于现在的准教师的培训考核主要是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考的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和专业知识,而缺少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评的缺点[3]。而目前我国研究者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测量大多数采用的工具为各类版本的SCL-90(张积家,陆爱桃,2008)[4],虽然也有研究者自行编制测量工具(边玉芳,腾春燕,2003;张承芬,张景焕,2001),但由于其样本选择的代表性不足,其作为评估基础变量的有效性也会受到质疑[5]。

高校可以利用拥有大量专业从事心理评估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的评估方法和设备的优势,制定符合在职教师从业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相关要求,并可纳入教师资格认证系统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估体系要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依据和技术为基础。现代心理学已开发了多种心理测量技术和工具,对人们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人格特质及职业心理状况进行测评,有能力的高校科研机构要积极广泛的从社会各方面和各类学校整体情况出发,运用心理学方法和视角,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实际特点为基础,编制一份既具有国际前沿水平又符合国情和本土文化的教师心理测评标准的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为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评估提供可靠、有效的基础测量工具与方法,通过合理评价确定个体的综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教师的选拔、上岗以及日后的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高校对教师提高心理健康的培训方面作用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在职教师。学校有责任帮助教师解决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理素质,更好的适应教学变化和生活适应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6]。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有大量的专业从事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他们拥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研究经验。普通学校可以与高校合作,聘请高校的心理学专家和学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帮助服务。对在职教师心理问题的预防上要定期对教师心理进行评估,这还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亚健康者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如心理咨询,团体培训等。这里所需要的心理方面专业人员除了直接聘请高校的心理专家,也可以依靠高校心理咨询方面的有关专家和学者为当地学校的心理教师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心理问题诊断和心理问题解决能力。

对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要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训练。高校需要利于其心理学优势与地方中小学合作研究如何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到教师心理培训中去。例如,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什么方法改进后可以应用到教师心理训练中,教师心理训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要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为教师和学校提供具有选择性且有效的培训方法。比如加强对教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培训,团体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7]。而高校具有优秀的专业心理教师与心理咨询师,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对心理团体辅导的方法技术也较熟悉,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系统而具体的辅导,也将会有很好的效果。

对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帮助,普通中小学校可以尝试引用目前企业中比较先进的EAP技术,因为这种形式很适合高校来帮助普通中小学进行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帮助,而且比一般的心理辅导更系统全面。EAP也叫企业员工帮助计划,它为组织中的员工提供的一种系统、长期的援助与福利项目,一般是由心理学相关专家(如管理心理学专家、咨询心理学专家)组成的服务人员,他们进入到所需要的组织,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为管理者、员工和家属提供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服务,来帮助其更好的面对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遇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提高解适应环境和处理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工作质量的提高,为组织带来更多的好处[8]。学校确实需要类似EAP的心理帮助,但社会上类似的EAP辅导机构有很多,但大多缺失理论支持,技术也不够规范只是流于形式,进行的培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高校之所以有能力帮助普通中小学开展EAP辅导服务的原因。一是学校组织机构类似于企业中的组织机构,教师这种特殊职的业职业也类似于企业的员工,所以可以引用比较先进的EAP企业员工帮助计划来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高校中有从事EAP相关研究和服务的专家,只需简单的调整EAP的方法就可以直接应用到学校组织中。二是我国高校具有很多优秀的专业心理学,管理学的学者,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对心理学方法技术也较熟悉,又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向国内外有丰富EAP研究和服务经验的院校机构得到所需的经验。高校组成的EAP心理服务人员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系统而具体的辅导,更利于中小学教师接受。综合这些优势条件在学校开展EAP服务将会有很好的效果,能帮助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发展潜能,创新教学等,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师团队实力和学校竞争力。

普通学校与高校联合,要有效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为提升教师职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将会为普通中小学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学质量高,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在未来的竞争中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同时高校也可利用这种机会提升自己的科学实践等方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328

[2]王菲.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特点的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5)

[3]刘要悟,彭妙.心理素质测评应纳入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教育测量与评价

[4]朱小蔓.谈谈教师专业化成长[J].南通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7~92.

[5]俞国良,金东贤,郑建君.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的编制及现状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

[6]李建周.教师心理训练.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